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答记者问丨山东公共数据开放“数林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副省长周立伟等解读《关于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我想再了解一下刚才周省长提到的山东正在开展的“数据要素×”行动有关情况,可否详细介绍一下?王健:数据要素具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可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今年以来,按照国家部署安排,山东扎实开展“数据要素×”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协同,促进数据要素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中发挥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重点做好“两篇文章”。一方面,做好数据供给文章。一是加强源头汇聚,持续完善全省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依托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已汇聚高质量公共数据2300余项。二是提高数据质量,推动各有关部门和经营主体,聚焦市场需求打造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数据供给能力。目前,已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等12个重点领域,打造了50个标准化程度高、数据范围广的高质量数据集。三是畅通服务渠道,全省累计开展数据共享490亿余次,开放数据272亿余条,山东公共数据开放“数林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另一方面,做好数据应用文章。一是强化应用牵引,大力推进数据“直达基层”,围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全省联动打造了100余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其中“跨层级数据贯通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案例入选国家首批20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推动健康医疗数据价值实现”案例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基层工作人员反映的“多头重复填报数据”问题,烟台、德州等地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据汇聚共享,镇街40%的报表内容实现自动填报,平均填表时间由2天压缩到半天,报表工作量减轻70%左右。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开展“数据要素×”典型应用案例场景评选,今年7月遴选了首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并在全省全面推广。比如,威海市推动数据赋能光纤产业发展,通过收集分析设备、物料、人员等企业车间数据,实现产品质量、生产制造执行的智能管控,据测算,运营成本降低22.92%,每人每天产出水平增加33%,产品合格率增加24.5%。三是强化以赛促用,举办了全国“数据要素×”大赛山东分赛,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14个赛道全面开赛,参赛队伍2800余支,参赛作品2000余件,参与人数超2.2万,推出一批“硬核”创新成果。比如,卡奥斯团队推动工业领域数据要素价值高效利用,为工业企业提供全流程数据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16万家企业,开发行业模型3900个,工业软件部署和使用效率提高90%以上,数据联通效率达到80%以上。下一步,省大数据局将深入开展“数据要素×”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拓展生产、生活、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中国网记者:交通运输领域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十分丰富,请问山东是如何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共享开放、创新应用的?高洪岩:近年来,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数据共享开放和创新应用方面的政策文件,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交通运输高价值数据资源安全合规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进一步发挥交通数据要素价值,提升交通数据赋能水平指明了方向。当前,省交通运输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正在着力打造交通智慧大脑,构建统一的数据底座,进一步强化行业数据融合应用,不断提高交通行业协同治理、公众服务和智慧决策水平,探索逐步形成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新型数字政府治理模式,打造交通强国齐鲁样板智慧智能的示范。一是开展部省市协同联动试点。通过建设国家综合交通信息平台部省联动省级节点平台,围绕视频联网、应急调度、监测预警、综合执法、政务服务、数据底座等六大方向,搭建与应用系统融合的视频联网服务、综合交通运行监测驾驶舱等十大应用场景。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加强数智赋能中心算子仓、AI模型、数智引擎等核心能力的行业应用,强化重点应用场景的省市联动,不断推动部省市三级平台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提升交通运输跨层级、跨地区、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交换和协同联动能力,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搭建统一的综合交通数据底座。目前基于统一的数据底座,实现了公路、水路、铁路、机场、城市交通等各业务领域系统数据的全量实时汇聚,共汇聚数据657.8亿条,其中政务类数据汇聚93.1亿条。同时,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治理,已制定标准数据字典超过960类、数据质量规则1000个以上,全力破解行业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已向交通运输部、山东省大数据局、各市交通运输局共享资源目录66个,数据20亿条,开放资源目录31个,数据314万条,为大数据共享开放和创新应用提供了保障。三是打造跨业务协同的综合应用场景。围绕应急调度、监测预警、综合执法、政务服务等应用领域,积极推进数据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依托行业打造了“内河船舶污染物排放监管”等26个优秀场景和“BIM+数字桥梁智能监测”等28个典型案例,形成了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创新应用成果场景库。其中,“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监测”等6个场景已入选全省省级典型场景,“突发事件中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交通运输保障应用”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50个成效明显的“创新示范应用”。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将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省交通大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平台作用,探索建立行业数据资源运营机制,引领数据融合创新,深化数智赋能应用,开展行业数据治理、融合分析、辅助决策、数据资产运营等多维度创新,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大运河贯穿山东南北,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在繁荣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优势。可否介绍一下沿河地域是如何加快数据开发利用,赋能港航物流发展的?刘东波:济宁市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济宁市立足内河航运优势,大力实施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印发《关于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突出智慧引领,聚力打造数字赋能、智慧互联的智能航运体系。一是推动航道数字化。沿京杭运河主航道敷设光纤406公里,建设水位、气象、航标遥测、电子卡口等感知传输设备356套,实现了航道、港口、船闸、船舶全程可视化动态管理,形成全省内河第一张水陆融合电子航道图,里程达183公里。加入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联盟,与京杭运河苏北段、长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船舶搜索、轨迹回放、水位监测、通航信息查询等20余类数据跨区域共享。依托电子航道图,配套研发了通航环境管理、航标维护等系统12套,具备电子巡航、视频监管、智能搜救等功能,实现对船舶违规行为的智能巡检,替代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巡检效率提升80%,有效保障航运安全。二是推动服务数字化。通过汇聚航道、港口、船闸、船舶、水文、天气等基础信息和物流信息,搭建起以“济港通”平台为核心的济宁港航“微服务”矩阵,推动信息互通、服务互联、资源共享,提供40余项服务内容。比如信息发布服务,船员可通过平台查看航道水位水情、航行密度、船闸通航等情况,合理选择航行路线、安排过闸时间,船舶待闸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提升到现在的即到即过。比如船舶检验服务,通过平台,远在江浙沪皖等省市的营运船舶利用远程视频即可进行船舶检验,检验流程由3天缩短至1天,一年可为船企船员节省费用2000余万元。比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对货物、船舶、仓储、物流等信息进行整合、并向船员进行智能推送,有效解决了船找货难、货找船难的难题,回程船舶空驾率降低12%。三是推动港口数字化。建设梁山港、龙拱港等8个数字化港口,打造融汇数易平台,推动港口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数据化管理,将分散在各生产环节、生产流程的数据进行融合,实现港口作业计划排定精益化,港口精准计划率达到98%以上。建设多式联运管控平台,打通铁路、公路、水路数据,实现货运动态、运力分布和仓储库存节点等数据全链条共享,为客户提供“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的一站式门到门服务,实现物流资源精准调配,提高货物周转率,货物全流程转运效率提升20%以上。今年1至9月份,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400万吨、同比增长44%,居全省内河港口首位。今年全市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8500万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