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季!这些毕业致辞,值得@所有人(附演讲全文)


你听过“不容然后见君子”的典故吗?


这句话原出自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后被苏轼的《上梅直讲书》引用。最近,它又出现在了中国政法大学2023届毕业晚会上。


网红教授罗翔以《不容然后见君子》为题即兴致辞,分析了初入社会的青年人和眼下形势之间的关系,并抛出一个问题:在顺势时可以坚持的原则,逆势时是否还要坚持,以及如何坚持?


罗翔认为,抛弃原则获得的成功,将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如果世界接受不了我们的理想,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是世界的问题。不容然后见君子。”


演讲内容一经传播,即收获了广大学子的强烈共鸣。


正值毕业季,每年各高校的毕业寄语,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年又有哪些“经典”将“永流传”呢?


清华大学

胸怀远志 手握蓝图



胸怀远志 手握蓝图

——在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我代表学校向所有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导师、关心支持你们的亲友和所有为你们付出辛劳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起庆祝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一起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起感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精彩,也一起经历了世纪疫情的考验。无论是喜悦还是烦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们都携手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也即将以崭新的状态迈向下一段人生征程。


同学们,你们是党的二十大后从清华园奔赴祖国各地的第一届毕业生。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你们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被时代、被人民寄予厚望。新时代也为你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追寻梦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希望你们把个人的小蓝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蓝图,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未来。


人生目标当以家国为先,是为有志气。志者,心之所向。志气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和方向。中国人崇尚以家国为先,“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民族志气共山河不朽、与岁月长存。一百多年前,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危难时刻,万千青年心怀救国强国的坚定志向,为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文明赓续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国壮歌。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先生一生心怀家国,屡受挫折但志向不改。他曾说,“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他29岁时首创的“中华民族”概念,凝聚起了振兴中华的魂。一个民族没有志气,就会甘于贫弱、任人欺凌,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一个人没有志气,就会安于现状、随波逐流,而最终碌碌无为。清华人要秉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创造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秀业绩。


人生道路当以原则为崖,是为有骨气。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无数艰险和磨难,铸就了中国人的铮铮风骨。这种骨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意志,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信念操守。靠着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骨气,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战胜“钢多气少”,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骨气,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埋名戈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爆炸“争气弹”。靠着“要做就做最前沿的”骨气,清华校友、“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在“舰船能源与动力”“电磁能武器装备”“电磁攻防”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原创性成果,引领了舰船综合电力和电磁发射两大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为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如果没有骨气,就会经不起物欲的诱惑、守不住道德的底线。清华人要以原则为崖,恪守初心、不改本色,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闯劲、韧劲,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一定能”,用顽强奋斗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人生旅程当以信心为本,是为有底气。自信是有底气的表现,是蕴藏在内心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底气。集体是个人获得信心和力量的重要来源,“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在国产大型客机的研制过程中,清华航天航空学院、自动化系、精密仪器系师生结成紧密的专业团队,在气动总体、结构强度、航电、飞控和液压系统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C919冲上云霄、翱翔蓝天作出了重要贡献。底气还来自于扎根实践、不断磨练的真本领。1999级电机系校友谢邦鹏,2008年博士毕业后选择到电力生产第一线工作。面对陌生的操作环境、复杂的技术规程,他感到自信心很受打击,也有过失落和彷徨。他主动给自己“清零”,从拧螺丝、接线头、看图纸做起,在基层的生产实践中练就了本领、增强了信心,逐渐成长为懂技术、会创新的“国网工匠”,带领团队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自信,正是底气所在。清华人要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智慧力量,在与师友朋辈的砥砺并进、携手同行中激发奋斗精神,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真学实干中锤炼看家本领,俯下身子、静下心来、扎下根去,让人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绽放绚丽之花。


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同学们,希望你们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胸怀远志、手握蓝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壮丽华章!


祝大家毕业快乐!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

把握主动 开创未来



把握主动 开创未来

——在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丁奎岭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约在东海之滨、齐聚于思源湖畔,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向你们顺利毕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路陪伴你们成长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每一届毕业生都有各自难忘的成长经历,你们的求学记忆尤为特殊。三年多来,疫情成为大家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一大变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团结带领下,全体师生医务员工、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同心战疫、共克时艰,那些心手相连的感人瞬间、甘苦与共的点滴片段,将成为你们一生珍藏的回忆。风雨同舟路、春风又绿时,回首这段历程,我们看到了强大的团结力量、真挚的师生情谊、无私的医者仁心、深厚的人间大爱,相信大家也在磨砺和感动中丰富了人生阅历,体悟到了交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交大求学的这几年,大家亲历了国家腾飞与世界巨变,目睹了神州大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光荣时刻。世界局势跌宕起伏,让我们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深切缅怀敬爱的江泽民学长,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勇攀高峰。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与此同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身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的你们,要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中,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你们即将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之际,对于如何把握主动、开创未来,杨振斌书记和我一道,对大家有几点寄语:


第一,要把握求知的主动,让终身学习成为良好习惯。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新知识以愈来愈快的速度产生、传播并得以应用。今天你们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但这并不代表学习和求知的结束。毕业后能否继续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能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更加深远影响着个人的成就高低。


钱学森学长是值得全体交大人学习的楷模,不仅仅是他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也源于他不断学习新知、乐于钻研来报效祖国。他在交大求学期间,就广泛涉猎学科知识,毕业后仍勤学不怠。钱学森图书馆展出了钱老从橱窗一直摆到天花板的三万多本书籍,以及在推敲问题与反复实践过程中留下的四千多页手稿,都是他勤奋学习、不断求索的见证。我们的老校长范绪箕先生是我国航空教育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先驱者,71岁卸任校长后,仍然坚持每天学习工作6小时以上,在90多岁后还完成了24篇学术论文,以及两部学术著作,用一生诠释了“学不可以已”的宝贵品质。


同学们,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唯有主动学习求知,才能具备开创美好未来的能力和本领。随着时代变革和世纪变迁,我们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但是不懈求知的热情、终身学习的精神永不过时!希望大家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要始终牢记“学无止境”、始终践行“知行合一”,永葆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不满足于碎片化、脉冲式学习,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创造新知,在系统性、连续性学习中自我提升,让学习成为我们交大人的风尚。


第二,要把握为业的主动,让创新突破成为不竭动力。研究生就读期间,你们接受了系统完整的科研训练,从中领悟了创新的重要价值和丰富内涵。面向未来,步履不停、创新不止。大家既要有钻研探索的毅力,执着坚守、持之以恒,挖掘创新的深度;又要有交叉融合的意识,打破边界、突破藩篱,拓宽创新的广度,以创造者、开拓者的姿态去探索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世界著名化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于2001年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事实上他在1998年就放弃了深耕多年、将要获奖的手性催化领域,开启了“点击化学”研究的新征程。有意思的是,在他2001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发表了“点击化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第二次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坚实基础。正是这种主动求变的创新思维,让夏普莱斯在2022年再获诺贝尔化学奖。我校“跨界科学家”樊春海院士,始终秉持“科学不应该有学科边界”的观点,长期致力于化学、生物、物理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他与团队开创性地提出“框架核酸”技术,为医学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材料与新工具;在此基础上,他又将目光投向了DNA存储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寻求未来大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在不断打破学科的界限中持续探寻科学奥秘。


同学们,不日新者必日退,唯有主动创新突破,才能拥有开创美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创新密集活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局势动荡变革的当下,希望你们,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还是投身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进步等领域,都能坚持兴趣驱动和问题导向,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中有所建树。创新的道路充满挑战,你们首先要有走出“舒适区”的勇气,永葆探究求索的好奇心,多想一想、问一问,敢于打破观念壁垒和思维局限;也要有走进“无人区”的魄力,提升前瞻性思考的能力,多闯一闯、试一试,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挑战和突破已有的极限,让创新成为我们交大人的标签。


第三,要把握人生的主动,让爱国报国成为坚定选择。精彩的人生从来不是被安排出的,而是在一次次的主动选择中展开的。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最重要的选择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那些被祖国和人民铭记的人,也正是在国家、民族和人民需要之时挺身而出,肩负起时代责任与历史担当的人;也正是把爱国报国作为毕生追求,在强国兴邦、济世安民中书写出人生华章的人。


127年来,一代代交大人踊跃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展现了交大人的爱国传统和人民情怀。“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学长,牢记“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推动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吴文俊学长在拓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又开创了数学机械化的崭新领域,实现了“为中国数学在世界上争口气”的梦想;“稀土之父”徐光宪学长,为打破西方稀土技术垄断,毅然改变研究方向,用行动践行“祖国需要,再难也要上”的诺言;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学长,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实现“解除病人的痛苦,我很开心”的从医初心;“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学长,隐姓埋名扎根荒岛三十载,践行了“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的铮铮誓言;“中国高速歼击机之父”顾诵芬学长,以“我们必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决心,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完成歼8战机研制,有力地捍卫了国家领空主权。钱学森和五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学长,倾尽所学、丹心报国,激励交大学子砥砺奋进、赤诚奉献……进入新世纪,一大批交大人传承家国情怀,把握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投身全球事业,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做出非凡贡献。


同学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使命,唯有主动报国奉献,才能最终实现开创美好未来的人生追求。当下的中国是发展最具潜力之地,也是青年大有可为的最好舞台。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希望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时,心怀“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高远抱负,弘扬“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始终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自觉践行“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脚踏实地、勤勉耕耘,将奋斗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报国成为我们交大人的传承。


今天,你们即将从交大出发奔赴星辰大海,希望你们在学习求知、事业发展和人生选择上把握主动、奋发向上,成为国之栋梁;也同样希望你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实现人生价值。要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多思考能给予什么而不仅仅是得到什么,通过与人为善收获友谊、学会协作;要不怕磨砺锻炼,以豁达从容面对坎坷,以自信坚韧战胜挫折,在平淡寂寞时蛰伏积淀,在欢呼喝彩中谦虚谨慎;要永葆身心健康,让体育运动和规律作息成为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同学们,又是一年百卉含英、春满交大;又是一年依依惜别,拨穗启航。你们将从交大学子成为年轻的交大校友,无论身在何处,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交大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祝愿大家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复旦大学

拒绝躺平 



拒绝躺平 

——在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栀子花香、离别情浓,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天,3540名2023届本科毕业生将完成学业,奔赴世界各地,踏上人生新征程。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祝福,向悉心教导大家的老师、辛勤抚育你们的父母、关注帮助年轻人成长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在复旦118年的历史中,同学们是比较特殊的一届。短短几年大学时光,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的历史时刻,亲历了脱贫攻坚千年梦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开启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更克服了世纪疫情的重重考验。大家坚忍不拔、团结勇敢地迎接挑战,不仅顺利完成学业大考,也交出了优秀的青春答卷,收获了成长、责任和担当,证明自己有潜力担当大任、掌握未来。我代表母校和老师们祝贺大家:毕业快乐!


毕业是学业生涯的一个句点或者分号,更是同学们奔赴广阔天地奋斗的序章。在求学期间,一些同学通过不同方式向我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我理解大家,此时此刻既有对毕业的欣喜、未来的期许,也有对未知的不安、前程的忐忑。抗疫三年,世界加速改变。比如,“躺平”成为一个网络热词,萦绕在你我身边。大部分人只是口头上纾解压力,有的在生活中选择降低物质期望和追求,但也有一些人表现出精神上的消极淡漠、怀疑奋斗的意义。


各类信息和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影响到年轻人,增加了一些在校同学的焦虑和彷徨。最近,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了一次2300多名本科同学参加的调研,逾六分之一受访同学认为自己可能会选择“躺平、降低期待”,有超过五成学生对“长远发展”表示“压力很大”或“较大”。调研还显示,虽然同学们在课程、科研和毕业去向方面同样感到明显压力,但有近九成同学确认自己正在追求人生理想,近八成同学对自己的整体状态和积极品质感到满意。显然,复旦园是成长的“温室”,而不是“躺平”的温床,绝大部分复旦学子都在闯关夺隘、努力奋斗。


但是,离开校园之后呢?躺平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代中国社会小康、安定、开明,物质财富总体可观、基本生存不再艰难,人身安全有保障,人们可以作出选择。年轻人轻言“躺平”,不能简单说孰对孰错,但躺平肯定不是好的人生选项。前路漫漫,必有风雨。人生奋斗要有动力,持久的动力必须是内生动力。拥有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斗志和不竭的动力,不被彷徨困倦、不被焦虑消磨、不被挫折阻击,才能完成长途跋涉、体验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拒绝躺平,同学们有三重内生动力:


第一,中国人不会选择认命。古往今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说,经过百年奋斗,洗雪民族耻辱,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灵魂。在座同学应当思考,到大家知天命的年纪,能不能把一个强大的现代化中国交给下一代、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和未来,能不能无愧面对一代代艰苦奋斗、接续奋斗、不懈奋斗的先烈和前辈?使命在肩,怎能躺平。


同学们在校期间,通过亲身体验懂得了“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困难,如果拘泥小我,也许只能发出怯懦的呻吟;但当小我融入大我的时候,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就是江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十四亿中国人齐心汇聚的磅礴伟力,给予我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底气,铸就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骨气,激发我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志气。


新征程上,复旦人应有敢为人先的豪情、扎根人民的踏实和迎难而上的脊梁,胸怀“国之大者”、服务人民根本利益,以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勇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潮头。


第二,青年人不能自我压抑创造。欲望是创新的潜动力。年轻人是最有创新欲望和创造活力的,天赋不能被委屈,韶华不能被辜负。如果选择躺平,号称与困难压力“和解”,将是对自己莫大的委屈、天大的辜负。如果“低欲望社会”蔚然成风,将会消解创新潜能、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今年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我请教丘成桐先生:究竟什么是创新的源动力?他的回答很简短,两个字“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最本源的创新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渴望,是坚持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保证。正如刚才赵东元老师所说,因为热爱和兴趣,便能够甘之如饴,甘愿为之克服一切困难,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复旦人兴趣广泛,同学们在有许多选择的校园中成长,希望大家找到一生的兴趣、选择真正的热爱,品尝到“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的滋味。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生活不会辜负每个努力的人。美好的生活,依靠亲手创造。那些以为可以坐享其成而放弃劳动者身份的人,放弃的是奋斗的根基,失去的是奋斗的乐趣,并且把自己变成了历史的旁观者。希望大家不懈地用劳动创造幸福、创造未来、创造历史。


第三,复旦人不会选择守成。复旦118年的历史上,如果前辈抱有守成之心,这所学校或许早已夭折。在我们的母校尚在襁褓的时候,创校先贤们就为她立下“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宏愿,然后为学校的生存奔波不止、奋斗不息。所以复旦人深深懂得,高远的理想依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去实现,卓越的境界在一次次的拼搏、突破和超越中被成就。


复旦人的字典里没有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一周前,裘新书记寄语赴西部、基层和重点单位就业的同学们:“干卓越的事,做有趣的灵魂。”“卓越而有趣”,是我们对复旦文化特质的共同理解。复旦的求学生涯,辛苦而有趣,许多同学在大学生活中没有选择小富即安,而是为了卓越目标“自讨苦吃”,又苦中作乐、乐在其中。那份本科生调研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同学已经触摸到“卓越而有趣”的真谛,那就是学会把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融入个人志趣,乐于接受挑战且不怕挫折,怀有乐群之心且善于合作,体验奋斗乐趣且热爱生活,练就乐观豁达的心胸,拓展开放长远的眼界。这样的文化特质,让更多的复旦人成为发现者、开拓者。


1949年3月,西柏坡“进京赶考”对话镌刻史册,我们的党和国家因为始终保持“赶考”精神而掌握历史主动。今天,同学们走向社会,将面临新的考验,希望大家也永远保持“赶考”状态,不忘初心、有进无退,掌握人生的主动。

亲爱的同学们!


新征程充满光荣与梦想,也必定有许多荆棘。希望所有的新一代复旦人心花绽放,踏向荆棘。如果累了倦了,欢迎回到母校,躺在光草,让母校的风倾听你的压力,让母校的草拂去身上的疲惫。母校永远守望大家、牵挂大家、祝福大家,永远是同学们的坚强后盾、温暖港湾和精神家园!


祝2023届毕业快乐、青春万岁!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南京大学

与国同梦,与时偕行



与国同梦,与时偕行 

——在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南京大学校长  谈哲敏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当常青藤再度爬满北大楼,当穿着学位服的身影流连于六月的校园,南雍骊歌已悄然唱响。今天,我们以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共同见证2023届同学们的毕业时刻。在这个意义非凡的人生节点,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向为学子的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员工和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现场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份喜悦,他们是重返母校参加典礼的2020届毕业生代表们。谨此,也向回家的南大人们致以诚挚的欢迎和祝福!


始于一张录取通知书,系于一份毕业证书,书轻意重,纸短情长,其间辉映着南大百廿薪火与同学们成长时光的互动交融,承载着同学们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蜕变历程:你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同学们大部分入学于新冠疫情期间,疫情给大家的求学之路带来了巨大冲击,却也让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当居家防疫、线上学习、空中课堂、云端实习构成了完全不同的南大时光,你们直面变化挑战,在适应独处、砥砺自我中战胜焦虑和困难,在关爱他人、守望相助中学会理解、包容与担当,不仅坚持完成了学业,也因这段独特的人生阅历而变得更加成熟。有了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才有学校抗疫的胜利。你们知行相济,学用相长,从置身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到投身各类重要赛事;从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始终以“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在科研创新、文化传承、公益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孜孜以求,刻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的拼搏印记。你们传薪赓火,继往开来,亲历建党百年与建校百廿的历史时刻,见证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殷殷嘱托,接受了一次次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胸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激扬报国壮志,笔尖“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建言尽写荣校之情,脚下去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地方”的步伐共鸣时代跫音。


这些难忘的点滴,都是“时代—国家—大学—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晶,折射着新时代南大青年“嚼得菜根香、做得大事成”的志气、骨气与底气,诠释着巍巍南大扎根中国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丰厚着这座百廿学府“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教之进步”的根魂血脉,壮大着她再续华章、雄创一流的奋进动力。母校感谢你们!


今天,同学们把毕业证书装进行囊,标志着上一阶段人生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即将开启新的征途。无论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选择的道路或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身处这个国际格局和秩序深刻复杂演变的世界,都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同脉搏、共命运,都切身经历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构,都将面临开放互联、动态变化的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选择。“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历史的坐标上,镌刻的是奋进的脚步;人生的流转中,不变的是追梦的身影。同学们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而你们“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的命题,就是与国同梦,勇担重任,与时偕行,守正立新。为此,我想将最真挚的祝福化为四点期望赠与大家:


一是胸怀“国之大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报国,是百廿南大矢志不移的办学旨归。从一代代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成归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南大科教工作者,到一批批奋战在祖国建设各行各业的校友同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始终是全体南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成长路上,同学们熏陶于师长们的言传身教,启智润心;未来征途,你们理应赓续弘扬前辈们的光荣传统,把家国情怀镌刻在灵魂深处,把红色基因熔铸为生命底色,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争做复兴栋梁、勇当强国先锋。


二是把握“时之变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青年的你们思维最为活跃、创造力最为旺盛,最能敏锐地感受到中国之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也最有能力改变和创造未来。希望你们以持之以恒的姿态终身学习,不断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本领才干的增强和思维层次的提升;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迎接挑战,勇于走出“舒适区”,无惧激烈竞争,在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创新突破的过程中适应变化、拥抱变化、创造变化,从而拥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魄和格局,勇立时代潮头、把握时势之变,努力回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三是坚守“德之厚者”。“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才能在充满变化的人生征途上行稳致远。“诚”耀百廿,是南大传统精神的本色,也是激励南大人臻于至善的恒久力量。希望你们心存大爱无疆的仁爱情怀,以诚立身,达人成己,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为家庭的奉献中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希望你们拥有宁静豁达的人生智慧,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真与善,冷静应对诱惑和挫折,从容走过喧嚣和迷茫;希望你们永葆勇于斗争的浩然正气,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勇毅前行,化崎岖为坦途,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四是争当“行之实者”。“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坐言起行,行胜于言。对南大人来说,“敦行”二字不仅写在校训里,更要传承于血脉中。未来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同学们每一刻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在共同创造属于你们的历史。希望你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自己的崭新征途上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争朝夕、积跬步、致千里,在不懈奋斗中实现卓越引领,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不凡贡献,与祖国同心同梦、与时代同向同行,书写不负盛世、不负韶华的灿烂诗篇。


同学们,逐梦赴山海,奋进启新程,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执手临别,让我把千言万语归结成美好的祝愿,衷心祝愿你们吹响逐梦的号角,扬起前行的船帆,去新的征程砥砺奋斗,在新的天地建功立业,铸就于国有功、于校有荣、于己有彩的壮丽人生!


母校是你们永恒的家园和坚强的后盾,母校永远祝福你们,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踔厉奋发新征程,

扬帆启航“犇”未来



踔厉奋发新征程,扬帆启航“犇”未来 

——在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着装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亲爱的各位同学、老师们、来宾们、亲友们:


大家上午好! 


夏日如期而至,毕业如约而来。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着装授予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获得学位的6119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默默支持你们的亲朋好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这一届是非比寻常的一届,你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系列“大庆”,也经受住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遇的重大疫情,线上学习、云端考试、空中求职等这些困难、这些挑战,你们都经历了、扛住了!在独特的磨练中你们丰富了人生阅历,涵养了心怀“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中国科大时曾勉励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到了高扬理想风帆的时候了。作为你们的校长,此时此刻,我和你们一样,既有不舍,也满怀期待。我在想,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的同学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未来?多年以后,当你们再回首想起母校时,除了图书馆、教学楼、也西湖……你们还应该记住的是什么?什么是母校留给你们的精神眷恋?


我想起了在校史馆西侧的芳草地上,静卧着我们科大人所钟爱的“孺子牛”,那是一件来自1983届校友的礼物。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科大学子,他们即将告别生活了数载的母校,依依惜别之际,送给母校这件沉甸甸的礼物。你们注意到没有,在宽厚的基座上,两头小牛肩峰突出、低首蹬足、相向奋蹄,用犄角与阔背奋力推动大大的地球,大有“扭转乾坤”之势,这是怎样的气派!我时常走到这里,想到当年,这些在科学春天里走进校园的年轻人,恰如初生牛犊,他们敢想敢为、刻苦拼搏,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时光荏苒,40年来,“孺子牛”低调、含蓄、踏实、顽强地守护着校园,也守护着科大人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砥砺前行的精神家园!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候,我衷心地祝愿你们保持和发扬科大人的“牛劲”,在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的征程中,以闯劲、拼劲和韧劲,诠释、传承、弘扬科大人的“孺子牛”精神。


希望大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做与国同行、敢为人先的先行者。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是科大人践行科教报国的使命担当。1958年,中国科大在北京正式成立,她是我党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一所红色大学,她的诞生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正是血液中流淌着红专并进的坚定信念,灵魂中散发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科大始终引领风气之先。从自力更生研制“两弹一星”,到首创少年班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再到应国家所需建成高校首个大科学装置,乃至从无到有建成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量子科学研究体系,成功组建我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培养造就了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陈仙辉、窦贤康等一大批量子领域守望“国之大者”的战略科学家。在推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道路上,科大人真正做到了初心不改、始终如一。40年前,新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18位博士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博士学位,科大人占据了7位。40年后的今天,你们在这里毕业,既传承了科大人的使命担当,也赓续了科大人的精神禀赋与独特气质。


同学们,岁月如流、精神弥坚。希望你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以青春之我践青春之志,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敢于走新路开新篇,努力把“不可能”变为“一定能”,把“办不到”变为“必须办”,谱写科大人的青春之歌。


希望大家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做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像“孺子牛”那样知重负重。70年代末,以何多慧院士为代表的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追光者”,矢志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同步辐射光源。何多慧院士曾回忆道:“当时国家没有同步辐射实验室,大家就一条心,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搞出来,为国家争气”。就凭着这样一股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劲头,这支年轻的队伍几乎从头开始,通过三年夜以继日的预研,创造了中国加速器界的四个第一。近年来,新一代科大“追光者”在封东来院士的带领下,正积极推进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先进的低能区第四代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的建设。这一属于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本月7日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将于明天召开开工誓师大会,并于今年9月20日学校65周年校庆之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这将在中国科大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一代代科大人接续奋斗,以“为国铸器”的拼劲,占领了探索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今天,何多慧院士、封东来院士也来到现场,他们将为同学们扶正流苏,为同学们壮行。


同学们,青蓝相接、薪火相传。希望你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以担当实干、奋发有为的状态,找准人生坐标和奋斗方向,谋定后动、笃行致远,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刻下科大人的青春印记。


希望大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做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奋进者。


干事创业不仅要只争朝夕的拼劲,还要“孺子牛”久久为功的韧劲。老一辈科大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为开创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两弹一星”精神的信仰伟力始终鞭策着科大人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勇担重任、冲锋在前。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校756校友吴伟仁院士,带领团队逐梦深空、脚踏实地,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完成了我国无人月球探测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伟大跨越。“子午工程”总工程师、我校857校友王赤院士围绕宇宙起源、生命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相继组织发射“悟空”“墨子”“慧眼”“天问一号”“夸父一号”等空间科学试验卫星,带领中国空间科学迈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今天王赤校友也来到现场,一会儿他将分享丰富而浪漫的经历,畅想广阔空间的无限可能。最近,我们中国科大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了剑指浩瀚深空的“天都实验室”,将创建聚焦培养“不懈追求航天梦”的新一代航天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学院”。格物致知、叩问苍穹,心怀“国之大者”的科大人将永不缺席、勇往直前。


同学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希望你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恒心,坚持愈挫愈勇、愈险愈进的精神追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于实践中磨砺品性,于风浪下厚积薄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学们,科大虽是你们年少匆匆的落脚,你们却是科大永远珍视的骄傲。你们用青春陪伴母校数年,母校愿用温暖守候你们的一生。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希望你们乘新时代春风,以更足的闯劲、更大的拼劲、更强的韧劲破浪远航,奋力刻画科大之光!在你们困倦的时候,请想想“孺子牛”,你们会有“扭转乾坤”之力,在你们春风得意的时候,也请想想“孺子牛”,你们会更加慎独,不滞于物、不困于心。无论如何,母校都将和你们钟爱的“孺子牛”一起,坚定守护着属于你们的精神家园!


最后,祝各位同学鹏程万里、前程辉煌!


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奋进有为  不负青春



奋进有为  不负青春 

——在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王云鹏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校友们、来宾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大家铭记的日子,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我代表赵长禄书记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3725名本科毕业生和2605名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及始终关心你们、支持你们的家长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北航学习的这些年对你们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


与国同行,你们何其有幸。在祖国的心脏亲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你们,感悟时代脉搏、汲取前行力量,坚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担当;参与了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的你们,领命出征、数月苦练,换来了天安门广场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志愿奉献北京冬奥的你们,不惧风霜雪、鏖战海坨山,绽放出朵朵燃烧的“小雪花”;见证了70周年校庆的你们,以主人翁的意识、以最高涨的热情,展现了北航学子的昂扬姿态。你们也是很不容易的一届学生,入学不久就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大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让纯澈的爱在校园里温暖传递。


不负韶华,你们逐梦敢为。刚刚发言的秦炳超同学,用7年时间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例基于宽带隙材料的热电制冷器件,有力支撑了电子通信的精确温控。交通学院的王立坤同学,瞄准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领域,利用所学专业自主创业,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新疆、云南等地景区的交通管理系统。还有王骥勤、李沛杉等14位同学,与所在的“冯如三号”团队其他成员一道,战狂风、斗酷暑,历经无数次失败,用汗水和泪水共同浇筑了新的世界纪录。还有国际学院的森迪同学,这位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小伙,不仅刷新了北航留学生本科阶段最高学分记录,更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并即将在北航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你们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一份令人满意的青春答卷。在此我提议,让我们一起鼓掌,向自己表示祝贺!


同学们,毕业季也是老师们收获的季节,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刚刚发言的林贵平教授,扎根教学一线三十载,坚持“讲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名学生”,培养的学生遍布航空航天领域,是学生眼中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软件学院的宋友教授,将人生哲理巧妙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被学生称为“全校抢前排座位最激烈的课程”。还有一大批以物理学院王金良教授为代表的优秀老师,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仍激情不减、精心授课,将最好的课堂通过云端呈现给学生。能有这么多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这是你们的幸运,也是学校的光荣!在这里我也提议,让我们一起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同学们,时代的接力棒已交到你们手中,第二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将由你们去实现,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奋进有为,方能不负青春。临别之际,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有几句话与你们共勉。


第一,爱党报国、志存高远,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奋楫笃行。人生的理想各有不同,但立志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无疑是最为高远,也是最为神圣的理想。你们的师兄桂海潮老师,此时正在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天宫”上,执行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那个“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还有刚刚发言的张熇校友,初中时因为一本《航天》杂志激发了她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毕业后毅然投身航天事业,她设计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填补了人类研究太空的空白。他们身上,彰显了北航人深厚的空天理想和家国情怀。同学们,希望你们传承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立大志、立鸿鹄志,主动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助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第二,敢为人先、矢志创新,在成就不凡的精彩事业中追求卓越。七十年的滋养,北航人早已将创新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孕育了三代人的“长鹰志”“中国心”“陀螺梦”“电磁魂”,祖国空天遍布着北航人的创新成果,神州大地写满了北航人的创新故事。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校园,今后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独当一面,还是选择进一步深造、继续与书本和实验室为伴,希望你们永葆北航人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执着,挑大梁、担重任,让青春在服务国防、奉献祖国的事业中发出夺目光彩。


第三,崇德修身、向上向善,在先进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增长智慧。“人无德不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格修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前提,德行操守不过关,即便学问再高、本事再大也难担大任。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北航“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先贤们早在创校之初就告诉我们,为人为学,以德为先。陆士嘉、高镇同等这些北航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早已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崇高的人、受人尊敬的人,不仅学问做得好,更是崇德修身的楷模。希望同学们把立德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守诚信、明辨是非、心存感恩、修身自律,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大境界,恪守心中真善美的精神家园,以实际行动向社会播撒更多美好与正能量。


第四,自信坚韧、百折不挠,在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成功只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北航航空发动机专家刘大响院士,为建造我国首套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面对一没经费、二没人才的不利条件,长年扎根川西北深山,以“不搞出高空台,就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的坚定决心和不屈意志,最终不辱使命,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台”。同学们,漫漫旅途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栉风沐雨方能遇见彩虹,希望你们在逆境中坚持、在挫折中成长,永不气馁、永不放弃,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征服前行路上的每一座险峰。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的身份将从学生转变成校友,前行路上,愿你们牢记“空天报国”使命,一路沐光、一路成长,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任,行未有之事,建非常之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不论你们身在何处、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


最后,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梦想成真! 


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东南大学

淬练成长 成就未来



淬练成长 成就未来 

——在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东南大学校长 黄如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校友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初夏六月,草木葱茏,满目生机。今晚,我们欢聚在美丽的九龙湖畔,隆重举行东南大学2023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同学们人生路上最难忘的成长。幸福、快乐洋溢在你们脸上,也弥漫着整个会场,更是深深地感染、打动了我。


今天在座的,还有因疫情未能参加当年毕业典礼的往届毕业生代表1265人,你们中有专程从美国、从新加坡等地赶回的,也有刚下班赶回来的。此次特别邀请你们重返母校,参加人生中最具纪念意义的仪式,希望一起体悟这份美好与感动,让你们的学习生涯不留遗憾。


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代表左惟书记,向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以及关心支持你们成长的学校员工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年前,你们怀揣着梦想走进东南大学,在梅橘桃李、缤纷四季的“东南园”里,开启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园子里的一朝一夕、一草一木,无不铭刻着你们青葱岁月的难忘记忆。


你们的求学生涯无疑是极其特殊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你们的学习生活节奏,但并没能阻挡你们成长的步伐。因为疫情,多少次按下“暂停键”,你们线上线下“转场”,丝毫不减学习的热情;你们主动请缨,披上红马甲、穿上隔离衣,冲锋在志愿服务一线;更有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院的同学们从早上8点到次日零点,16个小时的坚守,分秒必争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桩桩件件无不彰显着东大学子的勇毅与担当、坚守与奉献。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你们迎难而上,如期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优异成绩,这是你们这一届毕业生特有的共同回忆,也是你们宝贵的人生经历。难中求成、殊为不易。我由衷地为你们点赞,向你们致谢! 


你们的青春时光无疑又是极其幸运的。你们见证了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建国70周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展现了伟大祖国豪迈自信、开放蓬勃的大国气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你们唱响“激情燃烧的岁月”音乐党课,同上“平凡•伟大•启航”思政大课,每一个重要时刻,你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深刻体会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巨大荣耀,真切表达“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


你们也亲历了东南大学与时代同频共振、努力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的积极探索,分享了与百廿东大共庆华诞的双甲荣光。你们还参与践行了学校“课比天大、生为首位”的育人理念,体验着东大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温度。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学海奋楫,从初识专业到屡创佳绩,从年少稚嫩到日益成熟,学有所成、术有所精,迎来了今日破茧成蝶、各美其美的“高光时刻”,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昨晚,我们上演了一场温馨浪漫的“星空秀”,10787名毕业生的名字化作夜幕中一颗颗明亮的星,点亮了与母校共同成长的璀璨时光,也闪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此时此刻,作为校长,我的心情与同学们一样,既充满着喜悦与憧憬,又有几分不舍与感伤。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同学们在东大能拥有更加理想的学习生活体验,虽然还留有不少遗憾,但请同学们放心,即使你们毕业了,母校的关爱也会延续,我们将把“生为首位”的责任与爱传递给每一位东大学子和校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响应时代召唤,如何淬炼成长、成就未来,主动回答好“强国建设、青年何为”的时代答卷,是值得你们深入思考与探讨的人生课题。


今天是毕业最后一课,也是大家奔赴未来的最新出发。在此,我想给大家提三点希望作为临别赠言,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你们涵养高远境界,永葆锐意进取的姿态。


境界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和追求,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亦自有定力,自有韧性。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在黄洋界哨口问一位战士,从这里你能看到哪儿?战士回答,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同志却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这就是高远的境界!境界高远、格局宽广、理想远大的人,一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具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具有极强的抗挫能力,也一定会因此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奋力拼搏。


同学们,人生是一场长跑,各有各的目标抵达,各有各的奔跑方式,也将各有各的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涵养高远境界,瞄准更长远的目标。人生的收获不仅仅看你得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创造了什么、奉献了什么。希望同学们自觉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将个人“志向”对准国家“航向”,不被纷杂所干扰,不因挫折而退缩,初心不改、一路向前,让人生走得正、立得稳、行得远,让你们的青春奋斗化作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主旋律中最动人的音符!


二是希望你们心怀热爱,永葆执着专注的状态。


热爱是打开事业大门的“钥匙”。但凡事业有成者,无不具有充满热爱、专注如一的秉性。电影《长空之王》里面有一句台词,“真正的热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寥寥数语,字字真言,生动道出了“热爱”的本质与内涵。热爱可以激发出一个人的内生动力,因热爱必全情投入,因热爱必勇于创新,因热爱也必快乐幸福。只要充满热爱、执着专注,前方等待着的必定是无限的“可能”。


同学们也一定深有体会,自己最热爱的课程,往往是成绩最优异的。交通学院的博士生毕钰璋同学,常常把“泡”实验室当作一大乐趣,实验室几度通宵的灯光,印证了他对科研工作倾注的满腔热爱。他专注于污染气体去除项目研究,反复验证、不断探索,虽屡经失败,仍坚定执着,最终在气体运移测试技术上取得突破,为解决污染场地修复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工作无所谓优劣高低,惟有爱与不爱。每一个岗位、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有的价值。将来不管你们进入哪个领域、从事何种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便是幸福,便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以匠心铸精品,以跬步致千里,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终能实现心中愿景。


三是希望你们乐观豁达,永葆包容平和的心态。


境界、热爱、心态是人生成长的三大关键因素。曾有一项向数百位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做的调查研究,请他们列出影响自己成长的一些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积极的心态”被绝大多数人列为最重要的因素,占比高达80%。


心态其实也是一种力量,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情绪心态的稳定,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人生的路有时上坡,有时下坡,峰峦叠嶂,不会只是一马平川、一苇可航。告别“象牙塔”的宁静安稳,迎面而来会有各种压力、挫折,希望同学们不断提升耐挫力与钝感力,以辩证思维看待人生得失,从容淡定,宠辱不惊,顺境时不轻狂自负,逆境时不妄自菲薄、轻言放弃。期待若干年后的你们仍然一如今天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同学们,愿你们带着母校教给你们的能力与本领,带着母校赋予你们的情怀与担当,也带着母校对你们的牵挂与嘱托,成为在各行各业、在祖国各地、在世界各地闪耀的一张张“东大名片”。希望到本世纪中叶,也是你们50岁左右之时,在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荣册上,能找到你们的名字,那是你们不负韶华、不负使命的人生答卷,也是你们向祖国、向人民、向母校做出的最精彩的汇报!


最后,衷心祝愿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天津大学

人生路上最重要的

关键词是“步履不停”



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步履不停” 

——在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天津大学校长 金东寒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又到一年毕业季。你们身穿学位服的模样,倒影于青年湖的碧波中,映照在海棠树的绿荫下,穿越于天大的时光里,留驻在同学们的记忆中。今天,因为疫情影响错过线下毕业典礼的往届毕业生也回来了,希望补上最后一课,让大学生活不留遗憾。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往届毕业生表示诚挚的欢迎,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和关心支持你们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抑制不住激动的面庞,洋溢着学业有成的喜悦、也有依依不舍的伤感。面对跌宕反复的世纪疫情,你们承受的压力让老师们心疼,你们遭遇的困难让老师们担忧。但你们没有选择观望,而是选择了行动;你们没有选择无为,而是选择了担当;你们没有选择自私,而是选择了高尚。你们用自己坚定的脚步声、实验设备的运行声和书本杂志的翻页声,奏响了一曲敢于亮剑、勇于拼搏的乐章,才有今天的顺利毕业、欢聚一堂。你们用对校园防疫的支持、“秒抢”志愿服务的奉献和为医护人员送温暖的感恩,讲述了与天大同心同行的故事,才有北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放眼今天的中国,田野里风吹麦浪、社区里人间烟火、道路上车水马龙、学校里书声琅琅一扫疫情的阴霾。今天的你们,可以饱览你求学的城市,也可以去淄博吃烧烤、到大理看花开,用情拥抱这美好的世界。请你们为自己鼓掌,是你们用坚持熬过了疫情寒冬,迎来了夏花绚烂。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化工学院博士生徐永胜同学,既能解决核电废水处理等“卡脖子”难题,又是篮球场上的一名国家一级裁判,毕业后他选择赴新疆石河子大学任教,相信在祖国西部的教室和篮球场上都能看到他和学生一同拼搏的身影。机械学院硕士生庄哲明同学是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屡创佳绩的机器人达人,也是为新疆、甘肃等地的中小学生们讲解机器人知识的科普达人,毕业后他选择留校做一名辅导员,相信他会为更多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面对未来的人生征程,你们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但是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初心都一样坚定。就只管向前走吧!你们一定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如同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每一年的毕业典礼都是毕业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去年的毕业典礼,我的演讲题目是《走好脚下的成才之路》。今天,我想把“步履不停”这四个字送给你们,因为走在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不停”。


希望你们坚定理想的脚步不停。最近“内卷”和“躺平”成为了热词,你们是否也在“卷起来”的内耗和“躺下去”的松懈中徘徊,慌乱了脚步节奏?我想,冲破“内卷”、拒绝“躺平”的有效方法,就是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坚守职业。在此,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位并不广为人知的老先生用半生编写词典的故事。2015年,一本《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出版,让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了阿富汗语言——普什图语。1978年,国家把词典的编写任务交给了车洪才教授。在36年的时间里,这项没有合同、没有经费,只有口头协议的“国家使命”被很多人淡忘了,但车教授却始终没有停止编撰工作,终于在近80岁高龄带着书稿来到商务印书馆,对工作人员说,“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我来交稿。”正是对信念的坚守、对职业的坚守,让老先生面对各种变故坚守为人之道而“不躺”,面对名利诱惑坚守初心使命而“不卷”。同学们,面对竞争,“内卷”不是办法,卷到身心俱疲、迷失自我也不见得走过独木桥;面对困难,“躺平”不是哲学,躺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理想坚定的人不怕走得比别人慢,因为努力不是为了和他人比,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信念坚定的人也不怕走得比别人累,因为最美的风景都在山顶,最难走的路自然也是上山路。在未来的路上你们会遇到各种人,有的在人云亦云的竞争中迷失自我,有的遭遇挫折后躺在原地怨天尤人,希望你们始终能坚定理想、坚定信念、步履不停。


希望你们持续奋斗的脚步不停。就像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一样,人生的很多东西是我们不能左右的,波涛汹涌、荆棘丛生是常态。同学们,想想看: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我们都一起扛过来了,未来还会有什么能够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没有风浪就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就没有不屈的开拓者,奋斗就是我们乘风破浪的楫、披荆斩棘的刀。希望你们葆有奋斗的勇气。英雄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充分了解困难和风险后,仍然选择前行。因为人民英雄的步履不停,才有校园水电不停、物资供应不断,让你们学业有成、追梦不止。现在,该是你们接过接力棒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接续奋斗的时候了。希望你们葆有奋斗的韧性。茅以升老校长在回首一生的时候说,“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老校长主持修建了多座现代化大型桥梁,也为跌宕起伏的人生修建了一座名为奋斗的桥。因此,未来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希望你们永远都不会把退缩作为选项,而是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只要步履不停,就会柳暗花明。


希望你们坚守底线的脚步不停。2023年被称为AI元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一年迅速崛起和普及,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工作和生活。站在时代的风口,矢志创新的天大人肯定有能力成为善用AI并创造价值的人,但我更想与你们聊一下如何在AI时代坚守做人的底线。如今你们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这条线首先是做人的“底线”。也许现阶段AI已经拥有了人类无法企及的算力、算法和数据,但良好的品德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特质,必须要守住一些不可触碰的底线,人生之路才不会走偏。我想第一条是诚信、不骗人。我们一定要诚实做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以诚待人和信守承诺是我们的道德底线。第二条是行善、不作恶。AI存在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AI不仅仅是帮助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也应成为促进人类文明整体向更高阶段进化的力量。最近,不法分子利用AI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报道,我们都要提高警惕。我们要铭记先贤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在邀请毕业生回校参加毕业典礼的推送里,有一条留言获得了最高点赞。这条留言说:生活的压力让我忘了自己是谁,但学校还记得。亲爱的同学们,从此山水万程,你们步履不停。累了想歇歇脚的时候,就回来看看,这里永远都是你们可以随时停靠的港湾!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中南大学

勇于探索 勇敢追梦



勇于探索 勇敢追梦

——在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中南大学校长 李建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大家完成了学业、即将从中南踏上新的征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养育你们的父母、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关心你们成长的亲朋好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最近这些天,校园里到处都是你们穿着学位服、拍摄毕业照的身影,大家体验着收获的喜悦、畅想着美好的未来,画出六月校园最美最亮的风景线!同学们,对于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你们绝大多数出生在新世纪,研究生是出生在上世纪,可以说,在座的你们是新旧世纪更迭的一代。你们在校的这几年,有了看得见的成长。但你们有着共同又不寻常的经历,那就是人类遭遇史上罕见的新冠疫情肆虐长达三年,让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强大力量,我们深深懂得,要始终敬畏自然、敬佑生命。


几年里,你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活跃在科研攻关的阵地、支教帮扶的一线、创新创业的课堂、各类比赛的现场……用青春的活力和创造,在中南大学的成绩单上书写了浓重一笔。我欣喜地看到,经过大学期间的读书和实践,大家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备、思考深度与日俱增、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走出校门,你们面临的难题更多、未知更广,要从新的起点开始、无限求索。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都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到中南大学工作以来,我接触了很多师生、走访了很多校友,一直被他们身上那种融入血脉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发自心底的勇于探索、敢于追梦的豪情所感染。这引发了我关于中南人如何更好秉持这种特质的精神,在新时代大潮中敢为人先、敢于探索、敢于突破的思考。因此,我想以“探索”为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探索,既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不二选择,也是丰富已知世界的最好方式。人类文明从探索中开启、在持续探索中进步。我们所在的长沙,被称为“手可摘星辰”的城市。那如果问你,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颗星星呢?从荷兰人李普希1608年制作第一台望远镜至今,探索太空的工具和形式不断丰富,从折射式到反射式再到折反式、从海尔望远镜到哈勃望远镜再到韦伯望远镜,但目前仍无法准确统计星星的数量。为什么呢?因为宇宙实在是浩瀚无垠,根据天文学家们对已知可观测部分的计算,估计宇宙直径大约为930亿光年。当然,这也仅仅是基于我们现在能观测到的最远天体的数字。


天空的奥秘深邃无垠,时代的步伐也一日千里。


同学们,如果请你们回顾这20多年来身边的变化,也许大家的具体感知各有不同,但一定对迅猛发展的时代赞叹不已。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知识越多圆圈也就越大,所能触及的未知范围就更大。


的确,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圆每扩大一圈,与未知接触的范围也会更大一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至今才77年,加上出现54年的互联网,但其给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变革带来的变化,却超越了人类史上近300年的前两次技术革命。特别是这几年,同学们体会到各类线上应用与服务的深入应用和普及,从2016年的AlphaGo,2018年OpenAI提出的GPT,两年后于2020年就推出了GPT第一版,再到2023年ChatGPT,人工智能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极强的能力和潜力,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


处于纠缠状态的两个量子到底存在何种关联,使其无视空间的限制产生联动?强人工智能时代,机械化工作被替代后,全新的工作方向是什么?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下,能源转型将由谁来引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回答好时代提出的这些问题。科学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充满未知、有很多未解之谜。未来有多少种可能,取决于你们将进行的各种探索。


探索,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


探索,既需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突破、用已知开拓未知,也需要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用未知扩大已知。探索既是回答时代之问的必须,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如何去探索?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你们的师兄梁稳根的故事。他带领三一集团进行的三次创业,很好地体现了不懈探索、敢于突破的开拓精神。


1986年,刚毕业三年的梁稳根带领创业团队,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从铜基焊料到人造金刚石,他们不断探索新产品,产值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过亿,实现了“做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梦想。但他没有安于现状,1994年,梁稳根经过深入调研,瞄准了工程机械这一块“硬骨头”,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带领三一加快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建筑机械三强,泵车5年3度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改变了中国制造的世界形象。如今,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能源革命的超级技术窗口期,三一发放万亿市值纪念券,开始第三次创业,布局新能源产业,完成数智化转型,瞄准多领域世界第一的目标,努力实现再跨越。三一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只有不安于现状、持续思考,才能把准方向、走在前列;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才能获得主动、赢得竞争。


探索,不仅是对原有知识和基础的革新,还需要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英国女科学家乔瑟琳·贝尔,她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参与阿麦天文台的设计建造,时常带着年幼的贝尔来此玩耍,让年幼的贝尔深深着迷于天文世界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尔在读大学时选择了格拉斯哥大学物理专业,她是物理系唯一的女生。196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休伊什教授,与导师修建了大型射电望远镜,贝尔主要负责操作望远镜和分析数据,每天记录数据的纸长达30米。机械般的劳作仅仅一个多月,细心的贝尔就在数百英尺长的数据带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贝尔称之为“颈背”,意味着一种神秘的脉冲信号。她去问导师,导师说是人为干扰。但贝尔却没有放弃、继续观察,并得到了一系列极其规律的间隔为1.33秒的脉冲,将其称为“小绿人”。此后,贝尔的发现被确认为是一类新天体,命名为“脉冲星”。脉冲星的发现,被列为20世纪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为之后探索黑洞、暗物质等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你们中很多人今后可能不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但这种探索的精神、创造的能力、砥砺的品质是做任何工作同样都不可或缺的。


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事业的探索同样也没有止境。刚刚致辞的邝中校友,上世纪90年代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广西开发难度极大的高砷、高硫微细粒金矿,他打破传统教科书的某些理论假设,通过研究和试验,为国内开发难度高、提炼难的贫乏金矿,探索出了宝贵经验。后来,靠着敏锐的眼光和果敢的勇气,他陆续在金融、生物医疗、电子、文化等行业进行探索,都取得丰硕成果。现在,他的事业又在量子计算领域布局。


还有从研发、销售、财务等一步步做起,持续在推进企业高效管理、发挥最大优势的道路上探索,带领中国建材向着“世界一流”进发的优秀企业家、中南大学杰出的周育先校友,以及千千万万在交通强国、健康中国、实业报国等道路上奋斗和贡献着的中南大学校友。


这充分说明:探索不停歇,事业不止步;事业越探索,前途越广阔!


探索,既蕴含着“从哪里来”的知识密码,也标定着“往哪里去”的坚定航向。在探索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前后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促成数十年后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他三岁时染上天花,导致双手手指受创,视力受损;中年时,心爱的儿子和妻子先后因病过逝;年长后,由于宗教纷争及政治动荡,多次被迫迁居他处。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始终胸怀热爱、心向美好,坚信科学应该服务于人类利益!


刚刚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万步炎教授,是中南大学杰出校友,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时,他发现船上几乎所有钻探设备都是“国外品牌”,当时他就立下壮志:“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努力的方向”。经过30余年夜以继日的探索,实现我国海底钻机装备与配套地质钻探技术突破,推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2021年,他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站在新起点,万步炎教授正带领团队在海洋资源开发的道路上探索,在幽深的海底中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同学们,你们处在飞速发展、大有可为的伟大时代,处在最有活力、最具创造的青春年华。有的选择学术殿堂继续深造、有的选择企业、有的自主创业、有的选择入伍选调,不论是哪种选择、哪条道路,我希望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笃定对信仰的坚持、对世界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不畏惧失败、不怨天尤人,努力创造无愧青春、无愧时代的光荣业绩!


亲爱的同学们!探索的人生丰富多彩、梦想的世界天高海阔!你们要将为人类探索、为祖国探索、为未来探索作为目标,勇敢前行、直达彼岸!无论你们去往哪里、身在何方,母校永远关注和牵挂你们、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欢迎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吉林大学

持之以恒 追求卓越



持之以恒 追求卓越

——在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吉林大学校长 张希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代表校党委姜治莹书记,向全体2023届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向为你们成长进步付出辛勤劳动的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热烈欢迎因受疫情影响未能参加当年毕业典礼的往届毕业生校友们返校参加学位授予仪式!


在座的各位同学,许多是我回到母校担任校长迎来的第一批学生。四年前的开学典礼上,我以“适应转变,励志笃行”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度过大学时光的一些建议。我很好奇,经过四年的学习与成长,大家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曾经的你是否为今天的自己感到自豪?今天的你是否依然怀揣着当初入学时的梦想?


最近,我经常在鼎新楼广场和清湖畔遇到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大家合影留念,定格美好的回忆。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到大家比来时更加自信、独立,更加善于交流。同学们确实没有虚度大学时光,在这四年间,大家理解了合作的价值,懂得了选择的重要性,学会了面对和适应压力,完成了修身励学的阶段性目标。同学们即将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我希望,你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修身励学,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


如何追求卓越?首先是要把具体的事认真做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多么伟大的事业都始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养成做好每一件事的习惯。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习惯是卓越的前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每天反复做的事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吉林大学的教育让同学们养成了实事求是的习惯,养成了开拓创新的习惯,养成了自律自强的习惯……这些习惯既是卓越的一部分,也会孕育更多、更大的卓越。养成一项好的习惯,最初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毅力,但由于习惯具有惯性,一经养成,后续的长期坚持就不像开始那样艰难了。我希望同学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迈出走向卓越的第一步。


许多领域的大先生,都会在良好的习惯中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成就卓越。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常以“学到老,学不了”自勉,毕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的事业。早在1955年,于先生来到吉林大学任教时,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学者,但他依然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于先生生于清末,对文言文更加熟悉,年轻时便以能写桐城派古文知名,但他与时俱进,六十岁后改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养成了一项新的习惯。每次读到报刊上的好句子,他就立刻摘录下来,有时甚至会信手抄写在废信封的背面,集成笔记,学习白话文句法。这样的写作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学术上的沉淀积累之功更是如此。于先生治学一丝不苟,笔耕不辍,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他在1979年出版的《甲骨文字释林》一书中,共考释了前人未识或不知其本义的甲骨文约300字,占到了全部已知甲骨文字的四分之一以上。真可谓是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坚持做一件事,不只是成功之道,还可以创造别样的美好。苏轼曾写过一句诗,“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浪漫地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场景。好友石曼卿在海州为官时,发现县衙对面有一座光秃秃的山岭,道路不通,人迹罕至。于是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投向山岭。几年下来,一座荒山竟然变成了一处秀美的景致:漫山遍野的鲜花灿若烟霞,似锦如画。


追求卓越需要良好的心态。同学们在离开校园后要面对的事情,并不总是按部就班的,可能是复杂度很高、周期很长的工作任务,也可能是在个人生活中,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效的自我提升计划,比如早睡早起,比如体重控制。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一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如愿抵达终点。频繁的挫败感和遥遥无期的目标,会消磨我们的耐心,消耗持之以恒的动力。然而,胡适先生曾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假如我们抱着收获的心态,而非失去的心态,多关注自己前进了多远,而非距离终点还有多远,可能会更有成就感,更加安心和笃定。一时一地的得失或许重要,世俗意义的成功固然诱人,但在人生旅途上不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成长蜕变,如此人间百味足慰平生!


追求卓越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常常需要合作与共赢。当今时代,无论是原创的基础研究,还是复杂的大型工程,很少再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等都是由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不久前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六号飞船,航天员队伍也需要补充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才,协力完成更具挑战的空间任务。所以,如何开展有效的团队合作,是同学们追求卓越路上必须掌握的技能。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懂得个人的局限,始终保持谦逊而踏实的品性。相比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的习得相当有限,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与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善于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积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经验,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我们需要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协作与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攀登卓越的高峰。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希望同学们始终怀揣梦想、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追求卓越,让青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中绽放,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电子科技大学

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 



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 

——在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曾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隆重庆祝2023届的4052位本科生、5400位硕士生、346位博士生,包括98位国际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亚非书记,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向为你们成长成才辛勤付出的师长、父母、亲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每年的六月总是一个憧憬未来和离愁别绪相互交织的时节。在栀子花香、银杏翠绿、水杉葱茏的校园里,同学们穿上学位服、戴着学位帽,在“我在成电很想你”的路牌下、在东西湖畔、在主楼前后盖章打卡,用相机定格自己的成电青春记忆。在清水河校区的各处草坪、众创空间旁的钢琴小屋、沙河校区体育场,一场场毕业歌会和嘉年华轮番上演,挥舞着的荧光棒和全场大合唱,涌动着的是大家肆意绽放的青春……


和大家共同度过3年、4年,7年、10年的时光,此刻,我也有一些成电记忆同大家分享。


过去几年,同学们身着军训迷彩服在体育馆挥舞国旗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画面,登上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片尾,全国人民都看到了成电新青年的爱国情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讲台下聆听老教师讲成电故事,在成电舞台看校史剧《又见青春》、新编川剧《小萝卜头》,一起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体悟成电力量。从导师主持组会的耐心教诲,到亲身攻克难题的欢欣鼓舞,再到参加顶级学术会议的自信从容……时至今日,这些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过去几年,成电校园变得越来越美。西湖与曾经贯穿其中的市政红光右支渠含泪“分手”后,白日波光粼粼,夜晚流光溢彩,成为师生的新兴打卡点。东湖经过养护后变得清澈见底,重现水下森林和水下草坪景观。四号科研楼、六号科研楼、成电国际创新中心正开门迎接新成员的到来,宿舍组团中庭颜值升级,沙河校区图书馆有了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求学体验。


过去几年,由于疫情反复袭扰,我们都经历了一段特别的大学时光,一起亲历了云端教学、云端复试、云端实验、云端讲座、甚至云端运动。在2020年初,大家既见证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也渴望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早日返校。当时,有同学在“文艺成电”公众号《云游成电第一期》的推文下留言,说“我想看曾校出道”。我还向人请教了“出道”的涵义,他们说就是“出现在银杏大道”。后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拍摄了《云游清水河第二期》视频,我出镜帮大家喂了西湖的天鹅,展示了湖畔“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景,也“出道”向大家介绍了森林公园的二叉树和校园里的其他花草,舒缓同学们对成电的“相思之苦”。


在座的许多同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来到成电校园,开启人生新阶段。记得在2019年的开学典礼上,我曾告诉大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应该用一个标准的模板来测量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只要将个人的志趣融入到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作贡献的事业中,每个人探索的路径可以千差万别,成功的样式可以万紫千红。”如今,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成电学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张腾月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从小立志参军,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穿上军装。读博期间,她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为了实现军旅梦,张腾月同学在勤奋学习与科研之余,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毕业前夕,她毅然决定成为战略支援部队的一名新兵,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成电人的力量。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生王楠同学是一位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仡佬族女孩,在家乡公益助学团队支持下来到成电求学。硕士期间,她刻苦学习,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她说,外出求学的七年,公益助学团队像大家庭一样支持她的成长,解除她们这些被资助同学的后顾之忧。“吃水不忘挖井人”,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同时还会留在公益助学团队,资助更多有梦想的孩子,让爱心接力延续。


这两位同学是毕业生里把前往国防和基层一线作为人生之路新起点的代表,越来越多成电学子选择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许晓锐同学本科阶段便立志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大二开始进入课题组开展半导体芯片的研究,一坚持便是7年,成功将研制的芯片应用于多种装备,突破了该方向无芯可用的困境。他在集成电路及交叉学科的顶级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了10余篇论文,未来将继续传承成电精神,努力做一个为“中国芯”攻坚克难的“奔跑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成电力量。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李杜白同学在大学里专心致志地打磨每一个项目,宿舍楼里的活动室几乎成了他的工作室,因为总能在那里找到正干活的他。作为队长,他带领团队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首次斩获“最佳新应用奖”和“最佳创业奖”两项全球最佳单项提名奖,并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怀着做有价值科研的初心,他们设计出了一套高效稳定的脱墨酶生物系统,并制备了一台能够实现自动化脱墨的设备,实现办公废纸原地再生。


这两位同学是众多富有奇思妙想,敢于创新突破,将目标变为现实的成电学子的代表。他们已经准备好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广阔天地贡献聪明才智。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留学本科生途睿同学(Turi)是2022-2023学年“成电优秀留学生”荣誉称号获得者。家境贫寒的他,通过努力入选“埃塞俄比亚杰出科技奖学金”项目,来到成电学习。他十分珍惜留学机会,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刻苦学习,不断磨炼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将赴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几年的求学和实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也让他深深意识到建设祖国的重任。他说,自己带着祖国的期望和使命来到成电、来到中国学习,学成之后一定要努力报效祖国。


这位同学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的成电国际留学生代表,希望留学生们继续参与“留学成电”品牌建设,携手讲好成电故事、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学们,从现在起到强国目标的实现,还有不到30年时间,你们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必将在你们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成为现实。


作为同学们的师长,在大学的“最后一课”,我给大家提三点希望,作为临别赠言。


第一,勇于自找苦吃,争做担当作为者。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对同学们“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决心予以充分肯定,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成电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在67年发展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成电人正是凭着这股“自找苦吃”的劲头,才闯过了学习、科研、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民族电子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019年6月,当时即将从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硕士毕业的张砚秋校友,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参军入伍,加入大漠深处的国防基地。初到工作岗位,来自天府之国的南方女孩面临的是干燥环境下长时间的鼻血不止、皮肤晒伤,还有骆驼刺、戈壁滩以及漫卷黄沙带来的寂寥清苦,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决心与脚步。2020年底,张砚秋所属单位调整,技术人员调迁河南洛阳,张砚秋也是内迁成员之一,从戈壁荒漠到繁华都市,工作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22年3月,她得知所在单位的马兰基地急需补充技术人员,主动申请再进马兰,重回戈壁。她非常了解大漠的艰苦,但更清楚自己担负的使命:面对试验中的一个个空白领域,马兰才是自己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主战场。“二进马兰”的张砚秋校友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在矢志报国中书写了精彩的人生故事。


同学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直接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而是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多问我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些什么,不仅不怕吃苦,更要自找苦吃,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向下扎根,努力成长为参天大树。大家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征程。


第二,打破路径依赖,争做敢闯敢为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当前最火的赛道之一,莫过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它的爆红让大家深受震撼:可以创作剧本、写报告、码代码,画个草图就能做出同款网页,给出绘画“咒语”就能生成佳作……


ChatGPT只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缩影。它将深刻改变世界,学会与AI共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在不远的未来,注定还有更多划时代的技术涌现,给这个世界带来剧变。


其实在ChatGPT走红的前几年,就有一位成电校友因为AlphaGo轻松击败人类顶尖棋手,开始深入思考AI与未来战争的关系,并将成果凝结在《智能化战争——AI军事畅想》这本专著里。自2020年初出版以来,这本书连续三年位于各大平台人工智能图书排行榜前列,还数次登顶榜首,深受业内外读者喜爱。


书的作者是1979级校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吴明曦学长。大学学习激光技术的他在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中,从材料、器件、结构、动力,到武器系统、防护系统、协同系统,再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了解了装备现代化的体系与链路。他说,是成电培养了自己围绕一个方向持续深入研究和向多个领域不断开拓的能力。


在这个加速变革的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同学们要增强自己的适应力,大胆走出舒适区,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激情,以开放的思维去拥抱新生事物。广大成电的毕业生们不能只是追随和跟跑,更要有勇气创新和引领,既要为个人和家庭生活而打拼,更要有信心做有创造性的事情。


第三,擦亮实干底色,争做奋进有为者。


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成电能够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全体师生员工一起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成电,有一个科研团队自1956年建校起就一直深耕雷达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60多年来,雷达探测与成像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报国为根、创新为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文化,始终聚焦国防领域重大需求,奋力突破新体制雷达探测与成像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瓶颈,多次获得雷达成像领域的国家科技奖,团队培养的学生70%以上在国防科技战线和国家重点单位工作,其中雷达型号总师8名、副总师20名,1名博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技术是电磁空间信息感知的核心手段,被誉为战场上的“千里眼”。正是在一代代成电人的实干奋斗中,我们国家拥有了更多“千里眼”“穿云箭”“隐身衣”和“杀手锏”。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同学们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投身学术机构、产业一线、基层舞台、火热军营或国际组织,都要努力把实干这个成电人的鲜明底色擦得更亮。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一个人真正能够成功,需要学习和做事的专注力;也需要责任心和韧性;更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顺,希望同学们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也不要为暂时的挫折而气馁,要有以微笑面对困难的勇气,更要相信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让创意变为现实的能力。同学们要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谱写成电人“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新篇章。希望带着成电烙印的你们,在漫漫人生路上守望相助、携手共进,也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无论你们的下一站在哪里,美丽成电永远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温暖港湾,母校永远牵挂着你们!


祝愿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高校名单陆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来源:各高校官网

责编:Hannah

审核:Luna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如何建设一流大学?14所顶级高校校长这么说!

“国防七子”,成立重磅联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