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小时“囧途”,遇见“不一样”的奥运会

邢翀 庖丁解news 2022-03-17


到达东京后,每天从不到十平米的房间中醒来,恍惚间往往不知身在何处。

从北京到东京,以往只需要3个小时。疫情之下,这段行程被成十倍地拉大——17日下午一点从北京家中出发,18日晚十二点多抵达东京酒店,已经过去近35小时。


从机场出来,已近当地十时。中新社记者 邢翀

回想起这趟奥运“囧途”,不少同事还“心有余悸”。负责预定整个团队出行的我,最大的感受是“庆幸”——在经历种种曲折后,报道团一行13人最终顺利抵达。因为疫情之下,史上首次延期的奥运会,让一切都变得特殊起来。


比如机票预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航班数量骤减,虽然早在五月就开始着手订票,但却发现所有飞往日本航班均需在外地转机,余票更是所剩无几。与多家航空公司沟通得知,疫情之下航班不能满载运营,最终满足13人出行的只有从深圳转机的一趟航班。

再如检疫程序。
临行前14天起需在组委会健康申报APP上每日打卡,上报体温等信息;临行前96小时内需在指定医院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并提供医生诊断证明;18日下午两点多抵达东京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在机场等待六个多小时后拿到检测结果,又经过一个多小时出关,一个半小时车程去酒店,进入房间已过凌晨。


在机场,记者一行经历近6个小时等待。中新社记者 富田


相较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心理的焦虑更是让我多次“抓狂”。日本方面对赴日参会人员实行严格限制,需要提交到达14天后的行程计划,只有计划书被批准,才能在行前拿到绿码,这是前往日本的必备要素。


行前一个月就已提交计划书,但迟迟不见批复,多封邮件石沉大海。媒体同行都颇为紧张,多番相互打探,已经抵达日本的记者说恐怕要到登机前才能拿到绿码。几经周折与东京奥组委一名工作人员电话沟通,被告知他们邮箱已经积压了成千上万封邮件。


《入境日本东京 防疫先要过几关?》来源:中新视频

临行前晚拿到绿码,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没成想,万事俱备,只差天气,接下来还有石头“添堵”:17日北京预报大到暴雨,临行前倘若航班取消,影响18日早深圳飞东京,整个奥运报道恐怕都会泡汤——奥运会前所有赴日航班均已告罄。


在去北京首都机场路上不停查询航班信息,听闻前后时间段的航班均已取消,庆幸搭乘航班还顽强“幸存”,然而在机场却是四个多小时的延误等待。到达深圳时几近凌晨一点,休整不到三个小时后又要国际转机,很多同事未能入眠。


媒体中心记者工作场所     中新社记者 邢翀


几经周折,19日凌晨终于抵达东京预定的酒店。办理完入住手续后,团队中跑过多届奥运会的记者说,原本觉得上届里约奥运会的路程最曲折,没想到他跑过的距离最近的奥运会,却花费了最长行程。


18日早五时,中新社报道团13人在深圳机场办理乘机手续。中新社记者 富田


35小时人在“囧途”后,遇见的是“不一样”的奥运会。第二天早上十点出发去媒体中心办理各种手续,室外天气已相当炎热。日本天气预报机构预计,东京今年七八月份气温将高于往年平均值,奥运会期间则将迎来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期,甚至有评论说,东京奥运会很可能是37年来最炎热、最潮湿的奥运会。


在往届奥运会举办地,开幕前早已开启“狂欢”模式,而东京却依然保持着疫情下的“静默”。从入住酒店到媒体中心,一路上并未发现太多奥运相关元素,甚至让人难以想象这座城市即将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加上绝大多数场馆将空场办赛,东京奥运会很可能是史上“最安静”的奥运会。


东京街景,路上行人较少,奥运元素也较难寻见。   中新社记者 邢翀


疫情给这届奥运会打上特殊的烙印。21日东京新增病例1832人,是今年1月16日后首次超过1800人,大家不免忧心忡忡。当地奥运服务人员,甚至是机场人员,大多数只是佩戴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当记者戴上护目镜或面罩时,总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从新闻中心等待班车回酒店时,一位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对记者笑称,在这儿,中国人最好认,防护最严的就是。


面对“不一样”的东京奥运会,每名参与者都需携手与共。到达东京成田机场后,一名志愿者全程对接航班奥运人员抵达事宜,她说工作时间原本从早六点到下午三点,而送记者出关时,她已经加班了6个多小时。


飞机抵达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航班机组人员已“全副武装”,日方人员对接奥运相关人员抵达事宜。中新社记者 富田


乘坐机场大巴到中转站后,指定出租车司机一对一将记者送至媒体酒店;酒店除了前台,还有一名奥运会防疫人员在等候记者入住。在媒体中心服务的一名中国志愿者说,每天需要工作七个小时,每场记者会前后都要对麦克风、桌子、椅子消毒,而每天场次并不固定,需要随时待命。


在班车中转中心,志愿者们更是需要在炎热天气下引导乘车,等候点配备了遮阳伞、大型风扇等以防中暑。另外,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方便携带食用,所有志愿者的餐食均是冷餐。志愿服务工作更加忙碌,条件也更为艰苦。


飞机上可以看到日本著名景点富士山。中新社记者 富田


临行前,家人朋友不免担心。期待吗?害怕吗?说实话,心情错综复杂。跑过多个世界大赛,但夏季奥运会报道却是人生首次;疫情下经历这般特殊、曲折的奥运会,堪称见证一段历史。


这将会是什么样的一段历史?在20日进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上,决议通过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上“更团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多次表示,期望这届奥运会成为“人类黑暗隧道尽头的光芒”。


疫情之下,人类需要更团结地应对共同挑战,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同样需要所有人员团结一致。这或许是一个答案。


作者:邢翀

编辑:谈笑、王婧



推荐阅读:

女记者“独闯”深山老林  上演零下50摄氏度的“美女与萌兽”

秘籍收好!史上最特殊奥运这样报道!!!

西藏过节=唱歌跳舞?别错过这些节日新闻“彩蛋”!

大象“北游”,猛虎下山,突发动物新闻怎么做?

记者眼中的中亚:近在咫尺,却又何以陌生?

地方新闻怎样“卡C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