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其他

教学 | 形式•空间•算法:一年级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实验

2023年秋季学期后8周的构成设计课程,是一年级本科生第一个以个人设计训练为目的的设计课程。本教学实验首次引入了参数化设计方法,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由实体元素和虚体空间所构成的形式背后所存在着的明确、清晰的逻辑关系,辅导学生以设计概念、逻辑为底层核心去发展自己的构成设计。参数化教学实验小组(后文简称参数化小组)包含8名一年级建筑学本科同学,由韩孟臻、冬木千枝两位教师,杨有有、芶静怡两位助教指导教学。1教学目标及课程结构经多年教学实践,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形态构成教学已形成鲜明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即:通过设计辅导,让学生掌握对抽象实体要素与虚体空间的形式操作方法,并理解有意味的形式背后蕴含着明晰的秩序法则。实验教学遵循同样的教学目标,绝非以最终炫酷的曲面形式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grasshopper的程序化方式,更加透彻地提炼形式、空间背后的秩序法则(在此亦即算法逻辑)。基于上述思考,参数化小组衍生出以下两个特色目标:①
1月25日 下午 11:30
其他

新闻 | 庄惟敏院士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启动会顺利举行

参会人员合影2024年1月10日,清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启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参与单位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启动会专家组由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北京建筑大学张大玉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冯国会教授、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深圳大学崔宏志教授组成,并由陈湘生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四处(以下简称工材四处)处长纪军、流动项目主任卿龙邦,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党委书记张悦,项目组成员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任飞、副院长张维等4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启动会。
1月11日 下午 8:00
其他

新闻 | 清华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课题评审暨2024望年会召开

12月25日,清华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课题评审暨2024望年会在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召开,清华大学副校长、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管委会主任曾嵘,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玉龙,全球创新学院院长刘云浩,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任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建华,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维等出席会议。按照清华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首次会议精神,首期课题将瞄准支撑校园碳中和建设的实施目标制定计划,助推建筑、土木、环境、水利、计算机等各学科的前沿发展。本次会议主要针对中心的2023年度科研课题申报进行评审,包括面向双碳目标的校园建筑零碳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面向碳中和需求的新型装配式结构研究、基于CIM的清华校园碳中和行动前期诊断评估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建筑智联生态系统研发与示范等课题,涵盖校园碳中和相关的电力系统、新型结构、实施评估、监测平台等环节。四个课题申报团队代表分别介绍了课题申报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项目进度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经费支出预算明细等。现场参会领导合影会议现场其他与会专家根据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充分考虑项目落地可行性及政策因素并完善分步实施的具体计划,增加校园发电潜力预测及需求侧动态特征分析,将前期诊断评估平台与碳排放及能耗信息相结合,与已有的节约型校园平台对接协同,引入建筑空间中人的行为与功能空间利用的自动辨识技术,各项研究成果做好对接与协调形成统一的系统平台等,为中心2023年度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中心管委会主任曾嵘副校长指出,中心的科研课题将对清华校园碳中和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建筑学院的参与对于清华校园碳中和工作的实施落地非常关键。希望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能够将技术实用性与前沿性更好地结合,争取取得更优秀的科研成果。清华建筑协同创智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出资成立的校级联合研究机构,是学校顺应现代学科发展趋势、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动选择。其宗旨是促进与校内各院系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有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搭建面向行业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创智平台。编辑:丛
1月1日 下午 8:01
其他

预告 | 202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报名通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将于2023年7月6日-14日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举办夏令营的目的是扩展营员的学术视野,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增进营员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了解。夏令营期间将开展202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推免研究生及统考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及优秀营员认定工作。夏令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分为科研和设计两个工作营,请申请者选择一项进行填报。01
2023年6月3日
其他

讣告丨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关肇邺院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肇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6日11时4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关肇邺先生1929年10月4日生于中国北京,祖籍广东省南海县。1947年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就读,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早期接受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自指导,在中西建筑历史理论和创作思想研究方面造诣深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批赴外访问学者在7所美国建筑院校进行建筑文化交流,回国后,长期担任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负责人,并先后开创“建筑评论”“建筑与国家尊严”等专业理论课程。1982年12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5年荣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20年,关肇邺院士捐赠设立“关肇邺奖学金”,用以中国未来建筑设计人才的发现与激励。关肇邺先生为人师表,学识渊博,幽默风趣,体恤学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建筑师与建筑学者,备受敬仰爱戴。他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味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几十年来,关肇邺先生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发表论文、译著等40余篇,著有《关肇邺选集1956-2001》《关肇邺选集2002-2010》《天安门广场优化改造设计研究》等著作专著;高水平建筑设计80余项,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989年他所主持设计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作品获得国际建协所授的特别奖,是我国建筑师首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由他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教学主楼、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北京大学新图书馆、清华大学理学院建筑群、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桂林桂湖饭店入选新中国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清华大学新图书馆、清华大学医学院获得国家工程设计金奖;他重要代表性作品还有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台州市图书馆、中国工程院综合楼、海南大学教学建筑群等。关肇邺院士为我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关肇邺院士的逝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建筑界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关肇邺院士!遵照关肇邺院士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谨此讣告!清华大学关肇邺院士治丧办公室关肇邺院士治丧办公室设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系电话:62782109,62783496传真:62770314唁函请发送电子邮箱:jzxy@mail.tsinghua.edu.cn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清华建筑欢迎你共探未来

大类介绍建筑大类包括建筑学院的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本科专业,是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乡村及其建筑空间和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专业,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设计营造与创意特征。进入21世纪20年代,全球人居环境的各种共性问题不断凸显,同时信息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带来了人类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革。如何回应新技术文明解决未来全球人居环境的共性需求与问题,形成新阶段建筑学科价值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体系,是建筑大类学科教育与实践范式的重大战略问题。建筑大类既关注物质空间环境,也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技术和艺术等要素,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建筑类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本科专业,专注于大到区域和城市,小到建筑单体和建筑室内空间,涵盖人工和自然景观环境等诸多类型和诸多尺度的空间环境研究与设计,是面向城镇化和城乡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创造未来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专业。系馆掠影学科优势清华大学建筑类学科和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成就卓越、声誉斐然。清华建筑教育由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创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建筑院系之一。从梁思成以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卓越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到吴良镛开创“人居科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到改革开放后被授予世界人居奖的北京菊儿胡同工程;从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发出跨世纪宣言,到新时代投身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七十多年来,清华建筑类学科专业不断吸引和培养了5000余名国内外优秀学人,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栋梁,为国家贡献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奠定了在国内外建筑类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地位。李克强总理考察建筑学院多项重大工作当前清华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专业,均被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中均获得A+的最高评级,在历年的QS世界建筑类学科排名中均跻身全球前列。培养特色清华大学建筑类学科和专业,以梁思成体形环境思想和吴良镛人居科学理论为办学基础与特色,科学与人文并重、艺术与技术并举;既重视学通古今、融贯中西的理论素养提升,又强调坚实的设计能力训练;既关注国家发展前沿,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又以全球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建设为己任,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迎接未来广阔的学术和行业发展机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建筑学院是清华大学最早开展通识教育实践的学院之一,强调坚实的学科基础、开放的专业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迎接未来广阔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机遇。清华建筑长期开展多形式、高层次、全方位和重实效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与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澳洲的数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和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教学体系。本科期间,学生可通过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建筑师业务实践海外派遣项目、国际联合设计、外教课程和国际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等获得国际交流和拓展全球视野的机会。与国际学生在学生节上表演师资队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他们是中国建筑策划理论体系、人因高质量城镇空间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战略、城乡规划与空间治理、城市设计与社区营造、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园艺疗法理论体系等学术领域中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冬季奥运会等国家大型建设工程设计、绿色建筑与低碳节能技术、养老体系及宜居环境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后工业景观重塑更新等行业领域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清华大学建筑类首席教授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前UIA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高校建筑学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UIA国际建协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世界建筑》主编;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建筑学会传媒学委会副主任。教学科研平台建筑学院拥有全球领先的科研平台,包括:建筑学:建筑节能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住建部城市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等。风景园林: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公园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风景园林科研技术成果转化雄安示范基地等。专业确认方案通过建筑大类招生途径进入清华大学的新生,在第一学年实施大类通识教育,逐步确立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专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在第一学年结束前,按照尊重学生意愿、学生与院系双向选择的原则,完成大类分流与专业确认;并在全过程中因材施教,开展“本硕贯通”、“本博贯通”、“学科交叉”等不同发展路径的增强培养。具体专业方向系馆咖啡厅建筑学专业建筑学专业综合了理、工、文、艺诸个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专业定位为“科学、艺术、人文相结合的综合型、创意型工科”。人才培养立足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学科前沿寻找发展新的增长点,致力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探索以建筑创作为基础的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方法体系。清华建筑学专业以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核心,开设理论、实践、美术系列课程,师资雄厚,建筑教育厚基础、重实践,始终以“教学创新”作为核心内容,2014年创立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校企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并聘请业界知名建筑师进行“开放式设计教学”,学生多次在UIA、VELUX、HOLCIM等顶尖国际竞赛中斩获奖项。学生设计作品建筑学专业长期开展多形式、高层次、全方位、重实效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与欧洲、亚洲、北美、澳洲数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体系。本科生可通过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实践海外派遣项目、联合设计、外教课程和国际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获得广泛的国际交流机会。国际联合设计课建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优秀毕业生广受欢迎,其中,高比例本科生通过校内或校际推研方式,免试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出国继续深造主要前往哈佛大学等一流建筑院校,完成学业后进入国内外事务所就业,或在国内外高等院校获得教职。国内就业单位以大型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高校为主,或在更广泛的设计领域进行自主创业。古建测绘实习小组合影城乡规划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涉及从国土空间规划到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等不同空间层次与规划设计领域。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综合的规划知识体系,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可以培养战略决策与领导力,建设美丽国土家园;可以培养扎实的空间设计能力,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城乡规划设计工作者探访山水形胜的广袤田野,深入文化积淀的历史地区,丈量日新月异的城市新区;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技术、新思路,规划设计者总能站在未来城市创造的前沿。学生设计作品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贯彻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重视规划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城乡规划领域专业帅才,在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具有引领地位。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如下比较优势:1.历史悠久,是新中国最早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始于1947年梁思成先生开设的“都市计划”课程;2.实力雄厚,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领衔的教师团队,名师汇聚,专业评估全国排名第一;3.文理兼重,继承清华大学理工与人文结合的深厚传统,追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提供从顶级规划设计院到参与国家级项目的多元化学习实践平台;4.前景广阔,依托清华的重要影响力与遍布全球的校友资源,毕业学生广泛就职于高等学府、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前沿规划设计企业、知名专业咨询公司、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发展与社会服务机构等。2019年同学们对德国汉堡市易北河沿线进行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站乡村调研活动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文明时代,风景园林专业以守护自然山水和地域文化为目标,综合应用科学、艺术和工程知识与方法,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和安全的室外建成环境。1951年新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发肇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联合设立的“造园组”,至2003年清华成立景观学系,建构了一流的、国际化、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并以培养热爱自然具有高度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学术和实践帅才为己任,发展至今景观学系已成为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品质的重要标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7班作品荣获2018首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一等奖2011年风景园林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一级学科,下设风景园林理论和历史、园林与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风景园林技术科学6个二级学科方向。清华大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专业本科教育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形成4个课程板块:规划设计板块(包括城市广场、校园、植物园、湿地/河道、城市公园、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遗产保护等)、自然科学应用板块(包括植物学和种植设计、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学和景观地学等)、工程技术板块(包括竖向设计、景观工程等)以及理论和历史板块(包括世界古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等)。同时设有古典园林、城市景观、风景区考察和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二年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作业毕业生在社会责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方面受到业内广泛赞誉,均以优异成绩获得深造资格,推免留校或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走进风景和园林》课程黄山合影工程技术板块和自然科学应用板块实习部分知名校友关肇邺,1948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傅熹年,1950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少宗,1951级,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工;张锦秋,1954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王瑞珠,1957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马国馨,1959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叶如棠,1959级,原建设部部长,原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宋春华,1959级,原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总规划师;赵宝江,1960级,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名誉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吴硕贤,1965级,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蒙徽,1978级,湖北省委书记,原住建部部长;朱子瑜,1978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康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讲座 | 陈忱:“跨尺度——从场地分析到设计创新”

2021年12月10日,reMIX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忱以“跨尺度——从场地分析到设计创新”为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建筑设计导师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来自清华大学校内的师生以及线上数百名听众聆听了陈忱老师的精彩演讲。陈忱老师讲座海报讲座现场陈忱老师演讲在本次讲座中,陈忱老师通过讲解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工作室在不同尺度项目中的实践,阐释对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反思与理解,并展示对于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陈忱:“跨尺度—— 从场地分析到设计创新”

自上学期开始,在建筑学院参与开放式设计教学的设计导师,将受邀成为“清华建筑设计导师系列讲座”的演讲者,为校内师生和校外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设计作品。本学期的前四讲已顺利举办。本学期的最后一讲将于12月10日举行,由reMIX
2021年12月5日
其他

学术 | 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2021年11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织召开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二届六次会议,考虑疫情防控要求,会议首次采用网络会议的形式线上举行。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华东院士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舟教授主持,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教授莅临会议致辞,国家文物局科技司钱坤副处长和北京市文物局科技处郑建辉主任出席指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二届六次会议日程安排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方法学术论坛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承办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方法学术论坛”将于2021年11月27日下午开启,本次论坛将采取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线上直播报名已在【国匠城】开启,欢迎大家报名参加。中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纵横数千公里的空间、数十个民族的智慧探索与融合创新,孕育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底蕴厚重的文化遗产。这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家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精心的研究、保护、活化、利用与传承。随着“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卫星导航、多元遥感、3DGIS、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空间信息技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正在经历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方向演进。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方法”学术论坛,旨在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需求、技术体系、模型方法、价值阐释、虚拟修复、典型案例等方面,与文化遗产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同行交流最新成果,以便更好地探索未来文化遗产的智慧化保护与发展,助力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服务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
2021年11月21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陈龙、贾莲娜:“生活中的建筑学”

自上学期开始,在建筑学院参与开放式设计教学的设计导师,将受邀成为“清华建筑设计导师系列讲座”的演讲者,为校内师生和校外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设计作品。本学期的第一讲已于10月15日顺利举办。本学期的第二讲将于11月5日举行,由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龙、贾莲娜主讲,以“生活中的建筑学”为题,敬请期待!(讲座信息详见海报)-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学术 | 第28届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全球双年会(CIPA2021)成功召开

Emotion”的;伦理价值与公众参与、21世纪文化遗产板块则反应了当下文化遗产发展的最新趋势,对数字采集记录的真实性、知识产权、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政治等相关性内容进行开放的讨论。图4
2021年9月2日
其他

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开幕式暨梁思成创办清华建筑教育75周年

开场白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主持。在欢迎各界现场和线上嘉宾的开场白中,他表示,今天在此纪念的不仅是那份曾经逝去的优雅,更是那种永驻人间的光荣。我们试图通过展览中的文献研读梁先生的思想,也试图由此窥探那一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学先驱们的勇气和激情。我们在梁任公给儿子的关于东北大学的信中看到的不仅是杨廷宝先生和梁思成先生同为清华与宾大校友的诚挚友谊,更是包括他们在内的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学人合力撰写华夏营建文明的非凡壮举。在此我们纪念梁先生一百二十周年,也要向同样一百二十周年的杨先生,向他们的同侪先贤们,向他们所创建的、属于中国建筑的,至今还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光荣顿首致敬。领导致辞邱
2021年8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从古典中国到当代乡村:第五届建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及多学科交叉工作坊会议通知

松阳县西坑村。摄影:施子飞自2012年开始,我国已陆续评选出五批共68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地处浙西山区的松阳县共有75个村落名列其中,位列所有县级行政区第5位,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之一。实际上,松阳所拥有的传统资源并不止于传统村落,还有保存完好的县城、市镇、历史建筑,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使松阳成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以此为背景,松阳近年来成为遗产保护、乡村建设之当代实践的集中地。不同的保护、更新、发展模式在这里实施,诸多的实践案例从这里涌现。就建筑人类学研究而言,松阳提供了从“大传统”到“小传统”、从古典到当代的丰富素材。因此,第五届建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将以松阳作为基地和对象,以“从古典中国到当代乡村”为主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并通过之后的多学科交叉工作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解析,以期推动对于历史、遗产、乡村等当下备受关注之话题的思考和探索。建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由一批来自建筑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召集举办,自2018年开始,至今已举办4届。第一届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2018年6月主办,主题为“作为社会事件与文化过程的空间:一次建筑人类学的方法论探讨”。第二届会议于2019年7月在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讨论了遗产认知、象征符号、占有、建筑技艺的传播与变异、族群互动等话题。第三届会议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于2019年11月联合主办,主题为“边域的建筑人类学:聚居、认同与变迁”。第四届会议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与福建省松溪县人民政府联合于2020年8月主办,主题为“跨学科测度——如何图绘一座中国乡村的历史、社会与空间”。四届会议以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学者在论坛中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背景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人文地理、考古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会议成果于2020年集结发表,分别在《建筑学报》与《建筑创作》推出了“建筑人类学”专辑共3期,常青院士、赵辰教授、吴世旭教授等学者分别为专辑撰写了序言,形成了良好的专业与社会影响。
2021年6月14日
其他

讲座 | 李冀:“寻找共生的力量”

2021年5月27日,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李冀的“寻找共生的力量”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本次讲座是202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设计教学导师系列讲座的第五讲。该系列讲座由参与开放式教学的各位设计导师为学院师生分享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将持续整个学年。来自清华大学校内的师生以及线上数百名听众聆听了李冀老师的精彩演讲。李冀讲座海报李冀演讲讲座一开始,李冀为听众展现了剧烈冲突流变的时代状况,涵盖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与国以至过去与未来,用一场浪漫的、想象的、启迪性的对话展现了他的态度,将听众引向了李冀所要讲演的主题“共生的力量”。李冀认为共生的力量是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追寻,是对不同事物之间连续性的揭示,是一种以相互成就的姿态形成的力与美。而共生的目标不是一个勉强维持的脆弱系统,而是富于力量的平衡、更趋稳定的强大整体。
2021年6月5日
其他

讲座 | 王辉:“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一种社会设计”

2021年3月18日,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王辉的“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一种社会设计”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本次讲座是202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设计教学导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该系列讲座由参与开放式教学的各位设计导师为学院师生分享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将持续整个学年。来自清华大学校内的师生以及线上数百名听众聆听了王辉老师的精彩演讲。王辉讲座海报王辉演讲
2021年3月23日
其他

学术 | WHO/CDC/阿里巴巴/清华“减盐创新传播策略研究”项目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

2020年11月26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与健康所共同领导和推动,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提供执行平台的“健康传播之减盐创新传播策略研究”
2020年12月2日
其他

学术丨建筑学院成功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学术论坛

2020年10月24日下午,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通过线下(清华大学建筑馆王泽生报告厅)线上(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融合的方式,成功组织召开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学术论坛。现场有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清华大学、清华同衡、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代表40多人线下参会,线上有9980多人分布在各地分享。学术论坛日程安排学术论坛由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教授主持,党安荣首先以“文化遗产保护呼唤空间信息技术”为题,开启本次学术论坛,随后的十位报告嘉宾分别是车通研究员(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熊友谊研究员(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陈富龙研究员(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李渊教授(重点科研基地厦门工作站)、田万里经理(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伟博士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侯妙乐教授(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工作站)、高宜生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许东明研究员(挪威科技大学建筑遗产保护)、龙瀛研究员(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学术论坛B站直播党安荣的开场报告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在“调研与识别、保护与管理、利用与传承”三个方面的需求,总结了空间信息技术(包括RS、GIS、GNSS、VR/AR等)的“客观性、精确性、灵活性、时空性、直观性”等五个特点,并结合重点科研基地及工作站的探索,分享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景观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园林、长城文化遗产等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阐述了文化遗产呼唤空间信息技术,并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研究进展”学术论坛。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作开场报告十位嘉宾的学术报告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西安旧城近现代建筑遗产变迁研究的技术方法与成果,“南海Ⅰ号”水下考古过程中文物的全过程全方位数字化采集方法与成果,丝绸之路东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遥感监测与保护的技术方法,中国大运河(北京段)的空间信息技术分析及水质遥感监测技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发展,中国海龙屯土司世界文化遗产全景阐释与展示研究,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段)九眼楼数字化虚拟修复的技术方法,历史建筑遗产虚拟修复的技术方法探索,以及涵盖智能化调研、智能化评估、智能化规划、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文化遗产地智能化发展思考。线下与线上融合分享十个报告十位嘉宾的学术报告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案、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模型构建、价值阐释、虚拟修复、展示传播、动态监测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空间信息技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空进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国内进展与国际趋势,展现了空间信息技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点【孪生、融合、智慧】:【孪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物质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互动,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原真性的遵从,【融合】体现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多种技术方法、多源时空数据、多类学科体系的集成与融贯,【智慧】则是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目标。
2020年10月28日
其他

学术丨第四届遥感考古年会在清华大学圆满落幕

2019年12月21-22日,第四届遥感考古年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会议围绕“航空与航天对地观测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这一主题,旨在与国内考古、文博、遗产保护,以及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领域的同仁,分享前沿技术应用、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研究视野、促进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领域和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思路。本届遥感考古年会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国家文物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承办,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欢迎与会代表的同时,他重点强调了遥感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对于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并希望会嘉宾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致辞(王岭
2019年12月23日
其他

新闻 | 2022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崇礼场馆无障碍通用设计对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

研讨会现场2019年4月1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崇礼场馆项目无障碍通用设计对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举行。来自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员会等领导与专家到访清华参加会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院两院院长、无障碍研究院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庄惟敏教授代表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冬奥规划设计两个团队,欢迎诸位领导与专家的莅临指导,对所给予的支持与项目推动表示由衷感谢。庄惟敏教授讲话中国残联副主席、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管委会主任吕世明主持了会议。吕主席代表中国残联高度肯定了清华大学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对无障碍领域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国家重大项目、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观念理念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清华大学,包括建筑学院、建筑设计院等诸多院系与机构,在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筹办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角色。吕世明副主席、杨金奎部长分别讲话吕世明副主席针对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场馆无障碍通用设计的制度创新工作,首次提出了设计全过程把控的实施流程,包括无障碍的项目节点和清单梳理、初步和扩初设计阶段的设计图示、完整详实的无障碍通用设计实施说明和细化流程、专家预先评审、论证与质量把控、专家与责任建筑师签批审核、专项工作组与专项规划的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以高效、高标、高质保障通用无障碍环境实现自在、自如与自由。吕主席结合过去几年在无障碍环境研究和建设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对上述六个方面给予了详细解读,包括雄安无障碍规划建设导则工作、清华大学无障碍校园建设、建筑改造的具体做法、国际项目在执行国际无障碍标准的细节。北京冬奥组委残奥部长杨金奎介绍了习总书记对无障碍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多次指示,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强调,韩正副总理对严格落实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无障碍标准的要求,以及北京市蔡奇书记在多个会议上对全面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服务的部署,中国残联张海迪主席、周长奎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等领导对做好无障碍人性化设计、通用设计对办好精彩卓越非凡的奥运会的关键意义和具体落实要求。杨部长指出当前的无障碍环境规划设计与建设面临时间的高度紧迫性,但是在无障碍的观念、信息、设施、服务等多方面仍然应严格要求,充分保障残疾人未来都能够自由顺畅参会。张利教授介绍项目情况庄惟敏教授在交流中强调了无障碍作为人文关怀核心内容在规划设计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在具体到清华大学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不仅仅要严格按照无障碍设计的相关标准加以落实,还要从人性化、通用设计的角度,对设计、设施、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庄惟敏教授完全赞同吕世明副主席提出的无障碍通用设计流程,强调了其中签批审核、形成机制的关键性,并建议加大落实力度,清华大学设计团队先行先试,由无障碍研究院专家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构建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无障碍专项的专家顾问工作组,全面推进无障碍专项规划设计工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奥运场馆设计团队主持建筑师张利教授表示无障碍在奥运办赛、参赛、观赛以及无障碍奥运遗产在推动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不是底线问题,而是如何最优的问题,冬奥场馆以及崇礼冰雪小镇都应当全面实现无障碍通用设计的要求。清华大学将在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规自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积极合力建设高标准的、无障碍的和包容性的冬奥环境,为赛后持久、可持续利用留下宝贵遗产,为推动提升我国的无障碍环境水平做出应有贡献。撰稿:邵磊
2019年4月16日
其他

学术 | 2018城市规划年会“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学术对话即将揭幕

2018年城市规划年会即将在杭州召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和人居科学院共同承办“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的学术对话,欢迎各位业界同仁参与交流!
2018年11月23日
其他

APSA 2017 | 第14届亚洲规划院校联盟大会

https://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apsa2017
2017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