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合辑:社会理论中的鲁滨逊问题
笛福在其耳顺之年创作《鲁滨逊·克鲁索》,而后又接连创作了两部续集。他可能没有预料到这个故事对后世的思想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亚历山大·蒲柏、约翰逊博士、华兹华斯等文学大师对之肯定,思想家也将鲁滨逊的故事与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关联起来。在卢梭看来,比普林尼和布丰的自然史更接近自然的是《鲁滨逊·克鲁索》。鲁滨逊在孤岛上的自然生活方式为人提供了按事物真正关系和自身用途做判断的机会。政治经济学家喜好鲁滨逊的故事,因为鲁滨逊持续不断的勤勉经营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人的典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称鲁滨逊是地道的英国人,其劳动活动展现出人和其创造物的全部关联。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鲁滨逊·克鲁索》讲述的是纯正的宗教热潮慢慢消解的清教徒的故事。
的确,不同于在传统世界拥有地位的主人公,鲁滨逊离开他被安放的世界位置,一生闯荡。这是西方人不断出走去看世界的故事。他在各种困境和际遇中展现了人性的真实性。鲁滨逊没有固定的家,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与当地人打交道。但在安顿下来后,他并不贪恋那里的产业,又要继续冒险。他的朋友就是他这一路闯荡中结交的各式社会中的人。伴随冒险的足迹,他的精神版图也扩展到非洲、印度、中国、西伯利亚、沙俄等非西方世界。这里没有奥德修斯式在既定的习俗世界中的返航,只有现代人通过自己的自然理性和经验重新奠基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发生关联的故事。伴随着他的闯荡,新世界由此展开。
鲁滨逊一生何尝不是在进行一次笛卡尔式的工作呢?相较于哲学文本,小说文本无疑更容易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时代的风气和人的精神。时至今日,我们还会对鲁滨逊的故事发生兴趣,说明它与晚近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处境有着某种切近性。城市扩张,传统农业破产,旧有的阶级、家族和行业关系松动和解体,人不再生来就属于某个固定的家族或阶层。人生变成了一场经历,或者说人就是来世上经历的。经历之后可能就有进步。人要有勇气去做自己没做过的事。因此,我们选择了四篇不同向度的理论文章,来共同开启鲁滨逊的故事隐含的现代人生活的根本问题。
正如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所言,悲剧是用一种适宜的高雅语言描绘英雄的兴衰故事,主人公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则归属于喜剧,它被认为是一种描写“低于我们”的人的适宜的“低级”体裁。然而,小说与前两者都有着不同,它饱含着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注。换言之,个人的日常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照和审视。在瓦特看来,笛福的重要性就是,他的作品比以往任何作者都更充分展现这种个人主义概念。个人主义概念并非“自私的、奇特的或引人注目地独立于通常的见解和习俗之外”,而是指整个社会受一种独特信念支配——每个人天生有别于其他人——这是一种独特的价值伦理和视野,其背后是全新的认识论和现代心理构成。个人面对日常生活中每个问题的方式成为深刻和持续不断的精神关注的内容。正如笛福会以最大限度的真实细节来对鲁滨逊的日常细节进行描绘,并知会读者,日常生活有着潜在的道德和精神的含义。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检验他的精神品质的机会。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滨逊的故事蕴含着的现代人的价值信念和伦理精神。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界定为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走出家庭的具体的人,其利己的目的得到高度肯定,并在围绕市场交换和契约而建立的市民社会中满足自身需要。但这里也时刻存在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对立,“市民社会在这些对立中以及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既提供了荒淫和贫困的景象,也提供了为两者所共同的生理上和伦理上蜕化的景象”。黄梅先生正是带着中西对比的关怀和问题意识,去关心那个时代英国人亲身经历的诸多思想危机和痛切感受到的困惑,以及他们对这些活生生的问题做出的回应。她指出,鲁滨逊的故事里存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紧张,这尤其体现为其中“缺席”的巴西故事。美洲奴隶庄园的血泪发展史和孤岛精神改造构成双重叙事潜在共存于这个故事中,只不过前者作为“潜故事”被括号括了起来。虽然主人公得以摆脱经营奴隶庄园等活动难免的血汗泥污,但他的道德实现又依赖于奴隶庄园创造的财富。这种矛盾在他后来的小说中无一例外地展现出来,直至《罗克萨娜》一书,这种内在矛盾使作品分裂为两个几乎无法共存的故事和结局。
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对“经典”作了一番颇为经典诠释:一切强有力的文学原创性都具有经典性。莎士比亚很少依赖哲学,但他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及维特根斯坦等人对于西方文化更为核心。同样,鲁滨逊的历险比一般自然法哲学更动人魂魄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它巨大的陌生性和独创性。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现代世界的特征。鲁滨逊的现代历险、他的恐惧、他的孤独、他的劳动与忏悔、他的财产等,展现了现代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西方人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的根本理解。他构成现代人理解自我,承受自我,自我对话,处理关系的一种“镜像”。正如李猛所言,无论你是否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你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你可能并没有完全变成鲁滨逊,但在这个按照黑格尔讲的“海洋原则”所构建的流动社会中,你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他的影子。
鲁滨逊的世界不仅是一个政治或经济的世界,还是一个自然世界,甚至后者于他更为根本。这是笛福为何高度重视鲁滨逊第三部《宗教沉思录》的原因。自然或宗教具有总体性,是将现代社会中分裂的自我与他者重新统合起来的精神运动的最高阶段。正因有自然世界的化育和奠基,鲁滨逊才有在社会世界里调节紧张、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有效渠道。早年鲁滨逊悖天逆命,不顾双亲,一意孤行,被抛孤岛二十八载。这二十八载,他意识到自身渺小,服从自然法则,向上帝祈祷,克服二元对立的心境,在行动中重新领会自己与上帝,与社会,与异族的关系,并包容性地产生政治团体,合力重返文明社会。鲁滨逊从欧洲游历到非西方,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内心也形成了更宽容的文明图景。笛福专门论述了敬畏自然(上帝)的重要意义,否则人自诩天道酬勤,因成功有德而蔑视失败者,很容易走向骄傲或虚无。金融泡沫、政治冲突、不宽容,正是这种现代精神危机的表征。本期文章通过探究鲁滨逊的整全性的精神世界,揭示自然的环节对现代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除了这几篇专题文章之外,编辑部还选取了另外两篇相关的文章,以起到配合阅读之用。
编辑 丨陈烨广
审核 丨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