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白盒子到黄盒子,美术馆还有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让更多的市民百姓有机会来分享艺术。


——沈其斌


沈其斌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理事会理事长,艺术思想传播者,知名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证大集团艺术总监。曾经担任上海多伦美术馆创始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钻战略基金艺术总顾问,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当代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吴作人基金会国际策展人项目常务理事,文化部文化政策研究所艺术品新交易模式课题组研究员,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投资收藏特聘授课专家等。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是一家集艺术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民营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其前身为创建于2005年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自成立以来,美术馆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一直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探索美术馆的新模式。通过展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国内外艺术家、机构、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可能。



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活跃在上海,树立了以当代性、学术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新型美术馆品牌,并逐渐将影响力辐射至国际。自2005年以来,美术馆已举办近60个国际艺术交流项目,成为中国民间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为创始馆长,沈其斌一路见证了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成长,而他自身的丰富经历也助力了美术馆的发展。由于自己就是艺术家出身,沈其斌很早就看到了这个身份的局限性,因此他曾在1998年暂时放弃艺术家的身份,用十年的时间做起了为艺术家服务的工作。


其间,他做了两年画廊生意,后八年则致力于运营美术馆。2003年,沈其斌来到上海,担任上海多伦美术馆创始馆长,一做就是15年。在创办证大现代艺术馆后,他又在2009年宣布自己是个商人。


我不是放弃艺术家身份,

或者放弃美术馆工作,

只是我又多了一个标签。

我觉得,单一的美术馆服务于艺术是不够的。

当时我就有了一个理想,

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让更多的市民百姓有机会来分享艺术。



沈其斌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和艺术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自我造血,需要能量,所以,他们又孵化出了“证大文化”。在沈其斌的带领和推动下,喜玛拉雅美术馆一直坚持走在学术的前沿,探索和引领当代文化,寻找传统与当代的联结,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从中探求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他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喜玛拉雅美术馆能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一张世界艺术的名片。



生活周刊×沈其斌


Q:作为美术馆,如何在国际化影响之下帮助本土艺术发出中国的声音、上海的声音?

A:上海拥有能够把不一样的文化融入后再进行改造,变成自身文化的一种特色。我们作为一家美术馆,更应该追随它,有一种自身的文化态度。

大约十年前我就提出了“黄盒子”理论。西方的当代艺术是一个完整体系下的“白盒子”,讲的是物体和背景是对立关系,物体要远离背景,即以作品为中心。而我们提出“黄盒子”理论,讲的是艺术的背景和物体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一种融合的状态。因此,对于这种差异性文化,应该保持一种融合的、多元文化发展的思想。“黄盒子”理论包含五大融合,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融合、精英与大众的融合、学术与市场的融合,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五大融合的“黄盒子”思想将代表我们的一种态度,我们不是排他性的对抗性文化,而是求同存异、包容吸收的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



Q:公众对艺术的需求明显增长,喜欢看展览的人群越来越普遍化和年轻化,如何让一个普通人或者完全没有艺术背景的人看懂一件作品?

A:在中国,周末是商场跟饭店生意好,而在欧洲则是音乐会和艺术展馆人最多,这是文化的差别,但这种情况早晚要改变。作为美术馆,我们在展览中运用了很多创新方法来吸引观众,比如: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读懂作品,我们也采用了一些语音导览、二维码导览等方法,包括以前还做过一些相关的动画,以及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乐高教育区等。



Q:喜玛拉雅的公共教育活动很丰富,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来打造一个更好的、良性发展的艺术生态系统?

A:从建馆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公共教育。美术馆每个星期都有面向公众的活动,还开展了义工服务,可以让观众们边做义工边体验美术馆。同时,还有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艺术课程,我们也常年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和论坛。



Q: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从美术馆的角度,如何助力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当代艺术地标?

A:我觉得,整个城市的软实力还有待提升。比如,全民综合素养和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跟美育、审美相关的建设,还有待参照纽约、伦敦等城市的经验。而喜玛拉雅会成为上海打造国际化城市中的一张比较靓丽的文化名片。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做世界艺术的名片。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必须是站在全球视野,不仅仅要发展美术馆,我们还会引进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IP,也会创造、打造我们自己原创的艺术IP。


未来说


关于青年

从2005年喜玛拉雅美术馆开馆,我们就有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扶持青年艺术家是我们建馆以来的一个宗旨。喜玛拉雅之所以能在行业里有影响力,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是在前沿发声,推动青年艺术家成长,这是一个趋势。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当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这个时代其实是很包容很开放的。青年代表未来,我们会持续地关注年轻艺术家,我们有“青年思想者驻馆计划”,还会帮助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推送到国外展览,或者帮他们策划个展等等。


关于未来

试想一下,到了2035年,喜玛拉雅应该会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整个喜玛拉雅中心是一个博物馆群的概念,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展览。我希望喜玛拉雅中心能够真的像这个名字一样,能够站在艺术之巅,成为上海精神文明的一个新高地。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青年报》总第10982期,《生活周刊》第1764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