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升即走”制度不应该以淘汰人为主

文悦、思慧 学术桥Acabridge 2024-06-25


近日,在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接受了专委会秘书处的采访。就教育强国建设和青年人才评价、高校发挥新质人才的能动作用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在您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李志民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全球视野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锚定了我国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我们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新质人才的能动作用。人是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且最能发挥“乘数效应”的关键因素。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依靠科学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靠技术的创新进步,提高了物质生产和交流的效率。有了互联网以后,人类在提高物质生产和交流效率的同时,用新的手段提高信息或者知识生产和交流的效率。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人类在信息领域上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主要要靠信息技术推动,这就要求培养拥有新技能、新素养的人才。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新兴学科、新兴专业的教师。我们要对青年教师作出要求,通过评价导向朝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人才发展专委会:随着技术革新信息时代的到来,您觉得高校青年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素养,以培养更多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人才?

李志民:人们都希望教师是全能型人才,既能搞科研又能教学还能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这明显不现实。有的教师可能更适合搞科研,有的教师可能更适合去教学,有的教师则更善于做管理工作、做学生工作。所以,我们在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的时候,要进行合理分类、科学评价。

再者,青年教师一定要有大局观,既然在教师的队伍里,就要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国家对自身的要求,时代对自身的要求,青年教师要为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高校应该如何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去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李志民:人才评价体系是激励人才创新创造的重要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学校的领导一定要清楚:用好现有的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吸引力。人人都是人才,我们说有些人很优秀,那么他为什么优秀?是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他的特长。人才与高校规格的匹配度也很重要。新引进的人才往往与高校是有一定磨合期的,如果现有的人才用不好,即使花费很大代价把人才吸引来了,他最后可能还是会离开。

同样,人才评价也一样的。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青年人才的成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最近几起社会舆情也都涉及到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与岗位相符合的评价标准,没有符合青年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是不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

另外我想说的是,当前几起社会舆情涉及到的“非升即走”制度,即很多高校试行的教师“预-长聘制度”,其本质上不应该以淘汰人为主,而是以留人用人、育人为主,在这一方面,最关键的是高校要把握好“预聘”这一入口关,预聘后为其提供培养和支持条件,使其发展成长为“长聘”教师。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国外的经验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关注学术桥视频号,观看更多论坛精彩内容~

来源:人才发展专委会
责编:长白、Yolanda
审核:Cod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聚焦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他们这么说

郝跃院士:青年人才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念、摒弃浮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