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摸鱼”十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摸鱼”,网络流行语,指偷懒,不务正业,不干正事,或在集体活动中不出力。
高校“摸鱼”十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不禁想问,就职高校后还能“摸鱼”吗?
如果能“摸鱼”,十年后估计就变成“死鱼”
前提还是,这条“鱼”能活够十年
摸鱼、躺平、内卷
可谓是当下学习工作中常见的三种状态
有人说:
摸鱼一时爽,一直摸鱼一直爽
有人感慨:
为什么上班摸鱼比有事工作还要累
有人无所谓:
摸鱼现在都摸累了,现在都信奉“躺平学”
还有人悄悄在内卷:
上班疯狂划水,学习工作以外的干货知识
。。。
你呢?有没有摸鱼?
如果高校老师要摸鱼,他们都是怎么操作的?
判断一位高校老师是否摸鱼,学生应该有一半的发言权。老师讲课的状态和质量都会给学生留下最直观的印象。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发问:为什么大学老师上课普遍都很水?
先不考虑这个发问是否有失偏颇,我们先看看这位网友的回答:
图源:知乎
大学是一个很爽的地方。爽在哪儿呢?
爽在老师是来摸鱼的,学生也是来摸鱼的
老师知道学生是来摸鱼的,学生也知道老师是来摸鱼的
老师能拿学校工资摸鱼,学生也能拿家长生活费摸鱼
这是真正能实现双赢的地方,也是无数学子最快能躺平的天堂
对很多人来说,这辈子不可能有比大学更爽的日子了,因为无论他们作何选择,社会洪流都将从他们身上无情碾过
学校明白这一点,老师明白这一点,唯独一些学生不明白这一点
这位网友的回答,简直称得上是“人间清醒”!从他获赞9000+,就可看出这是引起大家的共鸣了。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当有人问起,你的大学老师叫什么?
噢!你说的是不是那位每到上课就给我们放电影的老师。至今我还记得都放了哪些电影,是真的不错。可是四六级就是没有过!
这种老师属于“标签老师”,学生不记得老师的姓和名,老师习惯性的操作,便成为学生对老师的称呼。而这种情况还是老师与学生彼此达成的默契,谁都不会往外说。只要不影响老师拿工资,只要不让学生挂科,这就是皆大欢喜。而背后的声音却是,老师看不起这样的学生,学生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还有这种情况:
当回顾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
老师是照着PPT念的,其中穿插了很多小视频。老师讲了什么,似乎没有多大概念,不过记得小视频中有一个画面很搞笑。
你是高校的老师吗?这样的状态是你吗?
高校“摸鱼”十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反应。第一种是后悔型。摸鱼十年,晋升无望,工作关系已经和周围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基本上也不会被校方辞退,但也不会被校方重用。浑浑噩噩,拿着薄弱的退休金,安享晚年,没有桃李芬芳,没有荣誉加身。只不过是退休大军中的一员。后悔没有在年轻时,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既没有做到对学生负责,也没有重大的科研产出。
第二种无所谓型。上文提到,有的人上班疯狂划水,学习工作以外的干货知识。作为老师尤其是科研人员,他们可能会有很多身份,即在学校任教也在公司任职。当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到外面时,对待学校无论是讲课还是科研都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即使十年、二十年,都会是这样,因为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影响。
摸鱼不仅是一种工作状态,还是一种心理状态。当老师对学校没有归属感、认同感,对自己没有期待、没有追求、没有压力,或者自暴自弃,或者受惰性影响,都可能产生摸鱼的操作。当摸鱼成为一种习惯,没有产出的动力,没有创新的灵感,没有专注的能力;当周围同事又有新的科研进展和突破,或者被评上副教授/教授;当你想要奋起时,还有机会吗?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提到,“。。。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而现实是,大部分老师在后悔。
那么,当下的人才聘用和考核制度,是否允许高校老师“摸鱼”?
首先,从人才的聘用上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实行的是“非升即走”,部分高校采用的是“非升即转”。对于“非升即走”的高校,博士必须在“3+3”或者是“2+3”考核年限内,达到学校的聘用标准,否则就会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对于新晋的老师,他们能摸鱼吗,显然是不能的。
其次,从人才的考核上来看,很多学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新老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学校不仅取消了事业编制,从原来的“铁饭碗”转变为“合同制”。对于老教师来说,职称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没有达到考核要求,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教授转为副教授。
也就说,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面临着考核压力。是否达标更是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薪资待遇直接挂钩。
高校老师还能“摸鱼”吗?
答案,是肯定的,想要“摸鱼”除非变“死鱼”。
无论是制度强压着不能摸鱼还是积极进取的心态不允许自己摸鱼,“摸鱼”这一操作真的好吗?摸鱼一时爽,真的一直摸鱼一直爽吗?你品,你细细地品吧!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