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艺博

其他

姚斯青:文化残骸的投影-从山寨品反观史金淞的艺术逻辑

导语:史金淞之“松系列”装置始于2005,乃艺术家借原木之躯干,改古典之符号,抒今人之胸臆。遂后,模仿者日众,山寨厂昌盛。于史金淞而言,大规模生产复制使艺术进入生活乃利民之事,亦予艺术以新定义。但团队考察各地发现,厂商各自为营,局面糜乱,遂谋划联合各地复制者。以数十棵山寨松树于白盒子艺术馆布置成展,并邀约十数山寨厂商、设计师、哲学家、法律界、艺术界等各界人士聚于树下,探讨山寨文化之滥觞与蔓延,共商文化生产之良性发展,创造公共艺术之新空间。我们邀请了多位文化界、艺术界的学者,分别根据各自对于展览主题的观感,录制了一段音频,展览现场同时播放各人的音频,形成一个“对话现场”。我们也将音频分别整理、结集成文。下文是文学批评家姚斯青博士撰写的展评。
2018年12月18日
其他

黄韵奇: 第三种复制-从经济制度和自发性看山寨

导语:史金淞之“松系列”装置始于2005,乃艺术家借原木之躯干,改古典之符号,抒今人之胸臆。遂后,模仿者日众,山寨厂昌盛。于史金淞而言,大规模生产复制使艺术进入生活乃利民之事,亦予艺术以新定义。但团队考察各地发现,厂商各自为营,局面糜乱,遂谋划联合各地复制者。以数十棵山寨松树于白盒子艺术馆布置成展,并邀约十数山寨厂商、设计师、哲学家、法律界、艺术界等各界人士聚于树下,探讨山寨文化之滥觞与蔓延,共商文化生产之良性发展,创造公共艺术之新空间。我们邀请了多位文化界、艺术界的学者,分别根据各自对于展览主题的观感,录制了一段音频,展览现场同时播放各人的音频,形成一个“对话现场”。我们也将音频分别整理、结集成文。下文是香港策展人黄韵奇撰写的展评。------------“第三种复制”的策展思路极具启发性,进行了自下而上地,对于当代艺术媒介传播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就展览的视觉符号核心而言,史金淞使用了松树这样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也是广为大众熟悉的符号,付诸于当代性极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例如,使用金属、其他树种,螺丝钉零件进行组装、拼贴等。这两者的结合使消费者及群众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熟悉感,给了观众一条与自身审美认知贴近的去观察调查艺术品的线索。又满足了大家对于所谓的当代性和潮流性的一个需求。这个需求背后隐藏了比较不安的情绪,大众对于自我审美缺乏自信的情绪。因此需要一个比较熟悉的视觉符号来对艺术品进行理解。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下对于现当代艺术的审美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人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自身精神文明追求的不匹配。由于这种不匹配,和审美的缺位,曾经造成了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标签刻板化的移植的艺术审美大行其道。例如生搬硬套的本土化的“巴黎浪漫”“法式风情”等等。也是全球化文化对中国影响的一个反映。史金淞的松树将传统的符号现当代化,并如此受到消费者欢迎,则是对此类需求的另一种回应。史金淞作品
2018年12月14日
其他

蓝庆伟:“复制”与传播:原创、受众与接受

导语:史金淞之“松系列”装置始于2005,乃艺术家借原木之躯干,改古典之符号,抒今人之胸臆。遂后,模仿者日众,山寨厂昌盛。于史金淞而言,大规模生产复制使艺术进入生活乃利民之事,亦予艺术以新定义。但团队考察各地发现,厂商各自为营,局面糜乱,遂谋划联合各地复制者。以数十棵山寨松树于白盒子艺术馆布置成展,并邀约十数山寨厂商、设计师、哲学家、法律界、艺术界等各界人士聚于树下,探讨山寨文化之滥觞与蔓延,共商文化生产之良性发展,创造公共艺术之新空间。
2018年12月11日
其他

陈贶怡: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与艺术品价值

导语:史金淞之“松系列”装置始于2005,乃艺术家借原木之躯干,改古典之符号,抒今人之胸臆。遂后,模仿者日众,山寨厂昌盛。于史金淞而言,大规模生产复制使艺术进入生活乃利民之事,亦予艺术以新定义。但团队考察各地发现,厂商各自为营,局面糜乱,遂谋划联合各地复制者。以数十棵山寨松树于白盒子艺术馆布置成展,并邀约十数山寨厂商、设计师、哲学家、法律界、艺术界等各界人士聚于树下,探讨山寨文化之滥觞与蔓延,共商文化生产之良性发展,创造公共艺术之新空间。
2018年12月5日
其他

郝青松:山寨时代的公共拯救与创造再生

《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展评郝青松:艺术批评家、艺术学博士导语:史金淞之“松系列”装置始于2005,乃艺术家借原木之躯干,改古典之符号,抒今人之胸臆。遂后,模仿者日众,山寨厂昌盛。于史金淞而言,大规模生产复制使艺术进入生活乃利民之事,亦予艺术以新定义。但团队考察各地发现,厂商各自为营,局面糜乱,遂谋划联合各地复制者。以数十棵山寨松树于白盒子艺术馆布置成展,并邀约十数山寨厂商、设计师、哲学家、法律界、艺术界等各界人士聚于树下,探讨山寨文化之滥觞与蔓延,共商文化生产之良性发展,创造公共艺术之新空间。
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