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耕夫:由一枚的文章而想到王静安先生

阿斗的梦 阿斗凿墙 2024-04-15

点击并同时关注⬇️


北京清华园,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一枚摄)

作者:耕夫

我以前曾说过,一枚是个有心之人。今年春节,她赶回来陪伴年迈的父母。我因沉溺于老家的新年氛围里,久不在群里聊天。等到后来从群里知晓她回国时,她已准备返美。原以为她会像往常一样从浦东机场搭机,于是邀她在沪上一聚。然而她那时已经决定取道北京。


在北京,一枚做了三件事:一是会北京的朋友和师长;二是去清华大学旁听了哲学系教授黄裕生先生的半堂哲学课;三如她在《清明节,在清华园给王国维先生扫墓》中所言,拜谒了清华园王静安先生的纪念碑。她毕业于上海交大,后在北京工作数年,亦无数次进出清华园,然竟惊异于之前竟然不知清华园有王静安碑,我想,大概是因当时受理工专业所压抑,对文学的兴趣还没有完全自心里迸释吧!


国人常言忠烈志士之“以身殉国”,而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却有两位“以身殉国学”之人,一位是由蔡元培先生破格录用的北大著名教授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先生,再一位就是这位清华园的国学大师王静安先生。这两位都是前清遗老。


提起王静安,很多人可能和一枚一样,会想起他在《人间词话》里关于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之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静安所著:《人间词话》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微言大义,字字珠玑,精妙至极对中国古诗词之批评,自成一家之言。人之著述,洋洋万言为书,洒洒千言为章,而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则若老聃之《道德经》,区区数千言成书,只言片语而成章,可谓大道至简。列举二三。


第一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第二章: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笔者言:所言极是,李杜,本无浪漫与现实之泾渭之分)


第四十四章: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笔者言:不熟读东坡、稼轩之词,不深得二人之情理,焉能出此深妙之评论?)


“境界”说,是静安先生对古诗词理论的创造性学说。窃以为,境界者,乃是一个人对于物我在思想认识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当代著名古诗词理论研究学者、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叶嘉莹先生因感于“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此,对《人间词话》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发挥(见叶嘉莹先生著《〈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


我虽喜读《人间词话》,但对静安先生自沉昆明湖之决绝之举,虽赞同“以身殉国学”之说,然终未能深究。今借一枚此文,略略思之,谬论如下:


静安先生之自沉昆明湖,效屈子之抱石而沉汨罗,若苏格拉底之慨然赴死,亦或茨威格、海明威之流,盖古今中外之大智者,洞见人世,明察秋毫,耻于苟且,视死如归,此其一;


静安先生若只留连于国学之境而自美,若河伯之只见秋水而不知有洋,或能心安理得。不幸的是,他又精通西方之哲学。诗词之美,现实之惨,国学之伪,西学之真,国人之宣忠孝,西人之扬自我,遂让这位国学大师之内心世界轰然崩塌,此其二。


我之所言“国学之伪”者,乃是指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被后世犬儒者所肆意歪曲和异化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之大恶,亦是鲁迅先生所深恶痛绝和极力抨击的“假借大义,窃取美名”的伪道学。岂不知,人为万物之灵,人欲乃是最大的天理。


我之所言“西学之真”者,乃是指西方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人本思想的形成,个体从中世纪的宗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性的复苏和回归。平等与博爱的思想深植于西人心中。


千年以来,国人的眼里,只有一种人才能称之为人,那就是“人上人”,余皆为奴为畜,何尝为人?


在二十世纪初,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二十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东西思想成水火不容之势。清廷逊位后,皇室和贵族受尽凌辱,与英伦“光荣革命”后皇族的无尚荣光有云泥之别。


王静安先生又极推崇南唐后主李煜之词,对于国运之变,有“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李煜)的切身之痛。我认为,这正是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濡染的传统文人,王静安先生所感到迷茫和痛苦之处。


(耕读堂主人草于清明节)


【作者简介】耕夫:六零后,安徽人,喜欢码字,陆续写了点散文和分行文字,亦作时评随笔。一枚园地耕耘者。

相关阅读:


耕夫:陈寅恪为一代风尘才女柳如是作传,为何?
耕夫:意外的惊喜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一枚:清明节,在清华园给王国维先生扫墓
徐瑗:失去父亲 47 年后,我们终于重逢
静子:写给红珍
呼斯楞:一碗油茶
刘又生 | 没有送出去的一束花
静子:我来武汉不看樱
李植:燕园戏作新编
呼斯楞 | 开学第一课
汉水伊家 | 大嫂子
默子:致红珍
清如许:花甲青年
清如许:自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