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110
《老漳州记忆》37
注:本文昨天发出后,网友提出宝贵意见并提供历史资料图片,今增补后重发)
最近,漳州古城的龙溪县衙遗址公园基本完工,园内重建了“清漳首邑”、“百里弦歌”两座牌坊,连同保存完好的陈公功德碑及碑亭古代文物,遗址公园初显模样,不少市民纷纷前往参观怀旧。
龙溪县衙遗址地处漳州旧城新华西路的最西端,县衙虽已不在,但周边沿用几百年的县后街、县前直街、县前横街等老地名,表明此处便是县衙的“旧所在”,还有那条名叫百里弦歌的小街巷更是让人充满了遐想。
功德碑位于古县衙大门处
明嘉靖十年(1531年),龙溪知县俞琏于县前横街建“一方民社”坊与“百里弦歌”坊,江焕明老师考证:“民社,意为人民与社稷。百里,古代诸侯封地疆域,后指一县的辖地,成为县的代称。弦歌,古时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后演化为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之意。由此,弦歌成为出任邑令之典。”官府以此作标志物,即在官署前左右各立桓表,标榜治政清明。明代将“一方民社”改为“清漳首邑”。漳州人常把牌坊叫做“和表”(桓表),在古籍里竟有出处,但不知京城的华表,是否为和表的另一表述。
龙溪县衙遗址现仅存这座陈世仪德政碑亭古代文物,还是因为文革时碑亭上建了水塔才得以保全。当年龙溪、海澄、龙岩三县士民共同为纪念好领导知县陈世仪而建的,古碑亭后方即龙溪县衙大门位置。
50年代我常去二中玩,那时龙溪县政府就在旧县衙,对面就是二中。古代县级孔庙孔学,与县衙配套而建,后来改为龙溪县中学,简称县中,即现在的二中。1960年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并迁到石码,旧县政府成为教师进修学校,即后来的教育学院。县府旧址已找不到痕迹,众望幼儿园大体是县府大门的位置。县衙占地不小,北抵今瑞京路,南临今百里弦歌,东至今县前、县后街,西至原梅舍巷,比原教育学院范围大。现在遗址公园只开辟了县前横街这一带,漳州虽早已列入国家历史名城,但旧县衙大片范围仍楼房林立,今后是否要拆掉再重建一些如文昌门等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
龙溪县政府旧址
据考,龙溪县设于公元540年的南朝,是一个比漳州还早146年的古县。而今人却不懂得珍惜保留,竟让千年古县龙溪“实存名亡”,龙溪县名先被撤消,后来地改市,龙溪地区也从此不再。在现场看到“龙溪遗址公园”六个大字,觉得它少了“县衙”两个字,后一细想,也许设计者有意表达千年龙溪已成为“遗址”?
漳州府衙的旧址则是现在的中山公园。民国初年陈炯明主政漳州,将漳州府衙改建为漳州第一公园,旧府衙主楼仰文楼50年代做过市图书馆、市文化馆,近年是园林部门办公地点,最近改为孙中山纪念馆,府衙还保留有古代的一段砖墙。除1932年红军进漳时,仰文楼曾是工农革命政权所在地,其他时间都没有做过政府衙门。
府衙南门旧址
府衙旧址
府衙古墙遗址
汀漳龙道旧址在延安北路百货大楼一带。明清时代的汀漳龙道,下辖汀州、漳州、龙岩,应是副省级行政机构,级别高于漳州府。道衙门外广场叫道埕,道衙的范围叫道内,所在的那条街就叫做道口街。道、府、县三级衙门同在一城,而且是同一条街,这肯定不多见。50年代道衙旧楼还在,坐北朝南,位置就横在现在的延安北路路口,小时候见过大门口有两只石狮。这座楼做过陈炯明闽南护法区司令部、张贞国民革命军师部和县警察局,1949年后成了漳州市(芗城区)公安局。1956年拓建延安北路,将旧道衙拆除,移建到现址。在公园口新建了漳州第一座国营百货大楼。
延安北路:汀漳龙道旧址
五六十年代,龙溪地委机关在钟法路,路两侧都有地委的办公楼,东侧是实小的前身育贤小学旧校舍,那座二层红砖楼是地委的主楼,地委搬走后长期作为市卫生局办公楼,近期才被拆。当年地委的牌子竖挂在临街的小门楼,记得街对面有座地委大礼堂,1966年地委书记曾仿京城模式也在礼堂外接见漳州地区红卫兵。文革后,军管会接管地方大权,牌子改挂在礼堂这一边的大门,不久,龙溪专区革委会替代军管会,大牌也在这一侧。70年代党政机关办公地点调整,这里成了军分区招待所,现在是金宝花园居民小区。龙溪专员公署,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地点在胜利路马道底体育场的西侧。听长辈说最早是清末的中西学堂校址,后成为闽南医院,也当过十九路军总部。从历史照片上可分辨出“闽南医院”和“十九路军总部之前门”字样。小时候见过这座楼,车可从斜坡上到二楼。文革后党政合一,专署机关并到芝山大院,原交际处改为地区第一招待所,范围扩大到专署,以后改名漳州宾馆。后来原址建了漳州大酒店。
1950年龙溪县析出县级漳州市,漳州市委(即芗城区)办公地点在新华西路东坂后南侧,大院后面与青年路何衙内小巷相通。1966年市委书记身穿军装也在大院内表演接见革命小将模仿秀,笔者有幸在场。文革后,原小市党政机关改叫革委会,搬往南昌路原军分区,这里成为漳州人武部。市人委(政府)在路北侧,边上有条人委巷由此而得名,里面可通往嘉禾小学。芝山大院原来是寻源中学校园,50年代改为农校,1963年再改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范围扩大到湖内村。1970年二师院撤销,二师院的院部及英语系成为地区革委会办公场所,芝山大院成了市党政机关长期办公地点。二师院在蝴蝶山范围的中文系、数学系校舍,调整给龙溪军分区,南昌路原军分区划归漳州市(芗城区)党政机关。
军分区原来在南昌路,明代叫探花街,是探花谢琏府第的所在,清初为世袭一等海澄公黄梧占,街道强行改名“公爷街”,俗称“公尪街”。府第后来成为军分区,小时候常在这里看露天电影,也还能见到沿街的古厝和石鼓。其他党政机关旧址也多少有印象。地区公安处,最早在自由路(俗称康乐道),后院临新华北路,院内还留有一段古城旧城墙,后搬到瑞京路,地改市之后的市公安局长期在这里办公。芗城公安分局(原市公安局)一直在延安北路。
地区中级法院,原来在民主路与平等路交叉点的一座旧楼,文革公检法合并,70年代闽西南电力公司(供电局)设在这里,后法院恢复又返回这里办公,以后才搬到瑞京路西街,这里成为地区财政局和地区税务局办公楼。芗城区法院(原市法院),50年代在延安路后河仔巷,大众电院对面。公安局交通队(交警)也曾在这里办公,买新自行车要在这里打上钢字号码。地区检察院,最早在现延安北路银都大厦地点附近一座旧民房,边上是竹林,有条小巷通往民主路,小时候到实小上学经常穿过这小巷。地区检察院后来也搬到瑞京路,这里改为市电影公司。区检察院好像是在九间排(现钟法路),上山下乡期间是四个面向办公室即后来的知青办。区税务局在新华东路(东门街),院子里面有座古墓和大墓碑,后来才知道这是元代文物,是元末任达鲁花赤迭理弥实之墓,墓碑1967年被毁,旧城改造时拆除。
元代朝廷命官迭理弥实之墓
文中有关漳州官府衙门机关的旧址变迁,只凭个人记忆印象,未与地方史志资料和文史专家核对,可能有差误,仅供参考与消遣。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