专家谈丨怎么区分孩子是单纯的抑郁症或躁狂症,还是双相障碍?
孩子患病后,很多家长带孩子看过2名、3名甚至更多精神科大夫。家长很快发现,不同大夫的诊断有可能不同。有的诊断为抑郁症,有的诊断为双相障碍。
问:有的孩子,他可能躁狂症状发作一段时间之后,停个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有没有可能他只出现了这单一症状的时候就被误诊了,单一的诊断为躁狂症或者抑郁症?
被误诊为抑郁症的相对来说会多一些。
因为很多双相障碍的孩子最开始起病的时候都是抑郁发作起病的,之后他才逐渐地出现了躁狂或者轻躁狂的发作,到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双相障碍,不是抑郁症的孩子。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是不太能够很好的做一个预测和判断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以往的研究也显示,如果一个孩子的抑郁发作是个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他会有他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抑郁发作的一些特点,做一个初步的这样的分析和判断。
比如说这个孩子如果他抑郁起病早,还有精神运动性迟滞,他们话也少,活动也少,然后动作慢,另外他如果有精神病性的症状,有很明显的乏力,吃得多,睡得多,他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另外他有一些抑郁下的轻躁的发作,比如说会有几个小时的轻躁的发作,或者是他有吃了抗抑郁药以后,变得兴奋话多的情况,这个孩子以后是双相障碍的可能性,就会相对的比较大一些。
当然我们这是按照以往研究的结果去做出一个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孩子到底是什么病?咱们还得前瞻性的看。不能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一定是个双相障碍的问题。
问:如果一开始这个孩子可能被诊断为单一的抑郁症,是不是在接下来定期的随访,也能有助于医生来判断,他可能不是一个抑郁,可能是一个双相障碍?
对于抑郁症的孩子,咱们是要求他们定期来复诊的,而且他们的药物治疗的时间可能也会是比较长的。在定期的复诊的过程中,在对他病情的不断地观察之中,当他病情发生变化,出现一些轻躁或躁狂发作的时候,我们诊断肯定就要进行更改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第一次抑郁发作来就诊的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要叮嘱家属,咱们要前瞻性的去看孩子的疾病的发展过程。如果他是反反复复的抑郁发作,那他是个抑郁症的问题。如果他这次是抑郁,下次变成躁狂、轻躁狂了,那么他是个双相障碍的问题。
当一个孩子最开始来的时候,是抑郁发作的时候,我们肯定是按抑郁发作来进行处理,一旦他是双相障碍的时候,治疗的方法就要进行调整了,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病情稳定,获得比较好的疗效。
向上滑动阅览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DSM-5,下同)
A. 在同样的2周时期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不同的变化,其中至少1项是1. 心境抑郁或2. 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注:不包括那些能够明确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
1.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表现流泪)(注:儿童或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2. 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体验,也可以是观察所见)
3.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4.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5.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观察所见,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迟钝)
6.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7.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8.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9.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反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D. 这种重性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更好地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解释。
E. 从无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向上滑动阅览
轻躁狂/躁狂的判别标准如下:
A. 在至少连续4天的一段时间内(轻躁狂),或者在至少连续1周的一段时间内(躁狂),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明显异常且持续的心境高涨、膨胀或易激惹,或异常且持续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
B. 在心境紊乱、精力旺盛或活动增加的时期内,存在3项(或更多)以下症状(如果心境仅仅是易激惹,则为4项),它持续存在,并且与平时行为明显不同,且达到显著的程度。
1.自尊心膨胀或夸大
2.睡眠的需求减少(例如,仅3小时睡眠,就精神饱满)
3.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
5.自我报告或被观察到的随境转移(即:注意力太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6.目标导向的活动增多(社交的,工作或上学的,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即:无目的非目标导向的活动)
7.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C. 这种发作伴有明确的功能改变,这些改变在没有症状时不是个体的特征。
D. 心境紊乱和功能改变能够被其他人观察到
E. 这种发作没有严重到引起社交或职业功能方面的显著损害或需要住院。
备注:对于躁狂发作来说,这种心境紊乱严重到足以导致显著的社会或职业功能的损害,或必须住院以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或存在精神病性特征;
而这种发作也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滥用毒品、药物、其他治疗)或由其它躯体疾病所致。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一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大话少年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