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开悟-禅-承
开脉轮祛症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修身养性,守己安分。
学思践悟,快乐人生!
士以弘道
开脉轮
什么是开悟
返观自性,真正契入禅门“无念为宗”的般若空境,般若三昧自然得,空明觉照破无明,恰如六祖惠能所说“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得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参禅者未入门前必须大死大活一番,契入佛陀正法眼藏祖师微妙法门。
禅宗的开悟与传承
口傳歷史文獻價值為何受到質疑。
即上古史來說,因其年代久遠而無法獲得印證。即使文字普及之後,世人將口耳相傳的資料寫成了歷史文獻,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也極為遙遠了。或由於人為的因素,又雜以神話、想象的情節,更會造成嚴重的失實。因此口傳歷史會遭到質疑。
歷史家對文獻材料也是有著衡量的標準
「就文獻而言,當時人記敘當時事即所謂[實錄],較為可靠;後世人追述前代事,較不可靠;而對於歷史傳說則往往采取[信者傳言,疑者傳疑]的態度。」
禪宗歷史傳述材料衡量的標準也是如此。「從達摩以下,已有殘缺不全的史料可以參考。惠能以後,更有大量的語錄、史傳,甚至還有官方所修的正史可資徵信。但是禪宗西天二十八祖在印度的種種事蹟,記載於唐神清的《北山錄》、北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契嵩的《傳法正宗記》,基本上是後代的追述,並不可靠。”甚至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一公案也找不到任何經典的記載。後世學著對禪宗傳承的可靠性產生了嚴重的質疑,甚至會認為為捏造。
口傳歷史因其久遠而不使人信賴,卻並不代表沒有上古的歷史。我們不應全面的否定而陷入虛無主義。
那麽禪宗的源流是推論的嗎?
“祖師的神異事蹟,有可能是出自後代的想象添附。但是有關法義的源流,也就是禪師開悟的內容和見地,是一代一代印證下來的,只要印證的過程沒有問題,後代禪師所悟的內容便和前代,乃至第一代祖師所悟的內容一模一樣。就像蓋印章一樣,一個一個蓋下來,蓋了幾百個,每一個都一模一樣,所以才叫做[印證]”
不同領域對禪宗的定義是不同的。
譬如學術界研究時便將其當一種思想。若是“思想”便不免會產生“流變”的問題,而流變的情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難以確定其真正的本質。
若是將其定義為“事實真相”,便不會產生“流變”所延展出來的支脈旁絡難以梳理和無法溯源。只要如實記載便可。諸如物理學的發展史記載,便是不斷發現自然律的過程,即已經過證實的自然律便不會被後人所揚棄。“在科學的領域中,沒有思想領域中流變的問題,這是二者很大的不同。”
佛教的核心宗旨是什麼?
“從各種佛教典籍很頻繁地使用[如實正觀]、[正觀不顛倒]、[依法不依人]、[證解]、[親證]、[現觀]、[觸證]、[印證]等等與客觀事實的發現有關的詞彙,我們有理由相信:佛教的核心宗旨是客觀的事實真相,而不是主觀的思想哲理。”
“禪宗既是佛法的一支,當然也同樣強調親證。”“禪宗所謂的明心,其實就是[證解阿賴耶識]。[證解],是一種客觀事實的發現,不是思惟推理的思想。”而傳承也是師徒雙方都能夠互證才有了真實的傳承。
無論是禪師之間的師徒勘驗或者禪師之間的交互勘驗在後來的傳承中非常普遍。從馬祖道一禪師開始之後,例如大海法常和浮盃和尚。
“如果是研究客觀事實的學問,人們自然會依照實驗和觀察等方法,而確定事實的真相。在確定事實真相的過程當中,自然會揚棄錯誤的假說,只有與事實真相相符的說法,才能夠獨存。這種情形也不能說是[定於一尊],因為只有人才能稱之為[尊]。真相不會主張自己是尊貴的,它的權威是先天的、是自然的。真相不需要透過強制力來保證它的權威性,但遠背真相的人會自尋煩惱。”
禪師們經常以指頭和月亮來做譬喻。我們可以說,不同的傳承和方法是指頭,證悟之標的是月亮。宗杲說:[悟,則事同一家;不悟,則萬別千差。]
佛教修行的方法雖然有很多,侷限性在哪裏?
大體上皆是依循著聞、思、修、證的次第。唐窺基《金剛般若輪會釋》,因此分判四種慧:聞慧、思慧、修慧、證慧。佛學研究的方法,不外是分析、比較、考證、批判、推定等等,就是少了實修得證這個環節,而這個環節又是最為關鍵的部分。所以,做學術研究終究是有著方法的侷限性。
研究宗杲的兩種文獻主要有兩種,一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一為《大慧普覺禪師年譜》。
開悟之後的差異有哪些表現及後世人之誤解
宋朝時,許多士大夫都已開悟,但是卻並不代表開悟了便是完美無瑕的,在世間智方面也不見得很突出,這與坊間的種種傳說:開悟的人有六種神通、開悟的人沒有妄念和憶念、開悟的人沒有貪嗔、開悟了便是聖種性菩薩、開悟了便是究竟佛、開悟了便不用再修行等等,顯然有很大的差異。
開悟並不意味著成為大乘法的聖人,還要經過悟後起修,來修除貪嗔等性障煩惱。
感谢关注 学思践悟
感谢关注
点击链接寻妙缘
点击链接寻妙缘
最近新文点下看: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感恩原作者,感恩前平台!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点击今日推文 每天分享锦论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点击今日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