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视角 | 叛逆者还是大英雄? 弗洛伊德眼中的孙大圣

亦心 通心粉家园 2023-01-14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革命家从书看造反和革命;宗教家书看儒、道、佛的交融;老人看到了人生,孩子看到了诙谐;电影人看到了爱情(见《大话西游》)。“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心法门;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胡适:《西游记》考证)


心理学的视角和精神分析的方法,我们看孙悟空的个人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看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的成长。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地利神经学家

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1.

>>>孙大圣的人格特点<<<

孙悟空集“兽性、人性、神性”于一身。他是一只猴子,具有猴子的活泼好动、永不安生的特点,但他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他还具有人所具有的爱憎分明、喜怒哀乐;但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还是一个能力非凡、降妖除魔的神仙。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参考往期文章:人物志 | 弗洛伊德篇:本我、自我、超我,我是谁?)其中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是人所有精神活动能量的储存库;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但人在现实中也不能完全按其动物属性来行事,所以自我也需要超我来调节。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来行事。


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兽性、人性和神性”和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暗合的。孙悟空身上的兽性,是他的自然本性,在这一部分,他所追求的是不受约束、任情随欲,谁束缚他,他便反抗谁,这相当于其人格的本我部分。孙悟空身上的人性则相当于自我部分,他受本我的驱使,但又受到现实的约束。在成长的过程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常常流露出对自己花果山美猴王生活的向往,这说明孙悟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许多还不是随心所欲的,多半是本我与现实妥协的结果。孙悟空的神性在表明他超凡的能力之外,也预示着其能力的发挥不再是率性而为,而是有一定道德原则的,否则就是“妖”而非“神”了。这便与超我相吻合。孙悟空的心中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但他也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神”而不是“妖”的要求。若不然,在初入师门,和唐僧闹翻之后,仅仅东海龙王的几句劝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便沉默不语,翻然悔悟了。可见,孙悟空还是有理想,希望自己的言行符合神而非妖的要求,符合道德原则的指引。



2.

>>>孙大圣的成长阶段<<<

从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人格成长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石猴出世始,到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止。

这一阶段相当于孙悟空人格成长的童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的行为基本上是受本我的冲动控制为多。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它像一个暴躁的婴儿,非常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如同美猴王。孙悟空凭借自己的天赋异秉,一出世便称王,要过一种“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孙悟空的生本能使他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中自己的姓名而获得长生;他的死本能又让他大闹天宫,破坏掉天庭的建筑和秩序。但人如果仅仅按照自己原始的生命本能来行事的话,必然被社会秩序所不容。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在现实面前完全满足,孙悟空在试图满足本我需求的道路上也遭到了挫折,在大闹天宫之后被压在五行山下。


自从拜唐僧为师,踏上漫漫取经之路起,孙悟空的人格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虽然也受本我欲望的驱使,但更多的时候他的言行也受到超我的影响。他的神性而非妖性得到了增强,虽然他身上猴子的性情不断涌现,但在大方向上,他的主要行为还是按照现实社会的要求而进行的

在这期间,他的死本能——破坏的冲动也在不断调整和升华。刚刚拜师的时候,他可以无原则地棒杀几个毛贼来获取几个盘缠,但是,随着取经路程的演进,在“保卫唐僧西行,最终修得正果”信念指引下,他的金箍棒,更多地打向那些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他的破坏能量也更具有建设性

他的神通广大没有变,他的本我冲动没有变,但本我的力量已经升华为降妖除魔,而不是肆意妄为。虽然有时他也不免发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感叹,这就如一个人常怀念童年,却不能回到童年一样。

孙悟空放弃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美猴王之梦,而不畏艰难险阻随师父西行,他的自我也因此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成为一个人人敬仰的英雄。



3.

>>>金箍儿的心理意义<<<

与金箍棒同时不离孙悟空左右的,是他头上的金箍儿,他随时受唐僧紧箍咒的控制,这给他带来无穷的烦恼。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令人联想到行为主义心理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典型的厌恶疗法是患者手臂上套一个橡皮圈,如果患者的心理症状出现时,如强迫自己数数,便拉动橡皮圈,使自己疼痛,进而分心和惩罚自己,以此来控制自己心理症状的再生。孙悟空的金箍儿没有这样简单,除了是紧箍咒的载体外,在心理意义上,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象征,是孙悟空人格上超我的代表。


在《西游记》中,常常出现的情节是,孙悟空拿出代表本我的金箍棒,准备痛痛快快大干一场的时候,师父的紧箍咒响起,缩紧的金箍儿使得孙悟空痛苦不堪。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这一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孙悟空人格上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挣扎。按本我的意愿行事,抛弃超我的奴役,这是许多人的梦想,孙悟空也时时刻刻想把这个金箍儿拿走,他到西天后的第一个愿望也是“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教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可见孙悟空对其是憎恶之深。


然而,正如随着西行的脚步,唐僧运用紧箍咒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一样,孙悟空的行为也越来越遵从当时的社会规范,他原来许多受外在紧箍咒控制的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了。当西天取经事成,悟空要求师父去掉金箍儿之时,他头上的金箍儿已经自然消失,而他却浑然不觉这也表明,社会道德规范对他的要求已经从他律转化为一种自律。孙悟空已经成熟为一个社会认可的英雄人物,不管他自己愿意不愿意。



叛逆抗争终成佛

非兽非人非神仙

不过是

一场成长

想知道在各种心理学角度下,

你感兴趣的影视人物、书中角色,

有着怎么样的人格发展变化吗?

欢迎来信投稿,

你喜爱的角色形象。


[来信方式]

微信公众号

邮箱

txfyixin@dingtalk.com

*本文摘录自徐光兴教授所著《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往期文章推荐

亲密关系 | 自我表露:你想知道我的秘密吗?

人生第一站 | 自我成长:放下偏执,抬头向前走

生活百态 | 电子游戏:是娱乐、灵药还是毒药?

情绪百花筒 | 放飞仇恨:然后继续前行


图文编辑:亦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