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公共管理学院01学院简介公共管理学院设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校级名牌专业,应用心理学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为学校特色专业。专业所属学科行政管理学、劳动经济学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应用心理学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下设劳动经济研究院、大数据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应用心理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治理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等11个研究机构。学院积极响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服务能力培养为宗旨,立足大湾区,辐射大中华,实现公共管理学科与金融类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分析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申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授权点(MPA)为契机,构建了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数字政府与金融监管、社会保障与劳动管理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学院师资队伍强大,现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含在读)5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2人。有省级“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2人、校级培养对象3人。领导班子、系主任合影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2018年,学生第二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1年,学院党总支荣获广东省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先后与广东力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嘉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税务总局清远市清城区税务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知识产权学院、九江银行广州分行、广州凤凰街社工服务站、广州宝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增城宾馆等多个单位定期开展党建共建活动。近5年来学院成功申报各类课题8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55项;出版著作(含教材)13部;在国内权威期刊、国外重要刊物及重要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150篇;举办与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百余场。学院积极主办和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公共治理转型高峰论坛”等高层次会议在国内享有盛誉。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分制改革为依托,以大湾区数字化政务需求为导向,注重基础类通识课程建设,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5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培育了1个省级课程教研室,3个校级教学团队。2022年,学院青年博士获广东省青年教师大赛二等奖,在教师培养上通过“以赛促教”,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能力。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内实验平台有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危机管理实验室、公共管理定量分析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应用心理综合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等6大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育人基地主要包括:广东嘉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税务总局清远市清城区税务、广东广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力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粤凤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粤安农业生物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广州凤凰街社工服务站、广州宝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增城宾馆等单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行业技术技能水平。目前建立了多个特色学科竞赛品牌,包括:“论公行嗓”“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公银杯”“微公益大赛”等,培养大学生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行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先后在“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国赛、省赛上获得多项殊荣。其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直接服务于学院MPA的申建工作,在形成学院自主开发的MPA案例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院“学教融合”“以学促教”的重要探索。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推动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在全校及兄弟院校中均名列前茅,其中1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02专业介绍行政管理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2005年,2011被评为校级重点示范专业,2012被评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设立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和大数据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形成学科带动专业发展、专业促进学科建设的互动发展模式。经过持续引进和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已形成一支教学与科研共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师资队伍,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博士8人;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人。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课题40余项,在《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上成果斐然,行管专业学生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中取得不俗成绩,获得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22年年会优秀论文奖,获得第十六届(2021年)和第十七届(2023年)“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在2021、2022年、2023年广东省攀登计划中获多项重点和一般项目立项,获得2022年第十五届广东省社会治理调研大赛优秀奖。培养目标:构建“通识学习强基础、交叉学科提素质、专业导向拓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红色+金融+数字”相融合为导向,以各类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学院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以及“公银杯”大赛等平台助力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塑造,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通管理-懂金融-精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主要课程: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行政法学、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公文写作、行政秘书实务、城市管理学等。在特色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强调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方法类课程,开设电子政务、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管理定量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等实验类课程。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各类金融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或服务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致力于培养“懂金融、善管理、精业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现为“校级特色专业”。“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专业排行榜之一,2021、2022、2023年本专业均进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前50%榜单”,名次位居全校各专业前列。2023年本专业被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为A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8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4人,博士6人(包括在读博士)。团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治理研究所,以城市治理为研究方向,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治理问题,努力打造湾区有影响力的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先后主持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层次项目约4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此外,本专业团队已打造了以《公共管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公共政策学》(省级教改课程)为核心的高质量专业课程群。培养目标:本专业依托学校“大金融”学科背景,以城市管理为特色方向,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系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金融、城市管理的知识和业务,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能在各类金融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房地产行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主要课程:开设金融学、会计学原理、银行岗位技能与实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营销学、智慧城市概论、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城市开发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城市社区管理、城市危机管理、城市科技创新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共政策学、公共工程项目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为广东地区输送优秀人才(占比95%),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占80%以上。毕业生主要在党政机关(占比10%)、事业单位(占比20%)、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基金等)(占比40%)就业,部分毕业生在公用事业、大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占比30%)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运营等工作。近年来,已有30多位优秀毕业生被境内“双一流”建设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及QS前100强名校(墨尔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研究生录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始办于2005年,2012年获批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13名专任教师,其中硕士生导师3名,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所有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下设劳动经济研究院、社会保障研究所、社会调查中心、城乡发展研究中心4个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各层次科研项目35项,发表CSSCI、CSCD、中文核心等各层次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获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培养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事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管理和实务工作。主要课程: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学概论、人口学、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人力资本投资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险精算、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软件应用、社会保险业务综合实训、集体协商模拟实训、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等。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这其中包括公共管理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包括私营企业,尤其是那些需要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公司;以及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比如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等。毕业生可以承担多种不同的职位。包括人力资源专员,负责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社保专员,处理各种社会保障事务,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劳动关系协调员,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专业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离不开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近年来制定的《反家庭暴力法》《社区矫正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社会工作专业作用做出规定。《中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