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107
自古以来,书信是人们简便和主要的通信方式,驿站就是古代的邮局。漳州过去是繁华的小城,邮路四通,城里人对寄信并不陌生,除了公爷街的大邮局和马坪街支局,到处可见绿色的邮筒和邮箱,方便大家寄信。大街小巷还有不少写有“代書”大字的摊点,替人写信成了一个行当。当时识字的人不多,不识字的阿婆阿伯,花个小钱,到代书摊口诉家中“大细汉”平安或婚娶病老等“大事“(音:代志),代书人就会准确地用书信表达,传递给外地甚至是南洋的亲人,这是代书人的真本事。闽南较早流行“过番”到南洋讨生计,所以侨乡各地设有不少信局,服务侨居“番爿”(南洋)的“番客”(华侨)和唐山侨属,汇兑番钱、收寄“番批”。地处漳州角美流传村的“天一总局”是中国最早的邮局,比清朝官府邮局还早。
中国最早的邮局:天一总局
天一总局旧址
祖父何礼田16岁孤身一人,从老家惠安陈三坝村来漳州谋生,在城内渔头庙开了间“泉德号”小店,用石磨手工加工“糕仔麸”,提供给各糕饼店。他一生勤劳持家,养育六子三女。祖父重教,让孩子都能“读册”识字。大伯父何传福生于1893年,祖辈花大钱重点栽培长子,供他入读漳州最早的洋学堂“中西学堂”,毕业后考入邮政,端了“铁饭碗”,曾任集美、海澄的邮政局局长,是漳州邮政界一代先驱,这使得祖父当年在市井街坊中风光一时。大伯父六七十年代曾为市政协和邮局写有多篇漳州邮政史的回忆录,著有《漳州邮政志略》,是漳州文史和邮政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大伯父:漳州邮政前辈
过去,人们出外经商谋生或读书,靠书信与家中亲人联系,虽不能即时,但也算方便。50年代起,寄信邮资40年来一直保持8分钱,买张8分面值的邮票往信封上一贴,便可将信寄往全国各地。邮票以8分面值为主,还有20分的邮票用来寄挂号信,4分邮票是本埠平邮,印刷品更便宜,只要贴2分的邮票。邮局柜台出售的大多是普通邮票,图案简单,遇到重大节庆还会发行纪念邮票,印刷精致,如国庆10周年,十月革命40周年,有集邮收藏价值,还有另一种叫特种邮票,如黄山风景,熊猫,齐白石国画等。
据说民国时期,邮政局、电报局、电话公司各自为政。50年代后,才将邮、电合为一家,叫邮电局。
五六十年代大哥大姐在外地就读和工作,家里收寄信件比较频繁,他们大多贴有纪念邮票,收到信后,要将邮票浸泡水中,再小心洗掉浆糊,所以家里收藏有五六十年代完整的各套邮票。父亲50年代曾在鹰厦铁路劳动,不时寄信回家,小时候见到信封,知道信寄自永安西洋,一辈子都记住铁路上这个小站;母亲还告诉我,信封上必须写某某先生、女士收,是要让邮递员看的,不能直呼父亲大人。后来“先生”不再流行,就通称“同志”。邮局还兼有电报和长途电话业务。市民如有急事,可以到邮局营业厅发电报。记得电报每字要3分钱,收报人姓名地址也要计费,所以就尽量简短电报正文字数,如“母病速归”。我还曾有过在邮局给在厦门的大哥打长途电话的经历。邮局设有多间长途电话室,到邮局后填张申请单,营业员编上流水号,我就在大厅等待,对方邮局收到后由邮递员送达,大哥收到长途通知后火速赶到厦门思明南路的邮局,如线路畅通,就可开始计费通话。一通电话要等大半天,大概要花几角钱。寄信有时也会惹祸。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食品匮乏,全民挨饿。二哥还在卫校读中专,没在校住宿。母亲得水肿病仍要上班,二哥担起家里买菜重任。一大早要到菜市场排队买菜,有限的伙食费经不起菜价飞涨。他将家里的这些困难写在信上告诉亲人。没想这信辗转到了卫校组织手中,成了17岁少年不满社会的言论,竟遭受批判。致使不能参加毕业分配,失去医生工作资格,失业在家。直到80年代落实政策,才重发毕业证书,恢复干部身份。60年代末,大批城市青年被赶到农村上山下乡,我插队在长泰边远山区高层大队,那时还没通公路,每天邮递员要步行10公里走古道翻越田治岭来大队送信报。知青远离父母,同学天各一方,常靠寄信联络。穷则思变,知青在上山下乡时除了逃票扒火车,还“发明了”不花钱也能寄信的绝招。有人在信封上贴邮票的同时,也在邮票正面薄薄地抹上一层浆糊或胶水,待干后去投寄,对方收到信后可用集邮的方式,将邮票泡水褪下,还将上面的邮戳墨迹也轻轻洗掉,可以再次贴用。
旧大队部,供销社就在右侧
开始是个别知青掌握这种节约邮资“巨款”的技巧,后慢慢普及。我们大队13个生产队,谁有来信,邮递员就搁在大队供销社柜台上,边远生产队有到大队的人顺便把信带给收信人。有时在柜台上拿起一大堆信件仔细一看,大半信封上的邮票都做了手脚,一般这种回收反复可达5-6次。当年还有一种光明正大合法多次使用邮票的方法。1968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它出笼有极其有趣的历史背景。文革前小学课本说的是刘少奇去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此时他已成了叛徒内奸工贼,就另外创作一幅领袖穿长衫手握雨伞去安源的油画,之后还印成邮票。为确保领袖光辉形象在邮票上的尊严、清晰,邮电部特地发出通知:“为了画面(邮票编号:文12)不受污损,能保持完美,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邮局对贴有《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的邮件,一律不得将邮戳盖在邮票上,应将日戳盖在邮件正面空白处。后被知青们发现,这张邮票竟可以多次使用,比邮票抹浆糊更方便。为防止大家占便宜,不久邮电部门进行了改进,认为邮票仍要盖销,但最好不能盖在毛主席的身上,而是盖到邮票的左右两角。据说,这张神奇的邮票目前拍卖价已经破万。
长泰高层大队野外风光
这是半个世纪前百姓寄信的故事,有些事不可思议,有的细节已鲜为人知。不花钱寄信的取巧方法,虽不大光彩,但大部分知青自以为还守住了道德底线:公共的财产人人有份嘛,摘柑橘折甘蔗吃经常会有,但偷农民私人鸡鸭菜叶的事还是让大家所不齿。当今各种先进通信方式方便便捷,甚至可以说是免费的。我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邮局寄信了,随着互联网普及,电子邮件取代了书信功能。之前,手机短信曾风靡一时,现微信以更强大的功能实现人们之间即时、音像通信,快递业快速发展,在几十年前是完全想象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