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编者按近几年,全国的支农社团发展遇到很多瓶颈,各个社团也有各自的问题,几个老支农队员想结合在支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资源和关系网,为各个社团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牵头把各个社团想做事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讨论各自社团的问题,并能一起联动做一些对社团发展有益的探索,让青年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得到自身成长。所以这次交流会就由几位老支农队员牵头、几个社团来主要推进,于3月11日至3月19日,开展了一次针对全国支农社团的线上交流会,通过优秀社团案例分享、老支农队员分享、社团问题探讨等多个环节让大家进行问题总结梳理,并共同探讨新的支农方式、社团发展经验等话题。小编将从“问题讨论篇”、“实践探讨篇”、“社团巡礼篇”等方面陆续推送此次线上交流会节选内容,以供其他社团伙伴参考学习,本次推送的是“实践探讨篇”之下乡模式创新。自2000年左右大学生开始支农下乡到现在已经二十来年了,全国兴起了上百个支农社团,各个社团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支农下乡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乡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支农形式也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破。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对社会认知、做事能力、社会资源不足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也少有能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很多社团支农形式相对固化,支农社团偏向泛公益化严重,很多青年学生会反思支农的意义是什么?下乡的意义是什么?那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些案例,从中汲取新的经验吧!1.三把斧过时了吗?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张玉学姐首先带大家重新回顾了大学生支农下乡的历史背景。在世纪之交,中国乡村社会日趋凋敝,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在刘老石等老师的影响下,大学生自发组织开展下乡支农调研活动,从刚开始的乡村旅游、零散下乡调研到有组织的下乡支农支教,再到成规模的大学生参与新乡村建设运动,农村与大学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回顾历史,也给大家抛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下乡?支教创新支教不只是教孩子外界美好的东西,也要更多让孩子发现自己故乡的美。告诉孩子外界的美好是为了激励他们更努力的学习以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元丰富的世界,但是让孩子从小爱故乡才是推动乡村工作的根源所在。乡村有丰富的、天然的教育资源,我们做支教可以跟本地的乡土资源结合起来,比如跟本地的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自然资源等结合,也可以跟村庄的村民结合,比如可以请当地的农民给孩子们当老师,教孩子们学做当地的美食、学习当地的传统技艺、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及历史等,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民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孩子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乡村的乡土文化价值。对孩子来说,支教过程给他们播下了一颗爱乡的种子,等他们长大后,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都可以尽自己努力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也会有人愿意返乡建设自己的家乡,人愿意回去了,乡村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调研创新通过调研,一方面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农村、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乡村的一些问题,进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农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调研的方式,可以根据村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但要注意积累。如果多次去同一村庄下乡,去下乡的人员可以流动变换,但要注意再次去下乡时要在前边下乡的基础上不断做完善,每次下乡前要结合村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下乡计划,进而不断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避免每次去下乡都是重复同样的基础工作而无太大效果。文艺创新文艺是开展乡村工作很好的组织动员方式,既能增强村庄文艺、文化氛围,丰富村民文娱生活,也能通过让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时重拾乡土文化价值。人聚起来了,产生连接互动之后,也能通过一些方式让其有一定共识,共同建设家乡的共识,有了本地人自发、自愿的参与家乡建设,乡村的发展才更可持续。对于村庄来说,大学生作为外来者,更多是起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在乡村开展相应实践活动,把村庄的人、文化等各方面的元素盘活,激发乡村的内生力量。当地的事情一定要让当地的人来做,在下乡过程中可以注意挖掘合适的乡村带头人(有威望的乡贤,有热情、有组织能力的村民等),只有当地的人有意识主动建设自己的家乡,村庄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也会更可持续。对于我们支农队员来说,要加强自身自觉学习能力,与时俱进,灵活变通,开拓创新。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同时也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2.创新下乡案例分享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作为最早推动辅助大学生支农下乡的机构,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通过搭建青年人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让更多青年人得到锻炼成长。自2003年发起的“全国大学支农调研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截止到2019年暑假,已成功举办28届。近几年结合个支农社团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全国交流会也在尝试做创新突破,交流会后期下乡点跟在地返乡青年、合作社等结合,希望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创新出更多元的支农方式。本次支农线上交流会的发起人也特意邀请了三次交流会中的其中三支下乡队,并邀请三个下乡队的代表给大家分享他们的实践及思考。茂霞特别行动小组参加过第25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福建主会场)的张广良同学分享了他们于2018年寒假在福建省泉州市茂霞村的下乡实践广良首先分享了自己在下乡后对于调研的反思: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拍摄乡村宣传片;旅游专业的同学可以帮助村庄开发旅游资源;与其他地方的非遗做连结;想法可以多样,但要注意落实;下乡前要提前踩点并做预调研;根据不同地方的乡村资源情况,开展下乡活动时可将三把斧视情况而做不同侧重调整。紧接着,广良也谈了他对于乡土课程的思考:(1)明确授课目的,想要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知识、技能,增长什么能力,希望孩子认识家乡等等;(2)授课方式(可多样)、授课地点(不局限在教室,可划分不同的区域)、授课内容(可多元)、授课人(不仅限于大学生,村中的技艺人等也可以);(3)课程设计:戏剧人生;绘本(可以教孩子们编课本);植物鉴赏、植物工作坊;村史介绍(村中名人、乡绅、家族故事等);游村会(提前确定好组长、组员、导游、跟队、路线,给每一组孩子们布置十道题,让孩子们结束后回答)广良将分享的重点放在了对实践中调研、支教的反思上,让大家对支教的课程内容和调研的目的、形式等有了更多的思考。邢台队参加过第27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北京主会场)的李季为大家分享了他们邢台队在河北邢台北永安村的下乡全过程。李季同学将他们在支教、调研、文艺三方面的工作讲述的十分详细,也为大家介绍了北永安村的一批热爱学习的农村妇女,同时也分享了一些她对下乡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