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其他

你要给哪种“动物”投食?

问:上次受八关斋戒后,师父说不能妄语,最好禁语。我就反省自己,再观察其他人,发现大家说的话更多,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话。我最近几天观察大家交流,也不外乎是情绪的宣泄。应该怎样看待?不妄语,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如果别人觉得你整天在说假话,和你在一起就没有安全感。修行的终极目标,是将我们导向真实,而妄语却是在种虚妄之因。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内心,而非客观世界中。所以,想法、情绪、欲望就决定了我们的生命品质。众生被无明所惑,积累了太多的情绪和疑惑,就需要发泄,需要说出来。对于这种需要,一般人往往是不能自主的。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拿起后,你还放得下吗?

问:如果一个很贪的人,对一切很执著,那么不执著后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执著不是很强烈,是否就说明信仰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另外,执著与得失成败对立吗?对于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什么都不执著。如果真的什么都不执著之后,就是一个自在的人,一个不会被外界各种变化影响或伤害的人。至于执著不太强烈,也未必就是受信仰影响,也许是往昔善根,也许是因为天性淡泊,也许是因为自身修养使然。当然,佛教中有很多断除执著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快地看破、放下。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怎么化解?

问:近几年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是否是过去所造的业?该如何消除此业?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国家、地区、家庭,是由自身业力招感。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谐,也与业力有一定关系。除业障外,缺乏福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我们要不断忏悔,并积极培植福报,从两方面进行化解。但我们也要知道,不如意的生活环境,对修行未必是坏事。因为逆境中更容易生起出离心,学佛比较容易相应。有些人生活顺利,家庭美满,就很容易陶醉其中,执著不舍。可见,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有漏法就是有利也有弊。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功德和利益,你分得清吗?退步原来有两种,你知道吗?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6月19日
其他

功德和功利,你分得清吗?

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恐怕无人愿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门前应明确: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确之后,我们才会有动力。也正因为凡夫的这一特点,经中才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修这一法门有多大功德,修那一法门又有多大功德。但若停留在功利心的基础上,我们就不能摆脱对功德相的执著,那么修行境界是不会提高的。所以还要修空观,了知一切如梦如幻,以此超越我执和功利心。只有超越这些局限,才能真正成就无量功德。否则,虽然我们希望得到许多功德,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心就如容纳功德的器皿,若它本身的容量有限,自然也装不下多少功德。就像一个杯子,只能装一杯水;一个桶,也只能装一桶水。如果心量完全打开,就能像虚空那样,容纳日月星辰,容纳山河大地。所以说,心无所住才能获得无量功德。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退步原来有两种,你知道吗?观念不同,就一定有冲突吗?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6月17日
其他

退步原来有两种,你知道吗?

问:在修行中遇到退步,很紧张,怎样调整自身心态?修行的退步有两种情况:一是正常的退步,一是非正常的退步。修行过程,是降伏凡夫心的过程,而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虽然我们每天按特定的法门不断修习,但在此过程中,面对不同境界,凡夫心仍会发作,修着修着就失去感觉了。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去做,这种退步是正常的,且往往是进步的前奏,所以不必着急。另外,还有不正常的退步。根本未按一定方法去修,在修行过程中也未能持之以恒,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修出一点进步就放弃了。这种退步可能一退千里,或许要从头开始,而且会成为日后修行的障碍。这种退步,才是需要紧张的。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观念不同,就一定有冲突吗?怎样才能不生气?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观念不同,就一定有冲突吗?

问: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答: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冲突呢?其实未必。社会上,许多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关键是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我们身为佛弟子,对没有信仰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切莫因为“我有信仰,你没有信仰“而人为对立,甚至瞧不起对方。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可寻找适当时机将佛法介绍给他们。但不要强行推销,否则反而可能引起抵触情绪。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善巧方便,要以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播。有时,我们也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信仰而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甚至引起他人的误解或非议。若有类似困扰,我们可以表现得含蓄一些,但也不必刻意隐瞒。作为一个公民,有自己的追求,有正当的宗教信仰,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之所以要表现得含蓄一些,主要是为别人着想,不希望他们误解,更不希望他们因误解而造作口业。从我们自身来说,完全可以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理直气壮地生活。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怎样才能不生气?做个好人容易吗?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6月12日
其他

怎样才能不生气?

问:佛教中将“生气”称为什么?怎样阻止这种情绪在内心蔓延,尽量不去生气?答: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以此化解并消除嗔恨。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那样的话,嗔心就会像星星之火般,顺着风势燃烧起来。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做个好人容易吗?今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做个好人容易吗?

问:有句话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感觉一般人比较容易做到。这和佛法讲的是不是符合?答: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好人?首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好人?其次,我怎样才能成为好人?这关系到对生命智慧的认识。一个人想成为智者,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没有佛法智慧支撑,要做一个好人,很多时候也只能成为一种说法。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今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心不静?从这五点做起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6月8日
其他

今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问:我工作四年了,经常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走向哪里。我该如何认清人生方向,不虚度此生呢?
2021年6月5日
其他

心不静?从这五点做起

问: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工作,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让心平静下来。首先要使它变得简单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生活及环境尽量简单。那样,对心的干扰能相应减少。二、培养淡泊的心态。如果对很多东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较清净。所有念头都是因为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则,不论发生什么,都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
2021年6月2日
其他

看到名利虚幻后,日子该怎么过?

问:作为年轻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追求功名利禄。读书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就业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好像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当我踏上社会后,发现所谓的名利、地位都是虚幻的,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也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请法师开示,生命最终的价值在哪里,我应该如何去实现?生活在这个世间,想读个好大学,再有个好工作、好家庭、好事业,都属于正常需求。如果能看透这些事物的虚幻和短暂,说明你很有慧根。但看透之后怎么办?不看透,可能还过得欢天喜地的,至少没碰到什么问题时,感觉还过得去,反正大家都是那么过的。现在看破了,还没碰到问题就觉得没意思了,好像更麻烦。所以当我们真的能放下世俗追求时,还要进一步建立人生目标,从现实问题提升到对终极问题的思考。有破,还要有立。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儒家有三不朽的人生,即立德、立功、立言。事实上,立功和立言也是虚幻的。而佛教立足于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来自内在品质的完善,而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佛法认为,每个生命都蕴含觉醒的潜质。开启这一智慧,解决自己的迷惑烦恼,进而以慈悲心造福众生,帮助更多人解决迷惑烦恼,就是生命最高的价值。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追求,再来看当下的求学、工作、生活,虽然在做着同样的事,但因为认识不一样,发心不一样,赋予的内涵不一样,内心的成长和收获也完全不同。所以关键是提高认识,带着这份高度和愿景生活,那么你以任何身份,在任何岗位,都能自利利他,都能实现生命的最终价值。所以说,我们一方面要有纯正的利他心,一方面要了解生命的差别,善巧行事,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具备这些智慧,既能让别人得到帮助,自己也会做得很开心。因为你在付出爱,这本身是一种滋养身心的正能量,当下就能让自己受益。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慈悲是否应该有度?助人时,如何让自己笑到最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30日
其他

慈悲是否应该有度?

问:佛教讲慈悲为怀,有没有一个度?我为了帮助好友借钱给他,但后来他说破产就不还了。他不光欠我的钱,也欠别人的钱。对那些用极端手段要账的人,他会先还,但对我们这种有慈悲心的,就一分也不打算还了。对这样的人应该慈悲吗?佛教不仅讲慈悲,还讲智慧。“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就是告诉我们,没有智慧的慈悲会带来祸害,没有原则的迁就会招感违缘,最后害人害己。所以帮助他人要有智慧。至于度的问题,从慈悲心的修行来说,必须不断强化并圆满,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但在事相上要具体分析,知道怎么做对他才是有利的,才是真正的慈悲,并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有时不做什么也可以是慈悲。比如不少人会纠结,遇到乞丐要不要给钱?如果对方是假的怎么办?其实,关键在于你怎么想。如果你觉得他的目的就是要钱,你只是在帮助他,那么给钱就是慈悲。如果你觉得给钱会纵容他,使他永远依赖这种方式赚钱,不愿自食其力,那么不给也是慈悲。至于朋友借钱的事,同样涉及很多问题:是单纯的帮助,还是带有其他性质的借贷?有没有考虑风险和回报,有没有规避风险的约定?借出时有没有超出自己的能力,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先把世间法层面的问题想清楚,再考虑慈悲的度,不要混为一谈。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助人时,如何让自己笑到最后?世间安得双全法?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26日
其他

世间安得双全法?

问:我正值青春,正是追求爱情和事业的年龄。通过近期对佛法的初步学习,了解到这些世俗追求会给生命带来不良影响。请教法师,作为初学佛的在家弟子,怎么平衡两者的关系?答:佛教中有不同层面的修行,对我们当下的世俗生活,如追求爱情、事业等,也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一味否定。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说,是通过遵循五戒十善,使我们成为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同时,佛法智慧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强调伦理,以忠、孝、悌、忍、善五伦,对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而佛教的《善生经》中,则以六方来比喻亲子、师生、夫妻、亲友、主仆、施主与宗教师六种关系,阐明了彼此应尽的责任,为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至于对事业的追求,佛教提倡正命。一个人要在世间事业有成,需要技能和正当的谋生手段,符合法律和戒律的双重标准。如果触犯法律、违背戒律,就是不健康的谋生手段,又称邪命,是必须禁止的。佛教还告诉我们,成功离不开福报。这就要有爱心,广结善缘,使更多人认可并接受自己。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人脉就是钱脉。这个道理是同样的。所以在佛教人天乘的层面,学佛和工作、生活非但没有冲突,还可以引导我们更善巧地工作,更健康地生活,更有智慧地与人相处。在解脱道的层面,是偏向出世修行。只有生起出离心,放弃对世俗、物欲的占有,断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才能成就解脱。在这个层面,学佛和工作生活确实会有一定的矛盾,难以兼顾。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本身已经作出了选择,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所以也不存在矛盾。而进入菩萨道的层面,又把出世和入世统一起来。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这就要发菩提心,学做菩萨,要入世度化众生。对菩萨道的修行来说,可以有正常的家庭、事业,但拥有这些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是为了利益大众,造福社会。因为菩萨已经认识到这些都是虚幻的,只是为了随顺众生,为了更好地落实六度四摄,所以在积极的入世的同时,又能保有出世的超然。一方面有慈悲心,一方面有空性慧,在世间生活,又不粘着其中,时时保持无所得的心。当然,这需要很高的修行境界。总之,佛教并不否定世俗追求,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方式去追求。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沉迷不良嗜好,怎么办?怎样才能消业?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2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沉迷不良嗜好,怎么办?

问:我的姐姐和弟弟沉迷赌博20多年,给家人带来极大困扰。他们打电话找我要钱时,我基本是拒绝的,偶尔会满足一两次。但每次拒绝后,内心很痛苦。我想,他们可能像法师说的那样,发展了人性中魔性的那一面。佛教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治疗师,那他们应该怎么治疗自己?我又怎么帮助他们走出来?赌博有强大的成瘾性,不仅是心理串习,甚至会成为生理反应,就像毒瘾,一旦发作就无法自控。所以有些人哪怕倾家荡产,哪怕一再借钱,哪怕把手剁了,还是不能自拔。所以不良嗜好非常可怕,即使在心理治疗中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情况严重,光靠他们自己或你的引导可能还不够,必须多管齐下。首先是远离相关环境,让串习没有出动机会,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其次是了解赌博危害,建立正确认识,知道赌博欠债对家人的伤害;即使偶有所得,也是不义之财,是让人深受其害的毒蛇。第三是丰富精神追求,知道做什么对人生才有价值,而不是用赌博来浪费生命。第四是通过禅修培养正念,对治不良习惯。其中,最根本的是改变观念,但这必须持之以恒,要不断地重复正确,摆脱错误。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怎样才能消业?怎么做,才能真正孝养父母?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16日
其他

怎么做,才能真正孝养父母?

问:怎么做,才能真正孝养父母?孝养父母,首先要了解父母自身需要的是什么?这是作为子女应当观察的,而非根据自已的想法作出决定。了解之后,应尽量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父母的需求有时也未必明智。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应以佛法智慧来衡量,决定怎样对父母真正有利,而不是一味随顺。此外,还应善巧地以佛法对他们进行引导。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心灵安宁,且能尽未来际地获得利益,才是真正的大孝。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道理我知道,就是做不到?想努力没动力,怎么破?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9日
其他

道理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问:确立价值观之后,怎么落实到生活中?“道理我知道,就是做不到”怎么办?价值观是长期的积累,不是说接触到佛法,看几本书,价值观就改变了。有时我们虽然觉得佛法有道理,但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只是知道一些概念而已,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观念。面对实际问题时,还是固有的三观在起作用。所以我们虽然学了很多道理,在现实中依然用不起来。在三级修学体系中,我们是通过“八步骤三种禅修”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闻法后,需要通过思维、观修转换认识,替代固有观念。然后运用这些观念看世界,使心态随之改变。在开始阶段,过去的观念和心态还会故态复萌,必须不断重复正确,摆脱错误。这是一个持续的训练过程,不是随便看看就能解决问题的。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来到世界时并非一张白纸,而是以过去的积累为起点,再由今生所受的教育、社会影响和身口意三业,形成当下的积累。所以改变这个积累并不容易,不但要方法正确,还要持之以恒地努力。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用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好想努力没动力,怎么破?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5日
其他

用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好

问:我学电视编导专业,很关心文化传播,感觉世人对佛教存在很多偏见,这种偏见始于何时?当前弘法的阻力是什么?如果佛法得到传播,世界会变得更好吗?答:佛法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始终伴随各种偏见。其中既有文化的差异,也有佛教自身的问题。比如认为佛教悲观、消极、出世,是因为汉传佛教没能积极彰显大乘精神,落实菩提心教法;认为佛教宣扬迷信,是因为教界弘法力度不足,以及各种文艺作品的误导。除了既有问题,当代佛教经历十年浩劫的摧残,又在商业浪潮中迅速发展,难免鱼龙混杂,乱象丛生。这些都阻碍了佛法的有效传播。虽然问题很多,但目前的传播平台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角度看,现在又是最好的时代。而从社会需求来说,科技日益发达,人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当使用者存在问题,那么工具越先进,潜在危险就会越多。事实上,人类正处在这样的危机中。如果说科技是改造世界的工具,那么佛法的作用恰恰在于优化工具使用者。只有提升全人类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佛法能引导我们认识自己,造就健康的心态和人格。当这样的智慧得到传播,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我们要看到佛法的普世价值,用好互联网等平台,在自我成长的同时造福社会。只有让更多的人点亮心灯,世界才有光明和希望。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想努力没动力,怎么破?究竟谁在为谁打工?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5月2日
其他

想努力没动力,怎么破?

问:人生走到现在,对佛法所说的苦、空、无常有充分体会。我参加修学半年,每次分享都泪流满面,深知唯有佛法能救自己。我也发心承担义工行,给生活做减法,留出更多时间学法,但即使这样,修学态度还是有点吊儿郎当,总以不执著为借口。为什么我就不能勇猛精进呢?答:在修行路上,我们虽然看到了觉醒的价值,但同时还有无所不在的串习,而从外部环境看,整个社会都在支持贪嗔痴。面对这样的内外夹攻,必须不断斗争,为修学创造善缘。你现在所处的胶着状态,是不少人会经历的。如果不突破,就会随波逐流,失去向道之心。关于精进,佛法的提醒方式是思维暇满人身的义大难得,还有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有一篇《心匙》,对如何念死有发人深省的描述,经常听一听,随文入观,可以策励精进。此外还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每天的修学安排固定下来,以免晃晃悠悠,被惯性带着跑。三级修学重视氛围,有一群伙伴相互鼓励,也是修学的重要保障。但最关键的是有效修学,于法受益,这种法喜本身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学佛也是同样,要激发并保持对法的好乐。随着正念不断增长,就能战胜串习。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究竟谁在为谁打工?如何摆脱焦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4月28日
其他

究竟谁在为谁打工?

问:我们是传统企业,下面有十几个品牌,门店有八千个,自己的员工有八千人,还有五百多个工厂,几千个经销商。如何处理好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等各种角色的利益分配?从企业来说,要建立共同体的观念。首先是利益共同体,进而提升到命运共同体。把企业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把企业做的事变成大家要做的事。我想,这样的企业管理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大家做起事来就会比较自觉。否则的话,人都有自私的特点,别人凭什么为你做事?企业的老总们经常讲,我是在为这么多员工打拼;但员工们可能觉得,我们都在为老板打工,为老板赚钱。谁说得对,谁说得错呢?大家都对,大家都错。所以,要建立一个共同体,做好利益分配,制定共同规则,同时也尊重文化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这种机制特别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能不能发挥作用,决定了我们的事业能做得多大。过去人们做企业时,往往是立足于自身经验,通过经验作出判断,更关心怎样把一些事做起来。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价值观的建构、企业机制的革新,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科技的发达和技术的革新,给世界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如果企业主还是局限于以往的经验,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这就必须有开放的胸怀,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并突破原有的认知系统。只有跟上世界的改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找到跨越国界和时代的共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利他和慈悲,在任何时空中,都是化解矛盾、互利互惠、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如何摆脱焦虑?结了又离,这是什么缘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4月25日
其他

如何放Ta一条生路?

问:我本来觉得放生挺好,毕竟众生是平等的。但我花钱放了,另一部分人跟着去捉,甚至他们专门去抓了,等我们买下放生。如果用这些钱做别的善事,是不是更有意义?答:放生,关键是带着慈悲护生的心态去做,是为了将物命从屠刀下解救出来,而不仅仅是以此求得福报。同时要以智慧考量,不买那些专门抓来给人放生的物命,并选择适合物命生存的放生地点,把善后工作做好。如果当作例行公事那样随便放,既不利于它们的后续生存,还可能造成其他环境问题,就和放生的本意相违了。所以说,放生的前提是慈悲护生,并用智慧加以抉择。至于什么善行更有意义,很难在事相上比较,关键是用什么心去做。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好人一定有好报吗?明明挺成功,也会得抑郁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3月21日
其他

好人一定有好报吗?

问: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我: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善恶自有报应”,但我身边看到的事实,包括很多新闻报道中所说的,未必是这样。比如有人收养了被遗弃的孩子,自己却活得贫困潦倒,而那些为富不仁、为臣不忠的人,却能通过高明的手段或钻法律的漏洞,逍遥法外。这就让我对善恶及其果报产生了思考。请法师开示,佛教是如何看待善和恶的?对善恶的评判标准是天定的,还是应该由道德、法治来决定?如果善恶行的结果今生不能得见的话,会不会影响世人对平等、公正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内心动荡?答:这个问题有一定代表性。现在人相信一世论,没有三世因果的观念。对于佛教所说的“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现实中未必如此,就像刚才举的例子那样。为什么这些例子会对大家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其实正说明,人们对“善恶自有报应”还是有一份期待。我们会觉得,这人做了善事,一定要有好报;那人做了坏事,一定要受惩罚。当内心有了这份设定,再看到不符合设定的现象时,就会因为心理落差而印象深刻。甚至夸大这些见闻,似乎一个反证就能推翻很多证据。平心而论,对真正的好人,大家还是普遍认可并尊重的。反之,那些为非作歹者会被大众唾弃,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但生活中还是能看到很多。如果有相关的大数据统计,可能比我们的感觉更客观。佛法讲因果,也讲缘起。从因果来说,犯罪都要招感苦果;但并不是说,每个犯罪行为都会在今生受到法律制裁。因为从犯罪到法律制裁的过程中,要有缘来成就。必须有人知道他犯罪,找到犯罪证据,才能诉诸法律。如果一时没被发现,可能会暂时逃脱制裁,但不等于永远逃脱,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同样,佛教所说的因果不限于这一生,而是贯穿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报应可能在今生,可能在来生,也可能是几十、几百乃至更多生。就像种子,从种下到结果会有或长或短的过程,未必能马上看到果的显现。刚才的问题还说到:到底谁在决定因果?是不是有某种外在力量?其实,佛教讲的因果是客观规律,并不是由神灵或造物主决定的。这个因就来自我们的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又称身语意三业。那怎么定义善恶呢?所谓善,就是没有过失的健康心理,不会对自己构成伤害,也不会对别人构成伤害。所谓恶,就是有过失的不良心理,会对自己构成伤害,也会对别人构成伤害。这种伤害包括眼前的,也包括长远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每种行为都会带来内外两种结果。当我们行善时,就是在培养健康心理,张扬内心善的力量,使人性和生命品质得到提升。而当我们行不善时,就是在培养不良心理,使心灵和人格堕落。这种内在结果,在每个行为的当下就会产生,而不是像外在结果那样,需要各种条件的和合。单纯说外在因果,因为多数人看不到那么远,接受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我现在更多是强调心灵因果。这个结果,只要我们去体会,在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感受,可以检验。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明明挺成功,也会得抑郁症?这事不环保,还能继续做吗?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3月17日
其他

明明挺成功,也会得抑郁症?

问:企业家属于高压力人群,有不少人虽然成功,却患上了抑郁症。作为企业家,怎么面对工作带来的心理问题,从抑郁中走出来?望法师开示。我们讲到“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建设”,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长期忽略心理健康导致的。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崩坏后,疾病就会大举进攻,心灵同样如此。所以首先要“治未病”,通过日常保健建立防线,而不是到问题出现才后知后觉,甚至因为错误观念加重病情。如果已经有了病症,一方面是积极治疗,一方面是通过传统文化修身养性,重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像我们在治病的同时,必须提高免疫力,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儒释道传统文化都提倡先做人,再做事。如果让做事成为修德修身的一部分,那么企业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而不是因此带来压力和心理困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怎么应对这种压力?佛法讲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现在很多企业每年要有百分之多少的递增,从企业主到员工都压力重重。压力来自哪里?虽然有外在因素,但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定位。这并不是说,大家不能追求提升,而是看清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努力的。对于企业来说,一是优化管理机制,二是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文化信念和利他心。把这些方面做到位,本身就是最好的竞争力。当结果还不理想,就以现有基础为起点,继续在因上努力。此外,要看到任何事都是众缘和合的,是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还有我们不能把握的部分。只要在自己可以做的方面竭尽全力,就要坦然接纳一切结果,而不是在预设目标后,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压力和痛苦。现在不少人把做人和企业的关系本末倒置,仿佛就是为企业发展活着。事实上,企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通过做企业使生命得到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相反。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这事不环保,还能继续做吗?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3月14日
其他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问:法师曾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在《善生经》中,妻子要对丈夫先起后坐,先意承旨。如果我是封建时代的妇女,只负责家务,那没意见。但现在我要承受比丈夫更重的社会压力,一边要工作,一边要把家照顾好。那么,怎样理解这种平等呢?一切生命有相同的层面,换言之,六道众生和十方诸佛在某个层面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迷悟与缘起的显现。佛法的缘起论说明,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显现,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男众、女众,有地位、没地位等,只是缘起的假相。当佛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必须顺应社会环境、风俗等方面,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而进入更高层面的修行,又要超越这些外相,否则就无法提高。但完全否定这些外相,佛法在世间也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真俗二谛,即事物的两面性,需要辨证看待。在当今社会,女性所能发挥的社会作用并不比男性差。在台湾教界,就有一大批非常出色的出家女众,且人数远远超过男众,比例高达八比一。而在大陆教界,目前基本是男众的天下。所以,佛教界将来确实有必要为女众创造更多的修学条件,使她们在佛法弘扬上发挥积极作用。至于《善生经》,你刚才只说到妻子对丈夫的义务。其实,《善生经》对相关问题的阐述是相互的,既说到妻子对丈夫的义务,也谈到丈夫对妻子的义务,我觉得还是比较平等的。当然,《善生经》有其时代背景,因为佛陀说法是对机而说。当时,妇女因为不外出工作而承担更多的家务。如今时代不同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协调。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工作,想说换你不容易滚滚红尘中,如何保持良好状态?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3月7日
其他

工作,想说换你不容易

问:我曾在法院干过,现在当教师,但对这些工作都没信心,不知是否该坚持下去,也不知出去后还能干什么。先生也有类似烦恼,他是从事IT的,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希望他放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事。但我们还要考虑家庭开支,不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对于工作选择来说,不仅要看自己喜欢做什么,还要考虑自己有能力做什么,有条件做什么。能把三者统一起来,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未必都能如愿。如果把自己喜欢排在首位,那就一定要提升能力,并尽可能地为此创造条件,这样才能有机会做喜欢的事。但对多数人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根据现有基础选择。当你准备调整时,要对新承担的工作和自身能力加以考量,对自己有一定把握。这样的话,即使过渡时期有点困难,也是暂时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而是随着感觉,今天做这个不喜欢,明天做那个又不喜欢,但自己未必有能力和条件找到满意的工作,可能永远都在换的路上,既被动,也辛苦。选择是需要实力的,否则只能被选择。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如何给孩子智慧的引导?和父母的想法冲突,怎么办?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3月3日
其他

往事已逝,将来未至

问:为什么要活在当下?我们在当下保持对一切的觉察,就是觉悟的境界吗?想着过去或未来,就在迷惑中吗?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想着过去,想着未来,妄念纷飞,不绝如缕。事实上,过去已然过去,未来尚未到来,这种想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障碍我们对当下的体验。从做事来说,如果不能专注当下,做着这个想着那个,做着那个想着这个,是无法做好的。而从修行来说,活在当下是训练正念的途径,由此培养持续、稳定的专注。当我们放下妄念,专注地经行、吃饭、禅修,对自己的每个动作和念头保持觉察,心就能安定下来,获得观照力。这种了了分明的心,是开启智慧的关键。而当我们活在过去和未来时,往往是不知不觉的。不知不觉地胡思乱想,不知不觉地制造情绪垃圾,不知不觉地做着不该做的事,这些都在给生命制造不良积累,使自己在迷惑中越陷越深。当然,佛法所说的不要活在过去和未来,是指不自觉的妄念和由此引发的情绪,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总结过往经验、确立未来目标。而是让我们在每个当下保持正念,保持内心的清明。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信仰的选择困难症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1月10日
其他

在家弟子,常存六念

心被三毒支配将造下诸多恶业心与善法相应会令善念不断增长@点击音频聆听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六念法门的修行非常重要。所谓六念,分别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一是念佛,忆念佛陀的无量功德,并以佛陀为榜样,见贤思齐,努力使自身行为向诸佛菩萨靠拢。二是念法,时时忆念无常、因果、缘起之理,从而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指导人生。三是念僧,忆念贤圣僧的清净德行,从而激发希求解脱之心。四是念戒,经常以戒律对照自身行为,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是否符合戒律规范。五是念施,保持对众生的慈悲心、布施心,将众生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将众生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六是念天,明了天人的福德来自何方,也像他们那样持戒培福、止恶行善。修习六念法门,可以帮助我们将念头安住于正见。只有这样,学佛才能相应。反之,若是念头被无明烦恼缠绕,被贪、嗔、痴三毒支配,就会在起心动念间造下诸多恶业。所以佛陀告诫我们,应“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使心时刻与善法相应。因为我们的心恒常与善法相应,就能使善念逐渐增强,相应的,贪、嗔、痴烦恼及各种欲望、情绪的力量就会随之减弱。最终,没有分毫不善心念搀杂其间。我们可以观察并统计一下自己的念头,在一小时内,有多少念头与贪、嗔、痴烦恼相应,又有多少念头与戒、定、慧,与慈、悲、喜、舍等善法相应。若能时常观察念头变化,就能在烦恼生起之初发现它,进而遏制其发展趋势。通过长期训练,使善念不断增长,最终念念相续,达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的效果。摘自《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朗读
2021年1月7日
其他

信仰的选择困难症

问:我之前在美国留学十年,接触基督教的时间比较多。回国后在母亲引导下,看了济群法师的《百法明门论》系列讲座。现在母亲每天给我发佛教经典,阿姨给我发基督教的《圣经》。我深知脚踏两条船是错误的,但不知如何选择,非常困惑。如果一方面学着佛法,一方面看着基督教教义,却分不清哪种道理更有价值,更能说服自己,说明你还没有能力判断——佛法到底好在哪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种学习可能对你都重要,只好继续学。学到哪一天,你确定什么更究竟,才能作出选择。但也可能,时间一天天过去,你却在“选择困难症”中陷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选择。所以还是要有方法。确定自己的诉求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考量,哪种教义对自己更有帮助,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更圆满。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
2021年1月6日
其他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问:我从小就胸怀大志,想当科学家造福人类,当医生救死扶伤,当教师培养人才,总之要成为对世界有贡献的人。但遇到佛法后,知道觉醒才是唯一的成功。我疑惑的是,即使改变世界的人也不算成功吗?这要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成功。现代的成功标准比较物质,比如事业的大小、财富的多少、名望的高低、粉丝的多少等等。中国古代的成功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更重视做人和对社会的贡献。而佛法所说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一方面是于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断除烦恼,圆满悲智;另一方面还能引领众生改善生命。我想,这是更究竟的成功,意义也更为长久。至于当科学家、医生、教师,当然很有意义,但这和生命觉醒并不相违。如果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从事这些职业,将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否则的话,虽然职业本身很高尚,能够利益大众,但如果没有健全的心智,也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职业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是生活还是道场?你作主亿耳比五蕴非我,我在哪?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1年1月3日
其他

一岁一年,一期一会

许多理所当然的追求其实很无谓许多拼命抓取的东西其实抓错了@点击音频聆听如何通达无我?禅宗修行中,是让学人参话头,参“我是谁”,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我们通常认定的对象中:名字是不是我?身体、想法、身份……是不是我?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会败坏的,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楞严经》中,是通过“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来认识自我。最后有一句非常关键:“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告诉我们:凡是可以被解构的,只是存在的假相,是一种假我。只有最后那个没什么可解构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究竟什么代表着我?问一问,想一想,就会发现,很多貌似理所当然的追求,其实很无谓;很多拼命想要抓取的东西,其实抓错了。既然很无谓,既然抓错了,自然不必为此患得患失,耗费一生光阴。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期待,希望家庭永远美满,希望事业长盛不衰,希望身体青春常在……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和我们只是短暂的一期一会。只有看清真相,才不会建立期待,由此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所以说,无我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找回自己。摘自《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朗读│慈闻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是生活还是道场?你作主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运用般若正观?佛法是人生的智慧,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间,透彻人生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摆脱迷惑,建立健康的观念,建立和解脱相应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生活中历练。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若能将菩提心和般若正观带入生活,处处都是修行道场,让人历境炼心,磨砺习气。至于运用般若正观,首先要获得般若正见。这两天所说的“《心经》的般若正观”,正是帮助我们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世间,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当我们确立这种知见后,面对任何现象都要用《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观察。运用这一公式的过程,就是修习般若正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导入实相般若。所以关键是建立和运用般若正见。如果没有确立空性正见,般若法门的观修自然无从谈起。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往期回顾算命有用吗?亿耳比五蕴非我,我在哪?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2020年12月30日
其他

算命有用吗?

问:民间流行算命之类,法师曾说,这种事虽不能全信,但也不完全是迷信,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尤其是遇到逆境时,很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转运?佛法以因缘因果说明万物的发展规律,包括产生、存在和消失。既然有规律,就是可预测的。从这个角度说,算命并非子虚乌有,也有它的道理,关键在于算得准不准。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就像探测矿藏,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非常重要;二是使用者的技术是否过关,如果学艺不精,就容易误判。佛法不主张算命,而是让我们“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命运是一种结果,是自身业力招感的,既然是自己造成的,就应该坦然接纳。至于什么时候转运,并不是靠算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你有没有转化的智慧。如果能以智慧看待,逆境正可以让人警醒,策励精进,是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增上缘,当下就能转运。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想要有美好的未来,就要了解每种乐果的因是什么,比如身体健康的因是什么,人格健全的因是什么,人际关系和谐的因是什么,然后从因上努力。生命是无尽的累积,无穷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以现在为开端。我们现在想什么,做什么,决定了未来会成为什么,所以关键是把握当下。做好当下该做的,未来自然是好的。编辑将从优质留言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
2020年12月27日
其他

作品,是心的外化

所谓火气其实就是浮躁是作者心境的外化@点击音频聆听很多人观看弘一大师等高僧大德的书法时,会感到宁静的摄受力;而观看一些当代作品时,则会觉得心浮气躁。事实上,书画界早就把“有没有火气”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火气,其实就是浮躁,是作者心境的外化。在创作时用的是什么心,会通过作品传递出来。所有艺术创作都和作者本身的状态有很大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作品其实是作者的另一种存在,是作者精神气质的投射,故有“字如其人”之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一切现象并不是客观的存在,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是自身业力系统和认知模式决定的。我们的所知所见,既蕴含着世界的能量,也蕴含着自己的认知模式。所以我们在观察世界时,并不是单纯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观察者尚且有这样的作用,何况创作者?艺术家本来是创造精神食粮的,如果我们带着浮躁、功利的心,作品必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那就是在制造垃圾食品。这是特别需要反思的。另外,我们希望通过禅意作品传递寂静的力量,前提是自己要有禅心,对无我、无相、无限有所体会。我们常常讲到加持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三宝有加持力,艺术创作也能传达“加持”,是一种让人产生共鸣的精神力量。我们带给大众的,是正面“加持”,还是负面“加持”?是带来安静,还是引起躁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只有提升自身修养,才能给社会提供健康的精神产品。摘自《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朗读│心光
2020年12月21日
其他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佛法说缘起性空,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书中写道,“玫瑰与爱是如此类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一瓣落下,爱到了顶点,也会一步步地走入泪中。”其实世间所有的情都是虚妄的,无常的。我们和父母、朋友、恋人之间的感情,会在不同程度对自身修行造成一定束缚。可要斩断与他们的情感,也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请法师开示,我该如何平衡世间的情和找寻自我?
2020年12月20日
其他

亿耳比丘的琴

正确的修行要精进,更要符合中道不松不紧,不沉不掉@点击音频聆听精进,为六度的第四度,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不懈努力。在这个世间,所有成功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方能达成。我们希望学业有成,就应努力学习;希望事业有成,就应努力工作。世间暂时的成功尚须如此付出,更何况,我们现在想要成就佛陀那样的事业,想要普度十方众生,没有精进作为保障,自然不可能抵达目标。此外,佛法所说的精进,不仅有着断恶修善的内涵,还必须在中道、不著相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以掉举的心态,过分著相地勇猛精进,也是与修行不相应的。佛陀在世时,有弟子名亿耳比丘,出家后废寝忘食地努力修行,但数月过去却丝毫没有进展,内心很是懊恼。于是便想退心做名居士,凭着家庭富有,照样可以供养三宝、培植福田。当他向佛陀说明自己的想法时,佛陀却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问他在家从事什么工作,亿耳答是弹琴。佛陀又问:“弹琴时,将琴弦绷得太紧会怎样?”亿耳说:“那会将琴弦弄断。”佛陀又追问说:“将琴弦放得太松又会怎样?”亿耳说:“那样的话,琴就会发不出声音。”这时,佛陀就告诉亿耳比丘道:修行也是如此,过于勇猛,会令心掉举,反而不易与修行相应,而且会因情绪过分紧张而精神崩溃。过分放松懈怠,则会放逸昏沉,同样是与修行不相应的。正确的修行,不仅要精进,更要符合中道,不松不紧,不沉不掉。摘自《幸福人生的原理》朗读│心光
2020年12月17日
其他

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皈依后如何进一步修学?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皈依后的进一步修学,是很多信众的普遍问题。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语系的法门,可以听到全世界大德们的开示。但这些多样化的选择,对初学者不见得有益。因为他们并未具备选择能力,多半只能根据个人感觉而非对法义的理解作出判断。凡夫的感觉又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不少人就热衷于跑庙找师父,天南地北,到处参访。而每位善知识的教导未必一致,最后就可能一片混乱。更有甚者,还会因此谤法谤僧。所以建议大家先奠定修学基础,知道佛法要领和修行次第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执一端或不得要领了。三级修学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设立的大众化修学体系,类似公共课,能与任何法门兼容,也是学习任何法门不可或缺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自然会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编辑将从点赞最多的前五个回答中选择获奖者,奖品为济群法师博文书,全彩印哦。
2020年12月16日
其他

菩萨是天上的神仙?

菩萨,意为觉有情一是自己已经觉悟一是能令他人觉悟@点击音频聆听说到菩萨,人们往往以为是殿堂内泥塑木雕的造像,或是虚无缥缈的神仙,来无影而去无踪。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菩萨的定义。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其义有二,一是自己已经觉悟,一是能令他人觉悟。所谓大菩萨,经论中说有三种,分别是“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如我们所熟悉的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等,都是功德圆满的大菩萨。从广义上说,凡是发起菩提心并积极奉行菩萨戒的佛子,皆可称为菩萨。菩提心,是慈悲、利他、平等、觉悟之心,也是“菩萨戒”的核心所在。菩萨戒,则是菩萨的行为规范,包括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菩萨戒和声闻戒的不同在于,不仅要努力止息恶行,更要积极修习善法,利益大众。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就具有菩萨的资格。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有诗云:“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称我为菩萨。”大师一生的行持,主要以“瑜伽菩萨戒”为准则,人称“太虚菩萨”。由此可见,菩萨离我们并不遥远。事实上,只要我们也依此发心并行持,同样可以成为菩萨。摘自《幸福人生的原理》朗读│心光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烦恼和解脱都在于心

新功能精彩回顾出离心和菩提心有冲突吗?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现在开始,还是等等再说?顶礼师父
2020年12月9日
其他

素食和不杀生

新功能精彩回顾怎么把握“恒顺众生”的度?怎么平衡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力量不足可以多发愿顶礼师父
2020年12月8日
其他

怎么把握“恒顺众生”的度?

新功能精彩回顾学佛,改造三观的生命工程力量不足可以多发愿如何引导大家提升发心?
2020年12月1日
其他

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

新功能精彩回顾现在开始,还是等等再说?观念和心态的相互作用如法才能表法顶礼师父
2020年11月25日
其他

学佛,改造三观的生命工程

新功能精彩回顾一条探究生命之路开源节流,如法求财是正道少欲知足,俭朴护心顶礼师父
2020年11月24日
其他

有了出离心,怎么平衡出世和入世的矛盾?

新功能精彩回顾力量不足可以多发愿如何引导大家提升发心?佛教怎么看“善恶终有报”?
2020年11月23日
其他

现在开始,还是等等再说?

新功能精彩回顾观念和心态的相互作用如法才能表法忏悔了,还会受报吗?顶礼师父
2020年11月18日
其他

一条探究生命之路

新功能精彩回顾开源节流,如法求财是正道少欲知足,俭朴护心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顶礼师父
2020年11月16日
其他

如何引导大家提升发心?

新功能精彩回顾佛教怎么看“善恶终有报”?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开源节流,如法求财是正道

俭朴护心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掌握生存技能,让福报开花结果
2020年11月9日
其他

观念和心态的相互作用

新功能精彩回顾如法才能表法忏悔了,还会受报吗?解脱道与菩萨道顶礼师父
2020年11月4日
其他

如法才能表法

精彩回顾精彩回顾忏悔了,还会受报吗?解脱道与菩萨道你有这三种感觉吗?顶礼师父
2020年10月28日
其他

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精彩回顾精彩回顾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什么是贪、嗔、痴?看山到底是不是山?顶礼师父
2020年10月27日
其他

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

精彩回顾精彩回顾掌握生存技能,让福报开花结果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最重要的财富是智慧与慈悲顶礼师父
2020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