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期特辑 | 用纪录片的方式打开旅行

CDRC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2024-04-01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停下脚步的三年,在功利主义裹挟的现实夹缝,当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循着屏幕飘来,当“青春没有售价”的口号在去往拉萨的硬座上响起,现代人用旅行开启对生活的短暂逃离,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看世界的旅途。


在“逃离”的社会氛围下,旅行题材纪录片以公路电影般的气质、诗意哲学的内核,通过镜头带领观众云历山川,追问世界,感知美好,成为近年来最火热的纪录片类型之一。如果你暂时被现实所困,无法迈开出发的脚步,不妨跟随本期推送一起先用纪录片的方式打开旅行、拥抱美好吧。



“听落雨飘进寂静的森林,看夕阳西下远山的风景”,逃离钢筋水泥、千篇一律的城市风景,拥抱或雄浑壮丽,或秀丽隽永的自然山河,“美景”成为旅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旅行题材纪录片的首要展现对象。在该题材纪录片中,你可以纵览肉眼难以看到的磅礴山河,也可以重新发现被忽略的自然细节,从荒无人烟的西部到小桥流水的江南,从他乡到异国,世界之美通过镜头重新铺陈在你眼前。


《中国这么美》中的边塞风景


旅行题材纪录片中的风景展现主要有两类:自然风景与人文风光。该类影片中,创作者常将这两类风景相融,在自然与历史交汇间,在镜头与光影的变换中,带你找寻区别于单调现实生活的丰富色彩。在《中国这么美》中,你可以欣赏到福建政和原生态的村落与梯田,可以看到甘肃靖远广袤无垠的西北高原,也可以踏上泉州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城心塔、去往上海礼查饭店。无论是于沙漠之上感受呼啸而过的风,还是于岁月风烟中回望历史,旅行题材纪录片都可以满足。


《中国这么美》中的上海礼查饭店


而为了将美景更好送至你眼前,该题材纪录片常使用航拍、微距摄影等手法对自然风光的壮阔之美、人文景观的雕琢之美进行描摹。《中国这么美》第一集开篇,便通过多个航拍镜头展现了福建政和原生态的山村风光,无论是错落有致的梯田,或是重峦叠嶂的山脉,自然的壮美辽阔都在航拍镜头之中倾泻而出,令人精神振奋。


《中国这么美》通过航拍展示政和美景


随着旅途深入,政和的风景在辽阔高远之中更多了一丝静谧,镜头这时又对准自然的细节,通过特写,放大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树荫、水滴,在凝视之中展示出肉眼难以观察到的自然肌理,细腻动人。


以特写展示自然细节的细腻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是人语。旅行的意义不止在于风景,更在于途中的众生万象。旅行题材纪录片在旅行的外壳之下展示风景,更将镜头聚焦个体,以“电影眼睛”带领观众重新发现微小生活的闪光之处,以个体故事传达关怀和温度,带给观众治愈的力量。


《长江》将镜头对准旅途中的普通个体


《长江》中,佐田雅志从长江入海口——上海出发,一路溯源而上,展开了一段探访长江的旅途。影片除展现长江沿线的自然美景,更重点着墨于旅途中的众多普通个体,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生活面貌。


《长江》对于上世纪城市居民生活的真实记录


在无锡,佐田雅志记录了奔忙于江上的渔民生活:他们生于船,长于船,在漂泊的江上洗衣做饭,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未磨灭他们的意志,他们仍关心流行文化,会在船中张贴画报,在小小的渔船内平静乐观的生活。


奔忙于江上的渔民


在镇江,人们以种植水稻为生,在日复一日的耕种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他们会在稻田里捉泥鳅与乌龟,面对来自异国的佐田雅志,也热心向他展示“战利品”。在从九江去往武汉的轮渡中,佐田雅志的镜头则静静凝视着哄睡孩子的母亲,伴着母亲甜美的歌声,孩子昏昏欲睡。


轮渡中唱着歌谣哄睡孩子的母亲


《长江》并没有展示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人生大事,而是在对细节的雕琢中重塑生活立体的面貌,在对普通个体日常生活的平实记录中,带领观众重新发现生活细小的美好,将观众从饱和、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解放,重新感受久违的烟火气与生活的魅力。


《长江》中对于生活细节的展示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则以“青春”为主题,在各异的他国风景之中,将镜头对准在困境中挣扎的年轻人, 在对病痛折磨、亲人离世、失业焦虑、理想抉择等不同人生际遇的展现中,向观众展示旅途之下多样化的青春故事与人生态度,传达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为了省钱,怀着孕却只能吃便宜午餐的芭森扈


蒙古女孩芭森扈,在同龄人还在学校学习的年纪,便早已成为了一位母亲。因为怀着孕,芭森扈无法从事高薪工作,只能日复一日经营着简陋的书摊,赚取微薄的薪水。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芭森扈的丈夫在牧区成为了一名修理匠,和她分隔两地。在困顿、清贫的生活中,两人艰难养育着孩子、支撑着家庭。尽管如此,这对年轻夫妻仍然怀抱着乐观的态度生活,他们会为了一场免费的演出而兴奋满足,会尽职尽责对待收入微薄的工作,他们始终满怀希望以对抗贫穷和困境。


观看表演的芭森扈夫妻


芭森扈说:“这种辛苦是任何人都会面对的”。她认为,只要怀抱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为之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拥抱幸福,为自己的孩子与家庭带来改变。这面对困顿生活,仍希望不灭、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令观众于旅行的风景之中,感受到真实生活的力量。



见天地,见众生,方见自己。旅行的最终意义在于,将“自我”从现实的牢笼中暂时解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景、迥乎不同的人生故事之中,完成自我的找寻。旅行题材纪录片也在文化与文化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唱和间传递给观众更深层次的人生哲思。


罗翔认为旅行的意义便在于探索未知,丰富自己


《跟着唐诗去旅行》由景及诗,由诗及人,以“诗词”为线,连通历史与现实,在诗歌与远方的相遇间,通过寻访人的具身感知,带领观众重新感受诗人走过的路、历经的心境,在追寻失落的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带领观众完成了一场自我问道之旅。


学者杨羽在寻访岑参的旅途中跟随牧民一同转场


岑参两度策马向西域,用诗句书写报国雄心。寻访人杨羽,跟随岑参的脚步,穿越戈壁滩、绿洲古城,亲身参与了哈萨克牧民的转场,最终行至边境哨所。在诗歌的找寻之旅中,她忽然意识到,岑参诗歌中的精神其实从未远离:一代代边疆人用爱守护着祖国,守护着岑参诗中的精神,她由此看清了内心的迷茫,明白了——行走的意义便在于找寻迷失的自我。


通过具身感知,杨羽对于岑参诗中的边塞有了新的感悟


王维因时代的洪流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被迫接受安禄山授予的伪职,但却难能可贵地在混乱的朝堂中保持着一片心灵净土。郦波在重访王维“人生之路”的过程中,从其一生迥乎不同的两段经历中发现,“唐诗只是一个引子,生命才是最鲜活的内容”,我们所追寻的远方其实就在自己心中。


在寻访历史的过程中郦波认识到了王维诗句的内核


《跟着唐诗去旅行》在寻访诗歌的旅途中,令观众借助寻访人的视角,在对不同诗人人生经历的感悟中,完成了一场与历史、与世界、与自我的对话,传递出旅行背后更深刻的内涵。


郦波在寻访之旅中也收获了对于生命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搭车去柏林》中,谷岳、刘畅从北京出发,开启了一趟只依靠陌生人帮助,搭顺风车穿越13个国家去往柏林的旅途。旅程中,两人遇见过恶劣的天气,经历过只能祈祷运气、等待救援的时刻,见过被岁月镌刻下痕迹的孤独的咸海守墓人,感叹着穆伊纳克从繁荣到贫瘠的遭遇,最终被一路上陌生人的善意治愈。


充满未知的搭车之旅


正如片中多次出现的《在路上》一书,《搭车去柏林》在“旅行”这件事背后,传达出《在路上》般的自由精神,展现出被物质绑架、被“安定”束缚的人生背后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本片导演在纪录片同名书籍中所写:“完全没有人知道,自己除了可悲地趋向衰老之外,还将有何遭遇”,车窗外是何时何地的风景都不再重要,勇敢从生活迈出的“那一步”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搭车去柏林》所传达的精神。


收获”出发的勇气“正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旅行题材纪录片在那些曾被忽略的美景、错过的个体故事以及来不及进行的人生思考中,重塑着“旅行”的面貌。正如诗人于坚所言:“不要忙着低头赶路,错过这片林子可就不同”。此时夏花弥山亘野,希望每一个人都莫负佳岁,迈开脚步,展开自己的旅行,去寻找那些生活中错过的观察、忽略的故事与遗失的美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王 侯 李金斋

编辑:蒋伟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