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力 | 隐藏在水面下的力量

林以昼 Kering跃动她影 2024-02-03




到达位于华侨城创意园的艺术家周力的工作室时,正值下午,四月的深圳天气尚好,不凉不热,置身于宽敞的顶楼大通间,看着露台上恣意生长的热带植物,身边四周则是色彩斑斓的大幅画作,或浓烈如云霞,或淡雅似水墨,人的心境便莫名地平和下来。


平和大抵是周力现阶段的一个关键词。每天早起后,她会习惯性地在自家花园里漫步一个多小时,观察院子里的每一株植物,感受自然带来的安宁。在创作之前,周力也尽量令自身处于平静当中,不让作品被外在的情绪所干扰。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孤立的,反而是在尽量尝试与外界进行更多共情与联结,尤其是自然的变化。周力一直在拉近自身与世界的距离,“不管是我和一草一木的距离,还是我和远方某个不认识的人的距离。”


艺术家往往自带棱角且敏感得异于常人,曾经的周力亦是如此。1994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周力关闭了她开在蛇口的艺术画廊,为艺术远走法国,一待就是七年。在异国他乡,她游学的同时也进行绘画,只是身为过客,心中始终缺少着陆点,加上当地常年阴冷的海洋性气候,令她一度患上轻度抑郁。在她2003年之前的作品“窗中世界”系列中,我们可以从相对素净的色调里,窥见她始终在寻求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点。


近两年,周力更偏爱运动来排解焦虑与压力,流汗有助于让她感受蓬勃的生命力量,而自家院中蓊郁的绿色植物,亦是她内心安定的寄托。不出门时,她便从花草的形态变化、日夜光影的更迭及头顶的星空中寻找和体会自然的呼吸与脉动。


周力借用了古人钟爱的“水”来形容自身,在进行创作时,自己如同一条河流,会把阻碍自身的石头冲刷得平滑且通畅,这源自她心中的固执。与之相对应的,她在某些方面又很随遇而安,正如一条河流不会从山脚逆流向山顶,归根结底是要汇入大海的。周力似乎就是如此,在自然的矛盾与和谐当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参照。

1991年,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5-2003年,生活和工作于法国。曾任深圳画院客座画家、深圳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机场艺术顾问;

2015年至今,被聘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抽象与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2013年至今,受聘于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15年至今,深圳OCAT欢乐海岸展区盒子艺术空间艺术总监;

2017年至今,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

2019年至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


近期重要个展:

2022年,“桃花源·迹”,坪山美术馆(深圳);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格林迷踪”,广东美术馆;

2019年,“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英国伦敦白立方柏蒙塞;

2017年,“生生如環:周力个展”,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白影”,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每个人无疑都是多面性的,尤其是艺术家。身为一名画家,周力习惯性将自身藏在作品之中。在大片颜色晕染和线条的背后,是她对世界冷静的审视与观察。如果将周力的作品看作一汪湖泊,乍看之下,水面之上平静毫无波澜,然则在沉寂的颜色之下往往涌动着暗流,欣赏者能从其中看到隐晦的表达与触动人心的力量。而这种种不确定与幻象,都隐藏着周力对当下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索,以及对未来探求的态度。

此前你的个展《格林迷踪》展出时,观众在美术馆内有迷踪的感觉,在漫步和寻找,也在找寻一个出口。你称那很吻合前两年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在今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力变化不是很大。我们至今还在疫情的状态中生活,所以最大变化或许就是,人们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从2020年初到现在已经两年多,其实生活本来就充满了变数和寻找,每个人的改变,每个人寻找的东西,一般来说都不太一样,而这两年来的许多事情,把人们拉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十分具体的共同情境当中。


而现在,人们或许还难以从中回过神来,难以对此找到一种更加准确的形容,因为一切都还正在发生,那么漫步和寻找还在继续。从长远来说,即便疫情结束了,生活也会继续充满漫步和寻找的过程。

近两年的采访中,你时常提到自然主题,并且称“对自然画面的表达不是西方浪漫主义式的,而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种对自然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周力我希望强调的是两者的共同点。我也没有用“西方”这个概念,因为它很模糊,我说的是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浪漫主义,它与中国古代的自然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将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经验作为认知世界的基本参照,这区别于形而上的理念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人首先是生活在自然当中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理念的一部分;那么艺术和审美也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任何自圆其说的理论为基础的。

现在的你,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个理念,不是一个答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首先认识到这个关系的存在,然后在生活或工作的方方面面,去具体感受和体悟它。至于感受到什么,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这如同厨师说菜好吃,你尝尝;假若问厨师这菜什么味道,他会很难回答,因为不尝一尝,说什么都没用。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或不知道“这个菜什么味道”,重要的是你去尝一口,是这个动作重要,是去“体会”,而不是去“知道”一个答案。

无论是拍摄,抑或是采访,周力总是从容不迫,嘴角含着浅笑,并不会有过多情绪溢于言表,给人以亲近又疏离的矛盾感,似乎一切皆在她掌握之中,却让人觉得舒适。正如她的作品,颜色鲜明,风格凸显,却给人以平静之感,唯有将自身沉浸其中,方能捕捉到画面背后细微的表达。在抽象画之外,周力热衷书法,写字这件事儿本身让她觉得享受,而书法也为她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养分,尤其是她画作中的流畅线条,充满了书法挥洒自如的恣意与东方意境之美,这些有助于将她的作品从单一的色彩叙事中释放出来。

你曾提到,练习书法是为了进入一种状态,书法就像速写,更能准确传达当时的感受。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掌握了在绘画中准确传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周力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掌握了用绘画传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我希望我有,如果你觉得我有,那我可能真的有。但也很有可能,我传达的东西会被误解,或者已经被误解了,这也是很常见的,因为任何人做的事,说的话,都可能被误解,误解甚至是交流所固有的一部分,人永远无法准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记得乔姆斯基说过,语言主要是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交流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或许艺术创作也是,在相当程度上是艺术家自我发现或者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用来表达自己的,但作品可以被别人所看到,被视作一种表达。这两者之间有微妙的不同,但又几乎是一体的。

目前你在创作的作品是什么?灵感来源于什么?

周力最近一直在手上没停下的是“桃花源”和“水与梦”两个系列。“水与梦”是今年会在欧洲展出的新系列,“桃花源”是前两年就开始的,可以追溯到我更早的粉色系列,如果要简单说明这个系列的主题,那就是生而为人,尝尽悲欢。最近人们对此的感触或许格外深刻,而我希望让观众发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一个和自己独处的理想场所,一个抽象却又可靠的空间。在那里,一个人可以保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以及完整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它或许对现实的改变没有太大帮助,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即便充分经历了现实的悲欢离合,也仍然能够保有一个心里的场所。那不是用来逃避的地方,而是足以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所诞生的地方,也是化解所有冲突与隔阂的包容所依据的地方。

无论是谈到作品,抑或是自己本身,周力的表现都很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她绘画技巧的渐趋成熟以及从小的成长环境。出身于美术世家的她,父亲是知名画家周石民,兄长周逸鸿在油画创作上亦有建树,从小她便在富足的家庭里成长,父亲的宠溺让她保持身心的自由生长,很难因旁人的看法而改变自我。这点周力也十分清楚,所以她形容自身是“固执”的,特别是在创作时更是显而易见,在艺术领域浸染多年,她坚持用抽象艺术来表达,即便有著名的批评家开玩笑似的建议她去尝试写实,她也始终遵循自己的道路。

女性身份对你的艺术表达有什么影响?

周力没什么影响,任何身份都是一种外在的标签,外在标签不会影响我自己的生活和创作。这就比如说,人们会觉得所谓“白领”都爱喝咖啡,可是,对于一个在公司里上班的人来说,他可以爱喝咖啡,也可以不爱喝,这跟其是否是“白领”并没有关系。而我觉得目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把女性艺术家看作“女性艺术家”,却不把男性艺术家看作“男性艺术家”,而只看作“艺术家”?

你曾用“好奇、固执、随遇而安”三个词形容自己,为什么是这三个词?这三个特点在你作品中的表现是怎样的?

周力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我会有更多“固执”的部分,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因为我能看见自己要创造的东西;也有“好奇”,因为不断创作会让自己看见更多精神世界的风景。所以它们更多是表现我在创作过程中的状态,而不是表现在作品里面。或许有人能从作品里看到我的一些性格,或者对此进行想象,但那是一种属于每个观众自己的个人化感受和观看方式,就像每个人都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随遇而安”则更多是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多事情人是没办法的,比如我固执地希望疫情现在马上就结束,但那没有用。

不少人认为,深圳的艺术氛围和艺术积淀不如北京、上海等城市,你身处其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周力如果我们将一座城市拟人化来形容,那么这个“深圳”或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在乎这种比较。深圳就是深圳,它是它自己,就像一个人如果找到了自己,就会比别人更了解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

请和跃动她影的读者,分享你喜爱的书籍、电影、音乐或任何你认为值得分享的文艺作品或有趣事情。

现在在读或正准备阅读的书

柯律格(Craig Clunas)的《谁在看中国画》

最爱的十部电影/电视剧

《教父》《我的天才女友》《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现代启示录》《第二十二条军规》《霍乱时期的爱情》《失控玩家》《盗梦空间》《三块广告牌》《霸王别姬》《人世间》

这两年必看的艺术展览

威尼斯双年展

上海浦东美术馆“她们创作抽象艺术”




Credits

采访/撰文:林以昼

摄影:诺亚 

摄像:张天琪

剪辑:Vent

@ eyework studio 诺亚大象创意广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周力 | 隐藏在水面下的力量

林以昼 Kering跃动她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