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识破诡辩(五十九)——一厢情愿谬误
让我们一起识破诡辩(五十九)——一厢情愿谬误
“一厢情愿(一相情愿)”这个词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厢情愿是成语,意思为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
一厢情愿出自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叔又谓刘胜柳,所谓一相情愿。”
这个成语有个典故故事。从前,有个农家青年去京城游玩,偶然见到了美貌非凡的公主。公主的一颦一笑一直停留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回家之后就得了相思病,每天茶不思、饭不想,日益消瘦下去。他的亲戚朋友赶紧来探望他,还请来医生帮他看病。可是,医生也查不出病因,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亲友们想,莫非他是害了心病?于是就问他为何整天魂不守舍。青年说:“已经跟随公主去了,如果娶不到公主当妻子,我恐怕也活不了多久了。”亲友们听后无计可施。公主花容月貌,身份尊贵,怎么会看上这个青年呢?他们为了安慰青年,便好意骗他说:“我们会帮助你的,你不要难过了。我们马上派人去京城,向国王提亲,国王会考虑把公主嫁给你的。”青年非常开心,信以为真,赶忙说:“你们快去吧,要是去迟了,会有其他人向国王提亲,而公主是要嫁给我的。”之后,青年在兴奋中等待着,慢慢地也能吃点东西了,病也渐渐有了起色。青年天天在村口等着去京城的人带来好消息。过了些日子,亲友们又来看他。他着急地问:“公主有没有答应嫁给我?我等得好辛苦啊!”亲友们看实在瞒不过去,就说:“我们派去的人带来口信说,公主不肯答应嫁给你,要你去寻觅他人。”青年听了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公主关心自己,难过的是公主没有答应他的求婚。最后,他说:“公主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如果公主见到我本人,她一定会答应嫁给我,做我的妻子的。”这位青年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自己和公主是否门当户对,只是妄想公主会嫁给他。大家一定可以猜想到青年一厢情愿的结果是什么了。
为什么说一厢情愿也是一种思维逻辑谬误呢?因为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希望、渴望或厌恶等情感来影响我们的逻辑思考,这使得我们的逻辑思维会偏离逻辑本身。当我们仅仅因为若某判断为真则令人愉悦(或不快)而接受(或拒斥)它时,就会犯一种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吸烟者可能会拒绝承认吸烟对健康有害,这就是一厢情愿的思维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有时候他能让我们不再努力去理性行事。所以,当我们轻易的去下一个判断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这些结论或推断都得到印证了吗?事实和我们想得一样吗?
换句话说,一厢情愿的逻辑谬误就是以个人的好恶和个人意愿来判断,总是有选择地相信——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相信让自己感到快乐舒心的事。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逃避现实、回避真相。
有个女孩染上了严重的“公主病”,自信心过盛,要求男朋友像对待公主那样对待她,什么事都要以她的想法为中心,处处迁就她。有一次,男友的母亲脚扭伤要去医院,但这个女孩却要求男友先送她到车站,理由是:男朋友就应该送她。在她的思维里,男友就得围着自己转,对自己言听计从。结果,男友不堪忍受,提出了分手。
在平时弟兄姊妹们的聚会中也是如此。大家普遍会有这样的想入为主的观点,认为普通弟兄姊妹肯定没有专职牧者分享的好,专职牧者肯定没有外来名牧分享的好。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哪怕普通弟兄姊妹分享的是对的,专职牧者分享的有问题,也往往会被反过来对待。还有,很多时候在群里的讨论也是如此。众多网友都是“先看人”,只要看这个人不顺眼,或者这个人曾经和自己有过矛盾。那么他分享的再对,这些人也会用一厢情愿的逻辑谬误认为他分享的是错误的。
国人普遍更是如此。在为人处世思维过程中,国人往往是先看立场、先站队。只要不是一个队,那么无论讲什么都是错误的。这种不分事实、只看立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其实就是一厢情愿逻辑谬误的典型实例。
在辩论过程中,很多人更是善于利用一厢情愿的逻辑谬误来进行诡辩。这些人并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用论点、论据、论证的方式来阐释或反驳不同的观点。而是展开各种攻击、或挑起事端、或卖惨博同情来让群众站队自己。然后利用人们一厢情愿的思维谬误进行诡辩,把观点之争上升到敌我之争。这种行为的诡辩可以说是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很多国人对于信仰问题也是如此,他们对于真理的事实置若罔闻,对于没有定论的进化论却近乎疯狂的全盘接受。他们认为信仰是迷信、唯物主义进化论是科学。这其实也是一厢情愿的思维谬误。因为他们如此接受并不是因为事实根据、逻辑推理,而是依据不想让同类人以为自己信迷信而不信科学。我每次想到这一切都觉得既可笑、又可怕。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
我们所希望的思维逻辑,应该是内心的愿景和期盼与事实毫无关系的思维逻辑。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掉进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中,因为不肯、不敢面对现实,往往会让我们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中陷入更深的困境。直到有一天,无处可逃,必须直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彻底陷入可悲的沼泽。所以,走出思想迷宫,勇敢面对现实,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