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

其他

价值正向的性必取广义负向必取狭义-性说之2

性是一个无比复杂幽深的议题-性说之1(点击链接查看全文)上文论及就人而言的性,已超越动物性的单纯,而有了人的自由与爱的价值赋与,更从而有了价值正向与负向的表示。所谓正向的表示,就是通过性来传达爱,这时爱是主性是从,效应是感情真能传达到对方身上,促使两生命的交流合一,也就是人性自由的充分实现。所谓负向的表示,就是人性自由因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之故,感情被闷住通不出去,遂反弹为对体制、规范的叛逆、冲撞、破坏;这时只顾得了自己的自由顾不了对别人的爱,遂有意无意地导致对别人的伤害与人我间感情交流的阻碍,反让感情更通不出去自我也更闷了!这种伤人也伤己的任性表现,遂成为性的负向表示。这时爱沈隐了,只剩下寡头的自我与无效的自由,此即称为自我中心或自私,即使口口声声宣称爱,也只是假爱之名的自私任性罢了!上一篇文也曾说不论是价值的正向或负向表现,都是发自人的自由意志而聚焦于性来表达,那他是怎样通过性来表达的呢?一个简要的区别标准就是:正向表现时一定取性的广义,负向表现时则是取狭义。所谓广义的性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全身,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及大脑的思维,当然也包括狭义的性器官交媾。而所以如此,全因心灵的爱在作主,身体则是是爱的传达管道、方式、与凭借,而管道多方,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一思一想,皆可传情,乃至眉目表情不经意间,都含爱意。所以才有人说全身都是性器官,同理身体感官的所有碰触也都无不是爱的交流,此之谓广义的性与性交。亦唯有如此,生命感情才能充分发抒,毫无堵塞隐晦,人才能体验到最充分的自由,而为人性的充尽实现。即因爱与善意是人性所同然,人人都乐于接受与付出,故最不会构成人我互动的阻碍与防卫也。至于狭义的性,当然就是仅指性器官的交媾。而所以自限于此,则全因自我的受伤与爱之隐藏,使所有人际关系的对方不成为我的关怀对象,反成为自我受伤情绪(如卑屈、恐惧、怨恨、愤怒⋯)的宣泄对象。于是爱转为欲,包括占有欲、支配欲、毁坏欲等等。统言之,其实就是一种受伤生命奇诡的自我证明方式(用损伤别人的生命来支撑自我的生命)。其逻辑就是:我坏你也不许好、我没有的你也别想有。其自我的感受就是自卑,对他人的感受就是嫉妒,造成的生命存在情境就是孤单与疏离。而这一切落实聚焦于性,就自然是指狭义的性。因为只有这样具体明确的性,能有效成为占有支配宰制毁坏的标的与自我存在的证明。尤其是传统的男女关系,男被设定是强者女是弱者;于是当男人在社会竞争中失败,受伤的自尊需要寻求平反的时候,最方便的就是找一个弱者来欺凌,而绝对的弱者就是女人。于是出现了各种性骚扰、性虐待、性强暴。而且发展到后来,不止男对女,连女对男也逐渐发展出在性上的种种反宰制技俩,如狐媚、诱惑、暧昧、躲闪、依赖、纠缠、狡猾、刁钻等等,这也是一种自卫与自私,也是一种暴力,则姑可名为柔性的暴力。我们于是可以了解为什么男女间有那么多环绕著性的攻防游戏、尔虞我诈,乃至演为恐怖情人,而所谓的性,都是指狭义的性。在这里,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爱(连一般男女间的恋爱也一样),甚至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和健全的自我,而只有各自的利害盘算罢了!导师简介:曾昭旭(TSENG,
2020年4月23日
其他

性是一个无比复杂幽深的议题-性说之1

在「性说」系列之首,我们先点出其复杂幽深本质,以为下文定位与张本。导师简介:曾昭旭(TSENG,
2020年4月20日
其他

人到底为什么要去爱人?

基于人性本质的自由意志,人的确有权选择去爱或不爱,但为什么虽基于自由意志却仍应选择去爱,才是最圆满的呢?现实上正有非常多的人觉得爱人好累好烦,一个人多自由轻松呀?真不想再谈什么爱了。因此,人到底为什么要去爱人?就成为人们心中普遍的疑惑,不免要质问:这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理由吗?其实这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谬误而不成立的。因为基于自由意志,人本来就没有非爱人不可的理由;任何理由的提出都已和人性本质的自由意志矛盾。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该说: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纯粹是人想去爱、愿意去爱罢了!换言之:爱根本就已蕴涵在自由意志之中,而与自由为一体。所以若选择不去爱,反而会构成自我的破裂与否定,亦即如此选择其实是违背自我的意愿而不可行的。当然这样的说法实蕴涵一种诡谲的辩证,所以孟子才一方面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人生之路只有两条,就是爱或者不爱。)这显示了人的自由选择权;但另一方面,他又说选择爱才符合人的天性,是人心所同然的良知良能,所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就是「达之天下」的普遍人性。相对于肯定人性的主体自由(这是人性的始性),这则是肯定人性的道德理想(这则是人性的终性)。必贯彻始终,实践地合为一体(此时人性便合主体性与道德性为一而称为「道德主体性」或「道德自我」),而如此合二为一的实践历程,便称为自我实现,其具体内容就是自由去爱。当然,基于人性始性的自由意志,人还是可以选择不去爱的;但这便是有始无终,而终会令人抱憾。所以爱如果一定要说一个为什么的理由,便只能说是为了达成充分的自我实现。换言之,这依然不是一种外求的假价值,而是反求诸己,因创造而实现的真价值。也就是说:爱没有目的,爱的本身就是目的(即自证为真我);爱也不需要报酬,爱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报酬(即自我实现)。不过在这里仍可能会产生是真抑假的疑问,这就是:人很可能会为了证明自己、实现自我而去爱人。亦即:他其实并不真关心对方,而只是关心他自己,想成就仁人义士的道德美名罢了!像这样假借爱的名义,实则利用、剥削对方以成就自己美名的表现,当然不是真爱而只是自私。但两者间的真假要如何明辨呢?这就要深究爱之所以为爱的深层涵义了!原来爱的始端(动机端)是以自由(也蕴涵主动、无私)为真假的判别标准。所以如果需要有人被他爱,好成就他的爱人美名,那其实也是不自由的(所以对方若不接受他的爱,或不照他的期望回报,他就会生气,说对方孤负他的爱),所以并非真爱,因为不尊重对方自由,也就是违背「自由」这个标准,遂令自己与对方都不自由,那又怎么会是真爱呢?其次,再就爱的终端(结果端)来说,则是以一体(也蕴涵同体、同在)为真假的判别标准。原来爱之所以为自我实现,到底是要实现什么呢?若说实现理想,那又是什么理想呢?原来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所以程明道才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陆象山才说:「吾心即宇宙」)。这理想落实下来要如何实现?就姑且从爱一个人切入罢!所以爱的实现一定是指两个人都以主体的身分平等互动,而有着相知相感相通相契乃至相融相忘的结果才算的。绝不是以对方为利用剥削的对象,成就一己的虚名或虚荣,而其实并无任何自我实现的悦乐可言。然后从当下的人我相通感便可以推而领悟原来所有人乃至天下万物,其实都是内在相连为一体的;而如此深奥的生命实存的真理,则唯有通过爱而能有存在的体验。而此「整体存在感」或「整体和谐感」便是人性与道德的终极理想与实现,虽名曰自我实现,其实是宇宙真理的实现,所以也是公而无私的;亦即:关怀他人就是关怀自己,所以若剥削他人亦实即剥削自己,此之谓人我同体而无自私可言也!于是,不管是始端或终端,我们便都可以用无私抑自私来作为爱是真抑假的判别标准了!而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去爱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如实的理解。导师简介:曾昭旭(TSENG,
2020年3月5日
其他

封城自省课题之二:人心染毒的发展流程-2

前文提出人心染毒的发展流程大致有三阶段:偶然挫折、错误诠释与凝为习气。前文已说明第一阶段的偶然挫折,其实是提供了一个两可的情境,看人秉其自由意志要选择此抑彼?正抑邪?爱抑恨?善抑不善?自由抑不自由?在此人还没有染毒,只是处在一个可能染毒沦落(当然也可能成长上达)的情境。须得人事实上不信邪,偏想尝尝中毒沦落的滋味(试想想许多青少年为什么偏要拉K吸毒?)因而选择了不要自由与爱而选择了沦落与恨,才开始感染病毒的。这于是进入到第二阶段:错误诠释。
202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