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院

其他

人文校园 叠合书院 | 安徽财经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和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东校区日景鸟瞰效果图安徽财经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和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投标工作,于2022年4月20日正式启动。历时短短20天的设计比拼,经过与国内18家知名设计机构的激烈角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原创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西校区校园鸟瞰效果图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项目目标定位为“致力于信息科技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推行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名校为依托,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促进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提供教学、实践、联合创新创业的综合平台。东校区产学研实践创新基地人视效果图西校区产学研人视效果图安徽财经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和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分为东、西校区两部分。位于东校区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项目用地约18695平方米(约28亩),拟建一栋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众创空间、研发中心、大数据智能中心、高端智库、校企实践基地、“安财新经管”创新实践基地、地下车库、人防、机电用房等主要功能用房。位于西校区的现代产业学院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44873平方米(约67.3亩),总建筑面积约7941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617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向戏剧致敬 |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202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纪念日,6月5日起北京人艺陆续推出了70周年系列活动。6月11日、12日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分别举办了“向戏剧致敬——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和“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将纪念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各界目光纷纷聚焦在北京人艺的新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剧场主入口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人文校园,情理山水 | 北京建院原创方案中标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

自2021年11月起,经过长达3月的设计比拼和国内多家知名设计机构角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原创设计方案脱颖而出,一举中标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项目。东南侧鸟瞰效果图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安徽私立内思高工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35年,拥有百年校史,与芜湖共同成长,为芜湖的近现代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校区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基地被群山环绕,内部半园水半园山,与芜湖半城水半城山的城市格局相匹配,如同一个微形城市,浓缩了芜湖的工匠精神和山水文脉。因此,设计团队提出了“尊山重水,达理通情”的设计理念,规划以山水为脉络,营造宜学环境,以老牌工科职业院校严谨的理性为基调,以内思老校的雨耕精神铸魂,延续校园独特的感性人文遗产,力图展现出“山水情理”之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的新校园。项目建设规模5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49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实训用房、学生宿舍、院系及教师办公用房、食堂、运动场地、图书馆、生活服务、文化体育、虚拟仿真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基地等。图书馆效果图大学生活动中心效果图01山轴水韵,顺势而为场地设计秉循“顺势而为,就地消纳”原则,结合景观对地形水系进行微处理,利用高差设置架空空间,减少土方量,最大程度保存山水原貌。以山水为核心打造景观中轴,打造“蓝绿交织、水绿环抱”的生态网络,营造出“园中有水,水中有影”的园林化景观。中央核心景观区鸟瞰图02雨耕精神,匠心独运设计团队充分挖掘学校文脉基因,探寻“内思文化”,提炼空间记忆。在新校区中体现学校特色,承故起新,彰显拼搏进取的雨耕精神。延续百年工业教育的职业学校所展示出的秩序、理性的工业思维,以模数化、模块化的规划布局,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传承芜湖自古以来严谨精益的工匠精神。公共教学楼效果图03疏密有致,动静有分新校区采用“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组团布局模型。外区紧凑规整,形成城市街墙,重点打造主形象面,内区舒缓开敞,与山水景观统筹规划,形成学校客厅。并结合学校功能特点,考虑交通噪声影响,总体采用西动东静的规划布局,营造生态宜人、舒朗静谧的学居环境。西侧鸟瞰效果图04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奥运特辑 | 最酷的冰——五棵松体育中心

五棵松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位于北京西四环五棵松华熙商业区,建筑面积63,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约18,000人。在2022年冬奥会时,五棵松体育馆将举办女子冰球部分比赛、决赛以及部分男子冰球小组赛。此次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冬奥改造涉及功能区改造和专项改造,工程融入了诸多高新科技、创新材料和新颖理念。对竞赛场地、竞赛层房间、伸缩看台系统进行分功能区改造,对制冷系统、温湿度系统、照明设施、音响扩声系统、显示屏等方面进行专项改造,使场馆满足举办高水平冬奥冰球比赛的需求。五棵松体育中心作为篮球、冰球的双主场,6小时“冰蓝转换”,快速实现篮球模式和冰球模式场地转化的综合应用技术是此次改造的最大亮点之一。此外,五棵松体育馆创造性地利用“冰坝”技术“截”出一块符合冬奥会标准的冰场,成为能承办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3项赛事的通用型场馆。以上技术亮点极大节约了日常运营成本,提高了场馆利用率,为冬奥会赛后的可持续运营、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优秀范例。五棵松体育中心比赛大厅-篮球模式五棵松体育中心比赛大厅-冰球模式五棵松体育馆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与商业运营结合的设计理念,把体育运动作为商业运作的一部分,结合比赛场地设置了大量商业配套设施,能够在满足高水平及标准的国际比赛同时又能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在这里体育比赛被全过程的商业化运作,体育比赛已经部分演变成一种娱乐表演,这一点从其内场的布局、冰场的设置和专用转播室的设计都能够反映出商业运营战略的特点。五棵松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馆在设计之初便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工艺,先进的设计理念,精湛的施工工艺,使五棵松体育馆获得了建筑业的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和建筑业科研最高奖——詹天佑奖。幕墙自洁五棵松体育馆外围护玻璃幕墙的low—E玻璃表面采用中国科学院自主开发的纳米易洁镀膜,经过了镀膜处理。这项技术改变了过去易洁玻璃采用憎水材料的方法,采用纳米级超亲水材料对玻璃进行处理。一旦水接触玻璃表面就会形成均匀的水膜,同时完全浸湿玻璃和污染物,最终通过水的重力将附着于玻璃上的污染物携带走,从而达到清洁的效果。为减少太阳辐射对建筑物内部的影响,在外挑玻璃肋和幕墙的第二面上进行了彩釉处理。同时在幕墙的第三面增加了一层低辐射镀膜,可以有效的防治冬天室内热量向外辐射。通过纳米材料镀膜、彩釉、中空、低辐射镀膜等多道立体设防,使五棵松体育馆的外墙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使玻璃幕墙具有很强的自洁功能,到达自然维护清洁玻璃的作用。结构工艺五棵松体育馆的屋盖结构跨度为120m×120m,采用了有弹簧限位的单向滑动支座解决大尺度屋盖结构与周边支撑柱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体育馆大跨度双向鱼腹式钢桁架体系高空累积滑移法施工在我国尚属首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首层以上沿周边设置了八道柱间支撑,解决了建筑刚度不均问题。空调节能体育馆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利用“分区分层空调”的设计理念,采用阶梯座椅下送风口,配合合理的送风温差,达到舒适节能的目的。空调新风系统设置间接冷媒式热回收系统,降低系统能耗。收集体育馆屋面及下沉广场的雨水,在室外贮存、处理供室外绿化使用,减少自来水用量。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解决了比赛大厅和休息厅的室内大空间采暖问题。绿色照明体育馆场地照明的供电除采用了双路市电加自备发电机的方式,还设置了在线式UPS,彻底杜绝电源之间切换时金卤灯熄灭的现象。气体采样及光截面报警系统,配合数控式水炮,提高超大空间的火灾报警及灭火的可靠性。采用了智能化疏散照明系统,缩短火灾时逃生时间。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节省能源,绿色奥运。雨水利用在场馆的下沉环廊四周,在10米高差的周圈挡土墙的里面设有7座雨水泵房,周边建了8个蓄水池,用以收集雨水浇灌场馆外的花坛,是五棵松体育馆雨洪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科技针对疫情下的冬奥会举办,五棵松体育馆运用无接触机器人运输以及非接触式混采设施,在比赛中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病毒的传播。五棵松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馆工程本着绿色、共享、节俭、科技的原则完成了冬奥比赛所需的各项改造。一方面在满足北京冬奥会需求的基础上,兼顾赛后利用,实现精彩奥运与可持续利用双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使场馆在节能降耗、综合高效利用、竞赛观赛环境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使北京2008年奥运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五棵松体育馆设计团队2003-2022五棵松体育中心原设计团队主要设计人员:建筑专业:胡越、顾永辉、邰方晴、罗辉、游亚鹏结构专业:齐五辉、沈莉、张艳平、柳颖秋设备专业:范珑、胡又新、薛沙舟、甘虹、陈盛电气专业:陈莉、申伟、张永利经济专业:高峰、闫峰五棵松冬奥改造配合设计团队主要设计人员:建筑专业:张新宇、白惠文设备专业:薛沙舟、电气专业:申伟、张永利、王凯文:张新宇编辑:赵楠
2022年2月2日
其他

冬奥特辑 | 最美的冰——首都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是由北京建院设计的国内第一个室内人工冰场,运行至今已有53年历史。从1971年见证“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到2008年成为北京夏季奥运会排球主赛场,再到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首都体育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本次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将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重要项目全部比赛,产生14枚金牌。作为首都体育馆本次冬奥改造的总包设计单位和老场馆的设计单位,北京建院与首体结缘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间凝聚了北京建院几代设计人的智慧和汗水,也与首都体育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传承保护在外观上,本次改造外观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修旧如旧,对立面材料进行更新,在外型不变的基础上在内侧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在墙面细节处理上采用金属嵌缝条,使整体立面更为精致耐用。在入口处,保留了原1968年建馆时的石材铺装,留住历史印记;在内部功能上,通过BIM技术优化减少机房空间,为场馆增加约1600平米功能性用房,缓解老场馆配套功能不足的问题;在院区规划上,大面积增加绿化,补充了地下停车场,极大改善院区整体环境。本次改造的核心是:在功能技术和使用体验方面满足冬奥赛时要求。赛时保障本届冬奥会首体将同时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但两项赛事对冰面有不同的温度和硬度要求,而且需要在两小时内实现转换。面对这样的课题,设计团队与奥组委制冰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在大型冰场的制冰系统上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快速、均匀制冰。通过先进的热回收设施,将热量再次用于比赛场馆浇冰热水、除湿机转轮等方面,实现废热利用,大幅降低后期运营费用。在冰面温度转换上,热水浇冰的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控制制冷机组输出的制冷量,确保冰面快速转换,使用的CFD模拟技术可以对场地温湿度进行测算,确保赛时冰面达到奥运比赛要求。观赛体验在场馆体验方面,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都是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冰上赛事。为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由36个PTEE膜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配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与冰场形成天地一体的视觉盛宴,充分展现“最美的冰”这一设计理念。场地坐席主体色调采用“冰晶”渐变蓝灰色,色彩清新明快。观众坐席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宽度由原来47cm增加到55cm,坐垫宽度也进行了加长,材质方面采用了弹性材料,大幅提升了使用舒适性。观众席还增设了固定的无障碍席位。在改善女性观众观赛体验上,将观众厅男女卫生间比例由1:0.9调整为1:1.6。在改善运动员参赛体验上,大幅增加了运动员休息区面积,并且设置了独立的运动员更衣区,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兼顾赛后为实现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设计团队统筹考虑场馆赛后的使用需求。例如比赛场地可以满足短道、花滑、冰球、冰壶等各类冰上赛事甚至排球、篮球等地面赛事的需求。场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面积扩展到可满足对更衣室要求最高的冰球赛事的需求。场地天幕的设计,除了奥运赛时可提供极具震撼的视觉体验外,也为赛后运行提供了新的功能体验。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继续作为各类冰上赛事及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冰雪运动。绿色科技本次改造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在场馆保护、节能环保、赛事体验、赛后运行的可持续方面有了全面提升:1、功能区开敞空间的设计,可在比赛时根据需求进行临时搭建,减少了固定设施的投入;2、制冰系统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剂;3、设计中采用CFD环境模拟技术,精准控制场地温湿度环境;4、重点区域的设备楼宇自控系统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重点系统24小时全程可视化监控;5、5G网络覆盖,为互联网云观察、实时转播、信息实时交互等参赛、观赛新体验创造条件;6、高清转播系统、音响灯光显示屏集控;7、场馆有线电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采用全面兼容高清、4K甚至8K制式信号的全光纤传输系统。建设单位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饰设计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灯光设计太傅光达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体育工艺北京中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幕墙设计清科锐创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设计团队项目经理:焦力设计总负责人:唐佳、魏长才建筑专业:魏长才、潘君毅装饰专业:张涛、孙霆、牛凯结构专业:李伟政、王轶、白嘉设备专业:王力刚、路东雁、丁传明电气专业:杨晓太、张建辉、姚赤飙文:唐佳编辑:赵楠
2022年1月30日
其他

冬奥特辑 | 最燃的冰——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承办体操、蹦床、手球等项目。改造完成后的国家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为97,836平方米,座位数约为18,000席(含训练馆240席)。改造后将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冰球和女子冰球部分比赛、冬残奥会残疾人冰球比赛。场馆赛后除开展冰球运动外,还可以开展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并具有开展夏季运动的多功能转换能力。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从南至北分别包含主馆(竞赛馆)、副馆(运动员热身及更衣)、扩建训练馆三个部分。各个部分既可以整体联通使用,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也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单独运行,满足赛后灵活使用的需要。国家体育馆在改扩建设计中,一方面在延续原有奥运遗产建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扩建冰球训练馆,另一方面按照冬奥会比赛标准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室内设施。通过新建冰雪主题风格的冰球训练馆、两块尺寸可变的冰球比赛场地、“六室一厅”高标准装配式更衣室、全新升级的场馆座椅、高清曲面斗屏、全线定制的冰球比赛照明系统、国际化的无障碍设施等,升级“硬件”,优化“软件”。升级后的国家体育馆遵循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原则,打造规范化、国际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冬奥场馆。尺寸可变的冰球场地根据赛时及赛后的使用要求,两块冰面可以在30m×60m和26m×60m两种尺寸间进行转换,满足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多种冰上运动项目的使用需求。冰雪主题的建筑立面扩建训练馆的立面设计上以玻璃作为主要材料,选取双层不同材质与透明度的玻璃,经过两次光线折射后形成类似冰的质感,同时通过玻璃分块的凹凸变化,营造“冰块”效果,突出本次奥运会的冰雪主题。装配式运动员更衣室位于原场馆副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采用装配式集装箱式房。这种更衣室重量轻,不易破坏原场馆地面。可快速搭建,现场无湿作业且无焊接工艺。自带装修,无需进行二次施工。此外可在赛事结束后对场馆迅速复原并将箱式房回收再利用。集约式空间利用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训练馆高度受到严格控制。为集约利用空间,将训练冰场上方的结构桁架层与赛时运行的功能房间相结合,将桁架间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一举措减小了建筑空间体量,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和节省造价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型抗震技术为提高扩建训练馆的抗震性能,减小超长大跨度结构的温度效应,该馆的桁架支座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同时为提高耗能减震,在隔震支座处设置电涡流阻尼器,形成摩擦摆隔震支座+电涡流阻尼器组成的大跨重载水平隔震系统,保证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改造过程遵循“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理念,场馆改造后达到既有建筑绿建二星标准。改造前进行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优化了空调系统。设置暖通能耗监控系统,空调机组中设置空气净化装置,并采用排风热回收技术、自然通风等技术措施降低空调能耗。场地照明设计充分考虑场馆现状、优化灯具布置、减少灯具数量、选用轻量化灯具、采用节能环保高效的LED光源,减小了灯具发热量,降低热辐射对冰面及环境的影响,降低照明系统总耗电量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制冰和空调系统的耗电量。多功能场地灯光控制场地照明采用先进的灯光控制系统,兼顾赛时与赛后的使用。通过多场景控制,实现场地照明灯具单灯开关、单灯调光控制,满足赛后各种活动的需求。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国家体育中心将保留两块冰场,搭建冰上项目为基础的体育运动、文化展示综合平台。建设单位北京演艺集团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主持建筑师:查世旭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冬奥特辑 | 最雅的冰——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成功举办了游泳、跳水和花样游泳比赛。游泳运动员在这里24次打破21项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游泳池”。赛后,国家游泳中心进行场馆改造,实现了多样化的运营,成为世界范围内奥运场馆运营的典范,并于2019年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体育和可持续建筑奖”。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将举办优雅的冰壶比赛,成为最雅的冰场。为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国家游泳中心增加了“冰”的功能,建立了可转换的冬季运营新场景,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冬奥特辑 | 最快的冰——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又名冰丝带)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南园西侧,总建筑面积为126,000㎡,场馆座位为12,000席。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标志性的体育场馆,也是北京赛区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2016年由市规划国土委组织国家速滑馆建筑概念方案国际竞赛,由Populous设计有限公司递交的概念设计获胜并由其完成方案设计,后续工程设计工作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工程于2017年9月开工,2021年6月竣工。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期间将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北京冬奥会后,将成为能够举办滑冰、冰球和冰壶等国际赛事及大众冰上活动的多功能场馆。独特寓意国家速滑馆以“冰”和“速度”为象征,在设计上用静态的建筑展现了速滑项目的“动感”,又将坚硬的冰寓意成柔软的“丝带”,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层思考和刚柔相济的智慧,22条透明的冰状丝带如同速滑运动员飞驰而过留下的痕迹,象征着无限的速度和激情,这22条丝带又代表着北京承办冬奥会的年份。建筑室内的蓝色背景在玻璃的透射和折射下,散发出深邃的光泽,诠释了独特的冬季特色和冰雪质感。绿色智慧场馆国家速滑馆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在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期间践行节能低碳原则,实现首例绿建三星冰上竞赛场馆;同时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集成平台,实现全方位运动数据服务、智慧化建筑管理,支撑智慧观赛服务,冬奥赛时将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智慧场馆。全冰面设计国家速滑馆实现了首例全冰面设计。速滑比赛场地按照国际滑联(ISU)标准设置400m赛道。通过冰面的分区控制,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五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要求;也可以实现各分区同时制冰,形成一整块无缝完整冰面,其面积约1.15万㎡,赛后能够实现2000人同时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CO₂制冰国家速滑馆秉持“绿色办奥”理念,将控制制冰运行能耗作为可持续策略的首要目标。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CO₂(R744)跨临界直冷系统的大道速滑馆。CO₂作为一种天然工质制冷剂,具备优异的环保性能,而作为载冷剂,同时也提高了冰场温度的均匀性和热回收效率。柔性屋面与曲面玻璃幕墙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体育馆,设计首创采用了金属单元柔性屋面和冰丝带幕墙系统。塑造了宏伟、充满动感的内部空间,在空间效果和结构性能完美结合的同时,实现了节约用材。新型单元式柔性金属屋面体系由1112个单元板块构成,采用高效的组合式钢架单元板块构造、新型隐形变形缝构造、新型等高线天沟系统、新型防水卷材复合铺贴构造、新型屋面雨水溢流系统等诸多技术和材料方面的创新,解决了与索网结构配套使用的围护系统柔性变形技术难题,填补了装配式模块化屋面系统的空白。为应对“冰丝带”特殊的造型要求,研发单索支承异面网壳曲面幕墙体系。由3360块曲面和平板玻璃平曲耦合形成自由曲面;结合节能、安全要求,实现高标准的曲面玻璃幕墙工艺和性能,推动了曲面玻璃幕墙的技术进步,创造了建筑工艺美学的新高度。国家速滑馆集成了通用建筑空间、超大跨结构、自由曲面幕墙、制冰工艺、冰场节能等创新技术,实现了建筑系统和部件从设计到加工安装、运营维护的全过程数字化和智慧化,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竞赛及赛后的可持续运营提供技术保障。建设单位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博普乐思POPULOUS合作设计单位深圳市大地幕墙科技有限公司、华纳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斯诺格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碧品照明设计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依斯特图文导视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亿泰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体创研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中溯信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北京天鸿圆方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馆设计团队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郑方项目经理:赵卫中设计总负责人:胡越、郑方建筑专业:孙卫华、黄越、董晓玉、何荻、崔伟、唐文宝、宋刚、郝斌、赵茹梦、朱碧雪、林志云、冯喆结构专业:陈彬磊、王哲、杨育臣、白光波、奚琦、朱忠义、段世昌、王毅、许洋、杨晓宇、邢珏蕙、马云飞、黄飒、周颖、刘琦设备专业:徐宏庆、林坤平、李丹、薛沙舟、赵墨、康健、尹航、张春苹、严一电气专业:孙成群、申伟、刘洁、张林、杨帆、赵宏、李超、闫昊、张启瑞室内设计:臧文远、张晋、周晖、杨明宿永昌、孙艺晨景观设计:刘辉、刘健、何柏、矫永健、耿芳、房昉、王思颍、王笑蕾、宇晨、郑磊绿建设计:朱颖秋、包延慧、赵天室外管线:王燕、陆东、李曼经济专业:王帆、张广宇文:孙卫华编辑:赵楠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双奥”场馆 | 北京建院为首都体育馆打造“最美的冰”

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首站到达首都体育馆考察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奥运备战情况。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首都体育馆目前已全面竣工,进入后期测试阶段。作为首都体育馆本次冬奥改造的设计总包单位和老场馆的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首体结缘已有50多年的历史,几代北京建院人用智慧和汗水服务首都体育馆,与场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首都体育馆历史演变由北京建院设计的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是国内第一个室内人工冰场,至今已运行53年。从1971年见证“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到2008年成为北京夏季奥运会排球主赛场,再到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首都体育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使命。本届北京冬奥会,首体将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重要项目的全部比赛,产生14枚金牌。对于一个文化遗产类建筑改造项目来说,如何既能传承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又能为建筑融入新的活力、满足最高级别冬奥赛事的需要,做到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建院设计团队面对的重要课题。经过深入的研究论证后,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传承保护、确保赛时、兼顾赛后、绿色科技”的设计思路。>>>>传承保护在外观上,本次改造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修旧如旧,对立面材料进行更新。在外型不变的基础上于内侧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在墙面细节处理上采用金属嵌缝条,使整体立面更为精致耐用。在入口处,保留了原1968年建馆时的石材铺装,留住历史印记;在内部功能上,通过BIM技术优化减少机房空间,为场馆增加约1600平米功能性用房,缓解老场馆配套功能不足的问题;在园区规划上,增加了大面积的绿化区域、补充了地下停车场部分,极大改善园区整体环境。>>>>确保赛时比赛大厅本次改造的核心是:在功能技术和使用体验方面满足冬奥赛时要求。本届冬奥会首体将同时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但两项赛事对冰面有不同的温度和硬度要求,而且需要在两小时内实现转换。面对这样的课题,设计团队与奥组委制冰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在大型冰场的制冰系统上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快速、均匀制冰。通过先进的热回收设施,将热量再次用于比赛场馆浇冰热水、除湿机转轮等方面,实现废热利用,大幅降低后期运营费用。在冰面温度转换上,热水浇冰的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控制制冷机组输出的制冷量,确保冰面快速转换,使用的CFD模拟技术可以对场地温湿度进行测算,确保赛时冰面达到奥运比赛要求。比赛大厅在场馆体验方面,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都是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冰上赛事。为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北京建院团队创新性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由36个PTEE膜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配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与冰场形成天地一体的视觉盛宴,充分展现“最美的冰”这一设计理念。冰场及天幕场地坐席主体色调采用“冰晶”渐变蓝灰色,色彩清新明快;观众坐席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宽度由原来47cm增加到55cm,坐垫宽度也进行了加长,材质方面采用了弹性材料,大幅提升了使用舒适性。考虑到使用的广泛性,观众席还增设了固定的无障碍席位。比赛大厅观众厅墙面采用了中国红元素主背景墙,配以从中国篆书提炼形成的运动主题符号,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内涵。观众厅墙面在改善女性观众观赛体验上,将观众厅男女卫生间比例由1:0.9调整为1:1.6;在改善运动员参赛体验上,大幅增加了运动员休息区面积,并且设置了独立的运动员更衣区,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观众厅观众厅吊顶>>>>兼顾赛后为实现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设计团队统筹考虑场馆赛后的使用需求。例如比赛场地可以满足短道、花滑、冰球、冰壶等各类冰上赛事甚至排球、篮球等地面赛事的需求;场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面积扩展到可满足对更衣室要求最高的冰球赛事的需求。运动员更衣室场地天幕的设计,除了奥运赛时可提供极具震撼的视觉体验外,也为赛后运行提供了新的功能体验。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继续作为各类冰上赛事及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冰雪运动。>>>>绿色科技本次改造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在场馆保护、节能环保、赛事体验、赛后运行的可持续方面有了全面提升:1、功能区开敞空间的设计,可在比赛时根据需求进行临时搭建,减少了固定设施的投入;2、制冰系统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剂;3、设计中采用CFD环境模拟技术,精准控制场地温湿度环境;4、重点区域的设备楼宇自控系统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重点系统24小时全程可视化监控;5、5G网络覆盖,为互联网云观察、实时转播、信息实时交互等参赛、观赛新体验创造条件;6、高清转播系统、音响灯光显示屏集控;7、场馆有线电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采用全面兼容高清、4K甚至8K制式信号的全光纤传输系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指引下,从前期论证到竣工验收,北京建院设计团队历时近4年时间,本着对首都体育馆深厚的情感和工匠精神,克服疫情的影响,通过精心的设计,为50多年历史的老场馆增添了最美丽的一笔。从第一块室内人工冰场到冬奥历史上第一块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系统制冰的冰场,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北京建院与首都体育馆共同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2021年是北京冬奥会的冲刺之年,场馆的各项测试工作将紧密推进,北京建院将继续全力保障后续测试和运行服务工作,最终向全世界观众呈现来自中国的“最美的冰”。项目信息:设计总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饰设计: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灯光设计:太傅光达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体育工艺:北京中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幕墙设计:清科锐创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建院设计团队:项目经理:焦力设计总负责人:唐佳、魏长才建筑专业负责人:魏长才、潘君毅装饰设计负责人:张涛、孙霆、牛凯结构专业负责人:李伟政、王轶、白嘉设备专业负责人:王力刚、路东雁、丁传明电气专业负责人:杨晓太、张建辉、姚赤飙撰稿:唐佳
2021年1月21日
其他

国家速滑馆设计理念与关键技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已完工,接下来场馆将为冬奥测试赛做准备。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设计,冰和速度结合为“冰丝带”。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水立方和冰丝带交相辉映,成就夏季、冬季两个奥运的传奇。速滑馆的设计集成了通用空间、超大跨结构、自由曲面幕墙、冰场节能等关键技术,为北京冬奥会赛时、赛后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保障。国家速滑馆实景拍摄©BIAD01场
2021年1月13日
其他

徐聪艺:关注体验的城市设计实践——怀柔科学城城市设计

徐聪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与城市设计院院长代表作品:西安曲江文化创意大厦、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轴广场及中央博物馆、丽泽金融商务区城市设计、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总体规划、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关村国际交流与技术转移中心、北京房山兰花文化休闲公园主展馆、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规划景观综合提升设计、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规划、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低碳生活馆、长安街公共空间环境规划提升设计等。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作为建筑师出身的我,这些年来和我的团队也介入到很多城市设计当中,随着建筑师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视野范围越来越大,我们尝试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究竟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做一名建筑师,从什么角度去思考职业的工作内容,是我们近期关注的重点。怀柔科学城项目已经进行了两三年,未来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分析在这个项目中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里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建筑师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更多关注的问题。城市关注点的变化关注城市物质实体。首先,作为一名建筑师,或者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实际的物质实体,这是在城市里的关注点。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个城市或是一种人类场所的空间感,故空间的本体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关注城市空间本体。城市存在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我们需要存在于城市中,需要更多地思考:我们在这里面要做什么。关注城市空间中人的生活状态。例如,怀柔科学城占地100k㎡,大的规模或是小的场所感,应该以哪种尺度去考虑问题?我认为尺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体验,我们需要更多从人的角度去思考这种体验感,以满足人的需求、关注人的体验为出发点对城市进行研究。怀柔科学城城市设计01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北京建院 | 应急救治新建临时与改造医疗设施工程设计导则(试行)

为紧急应对近日新型冠状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及其各项使用需求,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北京建院发挥技术优势,收集、整编了相关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规定,以及近期行业内所发布同类应急医疗工程的相关技术资料,特别是结合此次多项防疫应急工程实践,编制完成了《应急救治新建临时与改造医疗设施工程设计导则》(试行),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并为疫后医疗设施改造提升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导则全文13000字,共分10章,包括:1.总则;2建筑选址和总平面设计;3.建筑设计;4.结构设计;5.给排水设计;6.通风与空调设计;7.电气设计;8.智能化设计;9.消防专项设计;10.工程概算。附录: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设计标准、规定列表。限于时间条件局限,同时相关应急工程项目尚在建设过程当中,导则仅为初步成果,仍存在一定不足,敬请使用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北京建院将持续完善,并展开更深入的专项研究。目
2020年2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和我的祖国 | 北京建院共贺新中国70华诞

七十年披荆斩棘七十年风雨同行七十年兴城筑国七十年精彩纷呈七十年北京建院为新中国而生七十年北京建院同新中国一起走过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热烈庆祝BIAD北京建院成立70周年
2019年9月29日
其他

世园会开幕 | 探秘置身“花海”中的灵活建筑

2019年4月29日,由94把象牙白“钢铁花伞”簇拥而成的国际馆将在世园会绚烂绽放,来自捷克、巴拉圭、缅甸等五大洲的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园艺展览将进驻这片“花海”,牡丹、芍药、月季、组合盆栽等国际园艺竞赛也将在这里举办。五洲荟,四海聚,届时,国际馆园区内将迎来一场场园艺界的“奥林匹克”竞技。2019年北京世园会国际馆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领衔设计,以“花伞”为元素、“花海”为主题、“长城灰”为色调,秉承“以人为本”、“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座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既满足展会需求、又满足会后使用的国际馆。以花会友
2019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