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松花江上张寒晖转自河北日报●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60余首抗战歌曲曾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奋勇前行。●他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曾参加抗日游行、创办进步团体、组织农民运动,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他的人生只有短短的44载,却以文艺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感,反映人民心声,铸就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5月5日晚,当83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李光曦在定州市冀中职业学院礼堂唱起这首《松花江上》时,现场近千名观众激情难抑、热血沸腾。一曲感人至深的《松花江上》,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传唱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首经典老歌的词曲作者张寒晖,1902年5月5日就出生在我省定县(今定州市)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在张寒晖诞辰110周年来临的日子里,笔者来到他的家乡,走访了张寒晖的亲友并与文艺界专家座谈交流,探寻这位人民艺术家短暂却无比辉煌的人生历程。定州市大鹿庄乡西建阳村,是冀中平原上一个平凡而安详的小村庄。说起张寒晖,村里无人不晓。村支书武俊彦领着我们寻到一处不大的院落,眼前这座古朴的老屋便是张寒晖故居。老屋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坐北朝南,门两边各有一根木柱支撑,大约已有百余年历史。笔者走近一看,西屋现在是杂物间,东屋为卧房,中厅里支着锅灶,木质的门楣和窗棂雕着镂空的图案,依稀可辨当年的模样。故居东侧的院子里住着张寒晖孙儿张满囤一家。张满囤今年72岁,朴实淳厚,身体硬朗。在张寒晖的结发妻子邵锦萍1997年去世前,张满囤和老伴儿解文岩一直和奶奶共同生活,从奶奶的回忆和老辈人的讲述中,他们了解到了张寒晖青年时期的生活点滴。张寒晖1902年出生于西建阳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上曾出过七位举人。曾祖父琴棋书画皆通,曾考取功名,却弃官不做,终生过着恬淡的田园生活。祖父和父亲在维新变法后,都曾在新办的小学堂里教书,但薪金微薄,家道中落。父亲满腹学问,既懂中医,又爱好民间音乐,是位进步的民主主义者,所以张寒晖自幼受父亲革新思想的影响颇深。张满囤告诉我们,张寒晖在家中排行老二,小名全子。全子幼时体弱多病,但天资聪颖。7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了本村的小学堂读书。1919年,他进入保定高师附中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练习写白话诗、编新剧。上世纪20年代,北京进步青年游行、演讲的消息不断传来,张寒晖深受触动,向往着有一天能和他们在一起。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北平私立电气工业学校,学了一年电工。1922年,张寒晖回老家和出自贫苦农家的姑娘邵金平成婚。新婚之夜,张寒晖为妻子改名为邵锦萍,并轻声唱起了在北京才学会的一首《满江红》:“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年,主权夺。叹江山如此异族驰骋,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此后,张寒晖再赴北京,先后考入北平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和国立艺专戏剧系,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张寒晖先是在艺专工人俱乐部工作,后又领导北平青年俱乐部,组织了红色话剧团体“五五剧社”,并在社刊上发表剧作《他们的爱情》。1926年,参加了“三一八”等多次示威游行,宣传革命主张。此后,创作出《黄绸衫》等剧本,撰写了《铁锤》等戏剧论文。1929年,因学业优秀,张寒晖留校任教,并组织演出了《终身大事》、《一片爱国心》等剧。因主张艺术为革命服务和戏剧地方化,1930年,张寒晖受迫害遭校方革职。回到家乡的张寒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帮助定县民教馆进行秧歌、民谣的搜集研究工作,并参加了由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会,编写农民通俗读物,参与创作了《农夫歌》、《除草歌》、《农家乐歌》、《高头村歌》等歌曲,编印了《普村同歌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在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整组定县地下党组织,组织农民运动,成立抗日救国会,并以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从此,他开始了用歌曲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革命艺术生涯。说到张寒晖青年时期的求学和革命经历,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张寒晖的结发妻子邵锦萍。张满囤曾听老辈人说,1922年,结婚短短9天后,爷爷就离家到北京上学了。在此后的20余年里,张寒晖在家的时间少,在外的时候多。由于没有男劳力,孩子又小,家中里里外外都靠邵锦萍,生活十分艰难。“奶奶白天上地里干活,回来干家务,晚上还要纺线到深夜。有时扛着辘轳给人家打短工浇地。就这样,把收入一点点积攒起来给爷爷备用。”1927年5月的一天深夜,邵锦萍正在昏黄的油灯下纺线,突然听到急切的叫门声。她开门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张寒晖回来了,满头的乌发不见了,光着头,赤着背,脚上的鞋也烂掉了。原来张寒晖在北京入党后,因多次参加革命活动,遭到反动派搜捕,连夜化装离开北京,回到家乡隐蔽。邵锦萍担心追捕的军警发现丈夫,天不亮,就让寒晖披上一件褂子,戴上一顶破草帽,陪她到田里浇地。张寒晖入党后长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他的身份、他的理想、他的事业、他的艰难与困惑,从不轻易与家人言说,邵锦萍自然也知之甚少。她只是在张寒晖每次外出时,节衣缩食、东挪西凑地攒足盘缠,给丈夫以默默的支持。张满囤说,爷爷奶奶感情很好,只要爷爷回到家,总喜欢穿个大褂,摘掉眼镜到地里干活,或者教村里的孩子识字、唱歌。一回到屋里,就张罗着做饭,女儿艳婷趴在他腿上,儿子林格爬到他背上,他边拉风箱边给孩子们讲故事。他非常喜欢孩子,时常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在邵锦萍的记忆里,这是一家人最团圆、最难得、最幸福的时刻。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漫长的离别岁月中默默企盼。张寒晖故居。1936年夏,张寒晖应邀赴西安工作。此次离家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北参加革命活动,再也没能返回家乡。一直到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