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1:可怜人间四月天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虽然他自己反复推辞,但皇帝宋神宗还是给他保留了宰相的待遇,并依然对他的生活高度关注、万般关心。然而,王安石却只希望做一个平常的老人,过一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里,王安石远离了政治纷争,走进了社会民间,跻身于寻常百姓,寻找到了他想要的另一种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大家讲述曾经位高权重的退休宰相,是怎样和普通百姓打成了一片的、在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日子之后,他的政敌司马光和苏轼是怎样评价他的等。

画外音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虽然他自己反复推辞,但皇帝宋神宗还是给他保留了宰相的待遇,并依然对他的生活高度关注、万般关心。然而,王安石却只希望做一个平常的老人,过一种平凡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远离了政治纷争,走进了社会民间,跻身于寻常百姓,寻找到了他想要的另一种生活。那么,这个曾经位高权重的退休宰相,是怎样和普通百姓打成了一片?当年声名远扬的“拗相公”,还会不会跟以前一样固执?在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日子之后,他的政敌司马光和苏轼又会怎样评价他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王安石过生日的时候,神宗专门派他的女婿蔡卞、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给他送去很重的礼物,给他送了什么礼物呢?金花的银器一百两、两匹宝马、黄金镀的银鞍辔一副,还有一百匹的衣著。非常感激,王安石对他。可是这个神宗还是想让他发挥作用,好几次地派人催他,让他去江宁府去上班,王安石死活不去。

神宗是很想用他的,也很想关心他,中间发生了一件事很能说明,这有一次王安石的夫人吴氏,她的弟弟我们就叫他小吴吧,知道他名字也对我们没什么用,这小吴因为一件事情跟当地的一位官员发生了点矛盾,年轻人年轻气盛,在公开场合就骂这个官员,这个官员倒也没太在意,可这官员的上司不高兴了,派了两个兵丁就跑到王安石家里头,来抓他,抓这个小吴,这俩人到了客厅这大喊大叫的,吵吵嚷嚷。王安石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正要出门,走到门口一看在这儿喊呢,问是怎么回事?人家也不好好说,还是那么喊。王安石给气坏了,把这俩人给轰走了。结果这三位官员知道惊动了王安石,他们不知道小吴跑到王安石家里头去了,惊动了王安石,觉得这个很不合适,不管怎么说,也是原来的老宰相啊,三个人就到王安石的府上来跟他解释,王安石是何许人也,这事情过去就算了,我们家小吴做得也不好,本来就没什么。这王夫人是不大高兴,王夫人在屏风后头就说,说我们家相公现在是不当宰相了,手底下的人都跑完了,可是也不至于,还没人敢到我们家里来抓人,做得也太过分了。老太太发点牢骚也就算了,巧了,这一天正好神宗派了一个侍从到南京来看王安石,目睹了这一切,回去就给神宗说了,神宗气坏了,当即下令把这三个人全罢免了。有点过了,不问缘由,但是这种冲动很能说明神宗对于王安石的感情,王安石已经在改革变法当中受了巨大的委屈,蒙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不愿意让已经退居在家的王安石再经受什么精神上的打击,他很想爱护他。

王安石退居江宁之后,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王安石。他给自己修了一间屋子叫半山园,这半山园不是一超级房子,也不是一大别墅,什么都不是,就是几间很普通的房子,外头连围墙都没有,外头一看跟个旅馆一样。为什么叫半山园呢?因为这个园子它距离江宁的城七里,距离钟山的主峰七里,正好在中间,所以叫做半山园。这半山园这个地方有一个算是个文物吧,算是个文物遗存,叫谢公墩,就是一小土包,为什么这么叫呢?就是东晋的时候,谢安宰相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这个地方看风景,可能就是登在这个小土包上,就叫谢公墩。谢公墩正好在半山园里边,哎,王安石这俏皮劲儿就出来了,写了一首诗,说: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王安石《谢公墩》)

什么意思啊?说我这个谢公墩就在我们家院子里头,我还给这墩子上修了个亭子,叫谢公亭。我的名字跟谢安是一样的,他叫王安石,谢安字安石、叫谢安石,说我们俩名字很巧合的,一样。可是呢,现在你的那谢公墩就在我们家,千不该是万不该,已经是我的墩子了,为什么还叫谢公墩呢?它应该叫王公墩呢。哎,你看,较真儿,开玩笑不是?后来人家开玩笑说,王丞相在朝中争新法,退居乡野争谢公墩。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退休后的王安石,不但在住所上要求简单、非常简朴,在外出时,也置皇帝的照顾于不顾,只喜欢与民同乐,完全把自己当做普通民众。那么,为什么说他真正地放下了宰相的身份?他特别喜欢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他享受着宰相的待遇,出去你想,坐个宝马车、坐个奥迪什么的也很好理解,坐个什么几人大轿也可以,王安石不弄这个,出去骑头驴。别人说你可以坐轿子啊。说,我怎么能用人来代替畜牲呢?不能这样干。王安石骑驴有个规律,他骑着这头驴,前面有个牵驴的小卒,给他牵着,驴到哪儿,他到哪儿,牵驴这小卒到哪儿,他到哪儿。骑在驴上看书,驴要是停下来了,不管是停在寺庙门口了,停在一村子门口了,或者停到谢公墩那儿了,他就下来,看书、吟诗。出去就带几个烧饼,饿了就吃烧饼,肯定不是带一两个了,自己吃得差不多了,剩下这烧饼就给这小卒吃了,小卒吃了剩下了就给驴吃了。非常地随性,知道吗?任运自然,走哪儿算哪儿。

他到了江宁住在这半山园里头,就变成一个真正的老百姓,怎么说他变成老百姓呢?前面不是说了吗?把那个三个人给罢免了,神宗就觉得不方便,我得找一个能照顾他的人,就把他的弟弟王安上调到南京做官,就近照顾他。这天王安石骑头驴进城办事,突然没想到王安上出城办事,古代官员出城要办事,或者出去的话要扫街、要净街的,老百姓要退避的,哗,都退下去了。王安石一看,我也退吧,别给我弟弟添乱了,跟那一般老百姓似的,就退到一老百姓家里头,在人家里头待了一会儿。没想到,人家里这老太太正要出去买药,身上有病。王安石说你也别买药了,我身上带的有药,我给您点药得了。老太太说这多不好意思啊,哪儿有白拿药的,现在药这么贵,是不是?那帮大夫开的药都挺贵的,一物换一物,我们家有些麻线,我给你,回去给你老婆,她肯定高兴。王安石说挺好、挺好,回去给我老婆看看,我老婆就喜欢这个。你看,官来了,他也退避了。跑到人屋里头吧,拿药还换了一缕麻线呢,我也不知道他老婆看这麻线,不知道这麻线从哪儿来的。

我们还记得原来跟王安石一块儿从事改革变法有一个宰相叫陈升之,这陈升之后来也不做宰相了,到地方做官,离南京不远。陈升之跟王安石有旧,就想到南京来看看他,来了,坐着“航母”就过来了,那一个阵势是非常宏伟。王安石身体不太舒服,生病了,就叫两个人抬了一个小轿子,这轿子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鼠尾轿,老鼠的尾巴,就是说这轿子特别小,你知道吧,微型小轿子,坐这轿子让人抬着,嗞呀嗞呀的,就抬到江边上。那位爷不是坐船过来吗?就停在这芦苇荡里头等他,这“航母”开过来了,太大了,这调头难啊,折半天、折半天,半天靠不了岸,过了好长时间,这才下来跟王安石见了面。陈升之算什么啊,王安石名气比他大多了,给国家贡献也大。陈升之一看,哟,您坐着“老鼠尾巴”来的,这有点不太好意思,回去的时候,说别喊了,悄悄地把“航母”开回去算了,有点惭愧。(王安石)不摆谱,他有能力摆谱,皇上也会让他摆谱,不干这个事。我们前面说了王安石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什么叫淡泊名利呢?就是说因为那个名和利是个位置,他不到那位置上他没法干大事,但不等于说,他喜欢那个东西,对他来讲,做宰相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你不做宰相,你没法调动力量来搞改革变法,对不对?如果我不做这个了,我就是王安石,我不是王相公,我也不是什么别的人。

他在江宁交了不少的奇怪的朋友,有一老头叫俞秀老,特喜欢开玩笑,王安石跟他交情不错,有一次这俞秀老就跟他说,说我想当和尚,王安石说很好啊,想好了?说想好了。去当啊。哎哟,你不是不知道,想当和尚这文凭也不好弄,不能当个花和尚,不能当个野和尚,这个文凭,我没钱,你帮我弄一张。王安石说可以,王安石给他买了一张文凭,约好了什么时候一块儿去剃脑袋的,等了很多天没消息,王安石找他就说,怎么回事啊?还那什么不了?这位爷看看说,我忘了跟你说了,我后来考察了一下,和尚也不容易做,我把那文凭给卖了,我欠人家酒店好多钱,我还钱了。王安石一听,看来我还是太单纯了,净碰上这种主儿。这俞秀老喜欢佛法,经常跟王安石到寺庙里去,有一天下午,两个人去了报宁寺,还是骑驴去的,到了报宁寺王安石累了,就睡着了,这俞秀老也没客气,骑上那头驴跑到另外一个法门寺去了,王安石醒来了以后说,这什么人呢你?你信佛呢,你偷我驴啊?不行,你得赔偿我。俞秀老说我怎么赔你?王安石说写首诗吧,让我听听,看过关不过关。哎,俞秀老不含糊,写了一首关于松树的诗,王安石看了看,嗯,写得好,骑了我的驴,才情见长啊。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退休后的王相公,从来不摆谱。当年的“拗相公”,完全变了样。那么,生活中的王安石,还会有什么样的让人难以想象的作为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他原来在做政治家的时候是雷厉风行,眼里不揉沙子的。现在你满眼都是沙子,他都不会吭气,为什么呢?这就是日子,这就是平常的生活,对不对?他没那么多原则。没有原则了以后,他就可以活得很自由。所以我刚才说王安石退居江宁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

他这个人见不得别人穷,老想搭把手。这当地有个信佛的穷秀才姓吴,吴秀才,这吴秀才有事没事老往王安石家里头来,怎么办呢?给他打扫打扫卫生,给他擦擦地、拖拖地,干这些事,我估计也是王安石给他一些报酬。有一次正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不小心就把脸盆架子上这毛巾给掉下来了,捡起来。王安石说,哎,这么着,毛巾送你了,拿回去。这小子就拿回去了。过了两天又来了,王安石问说,毛巾用得还行吧?他说嗨,那破玩意儿不值几个钱,我爸拿到市场上卖了。王安石一听,什么?你把那玩意儿卖了?赶紧叫手底下人用原价把它买回来,买回来以后拿了一个小刀,把这毛巾的边上“嚓嚓嚓”给它剃了剃,里边露出了黄金。这毛巾是皇帝赐给他的,是宫里用的东西,值了大钱了,就让你爸一块钱就卖了?好嘛。王安石给你这毛巾的意思就是我给你的毛巾那是值钱的,不是说王安石的毛巾,是这玩意儿有内涵的,哦,就让你这么卖了?好在还给赎回来了,千恩万谢拿回去。通过这种方式救济他。他退居之后虽然不做宰相了,但是他更接触了底层的人,这种很善良、很悲悯的心始终是在他心里面的,他搞改革变法不也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吗?

他原来的一个学生做了官,知道王安石有哮喘的毛病,这哮喘用什么治比较好啊,有一种参,人参的参,有一种参叫紫团山参,非常昂贵,给王安石送去,说老师吃了这个参对治哮喘有好处。王安石说不要,你拿走。学生说,病重要啊,我又不是给你送礼。王安石说我没这玩意儿不也活到现在了吗?保不齐吃你这玩意儿之后,还能活到什么时候,这是开玩笑的话,绝对不要。

通过这些事你就能感受到王安石这个人在离开官场之后,他的个人的这种人格的魅力在什么地方,他在官场上的时候,是一个刚直不阿、斩钉截铁、绝不丧失原则的人,而离开官场之后,他变得非常地随意,应该说这两种存在都是真实的存在,是统一在他这个人身上的。我前边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很简单、很率真、很率直的人。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拗相公”王安石,一心变法。退休后的王相公,沉浸于文学和诗歌的创作,并由此创造了一种诗体“半山体”,清新雅致、随意洒脱。然而,在这轻松诗意的背后,王相公还有什么样的难言之苦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王安石是一个大文学家,大家都知道,我们前面也讲过,他写了很多的翻案诗,他也写过很多的文章,可是到了江宁以后,随着他生活和心态的变化,他写了很多的小诗,写得特别好,后来人把他叫做“半山体”,也叫“王荆公体”。念其中的一首《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写绝了,你能想象到是王宰相写的诗吗?非常细腻。在这么寒冷的冬天,在这么孤独的墙角,它依然绽放着它的清香,你不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的象征吗?虽然我现在,在被人冷落的墙角,但我的本质是梅花,梅花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凌寒独自开,越寒、越冷,我愈要绽放,我绽放我的清香在人间,这清香是什么,就是作者的人格。可这诗写得非常地小巧,非常地有意境。他推行改革变法的时候雷厉风行,他要写出那种清新可人的小诗,一样能够沁人心脾,这就是大才,偶一为之,便是佳作。没辙,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家说,照你这么说,王安石活得挺轻松,都快成半仙了,住在半山园里头,叫王半仙算了。这就错了,你不想想,王安石的个性本身不是个半仙的个性,他不可能完全地放松自己,这期间他写过一首诗叫《六年》,就指他被罢相以后到现在六年的时间: 

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王安石《六年》)

六年了,离开朝廷,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可是我的心呢,还是永远向着朝廷。“西望国门搔短发”,我天天就朝着开封的方向,我就在想,最近又发生什么事了?搔短发,挠得这头发都掉光了,变成短发了。“九天宫阙五云深”,在那遥远的都城、首都,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很操心那个事。

到宋神宗的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已经六十多岁的王安石患了一场很重的病,昏迷了两天,神宗专门派御医才把他抢救过来。他自己有一首诗,写了他当时的病况,看起来是背上生疮,而且有中风的迹象。这次大病过后,王安石觉得这半山园和他有的那几百亩地都成了累赘了,就把这半山园给舍出去,把它变成寺庙,神宗专门给他题了寺庙的名字,叫“报宁禅寺”。他自己不愿意再去盖什么房子了,就在秦淮河边上租了一间民宅,住了下来。到了夏天的时候,我们知道南京是很热的,没办法,在外头搭一个棚子,就住在里边。

我们刚才说王安石仿佛活得很快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强行解脱,对于一个主持变法数年之久的宰相,对于一个对国计民生如此关注的人来讲,这种潇洒的活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应该说他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毕竟改革变法越来越深入,肯定也越来越艰难,他也不知道现在的神宗皇帝到底怎么样。

说到这儿呢,神宗倒还真没辜负他,虽然王安石人离开了,但是王安石的精神留下了,特别是王安石关于改革变法的一系列的举措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神宗。可是人算算不过天算,神宗能耐再大也大不过天,可能是积劳成疾,在宋神宗的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的三月,就在王安石被罢宰相八年之后,宋神宗去世了,终年三十八岁,非常年轻的一位君王。他的儿子赵煦继位,年仅十岁,就是后来的宋哲宗,因为年龄太小,就由当时的太皇太后高太后摄政。我发现天底下这太后和太皇太后都是保守派的同义词,这高太后一上台,就把司马光请回来做宰相,那还有好吗?司马光一上台,就把那老哥几个都请回来了,什么吕公著、什么苏轼、苏辙,纷纷地安排到位置上,那些变法的人物纷纷地贬逐。最要命的是司马光一上来,其实他做宰相一年多就去世了,可是他没耽搁,他把这新法一个一个都给你拔了,元丰八年七月,罢“保甲法”;十一月,罢“方田均税法”;十二月,罢“市易法”、“保马法”;元佑元年二月,罢“青苗法”;三月,罢“免役法”。很短的时间里头全部都取消,

新法尽废。后来他们也扛不住了,没收入,怎么着,把“青苗法”给恢复了,还得靠那点利息。又过了一阵子,把“免役法”也给恢复了。

神宗的去世对王安石打击非常大,他专门写了吊唁的诗,吊唁这位一直支持他的、在他心目当中的明君,但他更担忧的是新法的命运。后来等到新法被废的时候,前面那几种法令废的时候,他反应还不大,等到后来说到“免役法”被废之后,这个法我们前面讲过,等到“免役法”被废之后,王安石受刺激非常大,他长叹一声说,怎么连这个法也给废了呢?这个法当初我和先帝商量再三,反复磋商两年之久,才开始实行的,如果连这个法都废了,那真是没什么好说的,所以对他的刺激非常大。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曾经叱咤风云的“拗宰相”王安石,和退休后潇洒平易的文人王安石,让我们看到了千古名人王安石全面的性格特征,而王安石去世之后,又是怎样一个境遇?他的政敌司马光和苏轼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宋神宗去世一年以后,在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初六,王安石去世了,一代名相应该说随风而去。王安石的身后是很寥落的,这是大家很难想象的,他的葬礼没有人来,只有他的弟弟和极少数的门生来到了这个葬礼。当时有人记载说,凡是他的门生故吏,原来他的门人,为了避嫌都躲开了。因为当时正是司马光上台的时候,新法全部都被废了,凡是跟新法有关的新党人物也全部被贬了,这时候谁还敢说自己跟王安石有关系啊。

他去世了,朝廷是怎么个态度呢?也很微妙。司马光当时已经做了宰相,但是还没有到开封去,他给朝廷写了一封信,说王安石这个人学问和道德都是没得说的,可惜的就是这个人总喜欢生事,总喜欢拨弄是非,所以弄得最后身败名裂,但是有一点,现在正是整顿纲纪的时候,这不是新法废了吗?旧党人物上台了,在这个时刻,应该对王安石有比较重要的表示,我不能把他一棍子全打死。在司马光的这封信里边,他重点提出,现在正是那些变化多端的小人鼓噪弄舌的时候,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的人看新法占了上风了,哎,他投机新法,摇身一变,变成新法人物。那么现在旧党人物上台了,他又可能投机变成旧党人物。司马光特别提出,就在现在这个当口,要特别提防出现这样的人,所以对王安石,朝廷应该给他应有的地位和待遇,这主要是为了纠正社会风气,不能让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占了上风。所以当时朝廷决定赠给王安石“太傅”的名号,太傅本来是一个高官,是三公之一,三公九卿啊,但后来到了唐宋的时候,这太傅成了一个虚衔,他是正一品的官,一般官员退休了、去世了,给你赐一个或者赠一个太傅的名号,来表彰你的功勋。

赠给他太傅的名号,需要有人写一篇制文,就跟我们说的下个文件,这文件谁写的?苏轼。你瞧这事儿多有意思,这一个司马光、一个苏轼,这在反对王安石的人里头是大家最熟悉、最有名的两个人,都是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这封信表现了他最大的善意,他没打算结仇,应该说他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但是我们不能认同说王安石是喜欢拨弄是非的、是喜欢生事的、是喜欢身败名裂的,这我们不能同意。在他那个时代,他能这样评价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他是宰相,他这样说等于是定个调子。那么在这篇制文里头,苏轼是怎么写的呢?这是个难题,苏轼就说,纵观古今,凡是能够做非常之事的人必有非常之才,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王安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个伟大的人物能够变风俗,能够启新法。他曾经独占鳌头,众人以他马首是瞻,成为一代之领袖。到这就打住了,没说他干吗,只是说他才高,做了非常之事,有非常之才,而且学高一时,名垂千载,曾经为领袖人物。至于到底领袖了什么,他没说。苏轼的这篇制文也体现了他的水平,就是我肯定你应当肯定的,至于我不能认同的,人都去世了,我还说什么,保留不同的意见吧,但总算是一个交代。大家说,不是挺好的吗?你不是说他身后挺寥落的吗?是啊,这是朝廷出面,这么大个朝廷,宰相去世了,再没点表示,那是朝廷吗?又不是“狼窝”。

我觉得不管怎么讲,这都是北宋王朝的一个悲剧。在那个时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那个能力、水平和勇气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做出公正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北宋王朝一段黑暗的时间。王安石搞改革变法肯定有错误,这我们从来都没否认过,而且有的还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无论是政策本身还是他的用人,还是王安石这个人在对待同事关系上、对待某些人物的处理方面,他都肯定会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直接伤害到了变法本身。但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人物,肯定是他的主要的方面在影响着历史,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这样一个人我们根本不可能期待司马光、苏轼、宋哲宗以及其他很多很多当时的人对他做出应有的评价,但是我们不发愁,王安石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给他公正的评价,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王安石本人,我相信他自己也未必认为自己是个悲剧。千秋功过自有人来评说,当时没有人给他这样一个公正的评价,并不意味着历史不能给他以公正的评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要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才能显示出来的,我们会给王安石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什么,就是我们下一集接着要讲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他生前叱咤风云,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震惊朝野,身后却毁誉参半,无数人为他争论得不眠不休,历经九百年的风风雨雨,王安石如何让大家最终得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个中国人应该牢记的名字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敬请关注《王安石》大结局第二十二集《千秋功罪任评说》。

百家

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1:这个宰相不寻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2:不做京官为哪般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3: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4: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6:挑兵挑将费精神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7:北宋百年第一札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8:讲课也能惹出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9:小女子掀起大波澜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0:不能承受青苗之轻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1:从变法到变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2:十大罪状三不足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3:熙宁新法一二三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4:一张画击倒王相公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8:翻案诗文第一家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