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西路忆旧: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下)
《往事》136
新华西路今非昔比
设在尚书府旧址的新华小学
位于东铺头街的东铺头礼拜堂建于民国初年,因地处漳州城中,称为漳中堂会。教堂后侧兴办培德小学,附设一所幼稚园,这是我第一所母校。60年代停止聚会,曾被二轻当工贸公司,后恢复礼拜,90年代新华西路东段进行改造,礼拜堂被拆,于平等路重建新的东铺头教堂。
李公馆位于东铺头礼拜堂对面,李姓华侨清末买下东铺头大片民宅,重新整修,形成一片前设大宅门,中坐五进大厝,后辟山水园林花园完整的家居群落,人称李公馆。60年代大门口挂有五六个民主党派的牌子,小孩子好奇,街上怎么会有个中国国民党招牌?仔细看后面还加了“革命委员会”。1966年,这些牌子都不见了,这里成为官办的漳州市红卫兵总部,革命小将进进出出,忙于破四旧和批斗牛鬼蛇神。李公馆后拆除,原址改建商品房。
中山公园把新华西路分成两段,从公园西门至青年路叫旗纛庙前街。这里原来有座漳州卫旗纛庙,建在卫衙的北侧(今芳华里北端)。市立医院的前身爱人医院也在这条街上,这是一所漳州较早的西式综合性医院,设门诊和住院部,为漳州两大医院之一,后来改为文化馆。天主堂和崇正学校也在这个路段附近。
东坂后天主堂历史照片
这座天主堂1888年建成,属哥特式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十字架形。教堂正立面镶砌巨大竖长方形石门槛,门楣横匾镌“天主堂”。门两侧楼顶各有高耸的棱形尖顶。教堂正面背面外墙各镌两副对联,其中正面对联是:“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敬畏乐爱无虞无贰在上;东西南北此心此理相同”教堂题刻中文楹联较为罕见,据说是康熙题于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天主堂文革被占,几个街道工厂也设在里面。后来重建的天主堂建筑风格全然不同,说是拜占庭式。
东坂后礼拜堂
观桥顶从青年路至南台路。新华西路与钟法路的交叉口,有一座横跨西濠沟的石梁桥,因桥西隅有座道观而称为观桥,该地段叫观桥顶。观桥顶北侧的东坂后礼拜堂始建于1874年,1923年重建已整整百年,“闽变”时漳州成了“8天国都”,曾在这座礼拜堂举行龙汀省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典礼。文革后禁止聚会,一度作为造反派的据点。五六十年代,漳州市委,市人委,也设在这条街,市委在南侧,人委(政府)在北侧,大门斜对。人委边上的那条小巷因此叫人委巷。1966年8月,革命师生曾在市委院子里接受身穿军装的市委书记的亲切接见,演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检阅红卫兵模仿秀“。后来芗城区党政机关搬到南昌路,旧市委改为芗城区人武部。
从南台路至县前直街叫察院前街。这里原来有座道观,百姓叫“天公庙”,始建于唐代,其规模宏大,神像巍峨,是漳州最大型且藏有道经的道观。民国八年天公庙被陈炯明军队征用为军营,50年代我们曾在这看部队的露天电影,“六九”大水后这一片建了人民新村。原天公庙二根蟠龙石柱辗转到天宝后坑村,九十年代初,以蟠龙石柱为主柱,在该村建一座玉尊宫,仍被称为“天公庙”。
新华西路沿路小巷子不多,纵深较浅,从圆环(圆圈)数起,南侧有水德宫,陈厝巷,石狮巷,麒麟巷,河墘巷,北侧有陈家巷,帽仔巷,尚书巷,林厝巷,人委巷,新华西路巷,公解巷。文革破四旧,盛行改名之风,专区医院改反帝医院,漳州三中改红卫中学,实验小学改东方红小学,东新桥改工农兵桥。新华西路的小巷子也统统改为按数字编号,水德宫改为新华西一巷,陈家巷改新华西二巷,陈厝巷改三巷,帽仔巷改四巷,石狮巷改五巷,麒麟巷改六巷,尚书巷改七巷,河墘巷改八巷,林厝巷改十巷,人委巷不变,新华西路巷改十一巷,公解巷改文革巷。缺了第九,我想应该是新华西居委会所在的”管底“大院原来没有巷名,按顺序排了老九。文革后,这些巷子都恢复原名,重新钉上门牌。
新华西路是漳州老城最重要的一条街道,与漳州府城的命运息息相关,可谓是漳州府城和街区历史的一条沉积带,各个历史时期都在这一条古街上遗留下了印记,据说古城保护范围没有把这条古街列入。我在这里住了大半生,对街上的变迁多少有些印象,回顾往事,记录点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个人记忆非历史研究,如有差错请指正包涵,并感谢《漳州古城老地名》一书作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5.非遗:刻印老行当
7.中山公园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