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渡口因山而灵秀,因水而瑰丽,义渡文化更是美名远扬。近日,大渡口区博物馆馆长李国洪参与录制了一档由FM968、AM1314重庆之声、重庆史研究会共同策划的融媒体节目——《边听边看▪重庆文化百人谈》。在节目中,李国洪馆长畅聊了大渡口历史文化、详细地讲述了义渡的故事。大渡口风光Q:为什么会用“义渡”来代指大渡口区呢?既然义渡与大渡口区息息相关,我们要探索“义渡”就要先了解和认识大渡口区。我们现在所称的行政区划中的大渡口区位于重庆西南部,东临长江,东南与巴南区、江津区毗邻,西北与九龙坡区接壤,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大渡口的建区历史并不算长,但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证,这里是重庆市中心城区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方。Q:大渡口区都有哪些考古发现呢?最著名的考古发现就是马王场遗址。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桃花溪流域整治工程,马王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如火如荼,马王场遗址位于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和九龙坡区九龙镇桃花溪羊溪河旁,地处大渡口区长江流域桃花溪的五级台地上,这里南临长江,气候温暖湿润,是一处非常适宜远古人类生活的地带。马王场遗址共发掘出土石制器6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及石核等,遗址出土的石器的加工方式多以复向修理为主,向背面加工次之,其中出土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旧石器时代手斧,这面手斧的平面形状看起来像一个椭圆形梨子,有着人工双面加工过的痕迹,在它上下两端相对薄的边缘处分布有由砸击形成的碎小崩片。经过选取遗址发掘的侏罗纪地层的上层砂质黏土小样送到澳大利亚研究室进行专业测定后我们最终确立:这件手斧“诞生”于距今80-100万年前。马王场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手斧这件珍贵的手斧也在2017年被纳入了重庆市馆藏文物“镇馆之宝”,作为重庆地区发现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手斧,意义重大,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环境的适应具有重要价值,再次证明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之地。Q:这个遗址对大重庆的历史发展具有哪些重大意义呢?作为主城区发掘较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为了解重庆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基础实物资料,对认识重庆中心城区远古地理环境及远古人类活动等很有帮助。这次考古发掘也是大渡口区建区史上第一次正规、科学、有组织的正式考古发掘。2009年12月,马王场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马王场遗址Q: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祖先是谁?神秘的巴人和大渡口有什么渊源呢?我们先从我们的祖先:巴人说起。大渡口之地,古属《禹贡》梁州之域,《禹贡》是我国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相传为上古时期的大禹所著,其中把当时的天下分为了九州,大渡口属于其中所提到的九州之一的梁州;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大渡口地域隶属于巴国,其民众又被称为“巴人”,但是巴人的起源远早于战国时期。巴人究竟起源于何民族,学术界观点众多未有统一,根据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在对巴名字的来源、巴字的含义、巴人的起源、巴国的出现、巴人早期的活动区域等问题上仍有分歧。根据巴史研究专家邓少琴、管维良、白九江、杨华等学者的研究考证我们可以得知,现有最早有记载巴人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其中多处提到了巴人与巴国相关的内容。《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提到了巴人的诞生历程:“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翻译过来就是:西南有一个叫巴国的国家。有一个叫大皞的人生下了咸鸟,咸鸟又生下了乘厘,乘厘最后生下了后照,而这里的后照就是我们巴人的先祖。山海经这句里所提到的大昊可以推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而后照就是伏羲的曾孙。目前,学术界公认为伏羲诞生于公元前27世纪,那么巴人始祖后照作为伏羲的曾孙,生活的年代可以推定为公元前26世纪,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巴人们生活在崇山峻岭间,植被茂盛,《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西南的巴国里有一种非常凶猛的青头大黑蛇,它能吞下大象;《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也提到有一位叫“孟涂”的臣子在巴国的“丹山西”这个地方从事通灵和神明沟通的工作,据学者考证,孟涂居住的“丹山西”就是我们今天的巫山、秭归、丹阳一带。Q:除了《山海经》之外,还有其他文字资料对大渡口做了记载吗?除了,《山海经》,东晋时期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中也大量记载了许多关于战国时期巴地的相关历史和地理概况:“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赞扬了巴人有质朴、正直、好义气、敦厚善良的性格特征,同时又写到周武王率军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巴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打败了纣王率领的殷人。华阳国志中有文字写道:巴人们用诗歌来赞颂当地的水土肥沃,粮米丰足,可以酿造出美味的佳酿来孝顺父母,展现了巴地的物资富饶与社会的孝顺赡养之风气盛行。同时《华阳国志·巴志》中还记载了“巴子都江州,又立市于龟亭北岸”。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的巴人已设立了繁华热闹的集市来进行物资的交换,体现了当时的经济活动已相当频繁成熟。《华阳国志》中就记载了巴地有盐、丹砂、茶、辛蒟、给客橙等28种地方特产,特别是制盐业、丹砂开采业、酿酒业最为发达。当时,最负盛名的商人是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人采炼丹砂,财富多到不可计数,成为与范蠡、白圭等齐名的大商人。龟亭山除了《华阳国志》中,还有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提到了这一个地名,例如梁李膺《益州记》中有记载:“此山至益州至此,是为龟亭”;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七五》“龟停山在江津西一里岷江中,若龟形,有古精舍”。龟亭山在距离江津西一里远的岷江中,形状像乌龟,山上有书斋和寺庙。Q:在大渡口地域内最早被文献记载的地方是龟亭山,那么“大渡口”这一个名字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文献记载的呢?据清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1721年刻本的《巴县志》记载:“大渡口,县西四十里,为智二甲米口”。这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关于大渡口在官方文献的记载,但是民间以此来称呼应该更早。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这时候的大渡口并不是一个行政地名,只是一个粮运渡口的名称,俗称“米口”。清光绪三十三年跳磴场济米义渡会石碑Q:大渡口又为何被称作为“大”渡口,其“大”又体现在何处?对这个问题,现任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的白九江先生曾在发布于“重庆考古”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有过详细且深刻的考据。《巴县志》记录的巴县16处津渡,15处均以地名命名,唯独大渡口是以大小之“大”命名的,想必有深意。大渡口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渡口之大,体现在承载能力大,故谓之“大”。清代乾隆年间的大渡口,无文献说明其规模究竟有多大。但从道光时“置船二艘”来看,此前茄子溪附近的大渡口应不小于此规模。以现代的眼光看,区区几艘渡船,实在难以言“大”。但在当时,除城区附近的海棠溪(渡船十二)、黄葛渡(渡船八)、三道口(渡船十)外,西部长江沿岸的黄磏渡、雍坝溪、太平渡、白沙沱、五里渡、伏牛溪、阁老溪、三渡口均只有渡船一艘,只有河高崖(今鹅公岩)、鱼洞溪有渡船二艘。大渡口之大,还在于它是这一地区行政资源的聚集地,故谓之“大”。清代,茄子溪附近的大渡口是管辖长江南来北往的重要关口。大渡口从雍正年间开始就设有盐船验簿、书巡,稽查长江沿线盐船。据乾隆《巴县志》卷三“赋役”之“盐法”:雍正八年(1730年),为了防止私盐坐大,“恢复批盐所,盘吊官盐,稽查私贩”,批盐所始设在千斯门外盐码头,后来“又于嘉陵江之澄江口、岷江之钓鱼嘴设立验簿三本、书巡十二名”,其目的是“稽查本邑及过路各州县盐船。以重庆府经历董其事。”而距钓鱼嘴最近的津渡就是大渡口。茄子溪口大渡口附近的钓鱼嘴还设有塘兵。塘兵是清代设立在驿站的兵,专事军事情报、邸报的沿途接替递送。据乾隆《巴县志》卷五“兵制”之“塘汛”记:西南水塘,“珊瑚坝,五十里钓鱼嘴,三十里雍坝沱,交江津县界,俱左营,每塘兵二名。”茄子溪大渡口附近还设有哨船。哨船是古代政府设置的巡逻警戒的船只。乾隆《巴县志》卷五“兵制”之“哨船”:在巴县西路设有“金紫门”“钓鱼嘴”“雍坝沱”三处,其中钓鱼嘴“本塘左营兵二名外,原设哨船一只,船夫一名,水手二名。”又“按金紫门、钓鱼嘴、木洞原设哨船三只,其塘兵及舵工、水手工食俱于本营兵饷内支给”。大渡口之大,还在于它地处水陆交汇,是古代这一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故谓之“大”。清代早中期,茄子溪大渡口是这一地区沟通长江两岸的重要通衢。大渡口、鱼洞溪两个渡口,分别扼守长江左右(此段长江南北流向),成为连接两岸的襟带。其人员与物资的流动,以右岸地区的需求更多更迫切些。根据清代《巴县志》记载,清代巴县实行里甲制度,下辖包括节里,廉里,忠里,孝里,慈里,直里,智里等等共十里、七十七个甲。《巴县志》载鱼洞溪渡口“通忠孝廉节各里甲”,这些里甲均处于长江箭滩河腹地,有大量的人口和农产品、土特产品,以船载货出鱼洞溪,至大渡口登陆,继续北进可进入成渝之间的官道——东大路,继而往西可至成都沿线各地;折向东北经马王场则是进入巴县城区的路线。大渡口还是长江航运交通线上的水陆转换节点。古代成渝两地间的大宗货物往返多择水路。川江在元、明、清三代均置水驿,明代初年“成都水路至重庆三十六驿”,约需12日即可由成都达重庆府。清代在钓鱼嘴对岸设鱼洞水驿,众多物资和人员在此转口,而对岸最近的茄子溪大渡口,想必也是往北岸水陆转换的重要节点和物资的转运地。Q:大渡口是什么时候作为一个行政区名称的呢?事实上它成为真正的行政区划,时间并不是很长。“大渡口”作为地名虽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但是其名字作为行政区划名却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要了解其中来龙去脉,我们便要从与大渡口建区息息相关的”重钢“说起。重钢全称为重庆钢铁公司,相信很多听众朋友们对它耳熟能详,它是大渡口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创造了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重钢前身是张之洞始创于1890年的汉阳铁厂,先后历经钢迁会、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到等数个名称更换。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年,随着东部众多大城市相继沦陷,面对“国破山河在”的动乱时局,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中国的重工业被迫西迁重庆。同年3月1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兵工署联合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决定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上海炼钢厂等多个厂矿的主要设备共计3500吨搬迁至重庆。成渝铁路的第一根钢轨当年,重钢的先辈们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毅力,在爱国民族实业家卢作孚的帮助下,由民生轮船公司载着机械设备,顶着敌机的轰炸,以大无畏的气概,逆江而上,运送至位于重庆主城西郊的大渡口,建立大渡口钢铁厂。同年9月,100吨高炉在大渡口破土动工,其它发电、炼钢、轧钢、耐火材料等工程相继开工,至1942年全部建成。从此,重钢就融入在大渡口的怀抱,并在长江之畔,再次挺立起钢铁般的脊梁,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钢铁基地,被誉为“国之桢干”。钢铁公园的雕塑重现炼钢情景据统计,重钢在抗战时期为全国兵工厂提供了90%以上的钢铁原料,是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强力量,也由此开始了重钢与大渡口的缘分。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也就是当时的重钢。重钢老照片195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重钢所在的大渡口马王乡划归重庆第四区。1958年,区政府驻一零一厂办事处改为大渡口街道人民委员会,大渡口从此从一个自然地名变为行政区划。1965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原九龙坡区管辖的九宫庙、新山村、跃进村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划出,设置重庆市大渡口工业区,“大渡口”正式建区。1968年10月14日,成立“重庆市大渡口区革命委员会”,大渡口工业区更名大渡口区。直至1997年3月24日,重庆直辖,大渡口区归重庆直辖市管辖。区境面积102.83平方千米,人口11.06万人,至2002年辖新山村、跃进村、九宫庙、茄子溪、春晖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八桥、建胜、跳磴3个镇,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五街三镇”。至明年2025年,正是大渡口区正式建区60周年。Q:什么会用“义渡”来代指大渡口区呢?义渡一词来源已久,其并不为大渡口区专有。那么何以义渡呢?义渡,就是“义务摆渡”之意,是民办民治,一般的义渡都建有管理义渡的组织,有的叫义渡会,有的叫存德堂,但也有少数义渡没有建立管理组织,由所在地的祠堂、庙会代管。白沙沱义渡、龟亭渡义渡、王家溪义渡、大渡口义渡等一个个渡口就选在这长江北岸台地上,它们临水蜿蜒,漂亮美丽,恰如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Q:那大渡口义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民国《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乡士绅捐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始有义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十二日,巴县正堂张判将所剩财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正式义渡。”可能听众朋友会疑问了:为什么清道光时期就开始义渡,为何清光绪二十五年才正式义渡,其中间停运了很长时间是什么原因。因道光元年(1821年)5月,巴县政府颁布政令,不允许民间运营河渡,所有河渡均必须由官方运营,并且规定河渡分为大小船两类,大船准载30-50人,每人收取船费10文钱;小船准载10-30人,每人收取船费7-8文钱,对当时的百姓出行和农副产品的交易产生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十二日,巴县正堂张判将所剩财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才正式设置义渡,这时期大渡口义渡在巴县长江两岸声名远扬,直到民国时期因小火轮的出现才停止。大渡口区博物馆义渡复原场景我们前面说到的设立义渡的乡绅,就是指在古代受过传统科考教育,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的人,他们通常与官僚阶级有接触,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当地百姓的敬重。乡绅是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中的重要阶层,他们通过捐赠私有田产,设立基金会等,在民间的教育、慈善救济、公共管理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常常引导一个地区风气民俗的发展形成。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义渡就是由当地乡绅设立的“义渡会”所提供的经济支持。义渡的设立大大减轻了百姓船费的负担,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往来和各类农副产品的交易。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通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石碑,碑高141.5厘米,宽93.5厘米,厚10.5厘米,保存完好。碑文为正楷阴刻竖书,内容与义渡会有关,记述了巴县跳磴乡济米义渡会在龟亭溪捐置木船设立义渡的史事。碑刻保存了对义渡管理的规定,在维护乡村秩序、道德风俗等方面有一种正效应,为后人研究民间自治公益事业提供了珍贵资料。济米义渡会碑拓片Q:还有什么与大渡口义渡相关的故事吗?关于义渡这一部分,还有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方,那就是马桑溪古镇,马桑溪原为水名,因溪流两岸种满马桑树得名。马桑溪古镇历史悠久,始于战国时期,兴于清至民国时期,地处长江上游川江水道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长江渡口文化;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给古镇带来了商业繁荣。据前面提到的《华阳国志·巴志》等史料记载,战国时,都城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主城)附近,包括今天的大渡口龟亭、钓鱼嘴半岛及马桑溪等长江北岸已设有官市(草市)进行早期贸易,草市是我国早期旧时乡村定期市集的通称,这也是四川场镇形成的最初形式之一;同时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者津渡及驿站所在地。Q:那马桑溪和葛老溪又有什么渊源?史料及考古调查研究,义渡古镇相邻两条小溪,左边为马桑溪,右边为葛老溪。历史上葛老是葛佬、仡佬的谐音。仡佬是僚人氏族的一个分支,僚人主要分布贵州广西一帶。西晋永嘉5年,邻近云南边的川南大批僚人入蜀。到了东晋时期,战争不断,巴蜀地区人口数量大量减少,成汉政权在李寿时期掠夺大批仡佬人入巴蜀填充人口不足,包括巴郡及涪陵等。因此我们推测葛佬溪定名应与此僚人的迁徒有关。根据考古发现的龟亭立市遗址、马桑溪明清遗址、码头遗址、百花村崖墓群等,初步推测马桑溪古场镇延续千年巴渝历史,是历史上重要的物资人流集散地,也是千年古渡的老码头,成渝古水驿道的重要节点。直到今天,我们一直在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大渡口文化。进一步充实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大渡口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重庆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于重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渡口因旧石器考古发现而历史厚重,因清代道光年间的长江边上的义渡而美誉天下,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建设而蜚声中外。马王场、石盘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印证了中心城区的远古人类活动;龟亭山、龟亭溪见证了古代巴人往来贸易的繁荣;“义渡”的兴起及演变成为大渡口区重要的地理标识、人文招牌;石工号子、堰兴剪纸、重庆小面和众多的非遗项目凝聚了大渡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不变的绿水青山映照下,大渡口40多万人民正鼓足干劲演绎、传续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城市建设新篇章!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到今天蝶变新生的大渡口区;从曾经质朴简单的义渡渡口到如今鳞次栉比、繁华开阔的义渡古镇,在这一路走来的历史中,凝结了大渡口劳动人民从古至今的智慧与勤劳艰辛。不论是厚重悠长的历史故事,还是承载着记忆与时光的文化遗产,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希望各位从中领悟汲取到它们的深刻内涵,带着对历史的敬重与传承,将这份惊艳与文化自豪感融入到生活与工作中。“吃货”看过来!大渡口这些街头小吃能温暖你的冬天吗?小雪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