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

其他

李鐸 || 考研作文——蝶夢莊周

解「毒」翠鳥篇學與習說“翡翠”“演習”是日語詞,“訓習”是漢語詞,“演訓”呢?说“蠢”說“療”說“醫”說“疾病瘟疫”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李鐸 || 夜深人静,與GPT-4聊天:人是數字?

ChatGpt-4)=======================技術相關:塵封着的《全唐詩》《全宋詩》數據分析系統未完成的棱鏡計劃——數字書房优秀的,未必是能适应的上一篇: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李鐸 || 解「毒」——如何解草毒、蛇毒、礦毒和LA肉毒

上篇文章寫了我與「病毒」大戰的故事,很多人表示看不懂,這篇「解毒」的,大概就没有問題了。不講技術,只講字。很久以前,寫過一篇《説「疾病瘟疫」》,一口氣連講四箇字。之前講字的文章一概用「説」,這次則用「解」,因爲「毒」説不得,需要「解」。一、毒字本義《説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也就是説,毒,是一種草。怎麼和「厚」搭上關係的?段玉裁解釋説:「往往猶歷歷也,其生蕃多,則其害尤厚,故字從屮(即艸)。」他的意思是説,毒草一長就是一大片,比如「杜鵑」。一棵毒草,也許喫了也没事兒的,但是它長了一大片,你摘了一籃子,回家煮了喫,那就毒性太大,一家人都會中毒的,因此,這毒不是一般的小毒,而是「厚」,即力量強大的毒。杜鵑又名「羊躑躅」,因爲它有毒,羊遇到的時候,要費一番心思,徘徊不定,也就是「躑躅」一番後,才能判斷能不能喫。有時「躑躅」單用就可以指杜鵑,如白居易有詩云:「晚葉尚開紅躑躅,秋房初結白芙蓉。」日本人最愛白居易,今天依然將杜鵑花稱爲「躑躅」。讀書人自然知道這花看上去很美,但是不能喫。《説文》所説,使我們明白了,「毒」本來就是草,是一大片不能喫的草,就像一大片的杜鵑花。若是不小心,喫了毒(草),就要想辦法解毒。羊有時候也會不小心喫到杜鵑花,因爲這花太美了。可是喫了以後,就自然會中毒。人善於跟動物學習,看到羊喫了杜鵑花,就要跟在後面,看它們是怎麼解毒的。羊感覺到自己中毒了,就立刻到處找別的花草,如「金銀花」「魚腥草」,運氣好的話還能遇見「牡丹花」,看到這些花,便狼吞虎咽,過一會兒就没事了。至今,中藥還以「金銀花」、「魚腥草」、「牡丹花」爲解毒妙藥,是跟羊學來的。羊是怎麼知道的?DNA裏寫着的呀。二、毒物草之毒,量小是不大緊的,量大了,也可以找到解藥。但是……有的毒物,量雖小,卻足以致命。比如蛇——眼鏡蛇、蝮蛇、響尾蛇,被它咬了,在古代没有抗體血清的情況下,是會致命的。蛇毒雖毒,但是毒蛇並不多,更多的是無毒蛇。因爲蛇毒太猛,人自然是「杯弓蛇影」。這箇故事是説,漢代有個叫杜宣的人,到領導家裏喝酒,看到酒杯裏有條小蛇,以爲領導要滅掉他,不敢喝,可是領導的酒,又不能不喝,便拼死一喝,横豎都是死呀,那就死得有尊嚴些吧。結果並没有死。回到家便覺得胸悶肚痛,天天如此。到處求醫,金銀花、魚腥草不知道喫了多少筐,依然無效。後來知道,杯裏没有蛇,而是墻上挂的弓照到了杯子上的影子,病立即就好了。到了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寫了《捕蛇者説》,讓大家都更怕蛇了。但是,你想想呀,既然蛇有毒,捕它幹嘛呢,將之清零不就安全了?柳宗元開篇就講明了:這蛇毒是名貴藥材,專治各種疑難雜症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李鐸 || 誓不與病毒共存——繼續啃蘋果

有朋友讀了上箇月寫的《啃蘋果》(如果你還没有讀,那就點擊一下),特別對我表示了祝賀,祝賀我搶到了瀕危的筆記本電腦,蘋果公司的2019年款MACBOOK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李鐸 || 未完成的棱鏡計劃——數字書房

一、緣起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時,計算機便開始快速普及。當時還流行一句響徹雲霄的口號:「計算機是進入下箇世紀的PASSPORT」,這就意味着,没有計算機、不懂計算機,大概是要被海關人員攔在下箇世紀的門外的。所以,中關村那些低矮的小土屋迅速變成高樓大廈,攢電腦小店變成了上市公司。那年代,攢電腦好像是高級技術活,是攢機店的秘技。我從不信邪,就自己購散件,攢了一臺,滿樓皆驚(北大三十九號樓),包括住在四樓的計算機系的博士們,其他樓的同學們也紛紛跑來看這臺個人做的電腦。然後,我就開始爲老師同學親友攢機器,攢到博士論文差點寫不出來。我没有想着要辦箇電腦公司,而是思考一箇深遠的問題:人們購了電腦以後,幹甚麼呢?玩遊戲?那時的遊戲真的没有甚麼可玩兒,甚至還没有聯接電視的遊戲機好玩兒。寫文章?當然了,用電腦寫文章比用筆紙方便太多。但是寫文章的人又能有多少呢?被出版社雜志社催稿的大人物們還都不會用電腦。讀書?對!就是它了!書中自有黄金屋、顔如玉。所以,電腦的普及自然會帶來電子書的普及。《黄金書屋》、《家庭藏書》等等光盤出現在書店,更多的盜版光盤出現在大街小巷(劉強東大概也賣過不少),成了有電腦者的必備品。你到中關村攢機店裏,詢價時,店主還會悄悄告訴你,我們送你一套《黄金書屋》,裏面有近萬本書,平均一本得幾十塊,這樣,僅書就值數十萬了。你想,你花一萬多購一臺電腦,送你數十萬元的書,值不值呢?毫不猶豫掏錢,還生怕人家悔約不賣了。但是,這些都是將紙介書塞進了光盤,進而搬進電腦。這樣讀書,和讀紙介書没有多大差別。所以有人説,用電腦讀書,還不如讀紙書,因爲紙書可以帶到廁所裏讀,而電腦搬不進去。既然是數字化時代了,既然手裏已經握上了這PASSPORT,就要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它只做單一的閲讀工作,是對電腦的褻瀆。搞理工的需要實驗室,實驗室要設在單位,在自己家裏太危險;而搞人文學科的,需要的是書房,書房要設在自己家裏。没有書房,好像就不是讀書人,没有書房便是有辱斯文,没有書房會被人瞧不起。我從參加工作開始,就將每月工資的四分之一用來購書。工資漲了,購書也就多,雖然書價在漲,但是没有工資漲得快。只有一間住室,那就書房與住室合而爲一,一邊是牀,另一邊就是書架。手握着PASSPORT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花六千多一平方購了房,拿出四分之一當書房。常常,我獨自坐在書房裏,望着四週的書櫃,没有一點坐擁書城的自豪感。總覺得哪不對,這麼多書,花了那麼多的錢,現在又佔據着價格不斷上漲的住房面積。這些書,就是另一種蝜蝂!讀書,若要精讀,便需要工具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中文大辭典》等常用工具書就擺了半箇書架,要查一箇字、一箇詞,耗掉半天才可能找到,可是得到的答案並不令人滿意,因爲例句太少,没有講清楚該字、詞的發展過程。數字時代了,人的生存方式改變了,讀書的方式也要改。我就想建一箇電腦裏的個人書房,我稱之爲棱鏡計劃,那時美國政府的PRISM計劃還没影呢。就是説,將電腦裏的書像在書房裏一樣擺放起來,需要讀的書,當作前端,擺在桌面(電腦的)上,其他的書,都是架子上的,一旦你換一部,新的就轉到桌面上來,剛才讀的就轉到架子裏備查。恰似棱鏡一般,一會兒是這本在前,一會兒是那本在前,真好玩(我六歲時參加打砸搶,就從學校裏搶回一箇三棱鏡,愛不釋手)。遇到需要查的字或詞,用鼠標一劃,它自動跑到檢索欄裏,點一下檢索,工具書的詞條自不必説,其他所有架子上的書,也都將含有該字詞的段落貢獻出來,或按時代、或按體裁排列整齊,如果點開讀,遇到了新的想弄明白的字詞,繼續劃,繼續排列。這樣的讀書效率該有多高呀!這已經不是一般的電子書,而是研習平臺,是數字書房。棱鏡計劃開始實施,就有了這《二十五史研習平臺》。二、概覽很多朋友,一看到這麼漂亮的界面,這麼好的書,急忙點開,開始一卷卷拷貝,一卷卷粘貼到自己的WORD裏,存到自己的電腦裏。那樣,就又回到了普通電子版圖書時代了,成了數字蝜蝂。這些書,網上多得很,重要的是這平臺,是這棱鏡計劃。好了,開始讀書之旅。點開《史記》,然後又點開了《秦始皇本紀》,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書了:感覺比自己電腦裏存的要漂亮得多。其實漂亮不漂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功能。在檢索欄的上方,有三箇可選項,第一箇是「註釋」,點一下就會將註釋文字關掉,再點就又出現。想精讀,就一定要帶註釋讀,若要泛讀(就是瞭解箇大概,看看秦始皇都幹了些啥事),那些「集解」呀「索隱」呀着實礙眼,就可以關掉註釋。第二箇是「大字體」,眼花的人(愛讀史書的人往往眼花得早)可以點開,看更大的字體,再點就還原。第三箇是「簡體」,點了一下,全部都換成了簡體字,再點還原。數據全是繁體字(我對簡體字的厭惡,超過了對霧霾的厭惡,但是有人喜歡),點「簡體」只是臨時以簡體字顯示。再點,就還原爲繁體。更多的人可能喜歡的就是關掉註釋(泛讀),大字顯示(眼花),用簡體(識字不多而且習慣了霧霾),所以也要照顧到他們。二、檢索欄這不是一般的全文檢索,你可能會説,我看到「全文」倆字了呀。這箇「全文」和「全文檢索」的全文意思有點差別,這裏所檢索的不僅僅是《史記》的內容,而是包含背後強大的「知識庫」和「文獻庫」的,這裏的「全文」是指對「知識庫」和「文獻庫」檢索,檢索時不僅僅是正文,註釋的內容也要檢索。那箇「正文」就不包含註釋文本了。只檢索「正文」對研究詞語的發展過程很有用,比如某詞,可能是唐以後才有的,可是你看到先秦文獻也有,那是出現在後人的註釋中的,要關掉註釋才準確。檢索欄可以不輸入東西,因爲我覺得讓懶人再輸入字詞,有點麻煩,有點逼懶爲勤的感覺。所以,在讀書的時候,看到不懂的,就用鼠標劃一下。鼠標劃過「秦始皇」,「秦始皇」就自動跑進了檢索欄,是不是很好玩兒?然後點「全文」也可、點「正文」也可。這時就可以看到:上面是「知識庫」,下面是文獻庫。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瞭解,哪本書經常提到「秦始皇」。如果研究別的東西,比如「酒」的使用情況,暫時没有辦法「劃」,那就要親自動手輸入「酒」,然後點「正文」(因爲全文的話會影響你的判斷),就展示出各時代、各類文獻中「酒」的使用情況。我就常常打開這平臺,並不是爲了讀史,而是在檢索欄裏輸入各種亂七八糟的字詞,看看會出現甚麼奇迹。所以,要知道檢索欄雖然通過那「一劃拉」就會有字詞自己跑進來,也許更多的時候,還是需要動手輸入的,不會輸入繁體字可以嗎?可以的,檢索是繁簡混檢的。三、進階閲讀接着,點開《全唐詩》,裏面全是帶「酒」字的詩。在這頁面你可以再「劃」一下你想進一步瞭解的內容,比如詩的第一句的「歡樂」甚麼意思呢?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一樣不一樣呢?哪箇時代的人更「歡樂」呢?「劃」一下,「歡樂」也跑了進去,可以繼續以這種方式閲讀。我讀書就很少一本書一直讀下去,那樣的話,就不宜叫「讀書」,應當叫「啃書」,我喜歡跳來跳去讀書。點一下左欄的「正文」:再點「知識庫」下的「人物本體知識庫」,這箇庫的出現,是在説,「歡樂」二字還和人名有關。原來,古代有名的人物,還有兩位名叫「歡樂」的,大概他們不會悲傷吧。看到劉歡樂的職官,做過「太宰」,「太宰」是甚麼樣的官呢?不會是殺豬的吧?那就再「劃」一下。這時出現了「職官本體知識庫」(這是專門用來瞭解古代職官大小的),再點開,就可以詳細瞭解「太宰」到底是甚麼樣的官,明白了,太宰不是殺豬的,是大內總管一樣的官,正部級。一層層、一步步讀下去。會不會迷路,回不來了呢?没關係,你正在讀的《史記·秦始皇本紀》,高高地挂在左欄,時時提醒着你:該回來接着讀了。四、未完成的棱鏡計劃棱鏡應是多棱的(至少得三棱吧),後臺(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是應當可以讓人像讀《史記》一樣從頭到尾讀,而現在等於只是摘出來了一部分含有要檢索的字詞的內容。能不能讓這背後的文獻,一箇挨一箇都能站到前臺來呢?我的願望便是如此,但是,如果放到前臺,就必須是精校文獻(君不見,前臺職員皆美女),是供讀者「精讀」的,數億字的文獻量,工程太大,本人無力開發下去。加上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這棱鏡用的技術手段也落後了。比如,它必須使用純浄的IE瀏覽器打開,不支持現在流行的EDGE、CHROME、SAFARI等等。上一篇文章没有讀(點擊紅字閲讀還來得及),就無法使用「劃一下」的功能。所以,本平臺只是樣本,是未完成的棱鏡計劃,是想告訴大家,數字圖書應當是這樣的。這是二十年前開發的,幾年後,使用新技術開發的平臺,就很不一樣了。新到甚麼程度呢?見下篇。(編輯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李鐸 || 重要!怎樣才能用上「純浄」的 IE

IE就那麼重要麼?當然不重要了,想上網,WINDOWS自帶的EDGE、谷歌公司的CHROME、蘋果系統的SAFARI,哪一箇都可以帶着你遨遊全球。但是,有些技術落後的或者説是保守的系統,當初開發自己的軟件是在IE環境下進行的,現在當然還要在IE下才能運行。修改程序不就行了麼?那是需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錢。所以,開發者就將問題推給了使用者,系統會告訴你各種理由,讓你回到IE上,没有IE,對不起,無法訪問。我主持開發的系統中有兩箇,也是IE的構架,必須在IE下運行,没有IE,就只能是空白頁。世界很大,類似的問題就自然很多。微軟又死活不肯讓它的新系統(WIN11)使用IE,説甚麼IE不安全啦等等,其實是因爲它要主推新的瀏覽器EDGE,如果IE還能用,那些守舊的、思想僵化的人(尤其文、史、哲的專家教授)就不肯過渡到EDGE上來。但是有開發者不答應,你没有IE,我的程序怎麼跑?有使用者不答應,我離不開那程序呀!微軟的解決方案是:WIN11中還保留着IE,它就在WINDOWS的安裝目録下(C:\Program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李鐸 || 塵封着的《全唐詩》《全宋詩》數據分析系統

1995年,我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專業是古代文學,方向是文學批評史。北大出門就是中關村,自然少不了受中關村的影響。所以,不好好學習,整天玩電腦。爲了趕時髦,還搞出過幾種危害度不高的宏病毒。畢業時找工作,簽約了清華大學的國家光盤中心。可是我對光盤的發展有些擔憂,認爲它只是箇過渡,未來的世界是網絡的世界。這時,北大又提出讓我留校,便違了清華的約,留在了北大中文系。留校第一年,承擔了211工程項目,完成了第一箇網絡平臺——《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它成了國家211項目的標志性成果,代表北大向上級彙報演示(大概意思是,國家撥的錢没有白花)。一時,對我的誇獎不斷。我最經不起別人誇獎,一被誇獎就容易「堅持不懈」幹下去。就這樣,一邊給學生開王國維研究的課程,一邊做各種網絡系統,承接了高教社、中華書局、澳門基金會、國家圖書館的一些項目。十多年間,主持做了二十箇項目。有些比較好玩,有些不好玩。不管怎麼樣,這些項目完成後,多數是被封在我的電腦裏。又十多年過去,現在搭建一箇服務器,拿出來晾一晾,試試看還能用不能用;同時寫一組文章,挨箇兒介紹一下。一、《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1998年那會兒,網絡時代雖然已經到來,但是網上資源甚少,中文資源就更少。我留校後,北大211辦用剩餘的錢,撥了五十萬,名義是建設中文系的語言學實驗室,這使我有了開發《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項目的硬件配置和資金。中國文學,相較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學形式,成就最高的是詩歌;唐代的詩歌,又是中國文學史的最高峰。讓中國的文學走向世界,首選的必然是《全唐詩》。用了一年時間完成項目,並向全球開通,免費使用。要求使用者自行註冊,留下姓名和工作單位。後來查看,國外用戶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日本人居多),主要原因是,國內電腦還不夠普及,很多地方還没有網絡。但是,這網站並没有堅持多久就關了,各位可能猜不到原因。當時北大上網,分爲國內流量和國際流量,國內流量不收費,但是國際流量是要收費的。本來北大中文系的國際流量費,每月也就幾十元,可是《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推出後,流量費逐月增加,後來達到每月上千元,中文系實在是承受不了,建議只對國內服務。可是國內並没有多少人使用,那就索性關了它吧。《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推出後,很是熱鬧了一陣。北大出版社提出,將《全宋詩》也數字化,如果做得好,後面還有《十三經》等等許多我想做的東西呢!二、《全宋詩分析系統》數據整理《全宋詩》由北大全宋詩項目組耗費多年心血整理而成,北大出版社出版,全套72冊。它是用北大方正排版系統製作的,底層是簡體字,盡管紙書是繁體的,但是那是在印刷制版時臨時換的字型。當時録入漢字只有GB2312的6763箇漢字,超出這漢字範圍時,便任由打字員臨時造字,臨時編碼。到了1998年,電腦裏有了GBK(國標擴展),有20902箇漢字,多出來的字,又和當時録入員造的字編碼衝突,這樣,就只有6763箇(實際只用了三千多箇)漢字可以正常顯示,其他的全都亂了。(我懷疑當時制定國標的人,是拿本字典隨手圈的,高興了,就圈上,不高興了,就不圈。日本人也做了六千多箇漢字,對中國典籍的覆蓋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中國人的國標卻只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多。)這樣便需要先開發北大方正排版系統的漢字轉換工具,不用手工操作,讓計算機自動將亂碼的字調整過來。幾箇月過後,這套自動轉換系統也差不多可以用了。壞消息也來了,原來負責《全宋詩》出版的一位領導,將這套軟盤放在了自家的牀下。軟盤受潮後,大量的數據無法讀取了,只能再次録入。重新録入、重新校對,經費就變得緊張,只好部分地從《四庫全書》中拷出來。好在我做的轉換系統還可以用於其他書籍的轉換。開發《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時,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1、漢語網絡資源標準。因爲當時資源少不説,僅有的那點資源,也是錯別字滿眼。2、世界領先。不能只是提供一套數字化的圖書,要將數字化時代的人文科學研究走向的相關思考納入到開發進程中。當然在那箇年代,也就只能是加入了數據庫查詢使用的「或、與、非」,加上了各種排序功能。「依格律檢索」、「依韻檢索」都還没有開通。詩歌模型和格律標注到了《全宋詩》的開發,我覺得時間週期比較長,又有北大出版社提供的一點數據整理費用,還申請到了教育部的科研項目「格律詩模型研究」的經費支持,便一邊整理宋詩的文本,一邊整理韻表,一邊進行格律詩的模型研究和建設。接下來,需要對全部的詩歌進行格律標注。判斷是不是格律詩,依據的是格律詩模型,而這模型,就像是一箇「過濾網」,讓每一首詩通過這箇「過濾網」,和模型達到一定程度的匹配後,就依據「過濾網」的來標注爲二十八種格律詩的某一種,而不是簡單的七言律詩、五言絕句等。至於説某一首詩,詩人明確説是古風,但是「過濾網」説是七言絕句,那就標爲七言絕句。畢竟有些詩,是詩人的酒後胡言,不必理他。重出詩這種「過濾網」式的「分析」引來一箇新的問題,那就是《全宋詩》的「重出」。所謂「重出」,就是一首詩在某人名下出現、在另一人的名下又出現了。《全宋詩》是一本本出版的,剛推出第一部分時,就開始有人對這現象感興趣。一首首比對,發現一首「重出」的,就像是挖到了一塊大鑽石,趕緊寫文章,投到核心期刊去,因爲這顯示的是「硬功夫」,不會有哪家刊物拒載的。挖到三首,就差不多可以評教授了。這樣,一位位新教授也就誕生了。我讓學生們到圖書館查詢,看有多少重出詩研究的文章,説是近三百篇了。那麼計算機時代了,用「過濾網」來「過濾」一下,不就全出來了?「過濾網」就是任意一首詩,將網支起來,把所有的詩拿來過濾一遍,和「網」一樣的,就是重出詩,和「網」重出。程序完成後,開始讓計算機跑起來,大約十五分鐘,過濾結束,共找到4974首重出詩。有多少準備皓首窮詩的年輕學者,怕是一年才能找到一首重出詩,還要看別人是不是先找到了。這下完啦,計算機十五分鐘全找到了。僅蘇軾就有47首與他人重出。很多重出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爲在這個人的集子裏有,在另一人的集子裏也有,這需要仔細地研究,才有可能判斷到底是誰的作品。有些就判斷不出,成了永恒的謎。但是,若是自己與自己的詩重出,還有與「作者不詳」重出,前面作者不是「詳」得很麼,怎麼就「不詳」了呢?這兩種重出,就不是古代「遺留」的問題了,而是編纂者工作不認真造成的。看到有人不斷地用找重出詩的方式發核心期刊,評教授,《全宋詩》的總負責人説:也好,等他們都找到了,我們出第二版時,就可以更正了。聞聽此言,我便將「重出詩」的全部數據,送給了原來的編纂人員,期待着下一版,這些錯謬會得到糾正。此舉没有給我帶來感謝,卻招來了各種痛恨。畢竟這是一套獲得了全國圖書最高獎的、代表着北大學術水平的煌煌巨著。同時,也「砸」了不知多少人的飯碗。因爲有人找到了重出詩,投了稿,正在焦慮地等待着發表,卻接到編輯部的通知,説這種文章以後不再發表了,因爲李鐸已經窮盡式地查出來了,這不斷了人家晋昇教授的路子麼?而我還在「一鼓作氣」將《全唐詩》也做成了同樣的系統,因爲數據是現成的,只需要稍微調整即可。這樣,便又有了《全唐詩分析系統》。兩套光盤「推出」,北大出版社總共只要了三十多套,還主要是作爲北大贈送給國外名校的禮品。國內不舍得送,只送給了喜歡古詩的中央領導,江辦就有一套。這套光盤,版權是北大出版社的,我與該社簽了版權協議,以版税制給我付費用,版税也極高。可是他們一套也没有賣,我也就一分錢没有得到,參加製作的「燕歌行科技有限公司」也隨之倒閉。後來我才明白,這都是「重出詩」惹的禍。高級檢索在主界面的檢索欄裏,就是普通的全文檢索,能檢出你輸入的關鍵詞來。在高級檢索中,情況複雜一些,也更有助於學術研究。電影《讓子彈飛》一開頭,葛優縣長在馬拉的火車裏,讓馮小剛寫詩,對詩的內容提出了要求,這是古人寫詩常做的遊戲。古人如果有這系統,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但是,葛優要的驢呀肉呀火鍋呀,《全唐詩》和《全宋詩》都滿足不了他的要求。我們可以按一般常規來檢索,比如檢索一首同時含有「風、花、雪、月、美人」的詩,就可以在內容中輸入關鍵詞,分別用or隔開,再點擊「復合檢索」:然後就得出如下結果:點開一首看一看:風、花、雪、月、美人,都到齊了。依韻檢索依韻檢索對愛寫詩的人來説,就更有幫助。比如,你看到秋天到了,想寫一首咏菊花的詩,想出第一句來:「秋風瑟瑟菊花開」。這句詩的第二箇字是平聲字,所以,就模型而言,它是「平起」的。最後一字是平聲字,自然是「入平聲韻」的。合起來,就是「首句平起入平韻式」,韻就是「開」。來看看古人寫的詩,韻不必非是平水韻的韻部名,是你的「開」字就行,內容是「菊」,格律是「七言絕句首句平起入平韻式」,這樣,就找到了宋人寫秋菊、押十灰韻的全部的詩,一首首點開,參考着就可以將你的詩寫下去的。當然如果你寫完了,不知道到底合不合律,可以再讓這系統判斷一下,比如你寫成了「秋風瑟瑟菊花開,濁酒澆愁七八杯。數日被封樓閣裏,不知不覺鬢毛催。」詩雖然很爛,但是,格律嚴謹呀!位置檢索這箇功能也是比較有趣,對自己寫詩也很有幫助的。除了查詢關鍵詞,還可以指定它在「一句」中的位置,比如以某字某詞開頭的,就輸入1;第二字的,輸入2;第三字,則輸入3……其實更多的是想知道以這字詞結尾的,那就輸入0。比如我們查一下以「秋風」結尾的格律詩:在詩的主界面,你可以點擊「格律」顯示此詩的模型、平仄等信息。在主顯示界面的最下面,可以點擊「小傳」以顯示詩人的相關信息。還可以在主檢索欄裏專門檢索詩人們的小傳。數據統計你想知道唐代誰最愛酒?誰常常思念美人佳人?雖然李白杜甫都喜歡美女,但是李白、盧仝喜歡的是「美人」而杜甫、顧況喜歡的是「佳人」,爲甚麼呢?我不知道。是不是很有趣的問題?所以,數字化時代並没有砸誰的飯碗,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飯碗,就看你是否跟得上數字時代的步伐,是否肯接受新事物,願不願意打開新視界。三、重回網絡版北大出版社不肯賣《全唐詩》和《全宋詩》,原因自然是比較複雜的,我不知道,也不關注這種事情。有機會還是想宣傳一下,至少我開發的這東西是有價值的。這裏的價值,不是指數據本身,而是數字時代的人文科學研究思路問題。而且,還在堅持着開發別的東西。後來遇到了中國圖書出版集團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的負責人,這兩家中字頭的公司,都希望我能繼續開發下去。再後來,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現在改名了)的總經理,提出與我再合辦一箇新公司,他們以現金注資,我則以技術和數據注資,他們公司當小股董,持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他們的律師研究了我與北大出版社的協議後説,僅僅光盤的版權是北大出版社的,現在我們開發網絡版,不存在版權争議。這又回到了我期待的網絡系統。於是,從原來的小型光盤版,改成大型的系統平臺。可是,功能要減一些。爲甚麼呢?當時請的專業市場分析評估人員説,如果開通網絡服務,會有上萬人在線查詢。系統功能強大不是好事,目前的服務器根本支撐不了。何況,目標人群是大眾,不是專家學者,砍掉複雜的功能,提供一般的數據檢索和分析,保留自定義詩的分析,退休老幹部肯定喜歡。就這樣,新的網絡版很快就上線了,由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負責銷售。因爲這公司本來是做國際貿易的,在海外有市場,在國內不怎麼有市場,國家圖書館購買以後,在國內就賣出去不多。在日本則由東方書店代理,有不少高校採購。在美國,東部則由長春藤聯盟、西部則加州大學系統集體採購。資金還没有收回,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的總經理,犯事被抓,該公司第二天要撕毀合同,抽回資金。可是,對海外的遠程服務已經開通。最後,他們提出,由他們全部接管,百分百持股,我的團隊的總股份以一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他們,這樣才能保證海外的服務。好吧,這本來就是開發着玩兒的。我的團隊成員主要是學生,不幹這事,還可以幹點兒別的,畢業後肯定會有更遠大的前程的。北大要派我到日本金澤大學去教書,要開始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了。網絡版網絡版長的這樣,我一直不喜歡,總覺得界面難看,不如光盤版,但是年輕人説好看,那就没辦法了。就這樣吧:數據統計的結果比較好看些,比光盤版顯得乾浄。網絡版的數據統計裏在輸入了「酒」字,看看唐代詩人,誰是第一酒鬼,原來是姚合。白居易雖然使用的「酒」字最多,但是他的詩也多呀:爲了測試它現在還能不能適應新時代,我向日本的網絡服務提供商購買了網絡服務,然後發現,人家的服務器不支持我的這系統。就用那服務器做了箇《花鳥詩話網站》。而《全唐詩數據分析平臺》等十大系統(以後依次介紹)則佈在我的一臺電腦裏,好在現在的網速快,訪問還是没有問題的。畢竟減掉了一些功能,七八個人同時在線的話,小臺式機還是支撐得了的。希望參加測試的朋友,請與我聯繫,我發給平臺的網址。(編輯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李鐸 || 啃蘋果

朋友問:這些天怎麼不見更新了?怎麼不見講詩詞格律呢?怎麼没有新的美圖呢?忙甚麼呢?答曰:忙着「啃蘋果」呢!九十年代中期,有一部風靡全球的大片叫《阿甘正傳》,這個智商只有75的主人公阿甘,不到中年就財務自由了,錢多得發愁。爲甚麼呢,僅靠撈蝦嗎?不是的,是因爲他撈蝦掙到了些錢,便有投資經紀人找他,建議他將存在銀行裏的錢換成股票。他對股票一無所知,經紀人便建議他投資蘋果,他的回答很經典:OK,我愛喫蘋果。就這麼一不小心,給他帶來了數千倍的財富。在日語中,蘋果叫「林檎」,而蘋果公司,則是アップル(APPLE的音譯),這樣大家就不會像其他國家的人,弄不清這叫蘋果的東西,到底是水果,還是電腦。本文所講的「啃蘋果」,指的是電腦。1995年我在中關村購買了第一臺電腦,然後就不斷地更新換代,因爲我總嫌它慢。用過索尼,用過東芝,因爲那年代的人比較容易被日本公司忽悠,認爲日本的産品質量好。可是日本的産品幾乎不讓你改動。每個人對電腦的需求是不一樣,僅漂亮、耐用不行,要給使用者留下可以自己動手的空間。黑格爾説,一個小男孩往水裏扔一塊石頭,看到水面蕩起的漣漪,便會認爲那是美的,因爲,他在對象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所以,美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對象身上看不到自己的改造痕迹,没幾天就審美疲勞了。後來電腦全是選用THINKPAD。這是專爲喜歡「對象化自己力量」的人打造的。一把螺絲刀,想怎麼對象化就怎麼對象化。那時的電腦用着用着就會死機,很多人愁得不行,寫文章幾分鐘就要保存一次。對有螺絲刀的人來説,這就不是問題了,不需要換零件、不需要到中關村小店裏讓店主騙錢,擰開它的後蓋,將內存條調換一下位置,再開機,保證兩三箇月不會死機。那兩三箇月後呢?就再調換一下唄!嫌硬盤小了,自己買一箇大的換上;嫌內存小了,自己再加一條;鍵盤的一箇鍵帽掉了,自己買箇鍵盤裝上。總之,THINKPAD買回來的當天,就可以「對像化」之。從此不再碰別的電腦。看到別人用別的品牌,往往也會鄙視一下。可是再後來,看到別人用IPHONE,總覺得比我的多普達、三星好看,便覺得,蘋果的東西做得好,雖然僅靠一把螺絲刀已經不行,但是,還是想試一試。2015底蘋果公司推出了MACBOOK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李鐸 || 百合花與宋詩

看標題,大家會不會感到奇怪呢?爲甚麼是“與宋詩”而不是“與唐詩”呢?唐代詩人不咏百合。這並不是説,唐代還没有“百合”之名,名早就有了,東漢張仲景用百合花治百合病。昭明太子之子梁宣王,最早寫了“咏百合”的詩作:詠百合接葉有多重,開花無異色。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抑。唐代王勃的哥哥王勔寫過《百合賦》。但是,但是唐人詩中没有詠百合的,宋詩中則比較多,此乃花與詩共同的謎。屈原善寫花,卻不寫梅花,好事者便編出屈原曾被名叫梅花的姑娘騙過的故事。那麼唐人不詠百合,總不能集體被“百合子”騙過吧?下面是我拍的我家的百合(原圖爲6100萬像素),配以宋詩,賞花讀詩兩不誤。-------------------------庭前有百合百合有紅、黄、白三色。種在中庭,香氣聚積,透過紗窗,飄進客廳,視覺和嗅覺一起得到滿足。宋人有詩云:百合呂陶盛夏衆芳息,景物殊寂寥。庭前有百合,穎然學春嬌。數枝己聳茂,百朵尤富饒。擁蔽因巨葉,紛數假長條。-------------------------綠莖丹萼紅百合寫紅百合最佳詩作當屬宋人舒岳祥專咏百合七言律詩:百合收合千紅不上枝,綠莖丹萼稱施爲。燈籠翠幹從高揭,火繖流蘇直下垂。文豹翻身騰綵仗,赤龍奮爪擺朱旗。莫疑衰老多誇語,漬蜜蒸根潤上池。-----------------------葉間鵝翅黄與紅色的百合相比,黄色的則顯得更嬌柔。百合花宋·韓維真葩固自異,美艷照華館。葉間鵝翅黄,蕊極銀絲滿。并萼雖可佳,幽根獨無伴。才思羨游蜂,低飛時款款。-------------------------不栽不植自芬芳白百合最常見。所以人們一説到百合花,第一想到的就是白色的,尤其是野百合。不過,家裏養野百合也一樣暗香浮動。香林峰宋·陳巖幾許山花照夕陽,不栽不植自芬芳。林梢一點風微起,吹作人間百合香。-----------------------孤芳更清淑宋人詩中,王之望寫得最佳,“孤芳清淑”一語道出百合之神韻。宋·王之望山居入長夏,草樹繞我屋。微風披拂之,有聲來肅肅。葳蕤摇散影,掩冉飄暗馥。百合開數花,孤芳更清淑。-----------------------更乞兩叢香百合貪戀花香向人乞討,唯七十老放翁才會做得出來呀。七言絕句宋·陸游方蘭移取徧中林,餘地何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編輯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李鐸 || 爲了好好玩,做箇花鳥詩話網

一、緣起2014年的3月底被學校派到日本教書。一部分原因領導覺得我有點不務正業,不好好教書,整天玩電腦。雖然帶着學生們搞出來一些讓學術界震驚的東西,但是作爲中文系人,發論文少,又不怎麼給學生開中文課,仍算不務正業。到日本後,便金盆洗手,改邪歸正了,好好教書。不好好教書也不行,在北大每週3課時(每課時50分鐘),在金澤大學每週六大課時(每大課時90分鐘),也没有條件做計算機方面的研究了,開始研究漢字、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漢語教學。近來,有朋友(詩人)找我聊詩,並給我看一些作品。問寫格律詩除了背平水韻,還有没有甚麼別的方法。其實學寫詩,最重要的是多讀多背古人詩作。要説捷徑,計算機時代了,當然是有的:用計算機系統,檢索出自己準備練韻的格律詩來,比如,你想寫“一東韻”的,還想寫成“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的五言律詩,會全部檢索出來這樣的詩作,讀上一些,模仿着寫幾首,很快就掌握得差不多了。大概率是可以不用哇啦哇啦背韻表的。又問:去哪裏找這種計算機系統呢?我二十多年前做出來過呀,後來還不斷進化和退化(退化是爲了照顧怕麻煩的人),十五年前便做出《全唐詩分析系統》和《全宋詩分析系統》網絡版。這兩箇詩歌系統,現在還是可以找到的,比如國家圖書館就有退化的版本。聽説想用的話,還是比較麻煩的,要註冊登録驗明正身等等。我没有註冊,因爲我的電腦裏有没有退化的。其實我帶學生做過二十箇系統,被學術界喻爲砸飯碗工程,也就是跨到了“歷史學”“文獻情報學”“考古學”“哲學”等等領域,在他們的學術會議上一演示,那些學術界大腕們紛紛表示,這樣任由李鐸幹下去,他們的學問没法做了,自然也不會支持,這些系統基本上都是自從開發出來,演示過後,就一直在我的電腦裏沉睡着。現在閒來無事,便有了點兒衝動,想拿出來幾箇,教年輕人用來學習研究。比如,寫格律詩。二、試水要想將電腦裏沉睡的系統喚醒,讓它們爲社會做點貢獻,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調試工作,要修改程序,這很難,但是很有趣,要撿起十多年從未再摸過的計算機編程。然後還要租用服務器,這樣才能保證系統穩定安全運行。在網上找到一家日本的公司,規模大、網速快、國內還不屏蔽,便一買就是三年的服務(別問爲甚麼一買就是三年了,三年有優惠呀)。數據上傳後,才知道,這公司提供的是類似博客、賣場、個人秀的服務,像這種大型服務平臺,根本不支持。這可該咋辦呢?找人家退款?不合理,因爲服務商給了十天免費試用,而我没有試用就交了錢,現在找人家退款,盡管他們可能會退,但是那樣的話會覺得自己有點不遵守商業規則了。本文編輯安慰我説,那就因勢利導,用這服務商提供的功能,做箇美圖網。我去年購了臺最新款的專業相機和一大堆鏡頭,拍了數萬張照片,這些照片也同樣沉睡在電腦裏,那就拿出來秀一秀吧。便將網站取名爲“美圖故事”,因爲只有圖片也没啥意思,需要講一講這些圖片的故事才是正理。用了差不多極累的十天(主要累在,過去用過的工作平臺現在換了差不多十代,CSS、JS程序,也都忘得差不多了,需要重新學),網站搭建完成。有美圖,該配上説明文字了。三、不忘初心一覺醒來,覺得怎麼偏離了初衷了呢?圖雖然美,但是,詩呢?格律呢?所以,便開始動手改造,從唐詩宋詩裏找來與圖片相關的詩,放在圖片的一邊。邊讀詩,邊欣賞美景,多好!接下來的問題是,放了這麼多詩,不講又有甚麼用呢?那就開講吧!四、怎麼講一種選擇(本文編輯建議的)是寫成文章,一首一篇。但是,那不又成了微信公眾號文章了嗎?發出來也不會有幾個人讀的。因爲,我的公眾號聽眾不足千人,朋友圈也只有一百多人,屬於完全没有影響力的人,發出來和沉睡在電腦中没有多大差別。有想學詩的朋友建議,乾脆當YOUTUBER吧,用視頻講。現在網上那麼多根本不懂詩的人在講詩,他們的視頻動不動都百萬觀看量,這麼專業的講解古詩,應當會有不錯的收視率。那樣的話,還可以掙錢,自己搭網站則是純賠錢的買賣。我最習慣的講課方式是,喝着茶,抽着煙,再有酒就更好,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講。對着攝像頭,怕是很難的。我除了電視節目採訪外,自己主動對鏡頭的,總共只有兩次,一次是開會,另一次還是開會。五、確立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又回到了人生意義的問題上。我一直認爲,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玩,正所謂遊戲人生。記得我曾給學生們講過“認真”的問題,人對三件事要認真:一是開車,開車不認真要出大事;二是炒股,炒股不認真,是要賠錢的;三就是玩,一個人如果連玩都不認真,那就是徹底的没有趣味的人了。好了,目標找到了,搭網站、做美圖、講詩詞的終極目標確立——玩。六、具體操作一是網站繼續搭,不然三年的服務費白交了。同時利用這微信公眾号,將一些配上詩的圖片也發過來。二是以後講了詩,如果是文章,就發公眾號,如果是視頻,就發YOUTUBE。管他有人讀没人讀、有人看没人看,我的目標是玩。三是既然以玩爲目的,那就不勞心費神,不趕時間,做到哪算到哪。是不是很有趣?發幾張自建網站的圖片看看:點開以後是這樣的:如果有視頻,也是可以直接觀看的:有人會問:那你那十多箇大分析系統呢?別急,我用閒置的電腦搭了一箇服務器提供服務,訪問量一大就會擠爆。所以只能半公開,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單獨聯繫我,我發給鏈接地址。那也是退化的系統,長這樣:(編輯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李鐸 || “演習”是日語詞,“訓習”是漢語詞,“演訓”呢?

接連幾天,有朋友或打電話或私信,問“演訓”爲甚麼詞典上查不到?這裏就來講一講,先從“演習”開始吧。“演”字,是形聲字。我解析漢字的原則是,凡形聲字,均以解聲符爲主,因爲一箇字的字義均蘊含在聲符中,形符僅僅起歸類的作用。所以,解字須從聲符始。“演”的聲符是“寅”。寅字,不算是太難的字,因爲它排在十二地支的第三位,雖然有人背不全十二地支,但是前四箇往往會記住,這便是“子丑寅卯”。對應到屬相上,寅便是虎。“寅”可以指時辰。大家都知道用十二地支指時辰時,“子時”是半夜十二點(中位,全長是十一到一點),依此推,“丑時”中位是兩點,“寅時”中位是四點。寅時,也就是天將亮時,所以古代有箇常用詞“寅夕”,指早晚,不過現在都被“朝夕”取代了。“寅”,指月份,則是正月,“寅支卯糧”就是正月的時候,計劃的糧食喫完了,開始喫二月的糧。過去是指人缺少計劃性,或者是糧太少不夠喫,現在如果用,可以算是信用卡透支吧!地支中的“寅”是假借字,它所借的“寅”,看上去有點形聲字的樣子,其實“寅”是純粹的象形字,是畫出來的文。只是經過篆變隸變後,成了這箇樣子。許慎和大家一樣都有點疑惑,覺得宀下像是“黄”字,便解釋成:“髕也(似不着調),正月陽氣動,去黄泉欲上出。”總算將“正月”和“黄”都給扯了進來。不過,我們看下圖“寅”字的演變,就知道它是蟲子從土堆裏在往外鑽(前兩行最明顯)。甚麼蟲呢?這箇字的讀音告訴我們,這是蚯蚓,這“寅”便是“蚓”的本字。後來“寅”被借去指地支的第三位,而且久借不還(老賴),使用率更高,就給指蟲子的“寅”加了箇“虫”的形符成“螾”。那麼“螾”和“蚓”雖然長相差別比較大,但是音義皆同,算是同一字的兩種寫法,後來多用雙字詞蚯蚓,這“螾”漸成冷僻字。荀子在勸學時説:“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飲黄泉,用心一也。”現在也有書改寫作“蚓”的。作爲蚯蚓的“寅”,除了蟲子本身外,其拓展義主要有兩箇方面:一是堅持不懈往前爬,“引領”義,跟着它走,就會找到水源;二是蠕動,雖然幅度不大,但是它總是堅持在動。我晨練時觀察過蚯蚓,不論前方的路如何,蚯蚓總是不停地前進,所以荀子勸學要讓我們像蚯蚓一樣努力往前爬。加了形符氵的“演”字,許慎解釋爲兩種,一是長長的河,大概是蚯蚓比較細長之故,取其形似,一是河水名,至於是哪條河,現在沒人知道,大概是蚯蚓比較多的河吧。由於蚯蚓的蠕動,將土弄鬆了,而且它喫土拉土,水和土就易混在一起,讓土變得潮濕,而不是大水漫灌,這樣使土地肥沃便是“演”,所以韋昭在注《國語》時説:“水土氣通為演,演猶潤也。演則生物,民得用之。”所謂的“水土氣通”,也就是將兩種不同的東西溝通起來,“演”便有了“由此及彼”的“推理”之義。比如伏羲的八卦,太簡略,太難懂,周文王通過各種“演”,將大家都看不明白的八卦、陰陽、太極相融合,明白了其內在的聯繫,也即氣通了,才有了《周易》。司馬遷説:“文王拘而演周易。”這時的“演”漸漸加進了“解釋”、“通俗地講”的意思。比較難懂的史書,在北京天橋下講給大眾聽,就叫“演史”,比較難懂的佛經,用通俗的語言講,就叫“演經”。《三國志》,是歷史書,要講給大眾聽,該叫《演三國志》,但是講書的人認爲,這三國志裏面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義理”,他講三國,重點放到“義理”上,不放在歷史的真實上,所以只能説是“三國演義”。所以,不論甚麼“演義”,都是不重事實,只重義理的作品。元代時的人們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基本的歷史知識總是要有的,不瞭解歷史,就等於是失憶了,像是一群沒有了靈魂、整天與植物大戰的ZOMBIES。如果講《史記》《漢書》《三國志》,他們聽不懂呀,就必須摘出一段段故事,往通俗裏講,也就是“演”史,“演”字成了高頻字。盡管如此,統治者們識字不多,也不愛讀書,那就再將這演史,搬到舞臺上來,表演給他們看,以戲解史,“演”就用來指舞臺上的表演了。“演習”一詞就在那箇時代應運而生,就是用來指排練節目的。“演”爲甚麼要配上箇“習”字呢?下面來講一講“習”字。“習”不是形聲字,而是會意字。會意字就是由兩箇或兩箇以上的字組合在一起,讓人像猜字謎一樣猜出它的意思,當然比字謎要容易得多,一看就能明白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如“休”,就是人依靠着木,“休息”一下。這箇“習”,是羽和白兩箇字構成的。“羽”是象形字,是鳥的雙翅,也可以用來指鳥本身;“習”的下面是“白”,就是指天剛亮,小鳥要展開雙翅,練習飛行。雙翅要不停地扇,等到扇久了,不知道哪一下就能飛起來了。所以,“習”就是不停地練,練到能飛起來爲止。《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關於“學”與“習”,有專篇《學與習》(點擊閲讀),這裏就不再詳解。只是要補充一句,“學”是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這東西學過了,換一門新知識再學,而“習”則是在學過之後,要不斷地練,使新學的知識和技能加固。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説,學無止境,因爲知識浩如煙海,人的一生就不能中斷“學”,而習則是針對某一項的練,是有終點的。這就像鳥,通過展開雙翅扇風,並能夠駕馭風,一躍而起之後,“習”就要終止了,不能一天到晚,只是在扇風,那不成傻鳥了?若是那樣,造字的先賢也不會用“白”,而要用“日”、“月”、甚至“年”放到羽的下面了。但是,總會有某隻鳥“習”上癮了,停不下來,“習”便積累下來,以後就只會扇風而不會飛,所以有“積習難改”、“習以爲常”、“習俗”、“陋習”等等各種詞語來提醒人們,“習”該止則要止,不可無限“習”下去。和“演”、“習”相關的一箇字是“訓”。這箇看似簡單的字,其字理卻是非常複雜的。這是因爲,漢字在字型不斷的演變中,有很多“竄入”“混合”的現象。許慎在解釋“訓”時説:“訓,説教也,从言,川聲。”這幾箇字講了“訓”的本義(説教),講了它是以“言”爲形符,以“川”爲聲符的形聲字。釋義、形聲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川”不是它的聲符,是“竄入”或者説是與他字“混合”了的。有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了,明明這訓字的一半就是“川”字,怎麼“川”不是聲符,難道“河”是聲符?先別著急,我們先要研究一下這“川”字。“川”是畫出來的象形的文,看上去就是長長的、流動的一條河,如果這河不夠直,還可以將它寫成彎曲的“巛”。但是,這像三根棍兒的,不一定非是河川不可,其他東西也是可以的。比如人的頭髮,也可以畫成“川”或“巛”狀。當然不指亂蓬蓬的頭髮,亂蓬蓬的毛要歪着畫,用“彡”[shān
2022年8月9日
其他

李鐸 || 翠鳥篇

我最早看到翠鳥還是2020年搬到新家後,因爲它太美,不寫篇文章讚美下,就對不住這天降神鳥,便寫了與翠鳥有關的文章《翡翠》和《我用相機打翠鳥(相機篇)》,其中《翡翠》篇講到:這是常在河湖邊捕捉小魚蝦的一種非常小的鳥,現在常被簡稱爲“翠鳥”。翠鳥有多小呢?看它的日語名稱就知道了,叫“川蟬”,“川”是指它常待的地方,“蟬”就是指它的形狀大小,即,像“蟬”一樣整天在河邊溜達的鳥。有幾位朋友便私信我説:“翠鳥比蟬大多了。”“翠鳥和鴿子差不多。”等等。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本篇就探討一下翠鳥大小的問題,不過想從遠一點的地方講起。從哪裏講起讀者會不犯睏呢?就從人如何才能變成富人講起吧,是不是立即精神起來了?人都想富,這是天經地義的,可是怎麼才能在不犯法的前提下富起來呢?難呀!尤其是要共同富裕,就更難。後來有人,大概是天降偉人,白送了幾條錦囊妙計。所謂“白送”,就是寫成大標語挂到路邊,或直接寫到墻上,人人可見。現舉三條,第一:“要想富,少生孩子多養豬!”這條有時代的局限性,是計劃生育時代的產物,已經不合適。第二:“要想富,多種樹!”這條同樣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也要淘汰了,因爲樹不能當飯喫(雖然饑荒年代樹皮可以喫),爲了應對糧食危機,上級號召將樹砍了種莊稼。第三:“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恒真理!許許多多的事例證明,修路對致富極其重要。尤其是山區,有了路,山裏的野生的,隨手可以摘的水果、隨便可以打到野味,都可以送到城裏富人區賣大價錢,自然能快速富起來。日本平原很少很少,山是一座連一座,深山處,沒有路,人民生活就貧困。可是在軍國主義時代,日本人沒有看到上面的三條致富秘訣,卻生出邪惡之念:搶。因此就入侵中國,搶財富。可是戰敗了,不但搶來的財富也因戰争消耗殆盡,而且還要付巨額的戰争賠款。尤其是對中國,雖然今天看來數額也不大(216億美圓),但是在那年代,差不多可以看作天文數字了。日本政府只能拼命壓榨和剝削人民,用了二十多年,積攢了216億美圓,準備賠給中國。可是,1972年,中國政府以慈悲爲懷,也爲彰顯大國風範,決定不要賠款了。據説來談判的田中角榮首相立即哭暈在廁所,後來有人解釋説,不是哭暈的,是太高興而喝茅臺太多喝暈的。(本圖片來自網絡)這突然從天而降的意外之財該怎麼花呢?修路!我2015年在日本富山一帶觀光,看到偏遠山溝裏都有平坦的柏油路,比中國山區條件好太多了。陪同我的日本教授説,這就是1972年,用準備賠給中國的錢修的路,村村通道路才有了後來日本經濟的騰飛。路真的很重要。數百年前也有日本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不過那是個小人物,是高知縣深山裏的一位年輕山民,名叫對策。他的家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便意識到是因爲沒有路。爲甚麼不修路呢?富人不肯修,俺又不在山裏住;窮人無力修,喫飯都成問題呀。俗話説得好:窮則思變。對策正因爲窮,腦子開始好使了,想出一條妙計。他從山上爬下來,到城裏便開始散佈謡言,説他們那山裏有一種神鳥,不僅好看,而且聲音美妙。這兩點其實並不怎麼吸引人。他又看到城裏到處在修寺院,便説,這鳥呀,是佛的化身。當然還沒人理他。他看到禪師的説法大會上聽眾甚多,便改口説,這神鳥是佛法變化來的。更不會有人理他,佛法怎麼會變成鳥?他看到城裏想當和尚的人多(當了和尚雖然不算體制內,但是可以免徭役賦税),再改口説,這鳥是僧人變成的。一會兒是這,一會兒是那,前言不搭後語,人們自然會質問他:“到底是甚麼變化來的?是佛、是法、還是僧?!你今天不講明白,跟你沒完!”對策果然有對策,解釋説:這鳥名字叫“佛法僧”,爲甚麼呢?因爲聽到它的叫聲,就是“佛-法-僧”。所以求佛,要找它,求法要找它,想當和尚也得找它,它是佛法僧三位一體的“三寶”。謡言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去傳播,就會有收效。不久,傳到了篤信佛教的城主那裏,城主便讓手下準備準備,到山裏去拜拜這“佛法僧”三位一體的“三寶”。手下説:“山裏沒有路呀,怎麼去?”城主怒道:“沒路不是可以修路麼?”就這樣,城主花了大筆的錢,修了一條通往對策家鄉的路。路修通後,城主帶着武士、僕從,浩浩蕩蕩開進山裏。可是,怎麼找,都不找不到聲音美妙、顏色絢麗的三寶,便派人將對策抓來,讓他前頭帶路去找。不一會兒,對策便指着前面幾隻鳥説:“快看!那就是三寶!”城主一看,原來是幾隻鴿子在咕咕叫着覓食呢!便問對策:“這不是鴿子嗎?”對策説:“原來它們是鴿子呀,您真是太聰明了,讓我明白了它們是鴿子,英明的君主,您給俺這山裏人指明了識鳥的方向。”城主被這麼一拍,也不好再説甚麼,罵了句“馬鹿”便打道回城。對策造謡騙城主是爲了修路,但是,謡言一旦傳得廣了,就收不住了。而且謡言越辟,信之者就越多。從此高知縣(當時還叫土佐國)的人們到處找神鳥,時不時傳來找到了“佛法僧”、找到了“三寶”的福音。在尋找三寶的浪潮席捲全國後,人們也就只好將所有在水邊、林中那些漂亮的、聲音好聽的鳥都叫做“佛法僧”,鴿子堅決不行。這謡言傳到東京後,東京人民認爲,翠鳥就非常符合“佛法僧”的條件,盡管它有點小。現代動物學建立後,日本人搶先在鳥綱下註冊了一箇
2022年7月24日
其他

李鐸 || 大數據有時不可靠

午餐時聊天,兒子問媽媽:“爲甚麼要喝黑芝麻豆奶?”媽媽説:“黑芝麻豆奶可以美容呀。”爲了讓兒子(也包括我)堅信此理,她接着説:“我查了很多資料、看了很多視頻,做了大數據分析,數據證明喝黑芝麻豆奶的女人頭髮都比較好,而且也都顯得年輕得多。”兒子問:“會不會是這樣的,喝黑芝麻豆奶的人往往比不喝的人經濟條件好,而且也更重視美容,這樣的人用的化妝品也都比較講究,所以才顯得年輕?”也就是説,美容美髮未必就是黑芝麻的作用。看到我對他的分析方法表示贊同,他接着講:他並不完全相信大數據。因爲他正在寫高中畢業論文,是研究鼠標的(磨擦力與鼠標),便在一箇鼠標論壇裏發了調查問卷,問大家購鼠標時最關心的是甚麼,比如形狀呀、重量呀、顏色呀,其中還有一箇選項正是他研究的專題,就是“腳貼”(mouse
2022年4月7日
其他

李鐸 || 我用相機打翠鳥(相機篇)V2.0

〖本文推送後,發現一處嚴重錯誤,便修改提交,然後又發現錯誤還是嚴重的,平臺的霸王條款,是只能提交一次,索性大規模改寫一下重發吧!〗一,無快門相機我的第一部相機,只是用來研究而非拍照的。過去照相都是去照相館,在那裏可以看到一位資深攝影師,打開大燈,讓來照相的人站在強光下,背後還挂上布景(好幾張,可選),人朝向一箇大架子,眼睛看着架子上伸出來的鏡頭。他覺得差不多了,便回到大架子後,一頭鑽進一塊大黑布裏面,搗鼓一會兒後再出來。這時,他右手裏多了箇氣囊,他舉起左手,口裏喊着:“看這裏,笑一笑,好哩!”隨着右手裏的氣嚢一捏,拍照便完成了。(照相館的相機)我的百日照就是這種相機照的,不過我不記得當時的情景。對這種相機感興趣時,已經是兩三歲的大人了。興趣歸興趣,如果不照相,想進去看看相機是不行的。即使進去拍照,想摸一摸相機,也是不被允許的。當給別人照,我們在排隊等候時,我便可以悄悄跑到攝影師身邊,也往大黑布裏望去。原來裏面便是一箇箇小方格,他用板將大部分格子遮上,只留一箇。這一箇便是對面的人的影像,不過頭是朝下的。九歲那年,全家搬到農村,應當是無緣於相機了。可是,父親超高水平的修理機械的才能,迅速被附近的社員們發現,他便開始義務爲社員們修理鐘表、手表、收音機、縫紉機。不久,有人送來一部120雙反相機。父親不修的時候,我就可以拿來當玩具玩。玩壞咋辦?我父親會修呀。(120雙鏡頭相機)相機修好後,當然可以先放自己家用一段時間。那時,我們家像是成了照相館,村裏的大姑娘們,換上新衣服,紛紛結伴而來,借一塊手表輪流戴,讓父親爲她們拍戴着手表的照片。男社員來的少,多數不屑於讓接受改造的老右派給拍照。堅決不肯照相的,往往是比父親年齡還大的那些人,不但自己不肯照,還告訴姑娘們說,這影匣子,會吸人的魂魄,照一次,就離死亡近一步。是留下倩影,還是遠離死亡?這是箇問題。姑娘們選擇了前者,表明她們對美的追求勝過了對長生不老的向往。沒有膠卷的時候,相機就只能是我的玩具,我打開,低下頭看,雖然人是倒着的,但是,裏面的影像比外面真實的景象漂亮太多了。平時看上去就想踢一腳的那棵醜陋的歪脖子樹,在120裏,簡直就是馬致遠筆下的“天凈沙秋思”。不久,相機還給人家了,家裏平静下來,我卻無法平静,太想弄明白,相機是怎麼將人給照到盒子裏的。於是,我便有了我的第一部相機。(粉筆盒,需要兩箇)那是箇裝粉筆的紙方盒子,盒底用針扎了箇眼兒,蓋子的一面,蒙上了塑料薄膜,再加一箇盒子套在上面,讓塑料膜位於兩箇盒子的中間。端着它,讓小孔對着一棵樹,往盒子裏看,在塑料膜上,出現了和照相機裏一樣的顛倒的影像,依然是馬致遠的秋思,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快門。父親便給我講小孔成像。幾千年前的墨子都已經懂得的原理,我卻還不知道。(《墨子》)這一年,我十歲,我便有了這部無快門相機。二、正式相機後來,長大了些,研究還在繼續,但是相機是沒有的,只是自己慢慢存錢,一有機會,就跑到十幾公里外,去照相館裏照一張相。如果經濟上更寬裕的話,還可以加幾毛錢,讓照片染成彩色的,不過要多等一段時間。如果母親知道了,會罵我:“男生照甚麼相!”就像方鴻漸的爸爸罵方鴻漸不該照鏡子一樣。再後來,就將精力放到讀書上,讀相機原理、膠片、顯影、定影方面的書籍。再再後來,就是借別人的相機過一把癮。但是,癮也不能太大,不但膠卷太貴,沖洗的費用也驚人。比如買膠卷,甚麼柯達、富士,一卷差不多半箇月工資(柯達二十一元,富士十九元),好在還有偏色非常嚴重的樂凱,五、六元。一卷135膠卷可以拍36張,拍完後,並不知道結果如何,要拿到專門的沖印店去。理想的做法是,先沖出膠卷,看看效果再印。可是,那年代的沖印店很霸王,說:單沖十元;如果連沖帶印,沖膠卷六元,單獨印,一張五毛錢;如果連沖帶印,八折。爲了省錢,就告訴店家,連沖帶印,請店家先看看沖出來的效果,如果太差,比如人臉只照了半箇,太模糊不清的,那就跳過去。每張底片沖印多少張照片呢?因爲下次再來印,又加價了不說,還得再等一週,必須一次印夠。所以,需要在膠卷盒上先寫上“大人頭”,意思是,按照每張膠片上的成年人的數量來印。比如五個人合影,這張底片就印五張照片,如果這五個人有人抱着孩子,依然是印五張,小孩子不能算,因此而叫“大人頭”。(便於攜帶的膠片機)那年代,獨自出去旅行,借一部相機,購兩卷膠卷,已經是最鋪張的預算了,絕不可以啪啪啪地見甚麼拍甚麼,而是精選好地點,測好光,設定好快門、光圈,然後等。等目標人物出現,那就是可以幫忙爲自己拍一張照片的遊客。找人有三要素:一是中年以上的,有經驗;二是男性,有力氣,端得穩;三是身上也挎着相機的,行家。行家是最重要的,這樣拍出來的才可能不是爛片。如果有同伴,一定要先教會他或者她使用相機。也有三箇要素:一是端穩,手不要晃;二是要保持低姿態,相機放低,如果他站直了身子對着我拍,會將我本來就很低的身材壓得更低;三是一定要在視窗中看到我在畫面中間,不能照出來後找不到我。(笨重的膠片機)當然,一般人是不敢隨便拿相機拍照的,那啪的一聲,就是錢流走的聲音,和打水漂一樣。漲工資後,購膠卷時,開始有點講究了,樂凱基本不用了。在室內拍的多,就用柯達,室外多,就用富士,富士能把藍天拍得更藍。(曾經世界上最大的膠卷品牌,被數碼給趕出了歷史舞臺)三、數碼相機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攝影界的一場大革命來臨,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數碼相機出現了,地球人從此進入了數字化生存時代。從此,再也不用花錢購膠卷了,再也不用爲印照片發愁了,因爲可以在電腦上先看效果,不行就刪,行了就用打印機打印。此前拍照,不捨得拍風景、拍動物、拍花卉,即使要拍,也要自己站到畫面的中間。此後拍照,所有一切都可以被當作拍照的對象,狗呀、貓呀、鳥呀,都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我用的第一部數碼相機是奧林巴斯C-2000Z,有效像素高達210萬!(數碼相機)帶相機出去,自然是去景點,景點就會有很多擺攤賣膠卷的。當我挎着相機進去,馬上有賣膠卷的向我推銷,我會告訴他們,本相機不用膠卷。剛離開,聽見賣膠卷的在背後說:“又一個帶着箇假相機裝樣的。”到了大家都意識到,真的有相機可以不用膠卷的時候,我用上了尼康D100,這是640萬像素的相機。鏡頭完全兼容膠片機的,根據需要換,拍人像,用大光圈的35mm定焦;
2021年10月13日
其他

李鐸 || 說“翡翠”

(李鐸攝於2021年9月16日)一說起“翡翠”,大家一定會以爲李鐸要開始講玉了,非也,講鳥。翡翠這兩箇字造出來,就是專門用來指鳥的。這是常在河湖邊捕捉小魚蝦的一種非常小的鳥,現在常被簡稱爲“翠鳥”。翠鳥有多小呢?看它的日語名稱就知道了,叫“川蟬”,“川”是指它常待的地方,“蟬”就是指它的形狀大小,即,像“蟬”一樣整天在河邊溜達的鳥。英語名稱則想表達的是:它的主業和能力,叫“kingfisher”,即“捕魚王”。漢語裏也有一箇名稱講它的主業和能力的,不過很難聽,叫“魚狗”。還是先講漢字。考究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從漢字的字理入手。“翡”,是形聲字,聲符是“非”。今人望之,常常想到的是“是非”之“非”。而這“非”字,是象形字,像鳥兒展開雙翅,向下俯衝。也就是說,展翅俯衝是“非”字的本義。一般來說,鳥展翅主要是爲了向空中飛,所以我們說“展翅高飛”,而展翅向下衝,只能是捕獵時才展現的動作。“翡”(翠鳥)展翅向下俯衝,是爲了一頭扎進水裏,捉水裏的小魚小蝦,所以是捕魚王呢。後來,我覺得是“望字生義”之故,看這“非”字,更像兩人背靠背。本來,“北”指方向時,就是假借來的字,它的本義就是兩人背靠背,象形。因爲借用指方向以後,久借不還(漢字中的老賴),“背靠背”義的“北”只好加了“肉(月)”,指人的背部。引申爲背部的朝向,如“背面”、“背後”。“背誦”,就是“背對着書而誦”;再引申就指朝相反的方向前進,“背叛”、“違背”。再看“非”這字的樣子,是不是比“北”更“相背”呢?兩邊還都多了一橫呢(有可能是兩肋插的刀)!所以,“非”指“相背”就理所當然了,而且往往是與正確的東西相背,所以,就成了“錯誤”、“謬誤”的同義字了。“是非”之“非”,便是“非”的假借義,而“非”的本義,是向下展翅飛。“翡”的義符取“羽”,這和“習”之羽是不同的,“習”是會意字,就是太陽出來了,小鳥張開雙翅的樣子,後來用來指像鳥一樣練習飛行,即“反覆練”的意思,參看(“學與習”點此閱讀)。“習”的“羽”不是起歸類作用的“義符”。而“翡”之羽,則是起歸類作用的義符。有羽者,鳥也。歸到鳥類的字,往往選義符“鳥”(尾巴長的)或者“隹”(讀作[zhuī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李鐸 || 說“讖緯”

【說明:早已經決定,不妄議漢字及中國傳統文化了,改行當攝影師,每天風花雪月鳥獸蟲魚,拍一些發朋友圈,豈不快哉!可是,近一段時間奇聞不斷,甚麼孟婆湯、黑天鵝等等趣事層出不窮,網上流行起“讖緯”二字。小朋友們不理解這兩箇字,所以,就忍不住寫一篇,好在也沒有甚麼人閱讀轉發。】“讖”字,怎麼這麼複雜?當初搞簡化漢字的那幫人,怎麼只給這字簡化了箇言字旁?其他字,如“懺”、“殲”、“纖”等等,都將聲符“韱”簡化成了“千”。幹一件事,哪怕是壞事,總得講點邏輯吧?也好,留下這箇字,我今天講起來還方便些;如果簡化成“千”字,又得先罵一通那幫人。欲求漢字原始義,須從聲符入手,我多次說,義符其實就起箇歸類作用,字理都藏在聲符中。“讖”的聲符“韱”[xiān],已經不常用了,大概是因爲它的意思被古人搞亂了。要條理化其字義,還要從“韱”的聲符“㦰”入手。“㦰”[jiān]是箇會意字,由兩部分構成,左側是“从”(兩個人),右側是“戈”,意思不言自明:“大規模殺傷”。因爲這“戈”是重型武器,不像刀呀劍呀的,“戈”加一個人,就已經成“伐”,是戰争了;加兩個人,自然就比“伐”要伐掉的人多。據此義,有人說,它是“殲”的初文,所以,它的讀音也和“殲”一樣。“韱”則是會意兼形聲。“韭”字不用多講,是象形字,就像一棵棵的韭菜排在一起。當它作義符構字時,一般是用來指蔬菜,如“薤”,但是也指細碎、細長的東西,如“齏”。所以,“韱”的字義,就從兩種對“韭”的理解產生了分歧。《說文》說“韱”就是一種山韭菜,也就是野生的韭菜。而當揚雄說“陽氣澹然施於淵,物謙然能自韱”,“韱”不能指野韭菜,而是形容動詞,“保持纖細”的意思。從揚雄的用法(他也是位大語言學家呀,還比許慎早生一百多年)看,“韱”當是“纖”的初文。回到許慎的說法,解釋爲山韭菜就有點講不通,因爲聲符“㦰”所傳達的意思(大規模殺傷)沒有表達出來。如果我寫《說文解字註》,會說:當爲“割山韭菜,割字爲淺人所刪”。從會意字的角度看,就是“大規模割韭菜”。古人,最怕的自然是天災,天災來了沒有辦法,只能請皇上來下箇罪己詔。也怕人禍,比如怕戰争,比如怕大規模地被割韭菜。戰争還有迹象,可以躲可以藏可以逃,聽見槍響了,趕緊乘桴浮於海。可是,被當成韭菜割就不行,割韭菜是溫水煮青蛙式的。不知不覺,就被割得一無所有了。財產沒有保障,生命就沒有保障,終日惶惶,盡管眼下富有,可是不知道哪天就變成乞丐了。所以特別想早一點知道,天災人禍何時到,也可以早做打算。這就需要高人(有時高人也藏得很深,看起來像是乞丐的,說不定就是高人)來指點。所以,就有了“言”與“韱”的結合而成的形聲字,“讖”。“讖”是高人對未來的預測,從字理上講,一定是對災難的預測。雖然有人造出“佳讖”這樣的詞來安慰準備乘桴的人,但“讖”的骨子裏透出的,只有災。這樣,大家明白了,“讖”的意思並不複雜,就是對災難的預測。不過,生活中應用時,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讖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因此,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講究說話。一個人說話,自然也要小心,不吉利的話不能說,萬一成讖了呢?許慎將“讖”解釋成“驗”,就是說,雖然是預測,但是是會應驗的。講箇笑話:有一人,說話不經大腦,不吉利的話,隨口就來。有一天,親戚家生了孩子,宴請親友,人家不讓他去,因爲怕他說出不吉利的話。他說,我今天赴宴,一句話都不說,行吧?這當然沒有問題啦,“讖”字是帶言字旁的,不說話當然沒事。果然,他在宴席上一言不發。別人道賀,他也不附和。等宴會結束,他擦了擦嘴,聲明道:“我今天可是一句話都沒有說,你家小孩死了可不能怪我。”於是他被一頓狂揍。爲甚麼?因爲能預測未來災難的人,不知道是誰呀。而且,很有可能,恰是因爲作了這預測,就才會有災難,有點像薛定諤的貓。爲了防止災難,自然要防民口,不論誰,說了不吉利的話,就有可能“一語成讖”。其實呀,大家都不說,災禍該來還會來。怎麼辦?觀天象、觀地氣、觀鳥獸蟲魚,出現異象,比如野鳥飛入了廟堂,比如旗子倒了,比如碰上地名叫落鳳坡,比如墻塌了,比如有人在街上賣孟婆湯,等等等等,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悟性,去悟出箇“讖語”來,這就成了“讖”字的廣義義,不一定是說出來的,異象也可以是讖。在科學不夠發達、體制不夠完善、生產資料不夠豐富的古代,人類對災難之類的事件比今天更擔心,平時沒事還杞人憂天呢,何況有了一點點異象呢?看到異象立即想到“這會不會是箇讖呢?”在西漢末年,戰亂、天災、人禍不斷,“讖”就特別讓人關注,甚至上昇到了學術的高度,成了一門新興學科,叫“讖緯學”。讖緯之學,更多的是妖言惑眾,甚至還有人故意散佈,借此昇官發財。後來的歷代朝廷就不斷“殲滅”異端,封殺讖緯學。可是,一旦社會沒有按常規來發展,人心惶惶,讖緯之學,還會再起。甚麼是“緯”呢,這箇字就不在這講了,因爲之前有一篇文章比較詳細地講過,請點擊閱讀,《正經、偉大和老子》。再說多了,會不會成讖呢?(编辑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李鐸 || 說(醫)療

王清珍博士)=======================上一篇:“學”和“習”相關文章:说“蠢”說“醫”說“疾病瘟疫”
2021年5月27日
其他

李铎 || “学”和“习” 【聪明妻子傻丈夫26】

早期的欧洲人以渔猎生活为主,渔猎单打独斗不行。男人们要一起出海、上山,一出去就好多天。如果没有被老虎吃掉,或者没有被海浪吞噬,也就是说,胜利归来了,而且满载而归,留在家的妇女和儿童就会点起篝火,一边吃着烤鱼或者烤野猪,一边听男人们讲他们的英雄故事。久而久之,欧洲的语言,就形成了“一对多”的模式,也即“演讲型语言”(适合叙事):语言简单,明白易懂,歧义少,大家都能听得懂。而日本岛,虽然四周环海,但是是被太平洋包围着的,这样的海洋对早期的人来说,带来的不是丰富的食物,而是各种凶险。而且这岛的中部,全是高山(还有火山,动不动地就动),种粮也不易。所以,早期生活在日本岛的人民,只能抱团取暖,大家聚在小山沟里,靠互相帮助得以生存和延续。这样,日本的语言,就形成了“一对一”的模式,即“面对面的交流模式”(适合交际)。所以日语特别强调授受关系,强调方向性:你给我,我给你,他给我,“给”字完全不同。因为是面对面的,不强调大家都能听懂;又因为是面对面,自然就将表情、眼神、手势等带到了语言中,常常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暧昧”感觉,其实就是因为,有表情眼神手势的作用,对方明白了,就打住了,正所谓的“点到为止”。中国的大平原上的居民,以农耕为生,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园就是围着自己家的园子,种些瓜果蔬菜;田则是围着园子的农田。一家一户,谁也不怎么指望谁,甚至鸡犬相闻,至老死都可以不相往来,找对象时例外(那时需要借助郑风呀卫风呀这样的民歌)。这样,形成了“一对零”的语言模式,即“自言自语”,自说自话(适合写诗)。这种语言的特点是:不强调别人是不是明白,只强调自己心里明白。所以,动词往往强调“这件事”,至于谁是发起人,谁是承受者,因为自言自语的人自己心里明白,就没有必要区分了。比如“借”,在其他语言中,一定有“借给”和“借来”的不同,而中国人因为强调“借”这件事,谁借给谁自己心里明白,所以只用一个“借”字就行了。“买”也是一样,强调“买”这事件,不管是客户“买”还是商家“买(卖)”。后来这字太容易让人糊涂了,就在“买”(買)字上加个“出”成賣(注意了,上面是“出”字的简化,与“士”无关),表示卖出。“酤”专指买酒或者卖酒,至今都分不清到底是买酒还是卖酒。因为没必要分清,酒鬼用“酤”一定是买,酒家用“酤”一定是卖,自己心里明白。所以,中国古代诗特别有味、特别耐读(太难懂),因为诗人从不管别人读得懂读不懂,反正自己心里明白就行。扯远了,回到题目上,先说这个“学(學)”字。你会说,这还用解释?不就是“学”呗,不会了就“学”。其实,这个学字,最初并非如此,因为汉语强调的是“事”,你“学”,总得有人“教”吧,那这个“教”与“学”是同一件事,所以,就是同一个字。“学”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臼”,就是一种容器了,里面放一些棍棍棒棒构成“爻”字,下面是个“子”,意思是:大人们,搂着孩子,拿个臼,里面放点棍棒来教孩子数数,对大人来说,这件事是“教”,对孩子来说,这件事是“学”。这样的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就渐渐不合适了,往往需要造出新字来区分一下,才有了“教”。这个“学”字,便将重心移到了“孩子”身上,就是“学知识”了。“习”(習),“习”也是会意字,是鸟张开翅膀练习飞行。小鸟学习飞,只靠老鸟做个示范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练,千遍万遍地练,才敢独自长途飞行。和人学游泳一样,在游泳池边,如果只听老师讲了游泳的要领,你觉得“学”会了,立即跳下水还是会沉底。为什么?因为缺了“习”。没有“习”,只“学”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快乐)乎?”有人会说,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怎么会快乐呢?如果将这个活动分离开,先“学”后“习”,原来的“学”,通过“习”,真正熟练掌握了,就像跳进游泳池,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游起来,不快乐么?我比较懒,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学,不重视习。可以说,一学就会。但是因为没有习,一用就忘。比如学数学,听一遍老师讲题(甚至不用听讲,自己翻翻书),就明白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可是到了考场,将公式给忘了。忘了当然没有关系,只要会就行,自己推导呗。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会了的人),将公式当场(考场)给推导出来了。可是还没来得及用上,交卷时间到了,所以,我考试总得不到高分。妻子就不一样,“学”的时间并不多,主要精力放到了“习”上。听了几节《离骚》,还没完全明白,就通过“习”,将它背下来了。她觉得,听老师讲课并不是愉快的事,自己坚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习”,才是愉快的事,真正践行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论。既然是愉快的事,就一定要主动,要感受到快乐,绝不可勉强。但是,到了日本以后,发现,日本人竟然,竟然将“学习”的行为说成“勉强”,而让“学习”二字变成专指要领的掌握(有点类似秘技的传授)。日常生活用语中,不论学习什么,都变成了“勉强”;而中文的“勉强”一词,到日语中成了“無理”。不要这样无理取闹好不好?日本人竟然这样不认真学习中国文化,乱用汉字,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想到此,她就非常非常生气。她一生气,我就要讲个笑话,让她高兴起来。不然,怎么继续“勉强”呢?
2021年1月5日
其他

李铎 || 该称“您夫人”还是“您太太” ——说“妻”

说“妻”之前,先说一个不是很常用的字“臾”。这个“臾”字,许慎说,是“申”和“乙”构成的会意字,是捆住、抓住、很紧的意思。又因为“乙”是象形,像一棵从土地中艰难地扭着身子往上长的小草,这样一来,许慎的“臾”字便含有“紧”、“难”的意思,他说:“束缚捽抴(zuóyè,揪住拖拽)为臾”。可是,细看篆之前的文字,此字更像是“人”和“臼”的结合。清末民初的文字学家林义光便认为,此字更应当是“人臼”,不过解释字义时,他仍然沿用许慎的“象两手捽抴一人之形”。我看“臾”更像是“人穿着厚皮衣”。也许,是两个不同的字,在篆化时混到一起,成了同一个“臾”字。“臾”字单独不怎么用,构词时,主要构成“须臾”一词。这个“须臾”,在先秦时期,就有完全不相干的两种用法:一是源自于“臼人”,表示悠闲、逍遥、拖延、漫不经心的状态,如《离骚》中的“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你想啊,穿着厚厚的皮衣,不会是锄禾日当午的劳苦大众,自然是悠闲逍遥的、干什么都慢腾腾的人了。二是源于“申乙”的“臾”,由它而构成的“须臾”自然含有紧张、急促之义。《荀子·劝学篇》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便是此义,今天常常被译成“片刻”。后来,荀子的“须臾”渐占主流。被佛学借去用时,直接指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多长呢?《摩诃僧祗律》“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那就是四十八分钟。如果有好事者用此义来译荀子的话,便成了“人整天想呀想呀的,不如去上一节课呀”。屈原的用法,在《史记》、《汉书》中还可以见到,后来便渐渐消失。但是,这个“人臼”之“臾”,有很强的构字能力,常常被当作声符。由该声符构成的字,就自然传递着“从容”、“逍遥”之义,甚至从“穿着厚皮衣的人”发展到“胖胖的人”,比如“腴”便是加“肉”而表示丰满,让人觉得油腻腻的,所以就是胖肥,指土地时,就是沃土,还带着“美好”的含义。如果用美好的话来赞美别人,也是“臾”,不过加了表示语言类的“言”,即“谀”。下面加“贝”,又成了“䝿”。这个“䝿”是个什么东西,不认识呀!别急,这个字是个非常常用的字,只不过,楷化时,将它写成了“贵”。注意了!“贵”的上面不是虫,而是“臾”的变形。好了,现在说“妻”。“妻”是会意字,由“贵”和“女”组合而成。因为“妻”太重要、太贵重了,所以需要敬重。“妻”之所以读如“齐”,许慎理解的就是她作为家庭的女主人,和丈夫是对等的,是“齐”的,无高下之分的。至于后来的“夫为妻纲”,是俗儒们搞出来的庸俗社会学概念。仅从文字学上看,妻和夫是平等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夫一妻制,帝王可以例外,可以多妻。其他人只能一妻,但是在妻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妾。因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就有两个妻子,这两个妻子都是尧的女儿,所以都是平等的。有人会问,尧闲着没事儿,干吗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呢?找两个女婿不是更好吗?其实,尧是在下一盘大棋,他想找一位可靠的,又有治国能力的人来接班。那时的舜以孝闻名。凡孝敬老人的,一定是可靠的(如果一个人不孝,千万不要与之为友,他随时会背叛出卖你)。但是治国不能只靠孝,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找个整天瞎折腾的,要不了几年就会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给败光。如何得知舜的能力呢?尧的办法便是同时给他两个妻,看他如何处理。他如果能治理好家,治国也应当没有问题。舜果然治家有方,两位妻子从不打架,所以他就接了尧的班。以后的皇帝们,大多没有本事让两位妻子平起平坐又不打架。正所谓,一山不容二母虎。这就需要用MBA的管理手段,有高下之分,妻中地位最高的,管理其他妻的叫后,如果妻子有成百上千,还要分得更细,要分成后、夫人、世妇、妻等等。就像公司里的部长、科长、室主任、普通职员一样,有等级之别(为了管理方便),但是对公司而言,他们都一样,都是公司的职员。妻是法律上与夫平等的女主人。尽管皇帝、诸侯等妻子多,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有不同的名称,但是“妻”永远都是最正式的称呼。其他吃瓜群众,家里只有一位女主人,当然就是妻。所以,你填任何法律文件,填到两人关系,只能是“夫妻”,不能是“夫老婆”、“夫后”、“夫妃”、“夫二奶”、“夫小三”等等。“妻”作为称呼最正式,也最具法律效力。法官说自己的老婆,说“我妻子”,说你的老婆是“你妻子”,不会说“您夫人”。但是,绝大多数人,上法庭的机会不多。即使上了法庭,被问到妻子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提到“妻”最多的是社交场合。在社交场合,西方社会一般称WIFE就行了,不管是你的,还是他的,都称WIFE。而中国不行,中国人称自己的与称别人的,一定要换个不同的称呼方式,内外有别嘛。正式场合,尊称别人的妻子,应称“夫人”。“夫人”最初是指诸侯之妻,后来下放到民间,就是对他人妻子的敬称。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中,这一称呼从未改变过。有人问:那“太太”呢?我常常听人说“您太太如何如何”。这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是下里巴人故作高雅时乱用的。“太太”本来就是个不伦不类的词。有人说,《汉书》里就有了。不对,《汉书》里的“太太”不是单独使用的,它是“太太后”。这是因为,汉哀帝封自己的妻子为皇后,封他母亲为皇太后,就是区别于“皇后”,可是那时候,他的奶奶还在世,就只能再加一个“太”而成“太太后”。而且这种“太太后”称法,也仅此一例。所以,“太太”一词,不见于经典文献。到了明代,民间有将老妇人称为“老太太”的。如果将“老”去掉,似乎就可以用来指“妻”了。不过,这也到了万历年间,而且仅见于胡应麟的笔记,并不是普遍现象。清代蒲松龄对用“太太”指妻子颇有微词,并对这种称呼的来历做了一番研究。他说,1707年7月6日(阴历),苏州突然下起了大雪,众人吓坏了,到各个庙里去拜,庙里的神就附到一个人身上,让他代言,说:现在呀,在老爷称呼上,都加了“大”字,难道你们嫌我神小,就只称个“老爷”?众人赶紧改口,称“大老爷”,雪就停了(我估计,如果称“大大大大老爷”的话,说不准会下金银财宝呢)。蒲松龄总结说:神都变成这样了(期待被人以“大”称之),可见世风日下。他还说:“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最后批评说,有些绅士,竟然称妻子为“太太”,完全不懂,“太太”只能用于称母亲。(以上见于《聊斋志异·夏雪》)蒲松龄挡不住历史的洪流,“太太”在他以后,横行天下,尊称他人妻,可以用;尊称他人的母亲也可以用。称自己的长辈女性可以用,称自己的妻也可以用。按理说,这不好吗,不是和西方的WIFE差不多等值了吗?也不用区分你的我的了。可是随着历史的洪流继续往前滚,“太太”用于称妻子外,也可以称妾,称小三,甚至……,就像过去“小姐”是敬称,现在就没有人敢拿“小姐”当敬称用了。“太太”就这样,在民间从称长辈的敬称,渐渐下滑,变成了谦称。想装得有点文化的人,提到妻子时说“我太太”,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说“您太太”,就和骂人差不多了。所以,称自家的妻子,称什么都可以,什么拙荆呀、老婆呀、孩子他妈呀、领导呀、管家婆呀、那口子呀,只要不说“我夫人”就行,“爱人”已经被历史洪流冲到泥沟里了。称别人的,敬称用“您夫人”,一般人用“你妻子”;哥们儿之间,对年长的可以在“夫人”前加“嫂”字,成“嫂夫人”,对年少的称“弟妹”,这样可以不用第二人称词。当然,这都是指社交场合及书信中。好了,新年到了,祝男士及夫人新年快乐!祝女士及丈夫新年万事如意!(编辑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李铎 || 孔乙己说的没错,窃书真的不能算偷 ——说偷窃盗贼

偷窃盗贼四个字,在现代语中,意思是相近的,都是非正常地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指人也可以指这种人的行为。指人时,可以称为盗贼或者小偷(当然是小偷小摸的人);指行为时,可以用盗窃。甚至日常生活中,可以全都用“偷”字。而在汉字本义中,偷窃盗贼四字所指则各有所侧重,偷不是窃,小偷更不是贼。偷偷,是个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是该字的骨干、核心,字义主要是从声符继承而来的,形符仅仅起归类的作用。偷的声符“俞”是个三组合的会意字,由亼(集的本字)、舟和水组合而成。也就是说,像月字的部分,是古“舟”字;“刂”与“刀”无关,是水纹。这三个组合起来的,专指独木舟,而且是最原始的、不需要怎么加工的舟(略微整一整还是有必要的)。比如,森林里有棵大树,肚子空了,已经不再生长,也不能做栋梁,便可以放到水里,载人渡河,这便是“俞”。如果在森林里选一棵高大的树,将树掏空,又安上横木、涂上漆,那就是舟了。舟因为是打造而成的,比较结实耐用,可以运货物,沿河或顺水而下,或逆水而上,都没有问题。可是未经打造的纯天然的“俞”,就只能渡一渡比较窄的河。大部分时间是没有什么用的,闲置着的,久而久之,这“俞”字里便有了“闲暇”义。劳作总是十分辛苦的,人们往往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所以加心成“愉“。虽然忙,但是总能找出点时间闲暇一番,便给“俞”加了“人”成“偷”,比如“偷安”、“忙里偷闲”。偷的本义与偷东西无关,是指懒懒散散的,什么都不太在意的,别人的东西,也只管拿来一用的,渐渐就比较专指未经别人允许而拿人家的东西。这种人,古代叫“偷者”,现代叫“小偷”。小偷们并不是专业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只是偶尔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较可爱,而自己又因为懒散,不在意法律法规,就随手拿了,更何况主人又没有看见!窃(竊)窃字也是个三组合的会意字,由穴、米和禼组合而成。穴和米,都认识,而这个“禼”比较难认,读作[xiè],是个象形字,虽然看上去比较复杂,所象之物却比较简单,就是米、面里的虫子。这三个组合在一起,指虫子在洞穴里(家里)偷米,它的本义,就是从内部偷,而不是越界到别人家里偷。窃无大小,只要是内部的人偷东西,都叫窃。小者窃钩,大者窃国。窃钩者,就是机关里的贪官了,将不属于自己的贵重物品(在金属还比较稀少的时代,钩就是稍贵重的物品)拿回家。这种人,要不得,拉出去砍了,即庄子所谓“窃钩者诛”。而国家这么大的东西,本来不属于自己,可能属于哥哥、弟弟、叔叔等人的,现在搞到自己手里了,就成了窃国者,窃国者当诸侯(也是庄子说的)。当然窃选票而且让对手抓不到证据,就可以当大统领了。反正都是他们自家的内政。盗(盜)盗与窃不同,盗是外来偷东西的。这个字是会意字,由两部分构成,上面并不是“次”,而是“㳄”。“㳄”也是个会意字,左水右欠。“欠”是象形字,像人“打哈欠”的样子。打哈欠,就必然会张开大嘴巴。“㳄”是张大嘴巴时,嘴里流出了水,就是口水。这字后来被“涎”所取代,因为“涎”是形声字,是后起的。最早的象形字、会意字往往会被后起的形声字取代,尤其是不太常用的。知道了“㳄”是口水,自然就明白“盗”的初始义了,就是看到别人的皿(盘子),口水流出来了(肯定不是空盘子,里面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嘴里说不稀罕,口水却说想吃。如果主人转过身了,就会本能地上前咬一口,或者揣到怀里带回家,这便是“盗”。如果仅仅是看看,口水尽管也在流,但是定力强,纪律性强,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换用另外一个字:“羡”。意思是看见人家的羊,流了口水,但是没有动作,只有心理活动。这两个字的“㳄”都被那帮搞简化字的(认字不多的)人当成“次”给简化了,让汉字完全失去了字理。鲁迅描写的孔乙己,虽然穷,虽然没有功名,但是,他的文字功夫甚是了得!鲁迅说他“写得一笔好字”,说他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就已经暗示了,这是位运气不好的古文字学家。回字,汉语专业的也只会写三种,即回、囘、囬,第四种是“𡇌”(手机上看不到,电脑上可以,就是一个口字,里面再写个目),这字只在《大藏经》里出现过,能写出第四个回字的绝对是文字学家。搁今天,孔乙己不当书协主席,也一定会是长江学者!所以,身为文字学家的孔乙己,拿了别人家的书,算不算偷呢?不能算!因为孔乙己特别强调了“读书人的事”,也就是说,他属于读书人,被拿书的何某,也是读书人,在同一个圈子里,就是“读书人的内务”了,所以,只能是“窃”,而不能是偷!贼贼这个字的构成比较容易让人误解,它是由“则”和“戈”组合而成的会意兼形声字(则声)。楷化的时候,被写成了“贝”和“戎”,人们就会误以为是“贝”和“戎”组合而成的。声符“则”是个会意字,由贝和刀构成,就是用刀在贝上刻画上记号,当然也可以是文字,刻下规则、誓言等等。比如,两人相爱,发誓永不分离,却将誓言写在海边的沙滩上,风一吹就没了,这种誓言当然不可信了。如果刻在树上,也不行。树在成长中,会变形,字就无法认了。刻在石头上,铸到金属上,当然可以存留比较久,但是成本太高,只有帝王才做得到,他们铸鼎勒石,刻上自己的丰功伟业,传于万世。普通人,只能选择贝殻,因为它也比较硬,也能保存得比较长久,而且还携带方便。这样,一般部落的人们,就会将本部落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定,刻到贝上,从此,这刻了字的贝就改叫“则”,就是小范围的法律,“准则”、“规则”、“守则”、“以身作则”的“则”都是指此义。“戈”是兵器,和“则”组合,就是用“戈”破坏了“则”,砸碎了刻着“则”的贝殻。所以,贼的初始义就是破坏规则。《左传》说:“毁则为贼。”杜预特别注明:“毁则,坏法也。”一个部落有部落的“则”,一个国家有国家的宪法,甚至家庭都有家法。有了共同要遵守的规则、法律,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不论是谁,如果破坏了它,就都是“贼”,并不专指偷别人的东西。比如,孔子的名言“老而不死,是为贼”,就不是偷东西的。这句话说的是孔子的一位老朋友,叫原壤。原壤不讲规矩,小时候不尊兄长(顽皮),长大了不发论文评职称(懒),到老了身体还棒棒的,本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他却逾矩到八千里外了。见了老朋友,居然叉着腿坐在那里等,把人一生该遵守的规则全都破坏了。所以,孔子一边用杖敲他的腿,一边骂他不该老了还不正经(是为贼)。当然了,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任何社会形态、任何时代都要遵守的“则”,未经别人允许拿了别人的财产,就是破坏了规则,就自然可以被称为贼。强取豪夺国人的钱,就被称为民贼。有人说,美国大选“偷”选票,这也属于用字不当,应当是“窃”选票,因为都是他们自家内的事。可是,如果破坏竞选规则,比如让死人、已经搬走了的人也能投票,那就不是窃,而是贼了。(编辑
2020年12月5日
其他

李铎 || 说“医”(兼论防病毒)

在《说“疾病瘟疫”》(点此阅读)篇中,已经讲过:“医”是古来已有的字,是个会意字,匚像盒子,如“匣”,里面装了“矢”(即“箭”),所以,它是装箭用的盒子。后来此字用得不多了,搞简化字那帮人便不认识,将“醫”字简化成了“医”。今天要讲的字是“醫”,也就是“醫院”“醫生”的“醫”。这个字是形声字,上声下形,还有会意字的意味。上面的声符“殹”也是形声字,也同样含有会意字的意味。这种字,古人称为“形声包会意”字,左声右形兼会意。这个“殹”字最容易让人误解,觉得“殳”也像是声符,因为“疫”字里也含有“殳”,“疫”和“殹”的读音比较接近,上古时甚至是一样的。其实,“疫”字的声符是“役”,因为是指大面积流行的疫病,且多在军人中传染,所以用“役”为声符,组成“疫”字时,将“彳”省去了。那么,“殹”中的“殳”应当和“役”中的“殳”算做同声了?又错了。“殹”的声符是“医”,而它的形符“殳”和“役”的声符“殳”不是同一个字!尽管看上去是一样的。“役”中的“殳”下面是右手,上面是像长矛一样可以挂旗帜的兵器,所以用来指士兵。而“殹”中的“殳”,下面也是右手,而上面则像是鼓棰,也可以写成“攴”,有时还可以写成“攵”,如“敬”的右边。隶变的时候,将这些相近的字形弄混了。这个“殳”和“敲”、“寇”、“殺”、“段”、“殴”等表示打击的字的义符是同一个,与“役”的声符“殳”是不同的。現在我们明白了,说“殹”是形声包会意,就是指,左声右形,按会意解,就是敲打箭匣子。“敲打箭匣子”时自然会发出声音,而这声音不像钟鼓那么悦耳,更不像银铃般的笑声,是比较闷、比较难听的,进而转指人生病时发出的“呻吟”声。“醫”下面的“酉”是“酒”字的初文,“醫”也是“形声包会意”,按会意解,就是人生病发出了声音,要想治这病,就需要用“酒”。所以,中国古代的医术无外乎四种,一是针灸,二是吃草、吃虫、吃矿,三是贴膏药,四是灌酒,这样就可以包治百病。在用前三种方法时,配以第四种灌酒,效果更佳。“酒”真是好东西,可以杀菌,可以消毒,还可以麻醉止痛。受了外伤,在伤口上洒上酒,便不易感染;吃坏了肚子,喝上几杯酒,杀一杀肠胃里的细菌,也能治好;要接骨续骨,会比较痛,就喝上半斤酒;如果遇到了瘟疫,比如流感、SARS、MERS等病毒性的传染病,就更需要酒。军队是用酒大户,军人喝了酒既能壮胆又能够防瘟疫。有砖家批驳说,酒能治病毒?谣言!这些病毒是在呼吸道和肺部行凶的,喝酒喝到胃里了,不可能会有作用。这就是砖家不懂了。虽然酒入愁肠,但是能化作灭毒剂。酒气(含有酒精的气溶胶)会在呼吸的时候变成二手酒,吸入呼吸道和肺里的。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闻一闻酒不就行了?不行,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闻的。特别是中国的酿造酒,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微生物,它们配合着酒气,才能做到里应外合,共歼病毒。病毒会大量快速地复制,这种复制,像蒿草长出分枝一样快,会迅速覆盖良田,如妖魔一般,也就是“孽”(浅人有改写成“蘖”的)。酒能让人麻醉,让人呼呼大睡,也能让“孽”的速度变缓,给身体产生抗体的时间。1918年持续两年的大流感,从北半球的欧洲大陆到美国,再蔓延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一波一波地杀死了上亿的地球人。可是中国却是比较轻的,就是因为中国的医术强调以“酒”攻毒。广东、上海严重些,因为那里的人酒量不行,不会喝,只好用银翘汤代替,自然不如酒来得直接,来得快。有人会说,这就奇怪了,十七年前的非典、今年的王冠病毒不都是在全世界饮酒量最大的中国爆发的吗?其实翻翻古人书,就明白其中原委了。比如,《诗经》中的《十月之交》,就讲了为什么会有天灾,当然也有人祸。里面有这么一句:“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说是有的灾害,是匪(非)自然的,那么,“悠悠我里,亦孔之痗”(mèi),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传染病。《尚书》也说:“天作孽,或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逭”(huàn)的意思是逃,逃出生天的逃。孟子比较狠,借用的时候,将“逭”改成了“活”,也就是现代流行的成语“自作孽不可活”。其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天”(大自然)生出的“孽”(病毒),人是可以“违”(抵抗)的,但是,自己作的“孽”,那就没有办法了。有酒,也未必能“醫”得了。(编辑
2020年2月27日
其他

李铎 || 说“蠢”

(上一篇《说“愚”》被删了,便决定禁言。可是这篇说“蠢”的文章,已经进入编辑程序。责任编辑说,如果不发,要赔偿损失。所以,只好再发这一篇。如果,你觉得不好,可以忽略,没有必要举报,因为有人想借机学习汉字呢!)“蠢”是个形声字,“春”为声符。我在多篇文章中强调:声符是字的核心,字只是声符的宿主,明白了声符的意思,就大致明白了该字的意思;而“形符”,仅是起到分类作用,通过它,可以知道该字义所指大致的方向。所以,要弄明白“蠢”的意思,就要先弄明白声符“春”字的意思。书法家写“春”字,总爱写成“萅”,这是“春”的本字,“春”这个字形是隶变的结果。“萅”,是形声包会意字。这个字的构成,上面是“草”,下面是“日”,意为,在阳光的照耀下,草木开始生长。中间的“屯”是该字的声符,所以欲解此字的含义,又得从“屯”说起。“屯”字两读,很多人容易读错。常见的读音[tún],义为“聚集”,如“屯兵”;也指人聚集的地方,也就是“村子”。常常用作地名,如“三里屯”“李家屯”等等。但是这[tún]读音的“屯”,并非该字的本义,是假借来的,假借以后,音又有了点变化。另外一读,今天虽然不常见,但是,古代则是高频的常用字。它作为《易》中的一个卦名,古代人是离不开的。这时读作[zhūn]。读作[zhūn]的“屯”,是“屯”字原有的未经假借的本字。“屯”是会意字,一棵草,弯弯曲曲从地里长出来。人类通过自身生儿育女的体会,认为“生”孩子是“极难”的事,推及万物,认为草从土地里长出来,像人生孩子一样难。所以,“屯”虽然表示阴阳交合后,万物初生,但是,总含有“难”的意思在里面。因而,《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虽然艰难,但是万物总是要生长的,人类总是要繁衍的,就像在阳光的照耀下的草木的生长。由此,造出了以“屯”为核心,外加“草”和“日”的“萅”字。作为“萅”的声符的“屯”,带到此字中的主要义,是草木生长。进而指草木生长的时期,就是季节——春天。人们喜爱春天。到了春天,草木萌发,紧接着会百花齐放。当然,初春时高速繁殖的病毒,是抗不过百花盛开的,在花香的袭击下,病毒会渐渐变弱,甚至消失。春天,也是动物们的好时节。一声春雷响过,小虫子们开始从地里钻出来,鸟儿们高兴了,大量的高蛋白食物来了,因为小鸟也要繁衍后代呀。抓住这大好的时机,哺乳类的动物,不仅要忙于捕猎,也要忙于生儿育女。虽然人类在生儿育女方面,不再受季节限制,但是几百万年留下的基因依然如此,春天是怀孕的最佳时机,也是求爱最容易成功的时节。所以,“春情”开始萌动,三月三的时候,青年男女开始在新郑的双洎河畔,互诉衷情,过上了中国的“情人节”。这样,“春”字中的“萌动”、“动起来”的意思就越来越多,而“动”得最明显的当然还是虫子,所以,下面加形符“虫”成了“蠢”字。那么,人是比较含蓄的,虽然也付诸行动,但是更多的是心里“动”,所以,又造出了表示心动的“惷”字。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字,“蠢”和“惷”,细分,是有区别的,但是古人总爱“混言之”,“混言”则不别。这两个字,都可以和“愚”搭配构成“愚蠢”或者“愚惷”。当然这也比较讨厌,两个意思差不多的字,选一个固定下来比较好。“蠢”字被选中了,因为这“蠢”更多的是指行为,而不是指心态,用心字形符,便有些字不达意。梳理完毕,我们也明白了:“蠢”的基本内涵是“动”,往往是行为上的“动”。“动”不好吗?我们不是常说“要行动起来”,“要以实际行动捍卫XXX”么?可是,这“动”之前,一定要多加思考。不思考就“动”,便是“蠢”。因为虫子从土里爬出来时,是没有思考的,是本能的,是“蠢”的,结果会被鸟吃掉。我觉得,这也与人的性格有关。有的人是急性子,一遇到事,立马行动起来,便往往容易干“蠢”事。但是,慢性子,也很讨厌,遇到事,不论大小,当断不断,往往会误了时机,这不叫“蠢”,而是“蠢”的反义字“笨”。春秋时鲁国大夫季文子是典型的“笨”人,他当“中堂大人”多年,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不做决策,致使鲁国错过了许许多多发展的机会,由超级大国沦落为发展中国家。所以,当孔子的学生谈到季文子,说他不论干什么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就批评说:“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必要“三思”,“两思”就够了。一般人,也就一思。还有一些人,一思都没有,那便是“蠢”。今天,我们常常把“愚”和“蠢”合成一个词来说。“愚”和“蠢”是不一样的,“愚”仅仅是知道的少,知识量不够;而“蠢”则是“蛮干”,凭着一时的冲动去干。
2020年2月19日
其他

李铎 || 说“疾病瘟疫”

说汉字前,先说说现在正在全球流行的西文词,coronavirus。这个词,玩电脑的人,看到后面的virus,就知道了,这是种病毒。而前面的corona,认识的人就不多了。丰田生产过一款汽车,叫corolla,汉语译作花冠,和corona算是同源词。它们的源,也就是“核心词”,是core,词义也刚好是“核心”,还是植物的果核。由它变化而成的词,与果核就会有点像,圆形、从中心向外散开,又紧密地团结在核心周围。corolla就是这样,如果再变形一点成coral,是珊瑚。corona则是太阳的日冕、月亮的月华。如果日食、月食时去看,像是太阳、月亮戴了顶发光的草帽。这帽戴到人的头上,自然不再叫日冕或者月华,而叫王冠。王冠不是谁都可以戴的,只有国王才可以戴,所以再给这个字后面加上te,变成coronate,就是国王登基的时候举行的盛大活动——“加冕”。这是动词,名词还要变成coronation。我不理解的是:加冕活动,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可是再把词尾稍微变一下,成了coronach,竟然成了“葬礼上唱的挽歌”。所以,西语词有点没道理,有点乱。想想也是,欧洲那巴掌大的地方聚集着那么多国家,那么多种不同而又相似的语言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渗透,词义不乱就说不过去。Coronavirus在汉译的时候,比较多的译法是“冠状病毒”,我觉得不妥,因为“冠状”是用来形容某物的,不如直接译成名词加名词,比如译成“核心病毒”、或者“王冠病毒”、或者“加冕病毒”、或者“挽歌病毒”,都比“冠状病毒”更加信达雅,尤其是“挽歌病毒”,雅得不能再雅了。这个词是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大致相当于汉语的“会意字”。东汉许慎将汉字造字归纳为六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浅人以为后两个是用字方法而非造字方法)。象形字是画出来的,就是看见个什么东西什么样,比照着画,如日、月、山、川、鸟、鱼等等,这是最简单、最直接、同时也是最幼稚的造字方法。因为初民,在初造字时,还相当于现在四五岁孩子的智力,要说到某一物,就直接画出来给人看。指事字是在画的基础上,加一笔用来指明更具体的部位,或者略抽象点的东西,如一、二、三、刃等等。就拿这“刃”字来说,它是刀上的某部位。如何向别人表述清楚呢?就先画个“刀”,再用个点来指明,是这里,不是别的地方。干这种事最多的,差不多是八九岁的儿童。会意字,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你已经知道意思的字组合在一起,让你猜它的意思,如“休”、“林”、“森”等等。这种字,大概相当于十一二岁少年造出来的。如唐代武则天造的(点此阅读《武大妈造字》),清一色,全是会意字,幼稚之故也。人在智力各方面完善后,则造出了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才是汉字的主流。西语因为本身是拼音文字,音已在其中,就一直停留在会意字的阶段没有再发展,西人的智力自然也发展缓慢。“疾病瘟疫”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虽然发音各异,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的形符(也叫义符)“疒”字。“疒”,俗称“病框”,读作[nè
2020年2月8日
其他

李铎 || 优秀的,未必是能适应的

四十二天前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发表一篇新文章,而这六个星期,完全沉默了。关心我的朋友,就开始私信我:“号封了?”“被禁言了?”这怎么可能呢?我这么听话的人!其实是因为我想干一件大事,也是最终让我在大过年非常非常痛苦的大事,那就是,亲自重新改造我的“铎码输入法”。二十五年前,我购买了第一台电脑。搞文科的人用电脑,除了玩游戏,就是写文章。写文章,就需要好的输入法。最简单的输入法当然是拼音,可是我认为:凡事易学易会的,一定是最坑人的;而难学的,一旦学会,未来的受益就会更多。(【定理一】)所以,我决定放弃用了几个月的拼音,改选形码。形码是比较难学的输入法,没有人教、没有教材就更难学会。当时最流行的形码,是五笔字型(也叫王码),操作系统中没有,需要另外购买,1.4吋的小软盘,打折后130元。有位朋友说,他认识软件店的老板,不要他的软盘,只给装一下,10元工钱即可。这当然好了,还不算盗版!可是,那时的电脑病毒,比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还猖獗,我每隔几天就要格式化重装一次系统。有人问,你不装杀毒软件吗?那时软件界正处在原始积累时期,杀毒软件多是黑心软件,病毒大部分是杀毒软件公司自己开发的。他们为了卖杀毒软件,隔一段时间就放出一款新的病毒。杀新病毒,就要升级软件,就要给他们交升级费。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故意使坏,所以不购买任何杀毒软件。电脑染上病毒,和人染上病毒很像,也是开始发热,工作效率变低,打一个字半天没有反应。这时,一定要赶紧备份文件,准备格式化硬盘,重装系统。晚了,病毒在电脑里肆虐,会将文件无差别地给破坏掉的。重装了系统,就需要让店主再装一次五笔字型,不仅麻烦,还更花钱。于是我悟到:凡是想省钱的事,都不会有好结果,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花的钱越多受益越多,哪怕是被骗(被骗的钱越多,就越长记性)。(【定理二】)正当我准备连软盘一起购买输入法软件的时候,WINDOWS32中文版来了,它自带郑码输入法。郑码和五笔字型一样,都是形码。形码的第一个发明人是大文豪林语堂。当初,他仿照英文打字机,将汉字拆成五种笔型,即横、竖、撇、点(含捺)和拐(如纟、廴等),按部件依次击键,打出自己想要的字。郑码的发明人郑易里先生(编《袖珍英汉词典》的那位)便是据此来研究形码输入法的,他是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的老师。这两种输入法编码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在键盘上的分配不同。五笔字型将拆分后的汉字部件依据键盘的布局来安排,而郑码则依字母顺序来分配。五笔字型适合纯中文打字员(一般不会输入英语)使用,而郑码则适合白领,因为越用越熟悉英文键盘的序列,在需要写英文文章时,还可以盲打。那时电脑里的汉字总共只有6763个,使用26个字母,每字或词编四键,可以编近45万个字词,这样几乎不会有什么重码。当然啦,空间越大,自由度就越高,冲突就会越少。(【定理三】)写文章,我最恨的就是重码,因为选字严重影响写作的思路,我便下功夫练郑码。没有任何教材,没有人教,我就亲自用键盘一个一个试,然后研究它的编码规律。录入速度,从最初的一封信写18个小时,发展到每小时8千字,5个月后,一部80万字的书稿(《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顺利完成了。不久,WINDOWS95出来了,不再是6763个汉字,而是20902个汉字的GBK字符集,里面有大量我需要的字,如“璟”、“璠”等字,此前书稿出版时这些字都是我手写在胶片上的。郑码依然是系统自带,而且同时支持这20902个汉字的输入。让人痛恨的是,编码人不负责任,就只是编码而已,常用字大部分都重码。为什么?因为很多字,简体和繁体的编码完全一样,这样,每输入一个字,我都要停下来选一次字,录入速度立即从8千降到2千多。没法用,没法写文章。我认定:凡可选项多的,一定是不可取的。(【定理四】)考虑过换仓颉码,也考虑过换大易码,这两个不会出现繁体和简体重码,可是这两种输入法在简体版的WINDOWS95里不稳定,常常打出来的是乱码。还考虑过换回五笔字型,可是五笔字型的发明人正忙着数钱,没功夫给这GBK编码,很长一段时间就只是能打出6763个汉字。最终,我决定自己编输入法:万事靠人,不如靠自己。(【定理五】)自己编输入法,最重要的思路,是将繁体和简体分开,分成两个输入法。这样,就解决了繁简重码的问题。但是从简体字到繁体字,存在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问题(即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对多”)。如简体的“后”,对应繁体的“皇后”和“後面”;简体的“松”,对应繁体的“松树”和“輕鬆”;简体的“范”,对应繁体的“模範”和“范仲淹”等等。于是,我制作了一个“简繁一对多汉字表”(二十多年来,网上广泛传阅的,都是我做的那个字表,其实还很不完善,抱歉啦),将数百组繁简关系字,在字组(词)编码中解决掉。其次,彻底放弃原来郑码输入法的词库,根据三古(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文献)专业的特点,编入了大量与古代文化相关的词语,从而使输入效率大大提高。当然,一般的科技用语,如“二氧化碳、高锰酸钾、聚氯乙烯”等等还是要有的。第三,严格消重,将重码率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这样,可以实现盲打。写文章时可以闭上眼睛,嘴里叼着烟,双手在键盘上随思绪飞舞。心灵自由,才会有言论自由;有言论自由,才会有好文章产生。(【定理六】)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编码完成。那时,编码完成就等于输入法做成了,因为操作系统自带“输入法生成器”(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没了)。录入速度提高很快,录一般的文章,每小时可以达到1万字,因为大部分是词组方式录入,每字平均1.2次击键,每秒可以击四、五键,可以录入三个字(手笨的如我)到四个字(手巧的如本文编辑)。比说话速度快很多。一般说话,每小时也就七八千字,而我录入古代典籍也能达到七八千字。也就是说,一部《史记》,一周就可以录入完毕,错误率也极低。习惯了简体的输入,一键切换到繁体,依然按原来的编码来输入,便可“打简出繁”,实现“繁体输出”。这样就不会出现错误的繁体字,还带有智能化的特点呢!当时为微软编输入法的教授说,我的输入法思路远远领先于微软和其他输入法。领先在哪里呢?一、重码率低。我将不常用的字锁起来,让这些“冷字”重码重到一起去。二、拥有面向文科人员的超强词库。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文献三古学科常用的天干地支、人名、作品名、古代年号、地名、成语、惯用语等等专业词汇,都是词组。三、将电脑中的应用也都编到输入法中。比如正写文章,突然想调用计算器算个数据,只需要输入几个字母,计算器就跳出来了。四、查询功能。比如你刚输入了“武汉”,然后再接着输入baid,就直接调出百度检索“武汉”,输入wiki则调出的是维基百科的内容。还有天气呀、股票呀、地图呀,等等等等。写文章时,临时想干点别的事,都不用最小化自己的工作界面,输入几个字母就可以调出几乎所有可能需要的应用。因为配有超大字符系统,自然会有很多字不认识,又不是拼音码,这时,如果想认识这个字,按个快捷键,就调出输入法内置的字典、词典。给专业人员准备的是《康熙字典》,録入、写作、学习都不误。比如你录入“鄂”字时,突然想到这几天有人将“惊愕”写成“惊鄂”,将“噩梦”写成“鄂梦”,那么,“鄂”是不是真的与那两个字通假呢?按一下快捷键,《康熙字典》调出来了,而且正是“鄂”字的词条。原来,它们还真的是通假字呢!五、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自己的词库添加到输入法中。六、不仅软件免费,还免费办了好几次培训班。培训过的人再去培训更多人。好的输入法一定是难学的。但是,如果原来什么输入法都没有用过,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优秀的形码,也不是很难(虽然比拼音难)。北大一些刚入校的学生,入校前用电脑的机会不多,虽然会拼音输入,但是时间不长,学铎码输入法非常快,差不多一两周就进入了正常的录入阶段。但是原来比较熟练掌握了拼音或五笔的人,差不多都难以坚持下去。改旧习惯太难,一不小心就又按拼音击键了。当时培训输入法,有一个小班是中文系年长些的教授们,最后他们全放弃了。正是:习惯最难改。(【定理七】)可能有人会问:铎码输入法已经这么优秀了,干嘛还要改造,而且还亲自改造呢?这是因为,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汉字,发现自己二十多年前建立的汉字表不够规范,想编一个完全以“规范汉字”(也就是“正字”,注意,不是港台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他们使用的“繁体字”很多是“俗字”,“正”“俗”恰是相反的概念。这“正字”或许会成为未来的汉字标准)为汉字码表的输入法,不再“打简出繁”,而是该字什么样,就按它自己的样子来拆字、编码。我的码表共有12万行,超大字符(扩展B和C及以后的)本来就是按其字型编的(十年前就花了半年时间编好的),可以不用动。减去这5万行,还有近7万行,2万是单字,5万是词组。算了一下工作量,每小时可以编一千行,每天利用休闲时间(之前都用于写公众号文章了),可以编两至三千行。这样,一个月应当可以完成。可是,编着编着,速度就降了下来。我最恨重码,编的过程中要不断去解决重码问题(简称消重),速度便不断下降。一个月过去,才编了一万行。这样下去,要干半年?!!而且后期还要再次消重,一年都未必能完成。一年不写文章,那还算文人吗?我干什么事,一旦发现比原来设想的麻烦多了,不是放弃,而是反省,一定是什么地方错了。因为:凡是超出你预算时间过多的事情,不是事情本身的问题,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有问题。(【定理八】)计算机时代,不该亲自坐电脑前给一个个字、词编码,而应当将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自动去完成。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要写程序,我已经十多年没有写过这类程序了。过去,我要求程序员写代码,必须先写出伪码来,几乎每行都要写注释,但是我自己写程序从不写伪码,也不写注释。今天再翻出来看以前写的相关程序,很多地方我自己都看不懂了。这次改了这毛病,先做算法研究,写出伪码,推敲数遍,觉得可行再去写代码。我决定只编单字,也就是2万行。我不编简体,简体字输出时自动转换。5万行词组,让计算机帮我根据构词规则,自动完成。先将这2万字依据词库用字,提取出常用字4703个,原因就是:没有组词能力的字,一定不是常用字。(【定理九】])先将这4703个字编码。编码后,5万行的词库自然就解决了,计算机运行程序只需要几秒钟,而且不会因为犯困而编错了码。为了减少重码,省去编码中消重的时间(这是最耗时的人工劳动,而且还得亲自做),决定也交给计算机做。从数亿汉字的文献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三千万字当语料,做出字频表。依纯客观的字频表来消重,而不是依据自己的感觉,规定:一键打出的是最常用的26个字,两键打出的是676个常用字或词组,三键和四键用于其他字、词。重码时,高频的三键,低频的四键。词组用四键,和单字重码时,单字(可能是非高频的)均使用三键来消重。重新计算工作量,重新规划时间,虽然大部分时间要花在程序代码上,但也会省去大量的给汉字编码的时间。规定每天工作四个小时,这样除夕夜便可以完成。可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多花了五天时间。大年初五,BUILD完成!安装完,满怀着喜悦的心情,将原来的输入法删除,使用全新的铎码正字输入法!从此写文章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初步估算,录入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小时一万五千字!然而,面对着这全新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入法,我却掉下了辛酸的眼泪。因为,我完全无法输入了。此前二十多年的录入习惯,改不了!每一个字、词,录入时都要重新分析它的编码,根本没有办法用它写文章。过去录入一百字,一分钟以内,现在却需要一个小时以上!虽然,新的输入法比旧的科学、合理、规范,但是不能使用,因为旧习惯太强大了。除非,我原本就不会用电脑打字。这两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且要将这思考写下来(就是本篇)。一个社会形态,何尝不是如此!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让每个人都固化在其中,现在看到了一个新的、更优秀、更合理、更公平的社会形态,中国人能接受它、适应它吗?除非,不生在、不成长在旧的文化形态中。我也明白了有识之士选择到异国他乡去生孩子、养孩子的道理。旧的铎码输入法,我还会继续使用下去(现在正在用),使用中也会修修补补,优化一点点。这新的、优秀的、合理的、规范的,只有删除了。这四十多天,也不算纯浪费时间,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未必是能适应的。(【定理十】])因为知道有更好的输入方法,还依然使用不好的,就会有点痛苦、有些无奈。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再承认它是最优秀的输入法,就像我生长其中的文化传统,我过去一直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完美的文化形态。(编辑
2020年1月31日
其他

蟹、诗酒文化(之五)苏轼和章楶

北宋时期,文学泰斗兼政治明星,多是一窝一窝的。最著名的是三苏、三王、三章。三苏,就是父亲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三王,是王安石和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礼(如果再加上儿子王雱就是四王了)。三章,则是本家关系,由章惇、章楶和章衡组成,年龄最长的章衡是章惇的侄子,章惇比侄子小十岁,比本家兄长章楶小八岁。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试,苏氏二兄弟同榜登进士第。苏洵则不屑于与儿子们同场考试,罢考,但是他已是名声在外,后来皇帝特别给了他进士待遇。王家中王安石进士登第早一些,王安礼则比苏轼晚两届,王安国十三岁时文章就被时人传颂,科举则因多种原因没有成功,和对待苏洵一样,皇帝也特别赐了进士出身。比较有趣的是章家,章惇、章衡叔侄俩与二苏同场考试,礼部发榜,侄子章衡得了状元,叔叔章惇气得发疯,殿试也不参加了。过了两年又来考,也得了个状元,这才安生。而章楶,临到考试,父亲被抓,为了营救父亲,便没有参加考试,一误就是八年,最终也得了状元。三章三状元,比苏家强。论文采,这三苏三章三王都差不多。由于苏轼常年遭贬,不遭贬时又常常为躲朝内纷争,自请外放。闲暇时较多,又酷爱酒,喝了酒不写文章的人,就不是真正的文人。所以,苏轼就写得特别多,传世作品也多,尽管宋徽宗曾下诏要尽焚三苏等人的作品。三王三章和苏辙都是大政治家、军事家,政治上建树颇丰而文学作品相比苏轼就少一些。苏轼与这些人的关系,除了父亲和弟弟外,就数与三章的关系近,其中两位与他是同榜进士。章楶虽然不同榜,但是爱好诗词,与苏轼关系自然更好些。王家的王安礼则是在苏轼出事(乌台诗案)时,直接站出来保护苏轼的,对皇帝大声说:大宋的人民不能因言获罪!乌台诗案处罚结果,因为王安礼之力,朝廷也没有过重处罚苏轼,让他到黄州去锻炼锻炼(由部级降到无权的副处级)。乌台诗案涉及人比较多,平时唱和的四学士等人也都遭贬。其他人更不太敢与苏轼来往,唯独章楶,依然与苏轼唱和。章楶当时常常带兵与西夏打仗,离朝廷内的斗争略远一些,在苏轼刚到黄州不久,便写信安慰他,还寄来了自己的一首词《水龙吟》。因为是写杨花的,又称《咏杨花》,或者《咏柳花》。杨和柳都是柳属的树木,杨并非今天的杨树,而是指枝条短且硬的柳,而柳则是柔且长的柳。春天将离去、夏天就要到来时,柳絮便会满天飞舞。古人诗词里写到杨花的不少,尤以唐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读去声),惟解漫天作雪飞”最为著名。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别的花都在争奇斗艳,而柳絮则只会像雪花一样,在天空中飘呀飘呀的。但是,章楶的词则不同,它是专写柳絮的,是咏物词,写了柳絮的形状、动态,还联系到闺怨,写怨妇思夫之情。全词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摇荡,有盈盈泪。上阕的尾句最为生动,写柳絮即将落下时,风一吹便又飘了起来,就像人的忧伤一样,心刚刚平静下来,可是一阵风来,便又陷入绵绵愁思之中。下阕则让柳絮飘落到思妇的床上,最精彩的四字是“才圆却碎”,以此喻梦,含蓄雅致。至于它的归宿,则是随水而漂流,留下的仅仅是“盈盈泪”,这“泪”既是柳絮所化,又是思妇眼中的泪水。这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妙品,所以,章楶将它寄给了苏轼。虽然章楶在行军打仗之馀,也会写不少作品(毕竟是状元出身),但是大多都没有传世,而这首词却不仅传世,而且引来了无数人的评点,大概与苏轼的和词有很大关系: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唱和别人诗作一般比较难,要按人家原来定的格调来写,要有风、有情、有人、有柳絮的归宿。章楶词,人与花是分离着写的,而苏轼则是从花到人无缝转换,显得更妙。章楶的“点画青林”也是神功,如果他的作品多留下一些,中国文学史教材还要再加一节专讲章楶。这是苏轼第一次遭贬,刚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心尚有馀悸,所以,他给章楶写信说,这首词就不要外传了,免得那些御史们又找出什么敏感词来。章楶肯定没有外传,可是过不久,苏轼觉得没事,便忍不住,自己外传。我也一样,本来写的文章,看到朋友们不喜欢,便不想发公众号,可是不知哪一天,自己还是忍不住又发了,像本篇。苏轼第二次遭贬,几乎是被往死里整的,因为被贬到了鸟都不下蛋的地方——惠州。有文学史家说,这是奸臣章惇害的,实在是冤枉了章状元。章惇和苏轼是好友,虽然他爱苏轼之深不如章楶、章衡,但是因为两人年龄相近(章惇比苏轼大两岁),刚中进士时,还都年轻,在一起玩的时间比较多。有一次,他俩一同游山,看到涧对面绝壁很适合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章惇又是打拱,又是作揖,请苏轼在上面题个字,苏轼不敢过去。章惇便跳过深涧,攀爬到绝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这“来”就是“到此一游”的古代语了。写完回来时,苏轼拍着章惇的背说:你小子未来会杀人的。章惇不解,苏轼说,自己的性命都不看重,怎么会看重别人的性命呢?章惇大笑。元祐年间,司马光和章惇同时为相,司马光的口才比章惇差太多,加上年纪也有点大了,章惇老调侃、揶揄司马光,司马光痛苦不堪。这时,苏轼出面劝章惇说,不管怎么样,这老光是已经出了大名的(瞧瞧那部《资治通鉴》),跟出了名的人过不去,别人会怎么想?并且举了个“很不恰当”的例子,说刘备时,有个叫许靖的家伙,只会夸夸其谈,草包一个,但是名头很响,刘备不想用他了。谋士就劝刘备说,许靖已经出名了,如果你不用他,别人以为你与名人过不去,刘备只好封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听苏轼这么一劝,章惇便不再调戏司马光了。看这例子,总觉得苏轼内心深处也不大瞧得起这位砸过缸的司马光。章惇在苏轼第二次遭贬中,是替皇帝背锅的,最恨苏轼的是哲宗皇帝。因为,哲宗即帝位时,还不到九岁,由他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每天哲宗陪着上朝,高太后不是坐在皇帝后面,而是坐在对面(清代便改了这种坐法),这样,所有的大臣都用屁股对着皇帝,请示工作,讨取圣旨。哲宗没有任何表决权,即使举举手也没有人看得到。那些年,天天如此,我想,哲宗心里早就发了毒誓:等我亲政了,让这些屁股们好瞧!那么多大臣,为什么唯独对苏轼这么狠呢?这是因为高太后还派苏轼当哲宗皇帝的老师,先是以翰林学士身份,后来以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身份。当然,苏轼每次灌鸡汤的时候,哲宗只能点头称是,估计心里不断念叨着:以后要整的第一个就是你这老家伙!先祖立了规矩,不杀大臣的,所以哲宗亲政后,就将苏轼贬到了惠州。这里章惇一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表面上是替哲宗报仇,贬地甚至比发配犯人之地还偏远,而实际上,苏轼在惠州过得很舒坦,比在黄州的日子还好,这期间写了大量的诗、词、文。不是说惠州不好么?为什么章惇安排到惠州反而让苏轼过上了好日子?那是因为,苏轼的好友章楶时任广州刺史,还管着惠州,而惠州的知事(地区专员)詹范也是苏轼的朋友。这日子能差吗?詹专员有事没事,会到苏轼那里喝喝酒、聊聊天、写写诗。不过詹范因为官小,那地方又穷,送的酒也不会太好,达不到茅台级别,而章楶是封疆大吏,逢年过节,就会送茅台级的酒来。这一年的重阳节,章楶派人送了六坛子酒,当是用牛车,平稳不易碰碎,一百四五十里路,大概要走个五六天。他便又写了信,派人骑马先送到苏轼那里,半天功夫就能送到。苏轼收到信后,便在家里等呀等,不知道口水流了多少。重阳节这天到了,酒居然还没有到,苏轼便写下了这首诗: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第一句是说自己像陶渊明一样,听说酒很快会送到,高兴得手舞足蹈,忙打扫庭院回廊,洗干凈酒杯(觥读作ɡōnɡ)。第二句是说,六从事怎么变成乌有先生了?第三句讲,自己左手持着蟹螯,新捉到的呀,很鲜的,可是酒还没有来,只好在菊园里转来转去闻花香。最后一句是说,你章楶身为南海使君,应当像北海相孔融一样,拿来百壶酒款待咱老农民。(此诗句句用典,典故在前四篇都已讲过,可以直接点击粗体字的诗句,瞭解典故详情。)这首诗充满了喜悦之情,描绘苏轼等酒喝的样子,竟像小孩子等久盼的玩具一样,章楶读了一定会哈哈大笑。可是好景不长。哲宗得知苏轼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有好酒,还有蟹螯。这是贬吗?分明是进了军级干休所,不行!再贬,贬到海南岛去!(待续吗?不知道,要看各位转发的情况了)(编辑
2019年12月9日
其他

蟹、诗酒文化(之四)桓温品酒

上一篇讲到:王弘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乐得手舞足蹈,当即大醉。这可是茅台级别的酒,如果送二锅头级的酒,陶渊明会不会大怒而拳脚相加呢?当然不会。但是,历史上确实有因送不好的酒而被揍的,而且挨揍的是国君。庄子讲过这个故事,留下了“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成语。庄子讲得不具体,后来便有两种不同版本的解说。其一:战国时,楚宣王非常善战(狐假虎威的故事就由他而来,当然他是虎而不是狐),灭了陈、蔡等小国,算是称霸全球了。他召集诸侯国的领导人开会,各国领导人都带来了最贵重的礼物——酒。鲁国的国君鲁恭公迟到了,而且带的酒还不好。楚宣王大怒,训斥他,鲁恭公顶嘴说:我本来就不该送酒的,现在还怪酒不好,欺人太甚。便不辞而别。宣王更怒,立即发兵攻打鲁国。梁惠王很早就想收拾赵国,可是楚国与赵国是盟国,不敢轻举妄动。这时,看楚国忙着打鲁国,便迅速派兵包围赵国的首都邯郸。其二:这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讲的,比较有趣。说楚王大会诸侯,鲁国赵国都献上酒。楚国负责收酒的官员,先要尝尝各国的酒,发现赵国的酒好喝,便向送酒的提出,给自己另外送几坛子,可是赵国送酒的不肯送。再尝鲁国的酒,非常不好。这官员便将赵、鲁两国的酒调换了,然后献给楚王。楚王一喝,大怒:赵国送的这是什么酒,低度的!便派兵围了邯郸。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说明送酒一定要送好酒,不然送了酒还把人得罪了。什么是好酒,什么是劣酒,那个时代有个标准,就是“厚”的酒是好酒,“薄”的酒是劣酒。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高度的是好酒,低度的是劣酒。很多研究中国古代酒的砖家们说,中国古代没有蒸馏技术,所以都是低度酒,蒸馏酒到了元代才有。这种说法,简直是XXXX!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蒸馏造酒法!一般的粮食经过发酵变成的酒,如黄酒之类的,是带着酒糟的,即使过滤后,也比较浑浊,故称浊酒。浊酒口感较差,用几层布过滤后再喝,当然好了一些,但是还不是完全纯凈的白酒。人们从提取汞的蒸馏技术受到启发,也用蒸馏法,将浊酒再加温,上面加上天锅(像倒扣着的锅)煮酒,蒸气上升后冷却,顺着锅滴下来,便是清酒。因为还不知道酒精的沸点与水的沸点具体是多少,温度掌控不好,这时的酒里还会有很多水份,度数虽然高于浊酒,但是还不够高,那就再来一遍。最高可达九遍。我们今天常用的“酝酿”二字,许慎用互训的方法来解释,说“酝者,酿也”,“酿者,酝也”。其实两者是不同的。“酿”是粮食发酵而成浊酒的过程;而“酝”的声符“昷”是“温”的本字,像蒸馏接水之形,故有加热义,后加“氵”而成“温”,“酝”则是加热后接酒的过程。“酝”的遍数多,酒的度数就高,遍数少,度数就低。不过,也不尽然,这还与酿酒师的技术相关,火的大小掌握得好的,可能两三遍就能“酝”出比别人“酝”九遍还好的酒。那时没有办法测量酒的度数,就只有凭口感,感觉“厚”的,那一定是度数高的。度数高的,就比度数低的更贵,更易醉人。“厚”还可以称为“淳”,以致今天有“淳厚”一词,后来指酒时,将“氵”换成“酉”而成“醇”的。蒸馏酒是清酒,但是清酒未必就是蒸馏酒,因为清浊只是眼看到的,只有喝出来的才有分别。“酿”出来的酒,过滤得当,再放一段时间,也会比较清。而“厚”酒(“醇”酒),不是看出来而是尝出来的。至于有多高,我不知道。薄酒因为没有蒸馏,杂菌会比较多,不能久放。而蒸馏酒杂菌少,放一段时间,酒精也不会全跑了,如果密封得再好一些,可能味道会更好。《新书》说:“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论衡》说:“淳酒味甘,饮之者醉不相知;薄酒酸苦,宾主嚬蹙。”醇酒不一定是辣的,但是是容易醉人的。随着道士们炼丹技术的发展,蒸馏器也会越做越精,酒的度数也会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将高度酒当成刑具,惩罚犯人。高度酒那么难得,那么贵,怎么会舍得?有钱人就是任性。东晋时,王谢两大家族特别有钱。谢家有一位叫谢奕的,当了剡县的县令,要治一位老年的犯人,一般刑具使不得,大概怕出人命,就灌他高度酒。下面一段引自《晋书》:“初为剡令,有老人犯法,奕以醇酒饮之,醉犹未已。安(谢安)时年七八岁,在奕膝边,谏止之。奕为改容,遣之。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帻笑咏,无异常日。桓温曰:‘我方外司马。’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这位谢奕便是大名鼎鼎谢安的哥哥,在谢安的求情下放了老人。谢奕因出身豪门,官大不大都无所谓,当了桓温的参谋,对桓温也很不礼貌,尤其是喝了酒后(一定是高度的哟),甚至到了逼顶头上司桓温喝酒的程度,吓得桓温躲到南康公主那里(成了驸马)。这位桓温,上几辈都是儒生。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被江播杀了,他发誓要报仇。三年守丧过去,恰遇江播去世,桓温假扮吊客混进去,手刃了江播的三个儿子,从此名声大震。后来成了疆场上的英豪,权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是王导、谢安和陶侃的阻挠,他都想自己当皇帝了。桓溫有个毛病,就是不太会喝酒。当时的酒界名人是孟嘉,大概算是第一权威。孟嘉娶了陶侃的女儿,他自己的女儿又嫁给了陶侃的孙子,生了陶渊明,所以陶渊明爱酒的遗传基因可能就来自外公孟嘉。桓温不明白这酒辣辣的,有什么好喝的,请教孟嘉。“温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原来是酒中有“趣”,“趣”谁不爱呢?桓温便想尝试,也当个酒界名流。可是不会喝就是不会喝,只能表面装装样子。他动不动爱摆酒会请人喝酒,但自己分辨不出酒的好坏,充内行就比较难。他的秘书中,有一位品酒大师。每当得到一批酒,必先请这大师先品评个优劣。现在人品酒,要讲究看,看酒挂杯不挂杯(其实多掺些塑化剂,都挂得比较好);讲究闻,闻酒香是否持久(香精放多了,一定会持久);讲究口中品味,看滑溜不滑溜。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品酒之优劣,唯有这位秘书说的是真的,他不会在桓温面前说谎。那就是,喝一口下去!让酒慢慢下行,如果到了喉咙里就不动了,没有感觉了,尽可以将送酒的枪毙了,因为这是酒精勾兑酒。如果还能往下走,到了胸骨下方,即“膈”这个部位,也不再下行,是一般的劣质酒。能喝,但是不好。如果再往下,达到肚脐,那便是好酒。会不会再往下呢?脐下两寸四便是丹田,又叫下丹田或三丹田,这里本来是练气守气的地方,所以要“气沉丹田”,酒一般是到达不了的,但是如果能到达,便是顶级酒。白居易就喝过这种顶级酒,他说:“诗役五藏神,酒汨三丹田。”一般来说,酒分为能到“膈”或者能到“脐”的就行了。桓温让这酒秘书给这劣酒和好酒分别取个名。秘书想了想说,好酒呢,就叫“青州从事”,劣酒呢,就叫“平原督邮”吧。从事和督邮是两个官名。从事是州官,因为每州下有若干的郡,刺史管不过来,就让一些从事,每人分管一郡,没事了就代表刺史下去转转,视察视察。而各个郡,同样也有这种角色,不叫从事,而叫督邮,就是代表郡守到县里转转,视察视察。上一篇讲到陶渊明辞职的事,就是因为江州郡(不是州)派了个督邮来检查工作。陶渊明原来曾在王凝之手下当祭酒,尽管是做五斗米教相关的工作,但是级别上和从事是一样的,而且下去检查工作,是所有的郡都可以去的。到了郡里,郡守也要正装迎接,尽管级别上是平级的,祭酒毕竟是上面来的,而郡里的督邮这时连凑近说句话的资格都没有。现在让自己正装迎接过去都不会正眼看的乡里小人,你说难受不难受,能不能咽下这口气,所以才辞了职。现在明白了,从事是比督邮整整高一级的官员。为什么要将酒取名为“青州从事”和“平原督邮”呢?古人就爱玩文字游戏。这青州,下面有个郡,叫齐郡,“齐”和“脐”在先秦是不分的,这青州从事,下去的话,就会到齐郡,就是到“脐”,当然算是好酒了。平原郡下有一鬲县,平原的督邮要下去,就是到了“膈”,因为“鬲”是“膈”的初文。桓温听了,自然非常高兴,宴请客人时,说声:“传青州从事。”那就是被请的人比较有地位,要用好酒款待。如果犒劳部下,喊一声:“来两位平原督邮。”反正部下们也听不懂啥意思。但是久而久之,总会有人传出去的。在中国历史上,这两个词分别指好酒和劣酒,就流传下来了。(待续)(编辑
2019年12月5日
其他

蟹、诗酒文化(之三)陶渊明和王弘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说明:这是陶渊明《饮酒》诗的自序,我也想说同样的话。〗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写下二十首《饮酒》诗的是陶渊明。之后,苏轼开了“和陶诗”之风(大概文学史上最仰慕陶渊明的便是苏轼,陶渊明传世一百馀首诗作,他是首首都和的),自然苏轼的《和陶饮酒》诗也是二十首了。然后是他的弟弟苏辙,再然后就是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张耒。至南宋,此风更盛,又有李纲、陈造、滕岑、方回、俞德邻等人写下了和陶饮酒诗。这种现象也很有趣,一人写了二十首饮酒诗,引出了宋代二百首的和诗。毕卓虽然在诗歌界名垂千古,但是他并无诗歌传世,诗人们效法的只是他喝酒的做派。李白、苏轼等人爱酒,也用诗歌来传颂酒之德,却都比不上陶渊明。陶渊明之诗歌,可谓篇篇有酒。他诗中流淌着酒、散发着酒香,是中国“诗”与“酒”的完美结合,是“诗酒”文化的典范之作。说起陶渊明,人们最常说道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县令的故事。所以,后人就花费大量精力来研究,五斗米,是日薪?月薪?嫌少吗?如果给的工资是五千斗、五万斗,他还辞职否?理论上不会,因为不为“五斗米”嘛,如果是五十斗,或许折一折腰也是勉强可为的。是不是很搞笑?县令的工资有多少呢?陶渊明自己说得很清楚了:“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这是说,他之前做过官,辞了,为什么呢?性本爱丘山。可是,这丘山也需要打扮呀,比如想建一套大宅子,比如想搞个菊园,比如想天天喝茅台,没有钱不行。这句话里的“三径”算是隐语,因为东汉时的一位刺史,辞职不做官,回家盖了宅子,院子挺大的,院里有三径(三条路),但是只有两个客人常来。后人用“三径”代指隐士的大而无来客的豪宅。陶渊明不好意思直说,自己要购房没钱。而且,他还讲了他购房的目的,即“聊为弦歌”。所以他购房,不是用来炒的,也不是用来住的,而是想像孔子那样,办个学,收点学生,可是现有的宅子太小了,“弦歌”不起来。“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人家一听,好呀,不就是想挣点钱盖房子吗?就让他当了彭泽县的县长。明白了吧?当了县长,喝酒、养家、购房(不用贷款)、购车(也许不用,因为有公车)、供儿女上名校都是没有问题的。要知道,中国历代都遵循着“再苦不能苦官员”的准则的,欧美日可要好好学学。可是,他仅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县长,就辞职不干了。这样,豪宅没了,喝酒钱也没了!不过,身为名士,偶尔会有人送酒的。附近的农家,会送点劣质的酒,如二锅头之类。他也会喝到茅台级别的,送这么高档酒的人,自然是接近元首级的人物,这就是江州刺史王弘。王弘是王导的曾孙。那时的王谢两家,就是不做官,家产也多得数不清。但是,王弘不在乎钱,他父亲放了很多债,等他父亲一死,便将债券全烧了,一律不要百姓们还,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也没有问题。官员工资高,高薪可以养廉嘛。王弘职位高,做到帝师级。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做到江州刺史,以后进京做了宰相一级的大将军,而这江州刺史之位一直保留着。一个州的刺史算什么官呢?刺史本来是汉代设的一种牵制地方诸侯的监察性的官员,后来渐渐变成了实职。王莽时将州刺史改成州牧,东汉时又恢复为州刺史。这时的刺史随着诸侯权力的被削弱,权力越来越大。天下十三州,每州下辖若干郡,郡下再辖县。虽然到了六朝时期,战乱带来了政区划分的混乱,州也变得非常多,但是大州,如江州和荆州,依然是权力最大的。这两州的刺史,是副国级的。当了江州刺史的王弘,自然会想到,曾担任荆、江二州刺史的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自己的曾祖父与陶侃同朝为官,关系还不错。又听说过许许多多陶渊明的事迹,当然也读过他的大量作品,就特别想与之结交。王弘派人到陶家,说想去拜访,可是陶渊明不见。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怎么会见“五斗米”之家的王弘呢?这话怎么说?原来这五斗米,不是日薪、不是月薪,而是指五斗米教。《鹅、王羲之和贵族社会》(点击可以直接阅读)里讲过,王家当时信奉的是五斗米教,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王羲之信奉五斗米教,他的儿子王凝之更甚。王凝之负责镇守会稽,敌人马上要打来了,左右劝他早做准备,他便跑到道观里呆了一会儿出来,高兴地说,没问题了,天师将派鬼兵帮我们,结果大败而遇害。”王凝之是王弘本家叔父,还没有出五服。王凝之也曾做过江州刺史,陶渊明恰在他手下干过,也是没有干多久就辞职了。为什么,因为王凝之太过迷信五斗米教,还让陶渊明当上“祭酒”。“祭酒”本来是国家一级才有的,负责道德、礼仪等事务,州一级没有资格设。可是五米斗教却设有“祭酒”,相当于一个教区的牧师。王凝之设在江州的,只能是五斗米教的祭酒。而陶渊明骨子里是儒家精神,虽然也喜老庄,不过老庄对他来说是哲学,是精神食粮,不是画个符蘸蘸水就能给人治病的、念念咒语就能退敌的、到道观里能请来鬼兵相助的五斗米教。他不信五斗米教,让他当牧师,他能干下去吗?当然要辞职了。至于说他后来又辞彭泽县令,那是因为督邮(下一篇会讲到督邮的职能)要来视察工作,而这督邮又是自己瞧不起的小人,所以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2461页)意思是,我曾因不向五斗米教的王凝之这样的大人物折腰,辞了职。现在来一个乡里小人,还要我正装迎接,他X的,老子不干了。(“拳拳”二字,《尔雅》释为“爱”,“拳”字其实是“勤勉”的合读。)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原是吴国官僚之后,可是吴被灭了以后,就破落了,算是寒门。六朝时期,五斗米教盛行于门阀士族,尤以王家为甚。而寒门出身的人,一是靠苦读儒家经典,二是靠疆场玩命,才有可能成为达官贵人。他们不信五斗米教,而是以儒家学说为行为准则,陶渊明也不例外。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跟你个五斗米教徒有啥好聊的,不见!其实王弘这一支,对五斗米教并不是那么笃信,名字里也没有带那个“之”字。王凝之请鬼兵的事,简直就成了战争史上最大的笑话,和后来的义和团有一拼。所以,王弘并不是五斗米教徒,他执着地想见陶渊明,或许就是想当面解释清楚,也算是替本家叔父道个歉吧?可是,陶渊明不给他机会。王弘想,你不是嗜酒如命吗?那就先下酒为强。王弘打听到陶渊明要去庐山玩,便请一位认识陶渊明的朋友,在半路上备上茅台级别的酒,先由这位朋友请陶渊明到亭子里喝酒。别说喝了,闻到这酒香,陶渊明就已经忘了今天是来干啥的。看山?看山能有喝酒有意义么?正在畅饮时,王弘出来相见。这时,你总不能说是生病了吧?该不会在亭子里,左手拿着蟹螯,右手端着酒杯生病吧?加上美酒的调和作用(想与敌人和好,摆酒宴最合适,因为酒有缓和敌对情绪的作用),两人迅速“相为谋”。喝,喝,喝,聊,聊,聊,越喝兴致越高,越聊越觉得相见恨晚。王弘看到陶渊明没有穿鞋子,告诉左右,给陶先生做双鞋子。如果是今天,问一下鞋号就行了,可是那时候没有鞋号一说,需要实测,当然是自己拿着尺子量好后告诉人家一尺几寸几。可是,陶渊明演出了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一幕,脚一伸:“量吧!”散席的时候,王弘提出让陶渊明乘自己准备的大轿子(大概相当于奔驰S600),但是陶渊明不肯,说自己有儿子有仆僮,抬个滑杠就行(大概相当于小拖拉机)。没多久,鞋子送去了,当然也送了不少酒。后来,王弘想找陶渊明聊天,就备上好酒,到山上的亭子里、到菊园的田边、到小河畔的松树下请陶渊明喝。有时自己工作太忙,也会在节日,派人送酒来。王弘给陶渊明送酒很讲究,不派手下的官员去送,因为怕陶渊明看到官员而不高兴,便派临时在衙门里打工的协警送,这些人是不穿制服的,史称“白衣”。后来,王弘到京城当宰相,虽然还领着江州刺史,但是人已经不在江州。送酒之事,有一搭没一搭的。这年的重阳节,陶渊明看看,上次王弘送的酒已经喝完了,没钱买酒。没有酒,就对不起重阳节,也对不起菊花,心里那个烦呀,诗也写不成,就像我,没有螃蟹和酒没有办法写文章一样。他来到自己的园子里,摘了一大把菊花,愣愣地傻坐在地上,空对着菊花,无酒喝。难道今天就只能喝菊花茶了?正在这时,看到远处,有穿白衣的人来了。定是王弘派人送酒来的!陶渊明立即手舞足蹈起来。酒一到,根本来不及回家做菜,在园子里就将酒坛子打开,地上一坐,咕冬咕冬,过足了酒瘾,喝得大醉。有人会问,那螃蟹呢?其实,喝酒喝到什么菜都不要,那才是最高境界。(待续)(编辑
2019年12月3日
其他

蟹、诗酒文化(之二)毕卓和李白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禁酒令,元朝尤其频繁,因为元人本来就不习于中原的粮食酒,动不动就下个禁酒令。但是,酒业是越禁越繁荣。你不让喝,说明那一定是好东西。十几年前,茅台和五粮液价格一样,现在茅台价格倍于五粮液,就是这道理。曹操禁酒没多久,便迎来了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狂饮年代。晋代的管人事的最高长官毕卓(吏部郎),不是诗人,只是官吏,按理说应当不太会嗜酒如命。但是,他不按常理出牌,偏偏就嗜酒如命。现在知道毕卓的人不多,因为在历史上,他当官没有什么建树,更没有诗篇留下来,但是他却是后来诗人们崇拜的偶像。毕卓不是贪官,但是也不是好官,常常因为喝了酒而旷工。在无官不贪的年代,不贪,钱就少,有时酒钱都成问题。有一天,他想酒了,家里没有酒,只有酒香,他便凭着嗅觉,边走边嗅,终于找到一家酿酒大户。院里一坛坛的酒,散发着无法抵抗的诱惑。毕卓翻过矮墙,打开一坛,摸到一酒提,便开始狂饮起来。然后被抓,而且五花大绑,准备天亮后送交官府。天亮后,老板出来一看,赶紧喝令松绑,这是部长大人呀!毕卓酒醒了,但是面对着这好酒,依然不舍得离开,老板便让准备酒菜,接着喝,免费的。到了东晋,他虽然依然是官,但是他确实对当官没有多大兴趣。他的理想是年年喝、月月喝、天天喝、时时喝。他曾对人讲:“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一斛是十斗,过去量酒和量粮食用的斗大小不一样,酒斗是两升,就是差不多四斤吧。百斛就是两吨酒。两只手,不划船,任船随水漂流,右手持酒杯,左手里握着只大蟹螯,这成了中国文人争相效法的榜样,苏轼就大叫过:“蟹螯何不左手持?”螃蟹,最早只是叫蠏。后来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好好走路,总爱“旁行”,便加了个“旁”字,叫“旁蠏”。再后来,为了美观,后一字带“虫”,就给前一字也加了“虫”,“螃蠏”就比“旁蠏”好看些。再再后来,人们觉得这“蠏”字太宽了,也不好看,便将“虫”移到了下面。形式美一直是汉字不懈的追求。“蟹”字的声符是“解”。这个“解”字,是由三个字组成的会意字,即:刀、牛、角,本义就是宰牛。按说,宰牛就用刀和牛组合就可以了。可是牛骨头大,刀砍不开,必须根据纹理,根据牛的结构特点,找到易下刀的地方。角是牛身上最硬的部位,由它来组字,就是要告诉你,“解”不是砍、切,而是“分解”开。一位叫阿丁的宰牛高手善于“解”,他的事迹见于“庖丁解牛”的故事。水里的动物,一般来说,捉上来加几刀就可以吃,像鱼呀、虾呀、鳝呀,但是蟹不行。蟹需要先像解牛一样,一点点分解开。也有厨师干脆将蟹囫囵蒸了,交给食客自己去“解”。后来的宫女们,为了比手巧,除了能顺利“解开”,还能在吃完蟹后,再还原成原来的模样。所以,就用“蟹”字来指这种吃起来比较麻烦的东西。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后来吃螃蟹的人,是不怕麻烦的人。蟹,又叫“尖圆”。分辩蟹的雄雌是看蟹脐,脐尖的,是雄蟹;脐圆的,是雌蟹。实际上这“脐”是蟹的尾,只不过卷到腹部,看起来像是脐。吃蟹,最好吃雌蟹,雌蟹的脐圆圆的,到了秋天,掀开圆脐,可以看到如黄金般的东西,那是蟹黄,味道奇佳,而且极营养。那年代,患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少,水又没有污染,蟹黄可以放开吃。当下酒菜用的,就无所谓雄雌了,主要吃的是蟹的两只大螯,经过复杂的“解”后,吃里面细嫩的肉。蟹之为食物,不是很理想,原因就是麻烦且肉少,不如猪肉、牛肉(虽然也麻烦,但是麻烦的是阿丁,不是食客),切一大块,大口啃着过瘾。
2019年12月2日
其他

蟹、诗酒文化(之一)曹操和孔融

〖说明:重阳节是两个九重在一起,九为阳,且与“久”同音,喻意长久。这时,如果摆上一壶酒,便又加了一个“久”,更加喜庆。喝酒要有下酒菜,重阳这天,最佳的下酒菜便是蟹。每到霜满天的时节,蟹肥味美。可是,东京到现在还没有霜,日历上快要冬至了,而窗外依然一片绿色,秋意不足。不等了,我还是决定选几只北海道的毛蟹来下酒,这样可以写几篇有关蟹与酒与诗的小文章。讲讲酒的起源、讲讲蟹为何成为最佳下酒菜、讲讲古代品酒专家是如何判断酒的优劣的(这点很重要,现在讲品酒的多是被商家收买了骗人的)、饮酒吃蟹的方法等等。无法确定更新时间,若哪天有蟹有酒,便会更新。〗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酿酒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均饮酒量最大的国家。据《尚书》记载,中国在夏朝就已经有成熟的酿酒技术。“酒”字的初文,就是它的声符“酉”,本来上面那一横是水,下面是装有酒糟的容器,酒便是浮在上面的水一样的液体。后来这表示水的顶部变成了一横,更像盖酒坛的盖,便又加“氵”义符来表明它是属于液体类的。酒的出现,并不是谁着意发明的,就像青霉素、可口可乐的出现一样,是不经意的。原因就是,初民走出森林以后,进入了农耕社会。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就会有剩馀,吃不完的需要存储,可是又没有冰箱,不小心就会受潮,会变质,会腐烂。在人们准备扔掉这变质腐烂的粮食时,突然发现,里面散发出从未有过的香气,那就尝一尝,发现不仅味美,而且立即有了天仙般的感觉。其他的渔猎民族,往往农产品不足,而肉食放久了,不但不会有香气,反而是有毒的。所以,即使也出现了酒,多是树林中的水果放置久了而变成的。游牧民族,基本上不具有酿酒的条件,最多是从放久的牛奶羊奶中提取些有点酒味的饮料,量还都不大。当人们知道酒是好东西时,自然会涌现出大量的酿酒专业户,可是酒并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一大缸粮食,酿出来酒仅是“酉”字上面的那一层,其他的都变成了糟粕,猪都不太愿意吃。这样,酒就是特别特别珍贵的东西了,初民主要拿它来供奉神灵、祭祀祖先。当然,供完、祭完,有权有势的人便可以喝剩下的。酒除了味美、气香,更重要的是,会让人精神振奋,会让人胆子突然大起来。平时开车小心翼翼的,喝了酒以后,就会天不怕、地不怕,超速、闯红灯就当没事儿一样。当年樊哙如果没有喝上项羽赐的那斗酒,估计也就是怒怒目而已,但是喝了酒,他便能滔滔不绝地讲一番大道理,这才救下了刘邦,成了汉朝最大的恩人。所以汉朝人,对酒自然充满了感激之情。尽管酒贵,但是依然爱。实在买不起,就自己煮一锅饭,放它个十天半月的,撇出上面的一层,虽然不如专业的酒正宗,但是聊胜于无嘛。汉代,是酒的朝代。可是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突然发布了禁酒令,这下惹恼了当时天下第一学问家孔融。孔融从他二十辈前的祖宗孔子那里,继承了对酒的爱好,孔子惟酒无量,现在曹操不让喝了,简直是对孔家的侮辱!太没有道理了,而且是违背了“天理”的!当今酒鬼们常常乐道李白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宏论,其实这理论的知识产权是归孔融的。这正是孔融反对曹操禁酒令的依据,他在写给曹操的信中说:“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着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而且接下来举了一堆关于酒能治国安民的例子。曹操面对这大儒的一番大道理,反驳说,酒是有害的,桀纣就是因为爱喝酒才丢了天下,如果不禁酒,人人都会像桀纣那样,中华民族岂不是成桀纣民族了?看似有道理,但是,孔融再写信给他说,桀纣还好色呢!为什么不禁了天下人的婚姻?有人施仁义,国家却不强盛,难道要将仁义都禁了吗?曹操读到此,无话可说,一肚子气!难道我曹操就不爱喝酒吗?问问未来的人,谁不知道我是歌唱酒美的中华第一人。连东洋的田中角荣访华时,给他茅台喝,他都不满意,点着名说要喝杜康酒,是因为读了我的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正是我将中国酒文化推向世界伟大贡献的见证!可是曹操将禁酒的原因归为饮酒误国,明显是有问题的。将非因果关系强拉成因果关系,被法国的列维·布留尔称为“原始思维”。比如,看到燕子飞来了,说是送子的(参见《燕子、窟窿和孔子》)。再如,《晋书》载,有一年江南老鼠成灾,哪来这么多老鼠?说是螃蟹变的。螃蟹好好的不当螃蟹干嘛要变成老鼠?是因为国君失德、大臣不好好工作。再再如,今天出门摔了一跤,要想想原因,为什么会摔这一跤,想一想明白了,原来是昨天会场上有人白了我一眼。这种思维,缺了基本的逻辑,或者将不同的条件互渗,因果错位。原始人常常这样,所以列维·布留尔说这是典型的原始思维。这法国佬对中国文化瞭解太少,或者说根本不懂!你所说的“逻辑”是短时的、限于一地的、限于人的认知能力的,而我们中国人的逻辑,是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域限制、超越了人类认知能力的逻辑。这种认知逻辑,只会在人类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时证明是对的。比如说,日食了,是国君干了不正确的事;月食了,是皇后干了见不得人的事。现代人将这当笑话,是因为现代人的认识力还达不到对此的理解。比如,日本出现了强台风,是因为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左翅膀时慢了一毫秒,早几十年这样说的话,法国佬们又该说是笑话了,可是今天的学术界已经能够理解了,还取名曰“蝴蝶效应”。更重要的是,你们法国佬根本不懂得,我们中国人说话,更多的时候不是逻辑问题,而是层次问题。最浅层的,是给老百姓听的,往往是些口号,他们也最喜欢口号;中层次,是给士大夫看的,讲得道德、仁义什么的;深层的,是通过打招呼会议给封疆大吏、王公贵族们讲的,要告诫他们不禁酒是要受处罚的;还有最最深的一层,是不可告人的。比如刘邦因为斩白蛇而成为帝王,比如饿死几千万人是因为之前虚报产量放卫星三年自然灾害外加罗煞的毁约撤专家,这些道理说与你们弱智的欧美人,你们只会觉得头懵,根本没有理解这的能力,但是,我们这些最智慧的广大人民是能够理解并且相信的!曹操禁酒,才不是因为桀纣饮酒亡国,这样说,是说给别人的听的,他自己心里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理由。他心里很清楚,酿酒太耗粮食,三四斤粮食才能酿一斤酒,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将人力物力都算上,一斤酒差不多等于十多斤粮食。你孔融一顿喝两三斤酒,那是平民百姓一月的口粮呀,不禁行吗?!那,曹操就明讲酿酒耗粮不行么?不行!这样说有三大害:一是,正当举国欢庆的时刻,突然说粮库空了,人民会答应吗?粮食去哪了?二是,军人就是为了吃饭而为你拼命的,现在你没粮食了,还不个个成逃兵?三是,如果说粮食不足,就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怪我领导无方,催我下台。所以,我偏说,禁酒,就是因为桀纣喝酒误国。尽管孔融讽刺挖苦曹操不留馀地,用归谬法说曹操智商不够高,这,曹操都能忍。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孔融在此信的末尾,道出了曹操禁酒的秘密,也就是不可告人的那一层,他说:“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本来,曹操身为宰相,宰相肚里是能撑船的,可是现在不行了。骂我、讽刺我、说我傻,既然当了宰相,自然能忍,但是你道出了我的真实的目的,便容不下你了。你孔融,身为北海相(比今天省长大多了),偷着喝,甚至小规模地请客喝,我睁只眼闭只眼也就算了。退一万步,你即使大张旗鼓地喝,我也会说因为你山高皇帝远、北方寒冷、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对待,都不会治你犯酒禁的罪。可你,竟敢道出我心中的秘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待续)
2019年12月1日
其他

李铎 || 面具和爱因斯坦【聪明妻子傻丈夫25】

人是社会的动物,这是千真万确的。人不论与谁交往、打交道,都叫社交。在社交中,人为了不让别人小瞧自己,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为了给祖国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便不肯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敞开给别人,觉得如果那样的话,就太煞祖国的风景了。所以,人要戴上一副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藏到面具之后。《镜花缘》里两面国的人,善面在前,恶面在后。在后,不小心也会被人看到,不如戴面具好。戴面具,藏得更隐蔽。这面具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要取面具之长,补自己之短,所以一定要高雅的,要精致的,要漂亮的。由此,面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都不包含假面舞会上的那种纸糊的、塑料的、树脂的面具。第一层的是高雅的面具。高雅首先要显得道德高尚,有文化。有德者必有邻。有德者,与别人打交道时,别人也放心。有德者又有文化,可以成为民众的导师。谁不愿意向有德者靠近、向有文化的人学习呢?那就扮一个有文化的道德君子吧。成为有文化的道德君子并不难,先背上三五句《论语》,再弄几句《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心经》,《庄子》偶尔来两句也行。如这些读不懂,就找一本不论什么版本的别裁、什么感悟读一读。还读不懂的话,可以在微信群找一些“不转不是中国人”、“金将军震撼发声”、“他感动了全体国人”、“可歌可泣的XXX”、“让我彻夜未眠的XXX”这样的短小精悍的贴子看。一般来说十多分钟,就差不多可以做好一副面具了,而且是精神面具,有文化,高雅。当然了,如果自己原来还真读过几本书,面具便可以做得更高雅,还可以时不时吟几句诗,唱几句京戏,这更能忽悠人。如果忽悠的人多了,就有可能到大讲堂讲座,可以开班,不论是读经班、还是女德班,都能演得如鱼得水,条件是得口才好。如果口才不行,可以选择攒书,只要是让人向善的、让人相信传统文化是优秀的、让人能容忍雾霾不抱怨的、让人不再怕有毒食品的,那就赶紧攒呀!高雅的,往往是小众的,成功的也是少数,更多的人,尤其是女生,天真直率的居多,往往遮不住自己的本来面目,打扮成道学家比较难,除非长得特别丑的。第二层的是真面具。因为女生更多的是想表现自己美,长相漂亮的,要不要面具都无所谓啦。她们更乐意把自己的美貌展示给大众。但是,有少数相貌平庸的,也不用担心,因为可以用精密仪器加工成不平庸。如果运气好,能加工成和明星一样。加工出来的脸,便是最贴近自己的面具,而且能做到精致得让人永远无法看出自己的本来面目。第三层是薄面具,也就是化妆品。它不掩饰美女之美,更能锦上添花。如果觉得自己不够美,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补充,化妆品是最佳的选择。国产的不行,到日本去买。日本的化妆品,因为是针对东方女性研发的,日本人敢用,中国人自然也敢,管它会不会有副作用。可是有个别的,皮肤过于粗糙的,不似东方人,那就选欧美的,欧美人皮肤更粗糙。男士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往脸上抹东西。不往脸上抹东西,便有人往头上抹,把头发染成红的、绿的、黄的、蓝的,像彩虹一般,但是显得不成熟。不成熟怎么混社会呀?戴面具就是为了要混社会,是社交的需要。没办法,就将目光放到穿戴上,西服笔挺,领带平整,皮鞋锃亮。为了显得有文化,还可以在西服口袋上再插几支笔,让人一看,绝不是草包一个。可是,有人觉得自己太忙,偏偏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面具上,甚至觉得,不戴面具,别人该尊重也得尊重。他不背圣贤书,不抹化妆品,不穿西服不戴领带,邋里邋遢的,像拾荒的人一样,可也是伟人。谁呀?爱因斯坦。物理学已经让爱因斯坦忙得焦头烂额的了,即使有一点闲功夫还要拉一拉小提琴,就再也没有时间打扮自己。他刚到美国时,整天穿着已经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破西装,从不系领带。有人劝他:“您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科学,这样打扮不好吧?”爱因斯坦说:“没关系,反正这里也没有人知道我是谁。”后来不久,全普林斯顿的师生们都认识了他,更别说左邻右舍了,他却仍然不肯打扮自己,劝他的人再次劝他:“您现在该打扮收拾一下自己了吧?”他却说:“我不用打扮收拾,反正别人也都知道我是谁。”真羡慕他,我就不行,没有什么建树,没有办法和爱因斯坦比。我不忙,不研究相对论,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但是觉得戴着面具生活,麻烦,累。不论是哪个层次的,都不如本来面目好。而且你不戴面具,别人会将你的真实面目当成面具,因为他戴着,自然认为你也戴着,所以,就更没有必要戴了。久而久之,我比爱因斯坦还邋遢。妻子对我说:“上课无所谓,学生听课,听的是内容,不在意你的穿戴。但是开会不行,开会一定要西服领带配齐了,因为这也是对参加会议的其他人的尊重。看看你上次会议的合影照,其他人都是西服领带,就你一人穿件破T恤。”一听到西装领带能表达出对其他与会者的尊重,我便急忙换衣服。系好领带后,还对着镜子照了几照。平时没有怎么照过镜子,常常忘了自己长啥样。会议结束,我依然是西服领带着乘上出租车。司机师傅问:“到哪儿去呀?”我的单位最简单,只说俩字儿即可。“北大。”我说。司机开了一会儿车,问我:“看孩子去呀?”我说:“不是,我在那儿工作。”司机沉默了一会儿,又问:“搞后勤的?炊事员?”我没话说了,我穿了西服、打了领带的呀。望一眼汽车后视镜里的我,和在家里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呀。司机见我不说话了,非常得意地说:“我就知道,你还没有上车我就知道,一定是炊事员。”“为什么?”我真有点好奇了。“胖呗!不是炊事员,哪会这么胖?”我的自尊心被彻底粉碎了。减肥,减肥,再减肥!虽然我从不小瞧炊事员,甚至认为炊事员从事的工作比我的工作更伟大,民以食为天嘛!但是,但是我不想当胖炊事员!就这样,食量减三分之二,运动量增加三倍,不到半年,苗条了!有一天,苗条的我,和妻子一起到王府井,在路边一边等车,一边思考着大数据分析的算法问题。正在等着,一小伙子拨开众人,走到我跟前,塞到我手里一张纸。我以为是斯诺登给的什么信息,别误把我当间谍了,急忙展开看,原来是“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的广告。这下妻子生气了:胖了,你们说他是炊事员,现在瘦了,你们拿他当下岗工人,什么时候能把他当教授!她一生气,我就要讲个故事让她高兴起来:有一小伙子来到北京,看到路边有一老农在卖樱桃,筐边还立着一个硬纸做成的牌子,上面写着:免费品尝。小伙子非常高兴,蹲下来,开始慢慢品尝,而且专挑大的。正吃着,老农拍了拍他的手,低声问:“要脸么?”小伙子一惊,起身就走,心里想:这是首都呀,怎么大白天有人卖人体器官呢?妻子听了哈哈大笑,说:“这小伙子太傻了吧?哪会是人体器官呢?人家卖的一定是面具!”
2019年11月27日
其他

李铎 || 衣料和麻药【聪明妻子傻丈夫24】

很早很早以前,也就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后,用无花果的叶子遮羞的时候,中国人用什么呢?那时候,无花果还没有从波斯传到中国,难道中国人就不需要遮羞吗?当然是要的,而且比无花果的叶子高档太多了。那就是毛皮大衣,取之于动物,用之于人类。可是毛皮数量太有限,至今都满足不了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更何况那时的兽皮还要做成袋装东西,还要做成武器,还要做成帐篷等等。这样,大人物还可以用毛皮,而广大的人民群众选择了树皮。树皮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结实、重,而且易裂,稍不小心就会走光。人们进而选择茅草,这东西易编织,不容易烂,披在身上,围在腰上,御寒遮羞两不误。可是还有个问题,就是它太粗糙,上面很多小刺。人还是猿的时候,身上长满了毛,变成人后,毛全被这树皮给搓掉了。没了毛的皮肤,就更怕粗糙的茅草。就在人必须要遮羞,兽皮不够用,毛又全退了,皮肤又开始变娇嫩的时候,麻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麻是什么?先从这个字来分析。这个“麻”字,第一眼看上去,感觉是个形声字。可是细想一下,能找到声符吗?没有声符,自然就不是形声字,它是个会意字。“广”字下面不是“林”字,而是很像“林”的“𣏕”,读作[pài]。“𣏕”是象形字,像一缕一缕垂下来的纤维。“广”是房屋,那么“麻”就是在房屋下制作纤维。用什么原料制作呢?当然是植物了,而且是富含纤维的植物。如果你从植物学的意义来谈“麻”,那就麻烦了,因为中国人只关心纤维多不多,不管它是什么科、属、种。能抽出其纤维制成布,做成衣服的,都称为“麻”。所以,麻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没有办法回答,那就是很多科、很多属、很多种的植物。有人可能会问,棉不是可以用来织布做衣服吗?可惜呀,棉花这种东西很晚才传到中国,宋元时,也就是一千年前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有人会问,两千年之前就有了棉字(写作“緜”),不是说明那时就有吗?不是的,两千多年前的棉是指木棉,它的皮可以制衣服,但是那是比麻更早的粗糙的东西,不是今天人见人爱的棉。所以,对初民而言,做衣料最好的,大概是“大麻”,也叫“火麻”。它身高可达三米,产量高,纤维易抽取。收获了大麻以后,先放到污水坑里让它腐烂,这样,皮就会自动分离下来。再将麻的皮放到石头上,用另一块石头在上面滚来滚去,使麻变得柔软。这制麻用的石头,就被称作“磨”。至于说磨是治玉的工具,那是很晚的事儿了。中国地大物博,人们并不满足于用大麻,后来发现桑,纤维质也不错,比麻的产量更高。可是,种植桑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种虫子爱吃桑叶,到后来会吐出纤维,结成茧。人们将这茧再做加工,提取出了质量更好的纤维,叫做“丝”。用丝做的衣服,柔滑无比,手感极佳。虽然量小,工序复杂,但是如果集中起来,特供给王公贵族,还是够用的。桑、麻成了农耕社会必不可少的作物,“开轩面场圃,把酒話桑麻”。从桑到蚕、到茧、再到丝,最后织成绸缎,可以给王公贵族,换大价钱。王公贵族用不完了,还可以运到国外换更好玩儿的东西,丝绸之路就搭起来了。麻则留给农家自己做衣服。没有种麻的,也买不起麻的人,还可以继续穿茅草,所以,《左传·成公九年》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这里的菅蒯就是茅草的统称。桑可以结出美味的桑葚,麻也能结果实哟。不同的麻结的果实不一样,有的,可以直接炒了吃,当粮食;有的,可以榨出味道极佳的油,那就是芝麻;有的(特别是大麻的果实),被中华神医们选中当药物,能治老年痴呆症。如果吃多了,人的心情会突然愉悦,笑得合不拢口。人为了消除内心的痛苦,便想要多吃这种让人心情变好的、今天称为“大麻”的果实。可是很多无知的人,认为凡是让人兴奋的东西,都是有毒的,便将种植大麻、吸食大麻视为违法行为,给禁了。其实他们不懂,并不是所有让人兴奋的东西都是毒品,比如微信群里看到“厉害了我的X”,看到“大美XX”,看到“美帝又吓尿了”、看到“美国又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等等大好消息,自然也会兴奋得手舞足蹈,高兴得合不拢腿。所以,现在美国许多州都修改了法律,允许人们吸食大麻,把大麻当做和烟、酒一样的东西,成年人可以尽情享用。还有的麻,人如果接触,身上就会长满疙瘩,如荨麻。如果人因为别的东西而身上长了疙瘩,也迁罪到荨麻的头上,称为“荨麻疹”。还有某种麻,人接触后,会局部失去知觉,手、臂等部位会有点像木头的感觉,不灵活了,所以就造出了“麻木”一词。从这种让人麻木的麻中提取精华,用到人身上,当然就是为了让人局部麻木,忘了疼痛,医生就可以用刀子在人的身上划口子了。不过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不一定就是从麻里提取的,只因其效果是让人麻木,所以取了这样的名称。“麻沸散”也就是麻药了。在汉语中,麻药,就是指让人某个部位或者全身失去知觉的药,动手术一定离不开它。可是日本人偏偏要将“麻药”一词当成毒品,而且是泛指所有的毒品。好端端的一个词,让日本人给糟蹋了。那么,汉语中的麻药呢?日本人在中间加个“醉”字,叫“麻醉药”。妻子陪我去补牙,问医生用不用“麻药”,日本医生听了吓了一跳,那是毒品吔!必须要带个“醉”字才行。这使得妻子很不高兴。“醉”是喝了酒的状态,没看见“醉”字左边的酒坛子吗?与麻药什么关系?麻药是你们借的汉语词,我用汉语非常正确的表达,到你们这里却成了毒品,还讲理不讲理了?她不高兴了,我就要讲个故事让她高兴起来:小王从医学院牙科毕业后,自己开了家诊所。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病人来。正在着急的时候,一位姑娘捂着嘴跑来说要拔牙。做准备工作时,姑娘说:“我好害怕呀,我是第一次动手术。”小王大夫安慰她说:“没关系的,我也是第一次呀!”这时,护士进来问:“麻药是打嘴里,还是打脸上?”小王大夫说:“打腿上吧,免得她过会儿跑了。”妻子听了哈哈大笑说:“这王大夫太傻了吧?腿上又没有牙齿!”(编辑
2019年11月25日
其他

李铎 || 马、宋徽宗和中国赌具旗舰版3.0

(说明:“马”的赌文化,因字数过万,分成了三篇,此为最后一篇。从阅读及转发量可知,大多数朋友们并不喜欢此类文章,还坚持发这一篇,是因为这三篇是一个整体。此后停止更新,不再打扰大家的清梦。)有了骰子,“点儿”多了,玩法也就多了,当然最普通的玩儿法依然是往碗里投掷,一边投一边呼卢。也可以放入一容器中,拿起来摇,最后猜点,猜中了叫中彩。这样是不是有点太直接了,趣味性少了一点?所以,有人又配上别的东西,将骰子仅当成工具用。比如,画张带格子的图,每人发一枚棋子,轮流投掷骰子,掷出多少点儿,就将自己的棋子往前移几格。这棋子,穷二代用路边捡的小石子,甚至草棒,而官、富二代当然用的是玉呀、骨呀、甚至象牙。然后比看谁先到终点,先到终点者赢到钱,比赛跑省力气多了。赛跑当然也可以用来赢钱,但是,如果让士大夫们赛跑,个个满头大汗,有失体面,而且消耗太大,跑一圈儿下来至少得消耗俩鸡蛋。不如骑在马上跑,这还可以和“六艺”的“御”扯在一起呢!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不就是用赛马让田忌赢了一大笔钱么?赛马绝对高大上,但是,那只有王公贵族玩得起。官、富二代也得靠边站。官、富二代与穷二代们,这一次联合起来,也学王公贵族的赛马,画一地图,掷“色子”或者“骰子”。那马呢?安慰一下自己,就将原来的棋子做成马的形状。原来石头磨成的圆棋子,统统加工成扁平的马的形状。田忌之流的王公贵族们赛真马,咱赛石马。赛马吗?放肆!你那是马吗?分明小石头子儿!王公贵族怒喝。官二代也罢,富二代也罢,更不用说穷二代了,哪敢和王公贵族玩同名的东西呢?改吧!怎么改?很简单,不就是让区分开吗?那就给“马”字加个“石”字,以表明它的属性,不是真马,是小石子马。“码”字就被造出来了。因为它代替了真马,所以到今天还能看到程序员们在编“代码”。王公贵族,何等气派,不仅用真马来比赛,而且,如果输了,除了给金子外,连马也一同给了赢家。其他人,也用同样的招式,输了的话,也将自己的“码”给赢家。不过,这加了“石”字的“码”不像真马那样值钱,而赌的目的是为了真金白银。所以,比赛结束,数一数码,人家的“码”多,回到家后再给人家算成钱。这算钱的事,又用到了“筭筹”,便用“筹”和“码”搭在一起,叫“筹码”。
2019年11月23日
其他

李铎 || 马、李白和中国标准赌具2.0版的更新历程

(说明:《马》总字数一万多字,分成三篇,这是第二篇。)用筭筹投壶,不需要大场面、多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成本极低。这种赌具自然快速风靡,连帝王将相也乐此不彼。不过帝王玩的还是比普通人痛快得多,李白说:“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不管是谁,玩这种愚人的赌博游戏,总让士大夫们瞧不起,哪怕你是帝王。因为它实在没有一点智慧含量。尤其是当“筭筹”在穷二代手里,搞得脏兮兮的,惨不忍睹时,士大夫们选择另一种赢钱的玩法,那就是下棋。棋当然是围棋,高雅。用棋来赌输赢,和最初的“射”一样能锻炼定力,还更能锻炼智力。名称也不再用什么“射”啦“都”啦“赌”啦的,下棋叫弈,现在用棋来赌钱,就在前面又加个“博”,成“博弈”。“博”,这个字其实原本是和“赌”没有关系的。它本义就是博大,即宽广,如学识渊博等等。既然博大,那能不能分一点儿给咱呢?反正你也用不完。所以“博”又引出来一个义项,就是“讨取”,有点“乞讨”的味道,如“博您一笑”、“博得芳心”等等。看清了,不是“搏”,“搏”是来硬的,有点“抢夺”的意味,如拼搏、搏斗等等。如果写成“搏您一笑”,那可就真的博人家一笑了。博弈的意思就是用下棋的方式来讨点零花钱,显得很谦恭。如果写成“搏弈”,那是抢钱了。围棋是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游戏,理所当然的就是最高雅的。“博弈”的组合,便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多名牌大学里,还设“博弈”专业。因为高雅,在先秦时期,也只是士大夫们的专享。穷二代、甚至一些富二代、以及智力不太够的官二代就只能绕道了。可是广大民众不愿意,凭什么呀,不就是围棋吗?我们穷就不能玩了?俺没有楸木、榧木、黄梨木的棋盘,用大地作盘,画上几条线不就行了?你用玉的、蛤的、玛瑙的甚至象牙的棋子,我们找几根棍棍棒棒或者碎石块也照样能玩。博弈用的棋盘精致,有横竖各19道,士大夫们就用棋子来围地。咱穷,就在地上画,画线条多了,就歪,那就少画几道,线道少了就没有办法围地,咱就塞。塞就是将棋路给堵上。为了和“边塞”之“塞”区分开,还专门加个竹字头,成了“簺”。因为“塞”和“堵”的意思一样,有人考证说,“赌”通假于“堵”,“堵”同义于“塞”,所以这个“塞”是赌之源。这是不瞭解汉字史造成的,听起来倒像是很有道理。“簺”尽管不是“博弈”,但是其趣味决不亚于“博弈”。“博弈”也有短处,就是太耗时。在人生苦短的年代,一两个时辰才赢一把,不过瘾。穷二代的“簺”很快就到了富二代、官二代,以致士大夫、王公贵族那里。就是因为它简单,省工省时。不用玉或玛瑙或象牙做子,就用竹或木。也不要那么多道道,或五或七或九都可以。下面面临的又是名称问题,谁让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呢?这当然不是博弈,也不能随着他们叫“簺”,看这字的样子就太土,活脱脱的一群人头戴着斗笠站在土上,不上档次。虽然不是博弈,毕竟很像,就将专门用来指下棋的“弈”字去掉,称为“博”,还有好事者,将“博”字俗里俗气地给戴上斗笠而成“簙”。“博”便可以泛指以赢钱为目的的赌博活动。任何赌博,都要讲究公平。围棋也好、簺也好,都需要点智力,这对智商低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民主党一定会这样想,因为民主党代表的是民意,最讲公平)。所以,渐渐人们让围棋回归到围棋,射早已经回归。现在,人们在寻找的是,既公平,又不耗时,又直接有趣的玩法。投壶,再次回到了赌家的视野之中。不再用“筭筹”,不用“簙”,也不用小石子,而是用方木块。不再比看谁投得准,那也有失公平原则,你在家练的时间长,就自然投得准一些。我们要公平,最公平的就是让老天爷来决定输赢。那就将这小方木块涂上黑白两色,一次往壶(这壶也太麻烦,换成碗吧)里投下去六个。规则:谁投的黑色朝上的多,谁就赢。当然反过来也行,白的点朝上多者赢。只要参加的人都同意就行,赌博是最具有契约精神的活动。取个名,穷二代说,这简单呀,不是黑白两色决胜负吗?就叫掷色子。不过,发音改一改,让“色”读作[shǎi]。这回官、富二代们又不干了,这是什么名字呀!我们来改,这次改,不再是像以往那样,拿个字修一修补一补,要全新的。最好是洋文的音译,一是让那些个穷二代们摸不着头脑,二是也可以骗骗父辈。那时没有人会英语法语德语什么的,就只能从胡人那里找。胡人也有赌博活动,根据胡人玩赌博的发音,造出个“摴蒲”来,读作“处普”,写成“摴蒱”也无妨,音译的嘛。当然还用来玩黑白两色的投壶,只是名称改了而已。但是就这么一改,爱国者们不高兴了。他们认为,泱泱大国,已然崛起,竟还崇洋媚外。假洋鬼子,必须打倒!凡是西方的东西都要不得,可是,这“摴蒲”已经流行起来了,自己总不能不玩儿它吧。怎么办呢?请专家呀,专家经过一番研究考证,弄出一套理论来。他们说,“摴蒱”这玩意儿呀,表面上虽然是西方的,但是它本源于中土。还记得吗?中土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最后去哪了?跑西方去了。老子到了西方之后,为了教化那些洋鬼子,专门设计了这种叫“摴蒲”的游戏来,现在又回来了!爱国者们一听,那个高兴呀,原来是留洋镀了金的海归!摴蒲,我爱你!魏晋之时,人们敬仰老子,自然就爱起摴蒲来。唐朝的皇上和老子同姓,摴蒲更是大行其道。闺中少女少妇也玩起来,不过确实不好意思赌钱,就赌零食、水果。五代文学家和凝有词曰:“椒戶闲时,竞学摴蒲赌荔支。”随便抓起六个黑白双色的子,往碗里投时,还可以伴上一声大喝:“卢!”卢就是六个黑或者六个白全朝上,也是胡语之音,纯洋才地道。就像打桥牌,自己不叫牌时,不能说“不叫”,而要说成PASS,叫三无将时,要说成3NT,否则不够桥牌的味儿。盛唐气象之一就是,长安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卢、卢、卢”的呼喊声,因此唐人也将赌博叫做“呼卢”。大呼小叫之中,任时光流逝,尽情挥洒一天的郁闷。看看当初李白是怎么样个劲头:“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何等豪侠气派!中国文学界的赌王,大概就是李白了。他除了用标准赌具赌以外,其他的如蟋蟀、鸡、狗都可以用来赌,赌注可能是满斗金银、貂皮大衣、也可能只是一碗酒。黑白两色的呼卢显得太单调。一个小四方体,有六个面,只涂成黑白两色,也太浪费,而且涂色也不方便。玩久了,色褪了,眼神儿不好的看不清(对眼花的人来说,又不公平了)。玩家们开启了改造的历程:在这六个面上分别凿上眼儿,从一到六。将这眼儿称为点儿,再不济的眼神儿都没有关系,俩指头一搓就知道是几点儿。小窟窿不好看,为了美观,将凿出的点儿里填点颜料,一点用白、二点用红、三点用黄等等。投到碗里比大小,点儿大赢。当然规则可以临时定,比如你经常掷出的是小点,你就建议小点赢。或者干脆,猜点,猜中即算赢。这猜中点,其实也是猜中了彩色,因此,猜中了,称为“中彩”,多有趣呀!得的奖金也不叫“注”了,就直接叫“彩”,好听!要为这种进化出来的新玩意儿取个名,“摴蒲”太老旧了,胡人语,胡语有啥好的,而且那些胡人侵略过我们,还不道歉。“六簙”更老,屈原当年就用过,缺少新气象;“呼卢”之“呼”虽是汉语,“卢”还是胡语,虽然勉强算是借鉴西方,自己加工而成的,但是听上去和睡觉时打呼噜的呼噜太像。我初读宋代晏几道的词“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时,我还真理解成了打呼噜呢,心想,这小子不熄灯就呼噜起来了,不怕着火呀。名字一定要换!这时又出现了两个阶级的对立。穷二代们说,现在六个面有彩色了,当然叫“色子”就好,习惯了,不改。官富二代们决不肯用“色子”,名字不换就无法体现时代风貌。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穷二代的赌具不一样,穷二代们玩的是木头或竹子做的,而官富二代们玩的是象牙或者骨头做的。玉不行,易碎,象牙太贵只有少数人玩得起,骨头做的居多。玩法儿还一样,也就是“投”到碗里,那就造个新字。这些人文化水平高,有些就是文字学专家,将“投”字的“扌”换成“骨”,还按“投”的读音读。这样,“骰”字就应运而生。掷骰子,这种最简单、最公平、最省时、最过瘾的赌博方式就正式诞生了。这是中国标准赌具2.0版。(说明:这是赌博文化简史的第二篇,共三篇)(編輯
2019年11月22日
其他

马、文明社会和中国标准赌具1.0版诞生记

赌,是民众喜闻乐见、勇于参与的活动。可是这个“赌”字,是到了晋代才有的字。难道晋之前的民众就那么老实,不赌吗?非也。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赌就产生了。只不过,最初的赌,不叫“赌”,那叫什么呢?听我慢慢讲,这是讲历史,讲赌博文化史。文明社会,有三要素。一是要有文字。不然,你说文明史八千年了,没有文字为证,谁信呢?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看文字记载。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弄点骨头、贝壳、龟甲,上面刻点只有你认识的符号,埋到山沟里,然后带几个见证人去挖。这样,不仅中华文明史可以往前推五千年,还可以混个教授。因为只有你才认读得了这些符号,那得多大的学问呀!二是要有国君。没有国君的时代,人还在蒙昧之中。《易·乾》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便是国君的象征。鲍照也说过:“大人在上,区宇文明。”三是要重视教育。文明是需要传承的(所以你造八千年前的古文字时,一定记住,要连续,不能只造八千年前的,每隔百十年都要有一批,等着自己带人去挖),没有教育靠什么传承?所以,李白说:“以文明鴻業,授之元良。”(《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中国进入文明时期,就非常重视教育。规定学生有六门课必修,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士大夫阶层的子弟,用今天的话说,叫官二代吧,就必须要学。官员自然是富人,但是,富人不一定都是官员。富人的子弟(以下简称富二代),他们若想进入士大夫阶层,也必须像官二代一样,学这六艺。平民百姓的子弟(以下简称穷二代),因为穷,尽管心向往之,但是还是交不起学费。所以说,六艺,是官二代的必修课,是富二代的选修课,是穷二代的不修课。为了看学习效果,和当今一样,就要考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搞点竞赛之类的,设个奖。谁见钱不眼开?为了这奖,自然就加倍努力。这六艺之中,并不是每一门都可以搞成竞赛活动的,必须是具有可比性的科目才行。礼不具有可比性。它是指礼仪的规范行为,人人练的都一样,一招一式,就像阅兵式队伍里的士兵,很难辨出差别,所以只能当开卷的考查课。走一遍,行行礼,结论就是合格或不合格,没有高下之分,不能用来竞赛。乐更难比。这涉及到审美,而审美趣味又千差万别,没有办法统一。某人上台演奏一曲,你说好,我偏说不好。有人说,让大家评,让观众投票。那不成,因为观众席上坐的下里巴人居多。那真正的好音乐,如阳春白雪不就落榜了吗?让评委评怎么样?那又增加了腐败的机会。谁给评委送的多,谁得奖,明眼人都知道。古代人才不愿意搞腐败,所以不比这一科。也是考查课,评个合格不合格即可。御,就是驾车了。要驾出节奏,驾出音乐美,其性质和乐一样,也没有办法比高下。书,就是认字。那时的文字总共也没多少个,背上几天也就全识得了。凡你认得的,我也都认得,怎么个比法?有人说,那还有“数”,数可以比赛,比如现在就有奥数比赛。得了吧,这“数”不是数学,“数者,术也”,它是指类似于巫术的东西,如占卜啦、相面啦、看风水呀之类的。这活动的结果,要多年以后才可以验证正确与否,有的几百年也难说,所以也不能用于竞赛。不可比,主要是难以量化。但是,射可以。射,目标就是前方的靶子,还可以再在靶子上画些环,中心是十环,射上几箭,就可以比环数,得环数最多的,拿奖金。所以,就将射定为竞赛项目,每年一次两次。学生们为了赢得奖金,就得勤学苦练,既锻炼定力,又锻炼体力。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目的性,可是有些事物的目的性会变。比如吃,本来目的就是填饱肚子,后来却变成了满足味蕾的享受,再后来,甚至变成了炫富。射亦如此。本来,就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后来,变成了赢钱。官方的射虽然比世界杯、奥运会密集,但是一年最多也就两次。很多人参加射以后,就射上了瘾,不射就心急。所以,就会有几个学生,私下约到一起,悄悄地玩起射来。自备弓箭,临时制靶。奖金呢?大家凑份子。每人拿出些银两,放到划定的圈里,这圈叫“池”。放的动作以及已经放进去的银子,叫“注”(取譬往池里注水)。一旦注进去了,就必须等竞赛结果出来,胜者全拿走。现在有“奖池”“赌注”这样的词语,都是从那时传下来的。中华文明悠久嘛!可是,这种悄悄的、私下里的射,就不能再叫射,那样有辱斯文。必须改个名,那就改成“都”吧。为什么呢?因为“都”,在先秦时的读音和“射”相近。尽管在现在看来,完全不沾边儿。再后来,也差不多到了晋朝的时候,人们明目张胆地“都”,而且目的极为明确,就是为了赢钱。这“都”字不够直接,太暧昧,不能充分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改,将“都”字的“阝”换成表示钱的“贝”,这样“赌”字就产生了。官、富二代都学的东西,老百姓自然觉得那一定是好东西。看他们绫罗绸缎吃香喝辣的,那就是射得好的缘故。这样,自然会在溥天之下,掀起一股射的浪潮。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全民皆兵,如果敌对国家胆敢来犯,人人都可以上战场,个个都是十环。但是,国君所担忧的是,如果敌对国家一门心思搞发展,不来犯呢?老百姓都练成十环了,哪一天自己出巡,被谁给十环了怎么办?不行,让老百姓改一改,不能真刀真枪地玩,仿真的也不行。就将用于射的箭限制在六寸长,和筷子一样;不准再有箭头,那东西是金属的,也算兵器;只剩下尾巴上还带几根羽毛的筷子般的箭。射靶子肯定不行,没办法,那就射到壶里吧。没有办法用弓,就只能徒手射。其实已经不是“射”了,而是“投”,所以渐渐名称也改成了“投壶”。官、富二代们还有资格玩射箭,穷二代们就只能投壶。那个所投之物,和箭差不多,可是太短,而且连“箭头”都没有,也不再叫“箭”,叫“筷子”也不好,那就造个新字,反正现在字库里的字也不多,就造一个字“筹”来称之。那时有一种类似今天计算器的东西,和“筹”或者筷子长得特像,叫“筭”。注意这个字不读“弄”,而是“算”的古字,当然也读作“算”。因为人们在计算的时候,没有笔纸,就用小竹棒在地上画,甚至用这小竹棒直接在地上摆。这小竹棒,就叫“筭”。如甲有五,乙有六,就在甲的一方摆上五根筭,乙的一方摆上六根筭。现在乙要给甲三个,就将六根一堆的取三根添到五根那一堆,再数一数,就知道结果了。只看外观,“筭”和“筹”实在难以分清,为了图个省事,就笼统地称之为“筭筹”。“筭筹”是中国标准赌具1.0版。至于“筭”的“计算”义,就将这字稍作修改,让它变成今天的“算”字,以便区分。(说明:这是赌博文化简史,共分三篇)(編輯
2019年11月21日
其他

鹅、王羲之和贵族社会

汉字中最多的是形声字。形声字由义符和声符两个汉字组合而成。这一组合,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哪个放哪呢?其实这不重要,怎么好看就怎么摆放。比如“群”字,可以上下摆放成“羣”,也可以像现在常见的横着摆放成“群”。里外的“里”,本来是指衣服的内衬,所以有个衣字,而将声符“里”写在中间,成了“裏”;有人觉得不好看,至少不好写,就将“衣”变成“衤”写到旁边,成了“裡”。有一个字,是汉字中摆放最自由的,就是“鹅”字,可以是“鹅”、“鵞”、“䳘”、“䳗”。我觉得可能是书法家写此字时,有人觉得这样好看,有人觉得那样更传神。为什么是“鹅”字而不是其他字?这与王羲之有关。王羲之作为最顶级的书法家,是后来的书法家们争相效法的对象,他又以爱鹅闻名于世,后来的书法家就也养些鹅,看鹅之形而写“鹅”字,就使得“鹅”的声符义符可以任意摆放。《晋书》载有两则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一则是说,王羲之听说有一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特别,便派人去买,结果老太太不卖。他只好带着朋友、学生们一起去老太太家欣赏,可是有好事者腿快,先跑到老太太家,说王右军来矣!而且说是冲着鹅来的。老太太赶忙将鹅杀掉,煮了一大锅,等王羲之来品尝。王羲之为此伤心了很久,他不是要吃,是要欣赏,想从鹅身上找点书法的灵感来。另一则讲的是,山阴有个道士养鹅,王羲之去看,看了便想要买。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将鹅送给你。”王羲之便写起来,写好交给道士,用大笼子装上鹅,船载回家,放在自家的池塘里,天天都可以欣赏。这则故事里的《道德经》,后来被传成了《黄庭经》,大概人们觉得《道德经》太长,写《黄庭经》比较合理。李白送贺知章诗中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黃庭換白鹅。”但是在另一首中,李白则承认是写《道德经》:“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我觉得,应当是写《道德经》。此老道亦非一般的道士,他不是为了王羲之的字就送一群鹅,而是位真正的高人,想点化王羲之。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当王羲之写到《道德经》里“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时,抬头观看水中白鹅,发觉鹅之外形无不显得阴柔,但是他想,若无阳刚内骨,何以能悠游水中平稳如此?鹅体型大,为何又能如此自如灵活?于是他明白了:写字要刚柔兼济,而刚柔之理在于,内刚外柔;写字要一气贯通,让人的“气”(生命力)运到臂上、腕上、指上,传于笔管,集于毫端,如鹅划水一般画到纸上,这样才能使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起初,王羲之虽然喜爱书法,也有不少人夸他书法好,但是与当时书法名家比,还差一些,字并不如庾翼和内弟郗愔,大概自从他观鹅写《道德经》,一下顿悟,书法突飞猛进,远远超过了上面这两位。兹录《晋书》原文如下:“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見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原本比他强的庾翼,直把王羲之比作中国第一草书家张芝。一般人不知,还以为看看鹅就能将字写好,如孟浩然说:“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也有人以为写呀写呀,将一池水都洗黑了,自然会赶上王羲之的。其实王羲之早就对这种渐悟式的艺术修炼有微辞,他说,张芝临池练字,一池水都黑了,其他人若这样,也未必就比张芝差到哪去,只是他没有这闲功夫。而经过换鹅以后,在大书法家眼里,王羲之已经和张芝,并驾齐驱了。后人为了告诉子女,多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就将墨池故事编派到王羲之头上,宋代曾巩的《墨池记》就婉转含蓄地揭了这墨池的老底。当然欲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练、临是必不可少的。王羲之比他人有更便利的条件:王家就是书法之家,他的父辈、同辈多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中国第一女书法家卫夫人是他姨母,常居于王羲之家;他的岳父、妻子、内弟也都是书法家。不仅是练、临,而且还可以现场观摩,随时都有名家指点,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想成为书法家都难。道家思想对王羲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道家倡导的心灵自由,是艺术天才的必要条件。康德认为,天才不是墨守成法,而是为艺术立法的。学他人,若无心灵自由,若无突破,终究是个书奴,字好看而已,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有人奇怪,王羲之的儿子名王献之、王凝之,到了孙子辈,还都带个“之”字,难道不知道要避长辈讳吗?避讳是儒家人搞出来的,道家人才不理会这些。陈寅恪甚至认为,这“之”字是当时五斗米教的徽记。《晋书》也记载,王羲之信奉五斗米教,他的儿子王凝之更甚。王凝之负责镇守会稽,敌人马上要打来了,左右劝他早做准备,他便跑到道观里呆了一会儿出来,高兴地说,没问题了,天师将派鬼兵帮我们,结果大败而遇害。中西方的艺术大师,都会有宗教精神,有宗教情怀,但绝不是将那些用于愚夫愚妇的荒诞故事当成信仰。王羲之时代,不仅是书法,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也都达到了高峰,一方面是各种艺术相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稳定的贵族阶层。有人说,中国只有权贵,没有贵族。这是对中国历史不瞭解。中国历史上,贵族政治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一是魏晋南北朝。贵族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王权的权力变小。王权权力小,就不会是君主专政的社会。君主多是无为而治,国家治理就交给士族,名门望族互相制衡,即小范围的民主。西方的贵族社会持续时间长,也是因为君主放权时间比较长。史书无不痛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但是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思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孔子最不满的时代,所以他念念不忘复周礼,扬言若复不了周礼,就要“乘桴浮于海”,跑到外国去。六朝的社会也历来受儒家的抨击,因为儒家要建立的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宽松的政治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然而不论怎么批评抹黑,这个时代留下的艺术作品,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典范。宗白华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中国当代历史书,提到六朝士族,多概括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且不论他们在当时到底务实地做了多少事情,就当他们是“寄生虫”,而这“寄生虫”创造的艺术品,是人类文化艺术最宝贵的财富,这就够了。莫扎特、达·芬奇、托尔斯泰也都是“寄生虫”,或许唯有“寄生虫”才能成为艺术大师。何况,把艺术家视为寄生虫,是从煮鹅老太太的角度出发的。艺术家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世界里,他们也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要奔赴战场厮杀,为国捐躯。他们也会考虑国计民生,也希望有一个富强繁荣的社会形态。王羲之就曾与谢安讨论过此事。他对谢安说:当今国家尚未统一,流行虚谈清言,不务实,文章浮华,怕是不合时宜的。谢安答道:“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王羲之的家族和谢安的家族,正是当时最强大的豪门。虽然后来经历史洪流的冲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时权贵,随着乌衣巷的衰败,也烟消云散了。但是,贵族与权贵不同,权贵活的是肉体,而贵族活的是精神。一旦贵族精神形成,就不会短期消亡。此后,王、谢两家出了百名宰相级别的政治家、千馀名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編輯
2019年11月20日
其他

羊、更始皇帝和贪腐文化

在古人看,羊是最可爱的动物。造字时,常常把美好的东西和羊联系在一起。如“美”字,上面是羊,下面是大,义为羊大就美。善良的“善”,便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字,大概是提到了羊,人就容易变得更善良。美味的食品则被称作“羞”。上天赐福给人,称为“祥”。上天赐福给人,并不是人人都有份儿的,“我”有了,就在“我”字上加个“羊”字成“義”,我就可以威仪无比。没有羊的人,对有羊的人自然是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所以“羡”字头上也是一只羊,下面是什么?“㳄”,是“涎”的古字,就是别人看见你有只羊,口水流下了。羊可爱,并不是因为它的长相,而是它可以提供肉给人吃,可以提供奶给人喝,可以提供毛皮给人做衣服。皇帝还喜欢让羊拉个车,他坐在上面在宫廷里转悠,图的是个吉祥。最重要的是羊不需要吃什么特别的东西,不需要太精心去饲养,不会得非洲猪瘟,也不会得疯牛病,漫山遍野的草任它啃去。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也是奶。然而,羊也很可怜。它不吃任何动物,可是很多动物(包括人)都喜欢吃它。它要生存,就需要提高警惕,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吃草都吃得心里不踏实,随时要准备逃命。所以上帝造它时,为了不让它灭绝,便赋予它奇特的胃。这胃的奇特之处在于,羊可以快速吃草,像收割机一样,先装到胃里,短时间就能吃满一大胃,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再将草反刍到嘴里,慢慢咀嚼,慢慢地享受草的甘甜。羊对古人来说,比其他动物都重要。春秋及以前,羊皮可以做等价交换物,就像现在的钞票一样,可以用来换各种东西。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回一个逃跑后被楚人捉去的家奴百里奚,那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他辅佐秦穆公成了春秋时的霸主。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黑羊。到了汉代,人们还发现了羊的药用价值。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又叫前汉和后汉。可是,正史不将前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和后汉的第一位皇帝视为“帝”。前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王莽,虽然这帝位是“禅”来的,但也正儿八经地坐了十几年的天下。《汉书》共一百卷,最后一卷是后叙,王莽被安排在了第九十九卷,而不是编到帝纪里。有人会说,他不是刘姓,不正统,所以就不该编到《纪》里。此话有理。但是还有一位,就是消灭王莽而承汉家大统的更始皇帝刘玄,也没有被《后汉书》弄到帝纪里去,虽然是紧跟在《纪》的后面。刘玄原本是一个逃犯,后来投奔绿林军。绿林军,就是躲在绿林山里的土匪,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家劫舍,掳掠妇女。本来土匪是难成大气候的,可是在世道混乱的时代,这么伙土匪,一不小心,竟然打败了王莽,刘玄成了皇帝,史称更始皇帝。土匪本来就是要劫掠别人的财产的,当了皇帝,也改不了其匪性。更始皇帝一登基,一下就封了二十多个王。李淑劝他说,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治国需要任用知识分子,不能让那些个屠夫走卒来当部长、省长,他们充其量只能“资亭长、贼捕之用”,也就是相当于做个村支书、派出所长。像你这么胡搞法,国家长不了。更始皇帝便将李淑关进了监狱,从此后花天酒地,拥着美人,不理朝政。管朝政的,个个都不需要掩饰其土匪本色,从上到下,大大小小,全是贪官,大的大贪,小的小贪。贪乃匪之本性,他们以为,打了天下,就是为了坐下天,享天下。享天下,就要贪。按理说,贪一些,够花也就行了,可是他们却动辄数亿、数十亿、数百亿地贪。长安便有歌谣传出:“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有人说,这是在讽刺,那些做饭、屠夫都成了高官。其实还有一层,语带双关的含义。“烂羊胃”,就是说,那些官员,也知道这世道长久不了,就像羊一样,抓紧机会,先装到胃里再说,所贪的钱与够花不够花无关,千亿亦不嫌多,这样会撑烂羊胃的。而“烂羊头”说明了贪官的另外一个特征,也是羊的另一特征,那就是一根筋,死不回头,头撞烂了也要贪下去。在刘玄之前二百多年前,巨鹿之战时,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与各路抗秦兵马会于巨鹿。项羽要率兵挺进,而宋义则要求按兵不动,静观待变。如果秦军打败赵军,则已疲惫,可以乘机攻打之;若赵军打败了秦军,则可立即挥师西进,夺取秦的天下。并且说项羽是一介武夫,不懂用兵之道。项羽自然要表现出不满情绪,这位上将军担心他不听号令,便号令全军:“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意思是说,那些个如虎之勇猛者、如羊之坚持往前冲者、如狼之贪婪者,不听号令者(就是在指项羽),格杀勿论!有趣的是,不是宋义杀了项羽,而是宋义被项羽斩了。宋义的历史贡献,便是创造了一个成语——羊狠狼贪。从宋义号令的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狠”原本为“很”。后来被俗儒改成了“狠”,识字不多,也没办法。“很”的意思就是不听劝,直着脖子往前走,紧跟着前面那只羊,你无法让它改变前进的方向,而前面那只则跟着更前面的那只。牧羊人懂得,如果想让羊群改变方向,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制服领头的羊。头羊不制,其他都是白费力气。虽然羊多,头羊被制,才能让全体的羊听从命令。从更始皇帝至民国,每朝每代,天天都在捉贪官。明代还用了极其残酷之刑对待贪官。如果是县官贪,抓到后,剥了皮,在人皮里装上草,立在县衙前示众。以为杀鸡可以儆猴,其实是没用的。因为没有瞭解到贪官如羊很,在贪腐路上,决不会回头的。不制头羊,只抓几个副职,贪官还会贪下去。一批批旧的贪官倒下去,便会有一批批新的官贪站起来。而且贪起来就像割韮菜一样,只要是钱,就往羊胃里装。若想止贪,先制头羊,这是牧羊人都懂得的道理。下一篇将是《鹅、王羲之和贵族文化》)(編輯
2019年11月19日
其他

猪、刘邦和土豪

尽管猪的身价急速上涨,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它,觉得它脏。其实,这是对猪的误解。猪非常爱干凈,而且经常洗澡,只是它不到清且涟漪的水里去洗,是到泥巴里去洗。但是,那也是洗澡呀!甚至水都不要,只要有土就行,这叫洗土澡,既土色环保,又舒服。土澡给猪带来的快感,并不亚于人泡温泉,在它眼里,一堆土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座SPA会所。土是猪的最爱。猪长着硕大而且有韧性的鼻子,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拱土的,从土里拱出草根、红薯、土豆吃。被驯化家养后,其爱拱土的天性不改,地上的食物不好好吃,依然是用大鼻子拱。给它一大盆丰盛的午餐,它上来第一动作就是先将之拱翻,和着土一起吃。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诗云:“出于幽谷,迁于乔木。”都是讲,人也要不断求上进,从原来的生活环境,向更高一层迈进。但是,从幽谷迁向乔木,并非易事。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迁升的唯一途径便是读书。读书可以考取功名,有了功名,可以成为官吏,这也就爬到了乔木的梢上。这看似容易,其实是极其艰难的事。十年寒窗苦如果没有起到作用,还要再来十年,等到爬到树梢上时,大多已经是白发苍苍了。但是如果生于英雄出四方的乱世,机会就多了,哪怕目不识丁,如果时来运转,一不留神,就成了官吏,甚至列侯。这种一下子暴发的官吏,因为没有经过长期的磨难,就会将原来的生活习性带到新的环境中。就像猪,被驯养后,依然要拱翻了午餐才肯吃。这种人,便是土豪。由于他们和官吏同属一个阶层,因此,说他们是土豪,他们自然不乐意,必须称之为大土豪。大土豪往往原本也是一普通农民、或者小商贩,因生逢其时,举国上下,风云突变,各地武装兴起,有枪便成了草头王,这大土豪碰巧有了枪,又跟对了人,不消几年功夫,由一农民或小商贩变成了一方诸侯。历经百战的诸侯,往往比较珍惜战争的果实,从打天下到坐天下,九死一生,成了诸侯,也往往兢兢业业,试图将这果实传给子孙万代。而成了诸侯的大土豪则不同,打天下靠的是运气,没有花太大的本钱。因为成功的速度太快,惯性自然也很大,所以大土豪靠着惯性,很快就不满意列侯之位,而是想当几天皇上。汉代的陈豨,就是这样的大土豪。他跟随刘邦较晚,而且自己也没有大部队,只有一支五百人组成的敢死队。不过可别小瞧这五百人的敢死队,他们东突西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立下不少战功,陈豨被刘邦封为游击将军。游击战不像大兵团作战,成本极低,打败了,死几个敢死的士兵而已;打胜了,那可不得了,成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案例,会被编入西点军校的教材里的。刘邦建国后,这么个战争奇才被封阳夏侯,负责管理河北山东一带政事、军务。河北山东素来出勇士,陈豨的敢死队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没几年,他便觉得,弄个五百人的敢死队,就挣了个列侯,现在手下已经几万人了,弄个皇帝也不算什么,不如反了吧!便率心腹大将王黃、曼丘臣等,树起造反大旗。刘邦一得到消息就慌了神,天下刚打下才七年,龙椅还没有暖热,三宫六院还没有访个遍,陈豨这小子就要来抢了。所以,他非常重视,亲率数十万大军,前往河北。一到那里,刘邦笑了,说:“原以为陈豨一定会南临漳河,北守邯郸,凭借天险,与朕抗衡,怎么这小子还要打游击战啊?”原来,陈豨并没有与刘邦对阵,而是窜入山林之中,用小部队骚扰刘邦大军。猪性未改也。但是,这骚扰很让人心烦,拖着刘邦不能回家与吕后团聚,动不动就会给自己搞出个以多输少的战例来,成为战争史上的笑话。正当刘邦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告诉他,陈豨手下两大将王黄和丘曼臣原本是商人。刘帮暗想,像这种土性不改的土豪,身边也一定聚着和他们类似的人,商人爱财甚于性命。所以,他决定不打了,而是发了道悬赏令,重金购王黄、丘曼臣人头。不久,此二人的部下得知,便绑了他们来请赏。失去了左膀右臂的陈豨已不足虑,不久就被樊哙手下的士兵给杀了。这是大土豪。大土豪乱世才出,所以比较稀有。而小土豪,即史书一般所称的土豪,数量则比较大。尤其当皇上下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土豪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即刻遍布大江南北。他们不同于大土豪的是,成不了官吏;与大土豪相同之处,都是没有经过长期历练。大土豪一夜成了列侯,小土豪则是一夜成了富翁。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将原来的生活习性带到新的环境中来。换句赞美的话说,叫保持本色不变。暴富之前,就爱吃大饼卷萝卜丝,现在富了用大饼卷龙虾;原来吃大葱蘸酱,现在用海参蘸酱;原来是蹲在地上吃,现在是蹲在沙发上吃。也就是说,鱼翅燕窝端上来了,要先将之拱翻到地上,再吃。因为没有官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体制外的人,虽然也有可能花大把的银子捐个什么员外郎之类的虚衔,但那是印到名片上用的,手里并没有实权,唯一的权力就是开会的时候举举手表示同意。与通过科举进入体制内的官吏相比,他们虽然富有,但是总显得寒碜。理论上,他们和老百姓一样,是官吏们的衣食父母,但是他们却供奉官吏如父母,这是因为他们的钱财都有些来路不明,官吏想整他们的话,嘴歪一歪,就能将土豪打回原形,更惨的还会打入牢房。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属于体制内的人,虽然钱比土豪的少,但是总有土豪巴结着他,他有诗回忆自己得志之时说:“土豪勤问探,民户感恩私。”有人研究过土豪,总结出土豪的三个特征,一是傻,二是俗,三是富。傻,是与官吏打交道而习惯成自然的。巴结官吏,仅靠送钱送物是不行的,而且官吏也不太敢收土豪们的钱财。所以土豪要在官吏面前尽量装傻,可以让官吏放心。没有哪个官吏,愿意和精明的土豪打交道的。反过来,官吏们扶持土豪,也选智商低的,因为土豪赚钱并不是靠经营管理学,而是靠钻政策的空子或者官员的特别照顾。久而久之,傻成了土豪的职业病。俗,则是与乡绅们相比而言的。乡绅是些地方上的知识分子。受过寒窗苦,读过几本书,大都还有个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有的甚至也做过官,或者是县里有人,省里有人,朝廷里有人。官吏们要敬着他们一点,不然一个小报告打上去……谁知道他们的手眼通到哪去了呀。而乡绅自己很明白,如果不与官吏联手,像陶渊明那样,只能种豆南山下,想优哉游哉地过日子并不容易。所以,他们会主动配合官吏,但是不会低三下四地巴结官吏,更不会装傻。为了让官吏放心,表示他们不是来争权的,就要展示一些高雅的艺术爱好,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而是志在山林。对平民百姓,则时不时地搞些思想品德教育,灌点心灵鸡汤,成万民师表,让平民百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种生活,让整天巴结官吏的土豪心向往之。所以他们要学着点儿,也来点艺术修养,比装傻层次要高多了。艺术修养如何得来,在土豪眼里,不就是琴棋书画吗?弹琴,你弹琴、抚筝,我打快板,也算艺术;下棋,你们动不动点目、算气、打劫,我就下军长吃师长,直截了当;书法,土豪们往往比较拿手,因为他们见过大书法家的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所以不就是写得难看点吗?再不然,花十块钱,在地摊上请江湖书法家教会自己签名,抽空练上一练,当需要在贵宾签名簿上签名时,从西装口袋里拔出一支万宝龙艺术大师限量版钢笔,龙飞凤舞地写下自己的大名,自己觉得还真把乡绅给比下去了;绘画,当然是有一点难,有人说画虎不成反类犬,那就搞点艺术品收藏,管它真的假的呢,多了还可以捐给大学搞个博物馆,多高雅呀。这些招式,在平民百姓眼里,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但在行家眼里,从里到外都洋溢着俗气。所以,大多数土豪,不愿意和官吏、和乡绅比,而愿意和平民百姓比。和平民百姓比,他们的优势,也就是第三特征极度耀眼,那就是富。不仅富,而且还要炫富,不然内心多空虚呀。土豪一般来说并不怎么欺压百姓,有些甚至还为家乡做点好事,比如修修桥、补补路。如有盗匪骚扰,他们还会捐一笔款购置武器。宋代兵制中干脆将土豪列为预备役,而且是自带兵器的义务兵。土豪经过三四代的繁殖,土气渐失,也会成为新贵族的,如果不被抓进去的话。富、傻、俗这三个字,概括了中国土豪的特征。换句话说,富傻俗,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土豪文化。或许有人会质疑,土豪文化与猪扯一起是不是有点太牵强?当然,像陈豨那样的大土豪,还带有点猪的天性,念念不忘他的游击战术,而且陈豨之“豨”字,原本就是猪的意思。《史记集解》引邓展的话说:“東海人名猪曰豨。”那么,一般的土豪大众呢?君不见,土豪的“豪”字里不就藏着一只猪么?(下一篇将是《羊、更始皇帝和贪腐文化》)(編輯
2019年11月18日
其他

鼠、爱情和通往权贵之路

有些人分不清楚辞和骚体诗,因为这两种诗歌有一相同点,就是诗句中,会有个标志性的字——“兮”。其实分辨也很简单,楚辞是楚地人、以楚语、写楚事的歌,而且限于战国时期,其他的都只能是“楚词体”(楚辞体),或者干脆叫“骚体诗”。骚体诗就是学《离骚》而来,不管内容如何,只要有个“兮”字就行了。如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骚体诗也。骚体诗中的“兮”字,最好不要按这字的本音来读,而是将它前面的字拖长一拍。汉字本来是一个个字联缀成串的,每字一音节,不像其他语言有还长音短音之别。但是,有时候特别需要个长音字,就要把某个字拖长了唱或者念,要占两拍,那就在这字后再加一个“兮”字。楚歌就是用“兮”作为长音标志的。在唱、诵骚体诗时,遇到了“兮”,这个字不发音,而是将它前面的字拉长一拍,才有楚味。即使不是骚体诗,有时也要按这种读法,如《老子》爱用韵语,篇中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里的“恍”和“象”、“惚”和“物”是押韵的,如果将兮字读成本字发音,韵就丢了。李白也写骚体诗,他写的最著名的是《远别离》就是一首骚体,讲的是中国史上从臣到权臣,从权臣到帝王是如何演进的。其中富有哲理的名言是:“君失臣兮龙变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里也含着中国的辩证法。君本来是龙,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大臣们都不跟他玩儿的时候),会变成鱼,成为下酒菜。如果一个鼠辈得志了,也会成为封疆大吏——老虎。可是老鼠连街都不敢过呀,一过街就会人人喊打。如何才能变得强大起来呢?如何从社会底层爬到高层呢?靠努力奋斗,怕是得几辈子,有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呢?老鼠想到个绝招——嫁女儿,通过结亲,修建一条通往权贵之路。每到年三十,或者正月里的某一天,老鼠就要考虑趁初春的东风,将女儿嫁出去。这乘龙佳婿是一定要找对的。按一般常理,不一定非得郎才女貌,能门当户对也就行了,但是,那样还要一辈子当老鼠,因此必须要找全宇宙中最最厉害的。老鼠夫妇想到了太阳,那比地球都大一百三十万倍。可是太阳说,我不是最厉害的,我怕乌云,乌云一来就把我给遮住了;那咱就嫁给乌云,可是乌云说它怕风,风一吹,别说是乌云,连北京的雾霾都能连吹走;那就嫁风吧,风说,一堵墙都能挡住我,不能随心所欲;那就嫁墙吧,墙也有怕的,它怕老鼠,老鼠一打洞,这墙也会倒。转了半天,怎么还只能嫁给老鼠呢?但是老鼠夫妇悟出个道理来,就是:怕谁嫁谁。咱老鼠最怕猫,就嫁给猫吧。猫当然很乐意了。就在大家都在看春晚的那天夜里,猫娶了老鼠为妻。这是民间故事,但是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联姻观:嫁女要嫁高门第。至于说,女儿未来会怎么样,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权。有了权,老鼠也会变成老虎,李白说的。汉代中国的政权,分内外两个体系,内廷以皇帝为首,组织一帮人,如大司马、大将军、侍中等,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监督外廷政权;外廷则以丞相为首,组织成内阁,干活的就是这些人。有点像君主立宪,不过因为缺了宪,所以,表面上是丞相执政,有点权力,但是终归是皇帝及皇帝的代言人大司马、大将军说了算。那时,有一位为官比较清廉的外廷的官员,叫梁商。先做地方官,后来到边疆,任劳任怨,为国出了不少力。本来,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是有一天,他家的两只可爱的小老鼠都被皇帝看上,一只是他的女儿,当了皇后,一只是他的妹妹,当了贵人。有人问:那辈份呢?你见到过老鼠有论辈份的吗?梁商因此而转到内廷工作,当上了大将军。所有子女亲属,个个封得高官。梁商的儿子梁冀后来接任大将军。梁冀当上大将军后,觉得靠内阁行权,终隔着一层,便将权力全都收到了内廷,让内阁成摆设。收到内廷,就是收到了自己手中。他紧握生杀大权,看哪个不顺就杀,看皇帝不顺,没杀,而是毒死他。所以,他比皇帝还皇帝,是鼠变成的老虎,不,是恶虎。想知道他每天的生活如何,就读唐代诗人李贺的《荣华乐》吧。《荣华乐》描绘了梁冀的奢靡腐败生活,最后也讲了原因,就是他家出了:“三皇皇后七贵人,五十校尉二将军。”这五十校尉二将军,指望的就是那三皇后和七贵人,十只哟!数量多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质量特好,少也没有关系。唐代,杨家有女初长成,嫁女嫁到皇宫中,结果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生女便是生财,将女儿称为千金便成了中国的传统。说实在的,有时候,万金都不止。因此,普天之下,老百姓个个盼着家有千金,借攀龙附凤之机,鸡犬升天。不仅是老百姓,有时候国君也要像老鼠嫁女一样,用女儿换安定,用女儿平息战争。春秋时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秦,一个是晋。晋国经营中原,秦国虽在西南,但是志在中原。如何才能稳住秦穆公这只西南虎?晋献公就将女儿嫁给他,换来了几年的安定,还被史学家们称为秦晋之好。也有门不当户不对的,比如担心边疆势力扰民,又懒得派兵去打,或者说,军费都挪做他用了,没有钱去打,那就把女儿嫁去。虽然历史上也有女婿打老丈人的,但是毕竟是少数。如果哪个大臣权力太大了,有点让人不放心,也将女儿嫁给他。梁冀家后来就迎娶了三位公主。不懂政治就要付出代价。关羽可谓猛将,但是不懂政治。孙权派诸葛瑾去为儿子求老鼠嫁女,关羽却认为自己家的不是鼠女,而是虎女,不肯嫁,结果败走麦城。可怜一世英雄,竟身首异处。政治联姻,就要有政治头脑。因为父辈都经历了风风雨雨,明白了政治的作用,所以他们要包办儿女的婚姻。而年轻人天真浪漫,异想天开地要找相亲相爱的、情投意合的,并美其名曰:爱情。婚姻大事,不能让年轻人自己做主,如果自己做主,那老鼠的女儿一定会嫁给杰瑞而不是汤姆。当然,也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不就是想让子女光宗耀祖吗?我奋斗呀,而且美好的爱情,会成为奋斗的动力!看看人家成功人士,动不动在网上喷洒些心灵鸡汤,还顺便鼓励年轻人去寻找真正的爱情,说自己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有伟大的抱负,后来又有美好的爱情,事业成功,身价百亿。但是,如果你知道了他岳丈是谁,他妹妹的公公是谁,他的姑父是谁,你就会知道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明白了此理,就会有新的奋斗目标,正是:上司尚有一女,至今还没人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下一篇将是《猪、刘邦和土豪》)(編輯
2019年11月17日
其他

猴、项羽和炫富文化

《诗经·魏风》中有一首《伐檀》,讲的是一位即将出嫁的姑娘,听到河畔父兄坎坎伐檀的声音,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那就是“不稼不穑”而且又能够“不素餐兮”。《诗》成了经以后,原来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魏国梦的诗,都变成了刺诗,都是刺某大人物的。儒家文人说这首诗是刺不劳而获、无功受禄的。不劳而获不好么?不正是人类所追求的么?有多少人不就梦想着不劳而获?不仅不劳而获,而且要不劳多获;不是某顿饭不素餐,而是要顿顿都有肉,猪肉价涨上天也吃得起。当然了,这待字闺中的姑娘也要炫一炫自家的情况。她不是去傍大款,而是门当户对,甚至自己家里或许更富有。从全诗看,其父兄所伐的、发出坎坎之声的、质地坚硬的檀,是专用来制造婚车的。不论是车轴、车轮,全都是纯檀打造,比现在用黄金片贴一身的土豪的豪车上档次多了。也有人据此认为,女孩爱炫富。其实,是人皆然,不论男女,都有炫富的冲动。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更多的情况是,物竞物择。君不见,孔雀已经够漂亮了吧,为了被雌孔雀选择,还要进一步展开大尾巴,炫一炫自己的美丽。美丽,意味着健康,意味着会有健康的下一代,哪只雌孔雀愿意生一堆病蔫蔫的小孔雀呢?在动物界,动物自然要炫漂亮,炫健康。而当它们进化成人的时候,发现问题不同了,健康不一定是首要的。因为身强体壮的,可能只是个连生育权都没有的奴隶。人在这世上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财富。有财富,才会有更好的生存条件;有更好的生存条件,异性才会愿意投怀送抱。生下来的孩子虽然说和穷人家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穷人的孩子在赛跑的时候指望的是两条腿,还可能因为吃不起排骨而两条腿的钙不足;富家的孩子是不仅腿有劲,更有宝马、奔驰助力,起步不久,就会把穷孩子甩得找不到影了。所以说,炫富与孔雀开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如果,仅仅是躲在自己家里不素餐兮,别人看不到,就起不到炫的作用。因而要宣传,要将房子盖得大而又大,让远远路过的人都能看到;出门还要衣轻裘,骑骏马,招摇过市,甚至推上一车钱币行路,那才叫爽。动物展示自己的健美来求偶,而人为显示自己的优越的生存条件,必须让健美退居二线,将财富放到首位。后来人们又察觉,对动物来说,要想获取,就必须付出劳动,而且所获往往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当然健壮的身体是必要条件。人则不同,人可以做到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为什么,因为人不是只靠体力的,智力是更重要的。别人扛麦子,一次扛一包;而你,善于动脑,发明了运输用的木牛流马,一次就能运半吨,这样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就快很多。更何况还有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再骗一骗那些扛包的人,动一动嘴皮子,甚至发一发微信,就可以快速变成富豪。炫富只是说明现在富,财产可能是继承来、干爹送的。未来再发展个一二十年,就难说了。作为人,更高层次的炫,是炫才华。有才华可以证明人聪明。人只要聪明,就会有人愿意嫁,毕竟基因优良。试想聪明伶俐的孩子,虽然眼下穷一点,总比呆头呆脑的富二代强;人只要聪明,会有人愿意投资的。聪明表明可持续发展,有眼光的投资者,投资的是未来。炫健美、炫财富和炫才华,本质上一致的,是人的动物本性所决定的,但是这有层次上的不同。动物炫健美,人炫才华,介乎动物和人之间的或者说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的,才炫财富。司马迁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洋洋五十二万字的《史记》,那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吔!累死屈原,他也写不出五十二万字的《离骚》。《史记》还不只是发发自己的牢骚,而是记述了数千年的中国史。大量的人物、事件经司马迁一排列,整整齐齐的。他将皇帝的故事收编在《本纪》里,但是这《本纪》也有人并不是皇帝,如项羽。项羽,姓项,名籍,字羽,项城人(远祖),因为战国时期,项城已归楚国,所以号称楚霸王。起初,家境并不好,才学更是一塌糊涂,但是他也有可能拿来炫耀的,就是他的肌肉。尽管炫肌肉、炫健康尚属于动物层次的,但是也有低层次的美女、目光短浅的人(而且数量更大)愿意投资。普大帝不就爱天天秀肌肉么?在抗秦的战争中,虽然全国涌现出多股势力,但是都难以与项羽相提并论,所以他是霸王。咸阳城破,敌人投降了,让项羽痛心的是,是刘邦而不是自己率先破城的。为了缓解这心痛,也为了展示自己的威力,炫自己的肌肉,他把已经和平解放了的城再屠上数日,几乎烧光了全城。这时,本来就要开始思考开国大典,思考人事安排,思考发展经济,可是看一看这变成废墟的咸阳,一下就没有精神了。有人就劝他,烧了没关系,烧了可以再建,顺便还能增加GDP,照样可以重振国威。然而,项羽已经将咸阳城的金银财宝全收入囊中,过去只能炫肌肉,现在上升了一个层次,可以炫富了!向谁炫呢?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炫富的对象首选的是自己的熟人,哪怕曾经是敌人,地点最好是自己的故乡。所以,一定要回老家去!并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位劝他重建咸阳城的人,《汉书》说是韩生,韩生评价项羽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就是狝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猴子。虽然长得有点像人,但是毕竟没有完全进化成人。沐猴而冠,是讲,虽然衣着上,已经打扮成人,而心理上还没有发展成人,还是猴子的心态。已经富甲天下的项羽,想锦衣还乡秀一秀,只是说明他心尚幼稚,不懂得“浅藏诲盗,冶容诲淫”的道理。但是,他知道,把他比作猴子是在骂他,是恶毒攻击。恶毒攻击就像鼠疫一样,是会传染的。他觉得自己已经进化成人了,再将他比作猴子,就像称一位大老板是挖煤的,称一位慈善家是土豪,称一位明星是AV女优,称一位总统是建筑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将韩生给烹了。我猜,当时他一定在大声喊着:“你才是沐猴,你全家都沐猴,烹了你这沐猴!”富人炫富实属天真幼稚,猴心未泯,尚可理解。可是有穷人却也在炫富,俗称“打肿脸充胖子”,那该多痛苦哟!自己没有钱治病,以至于自锯大腿;自己孩子的学校破烂不堪,他们挤在危房之中,随时都有可能送命;自己已经吃不起猪肉,可是却大把的钱送老外。有人不理解,怎么会这样?!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这是中国炫富文化的必然结果。(下一篇将是《鼠、爱情和通往权贵之路》)(編輯
2019年11月16日
其他

兔、酷吏和造假文化

中国古代人养羊、养猪、养狗、养牛等等,但是不怎么养兔。达官贵人们不愿意养。他们希望兔子就留在田野里,闲着没事了,骑上高头大马,左牵黄,右擎苍,后面再跟上一群喽罗,既锻炼了身体,又显权贵威仪,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美味佳肴。他们知道,野的比家养的更好吃。秦朝宰相李斯,临终就表达过这种强烈的愿望。穷人也不愿意养兔。养兔子的成本太高!因为兔子不老实,整天想着逃跑,不像猪马羊犬牛那样易于豢养。达官贵人家可以用石头来铺地,而穷人家用不起,就只能将土夯实了(水泥早发明出两千年就好了)。夯再实,对兔子来说,也是小菜一碟。白天,它们看到人类在附近转悠时,就假装温顺地吃草,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便开始挖洞。等到养它们的人准备用它们时,早已是兔去圈空,白白损失口粮,也就懒得再养,任由它们在田野里被狼追犬逐。这样一来,中国的兔子多是野兔。野兔培养不出优良品种来。它们整天除了吃草就是在地上打洞,一身土黄色的保护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万一有一只,不知道是基因突变还是怎么的,变成了白色的兔子,那可就倾国倾城喽,连仙女嫦娥奔月的时候都要带上的。白兔少,就自然是达官贵人们追捧的对象,还赋予它吉祥、和谐、幸福等象征性的意义。可是白兔太稀有,有时百十年也见不到一只。武则天已经当上女皇了,却还没有人给进贡白兔。论相貌,她长得该比嫦娥差不到哪里去;论能力,她能抢到皇位,而不是逃往别的星球,所以她比嫦娥更牛。但是,她心里有难解之痛,那就是嫦娥有只白色的兔子,而她没有。善于揣测圣意的官员们,就将大部分的心思花到找白兔上去。至于治理国家,交给几个酷吏就行了,如来俊臣、王弘义之流。王弘义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人。他很有爱迪生的头脑,善于发明创造,可是他的发明,集中到同一类东西上,那就是一系列的酷刑刑具。再难缠的人遇到他的刑具,没有罪也只好承认自己有罪了。真正的贪官污吏,都要靠送礼保平安。他们送给王弘义也多是王弘义喜欢的,像金呀、玉呀、珍宝呀等等。但是,有一天,王弘义突然想要别的东西。离王弘义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瓜田,南风一吹,将这瓜香送到了王弘义的鼻子里,勾起了他吃瓜的欲望。王弘义就对前来求他办事的人讲,瓜如何如何好吃,如何如何有养颜美容之功效。那送礼的心领神会,匆匆告辞,王弘义就在家里等着吃瓜。可是第二天,那人送来了一只又大又圆的玉雕瓜。这下更惨了,望着这不能解馋的玉瓜,就更想吃瓜了。等下一个来,送来的竟是纯金的瓜。有人会说,有了钱,还怕吃不到瓜?自己去买呗。怎么可能啊?中国的官员吃个瓜还要自己花钱买,那还有面子吗?传出去以后在官场还怎么混?但是,随着南风的加大,玉瓜金瓜的增多,这吃瓜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没有办法,自己去!到了瓜田边,王弘义与瓜农聊起来,说这瓜如何如何漂亮,味道一定是大大的好,老农手艺一定是天下第一,说不准还可以获得个国家级劳动奖章呢!可是,这瓜农却不识趣,他觉得自己怎么都不会成为企图颠覆武则天统治的人,犯不着去孝敬这位御史大人,便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这下惹恼了王弘义,搁现在,一定是顺手抄一秤砣,掷将过去。可是搁古代不行,古代的士大夫是有尊严的,王弘义下不了手。那就给他安个罪名,抓起来?可是王弘义觉得,罪名都是留给官员的,给一个瓜农安个罪名,划不来。身为发明家的王弘义是何等聪明,想出一招来。他到朝廷上,对其他官员若无其事地说,他散步到那瓜园外,看到了一只白兔跑进了瓜园。这下可炸了窝喽,这些朝廷命官们,不论职位高低,全都冲到瓜农的田里。一瞬间,全部的瓜都被踩个稀巴烂,瓜秧也都被扯得一段段的。瓜农能将这些官员告上法庭吗?那也必然败诉。这些官员是在为朝廷办事,朝廷之事大如天,再胡闹就是藐视朝廷了,是要“进去”的,所以只有将泪水咽到肚里去。而王弘义远远望着瓜农,心里那个乐呀,别提了!有一次酒后,王弘义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便向人讲了他是如何整治瓜农的:不派一兵一卒,不需要任何罪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散布一条假消息,就能让瓜农瞬间破产。从此,王弘义也落了个绰号,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兔御史”。称王弘义为“白兔御史”,不仅仅是因为他散布的假消息与白兔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制造假消息的知识产权,本来就是属于兔子的。人们捉兔子,如果没有马、没有犬、没有鹰,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只是为了饱餐一顿,靠两条腿跑着追是不行的。累,还往往无功而返,跑不过兔子。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找到兔窝,用烟燻之。兔子忍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雾霾般的污染空气,只好跑出来,而外面等着它的是一张网。狗急会跳墙,人急会生智,兔子当然也一样,也会生出智慧。这智慧就是,造出一些假窝来骗贪吃的人类,于是就有了“狡兔三窟”的成语。造假是兔子的知识产权,可是古代不知道尊重知识产权,首先盗窃兔子知识产权的便是帝王们。因为,帝王们在人间享尽的荣华富贵,还想带到彼岸去,就在自己的墓里塞满了陪葬品。可是又要防止别人盗墓,于是学兔子的狡兔三窟,搞七八个假墓出来,盗墓者就像捉兔者一样,花了很大的功夫,结果啥都没有。史学上称这种用来骗人的墓为“疑冢”。兔子狡,帝王狡,普通百姓自然也要跟着狡,不狡便难以生存。这样,中原大地上,人人如狡兔,个个学造假,造假之风四起。“狡”字本来是指小狗的,后来用于指善于欺骗造假的人。春秋时,郑国有个美男子叫子充,谁见谁爱,是女孩们的偶像。女孩们便到子充常去的地方守株待兔,想目睹一下子充的风采,结果却是:“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狡童善于造假,他也打探到子充爱去的地方,知道那里会有不少女孩在守候着,所以,便打扮得和子充差不多,到那里冒充一下,如果不露馅的话,嘿嘿,好处就不用说了。这种造假文化,一直延续至今。为了自己升迁,文凭可以造假,年龄可以造假,身份证可以造假。看到别人家生产了好东西,造假者就像狡童装扮成子充那样,搞他个山寨的出来,总会有人上当受骗的。连救命的药,都敢造假。至于假信息、假新闻,就更不用说了,零成本。甚至,已经成名了的名牌,为了和山寨的低价格竞争,也开始往自己的产品里掺假,羊肉里检出的是老鼠的DNA,奶粉里掺三聚氰胺,名酒里有塑化剂。如何杜绝这造假之风?如何不再让假货遍地?很多人做了研究。有人认为,要从官员的假文凭抓起,让官员的假文凭全部作废。这样,官员们自然不同意。有人认为,凡是售假货的店铺一律关闭。可是工商局的领导的老婆,还在这店铺里占有股份呢。还有人建议,多教育人民学会识别假货,比如翡翠,什么是A货,什么是B货,什么是C货,让大家学会识别。可是,结果却是,学会的人也去加入了造假大军。更有甚者,那些教你识别假货的知识本身也是假的。还有人建议,每天播出两小时315,让315晚会天天开。以上招数,我觉得没有管用的,管用的也许只有一招,那就是,先把兔子给灭绝了。(下一篇将是《猴、项羽和炫富文化》)(編輯
2019年11月15日
其他

狗、文人和狗吠文化

帝王术,一般来说,是秘而不宣的。在父子相传时,也都是悄悄的,遮遮掩掩的。对外则弄一堆道德呀、礼仪呀、君权神授呀来糊弄人。权臣大吏,那些猛虎们,因为离帝王近,耳濡目染多了,也往往能看出点门道,何况人家家里说不定也在悄悄的传授着呢!只不过他们平时不吱声,既知道仁义道德是骗愚民的,也知道该如何做才能保全自身,便闷声发大财。所以,帝王要想宣传自己的君位何等重要,要想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君权是如何神授的(一般都是母亲不小心吞食鸟蛋而怀孕或者有一条龙悄悄地插了足),就必须依赖文人,通过文人的叫喊,告知百姓。若是成名的文豪来叫喊,还能将这种理论传于后世。在《龙、老子和帝王术》(点击可以直接阅读)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道家的。很多朋友不解:既然这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是儒家文化呢?这就是宣传的威力,是那些无数的文豪们呕心沥血,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词写出来、唱出来、造出来的。帝王自己用帝王之术,但是绝不可以让老百姓也懂这东西,老百姓只能知道君权神授、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如何让人们相信,并且将之当成文化的主流,就需要职业文人,需要诗人、史学家、理学家、道学家、教授。他们的职业就是要叫喊,像狗的职业就是要吠一样。从而形成帝王所需要的文化形态。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语言、住宅、车马、饮食、交际方式等等。文化有大有小,大的当然是主流文化;小文化则可以指某地域特有的文化形态,也可以指某行业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生存方式各异,就会有形形色色的小的文化形态。传统文人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比较形象地,可以称为狗吠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大文化的组成部分。狗是犬的俗称。也有人说,小的叫狗,大的叫犬。古代典籍多不分别,唐代人爱用“狗”字,而宋代人则爱用“犬”字。“犬”字是个象形字,许慎说:“狗之有悬蹄者。”就是摆好了咬人、吠叫的架式的狗,所以是成年的狗;解狗字时,他没有说自己的话,而是引用孔子语:“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叩气吠”就是汪汪地叫,“守”就是看守,看家,就是保护主人。尽管狗是人类的朋友,尽管现在很多人将狗称为儿子、女儿,但是狗和人毕竟是不同类的。可是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人扮作狗,并且汪汪大叫的,大概第一人就是大名鼎鼎、名扬海内外的范蠡。范蠡可谓人中奇才。奇才之奇异处,若是没有被认可,民众就会视之为疯子。发现范蠡的,是楚国大夫文种,历史文献中多称为大夫种。大夫种可谓治国安邦的能人,但他在楚国不受重视,遭排挤,被安排在极边远的南阳任职,于是心中不满,没事儿便寻思着怎么投敌叛国去。当时楚国最大的敌人是吴国,伍子胥已经叛逃到那里,并且来信邀请大夫种一起去共建反楚大业。正当大夫种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听说,当地有一疯子,终日疯言疯语的,便想去拜访。路上打听出,他叫范蠡。可是当地人都劝大夫种不要去见这人,他太不着调了,是真疯子。大夫种认为,当民众越说谁疯,或许他的才能就越高,真疯子说不定是旷世奇才呢!所以就坚持要去,众人便跟在后面看热闹。刚到了范蠡家,突然蹿出一只大黑狗,狂吠不已。众人皆笑,因为这狗是范蠡披着狗皮扮演的。这可以说是对大夫种最不敬的行为,而大夫种则说:“狗所吠的是人,今天我被这么个奇才所吠,被他看重,我很高兴。”这样,两人竟成挚友。范蠡劝大夫种不要投向敌国,虽然楚国不用,但是外逃也要逃向敌国的敌国,到越国去。后来二人成了越王勾践的重臣。所以被狗吠,不要担心,说明你还是人,很可能还是受尊敬的人。想当年,尧年纪大了,想让出国君之位。有人推举舜,尧不放心,要暗访一下。结果到了舜家门口,舜养的大狗也是狂吠不止。这在中国历史上成了重大事件,文人们讨论了数百年。有人认为,尧是圣人,舜也是圣人,圣人的狗吠了圣人,这太不可思议了,是不是某一方并非真圣人(假冒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尧舜都是圣人,绝不容置疑。为了不造成悖论,历史学家开始修改历史,说,原来的历史文献记载错了,不是舜的狗,是桀的狗。相差数百年也不管了。当然也有讲道理的,从事理上来分析,说就是舜的狗又如何,狗认的是主人,见生人就吠,是合乎常理的,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在狗的心目中,主人的一切都是代表真理,代表着正确,才不管你比主人伟大多少,照样吠你!文人们的是非观和舜的狗是一样的,其道理、是非标准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一切依从于主人的。凡是企图削弱主人权力、有损主人利益的、不管它是否有利于百姓,都是歪理邪说。谁敢坚持,坚决吠他不留情。常言说,国君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也会有极少数的狗,除了向民众吠以外,也会向主人吠一吠,时不时地也要提醒提醒主人,不要太过分了,不要再做狗都无法容忍的事啦。说到底,这也是对主人的另一种方式的保护。从不对君主吠的狗,史书上虽然称其忠,但那是愚忠,愚忠误国。纵观中国历史,所有的忠臣,都是因为他们敢于向君主吠上一吠而名垂青史的。可是,如果一个主人养了多只狗,其中一只向主人吠,其他狗则会向忠狗扑来,狂咬一番。按理说,这些狗才是奸狗,主人应当尽力甚至立法来保护对自己吠的忠狗。唐代的柳宗元,就是敢于向主人吠的忠臣,而且他还吠出大量的文字,今尚存诗文达六百馀篇,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豪。他21岁时就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是生不逢时,那时的大唐帝国已是贞观不再,正处在衰落期。年轻的柳宗元,不保守,勇于革新,参与了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准备让大唐帝国再次昌盛起来。但是,那场伟大的改革运动,最终因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以失败告终。才华横溢的柳宗元,被一群奸狗咬来咬去,自然遭贬。被贬到永州的柳宗元想,保护主人,是狗的天性。自己吠主人也是对主人变相的保护呀。自己被众狗狂吠、甚至狂咬并不是自己在做有损于主人的事,而是因为改革。他明白了,狗的天性还有另一面,就是保守。永州曾经的刺史韦彪有个孙子叫韦中立,听说自己倾慕已久的柳宗元到了他爷爷曾经的地盘上了,很激动,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柳宗元便给他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封信完成后,柳宗元还做了多份的拷贝,凡是再有人想拜他为师的,他一概附上此信以婉拒(实质上,等是已经收了,因为他将作文之法全写在里面了)。这样做,就使这封信流传甚广,类似于今天的“公开信”了。借这封信,柳宗元还讲了狗的保守的一面。他说,据说四川之南,有的山区阴雨连绵,很少看到太阳,有一天太阳出来了,群狗乱吠,以为是怪物。他起初也觉得这太搞了吧?是不是屈原编出来的搞笑段子呀?狗不至于没见识到这种程度。而今他被贬到永州,永州在湖南的南部,终年是不下雪的,可是他到的第二年竟然雪灾了,而且雪灾面积覆盖数州,这数州之狗狂奔狂吠许多天,直到雪化才停下来。这就使得他相信了蜀中见识短的狗吠日的故事。他说,当时已经不流行拜师,而韩愈著《师说》,明目张胆地为他人师。韩愈这样做,就遭到保守的狗们的狂吠,结果也是整天被贬来贬去。韩愈就像是这蜀中的太阳,吠他的狗太多了,才如此不幸的,常常是饭还没有煮就得卷铺盖换地方(真实的原因并不完全是这样,和柳宗元一样,韩愈也是因直接对皇帝吠,而且吠得有点过份了。柳宗元不便明说,明说的话,又是在对皇帝吠了)。如果自己再胆敢为人师,那就成了永州的雪,不知道又要引来多少狗的吠咬。太阳,是宇宙中存在的;雪,是自然现象,而这些狗们却以为怪,这恰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但凡自己没有见过的,没有经历过的,就认定是歪的,是邪的,是不符合大唐国情的。稍有改革的举动,他们便狂吠不已。如果说,狗吠一吠没见过的东西,就像现在有人在骂区块链技术一样,也是情有可原的,人家毕竟不懂、以前也没有见过这东西嘛。但是,不该有那么多的狗都如此保守、没见识吧?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东汉时的王符早就发现了的。比柳宗元更糟的是,王符生于末世,社会已经腐烂到无法修复的程度。所以,他不再对着帝王吠,也不对着百姓吠,而是探究真理,研究治国之道,研究如何启迪民智,研究文人们能否担负救国的使命。王符也认为,明白事理的文人应当是大多数吧!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后来他找到了原因。他说:“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狗吠并不是自己看到了什么该吠的东西,而是听到别的狗吠,也跟着吠的!那么,真理呢?真理不存在。那些号称真理的,不过是百犬跟着一只阴谋犬吠出来的。综上所述,狗吠原因有三:一是有损于主人(主人意志便是真理);二是过去没有见过听说过;三是听到了别的狗吠就跟着吠起来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狗吠文化,就这么着,被一代一代的文人继续吠下来。呵呵,不知不觉,我也吠出这许多文字来。(下一篇将是《兔、酷吏和造假文化》)(編輯
2019年11月14日
其他

虎、封疆大吏和为臣之道

1927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和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办了个新月书店,接着又办了《新月》杂志,名称取自泰戈尔的诗集名——《新月集》,人们便把他们称为新月派诗人。其实,这些诗人们大都不承认有这么个派,胡适更不想把自己弄到个什么派里去,所以他说:“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尽管胡适不愿意当狐狸或狗,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他也决不是虎。虎是什么?虎是王公贵族,是封疆大吏,是洋溢着霸气、眈眈而视、随时准备吃人的猛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刘备打下三分之一的天下,封了五虎上将军,这五虎上将军不包括他自己。尽管他与关羽、张飞结义桃园,称兄道弟,愿同生共死,但是,他仍不肯封自己是虎,为什么,因为他是龙。龙之下,便是虎(其他动物都是老虎食物链上的佳肴,甚至人类),以至于大家谈虎色变,所有的动物都畏惧它。龙没事云里雾里飞一飞,河里海里游一游。如果哪个地方地震了,火灾了,这龙便飞过去,安抚一番,以显亲民。天下,就交给老虎们去治理。孔夫子曾感叹“苛政猛于虎”,他竟不明白,苛政本来就是老虎搞出来的。那么龙干什么呢?在需要龙出面治理天下的时候,它就驾着云,往山顶上一坐。干什么?观虎斗呗!中国历史上,凡精于帝王术者,都像刘备一样,绝不把自己掺和到虎的队列中,绝不肯站在哪只虎的一方,而是居高临下,观两虎相搏。如果有一只体力不支,快要受伤了,龙才会出面,宣布中场休息。等弱的一方养足了精神,下半场再开始。正所谓:坐山观虎斗,其乐无穷。如果龙偏向了一方,甚至是强势的一方,那就要坏事儿,不远的将来,必遭虎患。所以,当龙需要伸出援助之爪时,它也必定要支援弱势的一方,甚至会让弱的一方站起来,并暗中助力,将那只远远强大于其他虎的虎给灭了,那怕他是战绩卓著的岳飞也不行,该灭就得灭。虎是一龙之下,百兽之上。在自己的领地内,想吃羊就吃羊,想吃兔就吃兔,想拆迁就拆迁,想平坟就平坟,能够为所欲为。所有的动物都只能任它发虎威,虎之所欲,便是这领地的法律。只要它不是一虎独大,龙就放心,因为别的虎在盯着它呢!领地有很多块,自然就会有很多虎来管理。虎们除了管理自己的领地,也必须观察着邻居的一举一动,发现有不轨之图谋,便举报之,揭发之,甚至冲过去给它一爪,立了功可以升迁到更大块的领地去。如果龙愚蠢到将天下交给一只虎,这只虎不知道哪天便会不安分,开始想添个翼什么的,也想在天上飞一飞,此刻,龙位殆矣。汉献帝就只有那么一只曹操虎,虽然他也想让刘备、孙权成为他的虎,但是刘备另有五虎,心里揣着龙的心思;而孙权自从他父亲搞到国玺,表面上称江东虎,实则早已经自认为是龙了。所以汉献帝必须忍受曹操这只独虎的虎患,一旦虎变,变成了龙,自己就只有禅让一条路。所以,虎要有多只,只要虎粮(羊呀、马呀、鹿呀等等)充足,几十只也无妨,这样,它们才会矢志尽职,做好本份。一旦哪只有非分之想,其他的虎就可以被龙调来一用,发发虎威,揍它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当今,有了中移动,还要有中联通。如果万一这两家勾结起来怎么办?不是说,虽然一山不容二虎,但是除非一公一母吗?那就再搞一家中电信,三只老虎勾结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这是虎独居的本性所规定的。燃油是国家运转的血液,不能被谁控制,所以,有了中石油,还要有中石化,它俩万一是一公一母呢?所以,还要再搞出个中海油。老虎会繁殖,会多起来的。十几只老虎,可以任凭它们去吃羊吃兎,可是多了就不行。特别遇到了自然灾害,虎粮不是很足,它们把羊、兔吃绝了怎么办?这时,龙就要出面,打一打虎。打虎最大的好处是,打掉一只,就多出一块领地,可以用来奖赏给听话的还没有分到领地的虎。至于这新领主以后长大了,也狂吃狂贪,那就再打呗。打虎还可以让马、羊、鹿等高兴,赢得民心。有人建议老虎苍蝇一起打,无知!苍蝇怎么打也不会有多大作用,今天打死一万只,明天就生出了十万只,蛆多着呢!白花费力气,作用又不大,那就由它们去,反正也打不完。当然,偶尔拍死几只也行,显得咱还是爱干凈的。也有老虎吃得多,而且破坏性很强,可是龙却不打掉它。因为这只虎还积极盯着邻居虎,监视着邻居的一举一动,不多久就悄悄给龙打个小报告,揭发揭发邻居,顺带表表自己的忠心。它在牛羊面前是虎,在龙面前简直就是只小猫了,可爱极了,不舍得打。被揭发的虎,经龙考察,听说家里还藏着龙的用品,那就给个不信任的评级,等着被打吧。怎么个打法呢?如果虎们团结起来,龙是打不过的。但是,龙因为有帝王术护身,自然会有妙法。这妙法,春秋时期的店小二早就教过打虎英雄卞庄子。卞庄子是鲁国勇士,力大无比,能和虎斗。据《史记》记载:有一次,卞庄子准备打虎,恰遇两只虎刚咬死一头小牛,卞庄子便想冲上前去。结果店小二拦住了他,说:“两只老虎你未必打得过,你要等老虎吃完了小牛,没什么吃的了,它们两只必然相斗,结果一定是一死一伤。死的不用你去斗,伤的,你拿剑到跟前,轻轻一刺,就OK了。”卞庄子听店小二之言,果然得了一剑双虎之名,名垂青史。所以,打老虎,龙不需要动手,把几只虎叫到一起,在它们之间扔一头牛就行了,就像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一般。而晏婴和胡适一样,也算不上老虎。他们都是谦谦君子,有事没事还和朋友们小酌几杯,斗斗嘴皮子,耍耍笔杆子,在纸上写点文字,这哪是老虎之举?如果非要自称老虎,那也只能叫纸老虎呀!(下一篇将是《狗、文人和狗吠文化》)(編輯
2019年11月13日
其他

李铎 || 龙、老子和帝王术

(说明:仍在休养中,无力写新作,只好改写旧文。此文曾发表于《腾讯·大家》。)智育回潮那年,我以全校最低分的成绩,考入中学。两门课,分数线是一百五十多,而我只考了一百一。但是因为母亲是该中学的教师,学校特别允许我入学。入学后,一下子就爱上了乒乓球,据说可以打出外交关系。自己用三合板刻一只球拍,课间就在校园里的水泥台子上与同学们打。为了抢占台子,往往是一下课,就第一个冲出教室。母亲为了让我学习,采取物质刺激的策略,告诉我,如果期末能评上三好生,奖励一只真正的球拍。我说,红双喜牌的。母亲说,行。智育回潮了,三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好。我在入学之前没有怎么上过小学,但是练就了一身自学的本领。为了球拍,历史、地理一夜就看完;语文课文两天全背下来;一学期的数学题,三五天就全做完了。闲着没有事,仍然玩,仍然抢台子。再不然,就找一找老师的麻烦,捣个乱什么的。期末考试结果出来,我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为班集体争了光。该评三好生了,谁能不投我的票呢?民主制度就是好,每人一票,我的成绩摆在那里的。可是,投票前班主任要先讲几句,对有可能评上的同学点评点评——现在看来,就是舆论导向。点评到我时,老师说:“李铎同学,学习刻苦努力,考了全年级第一名,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这里没有掌声,那时还不兴鼓掌。不过我觉得,乒乓球拍已经到手了,不自觉地开始感受红双喜手感来,因为之前我只摸过,没有用过。老师接着说:“但是,”他停顿片刻,我心跳加快,觉得自己的脸在变绿,仿佛看到那只红双喜渐行渐远。老师说:“他不遵守纪律,破坏公物(在课桌上划了道三八线),浮躁贪玩,骄傲自满……”下面再讲什么都没用了,我知道,完了。球拍,还用自制的吧,因为我得了零票,全校最低票。从此,我对民主制就没有了一点兴趣。让我很不解的是,怎么表扬着、表扬着就变成了批评呢?后来才明白,这叫辩证法。还听人们常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使用辩证法。为报一拍之仇,后来就潜心研究辩证法。尽管教科书上说,辩证法是源于黑格尔、马克思又发展了的,读了黑格尔、马克思的原著后才知道,中国人的辩证法,与他俩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龙文化的延伸。这和龙什么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龙”字,和解其他字很不一样。解其他字,往往是:什么也。什么形,什么声。而解释“龙”字的时候,则是最后才说是“飞形,童声”,先是进了一大段:“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哪里还是“说文解字”,分明是“百度百科”嘛!幽与明,细与巨,短与长,都是事物的两端,而龙能兼而有之。也就是说,龙是一种奇怪的生物,能暗能明,能细小能巨大,能短能长。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道家文化的经典《老子》通篇都是两极变化,而且变化无穷:说是无为,而实则是有为;说是柔,而实则是刚;说是福,而实则是祸。总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都可以拿在手里以自己的意志来取舍的。有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非也!儒家文化是帝王拿来糊弄老百姓的。讲礼仪,是要把自己高高地排在上位;讲忠孝节义,是为了稳定,先稳住家庭,再稳住朋友圈,进而都统一忠于皇上。而帝王自己,用的则是道家文化。中国的社会,就是以帝王为主导的,所以,道家学说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或者这么讲,儒家文化是外表的,而道家文化是内在的,即所谓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追求自由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越高级的生物就越爱自由,中国的帝王就最爱自由。儒家那些条条框框,让他不自在,不自由。老子则是自由主义的先驱。自由了,就可以今天想说是黑,那就是黑;明天又想说是白,那就是白;甚至还可以说黑就是白,白就是黑。多自由呀!帝王的重任是治理天下,而治理天下本质上就是选官治人。国君不能样样都自己料理,需要大量的官吏,因此选什么样的官吏才是治国之本。那么选谁呢?有没有统一标准呢?如果依着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是可以定出标准的。那皇帝还有什么权力?一切都按程序来,官员如何得到利益?没有利益,选他们,他们也不干呀!既然,外示儒术,那还是要有标准的,只不过,这标准都是虚的。实的,则是更高一层领导的意见。领导认为此人可用,就看他的优点,这里有标准可依;认为此人不可用,就说他的缺点,这里也有标准可依。老子的学说给了他们自由,官越大,自由度就越高。宋代著名的改革家、良将、文豪,高唱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因为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甚至连学二代都不是,所以就没有受过特别的训练。这种特别的训练是密不示人的、家传的,那就是道家的、龙的、帝王之术。可是他官做大了,到了差不多宰相一级了,凭他的悟性,加上他的学问,他就看出了门道。他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喜气洋洋地写了篇《老子犹龙赋》。他认为老子思想就是龙文化,既然是龙文化,就是帝王文化。所以,他的文章是为帝王而准备的,他还得意洋洋地特地加了个题注:“玄圣之道,通变如此。”他说老子之术,恰如龙一般,玄圣之道,也就是帝王之术,便要“则而象之”;强调要“绝圣弃智”,什么事不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话要说得含糊其辞,不能让下级什么都猜到。他还说:都说豹能隐藏自己、虎能变化,但是到跟前了,还是能看清其面目的;唯独“龙”,必须让人看不清真面目,“故能作大匠之宗师,阐无为之妙旨。惟尊道而贵德,自反古而复始。比于或跃之灵,荡荡乎其圣如此。”就是说:帝王之术,就如龙之辩证,如老子之模棱两可。唯有如此,才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地驾驭群臣,治理天下。像这种治国安邦的法宝,即帝王术的精髓,每个帝王早就心知肚明,只不过人家装糊涂不说而已。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范仲淹,竟然敢道破天机!朝廷便再无法容他。有趣的是,皇帝正是用了范仲淹讲的帝王术的、老子的、龙的辩证法,将范仲淹给狠狠地辩证了一番。起先,用他时,皇帝说:“蔚有雅才,生此王国,参干万务,朕与嘉之。”现在不行了,将天机都洩露了,便说他:“奏述狂肆,疑骇众多。既妄露于荐称,仍密行于离间。本于躁率,但恣诋欺。”查不出他别的什么毛病——这人从不贪,一生贫困,属于月光族,没有办法拉出去砍了,便逐出京师。从此,范文正公被贬来贬去,六十多岁,在赴任的途中客死在徐州。还好,我只是没有得到乒乓球拍而已。(下一篇将是《虎、封疆大吏和弄权之道》)(編輯
2019年11月12日
其他

北宋末年,人人想入黨

(休養中。改寫一篇趣文,快樂星期天!)現代的行政區劃有點亂,如“市”,有直轄的,有省轄的,還有市轄。同是市長,官職大小,天壤之別。古代雖然也亂,但是一級級的秩序是井然的。古代人不像今天到處跑,往往數輩都守著一塊土地,所以不用去特別強調地域,而是以家庭爲最基本的單元。那麼五戶人家組成一箇更高級的單元,叫法各有不同,有的叫“伍”,有的叫“比”,有的叫“鄰”;這五戶的單位再以五爲單位組合成“里”,也有叫“閭”的,那麼一“里”就是二十五戶人家;再組合,大概爲了計算方便,以乘四來組合成一百戶人家,叫“族”;五族爲“黨”,一黨等於五百戶人家;五“黨”爲“州”,已經是兩千五百戶了,再將五州組成“鄉”。所以,鄉是一萬兩千五百戶,由二十五箇“黨”組成。這種行政區劃,主要是便於徵兵徵稅。經濟軍事是國家的命脈。取五和五的倍數來計算也方便,一箇巴掌就可以。每年產的糧,戶交一部分給鄰,鄰再交到里,一層層上交,中間有沒有克扣還待考證。徵兵亦如此,只不過是由上往下層層下達指標。由於中國穩定的農耕經濟特點,養成了人們靜止地看問題的習慣。不論是周朝還是漢代,覺得這麼一劃分,可以一勞永逸,管理起來很方便。同時,這也是計劃經濟的理論基礎。問題是,人口的增長是爆發式的。如果風調雨順,沒有戰爭瘟疫的話,二十年就要翻幾番。反過來,如果某地流行禽流感什麼的,一夜間就能毀掉幾箇黨。所以行政區太難劃分,各地也就因其地理特點不同再來修改劃分方法,這箇黨並到那箇黨,這箇鄉與那箇鄉合併,越搞越亂。很多人讀古代的書,一遇到行政區劃的問題就頭大。我們且不管它,只要知道,黨是一級行政單位,大的時候五六百戶,小的時候二三百戶,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一箇社區或一箇村莊,也就行了。“鄉黨”常常聯一起使用,因爲都是行政區,比“鄰里”“比鄰”都大得多的。雖然說,許慎認爲,“鄉”是形聲字,但是不論是從甲骨文還是鐘鼎文來看,它都是箇象形字,像兩人對著大鍋吃飯。吃大鍋飯是中國人的歷來期待的生存方式。“黨”字比較複雜,起初寫作“䣊”,這麼簡單的一箇字,後來竟被筆劃奇多的“黨”來取代。“䣊”字本義就是地方,是一些人家組成的行政區劃單元。而“黨”字的本義是“黑暗”,雖然其“黑暗不明”的義項後來由“曭”字來承擔,它只管表示一箇行政單位,也只作“鄉黨”之“黨”,但是由於有箇“黑”字鉗在裏面,總讓人覺得不舒服。後來有一支少數民族的名稱按音是“黨項”,就不願意用帶“黑”字的,而用“党”。中國原本有些姓“黨”的也隨了“党項族”,改爲“党”,看來大家還都不喜歡黑。古代的這些行政區的劃分,主要是針對農村的,城市裏住的是官員、商人,流動性強。雖在某朝某地也偶爾用用“鄉”“黨”,鄉黨還是主要用於農村。所以“鄉下人”就是“農村人”,“黨”就更是“農村人”了。中國歷來都是重視農業的,這是從經濟上來講。而從意識形態上來講,卻又極蔑視農村。城裏人多認爲他們只知道“吃”,還那麼“黑”。所以,這“鄉黨”二字往往是指保守、護短、謀私利而聚在一起的人。“鄉”還好一點,因爲它大,大了就是紳士、有有學問的人;而“黨”漸漸就成了貶義詞,所以有“朋黨”“奸黨”之詞流行。不過也有那麼一天,“黨”字時來運轉。話說宋朝時期統治者,傻乎乎地把首都安在了箇沒有任何屏障的開封,國家極不安全。可是又不肯加強軍隊建設,因爲這國家本來就是軍人搞政變弄來的,所以皇帝特擔心軍人的權力大起來再搞兵*變,便不斷削兵。這樣一來,國家就更不安全。靠什麼呢?就只能靠安撫了。誰想打我了,我就給誰送錢、送糧、送絲綢。結果是,雖然敵人不來打,因爲打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打什麼。但是自己的國力卻越來越差,加上些貪官污吏再偷一些肥己,所以六、七十年就支撐不下去了。這時,出了個聰明人,叫王安石,他說服皇帝要改革。其實不改也不行了,再不改老百姓要造反了。這場改革運動,就叫王安石變法。王安石這人不講吃穿,不在意車馬,不迷戀女色,一門心思地想著幫朝廷理好財,把經濟搞活。可能是由於體制的問題吧,法雖好,但是執行起來卻出問題。如青苗法,是爲了讓百姓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不去借高利貸,由政府貸給他們糧食,等收穫以後加上比較低的利息還給政府。這樣就等於是敲了高利貸者的飯碗。又由於官、商本是一家,他們聯合起來,強迫那些不需要貸糧的人也來貸糧,這樣他們就會白賺一筆。如果你有意見,就誣你反對改革,你就要坐牢。這樣,鬧饑荒之地的官商和不鬧饑荒的老百姓,都反對王安石的法。他們越鬧越厲害,眼看朝廷要倒,太后執政,將王安石趕下臺以謝天下,讓司馬光來執掌大權。司馬光文章寫得好,但是理財之道全然不通。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就是一條:廢了新法,一切還原。沒搞幾年,國家又到了崩盤的邊緣,更是天怒人怨,司馬光便被章惇趕下臺。那時候的人就已經知道扣帽子了,所以給司馬光扣上箇“奸黨”的帽子。再後來,蔡京爲相,他更推崇王安石,因爲王安石是他心目中的理財專家。他從王安石那裏學了不少理財本領,不過不是爲國,而是爲己。爲了讓王安石在天之靈保佑自己,還動員皇帝將王安石的像立到孔廟。爲了替王安石報仇,便在司馬光及其追隨者身上再踏上一隻腳,叫他們永世不得翻身。蔡京親自撰文,刻下“黨籍碑”,立遍全國,録司馬光及其同黨共有三百零九人。這裏有些人與司馬光八杆子都打不著,只是蔡京看著不順眼,都統一歸爲奸黨人。凡是背了“黨”名的,歸爲一籍,趕出京城,永不敘用。可是這些學了理財的高手們,並沒有將攫取的財富用以充實國庫,都肥了自己,國家眼看又要完。這時天象怪異,西邊出現了彗星,那可是大不祥之兆,便有個叫劉逵的人,趕緊上朝,說是因爲刻“黨籍碑”,讓上天發怒了。皇帝再大的權也要聽上天的,趕緊糾錯,召令全國毀掉“黨籍碑”。可是上天還是不依不饒的,又在大白天放出太白金星,眼看要與太陽爭光輝了。這下朝廷徹底害怕了,爲“黨人”平反昭雪,將那些早死了的“黨人”的後裔紛紛啟用。這些黨人後裔,以“黨”爲榮,重刻“黨籍碑”以炫耀自己高貴的出身;所以,那時的“黨”成了歷史上最光榮的黨!(編輯
2019年11月10日
其他

李铎 || 燕子、窟窿和孔子

(说明:一篇比较好玩儿的旧文,略做修改再发一次。也算是《汉字精微》的相关文章。)“孔”字本来是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这个“孔”字,由“子”和“乙”组合而成。这个“乙”和“甲乙”的“乙”不同,上面多了个弯儿,后人觉得写着麻烦,便将上面那一撇给省去,结果和“甲乙”之“乙”长得一模一样了。甲乙之“乙”,原本是地里的草,是春天到来时,草木从土地里扭着身子往外长的样子,所以多用来表示时序。而这个多了一个弯儿的“乙”,像一种鸟,被省去的那个弯儿,本来是鸟的头,现在省去了,就容易和甲乙之乙搞混,所以就再加个
2019年11月8日
其他

李铎 || 时差是日本词?【聪明妻子傻丈夫23】

经常会有朋友问:听说现代汉语中,有非常非常多的双字词是来自日本的,到底有多少呢?我说:静态计算的话,不到百分之二十;动态的话,就多了。什么是静态计算?静态计算,就是拿本词典数,看到一个日本传过来的双字词,打个叉,中国固有的,画个圈,最后数一数即可。动态的呢?就是拿份报刊或者一本书,遇到一个日本来的打个叉,中国固有的画个圈,这一算,竟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从日本回流到中国的词(简称回流词,全称日源回流词。这些词并非都是日本人创造的,很大一部分是到中国传教的洋牧师,为了使西语与汉语更好地对应而创造的,不过不被当时的官府所接受,但是被日本官府接受了),几乎都是高频词,在日常中被大量反复使用。比如“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如果将回流词去掉,就变成了“要四个”。要四个什么?要买红薯呀?有人说,不对,这句话里的“一定”在古代文献里就大量出现过。是的,但是古代文献中的“一定”不是现代汉语中“一定”的意思,那是“一旦定下来”的意思。回流词因其高频,就显得特别多。就像《武大妈造字》(点击可以直接阅读),她虽然只造了不到二十个字(当时文献使用的字有八九千个,可谓沧海一粟,不值得一提的),可是如果你不认识这些字,根本就无法阅读当时的碑文。就是因为这十几个全是超高频的字,像“年、月、日、人、臣、天、地、圣”等。《武大妈造字》这篇文章中说,武大妈没有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汉字刚楷化不久,正处在整顿期,很多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在向形声字转化(大概是为了扫盲),可是武大妈不懂此理,她造的字,清一色,全是会意字。不过,一千多年后简化汉字的人比她更没文化,因为武大妈毕竟懂得“会意”字,而搞简化字的那帮人,连“会意”也不懂了。如“对(對)、邓(鄧)、观(觀)、欢(歡)、鸡(雞)、劝(勸)、戏(戲)、难(難)、艰(艱)”等,左侧不管是啥,都给简成个“又”。殊不知,这“又”在汉字系统中是“右手”的意思,是不可以置于字的左侧的!像“鄧”字,如果你认识了“登”,加个义符“阝”表示地方,你就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也知道了它本是地名,又可以作姓(中国姓很多源于地名)。可是一个“又”加一个“阝”是什么字呢?这绝对是在为扫盲制造障碍。有人说简化字有助于扫盲,要么是睁着眼说瞎话,要么是不懂汉字的识字规律(王力先生就曾对此批评过)。如果你将“登”简成了“又”,那“凳子”的“凳”呢?为什么不简成上“又”下“几”?还有“磴”,为什么不是“石”加“又”呢?“燈”,也应当简成“火”加“又”呀!这个“灯”,又是什么东西?俗字而已!有人会说,有些字是日本人先简化的。没错,日本是简化过一些汉字,那是因为日语原本就是以音表意的语言,字型对他们来说不像对中国人那么重要。何况日本人在中国典籍面前,其实是很没文化的,对他们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毕竟是泊来品。双字词也一样。有些词,中国古代典籍中常用的,日本人因为没有文化而误解。回流到中国后,中国人就按日语的意思来用,如上面说到的“一定”。再如“时差”这个词,古代文献中很高频的词,就是时间的差额。如《隋书》:“平分妄設,故加時差於異日。”《旧唐书》:“時差值加者,先交加之,後交減之。”《宋史》:“午後以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五除之,各爲時差。”等等,太多了。可是日本人用来指“世界の時差”,就是各国(不同时区)的时间不一样,坐飞机飞到另外的地方,要倒时差。甚至还可以构成“時差出勤”,这个还好,汉语没有照搬,咱们现在叫“错峰上班”。妻子常常为日本人错用汉语固有词汇而着急,想做些清理的工作,可是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程,越做感觉越乱。这样,她就会生气。她生气了,我就要讲个故事让她高兴起来。今天就讲了“时间差”的故事:有一小伙子,买了张电影光盘,拿回家里看。看到电影里有一段情节,非常感兴趣。那就是有位美女,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湖边,准备到水里游一游。她慢慢地脱衣服,刚脱一半,小伙子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一列火车呼啸而来,挡住了视线。等火车过去了,那美女已经在水里游泳了。小伙子一夜反反覆覆看,看到天亮,非常生气地说:“我坐火车,经常晚点,今天这火车为什么就没有一次晚点的?”妻子听了哈哈大笑,说:“这小伙子太傻了吧,他如果按一下慢放键,这火车不就晚点了?”唉,我真傻,竟然不知道慢放键可以改变时差的。
2019年11月3日
其他

李鐸 || 漢字精微012 —— 昃

(本系列結束感言:漢字精微系列至此告一段落。感言就借用宋代畫家李唐的一首詩:“雲裏煙村雨裏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昃,形聲字,日形仄聲。這裏需要解釋三箇字,讀音都是[zè
2019年10月31日
其他

李鐸 || 漢字精微011 —— 盈

ㄍㄨˇ],就是買賣的意思,後來被“沽”和“商賈”之“賈”取代。人做買賣,就會“贏利”,便又讀作[yínɡ
2019年10月30日
其他

李铎 || 字谜故事〖童年趣事〗

(说明:汉字精微系列,因昨天的《月》,阅读量過小,所以暂停更新,等消化消化再说吧。先换上一篇童年系列的。)还没有上学,我就通过红宝书认识了很多字,便对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有兴趣的是猜字谜,比如“一点一横,俩眼一瞪”,虽然第一次猜的时候感觉还是有难度的,当明白了是“六”字的时候,就非常兴奋:汉字还可以这样玩,太有意思了!我对什么万一感兴趣了,就想要当这个行当的专家。所以,我便成了猜字谜的高手。我快要七岁的那个暑假,妈妈带我去劳改场探望爸爸。这才发现,爸爸才是真正的字谜专家。我给他出的字谜,他都能猜出来,虽然其他谜语不行。当他看到我如此喜欢猜字谜,也出一些给我猜,都是些简单得一塌糊涂的,我全猜出来了。大概是看到我有点骄傲,想打击打击,便出了一个超难的字谜,并且写在纸上:五色祥云在头上,四弟赵云保娘娘。月中嫦娥一女子,许与凡间尚书郎。谁是赵云,什么是娘娘,尚书郎是什么鬼东西,我全都不知道,红宝书里从来都没有见过。但是,爸爸说不知道也不影响猜这个字。我猜谜最讨厌别人告诉我谜底。所以,我一下就变得安生多了,不去烧蚂蚱吃了,不去追野兔了,也不到水塘里去捉小鱼小虾了。没事就坐在山坡上像哲学家一样独自深思,还时不时的用手在地上画一画。后来,我觉得是我认识的字还不够多才这么费劲的。如果有本字典该多好!劳改场的女会计(因为胖而且黑,我总是偷偷叫她水牛)不是劳改场的犯人,是可以回家的,当她知道我太想借一本字典时,还就真回家给我拿了一本字典。很烂很烂的字典,尽管如此,我发誓再也不背后叫她水牛了,背后也要像当面一样叫“会计阿姨”。我开始在字典里找。猜谜的诀窍早就悟出来了:凡是用诗句做谜面的,都是从里面找简单的笔划少的字来重新组合。这样,我便锁定了“五”、“云”、“上”、“四”、“月”、“中”、“一”,“女”、“子”和“凡”字,其他的大概都用不上。但是也有可能例外,所以第一遍没有找到,就扩展一下,把“色”、“尚”、“书”也囊括进来。许许多遍过去了,引申义也都使用了,比如“五色祥云在头上”就理解成“阴”或者“雨字头”等等,还是没有猜出来。烂字典更烂了,好处是,不知不觉又认识了许多字;暑假转眼就过完了,好处是,我少干了许多危险事,让爸爸妈妈省了许多心。可是,这字,我就愣是没有猜出来。有点不好意思了,问爸爸,那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爸爸问我:“你投降了?”我小时候看打仗的电影比较多,一听“投降”二字,头便“轰”的一下,怒从心头起:“不投降!革命小将绝不投降!我自己猜!”就这样,我带着猜不出的谜回到郑州上了小学,爸爸写的那张纸早没了。四句诗虽然还记在脑子里,但是,我早已安慰过自己:那肯定是个瞎编的谜。所以,就渐渐不去想它了。又过了一年多,我开始大量阅读古典小说,读了《三国演义》,不仅知道了谁是赵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娘娘和尚书郎。爸爸所在的那个劳改场腾出来,要让给中科院的钱钟书他们劳改用,他便回到老家,由贫下中农继续监督改造。因为是自己的故乡,所以和古罗马时代的平民一样自由。妈妈带着哥姐和我一起也回到老家,算是全家团圆了。可是妈妈教书的学校并不在我们村,而是在几里之外。那时教育局有规定,公办教师不能在离家近的地方教书,怕干私活。爸爸虽然由贫下中农来教育改造,但是同时也担负起教育我的任务。有一天,正在学习,他突然心血来潮,告诉我:“在罗山时猜的那个字的谜底是‘嬴’字。”我以为是输赢的赢,赶忙写下来,怎么看也不对。爸爸说:“不是这个赢,是嬴政的嬴,下面不是贝,是个女字,扣诗里的‘一女子’。”他写成的是:上面是“云、四”,下面是并着的“月女凡”。我怎么记得不是这样写的?查字典,字典里没有!爸爸拿过字典查,找到了“嬴”字,说:“上面的亡像云字就行啦,‘口’字,过去是写作‘四’的,当然写成‘口’也行。”这是甚么道理呀!我三年前就猜出来,那是他瞎编的字谜。后来研究汉字,就特别留意这个“嬴”字(尽管我讨厌秦始皇),竟然找到了“亡”下是“四”字的“嬴”。独字没有,是加了义符的:“𢺧𤄞𥷶”(手机不显示大字符集的字,请看图片)。想不通的是:这种笔划奇多,论字源,又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的(包括许慎和所有的研究古文字的历代学者,除非他瞎编),竟然被改来改去,弄出那么多汉字。而且今天国家汉字标准中还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如:“嬴
2019年10月29日
其他

李鐸 || 漢字精微010 —— 月

月,象形字。月不像日,日的形狀是不變的(即使裏面的黑子在變,古代的人也看不出來),而月則由圓到不圓,每天都在變。人們當然喜歡圓月,可是不圓的時候更多。不圓的時候叫“缺”,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們比較喜歡那明亮且圓的大月亮,人生如意(尤其是家人團聚)就如同月圓。圓月比較稀缺,一是要晴天,二是要在每月的十五。因此,蘇軾以月喻人生,其意在於說明:人生中不如意的,佔絕大多數。月亮不圓時,比如月初,人們可以用兩箇字的詞“初月”、“新月”,十五的時候,也可以用兩字詞“圓月”、“望月”來描寫。而更多的,不圓的月,雙字詞就是“缺月”、“片月”,如“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静”。這箇“缺”字,今天的高頻字,在《千字文》裏沒有收,在這裏就先說一說它,因爲它與“月”關係密切。稍有文字知識的人一看這“缺”就知道,它是箇形聲字,缶形夬聲。我們已經知道,探究一箇字的本義,往往不是從義符來解,義符僅是指出該字的分類,更重要的是通過聲符,因爲這聲符有可能就是該字的初文、本字。“缺”字的聲符是“夬”,這箇字兩讀,而我覺得都讀作[jué
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