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本 期 目 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借鉴、生态反思和实践创新
作者:阮睿颖 余永跃
●历史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王 暾 郭明飞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作者:白清平 倪江纯
●基于“政治性议题”的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作者:阙天舒 方 彪
●国际税收争议解决中的税收确定性及中国方案
作者:杨 洪 侯丁火
●政府预算“超支”与企业实际税负
作者:詹新宇 余 倩 董红霞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稳金融”效应——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作者:姜 勇 杨源源
●技术治理视角下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逻辑、风险与防范
作者:张 伟 康 敏
●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机制的逻辑与构造
作者:刘 超 邓 琼
●制度赋能与专业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发展的双重动力
作者:徐选国 秦 莲
●土地流转、农村剩余人口及其社会保护
作者:马流辉
●重建熟悉关系:“五社联动”中专业社工参与乡村治理何以可为——基于Q县H村项目实践案例的探究
作者:胡鹏辉 任 敏 严艺文
●新国潮:消费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潮流形态
作者:付茜茜
●宋代长江沿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作者:谭静怡
本 期 导 读
阮睿颖 余永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借鉴、生态反思和实践创新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并以西方国家的生态改良为镜鉴,同时合理吸收了中华传统的生态文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导向,践行“生态生产力”发展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生态超越。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命共同体 生态生产力
王 暾 郭明飞
历史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定的历史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并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应对百年变局、创新现代化理念等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不断坚定。面向未来,应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历史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 话语创新
白清平 倪江纯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摘要: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其内在要求,深刻认识其时代意义,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建设重点。在实践进路上,应从守正创新、规范保障、内外互鉴等维度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使继承党内政治文化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协同发展;要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道德软规范与党内法规硬约束共同促进;要把引领与借鉴相结合,使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外社会文化交流互鉴。
关键词:新时代 党内政治文化 全面从严治党
阙天舒 方 彪
基于“政治性议题”的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摘要:国家安全是政治领域永不过时的议题,它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未来发展。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锚定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过程中的时空定位和使命任务。进一步挖掘安全的内涵和发生逻辑,基于“政治性议题”视角阐释国家安全治理的公共性和整体性,可以在共同体中塑造一种安全责任,实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共建共享。以此为基础的“变局-集成”的治理图式,可以全面分析国家安全治理的风险变局,在“观念-体系-能力”三个层面统筹国家安全治理的集成创新。
关键词:国家安全 政治性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韧性治理
杨 洪 侯丁火
国际税收争议解决中的税收确定性及中国方案
摘要:追求税收确定性在国际税收争议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社会积极探索效率与效力兼具的国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以提高税收确定性。目前所推行的国际方案基本沿着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两大路径进行改良,但在提升确定性的效果上瑕瑜互见。中国应当主动参与国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历程,考量主要国际方案在两大路径下保障税收确定性的优势与不足,推动多边化、高效率、约束力、多维度等元素的有效融合,从国际税收合作、创新争议解决方式、强化税收征管体系等方面构建中国方案。
关键词:国际税收争议解决 税收确定性 国际税收合作 多边化
詹新宇 余 倩 董红霞
政府预算“超支”与企业实际税负
摘要: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政府预算“超支”造成的财政压力削弱了实质性减税的政策效果。如何使企业在减税降费中更有获得感,以激发市场活力是现代财税治理的重要话题。文章通过拓展的CES生产函数推导发现,政府预算“超支”会使企业实际税负向上正向偏离。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政府预算“超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预算“超支”引致的税收征管力度增强起到了传导作用。现金流约束较紧、规模较小、非国有企业和位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其实际税负受到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责任改革,匹配事权与财权,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加强预算法的实施,是规避地方政府预算“超支”,进而降低企业实际税负,增加企业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政府预算“超支” 企业实际税负 财政压力 税收征管强度
姜 勇 杨源源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稳金融”效应——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摘要:文章从结构性视角系统探究不同“双支柱”调控工具对金融周期的非线性影响,全面审视宏观金融“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研究发现,不同结构“双支柱”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异质性,宏观审慎调控中资本类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优,货币政策调控中价格型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优;“双支柱”调控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在不同金融周期具有非对称性,金融上升周期具有同向、协同的效应,金融下行周期呈现相反、对立的效应。政府应构建以“资本类宏观审慎工具为主、流动性类宏观审慎工具为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辅”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在金融上升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可有效配合以形成政策合力,但应避免出现政策超调;在金融下行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应妥善协调,避免宏观审慎政策力度过大而削弱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
关键词: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金融资产状况指数 金融稳定
张 伟 康 敏
技术治理视角下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逻辑、风险与防范
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广泛应用,技术治理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显著趋势。技术治理促进公共安全治理开放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关键。技术治理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客观要求,是响应基层社会由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重要工具。然而技术治理在创新公共治理方式、增进社会安全稳定的同时,也存在技术发展滞后安全需求、“技术利维坦”、治理共同体缺失、技术革新代替体制变革等风险。因此,建议采取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监管,健全公共安全治理共同体,加强制度建设等风险防范策略,规范公共安全治理行为,化解技术治理风险,建构契合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技术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公共安全治理 技术治理 治理逻辑 风险防范 总体国家安全观
刘 超 邓 琼
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机制的逻辑与构造
摘要:我国环境治理领域正在探索“社区共管”“自然保护小区”等社区治理模式,但其普遍呈现功能上的补正性、机制的缺位性和法律定位的模糊性等特征,与当前构建环境多元治理体系的要求并不相符。应以多元共治理念为指引,廓清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机制的内涵与外延,系统展开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的机制构造。即构建完善的社区治理共管机制,以转变实践中机制功能的补正性;构建规范的法律体系,以矫正现行机制的缺位性、消除法律定位的模糊性;完善责任机制,以赋予社区治理的可问责性。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 社区治理 多元共治
徐选国 秦 莲
制度赋能与专业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发展的双重动力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催生的多重社会问题需要由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形成的保护性行动加以遏制,由此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互动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专业行动,中国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在于:政府制度赋能与社会工作的专业自我建构。制度赋能体现为国家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实现社会工作的制度扩散与合法性建构,通过制度驱动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不断演进;专业建构体现为社会工作通过服务建构、体制建构形成对制度驱动的反映性行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专业性回应,由此形成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本土进程,彰显其在制度优势框架下的社会治理效能。中国社会工作的这种双重发展动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生长,成为有效抵制自由市场扩张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多重风险生成的保护性机制。
关键词:制度赋能 专业建构 社会保护运动 社会工作 双重动力
马流辉
土地流转、农村剩余人口及其社会保护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的制度效应,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使农地资源进一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在此背景下,乡村既有的利益格局被搅动,农村剩余人口的生计受到冲击。本文尝试建构土地流转的人口分析范式,从家庭束缚和人力资本两个维度,将农村剩余人口划分为相对剩余人口和绝对剩余人口两种不同类型,阐释他们与土地结合而形成的生计模式,即“范围经济”和“老人农业”,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下乡促成的土地规模流转如何重塑他们的生计。最后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社会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以缓解因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村剩余人口造成的生计压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村剩余人口 农民生计 社会保护
胡鹏辉 任 敏 严艺文
重建熟悉关系:“五社联动”中专业社工参与乡村治理何以可为——基于Q县H村项目实践案例的探究
摘要:在当前乡村关系持续减弱,传统乡村治理效能的发挥面临人力、物力、资源匮乏等困境的背景下,专业社工参与乡村治理何以可为?本文从关系视角出发,以Q县H村的案例为例,剖析“五社联动”实践中专业社工介入乡村治理的机制。研究表明,专业社工基于利益性、优势性和协同性促进村庄中各主体间的联动,以促进乡村关系空间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联结,重建“熟悉感”,重构村庄关系。关系的营造产生社会资本,促进乡村治理自治力量的挖掘和培力,激发了村庄内部的资源动员,促进了乡村治理。“五社联动”同时提供了关系联动、人才培育、资源拓展的实践机制,使得资源和人才匮乏的村庄具有了突破约束、自力振兴的可能性。
关键词:专业社工 五社联动 乡村治理 熟悉关系
付茜茜
新国潮:消费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潮流形态
摘要:新国潮是在现代消费社会语境下诞生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文化的新文化现象,从最初的国潮演变为颇具普遍性的新国潮产业活动及社会文化症候。随着Z世代文化在当前社会诸多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凸显,新国潮通过巧妙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实现了较高的文化认同,呈现出从小众化向大众化的演变趋势,不仅丰富着社会文化的体验形态,也一定程度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当下年轻群体深入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提供了契机。新国潮文化通过特定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载体实现着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然而,新国潮文化现象的持续,还需充分体察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空间与多元实现路径,提升新国潮相关产业的成熟度,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新国潮 消费语境 传统文化 潮流形态
谭静怡
宋代长江沿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摘要: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从环境因素看,气候条件、湖泊变化、土地资源是促使宋代长江沿线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宋代长江沿线的农业活动表现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水利田的开发与应用等新特点,沿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和改进。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发展也给宋代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人地冲突加剧、水土流失频繁、土地质量损耗严重等。宋代长江沿线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呈现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农业活动 生态环境 长江沿线 宋代
-end-
01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02 数字经济时代营商环境中的“有为政府” | 数字社会(作者:黎江虹 周坤琳)03 从分工到异化:数字劳动分工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审视 | 数字社会(作者:温旭)04 推进共同富裕与防范金融风险——基于均衡金融体系视角 | 经济(作者:方意 杨勇 唐琦蕊)05 “有编不用”与“编外用工”何以共生?——基于县乡权责关系视角的解释 | 公共管理(作者:庞明礼 于珂)06 “后小康”时代残障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的国外经验与本土政策构建 | 社会(作者:陈仁兴)07 以假乱真与去伪存真:自媒体欺骗行为的表征及其治理 | 新闻与传播(作者:陈世华)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文章列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数字社会 |
政治 |
经济 |
法律 |
公共管理 |
社会 |
文化 |
新闻与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