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事务所
其他
为了高息,拼了
图:阿历克斯-卡茨这几天,央行的一系列动作,挺耐人寻味。今天它下调了逆回购利率(和我们日常做的国债逆回购不一样);然后又下调了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这两专业名词有点难理解。大家只要明白,它效果类似于“小规模降息”就行了。这让我对20号(下周二)很期待。每月的20号,是LPR调整的大日子。我们的房贷和LPR挂钩。从现有迹象看,本月LPR非常有可能要降一降。有房贷或贷款的人,成本也会跟着降降。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聊回今天的事。最近存款一波波地降,没完没了。Lisa想了一个窍门,想做高自己的回报。我抛出来供探讨下。还是用年金险锁定复利回报。年金险的预定利率还不错,有3.5%。但它的bug是——等老了才能领(男性最早是60岁,女性是55岁)Lisa爸爸恰好是55岁。她就灵光一现——哎!可以给爸爸买啊。五年后就可以领钱了。这款年金险对中老年人相当友好。测算了下,假如叔叔买了一份养老年金险。选了五年缴费,一年10万,缴满五年就开始领钱,定期领取二十年。一直领到80岁为止。那每个月领2541元,一年能领3万多。到了80岁那年,再一次性拿到十年的钱:近30万。一共能领取近91万元。算下来,一直到领完最后一笔:年化复利能达到3.94%了。Lisa爸爸相当于:未来几年,分别买了几笔1-5年期的理财。然后依次慢慢领钱了。用短期的操作,锁定了25年近4%的长线复利。我说,emmm。你真是挺拼的。但是吧,这么做,考验你和叔叔间的信赖度,考验叔叔个人的情感状况的稳定性。或者。你能接受这笔钱,能完全孝敬给爸爸,也是ok的...其实,我之前非常想给我妈这么买。可惜她是过了年龄,买不了了。当然——得强调一下。拿到3.94%的前提是,Lisa爸爸身体健康,吃嘛嘛香。领足这20年不成问题。否则,利率会低一些了。这产品拼的就是寿命。可以定期领20年,也可以选终身版本,永续领取。二Lisa还在灵光一闪的阶段。她仍然犹豫。要认真地综合考虑。我读者中,有一些年长且嗅觉敏锐的人,确实这么操作了。比如前几天,我知道一位读者,为50出头的丈夫买了一份年金险。领足20年的话,复利能达到3.86%。不需要等待太久,就能领取了,利率还远远超越现在的中短期理财。哎,这是什么聪明脑袋。。。我前几天说有一种45岁躺平法。其实套到这个年金险上来算:如果是45岁女性买,最早55岁开始领,领足20年。复利能达到3.6%上下。如果是男性,最早60岁开始领。领足20年。复利能达到3.8%、3.9%上下。都很诱人。也算是:中短期操作,锁定超长期复利了。ps.今年降息猛,年金险的风很大,我聊它挺多。但买不买是要认真权衡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得有闲钱买。不至于紧巴巴;更重要的是,有领足20年的信心。身体好、心态好。为了每月能有一笔稳稳的养老金到账。也不能太焦虑内耗了。好好养生、滋润身心吧!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穷,分享3个吃饭技巧...
en....en....脚抠了半天地板。写点吃吃喝喝的内容吧,我最近发现了一些吃饭省钱的方式。快收藏!经济不好的时刻,有啥比吃饭省钱,更重要的事?一社区食堂大伙有没有发现—国家主导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多了。开在家附近,提供便宜餐饭。这类社区食堂由政府牵头、企业运营、有财政补贴,主要是便民。主打一个实惠。我上海的一位朋友,最近去家附近的社区食堂吃。给我拍了个照片。点了一碗豆腐脑,一个鸡蛋。花4块多钱,吃了顿美美的早餐。(上海物价不便宜)我另外一位北京的朋友,也偶尔去社区食堂。午饭晚饭,一荤一素是13块;两荤一素是18块。饭菜干干净净,味道比较清爽。一天下来,30多块钱能搞定——在北京,已经很划算啦〜当然。或许还有更便宜的餐馆。但无论从就近的距离,或卫生状况来讲,社区食堂还是有优势的。出于健康着想,社区食堂一般不会重油重盐。政府做这类惠民项目,更多是照顾周边居民和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搜了下——像上海有个社区食堂推出“智慧餐盘”,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绑定敬老卡,然后刷脸自助支付。四川的某个社区食堂,对于高龄、低保和特困老人,额外有价格优惠。怎样找到家附近的社区食堂?很简单,用高德就搜“社区食堂”就ok〜〜Lisa也去吃了一家,她去的社区食堂挺有意思。开在一个公租房小区里面,据说这小区有“最美公租房”的称号。建筑设计很有美感。还有一整层红色跑道,串联起各个住宅楼,和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等等。就是容积率高,看久了容易密恐发作。小区里面就有理发店、便利店啥的,还有鲍师傅呢。社区食堂就在同一条街上,去年刚开业。二外卖直播今年抖音和美团干架,要抢餐饮外卖的地盘。美团的股价因此跌得很惨。逼急了后,美团现在开始搞一个重心:直播外卖直播间的饭菜比正常外卖间,要便宜20-30%。刚刚我在美团的直播间点了个番茄鱼+五常米饭。直接点外卖,要37.9块。我在直播间买,只要28.9块就能买到。立省9块大洋。我随手拍了下。份量还挺足〜(旁边那本书的体积挺大)美团直播间的菜品很丰富。可以先在直播间买个券,吃的时候兑换成外卖就行〜Lisa囤了个9.9块的奶茶券,留着明天喝。像和府捞面,平时点外卖,一碗面要将近40块。如果能蹲个直播价,只要27块钱不到〜打开美团外卖app,首页就有一个“直播”。这直播间是按地区分的,北京有,深圳有,鹤岗有,很多十八线小城市都有。我觉得美团的直播有个好处。解决选择困难症。你是否打开外卖软件后,面临选择困难症?看看直播间,从中快速pick一个实惠的饭菜〜三最后这个小工具,有点儿小众了。“惜食魔法袋”微信上能搜到小程序。很多面包蛋糕店保质期只有1-2天,到期了卖不掉的话,就只好扔掉〜这个小程序就整合了一些本地的面包店,甜甜圈店,咖啡店。卖得贼便宜。但是——随机搭配。从小程序下单,到约定的时间去线下店铺取餐。把小程序的取餐码告诉店铺商家,就ok了~Lisa下了一单,晚上取的时候还担心会不会给她打包的是破损的、不新鲜的、店铺里卖不出去的。结果到了以后,对方和我说你挑吧。“挑中哪个我给你装哪个。”她从惜食魔法袋的小程序买了甜甜圈。原价是18块/个,她总共花了27.9块钱买了四个。非广告,我有点担心我提了这个小程序后,它会卡顿崩溃。有些城市,它可能没开通服务。但,我挺欣赏这个理念。一方面避免了很多无效的浪费。一方面也是给顾客带来便宜的食物意义性还挺不错〜ps.就写三个〜投石问路,大家有啥实用省钱小妙招,也可以留言区分享哈。
2023年6月7日
其他
挖呀挖,挖到了5%高息...
图:Umao有一个诀窍值得说说。有些银行啊,真的很“双标”。典型的是,线上存款利息,和线下利息。差异挺大。有一位读者分享说——“我是成都银行买存款,5年期4%,是去线下网点开户存的。网点还送了750元的超市购物卡,还有一桶油。”很满意。妈呀,这么高的利息,这么好的羊毛。节操何在,道德何在。存款何在。我十万火急地下载了一个成都银行APP。但,在APP上找了半天,只找到了3.4%的存款。看来。这又是“线下特供”存款了现在银行竞争太激烈了。挺多银行明面不敢太奔放,拉储拉得太过火。但他们总得吃饭,线下会悄悄咪咪地搞福利,圈住顾客们的欢心。二更夸张的是——美元存款。这两年美元升值多,一些老百姓手头也攒了美元。就想买买美元存款。但小伙伴们纷纷反馈——“我在内地银行APP里查的美元存款,利率都只有零点几。”有没有高息点的呢?也去线下看看吧〜这几天,我让Lisa跑了一些银行在北京这边的线下营业部。走近现场挖呀挖。做了很多一手调研。随便列几个打探到的美元存款,利率甚至高达5%。越女事务所制图以上来自真实的调研,无水份。真香啊。(当然,买美元存款,会有汇率波动的风险)注意,表格利率不是一成不变。不同时间存入,可能会有细微变化。以及。不同网点之间,利率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还请以银行口径为准~担心期限太久,汇率波动风险的话,某些银行也有3个月、半年期可选。。。。对了。稍科普一个知识点:在国内银行买美元存款,同样受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哈。国家层面100%兑付。只要控制在50万元人民币以内~三除了线上线下的差异。不同网点也有利息差异。有的网点不太缺存款,就低点;有的很焦急拉存款,就高点;有的赠品多一点,有的赠品少一点...哪天闲着没事,可以骑着小电动车,多跑几家比对下。难怪——今年突然出现了“存款特种兵”的说法。为了多拿几千块的利息,坐着高铁跨省跨城去排队存款。存完了再匆匆赶回来。对于追求安全性的大户而言,这可能一年能差出上万块,好几万块的回报。。。。我以前每到一个城市旅游或办事,习惯性打开贝壳app,查查本地房价。看来。以后可以考虑增加一个项目了:去本地银行转悠转悠,考察考察吧。说不定,就能提两桶花生油回北京呢〜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这个福利,慢慢放开了
图:st.aftercigs五一假期爬上来,聊一个应景的新闻。我觉得挺重要:上海放开了社保。外地户口的人也可以在上海,用灵活就业身份买社保了。怎么讲?这意味着,外地人想在上海交社保变容易了。再进一步讲。外地人想在上海退休,变得好操作了。享受上海社保待遇的门槛,大大降低了。上海是全国退休金最高的大城市之一,平均领取水平是5千多/月。我认识的一个妹子,非上海户口,她在上海做设计,工作在线上就可以完成。她最近想去海南找个小地方,旅行住一段时间。当一阵数字游民。原本还要愁社保该怎么交。上海把“外地人可交灵活就业社保”这道口子打开,她的难题迎刃而解了。她不是个例。很多人在上海开滴滴、当月嫂、做保洁等等工作。公司通常不给上社保。外地人想交的话,得找找法子。现在变得更好操作了。门路广开。但有些细则还没出来,大家有需要的,可以等假期结束,社保的人上班了,再打电话详细问下。二上海放开后,北京可能成了最后1个——外地人灵活就业没法买社保的大城市。我有打电话咨询,为啥北京这么死板一块,这么头铁?社保人员不耐烦地回答——因为这是北京真牛。仿佛北京这个词,是一剂万能药。解释所有不能解释的逻辑。打发所有不能打发的疑问。大部分城市,都允许外地户口的人交灵活就业社保了。比如广东、浙江、福建、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长沙等等。(除了头铁城市)国务院2021年已出台相关政策——上海这一次放开,也代表着我们国家,基本把这块的福利歧视废除了。前面也提到,上海是全国退休金最高的大城市之一,平均领取水平是5千多块。我节假日恰好帮一位小城市的阿姨看了下她的退休金。她是一位60后。2017年退休时,每月的退休金只有979块钱。其中基础账户发676块钱;个人账户发303块钱。图片是2017年时领取水准。到了今年,她的每月退休金终于涨到了1400块钱。太少了,这都是时代的眼泪。叔叔阿姨辈,当年生活在小城市或农村。顺带结果是,他们晚年退休金也很少。我们这代人,可以便利地在一线城市打工。随着社保政策的放开,也越来越有空间,给自己设计一个靠谱的退休方案了。而“灵活就业社保”的开放,是中间的关键一环。三再具体说说上海的灵活就业交社保。按最低档来算——最少,一个月要交2282元。包含了养老和医疗两个项目。很多人会觉得灵活就业,自己交社保的话,压力有点儿大。说白了,因为没有公司帮缴,所以原本公司交的那部分也得自己担着了。如果是上班族,有公司帮承担一部分,社保负担就会小很多。同样的领取条件,你只用从工资中,再拿出652块钱来交。两者效果是一样的。虽然灵活就业买社保,压力不小。而且每年缴纳的钱不断上涨。(平均每年上涨7-10%)但我依然比较提倡:能交尽量交。哪怕是交最低档。ps.有个读者问。越越啊,我手上钱不多,是买年金险好?还是买社保好。我建议——优先买职工社保。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收益率太让人眼馋了,近几年都在6%以上。基础账户,虽然是大锅饭。但自己退休时,也是能从中捞一口的。前面我放的那位阿姨的图片,每个月个人账户领300多块,另有600多块钱的大锅饭。她在一个小城市退休,所以大锅饭很少。但,像上海这种城市社保放开后,也意味着它的大锅饭放开。上海的大锅饭,还是挺香的。(当然,这也是上海吸引年轻人的一种优势)
2023年5月1日
其他
开始买它了
图:st.aftercigs聊一聊大家关心的热门行业,我最近的一些看法吧。这两天a股很有意思。昨天新能源的表现很突出。相关基金都狂飙了。比如光伏50ETF(159864)涨了6.6%;碳中和50ETF(159861)涨了4.9%。今天呢,则换成医药类往上冲了。中药打先锋,创新药紧跟其后。相关ETF涨了3-4%。中间还杂着几个中字头——比如我前几天提到的央企共赢ETF(517090),涨了3.3%;平安今天涨停,证券保险ETF也同步,大涨了3.8%;真热闹啊...市场风格切换得挺极端,炒完这个炒那个。相反,前段时间特特特火的AI、云计算、游戏动漫、传媒...啥的。全都熄火了。连趴了两天。二当然。一两天的表现,证明不了啥。我想说的是,如何判断一个指数、ETF该不该买?有一个办法,挺值得借鉴一下的。而且容易上手。当一个东西过热时,可以考虑卖一卖;一个东西冷到无人搭理——但它基本面没大问题时。可以考虑买一点试试。现在的新能源、医药,我觉得都在这个范畴。涨一涨,我是不意外的。。。。这么说有点太模糊了。举个例子吧。就比如新能源。2021年11月左右,新能源是最炙手可热的。涨得老高老高;而去年4月底,是大涨之后又大跌,跌到最惨时。之后就是振荡、挣扎、折磨人。折磨到现在,价格又挺诱人的了。当然也不能光看价格,看看估值呢?也是处于挺便宜的阶段了。当前的百分位,只比历史上这么一点点的时间贵了。数据来源:WIND新能源电池的百分位是20.3%,代表只比历史上20.3%的时候贵。同时呢,这几个指数的利润增长还可以。ROE比去年看着,也更优秀了。虽然里面很多公司一季度业绩不太行,比去年差远了。但价格跌得更猛啊总之一句话:虽然新能源现在鬼故事很多。但也确实便宜了好多。我以前说过,我买成长股,是科技+新能源+医药为主。几乎跳不出这个范畴。那当新能源又变便宜了,我就忍不住买了点。也提过好几次了哈~当然!没有劝大家也跟着买的意思,我是小仓位、很鸡贼的买。可能也拿不太住,涨点我就抛了。抄作业有风险哈~纯粹分享一个简单粗糙、但方便好执行的思路。三估值,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新能源车这个指数。估值比指数价格先走一步,但两者是前后脚。估值太贵了之后,指数总会跌下来;估值过于便宜,指数总能涨上去。而光伏产业这个指数,就更明显了。估值和指数价格手牵手,一起走。很多人有个很大的难题。到底啥时候该买、啥时候该卖了?可以看看估值。当然也不是那么完美。很可能卖飞了;或者买早了;错过了。但,它大方向是对的。只要能达到“模糊的正确”,总能赚到一些的。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还能朦朦胧胧地认知到——一家公司、一个指数的质地好不好;利润增长如何、赚的是不是真实现金流...blabla再结合一下网络情绪去操作——比如痛骂葛兰、给基金经理组粉丝团之类的。大概就算入门了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这样买房,省10万
图:冉染我朋友最近痛失了一套房。她前前后后看了好几个月,已然下定决心。但委托的中介对业主了解不充分,信息传得不准确。原以为十拿九稳的房子,被别的买家截胡了。朋友挺懊恼。遇上不靠谱的中介,太耽误事了。她说:我自己直接买,岂不更好么?二其实吧。不找中介,自行买房成交的人挺多。我在小红书上搜了下,好几个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省大笔钱。尤其北上广深大城市房价高。一套500万的房子,比如找链家的话,收2.2%的服务费。光中介费就掏11万了。买房本就是掏空6个钱包一起上,口袋被掏空了。还要多拿一笔高昂中介费——着实有点心疼。...自己成交过户完全可行。因为从来没人规定,这事只能中介代办。我在小红书刷到一个北京的女生,她上周刚买了房。她没有找中介,全程自己跑腿办手续。我和她聊了聊,她感觉下来:“自己亲力亲为,跑各种手续,是比找中介要操心些。但整个过程也还算顺利,不怎么费事。”(中介也有很大的价值,后面会讲)三我画了个北京这边简单的过户成交流程。一般来说,如果你自己有合适的卖家,谈好价。按这套流程走:政府网站把各种流程,做的挺便民。要准备哪些材料,都一清二楚。合同在住建委官网可以自行下载。有哪些不懂的,也可以打电话给当地的不动产交易中心咨询。在哪个银行办贷款。可以多跑几家银行问问,多做做功课。四很多人会想到,哎,我不熟悉材料和流程,怕弄巧成拙〜这都是小事。肯花心思的话,都能弄明白。最大的问题有两个:1)房源信息从哪来?虽然我们能在贝壳之类的app,看到哪些房子在卖。但你不清楚业主的联系方式。没有联系方式,就找不到业主。2)资金安全性。买家给定金首付,难免内心惴惴不安。对方拿了钱,不给房怎么办?卖家也担心,我把房子过户给你,尾款不给了怎么办?成熟的中介,起到信任桥梁作用。掌控好风险。比如在资金流向方面:钱先进入中间的监管账户;房子稳妥过户后,所有的钱才会划给卖方。...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房子完好性有没有被抵押,被占用学籍,房子有没有啥大瑕疵...中介在排查这些方面,能帮忙。所以一个靠谱的中介,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四但,如果铁了心,决意要省钱。麻烦事也有解决方法。没有房源信息?有的人混进自己中意小区的业主群,发发广告,求购房产。有人会在小区张贴求房广告——这类广告容易被撕掉,毕竟打翻了一部分人的饭碗挺多卖房的人,也会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发贴找买家。(但我感觉,这种效率有点低,得碰运气)怕资金不安全?个人可以找银行申请开立资金监管账户。我今天找光大银行问了下,可以办且不收费。开户时,买卖双方共同办理。可以将钱放在买家名下,卖家可以实时查看资金。等房子过户完了——双方再一起到银行,拿着房本资料,完成资金划转。我没实操过,有经验的朋友可以分享下。很多个人买房,会把首付款直接打给卖家账户。但这是有隐患的。...至于房子其它潜在的问题。比如被抵押,比如被占学籍...等等。可以先在住建委验房,看看有没有抵押。双方可以在合同约定,产生此类纠纷,由卖方承担责任。(当然,风险难以百分百排除)我问了一位自行买过房的朋友,她这么操作省了小10万。她说:“我的经验就是,只要卖家靠谱,流程是很简单的。就是跑三四次现场,自己完全可以办理。”潜台词在于——最难的,还是找到靠谱的房源信息吧。我个买房还是更习惯找中介帮忙。ps.有许多人通过熟人买卖房。会觉得——熟人间买房天然有信任度,不用动用中介。但我感觉。熟人间挺难谈价钱的。定价低了,卖方觉得自己吃亏了。定价高了,买方不愉快。容易落埋怨。Lisa妈妈有个闺蜜,前段时间和老公闹离婚。想着自己买套房,离了婚以后自己住。Lisa妈妈是个热心肠,想把家里的一套空房子便宜卖给闺蜜。这事儿遭到Lisa和她爸的猛烈反对。父女俩一听便宜卖,就脱口而出——“凭啥呀?”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急缺钱,1个小法宝
图:pennika今天又去医院按摩了。刚理疗完要出门,一抬头吓了一跳。小小的门口挤了得有2、30号人,都焦急地在等叫号。楼梯那边,还不停有人走过来,形成包围之势。按摩时医生也说——我们要开分院了,以后你可以去那边,更近点。看来,生意是真红火。来的患者里,十有七八是年轻人,中老年的比例其实很低。内卷的打工人啊,请你们慢些走,等等自己的脖子和老腰吧。一讲个小技巧。如果你做了一些长期的理财,遇到突发着急用钱,咋办?很多人是含泪提前取现。牺牲了收益。但理财变现有窍门的。比如大额存单有转让功能;比如许多银行的理财产品,可以质押借钱。今天再讲一个重要类别。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保险了,急缺钱,可以尝试保单贷款用完了再随时还。按天付息就行。这类贷款有几个特色:利率普遍不高。比如我看的几款,利率低于或等于5%。按天计息。适合短期周转。挺多产品都不上征信。但注意——用保单做贷款,前提是保险得有现金价值。借的钱一般是现金价值的80%。二举几个实例。我自己买了养老年金险,也常常聊增额终身寿险,它们都可以保单贷款。我自己买的年金险光明慧选。它的保单贷款利率是4.85%。我买过两份。一份4万/年已经交了两年,能贷出2.7万元来;另一份刚买不久,5万/年,能贷出1.6万元来。按天计息,是真实年化利率。不上征信。它们的现金价值每年不断涨。所以,我能借出的钱,也会每年上升。对我来说,这个保单可以是一个工具,先把长期回报率锁定了。不缺钱的话,就慢慢生息。急缺钱时可以变现——同时不影响生息。...再讲一个——过几天下架的这个金满意足多多版它是个增额终身寿。它也可以保单贷款,把现金价值借出来。这个产品的保单贷款目前利率是4.5%,更划算。最长借180天,随时可以提前还。折算成日利率大概就是:万分之1.233。借1万元,每天应还1.233元。借多少天就还多少天的利息,不上征信。一般是工作日上午申请,下午到账;下午申请,下个工作日到账。很清爽。180天后如果还不上,可以申请先还利息,剩下的钱继续再借180天。用较少的利息,无限续杯...这个能借多少钱呢?保单现金价值的80%。你现金价值有1万,能借出来8千;有5万,能借出来4万。刚开始的一两年,现金价值肯定偏低。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现金价值会慢慢接近、超过保费,甚至好几倍。比如:30岁的女性买金满意足多多版,分10年缴费——到了第4年,现金价值能达到保费的一半多;第9年,现金价值能超过你交的保费;第12年,大概能达到保费的1.28倍,这时候做贷款,本钱能全部借出来了。时间越长,现金价值越高。能借出的钱也越多。它解决了一个典型烦恼:金满意足多多版这类接近3.5%的利率,未来可能会很香。你很可能舍不得退保把这一大笔钱取出来,想一辈子以这个利率利滚利。但,总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吧?可以考虑用保单贷款临时变现。用完了还上,不影响长期的钱生钱。三当然哈。保单贷款不止我说的这几个。保单有现金价值的,一般都可以做。但——不同的产品,现金价值积累速度不一样。保单贷款的细节也会略有不同,可以询问下自己所购产品对应的公司。总结一下:保单贷款,利率挺划算。比很多应急借款便宜。毕竟,保险公司手握你的保单嘛,不愁你没钱还。挺灵活。借起来很快,用完了随时还上。关键是,不影响保单原本的收益。不至于因为急用钱大出血,提前把保单给结束了。是一个挺好的小诀窍了。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血亏,等1个牛市
图:卡米尔后台有个长盛不衰的问题。唉!我买了X基金,已经亏了20%,50%...夏夏帮我看看,啥时候能回本?我得等多久?快撑不住了,需要个心灵spa哈哈。问多了,我自己也好奇起来。那就说说!未来没法预测,但我们可以用历史做个参考。我找了一些规模超过200亿的基金,看看它们最惨时跌了多少。最重要的——要用了多久才能爬起来。这些基金很知名,大部分人应该都买过。一很多人买基金套牢,应该是始于2021年春节前夕。首先说说大伙常念叨的两个人——张坤和葛兰。他俩是这一轮基金牛市的最亮的星。粉丝最多、最出圈。套牢了很多新基民。坤坤因为在高点时果断分红,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兰兰就...我记得基金跌很惨时,经常有围绕她的各种谣言。什么离职啦、被抓啦、瞒着基民偷偷高抛啦...可见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了。那,这两位明星经理上一轮深跌,跌了多少?回血用了多久呢?可能让大伙失望了。这两位都是牛市型选手。等牛市来了,就乘风而起,回血很快。行情不来就很颓。比如张坤的易方达优质精选,2010年跟着市场一起下跌,一路跌到2012年。然后始终没有涨回高位。直到2014年年中,大牛市到来了,张坤才回了血,涨回到下跌开始时的净值。一共花了1473天...如果你在当年最高点买了,也没补仓。要等整整四年。当然在这之后,张坤就很顺风顺水了,迎来了杠杆牛、白马行情、抱团龙头...一路长虹直到2021年春节后,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大回撤。葛兰也差不多。她的回血时间短,是因为她这个基金成立也晚,只赶上了2018年股灾。但很快医药股的春天就来了,没经历过太多毒打。简单来说——即便再优秀,也需要一波大行情。个人的努力,在牛市面前微不足道二我还找了其它几位明星经理,回血时间同样不乐观。但各自有所区别。先说说朱少醒。在2008年那波股灾里——他曾经跌过近60%。就很离谱是吧!他的基金走势很有意思,有点像修真打怪。从高处下跌,再到回本用了两年。然后一直在回本边缘痛苦挣扎好几年。就是涨不上去。不死,但也不舒服。直到等到一波大牛市,飞升一个阶段。再痛苦的挣扎几年,下一波牛市再飞升一个阶段。就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站上了最高峰。几年后往回一看,连60%的回撤都变得很渺小了。印证了那句spa:一切会好的,等牛市买了朱少醒的小伙伴们,可以拿这图安慰一下自己。等他下一轮飞升...逢牛市必飞升的,是朱少醒;飞升失败的,就成了刘彦春。他最大的回撤是2007年——上上上轮牛市时。但,那一波下跌太狠了,直到2019年3月才终于回血。历时总共——4157天。十年啊三明星基金经理们,大多遵循这个规律:大的行情才是救命稻草。然后再创造超额收益。小跌遇到大行情,可以快速修复。如果是惨烈大跌,会需要一波大行情。像谢治宇,他的兴全合润就是:成立之后就是一波大跌,他努力稳住回血后,没等等多久就迎来了2014大牛市。之后兴全合润,再也没出现过超过37%的回撤。这算是,能力+幸运的双重福报了。注意了!光看以上的回血时间,可能会觉得有点长。但以上都是最极端的情况。买在了最高点,傻傻不动才会这样。实际上。很多人的难熬时刻,未必这么久。甚至大幅缩短了。因为大家不一定买在了最高点。也会逢低补仓自救一下,不会躺着装死。这样的话回本会更容易些~四对了,可能有人会问:你咋只统计主动型基金呀?ETF咋不提呢。哈哈,不是不提,是指数基金,更加靠超级大牛市行情。比主动型基金,极端得多。你看,好几个ETF,自2015年股灾后,一直没涨回高点。上证50更是,自2007年之后,都没再涨回高点了。而像大家心心念念的白酒基金、中概互联,也是超级依赖行业的冷与暖。中概互联这一波,吐血的程度远超上一轮。所以指数型基金更加切忌——高点入手、拿着不动。至少从历史上看,别人跌到痛不欲生时入手宽基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啥的。涨到一定程度卖掉;再等下一波痛不欲生,挺合适。就很简单粗暴。(但行业指数不适用,行业受未知因素冲击太大)ps.好的,写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如果牛市来,现在承受的很多的痛苦,必然迎来光明。从苦苦挣扎里得以解脱。至于最重要的——牛市会不会来。嗯...字数所限,我就不写了。我对这事,是抱有必然的信心。否则也不会用真金白银,时不时加注。时间上很难言说,只希望难熬的时间,不会太久远。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我的印钞机
图:bunnikonbiny聊一聊,我的几个股票吧。它们是我的小小印钞机、退休金钱袋子。提到的这些,并非我全部持仓,但有个特点——是最让我安心的几个。可能大家看完会非常失望,觉得,就这?嗯,但大家可以感受下我风格。聊这个并非荐股。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知道股票是高风险品种。以下纯粹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不一定正确。一每次聊收息股,都有人问:银行可以买么?我自己是把五大银行都买了个遍,但每只都不太多。买它们的逻辑很简单。银行虽然是有风险的,但,至少不用担心几大行会爆出大雷。而且分红是真高,6-7%上下。我还是斗胆买了一些。这几家银行里,纯看数据,农X行最稳重:最大回撤才30%。同一时期,茅台和格力的最大回撤都是53%。长电更优秀一些,同一时间回撤27%。其它几大银行,是40%上下。所以农X行股价挺稳的。但——几大行里让我感觉最舒适的,不是农行。是中X行。它的波动比农行大,但很神奇,自从我买了之后(大概2021年中旬入手),它回撤就和农X行差不多了。但它又涨得更好一点。这让我体验很不错。每次大跌,我看看中X行,掰手指头算一算分红能拿多少。心里就不那么焦躁了。我的一个体会是: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你看到收息股,想着每年能拿钱。内心是没有那么难熬的。虽然它没给我挣过钱,但也没让我痛苦过呀,我知足了但!银行股有一个bug:这五六年它们实在是太窝囊了。哪怕分红那么高,哪怕最近银行股价狂飙了一阵。但最近5年,回报率也只有这么一点:没错,有俩还亏着呢...如果5年前买入,这几年拿到的分红,是在贴补自己的本金。甚至还倒赔了...所以银行股经常被人骂——你图它的红利,它图的是你的本钱。这个情况以后会不会有变化呢?二第二个体验不错的,是粤X高速。我深市最大的门票股。粤X高速也很神奇,我买了快四年了,这四年它的涨幅≈分红。除掉分红,基本没涨。就纯吃股息了。买个股票,和买理财差不多但,我不敢买太多粤X高速。最大的bug是——高速收费是有期限的。到期之后,就没钱赚了...它想继续收费的话,得不停扩建、新建,或者再收购。得折腾。不光是粤X高速,这也是所有高速股共同的bug吧:只有特许经营权,没有产权。即使抱着能下金蛋的战斗鸡,到期也年老体衰,无蛋可收了...粤X高速的股价波动,其实挺大的。2020年疫情开始后,它那一年分红降了三成多。股价也从7块多,一度跌到5块钱。跌了28%。当时好多人都熬不住,一直问我,咋办咋办。后来——随着利润修复、分红回来了,股价也跟着回来了。一个公司能赚到真金白银,是它最大的支撑。三下一个,长X电力。长X电力是我持仓第三名。(第一名最后面说。第二名是涨太多,生生涨超上去的)它的生意模式是,用水发电挣钱。水电站开始发电后,一般也没什么损耗,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日常维护就行。原料全是水啊,免费的。大自然的馈赠。它的核心不是卖电,而是用水——它能用最少的成本生产电。所以长电可以说是永动鸡。只要河水不干。说说它的bug:它历史回撤挺小,比银行还稳——而且长期股价很优秀。很多人去年亏怕了,纷纷来买它。但发现——咋不涨啊...很多人是去年高点入手,反而亏了10%左右。痛苦不堪。我觉得是这样:像长X电力这种公司,水电站基本都建完、买完了,后面没啥大折腾了。主要就是看——能不能多发电。以及电价能不能涨一涨。去年是比较罕见的枯水期,它的发电量少了很多,利润就降了。近期它收购了两个大型水电站——事早就定下了,也没啥炒作概念了。但纯感性的说:我个人的持有感受绝对是好的。虽然它跌了,但,从没有过大跌。我开个玩笑:如果连长X电力的下跌都受不了,那就不能买股票了。我对它的期待是:今年雨水多;新收购的两个水电站,投入发电,能拉升利润。以及——它电价即使受管制,但啥都在涨,电肯定也会涨一些。当然。我持有它,虽然我只是一个微微微微型股东,但以上言论,肯定有歪屁股的嫌疑。不要参考哈!我最近没有再买入它了,它价格跌不下去,我没有动力出手,烦躁我改而买了另一个水电——成长性会更好。四我最大的持仓,是白酒龙头茅X。前几个股票体验好,核心是公司能赚钱,有现金流支撑。但客观而言——成长性一般,没啥热点可以炒作。股价难有大的想象空间。那茅X就是:不止有现金流,潜在成长性还很OK。就...我基本找不到它的缺点。它就是我的灯塔、我的锚。它唯一的缺点是——贵好了,讲完了。以上纯属个人买股时,遇到的几个安心的。懂行的朋友一看就知道。它们难有超额回报。我对它们的心态是:无论大行情来不来,啥时来,都无所谓啦。很佛。我也会投机。用少部分的钱短炒,买一些成长股,或者所谓的热点。但短炒就会焦灼关注行情。行情一反复,内心就很不淡定了。最后还是强调下:非荐股。大家看我打码的方式,就发现我打得很拧巴了。实在是,现在高一点的回报,还是来自股票或股基。但同一只股票,不同人买卖时点不同,感受也大不同。不懂的人,不碰股票是完全ok的。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哇,好震撼!
图:宇宙废狗抱歉,今天内容比较费精力。涉及到很多数据,我一下没写完。但保持更新的铁律,我闲聊一下吧〜一我这两天,玩了很火的ChatGPT-4。它是一个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对答交流。给我的感受确实挺震撼。我从理财博主角度,问了它几个问题,看看它咋说。我问它,赚多少钱能退休呢?我加了个前提条件是在北京。结果这家伙回答说,在北京,140万就可以退休了。哈哈哈,这真不算多呀。看来GPT不喜欢煽动焦虑。现在网上动不动说,攒到上千万才能退休,最低的也要几百万。GPT可不这么觉得〜二我又问了大家会关心的问题:2023年,我们国家的房价会涨么?股市会涨么?这家伙马上装糊涂了。它回答——“作为ai,我不能提供投资建议。”“房价\股市的涨跌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任何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更建议我咨询专业人士。”嘿,看来它很怂,不敢瞎给建议。理财师说错了,大家还可以骂。ai的缺陷是它没法背锅。不过我又问得更细点。它开始流露出了自己的倾向性。我问:北京vs铁岭,哪个城市的房价更有前景。它的结论是:“北京房价更有前景。”但考虑到铁岭群众的感受,它也不忘记端水:“铁岭虽然城市小,但房价也不容忽视。”三我还问了一个终极问题。怎样看单身养娃;我需要给娃找一个后爸么〜说真的。在这里我感觉得出它“恍惚”了。它思考了10秒钟后回复:总体感受下来:GPT能力相当了得,已经充满了人格。这只是初始阶段,GPT学习和进化的速度很快,随着大家投喂更多信息,它会变得更聪明。有人说GPT毕竟是虚幻,替换不了体力工作。这是一个误解。它的能力和机器人结合在一块,用ai+机器人,是能替换掉许多体力劳动的。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当然。有人也担忧,这会抢掉大量普通人的工作。这种担忧有道理。但也可以从乐观角度去想——未来ai+机器人的普及,能弥补大量的人力岗位。或许可以提升全人类幸福呢〜现在老人变多,新生儿减少。说不定,我们将来住到养老院时,能使唤它来照料我们呢〜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能见到这个事情的发生(或至少部分发生)一位专业的朋友评价:GPT能把一件事,做到人类的前20%百分位的水准。对那些有想法,有创造思考力的人而言,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哈。希望将来我分析股票,基金,理财数据时,能输入一段语音。它pa地一下,直接塞给我一个表格。。。ps.对了。人工智能也不止是chatgpt,很多其它应用也面世了。我一个毫无设计基础的朋友,最近帮人设计首饰。她靠着输入纯粹的文字,生成了几个兔子主题的首饰。还挺美观。注意,她是完全不懂设计的人。我这位朋友很有商业头脑。她最近琢磨着,和本地印刷店合作。用ai绘图工具,帮饭店批量设计制作菜单,几分钟就生成一版设计稿。如果能落地,说不定能小赚一笔〜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爱的供养
图:无敌智看了GQ的一篇文章,挺有意思。浙江湖州安吉某地,有一帮数字游民。所谓数字游民,简单理解是,不用坐班,有一台电脑或手机,就可以工作赚钱。许多人在大城市卷累了,想逃脱996,就跑到了这里生活。追求诗和远方。然后上海的一家房企,在这盖了一座数字游民公社。供大家喝咖啡办公,轻松住宿。六人间很便宜,一周仅需180元。还时不时有集体活动。像一个小型乌托邦。图片来源:GQ报道看到一个细节,快笑喷了。当地官员知道后,陆续来公社参观。万万没想到,考察完后,他们希望引进数字游民,让大家在当地交社保。因为这是官员们的考核指标。数字游民们哭笑不得,说:“游民就是不固定在哪里生活。怎么可能在这儿交社保”。二明显——社保成了很多地方的重点关注指标。它关系到就业率,关系到老人的养老金领取,关系到政绩考核。牵一发动全身。总有人担心:“我们这代人,每个月交的养老保险钱,是不是被退休的老人家挪用了?”这不必担心的。因为肯定被挪用了。我们国家养老金,本来就写得很明白了:现收现付制啥意思。这一代打工人交的钱,发给已经退休的一代人。准确来讲:公司交的那部分钱,必然进入社会统筹这个大锅饭里。发给退休的老人们。个人交的养老金,通常是工资8%;公司交的养老金,通常是工资16%(各地有差异)。《社保法》写得很清楚:“用人单位应当按...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统筹着用。如果把养老金看作一个水池。人社部在2021年公布了一个数字:2021年底,有3.5亿人在加水,1.3亿人在抽水。往后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加水人会慢慢减少,抽水人会慢慢变多。三有人要问了,个人账户会不会也被挪用了呢?这。。。大家都猜到了答案。但别慌,个人账户有个很大特点。记账清晰个人账户是有对账单的,我们随时可以查。数字透明,将来领多少钱很清晰。哪怕个人账户钱被暂“借”用了。它依然在记着账呢。它是个人财产——退休后须按月发给我们。少发一毛钱,都会是巨大的社会压力。我想不到有人——会傻到偷偷削减这部分钱。这好比有陌生人突然闯进家里来,让你把房子送给他,会引发激烈反抗。...但说实话。大锅饭,也就是统筹账户的规则,不太好懂。我们退休后能领的钱,除了个人账户的钱,还有统筹账户这个大锅饭里的钱。大锅饭里能舀出来多少?它是有计算公式的。简单讲:退休地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工资水准,再除以2取得一个工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再乘以N%N就是交养老金的年数。这就是——我们个人账户之外,每年还能从大锅饭里舀出多少钱。(我对逻辑进行了简化表述,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需要更严谨些)四前文提到的数字游民,大多数人是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会负担两份养老金。除了交个人账户的那份钱;还得交一份进入大锅饭,也就是统筹账户——这一份占了大头。所以很多灵活就业的人,觉得养老金交钱压力太大。交社保时,会交最低一档手头紧的话,这算是一种明智做法。可以攒更多养老金年限;同时在大锅饭中,提高下N这个数字。它胜过于完全不交。但这个最低一档,每年也会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不断抬升。所以也有人抱怨——每年的交钱压力,在不断上升。ps.有个冷知识。大家都知道,赡养老人,抚养小朋友,租房等的支出,都可以抵扣个税。这个叫“专项附加抵扣”。为啥会有附加这个怪怪的词呢?那是因为,像我们交的社保养老金,医保,公积金,叫专项抵扣,这块的支出也不用交个税。从省税角度说,五险一金是一种挺厉害的理财。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抢好火,我也冲了
图:pdohk先说一条还算重要新闻。美国公布了2月CPI物价,涨6%。在我们看来,很夸张。但美国高通胀,这个数据是符合预期的。属于连续八个月下调了。之前有说过——美联储加息主要盯物价+就业率。物价符合预期,再加上这几天的银行风暴,美联储可能会慎重权衡,稍放缓加息力度。这算是个明显利好。我写稿这会,美股涨得不错。对a股也有正面作用。好了。这几天a股无力,所以插播这么一段,稍鼓舞下士气一说说REITs吧。今天有俩REITs认购,挺火爆,好多人冲了。我也冲了,希望多中点。虽然认购结束了,但后台还是不停有人问:REITs怎么搞?什么REITs值得搞?我决定再写一篇科普,大家可以收藏一下。下次认购时,可以当个参考。比仓促上阵强。。。。REITs,是内地在2021年才有的新品种。它本质是一种基金哈。“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我们凑钱认购REITs——它拿钱去建设、或者去收购资产。它挣了钱,再分红给持有人。它有很多种:比如产业园呀,仓储物流园呀;高速公路收费、公租房什么的。还有一种,是发电站。比如今天认购的这俩,一个搞光伏发电、一个是海上风电。左为京能光伏REIT的光伏电站,右为国电新能源的海上风电站妥妥的新能源概念。题材很新鲜,就很招人爱。我们买REITs,主要就是吃分红。谁分红高且分红稳定,谁就是优秀的REITs注意了——只是打新REITs的话,我们上市就卖掉它,不长期持有。二说起来——已经上市的REITs有25个了。啥样的REITs会火,我们可以参加打新?啥样的尽量少碰?有规律可循。1)高速公路项目,尽量不要碰。目前上市的25个REITs里,有7个是收费公路。表现并不给力。也就越秀高速REIT好一些。其它的,都很惨淡。甚至首日就破发。大伙现在已经心照不宣——遇到高速公路REITs,尽量躲远点。就像看电影时遇到邓超+俞白眉的组合,第一反应:烂片。潜意识先入为主了2)规模小,更容易炒作起来。REITs上市后,要用股票账户买与卖。盘子小+题材好,就很容易涨。高速公路的规模普遍都大,最小的一个20亿元出头,剩余的都很庞大,有几个都百亿上下了。大块头炒不动。从历史来看,开盘猛涨30%的REITs,规模大多只有十来亿。还有一个只有8亿。更容易炒起来些。3)带产权的REITs,会加分。REITs有两种,产权类和特许经营类。高速REITs全属于后者。它没有高速路的产权,只有一段时间的收费权——比如十几年。时间到了,就得移交出去了。想继续赚钱,就得持续地建设、购买新的项目。有产权的REITs,就让人安心很多。4)看认购倍数。抢购得猛的,上市也更容易涨。我们散户认购前,REITs会先搞一轮战略配售、和一轮网下发售。先让机构买,再让散户买。战投越牛X,网下认购倍数越高,说明REITs越受欢迎。开盘就涨30%的那几个,网下认购倍数都在100以上。我们可以参考(但火热不代表必涨)。。。除了以上,还有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分红高低。像今天认购的两个REITs,一个预期分红率11%左右,一个9%左右。挺高了。又比如题材好不好。新能源本身是比较热的题材,这类REITs又比较少,没有烂大街。上一个同类型的,也涨得很猛。这些都是加分项。目前来看:高速路REITs,被嫌弃;产业园类型的,数量最多,涨跌不一,总体算好;仓储物流,一般般;公租房类的,涨得好,受欢迎;新能源类的,香饽饽。以上就是主要类型了~三介绍完REITs,再说说怎么认购它。它是1000元起购,配售制。人人有份。你认购的钱越多,能分到的份数越高。首先——你要开个户。没开的,在我公众号私信:认购二字,可以开一个。其次——1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涨成了这样,心慌慌
图:ssebong硅谷银行的事有了新进展。目前情况是——美国官方要雷霆出手,给储户垫资兑付,把火苗扑灭在早期。避免恶化成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拜登发推说:“大家放心,你们的存款会在需要的时候出现。”目前来说,美国官方的思路是保储户,但银行本身就不保了。一说回国内。总有人问这类问题。我在xx银行放了100万,它受不受国家存款保险的保障?这个提问有点简单了,需要细化一下。首先——「放」是啥意思?如果100万全买了银行理财,那每1分钱,都不受到存款保险保护。银行理财和存款保险制度关系为0,八竿子打不着。它有另一套机制。如果你的100万全买了银行存款,那有50万受国家层面保障。理财≠存款银行卖的产品很丰富,不能一概而论。拿理财产品来说,它有R1到R5总共5种风险等级。产品页面会标明。拿存款来说,如果页面写清了「存款」字样,并带有下面这个标识↓↓↓那就是存款了。否则就不是。二有人看了昨天那篇,还是不明白。硅谷银行为啥会被挤兑到了破产?它卖掉手上那些国债,兑付给储户不就ok了么?这叫利率风险。简单表达下大体原理:两年前低息环境下,硅谷银行买的是1%收益的债。随着美联储急切加息,现在市面上甚至出现了5%收益的债。如果它想原价,把1%收益资产卖出去,没人会愿意接盘。毕竟现在高息的那么多呢〜他就只能打折卖。比如硅谷银行手上有100万本金美国国债,它想成功出掉这100万债,只能挂96万的价格——这才有诱惑力。所以实操中,硅行100万买入的债,以96万卖出。如果着急,甚至卖得更便宜。每卖1笔,亏1笔。亏本大甩卖。以上数字,只是打个比方,便于阐述。以及它亏本甩卖越多,储户越担心自己成为“傻站到最后的人”。挤兑就越厉害。说起来。现金流的断裂——也是很多中产、高产家庭破产的原因。一旦遇到风险,像生大病,像家里人出事了、生意周转不灵。账上的钱一下腾挪不开,催钱的人又催得急。也会开始亏本大甩卖。卖得越急,越容易被拿捏,遇到压价。最后只能亏损着变现。100万的房子,90万卖;20万的汽车,10万卖;10万的珠宝首饰,5万块卖。每临春节前——市面上会冒出很多低价的房子在甩卖。对买房人来说这个叫“笋盘”。对卖房人来说,可能是因为家里遇到了事故,不得不忍痛便宜卖房。三聊远了。硅谷银行这剧本,我们也上演过。去年年底,R2理财就被挤兑了。它也是加息预期引发的。1)去年底开始,市场出现了加息预期。(实际上没加),但因为有加息预期存在,很多债券提前下跌。如前所述,债券进入加息周期,它的价格会跌。2)R2理财买了很多债,所以R2理财自然大跌。3)很多理财人头一次看到理财会亏损,很懵逼,挤兑赎回。4)而理财人挤兑,迫使银行打折抛售债券。造成进一步下跌。当时就踩进了这个恶性循环。某R2理财,去年12月出现少见的大幅浮亏好在,随着各方资金输血、债市回暖,现在不少R2理财已经修复亏损了。但这个风险让人印象很深。作为理财博主,当时不能过分渲染这种风险。但现在,死去的记忆开始杀我。可以总结一句:R2理财,它的风险通常不大。但遇到了剧烈的加息期,会有亏损风险。出现人传人挤兑的话,亏损更易放大。从2020年到今年,我们这边因为疫情,和房地产危机,一直在货币放水。没有明显加过息。等到未来经济回暖,房价企稳了,央行可能会加息。如果加息剧烈的话,R2理财的集中浮亏,或许会突然重出江湖。说回来。我自己现在很少买R2理财,R1理财买的挺多。R1用起来更顺手,收益低点就低点吧〜去年底时,浮亏的R1理财很少很少。它主要投向短期的债券。比如央行票据,1年内就到期的国债等等。遇到了极端挤兑,变现能力更强。ps.今天a股还凑合。如果硅谷银行事件,能刺激美联储反思,放缓加息。对全球股市会是个隐形利好。希望美方悬崖勒马写了这么多,终于要写到标题了。最近中国移动涨太猛了,今天居然还涨停了。以a股价格来计算,市值涨到了2.1万亿,和茅台的2.2万亿差不远了。再涨涨,可能成为a股新龙头。一方面是监管吹风,觉得以前央企估值太便宜了,要推动优质央企价值重估。一方面它又能蹭到chatgpt,数字中国等概念。所以火得不行。它是我的收息股之一。我聊过很多次,可能有人发现了。作为收息股,我本来要长持它,倒不是为了追概念。但它涨成这样我也心慌。考虑找个机会卖掉一部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哦,请勿参考)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啊啊啊,写崩了
图:宇宙废狗啊啊啊,今天内容我写得很纠结,写了2天,删删改改。感觉有点写崩了。因为这个知识太冷门。我怕很多人看不懂。关于逆回购的计息原理。以及,怎样把它玩出花样,用1笔钱,生出2笔利息。多赚点钱。我尽量写得浅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瞅瞅,看看能否搞懂。看不懂的朋友,就跳过今天的内容吧...一每到月末季末假日前,逆回购会飙高。比如前几天,飙到了5%+我们通过逆回购,把钱借给金融机构。市场节假日前缺钱,利率就升上去了。好多人在这种诱人的时候会问:逆回购咋买。其实上手倍儿容易。开个户。然后在券商APP首页——“交易”里,找到「逆回购专区」。按提示操作就行。我把逆回购代码都列在下面:最常用的是前两列——1天期,和2天期。当然你也不用记代码,券商都手把手告诉你了。帮你计算利息。傻瓜式操作就行。二逆回购不用每天都玩。它平时的利率很普通,像最近这几天,一直就在1.9%上下徘徊。你不炒股的话,不用刻意去玩。但它每逢月末、季末、年末、节假日前夕。到了4%、5%了,值得一搞。这是上周我做的图,大部分日子平淡,偶尔飙很高。那咱们在这种日子前多留意留意,就行了。有机会就冲一把。当然,得先开户,把工具准备好。它另一个吸引人的时点是——周四。1天能吃3天利息。但是!这个爽,建立在周五你的钱有安排的前提下。否则周四做1天期逆回购,钱在周五回来了。但你当天没安排,钱也没法提现。就有点浪费了。如果你周五恰好要买股票、买ETF、申购个REITs啥的。那就是最好的安排。三上次简单提了一嘴后,好多人问——逆回购为啥1天给3天息?为啥周五买不划算?感觉怪怪的。因为一个它的特别规则。逆回购实质是把钱借给别人用,这么算利息:我把钱借出去后,要下一个交易日才开始计息。这是一个关键的点。到了能取现的当天,才结束计息——且取现当天不算利息。代入一下,就明白了。周四买入1天期逆回购,周五开始计息;到了周一能取现了,停止计息。一共吃三天息。做2天期、3天期,都是吃四天息。而对应的一个坑是,周五无论是做1天、2天、还是3天期。都要周一交易日才开始计息。周末就被白白占用了。可恶。节假日也是同理。。。。不知道我讲明白没有。晕了也没事~~总之,记牢一个知识点!周四或节假日前的倒数第二天做逆回购,划算。周五或节前最后一天做逆回购,大失误、千万别!一般情况是这样哈~四说来说去,终于说到了这个工具。大部分人会周四做1天期逆回购。钱必然是在周五回来的,钱没有其它安排,钱又取不出来。咋办?白放着?有一个工具,可以不浪费时间,无缝衔接,叫「周末加薪卡」它是这样:你开通这个功能后,如果你周四做了1天期逆回购。它会在周四晚上,火速帮你排队,周五去申购到一个叫添富快线的东东。添富快线是一种特别的货基,它申购当天就生息,赎回当天钱到账,无利息。等于是:周四你做逆回购,1天拿3天利息;然后再拿3天的添富快线收益。生息的天数是3天+3天。最后,钱周一回来可以炒股,周二可以取现到银行卡。。。。我觉得这类东东,最大的杀手锏其实不是多赚一两天,而是:让一切自动化。只要你设定好条件了,它会坚决执行、第一时间执行。让效率大大提高。比如2月底那天,早上逆回购利率还是5%+,下午就变成3%多了。好多人捶胸顿足说错过了。或者,早上就借出了,结果下午突然飙高。这种“失误”,都能用类似的自动化工具解决。我现在用的这个券商,就特别擅长开发这类工具有些功能,算独门秘籍了。我慢慢挖掘到更好的,再分享ps.怎么找到周末加薪卡?在我公众号私信「加薪」二字,添加小助理微信。可自动领取使用方法~
2023年3月9日
其他
痛快,一次退了4笔税!
图:宇宙废狗一位朋友,最近做了个神奇操作。他一次性把之前2019年,2020年,2021年的个税,都给退了。再加上最新个税汇算,他最近一共退了4笔税。总计退了6400块。哇,一笔巨款。要知道有3笔本该前几年退的,当时他也操作了。但因为少填了1个抵扣项,所以少退了钱。没想到今年操作都来得及。这是因为——个税app有更正功能。如果你前几年少退了税,那可以更正退回。我这位朋友是个纯纯小白,早几年懵懂无知,只知道「房贷」能抵扣个税。直到今年他熟悉了个税玩法,又补充「赡养老人」这一项。然后一追溯,前几年(2019,2020,2021)也可以抵扣这一项。他就通过更正功能,把前几年的税也给退了。操作挺简单。有的人和他有点类似——前几年不懂个税抵扣,少退了税。通过这个方式,可以试着把税退回来。方法:先在个税app首页,添加当年的抵扣项;再进入个税申报查询,在已完成栏目里,找到对应年份,进行更正即可。二个税app还是有点玩法的。比如——小强在大城市租房打工;小强同时在老家买了房,背着房贷。房贷vs房租,抵税的话只能二选一。选哪一项呢?房屋贷款抵扣是固定的,每月1000块。无论你在北上广深买房,还是在鹤岗买房,都是1000块抵扣水准。但房租抵扣不一样了。它因城市而异,有1500块,1100块,800块三档。如果你在大中城市租房:优先考虑以房租抵个税。但这个事情也有点细思极恐。目前的个税,刺激了租房人踊跃填报。换个角度来说——房东的财产性收入,在税务局面前,就一览无余了。只是,很多房东目前不交这项税,税务局也不催。三再说一个玩法。有些抵扣项,是夫妻共用额度。像照顾3岁以下的小宝宝,一个月可以抵扣1000块。这1000块的抵扣额——夫妻二人可以平摊,一人抵500块;也可以把这1000块的额度全给到一个人。实操中,可以考虑把额度全留给高收入的一方。因为ta对应的税率更高。把额度全分配给ta,对家庭而言,节税效果会更好。像子女教育、照顾3岁以下婴幼儿、房贷...这些抵扣项都存在分摊。可以从这个方向思考权衡一下。ps.个税app,也挺讲人性的~说个小细节。我是去年10月28号生的娃。我填报了抵扣项之后,发现:娃帮我从去年收入中抵扣掉了3000块钱,这3000元不用交个税了。(抵扣额是1000块/月)也就是说——从去年10月起,娃就已经开始帮我抵扣个税了。哪怕他是10月最后几天才出生。突然觉得自己薅到了羊毛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好险,差点中招了
图:cassie我平时买主动基金。遇到表现好的,会在公众号写写,夸一夸。但有一个事让我非常苦恼。就是——基金经理经常换人。一我前些天差点中招了。我手上有两个诺安的基金,是同一个基金经理在管,叫蔡宇滨。稳且有冲劲。回撤控得好、涨得也不错,在新生代里业绩很不错。我去年买了几笔。拿到今年初,因为又挖到几个更好的——就忍痛割爱把这俩都卖了。(也是因为年初它俩涨得较慢,达不到我持仓的平均水平)1月底刚卖的。结果没过一个月,新闻突然出来了:蔡宇滨卸任离职。他手上的产品,全都交给了其他人,我扫了一眼,基本都不认识。还好我先渣了。避免了“换了基金经理怎么办?”,“卖、还是不卖”的纠结二不仅是蔡。我们普通基民,时不时会面临这样的冲击。经理动不动就离职了,真傻眼。咱也没啥内部消息,能提前打听到人事变动。咋办。最终极的办法可能是:根本不买主动型基金。比如我知道,有些资深投资人就是不买主动基金。他们平时闲钱做做逆回购。瞅准市场机会来了,买买ETF,看行情差不多就止盈了。一年干那么几票就行了。轻松写意,不花太多时间。当然,讲起来挺轻松。但背后撑腰的,是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嗅觉。。。。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倒也没必要因噎废食。主动型基金还是挺香的。我今天统计了一下——任职5年以上,年化收益在12%以上,并且手上在管基金不超过6个的基金经理。一共有170位。任职6年以上,年化收益在20%以上的,有15个人。(表格只是粗略筛选,绝非投资建议;如果感兴趣,需要更细致研究)我们细细地挖掘,认真的研究。还是有机会获得高收益的。关键是——别把宝押在一个两个人身上。分散买。一个基金经理渣了,还有备选的基金经理。精挑细选后,基金经理还是离职了,怎么办?如果你是冲着基金经理买的这只基金,你对他的风格和打法都很欣赏。对他也很熟悉了。一旦他离职,可以果断卖出的。冲着人去的。人一旦走了,继续持有的理由就已经不充分了。这没毛病。三有人好奇——我怎么研究基金经理呢?咋判断他牛不牛。他有没有独门密技?总不能光靠大行情吃饭,牛市来了才赚钱吧〜以前可能就是干坐着看季报、年报。但现在工具丰富了很多。很多基金APP,像支付宝、天天基金等等,你去搜基金经理的名字。都会跳出一大堆对Ta本人的分析来。什么持仓特点、风格偏好、择时能力、控回撤水平....写得一清二楚。强烈建议买1只主动基金之前,翻看一下上面这些指标。产品页面上,也会有类似的数据。比如下面这个——截图自天天基金APP类似这种吧,小白也能看明白。这分析不一定精准,有时候滞后。但用来快速了解一个基金经理的风格。是够用了。之后再长期跟踪,多多对比各种信息,基本就能比较了解了。风格鲜明又能持续赚钱的人,还是值得长期跟随的。ps.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筛选逻辑。满足条件的基金经理,就买他买他买他。掉队了,就果断卖了。谁渣得早,谁就赢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只是我说出来,显得太短视了,有点羞于出口==插一条拼多多广告==拼多多三月春季大促来了。从6日晚21点起,百亿补贴限时狂撒最高400元大额券包,叠券可享折上折。老规矩:点主会场页面,先领券再购买。ipone14:官方售价5999元起,最高直降近1200元,心动价4889元起ipone14plus:官方售价6999元起,最高直降1800元,心动价5569元起ipone14pro:官方售价7999元起,最高直降1800元,心动价6799元起iPhone14Pro
2023年3月6日
其他
100万嫁妆
图:宇宙废狗前些天巴菲特的股东信出来了。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巴菲特罕见地,提到了他两个重仓股的分红。“我们从可口可乐获得的现金股息,在1994年为7500万美元;到2022年,股息增加到了7.04亿美元。美国运通也是。股息已从1995年4100万美元,增长到3.02亿美元”他每年都会收到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的分红。30年过去了,每年到手的分红变得很丰厚。拿可乐来说,现在的股息,是30年前的9倍多。老巴喜滋滋表态——“它每年都会有增长,就像生日一样确定。我和芒格要做的是,每年兑现股息支票。”有点像中国老头老太太领退休金,越领越多这仅仅是分红。老巴说了:“分红的增长,让人心情愉悦,但远非惊人。股价回报更重要。”好比你买套房子收租——现在每月收1000块租金,三十年后收1万块租金。租金涨到十倍很开心。但房价涨了更快乐。二a股现在30多年了,也有长期分红的公司,它们的分红如何呢?会持续涨么?我调取了白酒龙头,水电龙头,通信龙头的分红,看一看。果然,都涨了;但上涨水平不一样。非荐股,只是举例说明。这几家里,最优秀的是茅台。现在的分红,是十年前的5倍多。茅台这十年来的分红比例没咋变过,但利润在持续增长,分红金额就越来越高。前几天看新闻——有爸爸攒了5万股茅台股票,给女儿做嫁妆。啧啧,这真不是一般的人家。5万股,现在每股分红20多块,光分红都能拿100多万/年了。每年100多万的嫁妆——关键还能涨。这太卷了。不知我有没有可能给我娃稍微攒一笔,让他以后安于做废材,打螺丝对了。茅台去年多做了一项特别分红,每股分21.9元。但这一笔是临时分钱,不一定能持续。我就没放入表格。茅台分红虽然翻了好几倍,但股价更猛。不计入分红情况下,茅台的股价也比10年前,翻了10倍多。三长江电力的分红是十年前的3.2倍。水电龙头,近期股价无力。一是去年出现了枯水现象;二是它的重组利好落地了——就像升官升到头的中年人,往后的人生安稳舒适。但也没啥高光时刻可期待了。有一部分人就跑路了。有人说,水电公司怕战争,怕核爆炸。额...哪个公司不怕呢?影响它更多的是丰水,还有枯水。以及电价的上涨速度。...中移动十年下来,分红几乎就没涨。可以说是龟速了。我去年提过几次。但我是把它当收息股来讲,它最近成了当红辣子鸡。因为要打造数字化中国;又加上chatgpt等新技术,都离不开数据的大量传输。各种热点概念,移动都蹭上了。大块头,股价也起飞了。...能称得上分红股的,大多是成熟产业。比如银行,高速公司,水泥公司,商业地产...依旧很能赚钱,但没啥成长性了。造不出芯片,高精尖,不如老老实实分钱。它们表现可能不惊艳,但经常让人心安。比如可口可乐。老巴买完它后持有近三十年,计入分红,年化回报率是7%。对于老巴整个组合20%的回报率来说,真不算高。但不能说他被可乐拖后腿了。正是有了这种“稳稳压舱石”——他才更有底气拿住小半仓的苹果,买入周期性的油气股。搏一搏更高收益。好比我们普通人,用存款,用年金险打底;再去买买股票和基金。同样也是稳中求进。对了,必须强调:收息股不能光看分红高低。不是分得多,就好。最最需要关注的是:持续性就像你投资一门生意,分红高了,有时候是因为赚到钱了。有时候,则是大家干不下去了。不如分分行李,回高老庄。我看材料时,意外翻到了一篇10年前的新闻报道,盘点了几家港股的高分红公司。盛赞其出手大方、分钱凶猛。我好奇地查了下——好几家已经不在了,退市了。或者,变成了仙股,几分钱一股,根本没人买。ps.对了,很多人好奇,我们买的ETF指数基金有没有分红。有的。ETF分红要么体现为净值上涨——变贵了。要么直接分现金,打到股票账户了。比如这就是一笔300ETF的分红。直接分了326块钱进入账户。
2023年3月2日
其他
敲定了,娃的保险
图:粉啵啵这些天,股市没啥大行情。今天涨了点,但成交量依然弱。聊的意义不大。先不谈了。最近我一直忙着给家人买保险。给我妈续了医疗险、给我加了份养老险、又给娃搭配了住院+门诊+重疾。忙的不亦乐乎...今天说说娃的保险配置吧。好多人在问这件事,我先把作业交了。一先说医疗险。我给娃买的是臻爱无忧买了一份。它主要有两个优势。一个是,「0免赔」,住院和门诊都是0免赔。实用性大大增加了。我家娃是去年10月出生的,已经看了4、5次门诊了。我都没想到,频率这么高。每次检查问题都不大。也就是拍个B超、查下骨密度、医生开点益生菌补钙冲剂之类。多数虚惊一场。但怎么着,每次也得花个一两百。如果我买别的门诊险,可能会更便宜。但报销时可能不太好用。比如,有的门诊一次免赔100元,超过100元了才赔。有的限制金额,一次最多报销500元。它们便宜是很便宜。但用起来不太爽嘛。相对来说,臻爱无忧
2023年3月1日
其他
1年1度大事件
图:GYZOA明天是3月1日,个税汇算又双叒叕开搞了。这是一项大型国民运动。绝大多数人都会打开app,操作一番。哪怕你没有正式工作。你取得的个人收入,只要有公司给你发钱。都逃不过个税的审视。像跑滴滴,送外卖,做平台主播...这种看起来很像副业的收入。平台会替你扣掉个税后,再把钱打给你。说起来。顺势提醒一个风险点:日常慎重帮人走账比如强哥和你说:“a公司要打给我一笔钱,但我不方便收呀。你能不能帮我“代领”一下呢。我请你吃鱼”注意了。如果a公司以劳务报酬的名义把钱打给你,税务可能认定为这钱是你个人收入。影响你个税。二小白同学经常问:“我每月发工资时,已经交过税了呀,那我第二年还要参加汇算吗。”建议打开app参加一下打工人每个月都交的个税,这属于「预交」。数字不一定准确。第二年3月,税务局会站在全年视角,对你上年全年收入汇总。「汇算」实际个税。多退少补。每年的个税汇算,是针对上一年做汇算。所以2023年的个税汇算,是对2022年收入做汇算。以我经验来看。以下几种情况,在汇算时可能会涉及退税,或者补税:1)新增了抵扣项。像我去年生了个娃,就多了一笔个税抵扣,能退税金。我明天就捣鼓下,收一笔银子。开森〜2)跳槽换工作了。这种情况下,有补税可能性。新公司会忽略前任公司工资,先用低税率给你交税。那全年汇算时,你得补回少交的税。3)你有其它副业和劳务收入。注意。有其它副业收入不一定会补税,也可能发生退税。给你打款的公司,会替你代缴个税。但站在全年汇算视角,可能缴多了,也可能缴少了。得具体看看。....可能我们汇算完,不退也不补。但建议是打开app,汇算一下。至少先熟悉了个税app。没人能逃过个税。你看看,2023年的国考,国家公务员招录3.7万人,其中光税务就招了近2.5万人。有件事我很感叹。个税app,真是我见过得最好用的政务app啊三有个非常有趣的思考:我们日常养娃,房贷房租,赡养老人...都能抵扣个税。它是每月都抵扣呢?还是放到第2年汇算时,再统一作抵扣?答案是:都可以。别小瞧这点,它影响了我们每月到手的钱。你要放在当月抵扣的话,当月能多到手一些现金。比如下方截图。两人是同样15000的工资。两人都背着1份房贷。每月可以从收入里扣除1000块不用交个税。但区别在于,左边在当月就扣掉了1000块。右边没在当月抵扣这1000块。因为右边没在当月用这1000抵扣——所以右边当月按3%税率,多交了30块钱的税。总计交了198.66块的税。当然这个多交,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交。第二年个税汇算时,会退给他。大家也可以查下自己的抵扣项。是按月抵扣;还是年度汇算时抵扣了。在个税app首页-我要查询-收入纳税明细查询-直接选2023年1月的明细-查看税款计算(蓝字)。这个可以自行设定。我建议按月抵扣,早早拿钱。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权威定调,这钱归你
图::Sasha医保个人账户的变化,闹了很多风风雨雨。周末医保局专门做了个新闻发布会。我注意一个细节,里面明确提了一点:无论改革前后,医保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是完全归个人所有的。这个权威表态很及时,很重要。一个人账户是件严肃的事儿。打工人的医保和养老都有个人账户。其实相比医保,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的钱更庞大。对于打工人来说,它往往有加速储蓄的特点。咋说?恰好我昨天,帮朋友看了下她的养老金账单。她毕业刚入职场时,每年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入4千多块钱。现在她四十来岁,是一家公司做高管,这个账户每年能存入2.7万。现在存1年,顶得上原先五六年的。原因很简单。我这位朋友,她现在已经是高管了。每年的工资收入,比以前提升了好几倍,自然养老金也存得快了。这种现象应该在职场人中很普遍。岁数越大,养老金攒得越狠。我计算了下朋友的养老金账单,她工作了17年。养老金账户里50%的钱,来自最近五年的存入。朋友原先对这个账户没啥感知,看我计算完了。瞪大双眼问——真的吗?这个里面有这么多钱?这个钱是归我的吗?我说当然是归你的。二养老金个人账户,还有一个很bug的地方:永续发钱比如像我这位朋友,如果她55岁退休。那按照规则,个人账户的钱,会分成170个月(14年)发给她。但并不是说发完了就结束了。如果领完14年,她人还好好的,活在世上。那怎么办?我之前打电话问过几个地方的社保局,得到的明确答复都是:会按照这个水平,继续发放直到去世。也就是说,你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即使领光了,还会按照每月的发放水平给你继续发放。一张永久的饭票。我觉得这有点bug。而且这几年个人账户的利率在6-8%之间,升值性是赛过了房价的。所以我写了很多次商业年金险,但也在强调:如果有条件的话,先把社保买好。再考虑商业保险。三讲到这里。绕不开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准确来说,是推迟领取国家养老金的岁数。很多人在抱怨——还延退呢。现在过了35或40岁,就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不少人中年失业后,成了灵活就业人员。此时离退休还远着,迫不得已进入了「中年空窗期」。这时往往面临一个更加艰难财务考虑:要不要以「灵活就业」的身份,继续交社保?交的话,是一笔不小的钱。拿杭州的举例。灵活就业交社保,每个月最低是交1167块钱。在失业的情况下,本来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交就交吧。但大部分交的钱,并没有进入个人账户。比如杭州——1167千块钱里,只有316块多钱进入养老个人账户。更多的钱进入了「统筹账户」,由国家统一调剂了。当然从机制上来讲,这是有原因的。灵活就业的人,因为没有公司帮自己交的「统筹养老金」。那原本公司交的这部分就得由自己来扛了。但客观来说——自己攒养老金的效率,容易被拖后腿。所以,我和高管朋友开玩笑:“即便工作再难,职场再多勾心斗角,你一定要顶住所有压力呀;战斗到最后一刻,争取攒出一沓厚实的养老金来。”ps.注意。本篇文章聊的是「社保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由国家统一管理运作。和「个人养老金」不是一回事。个人养老金是我们在金融机构开个账户,自行决定是否放钱进去,买基金,或者存款等。放进去的钱退休时领取。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又安排了1笔巨额退休金
图:Gyoza最近延迟退休的话题挺火,上了好几次热搜了。我这边的读者,年龄大多在25岁-40岁之间,不出意料的话,咱们能赶上延迟退休。haha,到时候会不会等65岁才能拿到退休金啊?没享受几年,人就没了大伙特担心这个。。。。我自己本来不担心。我前年买了一份养老险,精心做了计算,给自己设计了65岁开始领取,领20年的方案。每月领1万,最后一年能一次性领120万。算下来,年化利率达到了3.89%,复利长达50年。自我感觉还挺爽。美滋滋。但是每天被读者批判——你到65岁才领钱,能领几年啊。人一共才能活多少年,blabla这让我有点怀疑自己了...我这个方案,会不会领钱领得太迟了点啊?既然要延迟退休,为啥不买个早点领钱的呢。等我躺平了,但还领不了国家养老金时,可以先把商业养老金领起来呀。早“退休”,早享受这么一想,我就决定——追加一份吧。二我追加的,还是光明慧选。这回选择了年交5万元,连交15年,55岁开始领取,领一辈子。(女的可以55岁开始领,男的得60岁才行)一个月能领4947元,一年近6万。直到去世为止。能领多少呢?首先,有个保底——光明慧选保证领取20年。也就是,一旦我开始领取了,肯定能领到至少20年的钱。活着我领,死了我家人领。比如我领了2年就去世了,保险公司会把接下来18年的钱,一次性给到我家里人。应该会给到我娃...当然,最好不要这样,算下来复利并不高。我们买养老险,肯定是希望自己能享受到嘛。那就坚持一个奥义——尽量活久一点。还是拿我的方案举例:如果我活到80岁,能领到保费2倍的钱。活到93岁,能领到保费3倍的钱。折算成复利的话,就是:活到80岁,年化复利3.11%;活到85岁,复利3.58%;90岁,3.9%...总之,活越久,越划算。狠狠打败保险公司。三当然,有小伙伴说——我怕,我也活不到那么久哇...我的身体、我知道,没这长寿命。嗯,我懂。那还有个办法:要么,选择定期领取20年,放弃后面拿不准的岁数。努力活够20年,锁定一个确定性强的高收益。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同样是缴费15年,55岁开始领,定期领20年。领到75岁期满时,再一次性给我一份十年的养老金。复利可以达到3.61%这个方案的风险就是——有可能活不到最后一年。拿不到那个十倍奖励。如果将将只差了一两年就挂掉了,做鬼也呕血。有一个破解的办法:在感觉自己大限将至时,选择退保。拿回保单里的现金价值。我拿我的方案算了下。如果我选了定期领20年的方案:70岁退保,已经到手的钱+现金价值,复利有3.33%;74岁退保,复利有3.55%也不比领满20年,差多少了。——当然,以上利率都不算太高。因为我是55岁就开始领了。领得早,就牺牲了一部分利率如果你是男性,60岁开始领,同样年龄和缴费年限,利率明显更高一点。同样方案,能达到3.82%。如果你年纪比我小,钱在账户里滚动的时间更长。复利也会比我高。开始领取的时间越晚,缴费年限越长,复利也会越高。像我前一份65岁的方案,利率有3.89%。就高多了。大伙可以点击光明慧选,预约顾问,协助你算一算自己的。不着急,慢慢看、慢慢算。看哪个方案更适合你。ps.对了,有一个特别逆天的事。光明慧选对中老年人,超级友好。年龄大的人不费啥力气,就有高回报。比如我拿50岁男性算了一下:缴费10年,60岁开始领,选择定期领取20年。80岁时,复利能达到3.91%。60岁人买,回报更高,感兴趣的预约顾问,让帮算算。这届老年人,真是让人狠狠羡慕啊。(我想给我妈买,可惜最高60岁能买,她超龄了...)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收好了,宝藏app名单
图:GYOZA今天这个文章不聊具体话题啦。因为经常有人问起各种工具。所以我做了个事,把之前零碎提过的理财工具,汇总成了一个表格。供需要的朋友收藏。比如医保里有多少钱?我们可以用医保服务平台app,看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余额是每年累积的。如果你今年没花,可以攒到明年再用。最近有人说——“这个余额属于国家,交给国家统筹安排,它并非个人财产。”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错的。大家日常查查余额,强化下个人财产意识。比如忘记了在哪买过理财,怎么办?我买过很多基金,也买过很多保险;我在很多券商开了户,也在很多银行开了户。如果有一天我失忆,统统记不起来了怎么办?别慌。可以用相应的app查到账户信息。如基金E账户查基金,金事通查保险,中国结算查股票账户,云闪付查银行账户...有读者说,用这些工具找回了失散多年的钱钱。找回来几万块钱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养老金账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在电子社保卡里,看攒了多少养老金啦。它每年赚了多少利息。有人用账单算了下感叹:哎哟!原来养老金每年收益高到惊艳比如我家房子卖多少?我外出的时候,看到了一些不错的楼盘,会习惯性查它售价及租金。贝壳app最近出了个新功能“我家”。可以查看小区邻居们,挂牌多少钱卖房。小区看房人数的变化...等等。比如,老有人问茅台怎么打?用茅台公司自家的i茅台就行。注意选生肖酒就行(像虎茅,兔茅)。打中后,加几百块钱卖给黄牛,赚点羊毛钱。比如,自己基金和股票买卖太碎了,怎么算收益?可以用投资账本,记录自己股票+基金每天持仓变化,买进卖出情况。它自动帮你算出收益、收益率曲线,排名等等。。。。很多需求都有相应工具。我不一一列举啦,先汇总放在表格里了。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下。要说明的是——因为这个表格带有我个人主观性。我先挑紧要的列上了。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列举不全面。大家有反馈用得比较多的,我再持续更新,这个表格会放在公号菜单栏上。工具功能我做了些简单介绍,实际它们的用途会更强大。我就没往表格里放支付宝,或者常用银行及股票app了。这些大家用得多,不用表格也能记住的〜附: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介绍,戳此回看养老金个人账户利率介绍,戳此回看个税此前的介绍,戳此回看基金e账户此前介绍,戳此回看金事通此前介绍,戳此回看房钱包介绍,戳此回看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中年人,去哪搞钱了
图:ayahundred闺蜜和我一样,都30多岁了。她在一家公司做高层。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块是奖金,这块是和公司总体收入挂钩的。但过去大半年公司的经营停滞不前,老板推翻了原先的承诺,不断提高她的考核标准——变相要削减她大几十万奖金。这让闺蜜很无语,她正要换房呢,紧要关头遇到了这茬。关键是——还要被迫和老板,和属下,和同僚斗智斗勇。天天斗个不休。“真没意思啊,越努力越白费”那天有个读者留言问我——越越,你说中年人到哪去了?我以前认识的很多同事和朋友,也成了中年人。我自己写公号8年,也成了一名中年人。我想了想身边中年人的去处,不知道有没有代表性。可以稍聊聊。一有一部分朋友,慢慢成为了公司的高管or中层。收入的增长就不多说了。大家渐渐地在大城市买上了房子,定居下来。升到中高层的朋友,收入是有特点的:一个是,个税明显。去掉七七八八的抵扣项。年薪百万的话,要拿出20万左右交税;年薪200万,要拿60来万交税。对税负的感受比以前深刻得多。紧接在股票基金app,房产app之后——个税app也成了自己的常用app。另一个是,收入变化更“戏剧性”了。除了和公司总体业绩挂钩。一部分人的薪酬包里,包含了不少公司股票(或股权)。股票大涨,自然是好事;但股票大跌,就不爽了。。。。我认识的一些腾讯阿里的朋友,他们的收入可能一半是股票。互联网公司股价腰斩、膝斩。对他们的冲击,远超行业外的人。尤其,他们很大的一个兴趣是买股票,重点是买本行业的股票。资产缩水得就更厉害了当然,也有美好的例子。上次我写生育金,有小伙伴提到了一件事。她在一家芯片企业,她的工资包括了股票。生娃前一年公司股价大涨,连带她产假期间的收入也暴增了。。。。对了——到了这个职场阶段,大家收入似乎和「努力程度」不那么明显相关了。对外,更和大环境挂钩;对内,和公司里的「站位」相关了。但这两者恰恰又是个人难以把握的。所以像我那位闺蜜,有时会生出许多无力感。对「不确定性」,也有了更确定的体会。二还有一部分中年人去哪了?我身边的朋友,还有两个去向。一个是自己做点小生意,小买卖。一个是进入到体制内,慢慢晋升;举个挺代表性的例子。有一位同学回老家结婚后,开了一家幼儿园。没过几年,她又考了当地的公务员。夫妻俩人,一个打理幼儿园,一个端起铁饭碗。分散风险做生意么,差别也很大。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大部分人围绕衣食住行,挣些辛苦钱。开个餐馆,开个商店等等。像另一位朋友,加盟了一家广告打得很猛的老年鞋品牌,在老家做代理。收入可能和全职打工,是没太大区别,或者又会少一点儿。但要操的心,会更多点儿。以上。算是我身边朋友们主流去处吧。也有一些人,是就此消失了。没有任何音信,不发朋友圈、也不知道他去哪了。三一个感受——中年人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太多了。以前年轻的时候没钱,住得差点,吃吃简餐就能解决了。现在不行了,上有老下有小。不忍心让家人跟着受苦。内心的安全感,很大程度需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如果能在40岁之前,完成一定的资产积累,形成一些稳稳的,持续性的现金流。内心多少会淡定,从容很多。不同人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像我同学一样,夫妻俩一个创业打拼,一个体制内;有的则是,给自己配置一些生息资产——像我自己,买了一些收息股吃红利,买了年金险给养老做储备...等等。感觉心里就稳当多了。ps.嗯,到了这个阶段,也终于成为了一个更「世俗」的人了。可能这也并非坏事。大家会持续为了不确性,而焦虑;但又因为一些小事,突然间想开了。比如,前1秒还烦恼呢。后1秒看到了小朋友的一张笑脸,吃到一碗好吃的面条,或者买到一个好看的中古包包、几束鲜切花——突然就觉得美滋滋了。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医保大变样
图:Gomatsu许多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每个月打到自己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减少了。有网友晒了医保个人账户的进账。今年1月划入了79块多;而去年12月是143块。缩水了一小半呢:图:小红书用户“小太阳🌞”二个人账户这个钱,很实用。你在医院看病,可以用它支付不能报销的费用。不用再额外掏钱了。我一位朋友前几天去看牙,总计花费1078块钱。其中——医保报销了(即基金支付)754块钱。个人账户付了183块钱。自己只掏了140元现金。她今年看病多,把个人账户的钱花光了。要不,可能她连这140元都不用再掏了。三所以大家明白了。医保个人账户,就是个人财产。每年累积,越滚越多。即使你20多岁生病少,用不到它;也可以积累到40多岁,50多岁...再用呀。随着年岁变大,医药开销也会变大的。这是北大的一个报告,很实用:四十岁后,医疗花销可能是二十来岁的两倍了。医保个人账户有多少余额?在支付宝上也可以查,直接搜“医保卡”就行。。。。回到重点。为啥它每个月入账减少了?这一切变化,源于2021年出台的《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医保要改革。越来越多城市的政策开始落地。原先我们个人交的医保,全部进入到「个人账户」里。公司交的,有一部分也进入到我们个人账户——这个算是妥妥的羊毛了。但改革以后,公司羊毛没了。以后公司交的钱,全部划入国家的大锅饭,统一调用。仅个人交的钱,才进入个人账户。四这事很让人肉疼,忍不住想开骂。但客观说,改革也有好的变化。比如:以前有些城市,看门诊不能用医保,只能自己花钱。但改革后,这些城市看门诊也能用医保了。。。。又比如,现在医保共济的城市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可以共用彼此的个人账户余额。我之前也有写,戳此回看。。。以我自己亲身经历来看,有一个变化挺喜人。我给娃上了深圳医保。然后在医保app上办了异地备案,好在北京使用。这两年,异地门诊也开通直接结算了。这就方便太多。我带娃在北京看门诊的话,直接在异地联网定点医院刷医保卡就行。另外,像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透析、癌症病人在门诊放化疗等等慢特病,也可以跨省直接结算了。这也是个大好事。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患上了乳腺癌,需要持续在北京做化疗。她也是深圳的医保。我虽然没问,但如果她办了异地直接结算,肯定会方便很多。具体怎么办?提前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上,办理好异地备案。第一步,在app首页就能看到“异地备案”。第二步,在app上查一下,两个城市是否开通了直接结算。备案成功后,在app上找到异地联网定点医院。打医院电话再确认一下,就可以杀过去了。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大变化。ps.作为理财博主,我想吐槽一个事。医保个人账户的利息,真的太低了——才0.35%。活期利息的水平。比养老金、公积金的都低太多了。这块能不能涨涨呢?哪怕涨到1.5%也行呀。3千块余额的话,一年也能多出30来块利息。经常看病的老人家,会很开心的。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帮大忙,捡回9000多
图:宇宙废狗证监会新出了一个APP,叫基金E账户。大赞,挺有用。这个APP把你买过的基金,做了一个整理收纳。这太实用了。实用在,它能帮我们找回一些遗忘已久的钱。我今天自己查了一下,我一共在18个平台,开通过102个基金账户...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贼爽...
图:三条的混乱精神挺多人恨a股不争气。老坐过山车。人人都是卷王,抢着跑路的小天才。大盘往往没涨几天呢,就有一波资金惦记出逃,带垮了大盘。说到这。羡慕美国人民。美股牛市一开启,就是十多年。哪怕是回调吧,也幅度有限。调整约1年,就有回暖的迹象。真正实现了——躺着不动就挣钱,这搞钱的体验比咱好多了。下面蓝色是近十年的纳斯达克指数,黄色是沪深300。这走法完爆a股哪怕这几年美国又是疫情,又是史诗级加息。随时要完蛋的感觉。但——从我自己感受来讲,我趁低入手了两个美股相关的指数基金,体验感还是不错啊。最大的感觉就是:拿得住无论啥时候打开账户,我那点钱都挺稳当的。大多数时候在飘红。哪怕跌了,过几天打开账户,哎,怎么又涨起来了?不知不觉间,就拿了很久。几乎忘了它们的存在了。这很容易形成一种正反馈:大家不太容易追涨杀跌,喜欢把钱留在场子里。二a股的骨头就很软。各种内卷。作为散户,一不小心就被割了。我讲过好多次:买股票和基金,控制回撤太重要了。如果长年涨涨跌跌,老坐过山车。过几年一盘算,可能年化收益才3%、4%。收益还不如理财险呢,就尴尬了。说到这里,有点牙痒痒。我对比一下a股的主要指数,和美股指数(主要是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00)近十年的年化收益率——a股唯一能打的是创业板。但,创业板要用跌70%的最大回撤,才换到这个收益。回撤,挺影响普通人的持有感受。a股的最大回撤,明显大过美股的宽基指数的。有个热门问题,正好回答一下。很多人问——沪深300、中证500啥的,能不能长期定投着。不管它,一拿好多年?我很想回答,可以。但转头看看a股疯癫的步伐,这惨淡的收益。只能说——如果在a股买指数基金,目前为止最好的办法还是:趁低点时入手。涨到大家都很火热讨论时,果断卖掉。收益会好得多得多。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太挑战人性了。也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去做这个事,互相内卷、博杀、抢跑。让a股的高点低点,更不好琢磨了。。三当然,乐观点说——美股历史上百年了,早期也经历过非常长久、猛烈的下跌。也是从韭菜那时候过来的。到了近几十年,才变得成熟平稳。以后咱们a股这边见得多了,肯定也会在制度上、心理上,越来越成熟。说不定以后——我们也能开启N年牛市,指数拿着不动到退休就行。希望那天早到来吧。看了一下——如果是出于资产平衡,想买点儿美股指数的话,还是有不少基金的。稍列两个吧。纳指ETF,513100;标普500ETF,159612;把它俩列出来是因为,管理费托管费这些比别的低。用股票账户买卖,手续费也便宜。贴一下它们的前十大持仓:左边是纳指,右边是标普。
2023年2月9日
其他
太狗了
图:eteecy有个小细节挺多人忽略了。很多存款说明,附带了一行小细字:“到期付息”你算了算,存1万一年该给315元利息,三年一共给了3个315元。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这个就是单利。单利就是——每年的利息,银行先帮你「保管」起来,名义上一直不动。几年后,再一次性给你。像是过年的爸爸妈妈,先帮孩子把压岁钱保管起来。说是帮你保管、不乱花,其实拿去干啥了你也不知道。长大再一次性给你。二之所以突然提起这个,是因为经常有人问——房贷是单利?还是复利?额。这里其实有争议。无论怎样讲,都会有人跳出来battle。那换个思路。在申请房贷时,你会和银行商量:“我先只还本金;利息等三十年后一次性给你”么?不没收你房子才怪。我一直觉得,这就有点“双标”。太狗了。给你的存款利息,到期后才给你;你该付的贷款利息,却每个月都要付清。三人人都应该追求“复利思维”,唾弃单利。复利非常牛X,像一把猪饲料。时间久了,能让钱迅速膨胀。举个具体例子。增额寿险是典型的长年复利,它目前利率最高接近3.5%。(我之前在这篇文章提及过,戳此可回看)我们用3.4%来做测算,比较单利vs复利。10万块钱本金——第20年:单利变成了16.8万;复利变成了19.5万。第30年:单利变成了20.2万;复利变成了27.2万——多赚了7万块。时间越久,差距越大。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会经常强调,增额终身寿是复利积累,所以很牛X。但坦白来说。复利本来就是底线原则。用复利计息是理财中常见的情况。单利反而少见。而真正牛X的,是它能创造——稳定的复利。较少但很稳定的复利,比突然的暴富,赚的钱更多。四举个例子。比如强哥10万本金炒股,买基金。他亏一年,赚一年。第一年赚了10%,还不错。第二年行情不好,他亏了-3%。也还好,无伤大雅。他第三年又赚10%;第四年又亏-3%。这已经挺好的成绩了,强哥有悟性。...那他n年后,赚到了多少钱?和每年赚3.4%比,哪个赚得更多?我贴下表格。赚到的钱差不多。甚至在炒股亏损的年份,3.4%还总是领先呢。当然,这个例子还是僵化了一点。现实要复杂得多。买股票基金,避开一些大坑的话,大概率比买保险赚得多。但主要是说明一个结论:买股票或基金,吹嘘阶段性的高收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年下来——避免自己出现大亏。从而,再博一博更多的钱。回撤尽量别太大。不然就要用非常高的收益来弥补了。当然。大多数人的长期投资都没有超过5年,对回撤没啥感知。但当懂了后,可能年龄已老。岁月有限了。
2023年2月6日
其他
被暗算了
图:Gomatsu最近ChatGPT很火,它相关的概念股也炒得很火。它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我感觉这个对很多就业岗位,会有深远影响。但今天不聊这个。我倒很想吐槽一种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借周末的时间,闲聊一篇吧。一算法这玩意太讨厌了。我生娃之后,一打开智能电视,全是婴儿用品广告;打开淘宝,也全是婴儿用品推荐。我买了个奶瓶,我的购物网站上就全都是奶瓶了,根本看不到其他东西。其实吧。我想知道的是,我还缺少什么,看看互联网能不能帮我补全认知。但算法的世界却变成了——她买了奶瓶,那她一定是爱死了奶瓶。我要把所有的奶瓶推荐给她。又比如《狂飙》火了,我只看了4集,但很犹豫要不要看下去。后面剧情我知道得差不多了。算法恨不得把所有聊《狂飙》的贴子都推给我。铺天盖地都是剧透。高启强的养女刚出场,我就已经知道他最后被养女举报了。二说一个搞笑的事。我有个闺蜜是一名宝妈,娃和我家差不多大。最近她很苦恼——她妈妈总是背着她,偷偷给不到3个月的小婴儿睡枕头,还要「把尿」。全都是错误的育儿理念。朋友强调无数次,妈妈还是偷偷做,俩人就大吵了起来。闺蜜头疼问我怎么办?我说这个简单呀。给你出个歪招——“你妈妈常在哪看短视频?你在上面找一位英姿勃发的,讲科学育儿的男专家,让她看几个。等捅了平台蚂蜂窝,平台会发疯一样的推荐这类视频。看多了,也就被洗脑了。”三讲正经的。算法在理财领域也越来越普遍。但,它可能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冲击。比如你某天偶尔看到有人提到了一个基金,天天涨、特别猛。好奇就点击了一下。结果平台就汹涌地,推了一堆聊这个基金的贴子。当你的时间线上,大家都在夸、都在晒它的收益。很多小白就很容易被洗脑——看好这个基金的人是真多啊,业绩又牛X,一定非常优秀。我也买吧。于是人潮迅速地买入,基金规模迅速滚大。但!市场是波动的。当基金出现亏损之后,算法又推荐无数个看衰它的贴子。小白越看越惊心、越害怕。又吓得快速卖出去,基金规模迅速缩小。。。。有一个事情,我一直心有戚戚。去年的一只网红基金,或许一定程度上被算法裹挟了。它起初规模很小。但很快被散户买上了几十亿。(当时,算法平台疯狂推这只基金的广告,或主题内容)随着去年债券大跌,它的业绩有了回撤。作为一只网红基,它开始被一小撮散户吐槽。但吐槽的内容被人点击,算法进一步推送给更多散户后,又导致了更多散户疯狂甩卖。规模被迅速挤兑到了不足1亿。这样剧烈的变化,基金业绩怎么可能好?最后一地鸡毛了当然。专业人士肯定会说,这是散户小白们不成熟。但算法在其中扮演了煽动角色。它迅速用统一的信息淹没你。算法不直接让你亏钱,但它让你视野变窄了。时间久了,让人变得情绪化、偏激化。。。。像我们做理财、买基金、买房子...还是要强调,多一些理性和冷静。得更全面,系统性了解——然后再决策。做钱的决策,要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应该跳出来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不是裹挟在算法中,跟着热点走来走去。算法平台能看到花的表象。但它是用什么土壤培养的,浇了多少水,施了多少肥,更需要我们拆解。
202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