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需要适应未来新阶段的“鲇鱼”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3 2023-06-03

淄博的热度有所消退,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近期与朋友围绕淄博有所交流,小镇提出了一些观点,核心是一座想要追求更高发展的城市,有必要设置市场化运行的城市首席运营官机制,专职流量和城市形象运营,引起了地方朋友的共鸣,准备整理成决策咨询报告。

不同的组织虽然组织结构、目标职能等大相径庭,但很多思维模式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正如阿里的HR政委体系学自党和政府机构,并传递到整个互联网乃至其他行业,政府也应该积极向企业学习,尤其是在新媒体、流量运营等新兴领域,有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刚诞生的时代,已经远远不适应新时代、新阶段。

目前在政府或城市流量管理领域,还没有值得一看的书籍,小镇就推荐了几本商业领域谈用户、流量运营的书,毕竟原理是相通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是了。

谈淄博之前,先谈谈为什么强调希望淄博成为新阶段的“鲇鱼”,这个新阶段到底是什么?

“三驾马车”大家很熟悉,投资、消费、出口,但小镇觉得这个说法很形象但存在误导,比如看到“三驾”潜意识把这三者视为彼此独立的存在,但事实上三者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向前走的“一驾马车”,从整体角度看,三者的分工与关系就比较清楚了。

消费是拉动马车的马匹,投资是车身,出口是车上的货箱。一切投资、出口都需要以消费需求作为第一牵引力,必须满足消费需求,否则就没有意义,而投资(车身)关系到这驾马车是否稳固、省力,出口(货厢)则关系到这驾马车产生的效益。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主要来源是消费和投资,消费、投资、出口对GDP的贡献度大概是55:40:5,从国际对比来看,投资的贡献占比明显偏高,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的贡献度一般在80%左右。

这与中国的客观情况有关,正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且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必须自力更生,绝不能受制于人,在如此领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要确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不投入巨大力量搞产业体系、搞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

也恰恰是对投资和建设的重视,才让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道路,也就出现了“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过去的中国是以提高生产力为核心的生产投资型社会,拉动生产就必须更多依赖投资,也出现了供过于求、贫富差距拉大、内需不足等等问题。

投资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小、问题越来越多,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转型的方向也很明确,那就是向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需求消费型社会转型,扭转当前供过于求的现状,促使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围绕这个转型,有很多主张。

比如主张直接给所有人发钱,把钱直接给到消费最终端,立竿见影地刺激消费。大洋彼岸那个国家就是这么做的,疫情中发了两年多钱,直接导致通胀始终压不下来,而加息已经到了极限,进退两难。
直接发钱可以应急但不能作为普遍、长期行为,举个例子,很多地方物价往往是与当地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挂钩,某个地方刚放出声,要给当地财政供养人员发补助,钱还没到手,当地物价立刻就上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补贴没发,物价上去了却下不来,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又比如主张大放水,直白点就是“滴漏理论”,主张不直接给贫困、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优待或补助,而是由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投资、消费、就业等等再惠及到这些贫困群体和地区。

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就像一个红酒塔原本想着最顶上的倒满了就轮到下面,但实际上最上面的杯子竟然能越来越大。
毕竟放水可不是简简单单扭开阀门,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金融活动实现,就需要满足一定的门槛要求。

当然,各种说法在不同的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自有利弊,不能走极端,而是要综合考量运用,但归根到底就是两个核心:怎么让老百姓更有钱,怎么让老百姓舍得花钱。

前一个谈过很多了,重点谈谈后一个,并不是说有钱就一定去消费,有钱也可能存着不用。

上个月“428”会议,提出三重压力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同时也强调需求和内生动力不足,对下阶段的政策安排,强调恢复和扩大内需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要想办法促进消费恢复,既要从根本上解除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也要想办法促进消费。

比如一些大城市提出放松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外摆经济,又比如本次淄博的爆火。

这都是要促进从生产向消费、从投资向消费的转型。

很多地方也看到了这种转型的大势,内心非常焦虑,过去强调生产和投资的时代,关键在于投资,一个地方搞一个产业园区、开发区,争取企业过来投资,然后带动相关产业链搭建,从而吸引外地人口或留住本地人口;然而在几十年持续投资的当下,各种产业园区供过于求,已经发生了逆转,人更加关键,有人才有一切

还是如这次淄博,淄博本地融资平台信用评级并不高,但这次爆火之后,获得了资本的极大关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资本与淄博对接,希望进行投资,这是与以往不同的逻辑。

有的城市也已经醒悟过来了,但是还有的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又或者夹在新旧时代的夹缝处,主观意愿上希望能够抓住这次大转型的机遇,但行动上还是已经被反复证明行不通的老模式:搞项目、大投资。

五一假期刚刚过去,就拿文旅举例,从生产向消费的转型,文化旅游等兼具物质和精神的消费一定是重中之重。

很多地方迫切希望以文旅为切入口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全国游客,但行动上却有意无意地沉迷于过去的投资逻辑,一说发展文旅第三产业,就要上大项目、新项目,动辄就要投资几十亿、上百亿。

但奇怪的是,这类PPT重点往往侧重于吸引全国游客,却不说能不能吸引本地游客,但从文旅角度,一个地方如果本地人都不去,绝不可能发展起来,本地游客是根本,外地游客是锦上添花,绝不可能雪中送炭。北京、杭州、成都等太多城市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最近淄博更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本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甚至多数类似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有问题的。投资几十亿、上百亿,收回成本却拍脑袋预计一年能有几百万游客,每个游客人均消费大几百元,但看看五一假期,人均消费仅为510元,这还是因为有大量一二线城市大大拉高了消费支出。

那些没什么名气的地级市、县城、乡镇哪来的勇气和底气能吸引这么多全国游客,还能人均花出超过五一假期的开支?

第三产业、消费一定是未来的重点增长点,但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产业和收入基础之上。四川之所以成为旅游强省,关键是有成都这样一个能够参与全国竞争的核心城市,本地居民能够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吸引全国游客。

当然,或许有的人很清楚这种项目就是打水漂,目的也仅仅是扔进水里听个响,水底下或许早就张好了网,过水之后去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还是开头提到的,政府和企业要互相学习。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已经转型,从过去投资、流量驱动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粗放扩张模式,转变为存量经营、挖掘潜力的精细化运营模式,先把自己的基本盘经营好,降低损耗提高效益,再筹谋拓展。

这个道理放到政府也是一样的,要搞清楚本和末、因和果。文旅产业可以搞,但绝不是大干快上思维能够搞成的,这就像肚子上一堆肥肉,不可能单纯减肚子,必须全身减脂最终才能减到肚子,别指望有什么办法能够先减肚子,抽脂那种邪道弊大于利。
中国有一个特点,各地竞争激烈,一旦有一个地方探索成功一种模式,全国立刻会掀起一波学习、效仿的浪潮,比如之前的产业开发园,现在的文旅产业开发也是一样的。
但正如昨天《债务问题怎么办,要看站在什么维度》所说,地方财政压力很大,更不宜盲目消耗所剩不多的资源和机会,资源先不说了,关键是机会,发展的时间窗口、游客、流量、关注、口碑等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城市都吃到这一波红利。

有的转变快、路子对、运气好,吃到了;

有的醒悟晚,但没有乱投资,有底蕴就有机会。

最惨的就是在错误的路线上虚耗资源的。想想看最近某城市被破坏承重结构的31层高楼,如果一片空地建新楼,几千万也就够了,但如果先拆后建,要考虑周围环境,还得处理240多户的复杂关系,就很难办了。

从人性的角度,一旦在某个方向上投入巨大,哪怕错了也绝不能认,很多人基于种种考虑,反而会为失败辩护,甚至故意破坏转型和变革,免得万一成功反而证明过去的失败。

淄博开了一个好头。

从意外爆红至今,第一次把一座城市用科学的方式运营起来。一方面站在游客和全国互联网用户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旅游体验,对游客的诉求持开放态度,迅速解决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流量运营非常娴熟,顺水推舟、借势营销、把握节奏,持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热点,维持热度。

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也是本篇开头提出的“一座有追求的城市,有必要建立市场化机制运行的首席城市运营官制度”
相信很快会有更多城市效仿,这是好事。


其他文章推荐
■  债务问题怎么办,要看站在什么维度
■  修改设定,掌握人生
■  别成为那个任由宰割的“羔羊”
■  没有救世主,做自我的解放者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