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奋斗者·正青春!近年来,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引下学校人才引育工作节节攀高一批批青年才俊选择宁工、扎根宁工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实验室宁工“青椒”们都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事业努力着,闪闪发光官微即日起将推出“风华初绽”专栏和大家一起走近身边的青年教师本期的专栏人物是机器人学院吴增文老师快来一起看看吧~△吴增文晚上10点,位于风华校区机器人学院一楼的RoboMaster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各式各样外表酷炫的机器人整齐列队,指导老师吴增文和同学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大赛紧张准备着。一个个机器人在师生通力合作下,前进、后退,高效完成一系列进攻、防守动作。机器人发出的红色的、蓝色的光在师生的眼睛里形成点点星光,照亮他们的逐梦之路。科研,是深夜实验楼的灯光吴增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他而言,博士生涯最难忘的就是深夜实验楼里的满楼灯光。他曾多次参与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查资料、看文献,经常熬到深夜一两点,对于他来说,“做科研,在实验室里熬夜是常态。”读博期间,吴增文和身边的同学们一样,在导师的带领下认真努力做着科研,经历了非常严格的科研训练。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了他勤勉的科研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他后来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吴增文入职我校机器人学院,初入职场的他已显露出不凡的实力。当年就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第二年又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成为学院耀眼的学术新星。荣誉的背后有多少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做科研、写申报书,时光荏苒、四季变换,但不变的是机器人学院实验室的点点灯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痴如醉,做科研需要的就是这种钻劲和傻劲。“过年去丈母娘家,还带着稿子准备随时改稿呢!”吴增文开玩笑地说。即使参加工作了,他和博导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修改国家基金申报书时,导师提供了不少帮助。“本子改了十几遍,我觉得都可以当艺术品了,还是被导师批改地‘体无完肤’。”导师的严厉和严谨是一贯的,正是在这样严格的学术训练中,吴增文得到了快速成长,也养成了极致严谨的工作习惯。一篇论文,他至少要修改大半年才投稿,“写论文不能心急,需要时间雕琢。”既要上课,又要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只能见缝插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优化及性能仿真、智能结构设计等,得益于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在国际著名疲劳和复合材料领域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本人也入选了2022年“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我的研究内容是高性能复合材料。”说起科研,吴增文如数家珍,饶有兴致地向大家做起了科普:“在航空航天领域,高性能复合材料逐渐代替金属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吴增文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立足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合材料随机疲劳载荷下的疲劳行为测试及理论分析方法,为随机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与结构的寿命预测及抗疲劳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育人,做学生心中的一束光“不要总想着平台能给你带来什么,要想着你能为平台做些什么。”在机器人学院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平台上,吴增文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挑战,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同学。RoboMaster实验室是学校的网红打卡地,实验室的负责人便是吴增文。该实验室是目前校内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团体,实验室致力于跨学科合作,涵盖了机器人学院的五个专业,团队成员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事中屡屡斩获大奖。在吴增文的影响下,实验室坚持“热爱”与“极致”的理念吸引了一批热爱科研、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现在实验室有将近60名同学,管理这样大的一个团队很不容易,吴老师的风格是抓大放小,他指导我们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其它都放手让我们去做。”队长倪佳元同学说。参加比赛周期很长,参赛机器人从开发设计到制作调试,很多知识超过了课堂,需要同学们自学。“实验室是按照准研究生模式培养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所以我们团队的学生很辛苦,但是积极性却非常高。”同学们对科研和比赛的热爱,成为吴增文坚持带团队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机器人学院正在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步履铿锵,他也在育人实践中积极践行着相关育人理念。“毕业设计、参加比赛、申请专利、创新创业,都要互动互联,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沐风智能窗是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李硕的毕业设计项目,为了让该项目落地,作为导师的吴增文带着他和其他同学到杭州、余姚等地实地考察了数次。最终,李硕凭着该项目不仅顺利申请了2项专利授权,而且获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不同于以往人们眼中的工科生形象,平时的吴增文爱说爱笑、爱唱爱闹,这样乐观、随和的性格,让他校内校外都积攒了好人缘。学生和他亦师亦友,同事和他无话不谈。“爱笑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我心里的烦恼也愿意对他讲,他都会以过来人的方式帮我排忧解难。”对于团队成员韩佳超同学来说,吴增文不仅仅是教他知识的老师,更像是一位知心、暖心的大哥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在教育和科研路上吴增文追光而行来源:机器人学院文字:陈红图片:郑远栎(部分)编辑:周仙慧校对:冯钰钦责编:汪慧终审:张晓雁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