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说小说

其他

谢有顺 | 东西是真正的先锋作家

又如《篡改的命》,“篡改”也是关键词。它非常符合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中国人信命,但也要改命。天意不能改的,可以自己来改,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改,改性别,改年龄,改档案,改天换地,甚至改历史。
2018年5月19日
其他

谢有顺 | 卡夫卡的内心生活

密伦娜曾写信给勃罗德说,卡夫卡“不是反对生活,而仅仅是反对这一种生活”。反对就是斗争,就是挺身而出。它不是“在梦中挥动着手”,而是勇敢地站立在生活面前。这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凝聚一个作家巨大的勇气。
2018年5月9日
其他

???

《古炉》《老生》都写到,一群小人物在历史的动乱中,或隐忍慈悲,受尽欺侮与伤害,仍倔强地活着;或被自己都还不甚了了的各种革命理念所劫持,拔刀向更弱者砍去,以善的名义不断制造新的恶。
2018年5月3日
其他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这位89岁的老太太这样告诉我们

黄薇则以一种轻松的比喻举例:身边的朋友去shopping买包包,但其实把一部分的钱花在艺术上,得到的快乐可能一天两天感受不到,但几个月一年之后,你就会知道艺术带来的快乐不是一个昂贵的包包可以比拟。
2018年4月26日
其他

谢有顺 | 我们既不讨好作家,也不谄媚读者

问: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这样有舆论争议的新作进行表彰,同时也表达了对老作家的一种肯定与慰藉。在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之后,对作家作品的审慎批评态度是否有趋向保守的倾向,还是保持着一贯的新锐与果敢?
2018年4月26日
其他

谢有顺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为了遇见光明而俊美的灵魂

谢有顺:知识付费的生产模式、盈利模式必然会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讲授方式,它也会反过来要求并塑造讲授者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传播知识。知识很重要,讲授知识的方式也很重要,由谁来讲更重要。改变是多方面的。
2018年4月23日
其他

百神上线一周年:做爱做的事,做你们爱的事

截至今天,短短两三个月,百神传媒已经聚集了整整20个自媒体,更重要的,是聚集了几十个背后的大神。今天,是百神自媒体集群首次集中亮相!我们将会聚集30个、50个、100个自媒体,真正百神齐聚。
2018年4月23日
其他

谢有顺 | 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发起人、终评会召集人。
2018年4月21日
其他

谢有顺 |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

这一实验成果,直接影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开始写作的几批年轻作家。到他们那里,语言和叙事革命的乖张面貌也许不在,但写作是一种现代叙事学的观念,可以说,现在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写作主流。
2018年4月19日
其他

谢有顺 | 现实的真实之外,还有语言的真实

韩少功说,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他认为,我们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2018年4月14日
其他

谢有顺 | 王小波《黄金时代》等小说的反抗意义

文学要获得永恒品格,就不应重在表达一个时代的总体话语,而恰恰应该表达出自己这个个体和总体话语之间的错位和差异。也就是说,历史记住的是大家共有的集体记忆,而文学记住的应该是自己独有的个人记忆。
2018年4月11日
其他

谢有顺 | 中国电影的繁华与空洞

在谢有顺看来,多数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平是落到了几十年来最低的时候,烂片前所未有的多,而且看不到有多少导演愿意振臂一呼,做一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东西,这也是他对中国的电影忧心忡忡的原因。
2018年4月2日
其他

谢有顺讲座预告 | 中国电影的繁华与空洞 & “ 时间引力 ”文化派对

现场福利:活动当日亦是网易蜗牛读书一周年生日派对,不仅有有趣的庆生仪式,还有特选精酿啤酒,小吃等物质食粮。
2018年3月29日
其他

谢有顺 | 既要看见光,也要看见光背后的黯淡

网络文学作家不是通过杂志社筛选出来的,也不是通过某个评论家评论出来的,也不太考虑文学史讲不讲他们。他们完全与传统的塑造作家的力量不搭界。这样的网络作家群体非常庞大,他们依赖网络,与读者直接互动。
2018年3月28日
其他

谢有顺 | 李敖的文字有力量,但缺文学应有的隐忍和暧昧

读他们散文的最大感受是,你几乎看不到作家用力的地方,他们的力量好像不知不觉被分解到了那些文字的碎片之中;这种文字在阅读者的心灵中所起到的效果,也非以冲击力取胜,它更多的是给人智慧,让人舒适。
2018年3月19日
其他

谢有顺 | 小说是有说服力的谎言

王安忆在《小说的当下处境》一文里,也专门谈到了小说的说服力问题,她以小说中的“生计”问题为例,问了作家们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是靠什么生活的?通俗一点讲,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日用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2018年3月13日
其他

谢有顺 | 精神雄伟的小说无不焕发着世俗的光泽

福楼拜的小说像机械钟表的仪器一样,严丝合缝,这没有对生活的认真研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严丝合缝必然会产生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恰恰是从一些具体的常识和细节描写中累积起来的。
2018年3月7日
其他

谢有顺 | 重视材料的选择是一种写作美德

我希望作家们在写作的时候,他的感官是活跃的。有的时候,一个实感意义上的传神细节,能够将你要表达的、甚至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刻在读者的心里。
2018年3月3日
其他

谢有顺 | “南汉国”与历史小说的写作

南汉国这段历史没有多少人研究过,资料不一定好找。要在这个基础上做想象、做挖掘是很难的。假如没有作者学者式的沉潜功夫,去勤耕这段历史,去发现这段历史内在的东西,可能这段历史就在我们视野里消失了。
2018年2月28日
其他

谢有顺 | 关于“粤派批评”的三个感想

因此,以地理边界来描述一个地方的批评面貌,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大家也没必要对这样的概念过于执着,它只是一说而已,目前无法作出严密的论证的,你过分当真,就会发现这样的概括有时漏洞百出,很难自圆其说。
2018年2月26日
其他

谢有顺 | “闽派批评”的三个品质

当然,很多批评家都有思想锋芒、艺术解释力和文体意识,但是,这些在我们闽派批评家身上更突出。而我认为,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了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基石。
2018年2月23日
其他

谢有顺 | 《成为小说家》写了些什么?

很多作家,不是他没有写作抱负,而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写作的限制。懂得限制自己的作家才是聪明的作家。写好一个地方、一种人群、一种生活,把自己扎根于一个原产地,把自己磨得足够尖锐,慢慢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2018年2月11日
其他

孙绍振·谢有顺 | 2月8日福州·《成为小说家》分享会

造化真是待人不公,有人对于文学忠心耿耿,数十年如一日,但是,终其一生,艺术的奥秘,对于他们永远是奥秘。而对于这个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孩子,竟赋予了他这样的秉赋,在许多资深的教授看来还是乳臭未干
2018年2月5日
其他

谢有顺 | 2017年新书过眼·现实不似你所见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8年1月31日
其他

谢有顺 | “深圳”作为一个文学样本

深圳不仅是一个物质的、社会的或技术的空间,它还是一个文学的空间——如果能写出这个空间里人的复杂感受和精神疑难,深圳作为一个文学叙事的样本,必将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留下更重要的印痕。
2018年1月25日
其他

谢有顺 | 不仅记得,还要晓得

但今天的学问,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今天的文学,也几已成了“纸上的文学”。身世和时代正在消隐,所剩的,不过是些材料、名词、公共经验,以及下面那颗斤斤计较的心。
2018年1月23日
其他

谢有顺《成为小说家》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此次新书分享会以《成为小说家,做一个有偏见的人》为题,采用对谈+分享,特邀同为七〇后的小说家徐则臣、阿乙,以及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诗人续小强作为嘉宾。
2018年1月21日
其他

谢有顺·徐则臣·阿乙 | 分享“成为小说家”的秘密

江西瑞昌人,生于197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奖得主。新出长篇《早上九点叫醒我》。目前,作品已输出七个语种十五个品种。
2018年1月16日
其他

谢有顺 | 孙绍振老师并不幽默的一面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为一点蝇头小利折腰呢,又怎么会因为一点压力就说违心的话呢?这种悲苦的遭遇,使得孙老师后来成了名师之后,也习惯站在弱者一边,竭力保护才华,保护学生。
2018年1月11日
其他

谢有顺的小说课《成为小说家》正式出版

多年来,听我讲过课的作家朋友们,也许早已忘了我讲过的观点,但很多人依然还会向我忆及我举的某个例子或我讲的某个小故事,这足以让我感到欣慰。
2018年1月9日
其他

谢有顺 | 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

确实,他是当代少有的能把灵魂的力量展示出来的作家。他的写作,是有重量的,有方向的。比起当下许多作家的肤浅和轻佻,你会感觉史铁生和他们完全不在一个世界,甚至不像是同一个人类。
2017年12月31日
其他

谢有顺 | 批评是一种有思想的艺术

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波德莱尔说,批评要“站在排他的观点上”,但也要“打开最广阔的视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017年12月26日
其他

谢有顺 | 认识一个文学岭南

这跟岭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有关。北京、上海的历史传承,一直以来都是有紧密的延续性的,岭南的历史传承却显得比较薄弱。也就是说,现在的广东和以前的广东是两回事了,甚至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断裂。
2017年12月19日
其他

谢有顺 | 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

谁都知道,文学在今日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只从文学本身看,已无从发现它的问题所在——任何技术性的,或者片断性的变革,都不足以解答写作者的难题了;文学要想走出一条宽阔的路,需要有一次整体性的变革。
2017年12月15日
其他

谢有顺 | 像小说家那样思考

谢有顺:首先网络文学已经是一个坚实的存在,不能忽略。我们对文学要有新的观念。有些是能够让内心有强烈呼应的阅读,有些是消遣的,快速的,能打发时间的阅读,我觉得还是必须承认阅读的分野。
2017年11月29日
其他

谢有顺 | 到了该公正对待当代文学成就的时候了

可是,在当下这个普遍崇尚文学交流的语境里,我们是否忽略了文学的另一种本质——写作的非交流性?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是交流的产物,恰恰相反,它们是在作家个体的沉思、冥想中产生的。
2017年11月22日
其他

谢有顺 | “雅俗同欢”是小说的本源:谈谈金庸小说

为何总是出现这样一种模式——名门正派的男子,总是与来自邪派或者不为江湖正派所容的女子发生情感的纠葛?很显然,情感的纠葛,目的是为了昭示正派与邪派之间的冲突,有冲突,故事才有看头,命运才会曲折。
2017年11月12日
其他

谢有顺 | 从密室到旷野的写作

当代的小说为何单调?很大的原因是作家对物质世界、感官世界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没有了声音、色彩、气味的世界,不正是心灵世界日渐贫乏的象征么?
2017年11月6日
其他

谢有顺 | 《风暴预警期》:一代人的复杂记忆

看一个作家有没有现代感,一是看他对叙事节奏的控制,另一个就是看他能否找到和现实既贴身又有差异的角度——太像现实了,难免老套;太过夸张,甚至用力过猛,可能又会失去叙事的说服力。
2017年10月25日
其他

谢有顺 | 中国社会还有很多水浒式人物,谁来写他们?

中国当代文学里,匍匐在地上的人生太多,能站立起来的人生太少,在混乱破败中无声地死去的人太多了,只有很少的人,死去之前要喊一嗓子,要让人家知道我曾经活过,留下过痕迹,我曾按我自己所认定的那样活着。
2017年10月16日
其他

谢有顺 | 莫言获得诺奖的两点启示

他获诺奖时才五十七岁,在众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他算是比较年轻的,他的创造力还很活跃,我想,获奖不是对他的终极论定,他还会写出令人吃惊的作品的。我这样期待。
2017年10月8日
其他

谢有顺 | 诺奖喧嚣过去,平心静气论莫言

我们经常说当代文学的面貌贫乏、苍白,原因就是作家的感官没有获得解放。小说若只有情节的推动,而没有声音、色彩、味道,没有器物、风景的描写,听不到鸟叫,看不到田野和花朵的颜色,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2017年10月6日
其他

谢有顺 | 谈谈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

作家在面对这些历史时,最怕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成了传声筒,假若小说能塑造出各样情境下的人性景象,就能为粗疏的历史补上血肉和肌理。直接跳出来发表看法,或者声嘶力竭地呐喊,反而丧失了文学独有的力量。
2017年10月4日
其他

谢有顺 |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情文化中负重前行

这几个部分的视角转换,构成了一种立体叙事,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一种情绪,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从不同的角度,透露出的是不同的信息,于是,叙事就在不断的驳难中越来越接近生活的真相。
2017年9月30日
其他

谢有顺 | 做比说更重要,持续地做下去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首先是改变了不少孩子。通过《做》这本书,我们能看到孩子们脸上舒展的笑容,也能看到孩子们的热泪,那一刻,你知道他心灵的某个角度,有了新的东西,他被改变了,哪怕只改变一点点。
2017年9月23日
其他

李敬泽、毕飞宇、谢有顺:坐春风,读经典,咏而归

钱穆教我们读诗的时候,也是这样教的,他说我们要学会遇见诗歌后面那个人,所有的诗歌,所有的典籍后面都站着一个人,好比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一定会想象,会遇见孔子的音容笑貌,这就是生命的一种呈现。
2017年9月20日
其他

谢有顺 | 向痛苦学习:《劳燕》中人性的受难与救赎

小说要是布满了这些结实的细节,这些带有考据性质的细节,我觉得才能够把小说中的人性、人物的灵魂写好。这些细节就像一个容器,正如一个厨师没有相宜的餐具,做得再好的菜也会打折扣。
2017年9月18日
其他

谢有顺 | 再谈长篇小说的写作

它的核心品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复杂和丰富,而不是一些作家所说的简单和直接;一旦取消长篇小说在精神书写上的复杂性和在人性展开上的丰富性,也就取消了它在写作上的难度,这样,长篇小说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7年9月14日
其他

谢有顺 | 谈谈长篇小说的写作(四):贴着语言写

当一个作家开始关心到作品里的一个词、一个字时,他的写作感觉就是在贴着语言写了,他不会让一个词从自己笔下轻易地滑过去。这也就是鲁迅为何会劝我们写完一篇文章后要读上几遍,删掉那些多余字眼的缘故。
2017年9月8日
其他

谢有顺 | 谈谈长篇小说的写作(三):要有一种实证精神

有一次,我和格非在广州吃饭、聊天时说到,科波拉那个年代的人看他的《教父》,不是只看《教父》的故事,而是通过《教父》看那个年代生活的种种事象。在这部电影里,连码头都是科波拉按照当年的尺寸建造出来的。
2017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