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登月,鸽或者不鸽,NASA都可以赢;学或者不学,都值得我们思考

太空事儿君 太空那些事儿 2023-05-06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前言

飞船升空、宇航员登月可能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借助项目抢占航天资源,为未来发展所用。



北京时间9月3日晚,美国SLS(太空发射系统)超重型火箭因故障又一次取消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美国主导、以载人重返月球为目标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主线任务继续推迟。


阿尔忒弥斯项目计划SLS火箭+猎户座飞船的组合通过2次飞行进行充分测试验证,并于第三次飞行时载人登月(2025年左右)。后续,宇航员还将在月球表面长期居住、科考和开发利用资源。


很多读者想必都在密切关注这个项目。一方面,它是人类自阿波罗计划后开展的最大规模航天项目,标志人类从“抵达外星”进入“在外星较长期生活”的文明新阶段;另一方面,中国航天也从阿波罗时代的仰视者基本上变成了平视者,也已经明确在10年左右时间内实现载人登月并构建(中俄合作)月球站。无论中美双方主观意图如何,人类又一场登月竞赛客观上已经拉开帷幕。


双方身处同一考场,答题方式却不尽相同。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特点是庞大繁杂、多个国家多种形态的企业机构协作、大量关键产品外包、技术激进、不确定性大;而我国的登月项目则相对“短平快”,使用基于比较成熟技术的“超级长五”即可完成。我国项目后发但灵活可控,后来居上也并非不可能。


综合现有资料判断,我国可能以两发有“超级长五”之称的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载人登月任务。系统比阿尔忒弥斯项目简单。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果我国进度真的领先,是不是就意味着NASA输了呢?


不一定。航天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从国家指令行为越来越快地转向商业行为和全民全社会行为。太空如同几百年前的大海,是未来经济活动的新边疆、新高地,谁先占有太空资源,谁就有可能获取未来几个世纪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包括阿尔忒弥斯项目在内,美国已经流露出“圈地”全球航天资源与市场、建立太空经济霸权的迹象,其目的或将是垄断从最优秀设计师、到最优质供应链、到最广大消费市场的太空经济闭环,将竞争对手困于有限循环空间,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飞船升空、宇航员登月可能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借助项目抢占航天资源,为未来发展所用。今天我们就来简单梳理阿尔忒弥斯项目“圈地”的来龙去脉,以及我们国家的应对策略。



01

航天商业化,美国已经尝到甜头的实践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以占到全国GDP几个百分点、实际购买力相当于10倍今日NASA预算的疯狂投入,在第一次登月竞赛中取得了胜利。然而胜利是有代价的。时间进入70年代,随着竞争对手退出以及高投入不可持续,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开展航天活动的方式。核心思路不外乎三点:


一、在国家投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宇宙探索与开发;二、尽量收回阿波罗时代重金孵化技术的成本;三、航天技术输出,带动其它行业发展。


为此,美国一方面转向研制航天飞机等低成本高效率载具(虽然实际表现未达预期);另一方面出台了《拜杜法案》、《商业航天发射法》、《商业航天法》、《商业航天发射竞争法案》、《美国航天商业自由企业法案》等政策制度,以实惠价格民间开放和转移航天专利技术,规范、鼓励、促进私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发射等活动。


从芯片到DHA健康奶粉,从核磁共振到数码相机,从记忆靠枕到无线耳机,IT、材料、机械、通信、导航、传媒……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惠于航天技术转让


特别是最近20多年,NASA通过“定额合同+按节点拨款+开放技术转让+研发成功后批量采购+研制方可以自有自用产品”的组合套餐,扶持以SpaceX、蓝色起源、轨道ATK等新兴民营企业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猎鹰9火箭、龙飞船、星链通信星座、新谢泼德飞船、天鹅座飞船等高性能产品,其成本甚至只有传统开发模式的1/10。可以说,美国航天商业化已经初战告捷,达到了航天技术能力不滑坡、国家投入不增加、产业更活跃的目的,也使美国有信心在NASA年度预算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启动阿尔忒弥斯项计划。这是与阿波罗计划的重要区别。


NASA年度预算变动表和部分重大航天项目时间线(预算金额已按实际购买力统一)。可见阿波罗项目后预算下跌没有明显影响重大项目开展

02

更加“商业运作化”的阿尔忒弥斯项目     


美国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延续了航天商业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尝试类似于飞机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成熟行业的运作方式:


一、跨国网罗最佳伙伴资源,实现规模和质量提升。根据NASA的表述,阿尔忒弥斯项目集合了来自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合作伙伴,以及欧空局等海外伙伴共同完成。


合作伙伴分布图,来自NASA


以上还仅仅是载人登月这一主线任务的分工情况,而且还有相当数量伙伴暂未披露。而如果将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议、愿意加入美国主导的月球(以及火星和小行星等)探测活动、哪怕只负责“支线任务”的国家也计算在内,则截至目前整个团队已经包括21个国家。



多方合作使得NASA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适供应商。例如宇航员地 - 月间往返所搭乘的猎户座飞船,其服务模块就由欧洲空间局基于成熟的欧洲ATV货运飞船研制。模块将为飞船提供推进、电力、姿态控制以及乘员用氧气和水。据欧洲方面介绍,美欧已经签署6个服务舱采购合同,总价格大约20亿美元,具有较高性价比。


阿尔忒弥斯项目使用的猎户座登月飞船,图中标记“Airbus”的圆柱形船体即为欧洲服务模块,其上部直径更大的锥形舱体是美国研制的载人舱。


供应商除了提供产品,也间接扮演了项目推销推广大使角色。欧空局发言人曾介绍,奥地利在服务模块设备研制上具有相当经验,但美国也有不少企业具备相当能力。如果阿尔忒弥斯项目没有把服务模块研制分配给欧空局,奥地利企业应该就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而分配之后,奥地利企业可以被纳入这一光荣而挑战的任务,并作为“项目大使”让更多欧洲国家观察感受到了航天项目的魅力。在欧空局近期组织的媒体发布会上,就有爱尔兰、捷克等多国行业记者追问各自国家是否也能参与其中。


二、借鉴PPP模式,尝试低成本、可持续、可增值的航天项目运作模式,以较低“杠杆”撬动最优秀产品。


不同于阿波罗任务“国家指令、不计成本”的做法,阿尔忒弥斯项目在部分关键环节上采用了“固定金额、竞争性采购、制造商持有并可利用技术成果”的管理方式。其中最被人所知的是月球着陆器竞标。该着陆器负责从环月轨道接运宇航员着陆月表,并在任务完成后将他们送回环月轨道上的飞船。中标的SpaceX“月球版”星舰运力在所有竞标者中最大,而所需拨款仅29亿美元,只有竞争者的几分之一。



SpaceX低价中标,表面上看起来会影响利润,但实际上老板马斯克对星舰飞船的应用早有详细规划,其可以通过部署新型星链卫星、月球和火星商业开发项目发挥价值,未来潜在收入远超区区29亿美元,因此马斯克更看重NASA能在短期内提供“够用即可”的资金协助开发星舰的机会 - 这对SpaceX也是划算买卖,也正合NASA以小投入换取大产品的心意。


这种国家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方式类似于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为人所知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该模式通常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各国基础设施实践已经证明了PPP的效率,其被借鉴到“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也属自然而然。

03

“圈地“优先,进度次之     


不过事物都是两面的。外包和PPP模式的一大缺点是项目管理难度和进度不确定性大,容易出现常态化拖延。


但只要阿尔忒弥斯项目能够继续,NASA应该不会太介意进度。航天使用的都是精密复杂、充满挑战的产品。对于生产企业特别是核心产品制造商,从研发到制造到使用到价值回馈的闭环“惯性”巨大,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改。因此某个领导者只要率先把这些企业纳入自身供应链,就能有效阻止他们加入对手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哪怕美国载人登月一鸽在鸽,只要阿尔忒弥斯项目已经绑定优质伙伴并持续进行,NASA就能达到至少抑制竞争对手的目的。且不说是赢家,至少不是输家。


以欧空局为例,发言人在2022年8月23日的媒体发布会上表示,该机构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与美国一道完成阿尔忒弥斯登月任务(作为回报欧洲获得了3个登月名额),暂时没有更多精力投入自研以及其它探测项目。其潜台词非常明确:至少在阿尔忒弥斯任务高峰期结束前,欧空局已不大可能与中国或者俄罗斯深度合作。



目前,阿尔忒弥斯项目类似的伙伴还有老牌劲旅波音、洛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SpaceX,各有所长日本、加拿大、……可以预见,未来无论是太空科学考察或是经济开发,以美国主导的西方体系都将发挥先发和垄断优势,剑指波音空客在现今航空界的地位。

04

我国应抓住窗口期,有所学习,有所作为     


幸运的是,目前世界航天分工格局虽有所显现,但尚未完全固化。我们国家应抓住窗口期在“圈地”特别是国际资源获取上也有所作为,建立广泛、强大而稳定的航天价值链,避免未来陷于一对多的航天资源竞争格局。


一方面,部分具有相当科技实力/潜力的中等发达国家没有或较少参与阿尔忒弥斯项目,但对航天合作抱有浓厚兴趣,例如欧洲的爱尔兰、丹麦等等。这些国家政治上偏于中立,完全有可能与我国建立深度合作。


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演进为新兴航天力量和市场。虽然这些国家科技基础较弱,但这也为我国输出航天科研和应用体系留出了空间。正如先前我国“授人以渔”的扶持已经帮助大批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工农业和商业上取得显著进步一样,我们在科技上同样可以“授人以渔”,通过由浅入深的传帮带帮助这些国家构建科航天研能力和市场消费能力,做大我国主导的航天蛋糕。


第三,国内外“非航天行业”还隐藏着足以变革航天的价值。随着空间探索和开发的深入,航天场景需要引入越来越多的地面现有技术。例如月球科考和自然资源开发,就离不开通信、人工智能、开采、交通、土木建筑、材料、生命保障等“非航天学科”。这些行业目前同样面临转型升级需求,同样对未来机遇跃跃欲试。航天与它们一旦结合,将会打开更高数量级的新市场,甚至重塑人类社会


月球站想像图


具体措施上,我们国家近期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一、成立中国版NASA,集中规划和管理民用航天活动,组织技术成果输出和转化,结束当前多个单位“N龙治天”的局面。只有这样,国家才有能力基于全国乃至全世界需求,结合国民经济各行业需要,组织和实施战略级航天项目,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个别集团企业、院所、司局委员都不可能独立承担的任务。


二、将航天商业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前文已经提到,将航天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提高航天科研价值、减轻国家负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除此以外,航天商业化在当下还能给我国带来至关重要的灵活性。


在我国登月路线图中,去年宣布的中俄合作月球科考站与载人登月一样,都属于未来10年最重要任务。但由于今年俄乌冲突爆发以及由此引发全球政治“站队”,可以预见未来西方和中间阵营国家虽然仍期望与我合作,但应该不会深入参与中俄月球站项目。这无疑与我们“圈地”的希望相悖。


成熟国家不应该做选择题,而是力争“我都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以商业化力量另设具有一定科学和经济利益而政治压力较小的太空项目,则可以积极灵活地促成全球范围内合作,实现接纳整合资源的目标。


资料图:中国月球探测器


三、苦炼内功,提升自身能力。计划千万条,执行第一条,而能力恰恰是我国航天商业化的短板。火箭技术上,截至目前,我国纯商业航天体系只实现了运力较低的固体火箭入轨,更经济更主流的液体火箭还是整装待发的状态;在航天器领域,民商力量也以中小卫星为主,大型卫星和飞船等多功能航天器仍然在路上;管理上,我们国家更是未曾实施过超越卫星发射服务的大规模对外航天合作。相比之下,无论运营还是执行,以SpaceX为代表的美国民营队早已比肩国家队。因此,“眼高手低”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航天商业化的制约因素,必须予以重视。中国航天脚踏实地、实干第一的传家宝,不能抛弃。成绩是做出来的。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这里的探索既包括对星空的探索,也包括对探索方法的探索。宇宙无限资源有限,航天必须是可持续的事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事业。


【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