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后结圈的成因及处理办法
一、后结圈的害处
回转窑后结圈一般结在烧成带和放热反应带的交界处。窑内一旦形成后结圈,会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1、窑内通风受到严重影响,火焰伸不进去,形成短焰急烧,烧成带产生局部高温,损伤窑皮和耐火砖。
2、窑尾温度明显降低,物料预烧差。
3、窑尾负压上升,来料波动大,出现窑尾漏料。
4、窑传动电流(功率)增加,熟料电耗增加。
5、熟料产量、质量降低,煤耗增加。
6、处理结圈时很容易损伤窑皮,甚至发生红窑事故。
7、为形成大料球创造条件。如果没有后结圈的阻挡,虽有预热器系统能富集有害元素,但形成的小料球不会停留在圈后越滚越大。
二、后结圈的形成原因
1、生料成分的影响生料中的碱、氯、硫有害成分含量高,生料中的熔融矿物成分含量就高,液相出现的温度降低,液相就会提早出现,液相量大,液相黏度大,容易形成后结圈。
2、煤的影响煤灰中氧化铝成分的含量较高,当煤粉的灰分含量大、细度粗,煤灰沉落在过渡带和烧成带交界位置的煤灰量就多,形成的液相量增加,液相黏度增加,形成后结圈的几率增加。
3、窑直径的影响回转窑直径愈小,形成结圈的圆拱力就愈小,结圈就不宜垮落。直径小于3.0m的回转窑很容易结后圈,直径大于3.5m的回转窑,形成后结圈的几率相对比较小。
4、操作的影响:
a、窑头用煤量过多,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窑内出现还原气氛,物料中的三价铁被还原成为亚铁,而亚铁属于低熔点矿物,使液相及早出现,容易形成后结圈。
b、内风及外风的比例控制不合理,造成火焰过长,尾温明显升高,物料预烧好,液相及早出现,容易形成后结圈。
c、生料成分不稳定、喂料量不稳定,造成窑速波动大、热工制度不稳定,容易形成后结圈。
d、窑速过慢,容易形成长厚窑皮,而长厚窑皮是形成后结圈的主要原因。
三、后结圈的处理
1、冷烧法当后结圈结得远而不高时,只要将燃烧器拉出窑外适当距离,适当降低窑速,调整火焰形状,使火焰变粗变短,降低结圈处的温度,使圈体出现裂纹和裂缝而逐渐垮落,这种方法叫冷烧法。采取冷烧方法时,要求烧成带温度比正常低,燃烧器尽量拉出窑外最大距离,窑速要力争快转,使火焰长度缩短。
2、热烧法当后结圈结得近而不高时,只要将燃烧器伸进窑内适当距离,再适当增加窑速,调整火指形状,使火焰变长变细,提高结圈处的温度,将圈逐渐烧烧均,这种方法叫热烧法。采取热烧方法时,要求烧成带温度比正常高,燃烧器尽量向窑内方向伸进,窑速控制要慢,使火焰长度增加。
3、冷热交替法当后结圈结得远而高时,就要采取冷热交替处理法。先采取冷烧法处理大约2~4h,降低结圈处的温度,使圈体出现裂纹和裂缝;再减少生料喂料量20%~30%,采取热烧法处理大约2h,提高结圈处的温度,增大其热应力,使已经出现裂纹和裂缝的圈体垮掉。
4、停窑处理。如果三种操作方法都无法处理或减缓后结圈的长势,就要采取停窑处理的方法。冷窑后进窑仔细观察结圈的状况,根据结圈的厚度和硬度,选择手锤、钢钎、风镐、风钻、高压水枪等清理工具。如果采用手锤和钢钎处理,作业程序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进行,在停窑位置的左上方(窑是逆时针方向转动,人面向窑尾),将窑上半圆的结圈打开一道大约300mm宽的槽口,然后慢慢转窑,剩余的结圈会自行脱落,个别没有脱落的部位,再人工处理。如果采用风镐、风钻、高压水枪等清理工具,则要从要点下方清打结圈,操作时特别注意不能损伤其下面的耐火砖,注意上方随时可能塌落的窑皮。
5、掉圈后的操作后结圈的圈体后往往积有很多生料粉,当后结圈垮落后,圈体及圈体后这些生料,会一起涌进烧成带,使火焰压缩变短变粗,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局部高温现象,有烧坏窑皮及衬砖的可能,同时,还有跑生料的可能。所以要预先降低窑速,适当降低窑尾排风量,控制火焰的长度,提高烧成带的热力强度,避免出现跑生料或欠烧熟料现象。
四、防止形成后结圈的措施
1、在保证熟料质量和物料易烧性的前提下,降低熔融矿物成分含量,适当提高硅率、降低铝率,控制适当的液相量和液相黏度。
2、控制原燃材料中碱、氯、硫等有害成分的含量。
3、发现窑内有长厚窑皮就及时处理,避免形成后结圈。
4、如果煤粉灰分含量大于30%,则控制煤粉细度0.08mm筛余指标在3%~5%之间,细度合格率大于90%;水分指标<1.2%,合格率大于90%。
5、控制熟料f-CaO含量小于1.0%。
6、采取薄料快转的煅烧方法,控制窑的快转率达到90%及以上。
2022-08-15
2021-07-04
2022-09-06
2021-06-13
2022-06-17
2022-03-08
2022-01-02
2021-07-21
2021-07-06
2022-10-05
2022-08-14
2021-12-18
2021-11-09
2021-10-06
2021-06-13
2021-06-13
2022-09-24
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