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者的两难困境:帮助朋友与伤害自己
本期文章约1600字
大约需要 5分钟 来阅读
有这么一群人,总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人们的细微情绪变化,也非常善于理解、满足他人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当与他人的关系很亲密,或是有许多相似之处时,他们几乎可以对他人的体验感同身受。
他们,是一群有着很强共情能力的人。
什么是共情?
共情 (empathy),又称同理心,是我们与他人的情绪状态产生共鸣的一般能力,也就是体验到他人的感受的能力 —— 共情是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以及与他人和平共处的关键。
学者们普遍认为共情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1. 情感共情:共情者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相匹配的程度,通俗地来讲,就是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相同的情绪;
2. 认知共情:识别他人情感状态的心智化能力,即推理他人的情感的能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 共情关怀:改善他人状态的内部动力,即对脆弱或痛苦的人感到同情和关心,想要为他们提供帮助。
益处
”共情能力对于我们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情感技能。它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甚至改善身心健康等。
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强的孩子更容易被同龄接受,并与他人建立友谊。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共情能力强的人更有可能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们曾分享过一些提升共情能力的方法:【往期文章】不是天生的“共情者”,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
弊端
”然而,共情能力过强也有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在看到一些负面新闻或是听他人讲述不幸的遭遇时,共情者的脑海中可能也“亲临现场”,感受了一遍同样的遭遇。
倘若没有掌握足够的调节技能,则很有可能因此而感到沮丧甚至绝望。为了保护自己,他们甚至可能会在这些负面影响下逐渐变得麻木,渐渐不再愿意为他人提供类似的情感支持与帮助。
许多共情者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两难的困境:帮朋友排忧解难,自己却有可能会陷进去,这时该如何抉择呢?
其实
我们可以既发挥共情的价值,又照顾到自己
共情与同情
许多共情能力强的人,在朋友遇到困境时,想竭尽所能为他们伸出援手,于是便发挥自己的共情能力,让自己“身临其境”,再去思考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策略。
曾有位共情能力很强的朋友表达过这样的困惑:我要是不走进去,怎么把他们带出来呢?
这就涉及到了“同情”与“共情”的区别。在同情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以第三视角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而共情则是沉浸在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中,很有可能会让我们变得筋疲力尽,反而没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
区分自己与他人
为了厘清“同情”与“共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发挥共情能力帮助他人之前,首先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这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当朋友对某事表现出恐惧、退缩的态度时,我们自身也产生了类似的情感。但是,我们能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吗?如果我们的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便有可能以为是我们自身的问题,甚至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却殊不知,真正遇到问题在等待帮助的,是我们的朋友。
了解自己的极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的大脑通过感官接受到信息超出所能承载的能力时,便会出现“超负荷”的感觉。
因此,了解自己的心理韧性与承受能力,设定明确的界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我们接受的信息即将越过自己的极限,我们便需要为自己安排时间休息、放松等,及时调节情绪。
调节自身情绪反应
像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对于共情能力强的人而言,掌握调节情绪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频繁在帮助他人中受到伤害可能会让自己逐渐变得自我封闭与冷漠。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们也曾分享过许多调节情绪的技巧【往期文章】负面情绪,我们和解吧。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冥想、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等,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首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更多余力来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Decety J and Jackson PL. 2004. 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 3(2):71-100.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