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自强&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室里,儿童文学可以怎么教?(下)

百班千人 2022-03-15

点击上方蓝字“百班千人”关注我们


在教室里,儿童文学可以怎么教?(戳此处阅读上篇)


对谈嘉宾:

朱自强:著名学者,大学教授,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著有《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经典这样告诉我们》,编著有《名师儿童文学教学丛书》等。


张祖庆:百班千人总导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谷里书院创始人,著有《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名家名篇里的写作密码》《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等。


主持人:刘璟,安徽省语文名师、百班千人导师。


孩子仅靠自由阅读无法获得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老师的引领十分必要


主持人刘璟:关于如何引领孩子读到更好的书,我建议老师们去读刚刚朱老师提到的他那本书(《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后面的书单,百班千人历期的选书中也有很多的好书(可关注“百班千人”公众号,在菜单栏中查看),老师们或者是今天来听讲座的家长们都可以照着这些书单去购买。


好书拿到手后,如何去阅读呢?有些人有疑惑,说阅读不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吗?还需要教吗?可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阅读理论研究者钱伯斯就提到,孩子的阅读必须要有“有协助能力的大人的参与”,这样孩子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朱老师您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中也提出孩子仅靠自由阅读是无法获得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的,那么,您认为儿童文学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朱自强:首先,儿童的自由阅读当然能够使他获得重要的语文能力。但我们来打个比喻,就好比葡萄藤的生长,任它自然地生长当然也会长出葡萄来。可如果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好的园丁的培育——拿阅读来说,教育给予孩子合适的阳光、土壤、养料——那葡萄就会结得更多更好。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像胡适、陶行知、陈克勤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传承的都是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有一个思想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必须是成长性的,教育不是完成了某个东西,而是要把儿童原有的东西转变成一个进一步发展的东西,不能纵容他一直处在原有的状态,任由他随意发展。教育者要为他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等于为他提供了合适的阳光、土壤、养料。这样他才有可能获得最好的语文能力。


那么儿童文学教学又能对孩子们的语文能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选择了好作品,那这些作品是自带能量的。所谓自带能量是什么?孩子们开卷有益,好的作品甚至都不需要你讲,他就能读下来,就能获得很多语文阅读的能力。这就是儿童文学自带的能量。那么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用更好的、更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教学方法来教他们,教授方法得当,我们就能够为儿童的语文能力提供最适合的生长条件,让它迅速而茁壮的成长。


张祖庆:优秀的儿童文学确实自带流量,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语文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但我非常认同朱教授的比喻,如果能得到老师精当的指点,就好比葡萄园里的园丁对葡萄藤进行栽培,甚至把多余的枝叶剪掉,那么葡萄就会生长得更好,孩子的能力就能获得更快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的引领是非常必要的。


那要怎么引领,怎样带领孩子们阅读整本书,又该读到什么程度呢?有些老师就觉得很难把握,不知道该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带领孩子们共读。其实,我们可以让教室变成一间没有围墙的教室,百班千人读写计划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做到了今天,一共做了29期,30期又在启动报名了(戳此了解报名详情)。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学生共读与自读结合,通过阅读与写作结合,来开展共读,这样做直接的一个成果就是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文。从这些作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


我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记得有一期,三年级选的共读书是《妖精的小孩》。老师们在给孩子上了一堂分享课之后,提出了一个写作任务——续写《妖精的小孩》。我记得当时参与的一位教师现在已是四年级的导师,就是杨婷老师。那时她在导师的启发引导下,设置了四个写作支架。


第一,确定要体现奇幻小说的特点。

第二,主人公的形象和人物的特点不能变。

第三,顺着故事情节往前推进。

第四,提供故事写作框架表,完成表格,列写作提纲。


在杨婷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三年级的孩子一个个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人均字数2000多字,其中最棒的一个孩子写了4000多字。你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写了4000多字,那是怎么实现的?因为孩子沉浸在这本书当中,加上老师的指导到位,他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写作激情被激发了出来,这才一发而不可收拾,写出了让大人都觉得吃惊的文字来。百班千人整个的共读活动,能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从阅读当中学习创意写作。不少班级的孩子阅读了大量好书,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四年来我们百班千人一共有43,043个班级参与,2000142名师生共同在追寻这样的一种读写结合的生活。我想广义的阅读教室,可以带给孩子们一种看得见的成长。


提问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儿童文学教学法


主持人刘璟:两位老师都提到了让孩子在共读中学会阅读,掌握适当的阅读策略,更提到了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老师精当的指点。那关于儿童文学教学法,朱老师您在书中列举了18种教学法,也就是大家说的儿童文学教学的十八般武艺,对于一线老师有着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引导性。如果非要从中选择基础的一两种教学法,您觉得是什么呢?


朱自强:我在书中虽然并没有对这18种教学法作具体的划分,指出哪一种是最为基础的,但我在这本书里呈现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当然是提问教学法因为提问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发动机,你提的问题准不准、好不好、是不是适适合学生,就决定了这个发动机的动力,决定了你的阅读课堂能跑多快、跑多远,这与提问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的。因而我在这本书中论述提问教学法的时候,其文字数量也是其他教学法的两到三倍。我个人是非常重视提问教学法的。而且我认为提问教学法是最为常态、最为核心和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堂阅读课上,提问往往会成为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和灵魂,提问设计得好,课堂的整体设计就会变得更好。有的老师可能会有疑问,提问也算是教学法吗?每个语文老师几乎在每堂课中都要用到提问来教学。但我在这本书里有指出,那就是老师自然地、不自觉地进行的提问,不能成为教学法。必须是方法论上的自觉的提问,才能上升到教学法的高度。所谓的提问教学法,老师必须充分意识到提问对于儿童语文能力成长的意义,意识到提问具有的思考性和学习的功能,在洞察了阅读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再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渴求,还有我们通常都会有的明晰的教学目的,在这些基础之上再来设计问题,它才能成为一种方法。


关于提问阅读教学法,我还列了六个原则。有这六个原则,我个人认为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你能设计出好的问题。


比如,你应该以阅读文本的事实为依据来提问,问题要提得明确而具体,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即你要提生产性的问题,而不能提消费性的问题。偶尔有消费性的问题,也只能成为你提问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最终你要把学生引导到这种生产性的问题上来。另外四个原则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给大家解释了。


提问如果做得好,会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我认为朗读教学法也非常重要。虽说这是一个普遍的操作,但如果你做得好,那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法都起不到的。


还有比较教学法、词语教学法,我个人认为也应该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并不是说其他的方法就不重要,但相对来说,我重视的第一位是提问教学法,然后是朗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词语教学法。


张祖庆:我非常赞同朱教授把提问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朱老师刚才也讲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这里我提几点个人的思考。


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太多太碎的现象。无论是传统的语文课堂、常规的每一节语文课,还是整本书的分享课、讨论课,都存在问题偏多的状况。因此我个人要回应的第一点就是,减少问题,多提主问题、大问题。什么是主问题呢?它是可以覆盖全文全篇或者一些重要内容的问题。比方说,我在教《穷人》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只提了一个问题:《穷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穷人”,但文中却没有一个“穷”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穷人的“穷”呢?


这个问题就是主问题,这堂课就只有这一个问题,但它给孩子们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孩子们可以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找到穷人的“穷”,从环境描写当中,从对话当中,从细节当中,从心理活动当中都可以感受到,都可以去发现,覆盖面很广。


第二,孩子们回应问题的参与度要高。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行云流水的精彩的公开课,常常只是适合少数孩子一问一答,而大部分孩子都在旁听当中度过。这样的课堂俨然就成了一个法庭,老师成了法官,少数孩子成了辩论者,唇枪舌战之后没了。大部分孩子都坐在那儿当旁听者,参与度不高。


第三,讨论一定要充分。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或者发表个人观点,要允许大家有碰撞、有争论,这样讨论一个问题才能够深入,才能够抵达文本的内核。


另外,我们要重视儿童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与话题的即兴生成。我观摩过很多整本书分享课和常规的阅读课,让儿童提问,继而在提问的基础上提炼出讨论的话题的课堂太少太少。


问题当然需要老师的预设,但事实上儿童所提的问题,正可能是他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我们需要把他往这个方向引,这是要用力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即兴地把握来自于孩子的问题,把问题转化为话题,或者我们认真地阅读一下他们的阅读单,从阅读单当中孩子们普遍关心或者普遍感到困惑的话题入手去提炼,也许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因为这些问题正是他所感兴趣的。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深入文本、研究文本,也许文本的意义就可以从儿童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


一个文本,当我们太多从教师的角度去提问的时候,你认为精彩的问题,孩子不一定感兴趣。适当关注孩子们在思考一些什么,这样我们的整本书阅读课才能够把孩子引向他的最近发展区。


好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课堂

一定是随机生成的


朱自强:祖庆老师讲得非常好。这也是因为一方面,他对我们现在的小学阅读教学现场有很多了解,另一方面他本人在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上,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讲了很多非常精到的心得,刚才说的这几点都很重要。


关于重视儿童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通过儿童的提问来生成话题,这一点我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里也有论述。有一个教学法就叫做学生提问题,或者叫发问。教学就是课堂上要重视儿童的发问,老师不能设计了自己的教案之后,就在自己那条线上不改变,这个是不行的。


好的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它的课堂一定是随机生成的。而这个随机,随的是什么机呢?孩子们产生问题、发问时,我们老师就要有一种敏感力,及时抓住孩子的发问,把孩子的发问置于阅读教学的舞台中央,因为这才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他的学习状态的呈现。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加以引导。


前面祖庆老师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当下很多阅读课存在问题太多太碎的现象,我也有同感。解决这种现象的方式,他提出的是要提主问题、大问题,我也特别赞成。那么如何才能提出好的主问题和大问题来?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关键点。你要理解在特定的语文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以及一部作品的特色所在,这也就是所谓的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我们不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吗?文眼也好,诗眼也好,都是作品的灵魂,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个东西,找到了,祖庆说的主问题、大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张祖庆:朱老师刚才讲到在课堂上有时要顺着孩子们的发问,把孩子们生成的一些资源整合进我们的教学目标当中,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太严肃了,太严谨了,一定要顺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进,不敢放开,怕一放开就失控。其实我个人认为,我们上公开课也不必追求完美,一旦追求完美,就会陷入自己给自己下的套里,出不来了。钢琴家弹得最精彩的时候,往往是他忘记了歌谱的时候,他的即兴演奏往往是最精彩的。语文课堂有时候最精彩的时刻也不是我们预设当中的,而恰恰是你抛开了预设,跟学生共舞的那个时刻。在主线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不妨偶尔旁逸斜出,这也是一种美。


当然,这需要老师有一种把握即兴生成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胆量。如果你设定自己要上一堂完美的课,那你就会放不开了。我们的语文课,不妨上得洒脱一点,放开一点,不要太拘谨。


不进行讨论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价值不大


主持人刘璟:张老师刚刚提到的《穷人》里一个“穷”字都没有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朱老师关于《等信》这个故事的问题设计:写了“着急”这件事,有“着急”这个词吗?写了“慢”这件事,出现了“慢”这个字吗?两位的问题指向的都是文章的表达形式。儿童文学要教孩子文章写了什么,也要教孩子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才能够真正将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儿童文学的学习落到实处。


具体的提问教学法如何实施,以及朗读法、比较法等等,老师们可以到朱老师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中去寻找答案。张老师在自己的著作《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一书中,也呈现了非常具体可感的阅读教学策略。听课的老师们不妨翻开这本书慢慢品味。


说到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统编教材四年级有一个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也是专门培养孩子提问能力的。阅读理论学家钱伯斯曾提到“较具思考性的形式”重点在于“讨论”,朱老师您也说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去发现,重视有质量的真正的提问,使阅读教学成为思考性的讨论。那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儿童文学教学法主要的形式即是班级读书会呢?


朱自强:儿童文学教学法主要的形式是不是班级读书会,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思考过,但是班级读书会肯定是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重视有质量的真正的提问,要使阅读教学成为思考性的讨论,我倒觉得所有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所有形式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都要把课堂讨论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课堂讨论极为重要,我们之前说到提问教学法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发动机,那它直接就是讨论的发动机。你提的问题好不好,有没有生成性,是不是一个生产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消费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一个课堂的讨论会不会活跃起来。我个人认为所谓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进行讨论,不进行讨论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是不大的。只有通过讨论,尤其是高质量的讨论,我们的学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我们都在讲学情,真正的学情是什么样子的?刚才祖庆也说要让学生来发问,然后以好的发问作为阅读教学新的生长点,这样做我们才是在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我始终认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讨论。说到这里我就联想到,包括我写进《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那本书的案例,也包括没写进书里的名师的语文课堂案例,有时我会感觉我们的名师或者上观摩课的老师个人表演的欲望太强,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愿望和意识,往往让整个课堂都变成语文老师的表演。这些语文老师当然自身很有才华,朗读能力包括身体的语音等等,确实有他的能力。但如果你不把讨论作为阅读课的中心,不让学生在讨论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不是说设计讨论的问题也要让学生来,设计问题是老师必须承担的责任,老师设计的问题好,就会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力——不让他成为学习的中心,他就不能成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习者。我认为无论是语文阅读课还是其他的课,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都是一个最高的宗旨。


主持人刘璟:其实我们强调讨论,最终体现的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课堂。那百千有那么多的老师在做实践,张老师,根据您的观察,您觉得做讨论的老师占多大的比重,质量又如何呢?


张祖庆:我先回应一下刚才朱老师关于讨论的一个说法。我这里也注意到了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在评论区就班级读书会有一系列的回应,非常好。就像我们今天晚上有主持人的话题,有我跟朱老师的对话,也有群友的参与,这种讨论就是班级读书会应有的样子。它有话题,但又有安全感,没有权威在里做对还是错的评价,它是延迟评价。这样的一种氛围,我个人认为就是剧院里的一场交响演奏,教师是指挥家,孩子是演奏家。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读同一本书,就好比在智慧的指挥家的引领下,演奏各自的乐曲,奏响和谐乐章。这是一种最美的阅读的课堂,犹如众声喧哗又和谐统一。这样的一种乐章,它的名字叫儿童,叫文学,这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意的学习场景。


可是在我们常态的课堂上,太少见到这样的诗意场景了,我们在大量的公开课上都存在行云流水的设计。这是一种在老师精心控制下的行云流水,话题不敢旁逸斜出,学生多一分钟两分钟都不行,时间点到了必须要往下推进。这种精控下的课堂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回到刚才的话题,讨论的话题是要相对聚焦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安全感的,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敞开心扉来谈自己的感受的,哪怕讲错了都不要紧。老师不是裁判员,而是坐在边上鼓掌的那个人,采用延迟评价,允许众声喧哗,让孩子说起来。而现在我们很多的课堂往往学生一句讲完,老师就接着一句评价,课堂上到处充斥着老师的声音,这样的课堂儿童没有真正站立在中央。


我想起了台湾著名的教师李玉贵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而事实上,思维的精彩不在于表面的活跃,有的时候静水深流更是一种深度的碰撞。真正优秀的一种课堂,它应该是在该安静的时候,学生在静静地思索在圈圈画画,做着发言准备;然后等精彩交锋开始了,你说我说他说,甚至互不相让,主持人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的课堂应该要呈现这样一种状态,而不是精心控制下的所谓行云流水。


我们的百千老师,我看不到他们在班级上课的实况,但我从他们在自己的班级群里呈现的状况来看,他们正在从传统的精控课堂向开放式的课堂迈进。他们在带着孩子们讨论人物形象,讨论写作特点,讨论文学手法,讨论作品的意义,这样的一种讨论才让一本书越读越有意思,让一本书呈现出开放式的召唤的结构。文本的意义正在于不同的读者一起共读,然后建构它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是我们向往中的课堂。


主持人刘璟:非常同意张老师提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今天下午给一位年轻老师磨课,当时也说了类似的话:当我们设计一堂课的时候,不是想着有没有亮点,而是想着学生有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成长了吗?我是否是一个眼里、心里有学生的老师?


刚刚郭史光宏老师在讨论区说道: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之下,更为关键的还是“读什么”“怎么读”的细节,还有里头的人。


是的,共读,其实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这是一段共同学习生活的经历。


基于问题的讨论,是会引领孩子感受文章的主题,体会作品的表达形式,这种深度阅读,在孩子一个人读作品的时候,是非常难达到的,或者说因为惰性,是很少去思考和追问的。这样共读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好的课堂“风格各异”,但都同样关注课堂里的“人”


主持人刘璟:两位老师能否谈一谈你们理想中的儿童文学教学是什么样的呢?


张祖庆:我理想中的儿童文学课堂是:津津有味阅读,聚精会神探究,眉飞色舞分享。


朱自强:祖庆刚才的归纳非常简洁且精彩。理想的儿童文学教学是什么样,我自己还真是很难找到一种模式,说这就是理想的儿童文学教学。


就我自己的体会,我们与其谈理想的,不如来谈谈“好的”,因为理想的东西是未经实现的,是我们将来要去追求的,应该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多种多样。百班千人的几位总导师的教学我都看到过的,都是非常好的,也是风格各异的。


关于好的儿童文学的教学,我自己总结了十八种方法,那么是不是其他方法就不是好的呢?也不是这样的。我自己说有十八法,也可能有的老师有八种方法,或者还有的老师有二十八法,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让学生学得快乐,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我觉得就都是好的儿童文学的教学。


我们有很多老师上的儿童文学阅读课,都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样板。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在提升自己的儿童阅读教学水平时,都要善于从别处学习。像今天的张祖庆老师,再比如说像蒋军晶老师、周益民老师、周其星老师等等,包括大家关注的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老师,他们的课真的是上得非常精彩,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样板。


主持人刘璟:用“风格各异”来形容百千的线上课堂,特别贴切。就像今晚被您反复提到的张祖庆老师、周益民老师、蒋军晶老师、周其星老师,他们的课堂都“风格各异”,却同样关注课堂里的“人”。谢谢朱老师对我们的褒奖和鼓励。


阅读教学应做到给孩子带来多元的快乐,而不是负担


张祖庆:最后我还很想谈一点,那就是如何避免让儿童文学教学法成为一种负担或者不快乐,也想请朱教授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们看到太多老师把整本书的阅读做得太复杂,让孩子做各种各样大量的阅读作业,各种表格、思维导图、情节梯、范恩图等,十几种,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合适的用上几种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有助于孩子深入地阅读一本书。但是当这些东西太繁杂、太多的时候,它就会导致一种阅读伤害。就好像我们来到葡萄园,看到满园的葡萄,垂涎欲滴,就想去摘,但有人就在你吃葡萄之前告诉你,你要写一份葡萄吃后感,那你马上就连吃葡萄的兴趣都没有了。适可而止,让孩子们觉得阅读是快乐的,然后再适当做一点比如作业,也是必须的、必要的。


那么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我的想法是,可以给儿童选择,让他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探究性的、有做的冲动的题目去完成,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完。否则这就是一种对阅读的绑架。对于这种情况,我是非常担忧的。


朱自强:我觉得祖庆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你指出的那种课堂上的所谓的负担太重,老师什么都想给孩子,实际上就是这个老师本身对哪些是才是教学要点心中无数。要保证儿童文学教学不成为一种负担,或者让学习变得不快乐,我个人认为:首先,所谓快乐就是我前面讲到的趣味性,对快乐要做多元的理解。比如在小学高年级讲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这样具有寻找自我的哲学意味的文本时,我们当然要把思考性的、哲学的探究放在阅读的最前端。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就不会有那样轻松有趣的状态,但这样的教学和所谓的负担或者不快乐并不是相抵损的。


避免让儿童文学教学法成为一种负担或者不快乐,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先选好作品,选择优秀的、典型的作品。关于选书,之前我们也谈到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了解孩子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的喜好,我在这里还想强调我们不仅要选择优秀的,还要选择典型的作品。


当你把教学目的设定在要进行有深度模式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孩子们的思考力时,你就要选择可以深入讲的典型作品,比如佐野洋子的《活了100万次的猫》。


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使用的各种方法,都要符合小学儿童的审美能力、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学情。在课堂上要能够挖掘出儿童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语言价值,我觉得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这样的儿童文学阅读课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多元的学习的快乐。


主持人刘璟:再次感谢亲爱的朱自强老师和我们的总导师张祖庆老师。谢谢二位的巅峰对谈,谢谢您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为一线老师解决了很多困惑。


我们今晚的会谈就到这里结束了。百班千人第30期共读正在报名中(戳此了解报名详情),期待所有的老师、小朋友,还有家长的参与,让我们一起用阅读点亮童心,用阅读滋润童年。百班千人将和您一起。谢谢大家的聆听!


▼往期详情回顾▼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30期活动报名开启

10堂名师经典课、502集《凯叔·诗词来了》《初读策略指南》《阅读记录册》……

四年,坚持带孩子参加30次全国共读,她的动力和热情从哪里来?

这一次,孩子们又将从共读中学到什么?丨听导师揭秘百千30期共读要点

朱自强VS张祖庆:在教室里,儿童文学可以怎么教?(上)

 点一下阅读原文也可快速报名参加共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