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杂志
2024-09-04



 本 期 目 录 


0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世界历史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原理

作者:吴宏政  张冬艾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曹胜亮  杨怡然


02数字社会


●数据要素红利全民共享机制——基于一、二次分配相结合的探索

作者:徐偲骕


●数字身份构建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作者:武文颖  王  鑫


03经  济


我国大中城市扩张测评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李国平  黄一诺  吕  爽


●金融科技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作者:郭琲楠  魏成龙


04政  治


展现与传播: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人民性

作者:王  干  蔡相辉


●新时代党性教育的丰富内涵、实践推进与时代价值

作者:李明霞


●农民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重建

作者:刘  建  吴理财


05法  律


数字经济领域平台服务互操作性的实现路径与立法回应

作者:段宏磊  沈  斌


●网络空间社交账户的可继承性分析

作者:夏庆锋


06公共管理


治理性融合与都市腹地乡村的振兴逻辑——基于沪郊乡村振兴经验的思考

作者:王  阳  吴  蓉


●以“家”为媒:基层的生活化治理实践——以结对治理模式为例

作者:舒洪磊  沈  荟


07社  会


现代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的概念框架与范围内容

作者:刘继同


●在地性整合:社会组织立体式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作者:薛美琴  马超峰



 本 期 导 读 


吴宏政 张冬艾

世界历史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原理

摘要: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客观必然性,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问题。按照唯物史观原理,这一客观历史必然性首先奠基于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即人类物种的永久生存,因为如果世界历史是人类走向毁灭的过程,世界历史就失去了全部意义。其次,要为人类永久生存这一最高价值确立世界历史的自然法权基础,以便为世界历史中各民族国家提供通向永久和平的理性法则,这一自然法权基础便是各民族国家的“共生法则”。最后,按照唯物史观原理,自然法权必须扬弃其抽象的法理规定,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一种普遍的人类文明形态中,确保世界历史最终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唯物史观原理

曹胜亮 杨怡然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批判为重要内容,以自然和人的本质统一为价值旨归,为人类生态问题和生态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关于生态伦理的价值判断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论述,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重新确立人对于自然的伦理主体地位,有助于唤醒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复活”,有助于开启新时代美好生活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美好生活

徐偲骕

数据要素红利全民共享机制——基于一、二次分配相结合的探索

摘要:当前,主流产学研通过把用户-数据间关系锁定在人格范畴上,事实上否认了用户数据财产权的存在,并将数据要素的红利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市场主体获得合理收益;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则鲜明主张广大互联网用户应获得回馈,但这层经济关系却被刻意遮蔽。“数据二十条”出台后,建立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之上的“数据财政”初现雏形,使数据红利的二次分配成为可能;用户数据贡献的计算难题也将有望在Web3.0时代获得突破,不应继续回避一次分配。将抽象的批判理论落到具体实践中,可构想一种兼顾一、二次分配的新型数据社保模式,充实社保基金并实现全民反哺。

关键词:数据要素 数据财政 公共数据 Web3.0 共同富裕

武文颖 王 鑫

数字身份构建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摘要:数字身份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呈现出身份代码、数字化身和数据画像等多元面向,其在构建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实体身份遮蔽、身份安全危机、身份认同割裂等一系列伦理困境,危害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应将全周期管理模式融入身份监管行动,以“预控”调整身份运行行为,塑造权责相依的身份使用观念和虚实共在的身份发展理念,从而使我们走向数字身份构建的澄明之境。

关键词:数字身份 身份识别 生命实体 伦理困境

李国平 黄一诺 吕 爽

我国大中城市扩张测评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城市空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几乎同步进行。国家高度关注空间发展的统筹协调,避免城市空间无序扩张。本文以2013-2020年我国69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在评析现有城市扩张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使用NPP/VI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Worldpop人口数据从用地面积和人口密度两个层面构建城市扩张的测度指标。研究发现:经济规模较小的大中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并呈现出高强度、低密度空间扩张;经济规模较大的大中城市存在建设用地指标与人口集聚之间的矛盾。据此,本文从控制经济规模、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和促进城市人口、土地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大中城市空间扩张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扩张测评 大中城市 高质量发展

郭琲楠 魏成龙

金融科技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摘要:本文从金融科技关注度、金融科技公司数量以及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力度三个维度综合衡量各个省份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利用2011-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金融科技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具备信息效应、创新效应和治理效应,可以通过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创新投入与产出以及财务稳定性提升股票流动性。其中,金融科技的治理效应和创新效应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在非国有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中显示出更为显著的股票流动性提升作用。因此,应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打造信息透明的资本市场环境,加快信息流动和获取;推进金融科技在公司创新领域的应用,增强公司创新能力;发挥金融科技的财务风险预警作用,提高公司财务稳定性。

关键词:股票流动性 金融科技 信息披露质量 企业创新 财务风险

王 干 蔡相辉

展现与传播: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人民性

摘要: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体系化表达。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取向,其人民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蕴含了建设生态文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评价的鲜明特点。在对外传播该理念过程中,应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法治观念,通过深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能力、拓宽传播途径来提升生态文明话语权。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人民性 理念传播

李明霞

新时代党性教育的丰富内涵、实践推进与时代价值

摘要: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新时代以来,党坚持推进党性教育理论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新举措新成果。新时代党性教育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遵循党章党规党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历史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制度化、规范化、路径创新等特点。新时代党性教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也展现了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解决自身独有难题的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党性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并指导党性教育形成新局面,书写了坚持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

关键词:党性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我革命

刘 建 吴理财

农民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重建

摘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来审视农民精神生活的变革,它实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与乡村社会交互建构的结果。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使乡村文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农民精神生活也经历了从伦理化到国家化再到个体化的转换。在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文明素养及价值体认现代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人的现代化构成农民精神生活变革的内在逻辑。然而,乡村文明的主体与价值、物质与精神及制度与情境等要素的非均衡交融,使农民精神生活的价值与结构存在错位互构的困境,导致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精神生活的张力。为有效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现代性重建,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实现乡村文明的复兴,进而跨越乡村文明发展的“现代性悖论”。

关键词:国家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农民精神生活 乡村文明

段宏磊 沈 斌

数字经济领域平台服务互操作性的实现路径与立法回应

摘要:反垄断法和产业法是数字平台服务互操作性的两种实现路径。然而,现行反垄断制度在认定链接封禁行为的违法性上存在较大困难,只能作为事后的、个案性质的、补救性的规制手段;产业法虽然能实现直接的、事前的和普遍性的有效管制,却可能侵袭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扭曲数字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两种法律路径的互动合作是实现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目标的必然选择。在数字经济领域,应通过产业法在事前确立平台企业的平台设施开放义务,并限制开放的法律形式、实施对象和实施标准,防止实施范围扩大化。同时,健全反垄断法实施规则,积极引入必要设施理论,转变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提升反垄断法律体系对数字经济环境的适配性。

关键词:数字平台 互联互通 互操作性 反垄断法 产业法

夏庆锋

网络空间社交账户的可继承性分析

摘要:网络空间社交账户具有可继承性,继承内容包括对账户的继续使用权、账户具有的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以及对账户持续产生收益的获取资格。虽然社交账户继承可能产生对创建者与第三人的隐私及个人信息的侵害风险,但现有民法体系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规定能够震慑和追究潜在加害人的责任,因而不应完全禁止社交账户的可继承性安排。为应对越来越多的社交账户继承纠纷,更加妥善地保护创建者的各项利益,应构建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继承规则,包括对社交账户的整体继承规则以及对第三人人格利益的不得继承规则等。

关键词:网络空间 社交账户 法益属性 人格利益 继承规则

王 阳 吴 蓉

治理性融合与都市腹地乡村的振兴逻辑——基于沪郊乡村振兴经验的思考

摘要:都市腹地乡村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类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乡关系而成为社会转型的首冲之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传统的多重影响,都市腹地乡村一般呈现为城乡边界模糊的混合型空间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都市腹地乡村空间形态的转型,并且产生了通过重构乡村空间形态,实现乡村景观化转型、以城乡治理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基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性融合是紧密型城乡关系下城市主导、以治理为抓手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与控制下实现了都市腹地乡村的景观化转型,并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

关键词:都市腹地乡村 治理性融合 乡村振兴 乡村景观化

舒洪磊 沈 荟

以“家”为媒:基层的生活化治理实践——以结对治理模式为例

摘要:“家”作为国家正式制度与农民日常生活持续互动的治理场所与生活空间,构成主体间进行资源互嵌的“行动场域”。结合结对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材料,以“制度-生活”分析视角通过制度的运行化、制度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制度化三个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出正式制度与家庭日常生活间的互动机制与实践逻辑。正是在“家”中,国家的正式制度才有被生活化的可能,“家”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场域性媒介与治理实践的意义源泉。以“家”为媒,不仅需要将其看作普通人与国家相遇并互动的舞台,还需要通过“家”看到具体而鲜活的“人”,看到富有“至尊现实”意义的家庭生活世界。

关键词:家 乡村治理 结对 媒介

刘继同

现代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的概念框架与范围内容

摘要: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健康保险财政与健康财政学理论体系、制度,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人类需要、国家目的、财政职能和社会福利等理论视角出发,界定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概念框架、内涵外延和主要构成要素,确定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研究范围、内容、重点与优先领域。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应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向全民“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制度战略转型,为全民健康福利、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现代健康财政制度典范。

关键词:公共卫生财政 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 健康中国战略

薛美琴 马超峰

在地性整合:社会组织立体式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摘要:外部力量参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补充,但外部力量介入基层社会却面临在地性的转化困境。研究以贵州黔西南D社会组织十年乡建经验为案例对象,发现D社会组织在地性治理实践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社会组织能够扎根乡村、融入乡村,逐渐构筑起“支教+支农+支村”的立体式乡村振兴参与模式。在此基础上,D社会组织通过“在地性转化”与“在地性整合”,实现垂直信任与水平信任叠加、结构嵌入与认知嵌入融合、一次博弈向多次博弈转化,形成了社会组织在地性治理实践的网状信任结构、深度嵌入形态与合作进化趋势,最终实现外部力量介入乡土社会的治理均衡。

关键词:网状信任结构 在地性治理 治理均衡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02 组织与政治:中国共产党“临时支部”的历史演进与多重优势 | 政治(作者:徐卫华)03 共同富裕视域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逻辑 | 政治(作者:刘琼莲)04 治“摊”还是治“贩”:城市地摊治理之辨 | 公共管理(作者:崔占峰 宋幸阳 桑琰云)05 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机制的逻辑与构造 | 公共管理(作者:刘超 邓琼)06  “后小康”时代残障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的国外经验与本土政策构建 | 社会(作者:陈仁兴)07  社会文化变迁下青年流行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基于“小镇做题家”的文本分析与出圈逻辑研究 | 新闻与传播(作者:章文宜 骆正林)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文章列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数字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
文化
新闻与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