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能引发失明的饮品,你却拿来养生,“纯手工”未必更安全!
夏日炎炎,甜美清新的冰镇果酒成了解暑的利器,带着“自己酿酒更加安全卫生”的想法,不少人开始购买葡萄、李子、梅子等新鲜水果在家酿酒。
然而,自酿酒味道虽好,却暗藏隐患。
少做1步
果酒变“不定时炸弹”
前不久,就有新闻报道说有位杭州姑娘把自酿果酒放在冰箱里,半夜突然“引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源新闻资讯截图
原来自酿果酒在酿造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需要中途做放气处理。
但如果是新手不了解相关知识,没有及时放气的话,瓶子内就会堆积起6~8倍的气压,普通的玻璃罐根本承受不住这种压力。
爆炸起来,弄脏了天花板还好,伤到人可就糟了。
甲醇易超标
失明、中毒风险高
而甲醇含量超标则是自酿果酒中最常见的问题,因为水果中含有果胶,而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会分解出甲醇。
早年间,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喝假酒中毒的事件。在勾兑假酒用的工业酒精里,主要的危险成分就是甲醇。这是一种神经毒素,摄入过量会导致中毒,出现视力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3月,台州市疾控中心随机抽取了自酿果酒进行检测,发现桃子、猕猴桃等水果为原料发酵的果酒中甲醇含量高达5.1克/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0克/升,最高的超标2.5倍。
品种、清洁条件、发酵温度、酵母菌种的使用等都会影响甲醇的含量,特别是葡萄品种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白葡萄酒。
更要命的是,甲醇的气味和乙醇(酒精)十分相似,仅凭喝两口几乎无法分辨。
大量添加糖
热量爆表难掌控
很多朋友对自酿果酒欲罢不能还因为它独特的口感,甜滋滋的又不失酒香。
却忘了这一罐子里,添加糖的量差不多能占一半……而且酒精本身也是个高热量物质。
健康人喝两口尚能对付过去,但身边很多本就是三高人群,还天天把自酿果酒当成琼浆玉液、养生补品似的喝,实在是离离原上谱!
另外大家有所不知,糖的添加量、添加时机还会影响酒的品质。
糖加多了,酵母菌死亡,残糖量爆表。糖度过低,酒精度数不够又不能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大量繁殖的酵母菌会导致酒变质。
正规酿酒,是需要通过大量条件优化,把糖度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的,而自酿果酒呢,糖加多加少、什么时候加是完全凭感觉。
并非“万物可酿、泡”
品质不可控
不同于专业酿酒,自酿酒还可能会选到农药残留较多的果实作为酿造原料。这些残留的农药会影响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生长代谢,也会影响果酒的品质、口感和色泽,还可能会让果酒产生不良气味。
除此之外,也并非万物皆可酿、泡,切勿饮用含有以下毒副作用的药材原料自行配制的药酒及其他食品:
如草乌、附子、附片、川乌、雪上一支蒿、小黑牛等,此类药物为剧毒,成人口服纯乌头碱0.2毫克即可中毒,3~5毫克即可致死。普通的炖煮、浸泡等加工方法难以破坏其毒性,酒浸或用酒冲服此类药物可增强其毒性。
此药物毒性较大,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中毒情况引发痉挛,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风险。
蝎子,蜈蚣,水蛭等,此类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素,要在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建议之下服用,不建议自行配制药酒。
而平时可以直接食用的水果,泡进酒里也会“换一副面孔”。酒精作为常用的有机溶剂,可以进入植物和药材的细胞组织,溶解并提取里面的各种成分,其中也包括有害成分。
像杨桃富含的草酸就是一种毒素,在高剂量下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酒精进入杨桃的细胞组织内部后,具有一定极性的乙醇能与同样具有极性的草酸形成氢键,从而促进草酸溶解到酒中。吃一个杨桃没事,但自己在家泡杨桃酒,酒里溶解的草酸剂量难以把控,就容易出问题。
图片来源新闻截图
酿酒环境不佳
杂菌易污染、塑化剂易溶出
而即使准备好合格的原料,也会有其他“坑”等着你踩。
泡酒或酿酒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杂菌混入。专业酒厂有一套严格完整的卫生管理流程,会在从原料到装瓶的各个关键阶段,都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相比之下,你只在单个环节的沸水消毒或酒精擦拭方法,就显得异常简陋。
在酿酒过程中,水果会大量析出水分,如果此时频繁地打开瓶子,酒的度数会逐渐降低。当浓度降到30度以下时,酒精无法抑制各种病菌的活动与繁殖,容易导致微生物污染,水果也会变质。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家为了图方便,可能顺手就拿个塑料桶来酿酒。
却不知道,酒精作为有机溶剂,和塑料长时间接触,易导致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酯溶出,且酒精度越高塑化剂含量就越高。
自酿果酒易爆炸是因为少做了哪一步?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更多健康知识
简单三步,把大医生公众号设为星标吧~
☟☟☟
更多知识
经常放屁是肠癌预警?热、寒、响、闷屁,反应不同身体问题!
手脚心发热,很可能是这种“易患病”体质!一汁一贴消除“内火”~
男子减肥3个月,减出重度脂肪肝!医生:离肝癌可能只有1步了...
夏季喝咖啡,冷咖啡VS热咖啡区别竟然这么大!(不仅是温度)
常吃大蒜,胃癌风险降低34%?但生吃熟吃、吃多少,有讲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