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说自己只是故宫“看门人”, 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 看好186万件文物。| 艺境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2


“我们希望今天再到故宫,

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对于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单霁翔的愿望是:

“再过三年,是故宫六百岁生日,

希望把一个壮美的故宫

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我祖籍南方,生于东北,很小就随父母来到北京,住过好几个四合院,没想到我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岗位,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不久前,脚踩着一双布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到上海,以“古为今用”为主题分享了“新时代中国家具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也讲述了他作为“看门人”的故事。





在单霁翔上任之前,

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显没有如今这般接地气,

且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2012年,单霁翔接到了这块“烫手山芋”,

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带着助理,跟着地图,脚踩着老布鞋,

一间一间地走遍了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房。


这前前后后就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

单霁翔一步一步地去了解故宫,

“代价”是脚下穿的布鞋,

都磨破了20多双。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少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如数家珍。他说,故宫里件件都是珍贵文物,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文物收藏。如今,故宫的文物共计有186万件。这些文物被分为231个类别,比如绘画作品有53000件,书法有7500件,青铜器有16万件,陶瓷36万7千件,刺绣18万件,文房四宝6万8千件,明清家具6200件。以及,13000多件外国文物等。“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不过如此吧。


从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到去年点亮故宫“前三殿、后三宫”;从推行实名制票成功限流,到整治外部环境让观众有尊严地参观;从逐年不断扩大开放区域,到成立故宫文物医院让不少文物“起死回生”;从开发各种时尚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到启动极具文化氛围的冰窖观众服务中心……五年来,在单霁翔的带领下,故宫博物院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成效极为显著,让600多年的故宫“焕然一新”,成为了深受欢迎的时尚IP。



单霁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从“尊重观众”开始,“过去,那么大个广场都没有一张凳子、一把椅子,不友好。所有人都要席地而坐休息,当时最好的座就是树坑。”单霁翔和同事们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最后决定在故宫设置1400把实木椅子。这些座椅是为故宫量身定做的,不但很结实,而且不容易坏。椅子面每天可以清洗,人们坐着也很舒服,这样,就可以同时容纳一万多位观众在故宫各个角落坐下休息。


这些年,故宫一直致力于这些方面的改进,用单霁翔的话说,就是要“让观众更体面,有尊严地参观故宫”。他还让人填上树坑,换成了树凳,端门广场上有56棵树,就做了56个树凳,树凳一圈能坐12个人;过去女厕所少,排队等候的人很焦虑,他就将原本的职工食堂改造成宽敞的女厕所,化解了大排长龙的现象;还将被闲置用于堆放杂物的皇家冰窖,改造为可供游客用餐和休息的服务中心……



之前的故宫有许多违章建筑,包括3600平方米彩钢房建筑和112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共计14800平方米。这些临时建筑不仅和故宫的整体环境格格不入,还存在着火宅、损坏文物等隐患。


“端门广场的一排房子以前是出租的,有关机构办了很多格调不高的展览,20块钱一张票,看完出去的人都骂故宫。”单霁翔解释说,其实这些展览也不是故宫办的。后来就全部进行了清理,“要还观众一个清新、庄重、典雅的环境。”





“故宫旺季60元,

淡季40元,

这么多年从来没涨过价。”



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在甘肃博物馆调研,一些学生趴在展位上抄解说词,让我非常感动,后来聊天才知道这些学生为了省35块的票价,趁着参加活动才来参观。这也让我决定坚决不让故宫涨价,因为被挡住的一定是最需要博物馆的那些人,比如我们的学生朋友。


还有一件事,让单霁翔触动很大,那就是“故宫跑”事件。2015年9月8日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等一批国宝的“真容”,不仅观众在故宫排起了长队,更有许多观众进入午门后跑步冲进武英殿观展。看展变成拼速度,跑步进故宫,一时被称为“故宫跑”。其中,有不少年纪大的老人,一大早就来排队,最早买票,结果一开馆人们都跑起来了,没跑过年轻人,第一批没进去。为了保证这批观众看完之后才闭馆,结果当最后一个观众离开的时候,天都快亮了。



当天,故宫工作人员为观众送了数千杯茶水,800盒方便面,“我现在终于敢说了,当时我们只有800盒方便面,于是故宫就变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向观众发方便面的博物馆。”别看如今说得轻松有趣,单霁翔当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可是煞费苦心。“首先是要限流。潜力在淡季人少,如果鼓励人们淡季来,旺季的人流就有希望降下来。限流不仅是为了观众的安全与参观的感受,还为了文物的保护。”


了限流,故宫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改变:一是人们不用到窗口来买票,在网上就能提前购票;二是淡季优惠的力度加大,还实行了一系列免费日——教师免费日、大学生免费日、志愿者免费日、环卫工人免费日等等。这样使参观人数保持在淡季平均每天48000人,旺季平均54800人。2016年,故宫参观人数突破了一千六百万人,但是没有出现过人山人海、人挤人的场面。





单霁翔说:

“我们的工作是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主题,

还是以观众方便为主题,

如果换位思考的话一切都会变。

一系列管理的改善,让观众的表情改变了。”



革新了面子,当然还要革新里子。如果不常去故宫参观的人,或许无法切身体会到这座600年历史的皇城,在管理和体验上做了那么多人性化转变。让普罗大众真正意识到故宫的耳目一新,或许还是因为故宫博物院在整体形象上的创新。


因为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映,仿佛一夜之间,连邻家老奶奶都了解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以及那些修复文物的工匠们。而最让单霁翔惊喜的是,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这部片子最多的关注群体是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当时我们想的是给中年以上的观众看,因为片子节奏非常慢。”



“技术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断进步,我们也在不断研发,使文物藏品能够找到‘碎片化’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传播途径。比如我们的‘每日故宫’应用,每天早晨喜欢故宫文化的观众都能在手机上免费收到1条文物藏品的信息。每天你在等车的时候、乘地铁的时候,都可看。”最受年轻人追捧的,无疑是这两年故宫推出的一大批文创产品。在单霁翔看来,文创产品就是要接地气,融入生活,否则即使被买回家,依然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


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接近上万种。单霁翔说,故宫最吸引人的,是它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故宫出品的文化创意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把“文化范”融入设计之中,“一定要挖掘属于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资源,必须是原创、必须是带着故宫博物院古建筑、文物藏品的信息。才叫‘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在这基础上研发的文创产品,大多都兼顾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大家习惯使用手机壳,创意团队就研发各类文化元素的手机壳,我们还看到了“朕亦甚想你”的卖萌雍正,看到了正大光明的充电器、朝珠耳机以及宫门箱包等等。创意团队甚至还将皇帝龙袍上的图案元素提取出来,做成了时尚的方巾、披肩、领带等等。这些颠覆故宫古板形象的文创产品常常一经面世就被抢购一空,就连前阵子的故宫月饼都是“一盒难求”。



故宫的观众很复杂,要面对各种年龄层次进行研发。据单霁翔介绍,这些文创产品一定是充满文化气息的,不能是低俗的、恶搞的。有些可以是“萌萌的”,但是占的比例不能太多,“我们将这部分控制在5%以内。淘宝网故宫商城就是面对大众的,而故宫里面设立的文化创意馆则是体现博物馆品质的。”


大众对故宫文创不仅喜闻乐见,更是十分买账。2016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额已达10亿,故宫淘宝店的收藏量也已超过80万,“我们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力度,对我们的收入会有一些改善。这个收入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大部分的营销收入,都投入了我们的研究和教育。”



单霁翔说,数字化的故宫和丰富有趣的文创产品其实都是工具,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精神,应该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广泛地传播故宫的文化。


单霁翔还透露了故宫新动向,比如开建外国文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以及南大库家具馆;比如今后院里将只有古建,院长副院长带领一半的员工搬出故宫……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01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