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其他

他们是北大学生最高荣誉获得者!

编者按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荣誉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学校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北京大学建校126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学生五四奖章”
5月14日 下午 4:19
其他

站好大宁帮扶“最后一班岗”

登上高铁列车,穿过太行山脉,途经太原,抵达临汾,下车后再换乘汽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山颠簸,终于辗转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大宁位于吕梁山南麓,西依黄河,北靠永和。在这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正迁、刘聪颖作为挂职干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定点帮扶工作。潺潺流水,蜿蜒不息,见证着黄土高原之上的故事。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最后一班岗在山西一所中学,礼堂座无虚席。台上,一位嘉宾正分享着自己从医学生蜕变为医生的故事。台下师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掌声与欢笑洋溢在偌大的礼堂中。这位谈笑风生的嘉宾,正是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医学部山西招生组宣讲的医生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李正迁。2022年12月末,他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刘聪颖接到任命,分别挂任大宁县医疗集团副院长、大宁县医疗集团护理部主任,并于2023年2月来到山西。冬天的黄土高原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彼时,大宁县人民医院刚搬了新址,和最近的县城还有几公里距离。他们吃住都在医院,旁边就是黄河的一级干流——昕水河。冬季是河流枯水期,河面又结了冰,和光秃秃的大山显示出“相得益彰”的荒凉。紧邻医院新址的是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镇子上冷冷清清……筚路蓝缕的帮扶,就从这片土地开始。李正迁在山西忻州一中与中学生交流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大潮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14年便开始定点帮扶大宁县,充分发挥卫健系统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大宁县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国家队”,自2016年开始先后共派出挂职干部5批共计10人次,对口帮扶专家82人次,为大宁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李正迁和刘聪颖正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派出的第五批挂职干部,也是国家卫健委在大宁县定点帮扶工作的最后一班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召开帮扶交接会议大宁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交接会“大宁县人民医院原来基本没有业务学习。我们来了之后,第一个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议医院为每一个科室配备教学投屏,实施教学。”将科室的教学形成一种制度,这是他们为大宁县带来的第一课。为了积极推进“学习型医院”建设,他们牵头起草制订《大宁县人民医院教学管理办法》《大宁县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对帮扶专家的教学任务、院科两级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医务科设置教学专员定期督导,在软硬件两方面将医院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仅如此,李正迁带领相关职能科室,与各级学术团体对接,通过承办11次学术下基层交流活动,将“专家课堂”搬进医院,让本院职工对标、检视、找差距。2023年,先后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太原、延安等地的90名学科专家受邀来到大宁授课、义诊或手术带教。专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新,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育崇尚学习的价值观。李正迁指导科室教学除了将专家“引进来”,他们还积极帮助大宁县的医务人员“走出去”,特意将相对薄弱的妇产科和内科医护送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建立合作,依托健康帮扶、党建共建的模式,建设肿瘤医疗工作站。此外,在黄河对岸的延安支边工作过的李正迁,还积极对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持续派出儿科和康复科骨干到延安免费进修学习。据悉,2023年大宁县人民医院向北京、太原、延安、临汾四地的三级教学医院派遣医疗、护理、管理进修人员共计33人。一年后,大宁县人民医院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2023年度新院区全年住院量同期增长135.6%,手术量同期增长206.3%,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慢病管理甚至排起了长队。医院焕然一新的同时,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连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师傅,都从之前对医院不太信任,到后来对医院各方面的改善赞不绝口。”李正迁指导麻醉医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李正迁主持山西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从“输血”到“造血”“我和正迁老师的共识是:要给大宁带来观念上的改变,从‘输血’变成‘造血’。”作为挂职护理部主任,刘聪颖不仅积极推动大宁县医院护理队伍建设,更将健康宣教落在实处。山西大宁的口味偏咸,长期高盐饮食使当地高血压患者很多,内科也常常接收到急诊脑出血的病人;有些家住山区的孕妇不注重产检,往往等到分娩出现问题时才到医院抢救……亲眼目睹这些问题的刘聪颖决定组织开展健康宣教,从根源上改变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从为护士开展健康科普培训、组织健康科普大赛,到激励护士自发制作健康宣教材料,再到组织护士到校园、农村开展健康宣讲。在定点帮扶的一年间,他们走村入户,全年组织下乡36次,覆盖5个乡镇,5个社区和26个村,将健康的知识和观念传达给当地居民。“很多时候正是看到了这些,才让我们想起医学的初衷是什么。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厚道’是有多么的重要,治病救人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刘聪颖进行健康科普培训刘聪颖带领护士进行主动接种疫苗宣传多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持续派出医疗专业人员,与山西省内的帮扶专家一道,帮扶大宁县人民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同时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要让新技术、新项目落地生根,留得住患者,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还需要靠“学习运动”。医院通过聘任帮扶专家为各科室学术主任,规范授课、查房、带教等教学活动;常态化开设专家门诊,在诊室、病房和手术室实行“面对面”和“师徒式”诊疗带教;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强化临床医师带教意识,提升带教意识和教学能力;对医师和护士分别定期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检验教学培训效果。此外,刘聪颖还针对每一项开展的新技术,编纂相应的新技术护理常规作为培训的范本。在北京和太原帮扶专家和当地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年间,大宁县人民医院共开展32项新技术,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实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刘聪颖进行一级患者访视刘聪颖指导护士有创呼吸机的使用“为了破除各不同科室自为战的局面,我们一直在强调诊疗过程中的多学科合作。”李正迁认为,基层医院的学科观念淡薄,医生多学科协作理念和意识不足。为鼓励科室间互动,他带领医务科不断强化会诊制度,通过病历质控、医嘱点评、临床路径管理等方式,鼓励就疑难病例邀请科室间会诊。他也强调,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医生的足够重视与关怀。各科责任护士会在病人出院后一周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出院后康复情况,让医疗更暖人心。李正迁、刘聪颖在大宁县医院进行科室发展座谈舒适化医疗,让治病不再忍在建设学习型医院的“学习运动”中,内科主治医师郭闫敏深有感触。2021年,郭闫敏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习了近一年的消化系统内镜诊疗技术。回到医院后,一开始找他做胃肠镜检查的人并不多。随着一些消化道早癌的发现,“大宁县医院也能发现早期胃癌”便口口相传,来做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逐渐增多。郭闫敏庆幸自己技术过硬,一年多进修补上了知识漏洞和技能缺陷。遗憾的是,很多病人为了节省费用,都是做常规的胃肠镜检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可以做无痛条件下的胃肠镜检查。麻醉专业出身的李正迁发现这一现象后,一面完善消化内镜室的麻醉及监护设备,提升内镜室硬件配置,一面见缝插针地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宣教和推广,并研究既安全舒适又经济廉价的麻醉方案。目前,医院无痛条件下的胃肠镜检查占比已提升到80%,基本与大城市水准持平。“舒适化医疗不是大医院的专利,基层医院同样可以做到”,李正迁自豪地说。谈起在山西的帮扶生活,刘聪颖说:“我们来,是补上了基层这一课。”接到任命的电话时,刘聪颖想起自己一岁多的孩子,犹豫片刻后随即给出坚定答案,这一选择也得到家人全力的支持。在最靠近土地的地方,她强烈感受到选择医学的初心。来到这里后,她发现了护理最初的样子,护理是从怎样的情境下发展起来......这些思考一直使她保持医疗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帮扶团队在护士节大会表演诗朗诵刘聪颖在基层参加义诊健康帮扶,永不止步北医三院骨科大夫郝有亮(右)在大宁手术带教不仅是北医三院,北大医学健康帮扶一直在路上。辽阔祖国,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第六医院、首钢医院、深圳医院等附属医院跨越千里,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自2016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起,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向贫困地区下沉,健康扶贫向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革命老区、吕梁山脉南端的山西永和县,黄河蛇曲迂回而过,地貌沟壑纵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批派出85人次的帮扶团队进驻永和县人民医院,让一个医疗技术水平薄弱的山区医院迈入了二甲医院的行列。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出了12批医疗队,通过学术讲座、疑难病例会诊、教学查房、重点科室建设等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于都县医院打造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北大第一医院组织国家医疗队赴永和县开展巡回医疗北大肿瘤医院派驻专家在内蒙对口支援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管张家口崇礼区人民医院,成立崇礼院区,常态化派驻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人员,着力打造国家区域运动创伤诊疗中心,在提升冬奥医疗保障能力的同时,通过规范慢性病筛查与管理,开设专科门诊,开展教学培训等举措,关注贫困人口,实施健康扶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贫困地区正镶白旗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选派骨干力量,大力支持其口腔专科建设;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派驻医疗专家和管理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贵州、延安,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的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通过派出专家与接收对口医院进修医等形式,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对口医院全面开展合作。迄今,已经有数百名北大医学医务专家、管理人员持续不断地来到贫困县级医院,为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效性持续奋斗。健康帮扶的道路上,北大医学永不止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钧之力,聚于涓埃。”面对亟待改变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帮扶专家常常感叹自我力量的渺小。“所幸,我们生在一个守正笃实的时代,背后是值得倚赖的政策支持,心中是北大医学的百年厚道。虽任重道远,但我们始终坚信会越来越好,并将健康中国作为奋斗不息的事业,久久为功地践行着。”《北医》报2024年2月29日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部
3月12日 下午 2:41
其他

节日快乐!愿你拥有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

今天,国际妇女节致敬,每一位女性,节日快乐!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十三届“女教职工之星”揭晓九位女性当选她们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各自精彩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内心丰盈、脚步稳健愿每一位女性都能绘出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作为全科医学领域卓越领军人物,迟春花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全科医学领域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持续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她不遗余力地弘扬全科医学理念,无私奉献,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强调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她每年开设实用的全科医学科研培训班,牵头科研项目,推动学科交流,开创全科医生奖项,为优秀全科医生搭建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专业技术过硬,科研能力强,赵翔宇主动承担时代赋予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研究者。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位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她勇担建设重任,在医、教、研、管理各个分管工作中履职尽责,积极全面推进一体化信息系统相关工作,带领医院科研和信息工作向好发展,是一位优秀的双肩挑管理人员。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博学慎思求真知,明辨笃行以致远;白衣执甲迎险上,以德育人显担当。沈宁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和呼吸介入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在新发突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在教学工作中践行着“以身立教、以德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智慧和爱心贡献新时代女性的巾帼力量。刘燕致力于仿生纳米材料与颅颌面组织再生的研究,在颅颌面组织形成机理与功能性再生上做出创新发现与突破,实现了复杂情况下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性修复;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严谨治学、砥砺勤勉的科研态度与高校教育相互融合,培养出多名获得各级荣誉的优秀硕博生;她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多个国内外科研项目,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国际国内学术奖项。以患者为中心,李囡立足本职笃行实干,技术优良。从事一线临床工作二十余载,她始终求真务实、高质量服务患者。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她坚守科研初心,致力于核医学新型探针研发和临床转化,获得多项国家级课题、专利和奖项,并成功实现科研成果商业转化。在带教过程中,她以身为范、以德治教,对学生耐心细致、严慈相济,她本人和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得北京大学的荣誉和奖项。周菁经历了数次学科的跨越,从工程学到生命科学,又到生物医学工程学,再到医学。她利用学科交叉背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切入,探索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力学生物学调控规律,为创新药物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的应用前景。她主讲生理学等课程,深受好评,培养的博士、硕士生表现优异。自2018年起,她担任学系副主任,负责研究生工作,并获得多项荣誉。李鲜婵积极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严谨但不失包容,待人亲厚。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与学生有效沟通,在与学生互动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她在思想道德与行为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政治信念坚定,做到了为人师表、清正廉洁;她潜心科研,在神经化学信号转导的分析、重大脑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吴明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治学态度严谨,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深受学生爱戴;她科研成果丰硕,坚持问题导向,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咨询和制定,提交政策咨询(研究)报告,将论文写在深化医改的征途上,不断提高学系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育人才,带队伍,强专业,孙宏玉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坚持教研并重,培养了一大批勇担当、业务强的护理专业人才;她注重师资队伍培养,致力于传播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统一护理学人才职业素质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她引领护理专业国家标准建立,推动护理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她潜心致力于慢性病智慧护理的科研工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实现添砖加瓦。北京大学医学部
3月8日 上午 9:34
其他

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殊!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腋窝手术方式,已经由腋窝淋巴结清扫逐步发展为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显著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然而,活检中如何安全有效显示单个淋巴结和淋巴系统是个难点。
3月7日 上午 9:12
其他

开幕在即!期待全国两会上的北医声音!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即将召开的2024年全国两会意义重大北大医学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九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他们分别是全国人大代表
3月3日 上午 9:35
其他

团结奋斗 继续前行——北大医学2024年新年贺词!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校友们、朋友们:大家好!值此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谨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所有关心、支持北大医学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向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和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北大医学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想用记载在春夏秋冬里的并肩前行、传承拼搏,告别和致敬2023年。北大医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根据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北大医学抓实理论学习,夯实思想根基;重视调查研究,聚焦事业发展;深入检视整改,着力攻坚克难;切实加强领导,督促指导到位;加强总结宣传,形成良好氛围。以奋进之志、实干之力、创新之策,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大医学新实践!这一年,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继续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卓越医学人才一体化培养。“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初步实现了基础临床学科融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等目标。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着力开启构建研究生医学前沿进展课程新体系,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探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天然药物学屠鹏飞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位老师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等多项教学奖项,引导同学们叩问探索、学有所成。这一年,最令人鼓舞的是师资队伍捷报频传、科学研究成果斐然,国家平台纵深拓展,校地合作更加多元。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药学院张强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等均创历史新高,彰显北大医学的厚重积淀和多学科交叉优势。获批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女性生育力促进、血管稳态与重构三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参建分子肿瘤学、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肿瘤及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北京大学智慧(AI)药物平台、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开园,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启用。这一年,最令人感动的是用暖心的医疗服务,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在服务首都、京津冀协调发展和优质医疗资源深度下沉中展现新作为。十家附属医院年门急诊总疗一千多万人次,出院数十万人次。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开业,是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成为首个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国家部委所属的在京医院;第三医院“一院多院区”集团化发展初具规模。六家附属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达十家,是实现百姓“大病不出省”的重要举措。这一年,最令人振奋的是怀密医学中心建设正式启动,谱写了北大医学学院路校区建成71年以来、首次开疆拓土的新篇章。我们把握机遇、聚势谋远,深层次融入首都建设战略布局。1160亩的怀密医学中心承载了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临床医疗、社会服务新的希冀,支撑了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可期未来,体现了北大医学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锐意进取。数万名师生员工不负韶华地珍惜每一天,踏踏实实地走过每一步,来之不易的取得了每一点成绩,共同绘就出北大医学最真实、最动人的发展图景。感谢每一位并肩作战的北大医学人!2024年的曙光将如约而至,照耀我们共赴新征程。让我们继续携起手来、乘势而上,坚持“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在时代大潮中留下前进的足迹!衷心祝愿同学们学业顺利、前程远大!祝福医学部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及广大校友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点赞!医学部四人获评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编者按近日2023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医学部4名同学获此殊荣人数创下历年以来的新高他们是基础医学八年制博士生邵世豪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袁晓秋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毛雅晴第四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曦交叉融合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邵世豪:医学生的AI探险之旅

编者按当医学与人工智能碰撞成为新热点他带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敏锐在医学与机器学习交叉融合路上坚定探索,坚持思考将先进的方法引入医学研究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在国际舞台上勇敢发声他用独特的视角让医学之花开在机器学习领域的枝繁叶茂间邵世豪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医夜瑞雪,如约而至!

一夜风雪紧乱琼碎玉,纷纷而下期盼已久的雪终于在昨晚如约而至夜色如墨,静谧似海暗夜中的精灵悄然翩飞于灯影之下奔赴一场冬日的邀约草木苍苍,风声琅琅万物蛰伏于洁白中柔软似毯的雪片覆盖上古建的红墙灰瓦苍翠依旧的松柏凌寒挺立在风雪之中灯影绰绰,车铃铛铛静谧的空气里回荡着雪被踩实的咯吱声晨起出门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白白雪静静,人声疏疏晨光乍破,雪色盈门逐风飘漫,翩翩翻若飞絮落地为霜,点滴绽如花开看狸猫戏雪,动若精灵听鸟啭声声,咏似天籁洁白的世界涤尽尘埃蕴藏着万物生长的能量伫立凝望,厚道庄严于熹微的晨光中触摸昨夜的雪掌心柔软,雪轻轻融化感叹时光如梭积蕴百十一年置身无纤尘的天地间一片冰心仍在玉壶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科学追光者 | 周德敏:教育的初心是将知识变成智慧

编者按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勤恳耕耘、昼夜攻关为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官微特开设“科学追光者”专栏介绍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本期人物周德敏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药物化学博士、化学生物学教授,现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院长,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首席科学家。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专业,之后在北京医科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做联合培养并于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9-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cripps研究所博士后。他长期从事基于化学-生物学交叉的新药发现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包括长效低免疫原性内源性大分子药物、抗体-细胞毒药物定点偶联、靶向低免疫原性AAV病毒载体制备、活流感病毒疫苗和个性化治疗性肿瘤疫苗等,在Science、Nature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今日霜降,邀你共赏北医第111个绚丽金秋!

编者按万物毕成,霜降秋凉时值九旻,气清天朗又是一年万山红遍的金秋时节北大医学染上第111轮绚丽色彩诉说着绵延了111个春秋的辉煌嘘,你听风中好像有悉索的细语何不放缓匆忙赶路的脚步听那秋韵娓娓道来这园子里书写了百余年的篇章金天净兮丽三光秋的性子素来是热烈的只管肆意地挥洒明艳在大地上铺开多彩的幅卷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他们是北京市服务育人先锋

与学生共情,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经过多轮调研,她持续进行课程优化设置与建设,先后压缩课时230余学时,同时积极推进多学科融合课程建设,淡化学科界限,增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北大医学8人,获北京市管理育人先锋!

编者按环境、体系、德育、管理......育人的环节不只有传授知识下好全方位育人这盘大棋离不开精细化管理整合多方力量改革传统制度引入新方法新体系为高质量医学教育添砖加瓦在2023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评选中北大医学8人荣获管理育人先锋★★
2023年10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北医人爱科普|保护牙齿,预防牙病,怎么做?

编者按9月20日爱牙日前后,北大医学科普推出“牙齿健康”系列科普短视频,北大口腔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本期《北医人爱科普》集合“预防牙病”的三大热门话题,建议您一次性观看!爱牙,更爱你呀!比心~袁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01#爱牙日视频一:吃糖坏牙,到底能不能吃糖?我们提倡科学食糖,少喝碳酸饮料。蔗糖是公认的一种引起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在龋齿发病过程中,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细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糖是人类的主要营养要素之一,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一样,都是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许多食品及饮料的调味剂。因此,糖类食品又是不可缺少的。如何做到既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又不致影响口腔健康,这就有一定的讲究,我们提倡科学吃糖非常重要。第一,要尽量减少进糖次数,并尽量与正餐同步,缩短糖在口腔里的停留时间,减少糖与细菌见面的时间。进食后用清水或茶水漱口,晚上睡前刷牙后不能再进食。第二,需控制食糖总量,因过量食糖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导致肥胖,而且大量的糖摄入体内,会造成人体营养不平衡,患有糖尿病者更需节制。容易引起龋病的主要是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淀粉等。第三,碳酸饮料的危害更加严重,碳酸饮料一方面含有蔗糖等成分,对龋齿的发生会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酸性物质还可能会导致“酸蚀症”的出现。另外,儿童还应注意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特别是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营养又丰富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牙齿的自洁作用、不易患龋病,又有利于口腔颌面的生长发育,促使牙齿排列整齐,增强咀嚼功能。良好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基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们受益终生。02#爱牙日视频二:窝沟封闭是什么,有必要做吗?学龄儿童的龋病好发于磨牙,这是因为磨牙的咀嚼面,也就是用来咀嚼食物的牙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陷的部位就叫窝沟。如果发育不好,这些窝沟非常深,食物和细菌嵌塞进去,很容易发生龋病,而且用刷牙、漱口等办法也难以把窝沟完全清洁干净。窝沟发生龋坏的危害很大,而窝沟封闭是预防磨牙窝沟龋的最有效方法。窝沟封闭是用一种对人体无害的合成有机高分子树脂材料封闭窝沟,使窝沟底部变平,细菌不易留存,就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牙齿免受侵蚀,也利于清洁。窝沟封闭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保护新生恒牙的方法,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也向全国儿童推荐这种方法。6-8岁就可以进行第一恒磨牙(六龄齿)的窝沟封闭,11-13岁可以进行第二恒磨牙的窝沟封闭。一般来说,儿童的恒牙刚萌出后不久最需要也最适合进行窝沟封闭加以保护。窝沟封闭是一种无创、无痛、能够有效预防窝沟龋齿的技术,适龄儿童应当及时进行窝沟封闭以减少龋齿。窝沟封闭后还是要好好刷牙,否则清洁不干净还是有患龋风险的。如果发现封闭剂脱落应当重新封闭。03#2023《氟化物安全吗?》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适量的氟能在牙面形成保护层,并促进被酸腐蚀的牙齿的再矿化,正确使用含氟牙膏和局部用氟是安全的,并能有效预防龋病发生。局部用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龋敏感性的人群,使用方法不同。对于非高氟区,所有儿童推荐每天使用含氟牙膏。2岁以前的孩子,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可以暂不使用牙膏,使用清水刷牙。幼儿能在父母的指导下吐出泡沫,则可以开始使用牙膏。2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每次用量为米粒大小,并应该在家长的引导下吐出泡沫。学龄前儿童一般都会漱口,并把口腔内的异物吐出,故可用儿童含氟牙膏刷牙,但每次用量为“豌豆粒”大小,并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应用,以防误吞。对于龋易感和已经患龋的儿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局部应用氟化物,除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外,还应接受由专业人员实施的牙齿涂氟,可以一定程度的预防新的龋病发生。涂氟操作快捷、简便,只需在牙齿表面涂上一层含氟的涂料,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全程无创、无痛。如同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样,涂氟也是一项十分安全的操作。目前医院中专业涂氟常用的产品浓度为每毫升含22.6毫克氟离子,根据年龄的情况不同,一次涂氟所需剂量仅为0.4-0.75ml不等。专业涂氟的浓度高于含氟牙膏,短时间内能够在牙齿表面释放大量的氟离子,促进牙齿的再矿化,更加有效地预防龋病。往期推荐北医人爱科普|牙疼、塞牙、牙黑,怎么办?视频策划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他们,荣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

编者按2023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评选中基础医学院万有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第一医院杨尹默肿瘤医院吴楠荣获“教书育人先锋”他们或躬耕教学一线或临危挺身而出或奉献支援边疆或以身作则树人爱岗敬业,坚守初心用忠诚和热情写就师者担当万有:传智慧道,解人生惑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万有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五年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指导教师等荣誉。工作近40年,万有始终坚持爱国爱党爱北医,忘我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谨务实、敬业创新,在领域内顶尖级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并多次获奖;他热爱教育事业,一直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线教学和指导工作,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早年间,万有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做研究。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他说:“我要回国教学生,将来给中国老百姓看病。”疼痛,尤其是慢性痛,困扰着数以万计的患者和医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慢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既是国家需求、也是神经科学前沿领域。万有从事疼痛与镇痛机制研究,率先开展外周神经纤维HCN离子通道和TRPV1受体参与慢性痛的分子机制研究。他的课题受到科技部“973”项目等30余项基金资助,已发表论文160余篇,成果获国际疼痛学会“疼痛研究杰出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等荣誉。2001年,万有带领团队创立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他对教学一丝不苟,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更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学术思维、扎实的科研技能等“做事”能力,“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科研与品行并重的培养理念下,团队成员互帮互助,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神经生物学系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师德先进集体”。一个优秀的人会带领周围的人形成更优秀的团体,这是万老师的“万有引力”。作为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他落实三全育人,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主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新生教育、党支部书记培训等党课,常态化进课堂,参加学生活动。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任院长期间,他带领班子实施学院综合改革,推动科研团队建设。学院工作步入新阶段,处于国内基础医学学科领先地位。深受同事和学生尊敬的他,是大家心目中教书育人的师长和榜样。詹思延:育人为本,启智润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主讲课程和主编教材获国家级奖项,两次被评为“良师益友”,两次获得“优博导师”称号。领衔国内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带领师生科学抗疫,获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北医人爱科普|牙疼、塞牙、牙黑,怎么办?

编者按9月20日爱牙日前后,北大医学科普推出“牙齿健康”系列科普短视频,北大口腔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本期《北医人爱科普》集合牙疼、塞牙、牙黑等三大牙齿热门话题,建议您一次性观看!爱牙,更爱你呀!比心~许桐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全科主治医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特邀口腔健康推广金牌大使01#爱牙日视频一:总是塞牙怎么办聊聊塞牙塞牙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吃牛肉、芒果、金针菇的那种纤维卡在牙缝里的塞牙;一种是没什么感觉,但饭粒菜叶能掏出来不少的塞牙。卡牙缝的那种塞牙,如果只是偶尔高纤维食物才出现一下,无需特别担心,只要熟练掌握牙线或者牙线签的使用就可以迅速缓解。后一种没啥感觉的塞牙,多见于中老年朋友,由于牙龈萎缩,牙齿和牙齿之间在牙根附近出现了空隙,食物残渣就在吃饭的过程中,都不能说是塞在哪的,就是存在那了,我们医学上称之为水平型食物嵌塞。这种塞牙虽然没有上一种塞了肉丝让人那么抓心挠肝,但危害更大,因为食物残渣是细菌繁殖的温床,如果这一坨没有及时被清理,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很容易在牙缝里发生牙根的龋坏和牙龈的进一步萎缩,很多老年朋友的牙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拔掉的。所以对于这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牙龈萎缩的朋友,每顿饭后都应该用牙间刷或牙签或者冲牙器,对于这些食物残渣进行清理,保持做人的通透。还有一种塞牙要格外引起注意,就是突然同一个部位开始频繁出现反复塞牙,有的还有一点点酸疼,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找我们口腔医生检查,八成是这里发生虫牙了,得赶紧治疗。还有一个群体也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小朋友,他们的小乳牙普遍牙缝都比较大,而且塞了牙以后也不会说,导致很多小朋友的虫牙总是发生在牙缝里,一坏就是两颗,所以家长朋友们也要经常给孩子们用用牙线。总之,塞牙虽小,但很闹心,大家还是要引起重视。02#爱牙日视频二:牙疼怎么办?聊聊牙疼最常见的牙疼,一般都是龋齿引起的,也就虫牙。龋齿是现在全世界最流行的疾病,差不多有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这个假期,我们家国同庆!

李亦佳特别感谢医学部学工部、后勤党委、团委医学科技楼保障团队和各学院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立德树人,启智润心!他们是北医思政育人榜样!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今年教师节,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一批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思政育人榜样。他们陪伴学生成长,站在思政教育第一线;他们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更是知心朋友。今天,小萱推出北大医学2023年教师风采展(第三期),集中展现北医优秀思政育人工作者的最美风采![点击链接查看2023年教师风采展第一期、第二期]北京大学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优秀辅导员奖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鼓励辅导员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设立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优秀辅导员奖。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他们是北医研究生导师的榜样!

编者按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教师节当天,北京大学医学部隆重表彰了一批躬耕教坛、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先进教师代表,在北大医学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的“教育家精神”。北医师者,他们启智润心,带领学生在科学疆域探索翱翔;他们悬壶济世,以仁心仁术为学生言传身教。今天,小萱怀着钦佩敬仰之心,推出北大医学2023年教师风采展(第二期),为您介绍北医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模范榜样![点此链接查看第一期精彩内容]王嘉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放射医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嘉东教授长期致力于放射医学与肿瘤治疗研究,重点研究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和治疗抗性的关系。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第九批!北大医学援藏队员再出发!

7月18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欢送会在跃进厅四层报告厅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肖渊、刘晓光、王嘉东,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朱树梅,医学部主任助理范春梅,医学部相关职能部处领导,各医院党政领导、援藏工作主管部门及派出科室领导,第九批援藏队员和家属代表参加了欢送会,第八批援藏队员在西藏会场线上参会。会议由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处长张骞主持。张骞主持会议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领导及第八批援藏队员,通过视频传来了雪域高原的祝福和问候。邢若齐代表国家卫健委感谢北大医学长期以来对“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一批批援藏队员及默默付出的家属们。她指出,“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八年来,让“大病不出藏、小病不出区县”成为现实,队员们不断填补西藏高原医疗技术的空白,并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细致入微的言语传达着祖国和人民对西藏人民的关心关爱。尤其是在去年西藏疫情的处置过程中,第八批援藏队员抵达西藏不久,还没来得及适应西藏的工作环境就投入抗疫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始终以人民健康为己任的大爱与担当,充分发扬了北大医学厚道的精神。希望第九批援藏队员们吸取前面八批队员的宝贵经验,带着自己的理想、家人的嘱托和团队的期盼,筑梦高原,不负韶华。邢若齐致辞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此去奔山海,归来仍少年!你是北医盛夏的最美瞬间!

盛夏繁花似锦青春风华正茂在学院路38号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回忆里最闪耀的星辰我们小心捡起,细心收藏听过这样一句话Don’t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2023高考加油!少年意气长,扬帆待启航!

北京大学医学部阿卡贝拉社北京大学医学部民乐社北京大学学生飞盘协会剪辑
2023年6月6日
其他

这件事,北大医学做了八年!

编者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这件事北大医学一做就是八年一批批援藏专家们压茬交接不仅把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经验带到了高原还大力提升了罕见病、疑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内优质医疗服务和“大病不出藏”的兜底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区首例下颌骨劈开颅底咽旁肿瘤手术2022年9月26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章文博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期间,完成了首例“下颌骨劈开入路左侧腮腺深叶、颅底咽旁肿物切除术”,实现了该院口腔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领域的新突破。经西藏口腔医学会确认,该手术在自治区尚属首次。CT显示肿瘤位于颅底咽旁区域范围大,紧邻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患者今年30岁,2年前发现左侧咽部肿物。3个月前,自觉肿物逐渐增大,有轻度吞咽困难,在外院检查发现“左侧咽旁占位性变”。近一个月来,口腔内肿物增大迅速,已经严重影响到进食和呼吸。患者于9月24日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急诊就诊,口腔科旦增念扎主任与章文博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临床检查和增强CT检查,发现患者左侧腮腺深叶、咽旁颅底区域有一巨大占位性病变,最大直径达到7cm,患者的气管已经受压移位,咽腔变窄。一旦肿物进一步增大,将阻塞呼吸道,病情危急,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章文博和旦增念扎主任共同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经医院疫情防控办、医务处、急诊科、缓冲病房、手麻科等多部门协调安排,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原则的前提下,为患者开辟了救治的“绿色通道”。手术团队在手术中患者于9月26日中午入院,下午5点半进入手术室,全麻下行“下颌骨劈开入路左侧腮腺深叶、颅底咽旁肿物切除术”。由于肿瘤范围大,位于腮腺深叶、颅底咽旁,需要采用“下颌骨劈开”的手术入路显露肿瘤;并且肿瘤紧邻颈内动脉、迷走神经、面神经等重要血管和神经,存在很高的手术难度和风险。在章文博的带领下,手术团队经过3小时的奋战,顺利切除肿瘤并完整保护了患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成功!西藏自治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2023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开展了西藏地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胸部肿瘤研究所执行所长陈克终和心胸外科尼平主任的带领下,胸外科团队联合麻醉科合作,同一天成功完成3例不同程度的胸廓畸形手术。患者术中腔镜情况其中一位患者为一名15岁男性,入院诊断为胸壁畸形:漏斗胸;患者于出生后发现胸骨下凹陷,随着生长发育凹陷越发严重,因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漏斗胸较好的手术年龄,传统漏斗胸手术对患者来说风险较大,经科内讨论后,拟定行“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术前术后对比胸腔镜外科手术是使用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被认为是上世纪末胸外科手术的最重大进展。自从人民医院王俊院士1992开展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例胸腔镜手术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胸腔镜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的绝大部分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几乎无出血,患者术后当天即可活动,复查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西藏自治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的开展,标志着人民医院胸部微创手术的全面性上升到新的高度,也为西藏地区广大漏斗胸的患儿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积极救治危重症患儿创造生命奇迹2022年10月,北大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挂职)茹喜芳指导当地儿科、肾脏内科、普通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联手救治了一例危重症患儿。10月的拉萨,一名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循环不稳定、感染指标严重超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6岁女童紧急转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按照此前制定的疫情防控措施,她立刻被收入儿科缓冲病房,此时的她还伴有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儿科缓冲病房团队积极救治患儿据家长讲述,孩子因出现突然“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在外院就诊,进行了“小肠扭转复位术+坏死小肠切除吻合术+阑尾切除术”,并予积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术后出现了合并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持续少尿、肌酐和尿素氮持续上升等严重情况。眼看孩子有生命危险,家长决定紧急把孩子转到自治区医疗救治水平最好的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特别是这里有北大援藏专家,这是挽回孩子生命最后的希望。了解病史后,茹喜芳当机立断,制定了诊疗方案指导患儿救治;儿科副主任赵蓉带领儿科缓冲病房医护团队积极给予患儿呼吸循环支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专家们判断,需要给孩子马上进行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作为关键的生命支持,从而改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但是,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最低14×10^9/L)、存在多发出血,这项治疗措施的风险极高。儿科缓冲病房团队进行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等综合救治儿科缓冲病房并未常规配置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装备,茹喜芳马上协调其它学科进行支援:向肾脏内科借调血液滤过仪供紧急使用,请麻醉科紧急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经过大家的精诚合作,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和综合治疗顺利开展。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北医之春:万物生发,群芳争艳!

出门和三月的春撞个满怀柔柔的细雨飘飘缈缈滋养着万物野蛮生长春回北医,花开半顷选一个清朗的日子给北医的春一个拥抱柳枝抽芽、新叶再展卉木萋萋、白鸟啁啾花蕊含羞,山桃初绽玉兰含苞,迎春花开樱花树下青草离离幽幽小径人影绰绰片片叶子诉说春的衷肠声声鸟啭歌唱春的生机春是一树一树的呢喃春是人们脸上隐藏不住的生机活力春是爱,是暖,是希望斜倚肩头,共赏春色春阳和煦,蜂鸣阵阵暖意从梢头漫入心头空气里涌动着苏醒的暖意把春光储成回忆留待暗夜重启成为远行路上的一盏灯红粉芳菲意静静流光清匆匆行路间一个抬眸心朗气清笑颜开猫咪打滚,燕子呢喃花枝掩映,树木葱茏旧窗红墙,明暗交替阳光挥洒下色彩的游戏把世界点染得更加绚丽园子里的每一处、每一物都在尽情释放蛰伏一冬的生机与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蓬勃带来无限希望天高地阔、云海翻滚落日熔金、明月高悬一芽知春,一树繁花淑范新篇,厚道百年春日的活力为校园素雅的画卷更添一抹明媚主干道上杨柳依依逸夫楼里书声琅琅淑范图书馆灯火辉煌校园里生机蓬发春意愈发浓厚去年今日此园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春来桃花笑春风旧人初心似从前春光正好宜奋进不负韶华不负春在万物新生的季节北医的一树一景都和你一起在日渐暖起来的春光里织就一个更明媚的未来策划/北医学生新闻传媒社文案/王静宇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科学追光者 | 孔炜:常为新,不畏新,能创新

编者按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勤恳耕耘、昼夜攻关为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官微特开设“科学追光者”专栏介绍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本期人物孔炜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授,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牵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重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在Circulation,Blood,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科学追光者 | 张强:让药剂写上中国的名字

编者按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勤恳耕耘、昼夜攻关为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官微特开设“科学追光者”专栏介绍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药学院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首届北大屠呦呦青年学者奖:刘涛

编者按漂洋过海求学义无反顾归国他坚定地选择教书育人模拟造物之手重编生命代码他开拓氨基酸“智造”空间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北京大学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12月18日《人民日报》围绕北大医学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文章详细展现了北大医学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领推进中国医学科研发展进步勇敢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突出贡献与成就点击文末原文链接可阅读原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如何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如何更好立足基本国情,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本期教育版,关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探索与实践。——编者医生,生命守护者,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疫情面前,我们不退缩!勇面对!”——这是医者应有的担当

编者按十二月的北京正值寒冬无声蔓延的新冠病毒又增添了空气中的寒意有一群年轻的白衣战士他们虽是医学生的身份但已经用稚嫩的身躯筑起守卫健康的围墙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百十赓续践初心 医路启航向未来——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百十赓续践初心,医路启航向未来。12月10日,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活动——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来自国内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的管理者、院士教授和知名学者相聚云端,探讨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前沿政策与卓越实践。240万余人次通过线上观看了直播。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继往开来 再续华章 | 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召开

“医者厚道,薪火相传”。12月2日,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邀请诺奖得主、国内外院士等学术大咖,共同擘画医学创新体系,探讨医学科研领域发展。主论坛吸引了众多医学科研领域的同仁与学者,92万余人次通过线上观看了直播。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敬请关注学术盛宴|诺奖得主、院士大咖、屠呦呦奖获奖者齐聚!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精彩亮相!

百又十载,风雨兼程继往开来,再续华章2022年,北大医学迎来办学110周年。值此之际,北大医学将于2022年12月2日上午8:00召开“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盛邀诺贝尔奖得主、国内外院士等学术大咖围绕“擘画医学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探讨学科领域发展”等主题做主旨报告。同时,为树立青年人才榜样,激发创新活力,12月2日下午13:30将隆重举办“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颁奖活动,并邀请获奖代表携手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分享学术成果和科研感悟。诚邀与您共襄盛会、共启新程!线上直播,期待您的共同参与!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北大医学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名校友“北医杰出校友”称号,现场对他们进行了集体表彰。他们是:2017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百十赓续医之大者 守正创新共谱新篇——乔杰在北大医学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北大医学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举办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朋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相聚云端,共同描绘医学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共同谋划健康中国事业的高速推进,凝聚共识,汇聚合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大医学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北大医学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持续关注母校发展、支持母校发展的海内外校友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默默奉献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北医建校初期的校门110年前的1912年,我们的前辈们,虽然只有9名教职工,他们带领着首批72名学生,凭着旧屋数十间,一架显微镜,在和平门外的八角琉璃井胡同,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随后的革命年代,北医一大批先贤为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卫生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6年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时代。1952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随后建设了学院路,我们现在的校区;1954年,北医成为全国六所重点大学中唯一的医科学校;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北医成为全国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中唯一的医科学校;1996年,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论证。2000年,北医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以血脉相连的“北大医学”谱写着崭新篇章。北医桃李奖获得者而今,我们大师云集,高楼林立。49名院士、一大批资深专家学者、14万医学人才薪火相传。北医人的自豪,是凝聚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投身祖国壮丽的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北医人的骄傲,是培养了一代代堪当时代重任的医学人才,与北大共发展,与祖国共荣光。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高校是最能够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三者深度融合,并且落地开花的地方,而医学,独具特色。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新时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指明了航向,注入了强大动力。110年间,北医人坚守初心,笃行不怠,为全民健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里,我想分享几点感受:陈景云、吴阶平带领北医人前往抗美援朝前线北医人参加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第一,大学之道,明德为先。此德是心怀家国,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敢担当。建国初期,以陈景云、吴阶平为代表的七十余名北医人组成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作出积极贡献。此德是甘于奉献,在人民危难时勇向前。时至今日,从非典一线到汶川地震灾区,再到新冠肺炎救治一线。北医人置生死于度外;用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此德更是勇立潮头,在国家发展中挑重任。我们的附属医院,每年千万人次的门诊、百万人次的急诊、几十万例次的手术、千百万次的护理操作,星火成炬,汇聚成保障人民健康的磅礴力量。从雪域高原到祖国边疆,从革命老区到偏远乡镇,北大医学的身影遍布祖国大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将北大医学的未来发展更加自觉、紧密地融入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国家与民族的宏伟事业当中,继承并弘扬前辈先贤的精神传统,以德立身,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北大医学的光辉未来奠基立业。第二,北医之道,厚道为蕴。韩校长在北医百年庆典时,将北医的品格凝练为“厚道”二字。坐落在西门的厚道石,已然成为北医人的精神象征。厚道,是忠厚之道,是我们正心诚意在求医路上的执着坚守;它是如屠呦呦先生般,60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是淡泊名利终一生,为一事的坚持。厚道,是广厚之道,是在从医路上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医学的发展,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它是与数万种疾病的顽强抗争,也是对几万亿个人体细胞的深入探索。我们在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同时,更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北医之人,秉承厚道二字,终其一生探索医学之奥秘,守护人民之健康;北医之校,传承厚道二字,育医学之大家,创医学之顶峰。第三,医学之道,尚仁为本。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现代医者精神引领下,为医者,不仅要缓解和祛除患者肉体上的疾病与痛楚,还需要帮助患者减轻和扫除心灵上的阴霾与创伤。尚仁,是以高水平高能力的临床工作或者科学研究为基础;是以人为个体,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个性化诊断;是对患者的理解和共情。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医学必将有更大的作为。一袭白衣下,北医人应“以科学之精神,体现人文之关怀”,时刻情牵百姓安康,心系民生冷暖,冷静又不失温暖,温和又不失坚定,用仁心仁术将一个个健康问题拆解成有温度的答案,在医学发展新路上、在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实践中,实现新作为。北医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解剖条例》陆道培完成亚洲第一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张丽珠培育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刘忠军实施世界首例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第四,北大之道,出新为常。北大是常为新的!百十年来,北医、北大医学人坚持守正创新。在这里,主持起草了中国第一部《解剖条例》,建立我国第一个法医教研室,培养了我国首批医学博士,初步建构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在这里,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国产碎石机;培育了第一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例血源性乙肝疫苗;推动了我国第一次大范围的精神病流行病调查;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实施了世界首例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诞生了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北医在一个个“第一”和“首创”中,引领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这些,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求索;需要我们有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勇气;需要我们有勤而有恒、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更需要我们有舍我其谁、善作善成的豪迈担当!当前,我们正“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倍加珍惜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医学确立了要支持一批目前走在国际国内前列的学科,向世界顶尖水平冲击的学科建设总目标。在更高水平上促进交叉融合,优化布局,打造医学教育新范式。“北大医学”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临床医学+X”成为学校重大战略布局,超过一千个交叉合作项目助力临床科学家与基础科研人员深度合作,交流氛围、交叉成果空前热烈。构建“高峰学科引领科技攻关+青年科技中坚力量培养+初期青年人才孵育”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人才支持新体系,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此刻,在北大医学办学110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厚道尚仁——需求与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论坛举办

11月19日下午,“厚道尚仁——需求与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科技楼报告厅举办。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继续教育部部长张西峰、医学部人事处处长戴清等出席论坛,医学部继续教育处处长姜辉线上参加论坛。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上海市医师协会秘书长田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副处长石菁菁、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处副处长杨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教授作主题报告。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以及2021年度优秀带教老师和十佳住院医师们现场参加论坛。论坛由杨英和汪偌宁共同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与全国同道共同探讨需求与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和展望,直播平台累计观看人次达51.6万。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明德 厚道 尚仁 出新”: 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教育教学论坛盛大开幕

2022年11月18日,为庆祝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促进医学教育创新交流,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教育教学论坛”在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以“明德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重磅预告 | 下集来啦!北京卫视《档案》今晚21点50播出北医110周年特别节目

杨君婷从各自的经历和感受出发携带北医多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为您深情讲述赓续110年的厚道初心呈现悬壶济世、无愧苍生的医者仁心敬请关注观看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北医110 | 从手术台前到三尺讲台,她是护理教育开拓者

编者按时光游走,岁月不停2022年金秋北医迎来110岁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官微推出“医学博物馆”系列在一个个故事当中感受医学前辈的大家气质回顾历史时光的点滴瞬间这些老一辈北医人或某个全新领域的奠基者或医学教育不平凡发展路上平凡的铺路石他们一生开拓进取,淡泊名利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不息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开启新征程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他们的故事以史为鉴,铭记责任与担当面向未来,争做时代领航人20世纪80年代,国家恢复护理高等教育,北医作为首批恢复护理本科招生的院校之一,开始筹建护理系。一批临床优秀的医护人员走出病房,走进教室,从病床前来到讲台上,王宜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两种植物带有“芝”字,一种是仙草灵芝,另一种是香草芝兰。王宜芝,于己而言是香草,优雅谦逊,优亲善友,散发芝兰之幽香;于他人而言则是灵芝,坚韧执著,治病救人,永怀一颗济世惠人之心。从临床医疗的救死扶伤,到三尺讲台的知识传授,王宜芝坚守在医学、护理领域——作为生命的照护者,护理学的育人者。王宜芝作为研究生导师在护理楼前留影一名医生:病榻施手,爱博技精1939年冬至时节,西迁途中,一个新生命在宜山脚下呱呱坠地,父母以“芝”字寄托了他们对长女的厚爱和期望,故得名宜芝。出生在书香门第的王宜芝,身材瘦削,眉目清秀,说起话来一副江南的吴侬软语。几乎所有回忆起王宜芝的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她的优雅与大气。就是这样一个淑雅文静的女子,日后始终坚持着对学术、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1959年,王宜芝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求学期间,正值自然灾害导致缺衣少食的年代,王宜芝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还和同学们一起去山里挖野菜,以此来减轻经济上的负担。一心报效祖国的她,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女子武术队,练就报祖效民的良好体魄。学生时代的王宜芝大学五年级时,王宜芝曾到通县县医院、北大医院内科、北医三院外科、妇产科实习。实习期间,她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获得了很多上台实操的机会,并得到带教老师和医生护士的鼓励与帮助。这些经历为她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让她对于医学专业有了具体深刻的体验与思考,也更加坚定了她日后投身医学的志向。医学院毕业之后,王宜芝和同学们去山东参加四清工作队,一年后回到北京,进入北医三院工作。临床一线虽然辛苦劳累,但救死扶伤、护卫生命的荣誉感和患者家属的感激,让王宜芝很是自豪与欣慰。她曾经参与抢救两例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一患者昏迷一个多月,当时外籍专家都认为难以恢复。但全病房齐心协力,共同与死神博弈,经过精心医治护理,病人最后康复痊愈。王宜芝在北医三院工作繁重的临床工作同时,王宜芝还承担了医疗系及卫生系本科生的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工作。一次次的急诊抢救、研究学习,使她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她将这些经验心得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论文涉及呼吸、消化、中毒等常见病,还有罕见疑难杂症。王宜芝(前)与北医三院进修医生合影王宜芝注重日常工作的积累,在北医三院工作期间,她根据自己的诊疗经验制作了300多张病历卡片,内容涉及内科全部十大系统,还有神经和传染病。病例卡片中除一般资料外还记录了经验和教训,在教学中很有用,让讲课生动真实,学生更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上。2020年3月,因疫情居家的王宜芝再度翻出这些卡片,这些卡片勾起了她对自己40余年从医生涯的回忆,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总结这么多管过、见过的病人我倍感遗憾,因为能治好的病太少了。这让我体会到“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真的太确切了。经我治疗的病人或家人,无论诊治结果如何,他们对我都是那样信任、配合和尊重。不是因为我的医术,而是因为我能尽责尽力,不断地为病友及其家人提供所能及的帮助和安慰。从医几十年我对得起国家的培养,自感欣慰……这些小小卡片,见证着她为医疗事业付出的心血,也为她日后在护理教育领域耕耘开拓奠定了基础。筚路蓝缕,护理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据王宜芝的女儿回忆,母亲从小就有当一名老师的梦想。选择做一名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医生,救人于疾痛、助健康之完美很有价值,但成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老师——这个朴质想法有可能变为现实时,埋在她心中的种子便破土生发。1988年,王宜芝从工作了24年的北医三院来到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从事教学工作。从那时起,王医生变成了王老师,她为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发展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与护理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断30余年,创系之初,不仅师资匮乏,护理教育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都需要经过团队反复研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对王宜芝而言,放弃医生工作,到学校来从事护理专业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和挑战。随着时间推移,王宜芝对“护理”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临终关怀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王宜芝手写的教案在此期间,王宜芝参与了不同学历层次的多本护理学专业教材及教辅编写,参加师资队伍培养等重要工作。为了备好每一次课,她会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也因此成了图书馆的常客。甚至于图书馆进了一批新书或新增一本学术期刊杂志,她都第一时间知道。在教学中,王宜芝授课润物细无声,亲切柔和,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每个细节都蕴藏着她的精心设计。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加之二十余年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使她很快成为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王宜芝与爱人吕清浩在家庭和事业上,王宜芝的爱人吕清浩先生对妻子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吕先生直到病倒前都在帮妻子整理书稿、投影胶片。王宜芝年幼时手腕做过手术,书写不便,出于条件限制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她坚持手写工作笔记,但其字迹仅丈夫可以清楚辨识,不方便学生学习研读。每逢假期,夫妻二人便在一起,吕先生亲笔誊抄王老师的工作笔记。此外,吕先生还代笔制作幻灯材料,供王宜芝教学使用。吕清浩绘制的呼吸音示意图正是像王宜芝这样的护理前辈,从自己熟悉的临床医院来到学校,从临床医生转变为护理教育者,为北大护理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拼搏,鞠躬尽瘁。正是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攻坚克难品质,成为了北大护理人最靓丽的精神底色和永恒不变的学术气质。杏坛沐春晖,桃李满天下王宜芝在教学中严格认真,但和学生的互动中随和亲切,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如果在校园里偶遇自己的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一起锻炼、一起吃饭,聊工作、聊学习、聊生活。分享她的生活,给学生一些建议,也帮助学生成长,这对她而言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一名同学做的课题论文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是学生和老师对于数据统计都不是很了解,那个年代没有计算器、电脑等智能设备,课题因此陷入了困境。为此,王宜芝特意请教统计学科专家,先自己学习,再把分析数据的方法“手把手”传授给学生。王宜芝(左)与学生李利合影王宜芝的研究生李利记得,在一次课题组内汇报病历时,复述一个罕见病的救治过程,一张口就被王老师的三连问惊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从那以后,李利对待学术不敢有丝毫懈怠,凡事必先探究一番。李利还记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一次试讲备课时,王老师的悉心指正。“我本想请王老师就内容把把关,没想到,王老师不但帮我梳理了内容,还就课程组织与我进行讨论,甚至还对着PPT修改了标点符号。”王宜芝总是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1997年王宜芝(右)与研究生孙玉梅合影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孙玉梅也是王宜芝的学生,但其实王宜芝并不是她的第一导师。当时因为孙玉梅的导师在她入学后一年就退休了,所以王宜芝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指导工作。耳濡目染下,孙玉梅也很快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投身到护理教育事业中。“王老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一丝不苟,对学生如父母般的关心爱护成为我一生的榜样。”孙玉梅说。2005年,王宜芝退休。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但她还在热爱的医学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她经常参加不同专业学生的培训,也会帮助医院提高医生水平和医疗效率。护理学院的学生请王老师帮忙审稿,她不仅细细审读原稿,还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书籍,研读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唯恐自己的知识过时。王宜芝(中)与师生合影王宜芝曾经说过,希望自己重病的时候,医生能按照她的要求不做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让她安宁地离开。2020年8月初,王宜芝因皮疹住院检查后被诊断为皮肌炎。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病情进展较快,10月18日,她没有惊扰任何人,安静离去。芝兰乘夏远,清风送挽意,宜念吾师品,芝香世有余。王宜芝虽然已经逝去,但她的教诲与精神会一直传承,在后辈心中闪烁璀璨的光芒,激励新一代护理从业者,踏着前辈的足迹,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人物简介王宜芝(1939~2020)教授、中共党员,1959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65年毕业后在北医三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大内科总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期间荣获优秀教师、先进个人、文明个人等奖励。1988年到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从事教学工作。1992年晋升为教授,参与护理学专业不同层次的内科护理学、症状护理学教材及辅导教材编写。多次获得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本文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计划资助课题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北医110 | 大医精诚,患者的需求最重要

编者按百又十年的北医大家云集,群星璀璨一路兼程,一路荣光筚路蓝缕领行业之先的探索者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改革者新时代在青春赛道上的奔跑者……北大医学人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我国和世界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俞光岩用“口水”代替“泪水”找到眼泪的“阀门””刚成为口腔科医生的俞光岩觉得“32颗牙齿,没什么可做的”如今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的他却在小小的口腔中找到了一片广阔天地除了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俞光岩还带领自己的学生和研究团队找到了治疗重症干眼症患者的良方——“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1口腔科大夫治了眼科的病作为一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俞光岩的专长。但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俞光岩的另一项拿手本领针对的却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干眼症。年仅16岁的女孩小敏(化名),因为一次偶然的药物过敏,出现严重的角膜和结膜急性炎症,泪腺受到破坏,患上了干眼症。眼干、疼痛、畏光,眼睛像干涸的农田一样,泪腺逐渐丧失功能,视力也在慢慢下降,痛苦的小敏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欲哭无泪。五年的时间里,小敏去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病情却没有一点好转。一直以来,重症干眼症的治疗都是个难题,从最初补充人工泪液到堵塞部分泪道,到50年代苏联专家发明的腮腺导管移植,对重症干眼症的治疗虽在进步,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终于找到比腮腺分泌液更接近泪液成分的颌下腺分泌液。将颌下腺游离以后移植到颞部,用移植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不仅解决了眼干的问题,还因为阻断了神经的支配,在失神经状态下,腮腺导管移植所导致的进食流泪现象得以解决,“鳄鱼的眼泪”成为历史。1999年以来,俞光岩将这项技术引入国内,并率领课题组开展了“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俞光岩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手术方案,在他看来,手术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术后移植腺体分泌功能的调控。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要让移植腺体的分泌乖乖听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增加“休眠期”的移植腺体的唾液分泌、降低导管阻塞的发生率?♦如何应对移植后腺体唾液分泌过多的问题,减少泪溢、避免二次手术?♦如何增加“休眠期”的移植腺体的唾液分泌、降低导管阻塞的发生率?♦如何应对气温和运动对移植腺体分泌功能的影响?♦……着眼于一个又一个问题,俞光岩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部分颌下腺移植技术,因泪溢而进行的二次手术率从80%下降到30%。此外,他还运用转化医学的模式,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针对移植后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对策略。♦通过辣椒素刺激移植腺体的分泌,解决休眠期分泌不足问题,使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从18%下降到6%♦通过注射肉毒毒素,解决腺体夏季气温高分泌过多的问题♦通过局部涂抹改良的阿托品凝胶,解决短期如运动时腺体分泌过量的问题♦……在同仁医院眼科专家的推荐下,走投无路的小敏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和小敏一样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近二十年来,俞光岩率领团队采用这项新技术治疗了208例患者的229侧患眼。在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俞光岩主持制定了“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指南”,使自体颌下腺移植成为我国口腔医学在国际上的一个医疗技术亮点。其实这个手术,对医生来说,从经济上“划不来”。手术复杂、难度高、风险大,术后还会有各种问题需要长时间的随访;但是手术收费很低,因此,许多医生不愿意做。但是俞光岩坚持做,因为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甚至改变病人的命运。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上的获得都无法取代的。手术之后的小敏,眼干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视力也逐渐恢复。2012年她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携带助视器答卷,最终考入中医药大学针灸理疗科。2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唾液腺肿瘤、口腔颌面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造成口腔颌面部缺损,不仅功能修复十分重要,外形恢复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病人着想,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术后生活质量,是俞光岩在临床和科研上的最大动力。俞光岩课题组创立的部分腮腺切除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新术式,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术式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损伤,减轻面部畸形,而且还能保存大部分腺体功能;他们提出了既保留功能又避免“复发”的腮腺沃辛瘤手术新方案、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新方法、避免或减轻下唇麻木的腮腺深叶肿瘤手术新入路;他们建立了针对性强、个体化的唾液腺肿瘤诊治规范,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精湛的医术使得俞光岩深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有的病人术后多年见到他,还高兴地说:“我的手术就是您给做的,您再看看当年的艺术品。”说到病人,俞光岩有个感触很深的故事——“一席话,一条命”。上世纪80年代,俞光岩当总住院医师时,遇到一位新婚不久得了“口底鳞状细胞癌”的病人,出于对癌症的恐惧,术前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到自杀。俞光岩得知后,详细地向他解释了病情,并耐心地开导病人:“癌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你患的是早期癌,许多这样的病人只要积极治疗,预后是很好的,依然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你要建立起信心,配合治疗。”通过俞光岩的术前谈话,患者重燃信心,顺利接受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很好,两人也成为了多年的好朋友。对于医生也许只是一次常规谈话,但是对病人来说,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个故事甚至对俞光岩的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救人一命”的自豪感,成为他选择学医的原因之一。“无德不为医”,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还要讲究服务方式和服务艺术。“一名外科医生在他的工作生涯中需要完成很多次手术,但对于一位病人来说,或许他生命中就只做一次手术。”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一颗换位思考的体恤之心,对待病人,俞光岩总是怀着极大的理解和爱心。平易近人的笑容、和蔼可亲的话语、一口好听的浙江普通话、一副厚道而持重的笑容,消除了俞光岩与病人之间的陌生感。在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纠结不已,反复权衡。不论询问多少次,俞光岩都会耐心解答,详细分析每种方案的利弊,帮助患者做出决断。2霍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振奋!再创新高

北大医学作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坚持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始终坚持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始终坚持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近年来,北大医学坚持聚焦“四个面向”,推动实施“临床医学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北医110 | 北大口腔80年,他是中国口腔医学事业见证者

编者按时光游走,岁月不停2022年金秋北医迎来110岁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官微推出“医学博物馆”系列在一个个故事当中感受医学前辈的大家气质回顾历史时光的点滴瞬间这些老一辈北医人或是某个全新领域的奠基者或是某项尖端技术的发明人或是医学教育不平凡发展道路上平凡而坚定的铺路石他们在医学的某个领域苦心耕耘开拓进取,淡泊名利勇立潮头、引领创新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不息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开启新征程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他们的故事以史为鉴,铭记责任与担当面向未来,争做时代领航人点击视频与医初相见,缘起自偶然张震康与北大口腔医学的结缘,源于几次“偶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上海度过少年时代的张震康还是苏州中学的一名高中生。高中学校医务室一位老师随口一句“你适合报考医科”,让张震康觉得“医生不求人,而是人求你也不赖”。就这样,医学成为张震康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他的同班同学,父亲是一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科学家,同学常把父亲从北京寄回的明信片给张震康看,上面故宫古老的红墙,雄伟壮观的古长城,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选择了北京。北京医学院成了张震康这辈子一生事业追求的摇篮。张震康在北京医学院读书时的照片报考了医科的张震康,入学时被偶然分配到口腔医学系。1956年毕业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原本报名奔赴新疆的张震康,却又被留在系里做更重要工作。一个又一个的偶然,让张震康步入口腔医学领域,并闯出了一片天地。留校后,张震康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会长。八十年代初,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派出的一批专家赴美留学,出国前就预订好了一年后的回程票。这次坚定的选择,终于没有再被“偶然”改变,也成就了他与中国口腔医学事业共同发展的一生。创举促发展,妙手换新颜1973年初秋,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张震康接诊了从外地赶来的一对母女。当时正值妙龄的小姑娘却长了一个畸形下巴,数年难堪,几度轻生。张震康仔细检查后发现:小姑娘的畸形是骨头畸形造成的,不同于以往的软组织修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但他还是责无旁贷地收下了这个病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精心设计后,张震康与正畸科傅民魁医生设计出周密的治疗和手术方案,将患者的颌骨严格按设计从口腔内截成数块,去长补短,重新结构,并使上下牙百余个面基本吻合。最终,凭借自己改造的器材,张震康顺利完成了这台长达6小时的手术。张震康使用的颞下颌关节模具此后,张震康改造过众多各种畸形的容貌,使他们旧貌换新颜。数百例手术的成功,使张震康成为国内第一个集口腔颌面外学科、口腔正畸学、数学、美学和心理学于一体的人,开创了中国现代正颌外科新学科,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正颌外科博士生。1988年12月,卫生部发文成立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并设顾问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张震康任第一副组长(组长由医政司司长张自宽担任)。此后,张震康又推动开展了“牙防新长征”活动,为13个省捐赠口腔保健器材和物资。关于成立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的通知1989年7月14日,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爱牙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医疗卫生领域的专题活动日,也是第一个进行全民口腔健康教育的全国性节日。张震康(右三)和领导嘉宾一起出席全国爱牙日活动关于开展“爱牙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建立全国爱牙日,是我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是推动中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包括张震康教授在内的口腔医学专家们的呼吁,是政府推动发展我国牙防事业的决心,是人民群众对口腔卫生保健的迫切要求共同促成的。多年来,围绕爱牙日开展的系列活动,是我国牙防事业从基础薄弱到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和缩影。张震康在爱牙日宣教活动中解答群众咨询悉心育桃李,其下自成蹊对于口腔医师的培养,张震康坚持主张一元化教育体制。国外的牙科与医科是分开的,而北大口腔医学院一直沿用“一体化教育体制”,即口腔医学生先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再学口腔专业课,而且在教学体制上在本科一次完成,把毛燮均教授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实行八年制时,在他的争取下,口腔医学院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现八年长学制教育。同时,他提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体系等方面,都要大力推进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养成,张震康很是看重,多年来常常在不同场合加以强调。2007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毕业典礼上,张震康激情感言道:“教育的根本是竭尽可能去打开每一个学子关闭着的智慧大门,教会他们如何去思想,做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有独立尊严的人,不人云亦云,并在今后的言论和行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负有严肃的责任。”张震康本人虽然没有博士学位,却在文革结束后迎来科学春天的1970年代末,被要求指导博士研究生。从未接受过正规科学训练的张震康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自己指导学生的模式,即“我做你看-我做你助-我做一半、你做一半-你做我助-你做我走”循序渐进的方式。张震康教授(前排左一)和博士生合影如今,张震康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授予张震康首届名医奖,1994年他获颁桃李奖。张震康多年在口腔医学领域从医、从教的经历,形成了立足实际又高瞻远瞩的口腔医学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对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北大人文情,行医念心间对于曾经短暂求学的北京大学,张震康倾注了深深的热爱。在北京大学校史馆中,口腔医学教授毛燮均的照片赫然在目,那是张震康的“教学偶像”。为了将毛燮均教授医学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张震康发起毛燮均教授教育思想研讨会,同时作为课题组成员对毛教授的生平、思想开展深入挖掘,并做声情并茂的主题报告。张震康尤其推崇北大历史上的三个人物: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校长,为了“新人口论”敢于坚持真理的马寅初校长,“说真话表里如一”的梁漱溟先生,这都与张震康教授本人心中的北大精神深深契合。直到现在,在这个温文儒雅、语调低缓的学者身上,依然可以看到那种做事有眼光、有头脑、有霸气、旗帜鲜明、风格独特的“棱角”,这种“棱角”至今也并未变“圆”。“我就是北大的种儿!在我的生命里就有北大的基因。是北大的精神让我克服了各种困难,这一点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北大情结”,张震康的身上也就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人文情怀。在他眼中,“病”除了学理之分,还多了一层社会意义。不同的病由于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尽管诊断相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只有充分具备人文修养,才能充分而贴切地感受病人,做出利于病人接受的人性化的治疗方案。而充分感受病人,需要的是同情心。如果没有同情心和主动性,医术只是媒介技术,病人便成了冷冰冰的机器。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开展啦!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来打卡吧!

10月26日北医110岁生日之际由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白衣天使守护基金大力支持的厚道行医——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正式开展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这里是北京大学淑范医学图书馆!

万卷诗书辅以笔墨良师益友相为唱和书林万顷为你提供专业精神的滋养书香氤氲伴你在阅读中丈量医学的厚度书香文墨陪你润泽生活,充盈头脑推开北京大学淑范医学图书馆的大门静立窗前观云起默坐窗前品书香百年传承,新篇再启!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重启图书馆 大步向未来——北大医学110岁啦!

编者按一世纪悬壶济世,百十载厚道相传1912年10月26日,由中国中央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国立西医院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诞生了110年来,北大医学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以屠呦呦、钟南山、王忠诚、胡亚美、顾方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大家和国之大医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代代北大医学人以仁心仁术捍卫人民健康在弦歌不辍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砥砺奋进中勇攀科学高峰2022年10月26日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又迎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医学图书馆重启活动师生大步走“国旗下的教育”主题活动…….北大医学的师生员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祝福北医团结奋斗、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翰墨书香百年,再启淑范新篇。历时453天,拂去厚重古籍上的灰尘,百年旧馆焕然一新。26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医学图书馆重启活动,开启新的发展篇章。“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医学图书馆重启,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思想动员,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具体的生动实践!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柯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童坦君、张礼和、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原北京医科大学常务副校长程伯基,中国科协办公厅副主任阮草,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牟锋,杰出校友、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杰出校友、北京予捷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胡毅、许捷夫妇等各级领导、两院院士、校友代表、图书馆参建单位代表、师生员工代表和长期关心支持北大医学的社会各界代表。乔杰致辞以史为鉴,回顾忖思百十年不凡春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时代奋进新征程。“1912年北大医学文明的火种在此萌发,1922年第一所西医学校图书馆在北医诞生,跨越一个世纪,我们无比自豪地见证曾经斑驳的墙面砖瓦变成了眼前这座恢弘崭新的图书馆大楼,成为北大医学新的精神地标。”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重磅预告 | 北京卫视《档案》今晚播出北医110周年特别节目

编者按屠呦呦、钟南山、王忠诚、胡亚美、顾方舟……众多科学大家和国之大医,竟都来自同一学校!在这里发生的无数爱与生命的故事,令人泪目!↑点击观看精彩预告↑今晚21:50,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亲爱的校友们!欢迎回“家”@学院路38号!

如今刻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泰山石▲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北医110云平台上线啦!快来留下独特影像与生日祝福!还有专属礼品相送~~

PKUHSC北医人的热爱与坚守写在这一方暖园更镌刻在祖国大地✦++在百十北医薪火不灭间是拳拳仁心更是灼灼信念是盎然蓬勃的“医学绿”也是热烈奔腾的“北大红”
202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