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大多数灾难,源于人们无视真实世界,却充满“圣化构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最近的很多热点事件,再度将“计划经济”一词推向社交媒体的风口浪尖。有人恐慌绝望,有人却欢喜雀跃。
然而,无论哪一方,多数人对“计划思维”的认知,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就是泛自由主义的叙事——短期或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长期不可行,甚至会酿成人道主义灾难。然而,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则指出:所谓的“计划经济”,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只是一个“精心掩饰的幻觉”。
◎当年的苏联经济奇迹,是“精心掩饰的幻觉”
很多人容易将当年苏联在“5年计划”中取得的壮举归功为托洛茨基发明的“计划经济”。然而,在波兰尼看来,这完全是错误归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离开了市场,“计划”1秒钟都无法存在。苏联经济奇迹,依靠的不是计划思维,而是计划思维名义下,精心掩饰的市场行为。只是,在宣传的时候,有意将“市场拿掉了”......
▲计划思维运行下的苏联集体农庄
◎计划听上去足够科学,但事实上是因为无知导致的自负
计划思维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可量化的方式“收集所有人的真实需求”后,统一进行生产、分配。从而实现供需平衡,甚至按需分配。这听上去很合理,然而,却无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异变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如果连“真实的需求”都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再科学的理论大厦都会轰然倒塌。
▲美国媒体上关于苏联发生饥荒的报道 | 19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导致超过300万人被饿死
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人类经济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由于“满足已有需求”与“不断创造新需求”的活动始终同时存在,并不断竞争,而这一切,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才可能发生。原因除了无数经济学家们从产权、契约、创新角度的阐释,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波兰尼的“知识观”:
在《个人知识》中,他指出人类的知识(信息)共分两种,一种是可量化、可被充分表达的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无法言说、非理性思维的缄默知识。在知识大厦中,99%的组成部分都是缄默知识,即便今天我们感受到的“知识泛滥、信息过载”,但在人类知识大厦中,这些看着更像显性知识的占比还不到1%。
然而,计划思维所触及和可收集的,却只是这少得可怜的显性知识。简单说,用1%的信息,满足100%的需求,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开放的市场秩序中,同样无法收集和处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缄默知识,但市场的逻辑起点却是:承认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承认需求的复杂、异变、模糊和不确定。因此,才会有创新的涌现,才会有新需求被创造出来。
◎真实世界,需要更新“知识观”
“无常”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被普遍接受的VUCA理论:即世界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模糊性,不但更符合波兰尼的“知识观”,也更接近真实世界。然而,“计划思维”却无视真实世界,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显性知识,一切需求都可以被描述、统计,并且长期不变......
其实,人类社会的绝大数灾难,正是由于一种无视真实世界,却又充满“圣化构想”的情结所导致。因此,比赞同或反对计划经济更重要的,是用更多像波兰尼对计划思维的洞察,更新我们的世界观,而比更新世界观更彻底的,则是更新知识观。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迈克尔·波兰尼这本《个人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并与哈耶克、波普尔并称为20世纪自由主义三巨头。然而,在相关论著和叙事里,人们往往更熟悉哈耶克和波普尔,却有意无意遗漏了波兰尼。尤其对很多国人而言,反而更熟悉他的哥哥——《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的作者卡尔·波兰尼。
不过,与他哥哥的立场不同,迈克尔·波兰尼不仅是坚定的“古典自由派分子”,更以捍卫自由为志业。只不过,作为一名扎根科学、哲学领域的伟大思想家,他没有将焦点指向哈耶克最关注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之生成演化”;而是选择了一条最艰辛,也更难被多数人理解的“底层认知”路径。
在迈克尔·波兰尼看来,要洞悉“激进主义”的根基,需要从“底层认知”谈起,因为知识是每个人赖以理解自身的视角、建构世界的方式。
因而,在代表作《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中,他试图颠覆、重塑人们比三观更隐秘、更基底的底层认知——“知识观”。
书中,除了“计划经济是精心掩饰的幻觉”、“阅读的焦点不是文本,而是文本唤起的观念”、“没有绝对客观的知识”等洞见,还囊括了他对“涌现理论” “语言哲学”的贡献......而波兰尼本人也因为这些贡献,被视为继笛卡尔、康德之后,为人类社会开启了“第三次哥白尼式的认知革命”。
可以说,他的理论不仅能在研究层面帮我们刷新“知识观”,更是重新理解商业,社会,甚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荒唐现象的钥匙。不过,因种种原因,本书自2000年出版后,经常断货,常常一书难觅。目前这一版为全新翻译再版。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