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只是阶段性产物?
你如果看世界经济史,就会知道,中产阶级的产生,基本都有几个条件。
第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穷国是很难有中产阶级的。不用看太远,看看改革开放以前的我们,再看看隔壁的朝鲜。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社会,会有大批中产阶级的诞生。
第二,推动优势产业兴起。
万叔小时候,有个姑姑家是做外贸的。
什么外贸呢?卖鸡蛋。把养殖场里好的鸡蛋,挑出来,卖给外国人。
今天看起来像是个稀疏平常的事儿。但在当时,却是肥得流油的好工作。
当时大家的基准线,都在有一份稳定的,能保吃穿的工作。
结果,有个厂不仅能满足基本需求,还能有余钱买新的机器和资产,就赢过了无数的企业。
优势产业是相对的。
00年左右的时候,最羡慕的是中石油、中石化工作的人,感觉能源巨鳄,进了就这辈子无憾。
到了08年左右,通讯行业,移动、联通成了最香的工作。
再往后,地产和互联网崛起,一些话都讲不清楚的码农,一个月也拿到好几万的薪水。
厉害一点的,拿股票、分红,10来年时间,实现了财富自由。
没有看不起的意思,苏享茂这样的产品经理,做了个好产品,也实现了千万身家。
这在传统行业,金字塔结构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字节跳动有个28岁的程序员,因为入字节比较早,股票卖掉挣了几千万,跑去日本躺平去了。
但有没有看到?
这两个条件,都是会变的。
当假设的前提条件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一切的结论都有可能不再成立。
以史为鉴,你看看日本就知道。
事实上,我们的经济发展增长奇迹,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就经历过。
但从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经济上上下下,进二退一,始终没有什么起色。
为什么?
这就是一个国家,靠吃苦耐劳、产业发展、匠人精神所能达到的顶点。
很多人在后台问万叔,你觉得这个工作怎么样、那个工作则么样……
每个人条件不同,不做专业的诊断,没办法给你定制化的答复。
但是有一点,可以在公众号里答复的。
看一个行业,看一个产业,尤其对有识之士来说,要看行业的天花板在哪里。
国家经济发展有天花板、行业规模有天花板,个人成长也有天花板。
不同的选择,在5年、10年、几十年以后,撞上那个天花板,有时候才后悔当初。
再说一遍。
按购买力来说,人均4W美金的GDP,就是一般发达国家的经济顶点。
大国里面,只有美国突破了这个屏障。
对,依靠最最尖端的科技、金融、军工,突破了。
哪怕是美国这种突破,也带来了社会严重撕裂。
比如过去在美国造汽车的,在5、60年代,一个人工作,可以养活一家人,住大House,生几个娃,标准的中产阶级。
因为产业全球化,自己的工作被日本人、德国人抢走了。只能去小卖部、加油站上班去了。
像不像房地产大佬裁员以后开滴滴?
不止是这样,还看着身边,那些华尔街、硅谷的人开始暴富。自己却被时代甩出老远。
可能你会说,他们不能搞培训再就业吗?
等你到中年,你就知道,培训再就业,从一个风口横跳到另一个风口,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踩上下一个风口的,只有那些,在蛮荒的行业里,拼出一条血路来的年轻人。
万叔在这里说个事,这两年因为结构性失业的地产、教育、互联网行业35以上的,80%的人再也找不到,这种收入的工作了。
很多人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行业没了,自己前半生的依靠,就都没了。
这就是万叔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个伪命题。
大部分的中产阶级,都是因为生在了好时代,踩对了好赛道,再加上一点点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在收入上和普通打工人形成了比较优势。
请注意这里的顺序。万叔这么写,是有道理的。
生在好时代>踩对好赛道>个人的勤奋努力
如果没有前两者,个人努力有个屁的用。
美国有一群人,叫失落的一代。
他们的成长期,经历了美国越战、增速放缓、随着全球化大量传统工业的工人失业。
这时候,你要是其中的年轻人,你就会本能的察觉到,再去卷技能,拧螺丝,毛用没有。
去打仗、浪费纳税人的钱,毛用没有。
不如听听列侬,披头士——Make Love,Not War。
日本也是一样。
日本的平成废柴,不是他们自己想要当废柴。是因为钱没有投资的渠道,工作没有上升的空间,生活没有喘息的余地。
而老一辈的人,比如特朗普、稻盛和夫,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国力强盛、产业兴旺、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
那种感受伴随了他们一生。所以快80岁的老头子,看着国家日益分裂,还得天天奔波,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再次伟大。
所以,中产阶级的财富,是浮在啤酒上面的泡沫。
扛不住风险,看着有钱,风一吹就散了。
甚至在我们这里,富人的钱都是。
和欧洲那种几百年的Old Money,没法比。
所以人呐,要顺时而动,逆天很难。
你在电梯里做俯卧撑上到了23层,你心里要清楚,让你上去的是电梯,不是你的俯卧撑。
所以身边不少,结构性失业的朋友,有的不甘心,说想过来跟万叔做咨询,要东山再起证明自己。
万叔都是拉着吃个烧烤,喝两瓶小酒,吹着珠江的河风说,休息下吧兄弟,不急,等风来。
中产阶级最大的特点,财富还不够,过得了顺境,抗不过周期。
尤其是疫情前几年,那些卖掉房子去创业的。
都是扒拉着井沿,往上看了一眼,又呲溜一声掉下去的。
如果非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点什么呢?
万叔建议你,在本职工作做到优秀的前提下,提升认知,找一个赛道,比如自媒体,使劲的钻进去,把内功练到前20%。
万叔自己,就是在企业咨询极度忙碌的前提下,又为自己开了一个自媒体赛道,用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拼劲,每天一篇,2000+字干货,一年写满70万字。
并且这个方向,万叔是要坚持以3、5年为单位计算的。这是人生战略级别的决策。
时间一久,就会显现出威力来。
这样两个领域交叉,成为4%,就大概率可以扛过周期,活到下一个春天。
所以努力苟住,别倒下。
技术爆炸与能源革命,叠加人民币全球化带来的新周期,曙光应该不远了!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