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刻印老行当
《往事》109
《老漳州记忆》36
我在上篇《古城老字号:福文斋刻印店》里,讲述了漳州老字号刻印店的故事。长辈凭着手艺功夫,“归日匿著茨内做空缺”(整天在屋内干活),不用日晒雨淋,就能养活一大家子。老夫孩童时,常在店里玩耍,留意刻印的指功;文革遭遇停课,在家逍遥曾有心学艺,故略懂一二。现根据年少时的印象,整理出刻印老行当的“脚步手路”(手艺步骤),供行外了解,让晚辈收藏,且当记录“非遗”:虽够不上世遗,却乃正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祖传的手艺来自泉州田庵村,这是始于宋代的刻印专业村,田庵尊朱熹为刻印祖师,刻印工匠遍及泉漳厦。
刻印既可谋生,又是雕刻与书法融合的艺术。父亲是福文斋刻印店的头号师傅,精通各种刻印手艺,并写得一手好字,长年担纲自家及刻印社的图章“起稿”。母亲心细手巧,擅长带徒,刀功不凡,刻出的图章笔划纤细又刚劲有力,堪称一流工艺品。
下面是对泉派刻印手艺的零散回忆。
父亲晚年为亲友刻印
一、印章的材质
会计科目专用印章
自带印泥的印盒
二、刻印的刀具和夹具
2.凿刀:刻刀刻出笔划后,留白处要用凿刀凿掉。凿刀有粗细各种尺寸,比木工用的小多了。还有一把大的叫“阔凿”,用来修整印章的外形。
印规:刻印章专用夹具
三、刀法和起稿
2.起稿:印坯写上姓名或其他客户需要的文字。先按印模大小在薄竹纸上用毛笔写正字,然后反过来覆盖在印坯上,沾水渗透,留下反字字痕,如不够清晰,再用笔描,父亲有直接写反字在印章上的本领。柜台上有各种图样字体供客户选择,可选阳刻或阴刻,字体有正楷、隶书、宋体、仿宋、篆字。父亲还把古今中外名人名字制成印谱,供客户参考。
3.刀法:材质不同,刀功也不同,木章的刀法最典型。把印模固定在印规后,先用刻刀刻出方印的内框,再用左手食指、姆指"节"力地操纵刀锋,右手握紧刀把,顺着笔划,在字划的两侧使劲下刀,遇笔划交叉,不停刀而轻划过去,保持笔划连贯。文字四周刻出笔划后,再左手握小号凿刀,右手拿木锤轻敲凿刀,凿掉笔划四周留白,接着用刻刀修饰,用凿刀修平印底。刻一枚木质印章只要十分钟,一天可刻几十个。
如遇个别笔划败笔,可刀切出小缝,沾胶打进小木楔,当修补之用,再刻出正确的笔划,避免全部返工。角质印章小错也可用火漆修补,这两种高难动作我都练过。最后用小棕刷沾黑墨水刷一遍,印面不留木色,完工后用蓝色印台试盖,检验是否合格。但不能用红印泥,尤其是公章,要保持印章的“处女”状态。
角质印章刻法类似,只是誊(teng)底一般不用木锤敲,而是利用杠杆原理,用一根小钢棒为支点,撬动凿刀,誊出字边多余空白。石质印章往往不用印规,直接手握,右手操小凿刀剔出字形,与篆刻治印类似。
当年读课文《核舟记》时惊叹其神奇,觉得自家的刻印与核舟雕刻有得一比。时过境迁,现在私章少人使用,加上电脑制作更方便,刻印业曾经的红火已不复存在。不过篆刻还大有人在,且手刻印章独一无二,防伪不可替代,才不至于让此项“非遗”消失。
福文斋百年老招牌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