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学业座谈会:学而时习之——怎么学?何时习?(下)

STLSU STL中国法 2023-08-31


学而时习之:怎么学?何时习?(下)


2021年5月29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英文简称"STL”)学工办和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会邀请六位嘉宾举办了学业座谈会,以解答国法学生的中国法学习与实习安排的疑问。参与座谈会的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黄卉、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访问教授孙维飞、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茅少伟、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曹斐、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后吴奕锋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张趁利。各位嘉宾各抒己见、从切身经历分享了对于同学们在学业及实习问题上的困惑。本次会议记录(下)见下文。【会议记录上篇:讲座实录 | 学业座谈会:学而时习之——怎么学?何时习?(上)




01

如何写作


Q1:肖老师曾说过,写作真正的动力是找到榜样,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处理材料的能力或行为,好的写作者都是鞭打出来的。我想问各位老师,你们写作的榜样是谁?各位老师写作的时候怎么感受到这种鞭打?


  茅少伟


如果就是讲“写作”,很遗憾的是,中文法学作品可供做模板的可能确实很少。如果看思路的话,在民法方面我觉得孙老师的特别好。结构组织方面,苏永钦老师很多文章都值得推荐。但是,如果是想感受好的语言,好的表达,好的组织,也不一定就看法学的文章。比如说我很喜欢读《人物》杂志的长篇人物报道,你看人家怎么组织材料,那么长的材料组织得那么好,故事讲得那么清晰,其实跟法律写作的要求也有共通之处。


学法律有一个“占便宜”的地方,就是你读这些东西都不算不务正业,它都跟你理解社会相关。也许不直接跟法律适用相关,但它会跟你理解法律制度运行的社会背景等等大的问题相关。


另外一个,我们现在的写作训练确实还是少了一些。要在中国法这边也做一个小班教学的TNLP项目,确实难度比较大,目前也没有这样的师资。但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可以加强一下。比如,我们高法检课程的后半段有一个小论文展示的部分,我有个想法是明年把这个部分全院公开,欢迎其他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参加讨论,也许对于写作和表达都是一个激励。我确实觉得大家这两年的课堂报告质量是比较高的,是值得让别人花时间来听的。


  黄卉


我们目前的困扰还在于怎么写一个初级的学术论文,可能不需要刻意地确定一个写作榜样,可以是多个,就是只要你喜欢的都可以是你的榜样,但最重要的是适合你的。


我小学时候和另外一个同学的作文总是被表扬,但是我始终羡慕那位同学,觉得她写得比我好,因为她会说成语,语言非常华丽,让我羡慕的不得了。现在我早就放弃了,因为我不能或很难驾驭华丽。现在我真心地觉得简单、清楚、朴素是最重要的,不需要用任何花招,把事情写清楚,句子写清楚,这是第一要义,然后就是要不断修改。


就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学术写作(或任何有目的、有约束的写作)都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写作的修改很重要,只有修改,才可能真正提高。当你慢慢地从写得有点乱、问题也抓不住,到可以遣词造句,到最后不需要老师跟你说什么,你自己能够改了,只嫌时间不够,就ok了。一旦有了这样一个技能,以后再也扔不掉了。但是这个过程是要一点一点训练的,不是天生的。如果中学没有很好的阅读训练,都在考试;到了大学读得也不够多,写的也不够多,你这个能力从哪里来呢?这个能力不仅仅是写作的能力,也是一个综合能力。你可以挑一两个作业认真写,以论文的标准写,一步一步训练起来。





02

问题的探索

Q2:当我们尝试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一般是先看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是直接看论文往往又会看不懂。所以一方面,我们往往找不到现有的分析框架,但另一方面,思维的方向可能被已有的研究成果所局限,所以各位老师是如何探索具体的法律问题呢?


  黄卉


首先你思考的一定要是个真问题。从文献中验证真问题很难。最容易的一个办法是从案例入手,从实践当中去找。你有了真实的问题,有了场景,再去看别的资料补充,比如通过书籍、甚至公众号去筛选问题。另外,如果你找到一个较难的法律问题,那可以去找老师们一起交流和讨论。这是一个过程。这就是为什么STL不太适合研究纯学术理论问题的原因。在别的法学院,哪怕是纯学术纯理论的问题有时也有部分老师在研究,还有师门同学一起讨论,这里基本没有。


  孙维飞


这不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这是一个交流的问题。你多和老师、同学多沟通,多辩论。我特别喜欢同学们之间相互辩论,如果还搞不清楚,就来找老师交流。如果和老师交流之后觉得还是不舒服的,那没办法,人生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多都能够让自己满意的,但是你得试图去跟别人交流。另外,老师也乐于和你交流你在某些领域的发现,可以节省老师发现问题的时间。我很多想法也是源自和学生的探讨。总之多交流、多辩论、多讨论


  茅少伟


我一直建议,我们在界定问题、讨论问题时,要尽可能少地使用概念,尽量只使用基本概念。概念界定清楚后,再进行推理,推到一个走不下去的地方,再去看文献。当然很不幸的是,很多文献的说理确实不清晰。还是要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方法,回归事实和事理


我们要首先学习对事理的理解,再学习对法理理解,因为绝大多数法理不过是对事理的一种法律转述和表达。有时候法理离事理较远,是因为它被高度技术化了。不理解事理,如何去理解法理呢?无非就是强行用一些不知哪里学来的一知半解的概念包裹了一下而已。比如,我一直觉得合同法的核心理念跟技术是极其有限的,最难的永远是应用。事实千变万化,当事人千奇百怪,当事人的想法千差万别。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你才会进一步了解技术和理念。我建议如果文献读两遍还读不懂就不要读了。不一定是你的问题,也许是作者的问题。


对于教义学问题,我经常讲,有我不懂的东西,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但没有我不能懂的东西。如果是教义学的问题,我不懂,你是我同行,你不能把我讲懂,那恐怕是你的水平不够,不是我的水平不够。我有这个自信,你们都应当有这个自信。


  黄卉


我最近从金可可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指导学生论文的方法:如果论文关于法律适用的,那一定会讨论司法实践中的案件,通常会是群案研究,学生看案件会看晕,很难归纳总结,被法官带着走。


金老师说,他就让学生找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件,让他分析一下法律适用,说清楚到底有啥问题,是立法的问题还是是法律适用的问题,还是概念学理问题。如果学生能分析得了,那就可以开写了。如果要写法律适用问题的论文,你们自己就可以试一下。


  茅少伟


我补一句,STL的学生,如果你想要学会怎么论证,怎么梳理问题,可以多跟孙老师讨论。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能够真正把事情讲明白是一个稀缺的品质,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宝贵的资源。


我自己近来的一个体会是,哪有那么多法学方法呀?没有。根本上就两条,把事实搞清楚,把道理讲明白。高超的法律方法是把这个道理拆解得“可见”而已。讲道理时,一定要对自己诚恳,如果你对自己不诚恳,可以找同学跟你“吵架”,在这种高速的沟通过程之中,能够把你的思维推到一个极限。吵完了之后意犹未尽,然后第二天接着吵。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你没有真正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你只是急切地想得到一个答案而已,我希望大家能养成这种“吵架”的学风。




03

夯实基础

Q3:作为法本学生,考虑到STL四年的时间成本,所以一些特别的部门法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这个情况下我们STL和其他法学院相比优势在哪里?


  茅少伟


在目前这种资源有限的、非理想的情况下,把基础打好要比把某一特定方向搞得专精更重要。STL的课程优势目前确实主要在基础课和技能课,在专业方向的建设上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其实都还不确定未来的从业方向是什么,那么把基础打牢永远都不会吃亏,也最“划算”。当然,不完美不是不追求完美的理由,我们希望尽快增加常驻老师,多邀请访问老师,这里有一些实际的、制度性的困难需要克服。


就这几年的情况,我们还是低估了学生人数从50增加到80、又增加到150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比如说对选修课的数量要求急剧增长。我们会有意识地增加一些选修课,同学们关于课程需求的信息反馈也很有意义。总而言之,即使在不完美的情况下,也要去最好地利用这个法学院能够提供的资源。如果确实能做到这样,我相信你不虚此行。



 三、 实习相关




04

实习的时间

Q4:针对1L已经过法考的同学,有同学反映暑假一个月都不到,很难实习,所以在什么时候实习才能兼顾学业呢?法院或律所的实习给大家带来的收获有什么区别,大家应该怎么做选择?


  张趁利


有些同学是想把时间都给用尽了,其实我现在觉得有时候大家可以休息一下,一个月的时间确实很难找到有意义的实习,但是如果大家真的想去体验一下,我比较建议法本的同学从研一暑假去实习。我们办公室每年都会找到足够的法院、仲裁院的实习机会。但如果大家想去律所实习,这个就比较难找,除非律所当时刚好特别需要廉价劳动力。


如果是非法本的同学们,建议大家第二年结束之后再去实习,要不然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暑期时间很短是我们没法改变的,除非我们改变学分要求,这个目测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们延长学习年限,这个大家也是不能接受的。


往前推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这么早的去实习?可能有两个需求,一个就是大家可能想去探索一下这个领域,这个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第二个就是想多攒实习经历,这个没有多大必要。先说探索职业领域,虽然说茅老师讲大家可以去听别人讲,听师兄师姐讲,但是毕竟不如你去体验一下、观察一下更来得直接。但是这也有风险,如果你去了之后只能做皮毛的工作,这会给你留下不好的、不真实的体验,这未必是好事。


大家如果想去体验的话,相对来说要给自己留长一点时间,至少也要两个月或者三个月的时间,那样需要大家要对自己的学业做一个安排。按照学院要求,我们的academic handbook非常清楚,前两年上课期间学生是不允许实习的,因为前两年打基础太重要了。到了三年级,如果大家学有余力,能找到比较不错的实习,我们是有同学去兼职实习的。也有同学会miss 掉一个Q不选课,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


再说积攒实习经历,我们对19届、20届的同学都做过统计,19届67%的同学,20届62%左右的同学,他们的第一份实习都是三年级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基本上把他们的学分都修完才去实习。这个数据可以告诉大家,基本上不用那么赶着去攒实习。其实是可以像各位老师推荐的,多读点书,没消化好的知识再次消化,等到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再去找一个有意义的实习。


可能大家会有焦虑,比如我们邀请的雇主会要求你要有某些实习。当然他们都是很真诚地去讲他们的期待,但也要想想他的立场,是希望不用再教你非常基础的一些东西,这个是雇主的需求。但是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的中国法学院学生可能是有时间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高的学习强度。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如果大家非要去match他们,就掉入了陷阱,我们要去跟他们比的话,那我们比不来。除非你逃课,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05

实习焦虑

Q5:有同学表达了关于实习焦虑的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非常迫切地想去实习,但是试探性的投了几份红圈所的非诉实习简历都没有回音,所以想请问老师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吗?应该怎么办?


 张趁利


这是正常的,严肃一点的律师事务所在招实习生的时候,除非他想要廉价劳动力,不然你就还不是他们的目标。至少我们国法的主要雇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他们今年要招的是明年毕业的人选,后年毕业的同学太早了。这个不用自我怀疑。


  黄卉


同学们真的不要太早去实习。我上个月在成都做招宣活动,碰到了你们的一个师兄,他毕业五年就开始单打独斗了,现在很成功的。他读书时没有JM,只有JD,全靠JD的理念,基本法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琢磨出一条路。我跟他说现在你的师弟师妹都很着急去实习,你有没有什么建议?他说,“希望大家尽量在学校里多待,这是你将来能够走多远的一个基础”。


  茅少伟


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大致是说,STL跟别的学校不一样,学生没有分导师,没有导师帮助推荐实习,所以找实习更困难。其实每一年都有很多朋友要我推荐实习生。我遇到的困难是,坦率讲,我觉得我们很多学生学得不够好,所以我推荐的时候信心不足。我只能说我觉得还不错,但是到底会不会比别的学校的学生更好,我不知道,你自己判断。STL是一个很新、很小众的品牌,希望大家一起来维护这个品牌,让这个品牌变得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可识别性。同质性就是同样的高水准,无论你是第1名还是第150名。这个才是我们要去做的。还是要有一点志气,有一点长远的眼光。


我们一直在强调打好基础,这件事情只有你自己能评估,某种程度上跟你的名次是没有关系的。这跟我个人秉持的教育哲学有关,也就是一件事情你懂了,是因为你懂了,不是我把你讲懂的,只是我讲的东西可能正好拨动你某根弦。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经验,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敏锐度。所以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个人定制的,看别人是没有用的,要反躬自省,看自己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有的同学很容易就适应了法律的学习,有的同学很难适应,所以有的同学快,有的同学慢。不同的考试方式也有影响,有的同学是因为学得好而考得好,有的同学是因为学得好而考得不好。最后我们希望经过你的主观的努力,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客观上很好的水平。


最新的人口调查显示我们是在一个有将近20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我们服务的市场是14亿,甚至更大。我们老讲专业人士,你就得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如果你具备了,这么大的市场居然会没有你的用武之地,这不很奇怪吗?


  黄卉


现在是你们最好的时光,你们可以多听一些有阅历的学长和老师的意见。但同学们往往是被一些和你们阅历见识都差不多的同学,或者整个时代的躁动给鼓动着。你和别人不一样在哪里?就是你是你自己,你先找到你自己,自己想做什么?现在变成了都是比实习,比考试分数,比百分比,真是觉得太浪费时间了。说四年长吗?很短的,一辈子将来有多少四年。现在这是你最快乐的日子,享受我们这个教室,享受和老师、同学聊天,以后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06

实习困惑

Q5:实习的时候,当自己用正确或者是很严谨的逻辑去和supervisor论证的时候,会有一种他们不是很能接受的感觉。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样更好地跟supervisor去沟通,怎么样能够真正的把我们学到的东西来运用到实务之中,产生改变实务的效果呢?



  茅少伟


我觉得其实老板是特别务实的,如果你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结果,帮他赚更多的钱,他为什么不听你的?有时候需要反思的是,你确定你会的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吗?还是只是学者发明出来一个更复杂的说法?


当然我可能是少数派,我一向认为大量的法律概念跟理论都是冗余的。所以我才讲,起码要会两种语言,一种语言是应付法学院考试的,一种语言是应付老板的。我觉得反而有时候要反思凝练一下,我们学的东西到底哪些是扎实的、不可变动的,哪些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我认为中国的法律实践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真实的智慧,是在真实的约束条件下、真实的交易环境下、在真实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但没有被一种更好的语言方式揭示出来。你想你是一个法学院刚毕业的、没有实务经验的人,凭什么觉得你就能“指导”已经干了30年的老板,不觉得很奇怪吗?只是因为他不懂那些概念吗?如果大家心态一变化,你可能会发现你要用理论纠正他的场合并不特别多。有些特定的场合,你如果能够提出很好的理由,我觉得人家是会接受的。大家还是要有一个更灵活的态度。



  孙维飞


当另外一个人明明法学水平很差,胡说八道,但他自我感觉特好,该怎么办?第一,心态要能承受委屈。法学不是一个高识别率的市场,所以你不管是搞学术还是搞司法实践,你要能承受住,这是社会现实。第二是情商,情商还是要有一点。第三是策略,还是要尽量说服他,当你能够说服他的时候,你的水平一定更涨了一步,而且他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07

互相理解

Q7:老师曾经说过,大家要享受生活,但是我觉得老师也应当考虑一下为什么同学们不能做到享受生活。我理解学院的立场、学院和学生立场的偏差。这个问题上应该是学院更多的去理解学生,而不是学生更多去理解老师或者学院的期待?


  黄卉


什么叫懂?懂了意味着能够做到。如果我经常说我知道应该早睡觉,这对我的身体很好,但其实我不懂,因为我做不到。懂了就能够做到。在达成这个共识后我们再往下说。


大学里读书很枯燥,写作业很枯燥,但这是在练习本事啊,你们到处实习主要也是认为对找工作有利。长远看不是这样的。整个社会都有焦虑症,但社会也是在变化的,我们可以等,说等到大环境更好了,学生自然不会急着去实习,但问题是你们等不了啊。你们现在去做了不应该现在做的事情,我们看着很着急。不要认为我们不能够体谅、不能够理解你们。我们都理解的,但我们的理解太廉价了,对你们没有用。


  茅少伟

过去几年看过的电视剧里面,我最喜欢《琅琊榜》和《觉醒年代》。我也想了一下,为什么喜欢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有一种如今已经很稀缺的、气息特别正的阳光的气质和精神。


我们处在中国快速变化的年代,40年里可能走了西方200年的路。整个民族的步伐过于快,神经过于紧绷,其实我们在精神深处是极为疲惫的一代。整个时代的快速前进所带来的那一种紧张感、压力在一两代人身上爆发了。所以这几年间“佛”、“丧”、“躺平”、“卷”,这样的概念都来了。这个是一个客观的背景。当我们理解你们的时候,你要相信我们的理解力,我们是会从结构上来理解你们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出现这种问题,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当我们理解别人的时候,确实应当有这样的同理心。但是当我们要求自己的时候,还是应当多强调主观的能动性,应当理解我们自己的状态其实是一种选择。


我们是老师,会被认为是机构的代表。在机构的层面上,我们有非常多的值得改进的空间。但我们今天坐在这个地方其实没有代表任何机构,我们是作为个体,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朋友的状态,想要帮你理解你所处的状况,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你要如何去选择。


我还是有些比较幼稚的念头,就是我认为这个世界的进步经常是由天真、幼稚的人推动的,他不相信那么多东西是不可克服、不可改变的。当然会有失败、会有挫折,但只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征程,那一时的挫败和失败都不能定义他。定义这个时代的当然是你们整体,不是你个人。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去做不一样的事情,都只能承受一个结构化的后果,这个结构怎么会改变呢?


比如《觉醒年代》,很多人都可以过很好的生活,他为什么要做不同的事情呢?他不知道这个结构是什么样子吗?知道的。我想我们也可能是一个新的觉醒年代,一个新的觉知的年代。我们要过一种怎样更好的、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你的问题,也只有你能回答。




08

情商与风口

Q8:仅靠研三结束以后的实习,我们是否足以锻炼出在职场上与人沟通交往、适应职场的能力?第二个问题,老师刚提到风口这件事情,站在风口上,学法律学得差也能做得很好。但我感觉其实风口一直在那里,但是不是说所有人都能站到风口上,那么能够站到风口上的人一定是有他一定的积累和应用的。



  茅少伟


第一个问题,法学院可不可以训练情商?太可以了,很多学生的“情商”都需要训练。给老师发个邮件,没有署名;给助教发个作业,只有附件;请老师推荐一个实习,老师辗转联系确定好了,找到他,他说他已经到另外一个地方实习了;请老师推荐一个去国外交换的机会,申请上了还是没有申请上,都不跟老师说一声。这种对人过于工具性的利用,你觉得是情商高的体现吗?哪里不可以训练呢?如果在过去20年中都没把情商训练好,跟着老板实习两个月就把情商训练好了,只能说明老师们都对你对太好了呗,是这个意思吗?难道是说,不考虑其他的对你的教育目的,只是很苛刻地对待你,你觉得这种环境更容易训练情商吗?我想也不至于吧。


过去很多法律人的职业成功是因为在“风口”,是因为入行早,不是因为专业能力强。但我不是说,他们因为法律学得不好,所以才干得好;而是虽然他们法律学得不好,但也可以干得好,他们当然有很多其他擅长的地方。但是,现在的职业环境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已经不同了,将来的就更不同。


要在这个行业长久地做下去,站在一次风口,是实现不了你的目标的。我们不能这么短视,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你的积累能不能支撑后面几十年的专业实践。尤其重要的是对专业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在法学院是以最大幅度的冲击强度进行的。这其实是把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经验,在一个很浓缩的时间里面以一个高强度的方式教给大家,这是法学教育里最值钱的部分、最有效率的部分、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将来花再多的时间都很难补回来的部分。把这个机会充分抓住了,才叫做对时间的有效利用。


整个的四年级一整年的实习加上现在大部分同学三年级Q4就没课了,怎么会觉得这个一年多的实习还不够呢?毕业了过一段时间再找到工作也是OK的。不要认为老师们是不理解你们的这些考虑,而是在理解了这些考虑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说有限的时间在什么地方应用更妥当。当然我们只是提供我们的声音,你也许被说服了,也许没有,决定最终是交由你来做的。


多说一句,我觉得法律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理想主义的现实性。它是在承认了现实有不可逾越的边界的前提下,依然尝试去实现我们对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人类社会的追求的学科。它不只是想着解释世界,它还想要去改变世界。


它的改变幅度不会是很大的,但是点滴的积累有没有可能汇聚成一股推动下一个巨大变革的可能性呢?我自己是相信的,尤其是当我们这个可能性汇聚了过去一百多年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时候。我们的法治完全实现了吗?还没有。我们的社会达到了我们所期待的发展程度了吗?还没有。那我们所做的所有的点滴、微薄的努力会汇聚进这样一个历史的洪流,也许你不会是那个翻的最高的浪花,但是你是一个往前推动的好的浪,那就很好了。


  吴奕锋


其实我发现老师和同学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还是有分歧点的。如果以跑步为例,那么双方的分歧点在于:前面的50米怎么跑。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以全程100米来做衡量,做计算前面50米怎么跑,聚焦点都在怎么找到最好的第一份工作,但老师们会设想完全不一样的一幅图景,可以说,是放在一个马拉松中来看这50米该怎么跑,他们担心的是学生为整个职业生涯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你说老师们真的那么关心大家找的第一份工作吗?可能未必如大家那么关心。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同学们跟老师们真正利益重合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你现在二十几岁,你要工作到六七十岁,期间都顶着STL的声誉在外,这个是影响到学院声誉的。如果同学们是诸位老师开给社会的药方,那天啊,这是一颗相当相当长效的药方。在社会层面,老师希望你们能尽你们所能,在社会中起着尽可能大的正面积极的作用。纵使是从同学们个人利益出发,老师们也是希望我们的学生作为STL的一份子,在社会上,从长久的角度来讲是成功的。所以老师们一直把它放在马拉松的那种情境下考虑,叫你们做好准备,准备怎么去面对未来这好几十年。


即使同学们找的第一份工作找得很好,但是很快发现,在学校中积累不够,后劲不足,后来第二份工作可能还比第一份差一点,下一份工作更差一点。其实这是老师们不想看到的。这样的话,第一份工作找那么好有什么意义呢?前面50米跑的那么漂亮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再跑个50米就宣布比赛结束了吗?


毕业五年后,你是你们同学们中发展最好的,你就可以宣布完赛了吗?大家想想,五年后是什么时候?是2026年,你才三十几岁。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你觉得自己积累不足,要回学校充充电,那就不大可能了。所以你们要知道,在座的老师可能真的没有那么体谅到大家找到如意的第一份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但是不要怀疑,他们对你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的关心。相信也没有哪一个同学只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不去考虑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结束寄语  张趁利


我经常给同学们做一对一的咨询,非常能够理解部分同学对实习求职的焦虑和困惑。很多时候,可能主要是你觉得现在做的事情跟你的目标越来越远了,所以会焦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很多信息误导了大家,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关于你自己的、关于行业的信息都要客观,完整,真实,但是我们往往是很难获得那么完整的信息,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多去听一听,不要那么早下决定。


我们学院创院时的校领导海闻老师,他经常给我们早期的学生讲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要花四年时间在这里,因为我们的学习、早期人生的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专业能力,包括我们的情商、各种综合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以后人生大楼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打得不稳,你的职业发展的大楼就不会盖得很高,也不会很稳。如果还没学扎实,你就出去要找风口,那有可能被风吹跑了。



 曹斐


我也非常能理解我们同学的心态,有时候会把我自己放到你们的这个位置上去想,如果我是STL的学生,我自己会怎么样。我觉得我可能也会很焦虑,但是我应该还是会选择会去静下心先学习。因为将眼下的课程学好是我首先能掌控的事情。当你不安的时候,去想一想你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你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再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你做出这个选择和你的定位目标是要匹配的,这样人生才不会很分裂,才不会让自己越来越难受。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不要去把你的理解强加给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的声音,找到它,稳住!


  黄卉


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来研究你自己,让你能够enjoy你现在的生活,现在的时间,因为你要相信你有足够的时间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孙维飞


如果你没有太浪费时间,也不因为竞争而去伤害他人,那就可以了。


  茅少伟


STL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可能性。我们不能不受前者束缚,但更应该被后者激励。STL是我们这个行业很罕见的一个关于创业、关于创造的故事,你选择了来到STL,也就选择了成为这个创业故事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讲好,并且尽可能把她推向一个会让我们所有人将来都会感到骄傲的方向。不要低估这一点的意义,也不要低估你们自己,要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另外,当你遇到困难,想要找人交流的时候,我相信所有老师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不要把困难丢给自己一个人去解决。


  吴奕锋


我没有在STL读过书,读的都是其他的法学院,在我这么久的读书经历中,确实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诚恳的座谈会。老师们诚恳,确确实实关心大家的情况。同学们同样诚恳,因为在我参加的所有活动中,比预定时间拖延到这么晚,一般都会有大量的人离席,很少有像今天这样绝大多数人都留下来的情形。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一样,你们也不一样,有信心大家在一起可以做得更好。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座谈会已经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最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顺利结束。正如茅少伟老师会议伊始所说——“我们已经好久不这样讲话了,好像我们已经太久沉溺于那些过于琐碎的细节”。希望本次座谈会能够解答同学们的困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STL找到自我


*本文首发于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会微信公众号(STLSU)


封面摄影:王宸宇

稿件整理:付哲信、刘伟、马欣蕊



相关推荐


教育随笔 | 茅少伟:北大STL法学教育的12345

教授访谈 | 朱庆育:STL,法学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教授访谈 | 曹斐:刑法是我的人生导师

教授访谈 | 吴奕锋:找到乐趣,风险无惧

教授访谈 | 戴悦:不精通税法的大厨不是好的网球运动员

教授访谈 | 蔡小雪:法官眼中的法学教育

教授访谈 | 郑戈:面向真实世界学习法律


扫码关注


STL中国法,不止于STL,不止于中国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