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休教授感叹:二流本科要求5年内主持国家课题,否则高职低聘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越来越“内卷化”,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国家级课题等等常常是硬性标准。而在实践中,评选标准是动态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条赛道,意味着评价标准也会“水涨船高”。每年评选的标准都可能会变,而且可能越来越严苛。
最近,一位退休教授分享了自己做职称评委的经历:
今天被省里抽签去一个师范大学担任职称评委。事前事后的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好。也是因为有保密协议,细节不说。但评审的条件是公开的(也不说,只说说高校教师的科研要求)。
与中山大学、华师大,广工几位教授在评审的时候讨论评审要求和任职要求时,深深地震惊到了。
一个二流本科院校,五年聘期内如果没有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就高职低聘(副教授变讲师,教授变副教授)。如果是流动名额(省教育厅为了解决高校编制不够问题,追加的指标,这些指标考核标准一样)完不成指标,直接解雇!一个国家级课题是多难申报成功,不言而喻。
况且,一些省级项目立项申报条件需要副教授以上,而讲师评上副教授又需要省级、国家级项目第一立项人。
死循环。
唉呀妈呀,好在俺马上就退休了。现在,谁不难?
真的是,太难了!高校教师时间宽裕,收入稳定。但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不爱学习啊,难教啊。
科研压力巨大,一流大学非升即走(几年内不能满足升职称的要求就直接滚蛋)。我退休回家后,打算做三件事:研究菜谱、出去玩、研究人的心理。
不说人心难测吗?我自己测测自己咋想的,不就能研究清楚了?


来源:PaperRSS,有删减
责编:Christina
审核:叶紫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青椒第一年,论文、项目“颗粒无收”,心态崩了怎么办?

学术圈越来越卷,老中青科研人,各有各的选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