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

其他

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举行

岁月峥嵘,庆百年校庆。2022年5月22日,“求是智库”高端论坛——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承接疏解·创新雄安”为主题,浙江大学校领导、校内相关部门及学院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线上或线下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论见。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指出,雄安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阶段,未来城市已初显雏形,既需要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众多“润物细无声”的谋划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将发展蓝图变为生动实景,持续提升雄安新区承接北京创新要素资源的软硬环境,加快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和增长动力源。他强调,浙江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将举全校之力将雄安发展中心打造为具有显著知识溢出效应的战略平台,共谋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表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本届论坛已“承接疏解·创新雄安”为主题,以期在历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一步探究雄安新区高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行动方略,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擘画“路线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划“方法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从城市的本质和定义切入,深入探究了城市地域观的变革,并对北京和雄安新区的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现行的城市地域观有悖于城市的本质,不能有效描述、分析和管理城市形态地域和城市功能地域发展,无法准确地反应各个城市间的相对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城市规模分布。因此,应加快变革城市地域观,实施都市圈化战略,制定标准化的都市圈制度。目前,北京与雄安新区正在努力编织“一小时都市圈”路网。杨开忠教授认为,北京和雄安新区宜建立商务意义的都市圈,而非通勤意义的都市圈,京雄一小时都市圈的合理性仍有待考证。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应着重做增量,而非存量调整,北京和雄安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和而不同”。他建议,应当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即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与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竞合关系、城市建设发展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关系、承载北京创新资源转移与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天津、石家庄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关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就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府际财政安排提出了对策建议。他分析了雄安新区财政收支现状,建议厘清北京与雄安新区的财税关系,加快制定京雄两地10年过渡期“阶梯税收分享”方案;合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扭转财政支出“重建设、轻服务”的现实情况,增加一般公共服务和科教文卫服务的财政支出占比,培育“造血”功能,有效提升偿债能力;基于“区域共担共建”原则,统筹考虑设施收益的空间分布特征;调动社会资本投融资,多方探索“建造-运营-移交”BOT类PPP“特许经营”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模式、“捆绑开发”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研究员认为,雄安新区要建成“妙不可言、心之向往”的未来之城仍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譬如,城市建设发展“钱从哪里来”?应以地招商、以地融资;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重大标志性项目疏解是否“路通了,项目会来么”?可探索设立“中央机构行政功能区”和“中央商务区”。他建议,适当调整雄安新区行政区划,以五大组团为核心,设立区级行政单位,撤销三县、乡镇重组、市管乡镇。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主旨演讲·专家照片产业发展是事关雄安新区建设成败得失的关键,也是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凤君认为,雄安新区应锚定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聚世界优势,搭建世界融合发展舞台,从而精准破解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掣肘。他表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制造业网络与产业集聚规律相互矛盾、相互制衡的困境。雄安新区应统筹把握“开发区”功能与“未来之城”愿景之间的关系,聚世界优势,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担当“创新港”和“服务港”角色;发挥产业新动能和新业态的引领者作用,实施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发展计划;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中,推动国内国际循环的公平市场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平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认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应破除三大认识误区,一是“先基建再产业,先筑巢后引凤”的误区,应以产谋城、以建聚产、产城融合、滚动开发;二是“承接疏解就可以形成产业”的误区,应面向北京、立足雄安,实施雄安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工程;三是“产业可以一步到位,直取五大新型产业”的误区,应根据雄安新区产业能力升级情况,梯次提升雄安新区产业结构。他建议,雄安新区需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选产业、做集群、破拐点,勾画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作战图”。一方面,可打造北京与雄安新区的垂直分工格局,对接、整合、一体化打造软件集成、医学中心、北方纺织服装基地、科技金融和金融后台;另一方面,可探索打造北京与雄安新区的水平分工格局,北京可带土移植、成群成链地向雄安新区转移产业集群,在雄安新区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医学服务产业集群。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教授建议,以产业一体化与协同创新融合为新趋向、以环京津区域为产业一体化的首选地、以工业制造业为产业一体化的载体、以城市功能再造为产业一体化的重心。他认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需妥善处理四个圈层关系,即“一核两翼”关系、雄安新区与周边多地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其它设区市的关系、京冀雄之间的关系。其中,厘清输入性产业基因和原生性产业基因是发展之基,明确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时序是当务之急,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契机是关键之钥。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主旨演讲·专家照片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在论坛上发布了“浙江大学雄安发展报告2022——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报告指出,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主要包括:北京拟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与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存在错位、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与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的契合度不高、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现有基础薄弱和配套条件欠缺。因此,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尽快嵌入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可优先考虑将河北中部地区与北京联系密切、依赖较强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雄安新区。报告提出,应协调好雄安与北京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以“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的新型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北京-雄安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精准平衡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起步阶段需加强行政主导,推动京区高校科研院所、央企总部、公共服务机构向雄安疏解;转型阶段需强调市场逻辑,高端高新产业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避免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发挥市场力量作用需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再造。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主持圆桌对话。浙江大学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从人才引育、财税、数字化转型、行政管理等视角探讨了雄安新区如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王琛表示,雄安新区进入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新阶段,亟需加快培育城市功能,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认为,雄安新区建设起步期应以行政逻辑为主导,“强约束、强激励、强合作”,加快构建符合新区定位的良性人才发展生态;雄安新区建设转型期应以市场逻辑为主导,集聚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链、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共同发展。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教授强调雄安新区应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明确共同事权,以避免引发扯皮现象;综合考虑支出责任和财力差异化程度,明确财政收入的分成比重;增值税分配可考虑调整为消费地原则,促进区域间合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菁建议,雄安新区可对标海南自贸港,充分发挥其重点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条件和后发优势,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探索新突破,最大化地吸引北京的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翔建议对北京和雄安新区横向政府间协作机制做出明确的制度性安排,一是“创造激励”,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通过地方税收让渡和中央政府的特殊税收制度安排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北京向雄安新区疏解创新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升能力”,探索干部轮替制度,推进干部间利益共融,打造创新发展型政府,以“有为政府”的手段承接“千年大计”。赵志荣教授总结并表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健全人才、产业等生态系统,二是捋顺行政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三是打造多元完整的公共治理格局。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圆桌对话·专家照片本次论坛是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由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天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企业联合会、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协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累计2600多人次观看了线上直播。扫码关注我们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
其他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举行“雄安新区灾害风险管理与韧性城市”研讨会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灾害风险管理与韧性城市”专题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9日举行。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是城市规划与管理必须重视的基础性、全局性议题。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他指出,由于雄安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灾害风险管理与韧性城市规划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不得不面临的大考之一,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疫情反复的背景下,部分城市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中暴露出的短板和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雄安新区有必要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灾害风险的抵御、恢复与再平衡能力,从地理学、生态学、灾害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强化与拓展城市韧性研究,进一步深化灾害风险的认知、凝练城市韧性评价方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教授致辞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强教授以“从韧性城市角度谈雄安新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而有效的城市规划、综合减灾规划意义重大。张强教授的研究团队对雄安新区不同自然灾害风险做了情势分析,发现2003-2018年间雄安新区发生过17次暴雨洪涝事件、37次低温雨雪事件、47次雾霾事件、28次干旱事件、29次大风天气,具有灾害易发性的特点,并且未来的洪涝灾害风险趋于增大。张强教授建议,雄安新区应全面强化韧性工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重视生态防洪,系统完善自然灾害监测及预警体系建设,自下而上地提升自然灾害应对的软实力。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张强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教授以“韧性城市规划思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应在城市安全“五维”体系下,围绕治理层级、对象险种、治理要素、治理过程、治理主体,全面探究韧性城市建设对策,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以“外力控制”应对致灾因子、以“减小受灾体规模”应对暴露度、以“减少灾害、增强恢复力”应对脆弱性。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可分为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其中,空间策略包括避让、强化、备灾、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综合防灾项目库建设等;非空间策略包括综合防灾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区域灾害联动应急体系、应急预案、新技术应用等。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教授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研究员以“面向自然灾害的城市韧性量化评价模型”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指出,城市韧性分析与评价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城市韧性提升与规划则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鉴于灾害致因的复杂耦合性和城市系统的复杂关联性,在韧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第一,应遵循系统工程思想。韧性城市规划应考虑各设施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设施系统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联性。第二,应依托全过程闭环防治体系。在“灾前有效抗灾-灾中协同应急-灾后快速恢复”的全过程闭环防治体系框架下,分阶段布局、持续性开展、综合性调整城市韧性提升计划。第三,应加强量化的决策支持。以对象险种与主要承灾体底数为基础,构建城市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库,并运用物理模型和量化分析,支撑工程和非工程技术手段的规划和实施。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彬教授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韧性城市若干风险防控管理研究”,他认为应当“软”“硬”兼施,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视角,通盘考虑城市防灾应对系统建设,基于自然环境、物理设施、社会系统的综合效应分析,强化城市工程设施韧性、优化自然灾情管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与应对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周丁扬认为,增强城市韧性在短期内可有效提高城市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从长期来看,有助于维持与支撑整个城市系统的可持续运转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对于灾害风险的科学性、前瞻性认知是城市设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标准的前提。基于对城市灾害易发性特征的精准把握,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视角,进一步引入绿色基础设施,以平衡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韧性、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丁扬副教授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教授认为,灾害管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管理过程,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分别为灾前准备,灾中响应、灾后恢复,以及灾后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提升。为此,应当以系统思维、动态思维与永续思维为支撑,遵循跨学科的韧性分析路径,强化雄安新区应对灾害风险的抵抗、恢复与再平衡能力,从而实现灾害风险管理背景下雄安新区城市功能的迭代升级。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教授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研讨会系列活动由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旨在依托浙江大学的学科及人才优势,协调并发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求解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在此之前,专题研讨会已顺利举办四期,分别为“数字金融与雄安新区金融科技发展”“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参与和讨论。“雄安新区灾害风险管理与韧性城市”研讨会现场往期回顾●
其他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2021年5月29日,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协同拓新·雄安使命”为主题,浙江大学校领导、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浙江大学相关部门及学院领导、政产学研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论见。浙江大学校友代表、媒体记者等约15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表示,浙江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始终秉承“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的高校精神与时代担当,积极对接雄安新区的重大需求,充分调动“泛浙大”创新力量,将雄安发展中心打造成为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互动、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战略平台,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切实赋能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共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她强调指出,纵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合作互动是史之所存,开放融通是理之所显,协同拓新是时之所需。为此,应以“协同拓新”为抓手,探索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应以“协同拓新”为主线,培植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应以“协同拓新”为遵循,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以“协同拓新”为引领,打造京津冀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指出,雄安新区画卷正徐徐铺展,未来之城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3月份以来,党中央对稳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出了系列部署。目前,雄安新区正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局,进一步优化软硬承接环境。纵观全局,雄安新区部分片区雏形初步显现;数字智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高端高新产业与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关于区校双边合作,他提出了三点展望:其一,希望浙江大学与新区建立常态化对话交流机制,在完善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激励机制与政策体系以及新区重大科技需求方面,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其二,希望浙江大学进一步强化在新区重点领域的参与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优化整合资源,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其三,希望浙江大学协调和推荐更多优秀人才来新区就业创业,在新区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设立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表示,战略规划既是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行动的“指南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智力赋能雄安新区“承接功能谋发展”“聚集资源求增长”的实践路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始终秉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理念,继续聚焦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全面支持雄安发展中心智库平台建设,深入探讨雄安新区如何积厚成势、拓新求变——联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共筑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协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深入探究了“碳中和路线图”下雄安新区所面临的大考,他表示,当前城市竞争已由GDP竞争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实施以城市为主题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他建议,雄安新区应当重点围绕交通、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市政等方面“自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打造行业碳中和体系的互补协同格局。他期许,雄安新区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应当先行先试、勇担大任,在2025年前利用节能和减排技术率先实现人均碳达峰,在2030年前利用零碳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碳中和,在2040年利用零碳和负碳技术实现交通与产业碳中和。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以“雄安新区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个问题”为题着重探讨了如何解决雄安新区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短板、公共服务先行等问题。他指出,把北京可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对照来看,只有部分行政机构和教育医疗机构等第三产业可以作为疏解项目。因此,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北京的疏解,应自谋出路,平地起高楼。他认为,雄安新区应紧扣功能定位高与发展基础薄弱的错位、城市与产业发展思路、解决建设资金来源等关键性问题,有序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甚至可以适度超前,但要注意与人口迁移相适应。左图为: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右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孙久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人类典范城市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的终极目标。让历史告诉未来,鉴于全球性标杆城市的历史经验,雄安新区应牢牢把握五大标杆循环,紧抓广泛的外部机遇、保持优越的生态设施、营造先进的制度文化、集聚顶尖的人口要素、聚焦领先的创造活动。具体来说,其一,应全面提高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能力,把北京疏解项目有机转化为雄安发展优势,要正确的疏解,避免不当疏解;其二,应精准聚焦创新经济中心的重点定位,着重优化新区经济、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其三,应全力探索先进特色制度文化这一持久命题,在构建全球网络枢纽的基础上,塑造生态智能城市并营建先进制度文化,从而集聚顶尖新锐要素,为发展智能创意经济奠定扎实基础;其四,应在产业及人才“外引内培”的过程中,全面打造内外、高低、主辅的耦合兼容关系;其五,应以各方利益平衡为遵循,充分发挥行政命令、政策诱导、市场选择、政府协同四种模式在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关于雄安新区新型创新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晓波表示,创新是雄安新区的根本定位,雄安新区应抓住重大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应摆脱路径依赖,画最新最美蓝图;应做超越追赶的引领者,构建利益与使命共同体。他指出,城市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稳定、持续、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内不同类型资源的生成、汇聚、互换与协调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有机运行体系。遵循创新创业生态的演进路径,技术的革新要求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和政策链的“五链协同”和嵌入协作。因此,雄安新区应当以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和风险投资建立起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激励、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紧密关系网络,从而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循环”,推进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左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右图为: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晓波关于雄安新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培植和运行,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拉昌表示,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应通过创新链、价值链、知识链的有效串联与组装,加速构建新区的技术—经济—产业网络,推动创新资源的聚合、裂变与整合。为打造科技创新之城的可持续发展源动力,雄安新区应建设新一代研究型大学,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功能;应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建设新型产业研究院,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领导地位;结合雄安新区发展,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持久汇集世界创新与研发力量;在全球技术创新领先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及时整合世界的研发力量;设立专门研发特区,制定《雄安研究研发特区特别法案》,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雄安新区还应加快培育有利于企业家生长和集聚的土壤机制,加强创新社区、街区、城区及小镇的规划与建设,全力营造一流的创新体制与机制,打造区域创新“蜂聚”效应。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北大青鸟集团执行总裁、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主席范一民系统总结了深圳特区、浦东新区高速发展的关键词和驱动力,他指出,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没有榜样和范式,现阶段应着重促进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的系统化、全局化,打造透明的制度环境,争取独立的司法裁判权。左图为: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吕拉昌右图为:北大青鸟集团执行总裁范一民本届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齐集政产学研各界知名人士,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从数字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经验对雄安新区“五新”目标实现的借鉴与启示,以期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聚势谋远、赋能拓局。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于善江、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雄安智库)负责人聂晓伟、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亭、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中国工商银行监事沈炳熙、浙报集团北京分社社长蔡李章等嘉宾参加了圆桌对话。左图为: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于善江右图为: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雄安智库)负责人聂晓伟左图为: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亭右图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左图为: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工商银行监事沈炳熙右图为:浙报集团北京分社社长、总编辑蔡李章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浙江大学雄安智库研究成果》新书发布环节。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表示,《迈向未来城市的雄安之路》是浙江大学雄安智库平台的重要成果,内容涵盖了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不同领域,旨在从新形象、新功能、新产业、新人才、新机制“五新”视角,思考和探究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未来城市的行动路径。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共同见证了新书发布,石敏俊教授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琛为新书揭幕。左图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右图为: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琛据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介绍,中心成立已两年有余,期间在北京、杭州相继举办了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分别以“未来城市·雄安质量”“未来城市·智创雄安”为主题,从智慧赋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系统诠释了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理论内涵和建设方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时应景,意义非凡。本届论坛以“协同拓新·雄安使命”为主题,以期在历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之上,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需求,全面赋能雄安新区“承接”与“建设”工作“两手抓”“齐步走”。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指导,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天目京津冀新闻中心、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公共管理研究会、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经济发展研究会参与协办。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论坛现场照片扫码关注我们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
其他

浙江大学“协同拓新·雄安使命”论坛邀请您参与!

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天目京津冀新闻中心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公共管理研究会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经济发展研究会
其他

观点荟萃· 智创雄安 | 杨开忠:新空间经济学视角下雄安新区发展

编者按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2021年新春云研讨会于2021年1月16日举行,以“雄安新区:‘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可行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在2021新春云研讨会上以“对质疑的质疑,新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发展”为题发表的主旨演讲给出了坚定有力的回答。杨开忠教授认为,区域崛起的关键在于提高地方品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如何利用时代趋向、空间区位、产业结构等优势挖掘、塑造和提高地方品质。他回应了有关选址定位的历史质疑,肯定了雄安新区成立与规划的必要性,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夯实信念基础;同时指出了限制人口规模、推动雄保一体化的意义,为雄安新区规模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智力支持。新空间经济学视角下雄安新区发展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历史性工程。作为同上海浦东、广东深圳那样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一是首都功能拓展区。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时指出:“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批准的首都功能拓展区,这个定位一定要把握好”。作为首都功能拓展区,2017年2月2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二是创新发展示范区。习近平强调,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即: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雄安新区将分四个阶段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这就是,到2020年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启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设,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到2022年,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区雏形初步显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见成效;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到2050年,全面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经过近4年来的建设,雄安新区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估计“十四五”时期建设重点将逐渐从基础设施转入承接集聚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毋庸讳言,在雄安新区建设如期顺利推进的同时,学术界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也滋生了不同一些质疑。这些质疑归纳起来,主要是对雄安新区的“大势”、“选址”、“规模”的质疑。2013年我承担完成有关方面委托咨询研究报告《北京城市功能疏解问题和对策》,报告明确提出并从功能定位和疏解、选址、规模等角度论证了跳出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国家行政文化新城的建议方案。这一方案与雄安新区规划“一主、五辅、多节点”城镇体系中的“一主”基本一致。从这种意义上讲,我算是较早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提供决策支持的学者之一。不同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需要不尽相同的空间经济理论支撑。新空间经济学是应创新驱动、知识经济之运而生,强调一体化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地区知识经济繁荣由创新、人才、地方品质多级驱动,提升地方品质具有关键意义。在这里,我想从新空间经济学视角针对有关质疑,谈一点个人的认识。01雄安新区植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之大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顺应规律。设立雄安新区是建立在认识、尊重、顺应首都发展规律之上的。然而,有学者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顺应了大势,正是这种大势造就了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伟大成功,但雄安新区则没有相应的大势,因而雄安新区的成功是困难的。对此,我是不能苟同的。大家知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大势。我个人以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顺应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之大势。这种大势虽不同于当年规划建设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大势,但同样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主要体现在:首先,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势。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无疑已经转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但是从历史来看,他们均系要素驱动、规模(投资)驱动、国际大循环主导、高速增长阶段的产物。顺应了要素驱动、规模(投资)驱动、国际大循环、高速增长的大势。与此不同,雄安新区则是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规模(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经济循环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转向以国内市场为支柱,科技创新从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以及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经济增长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产物。这些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大势。雄安新区建设创新发展新区顺应了这一大势。其次,首都圈城镇化周期从集中式向分散式城镇化阶段转变的要求。从空间角度来看,一个区域的城镇化有一个先集中后分散的过程,因而多中心都市圈化是普遍规律。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无疑已经转向都市圈化,但是从历史来看,它们是集中式区域城镇化阶段的产物,顺应了集中式区域城镇化大势。与此不同,雄安新区则是首都圈从集中式城镇化转向分散式城镇化阶段的产物,跳出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顺应了这一大势。事实上,把疏解首都功能和科技立国战略结合起来,在首都周围地区选址规划建设科技新城,是单一制国家较为普遍的国际经验。例如,日本把疏解首都功能和科技立国结合起来,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规划建设了距离东京60公里的筑波科学城,筑波城现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韩国则于1973年借鉴筑波科学城的经验开始规划建设了距首尔167公里的大德科学城,该科学城现已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21世纪韩国经济的成长动力。02雄安新区选址与其性质功能相适宜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地理决定质量的命运。2013年,在《北京城市功能疏解问题与对策》咨询研究报告中,我们进行了规划建设国家行政文化新城三个选址方案的比选,推荐了保定霸州间方案。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2017年6月在有关论坛上透露,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选址最初准备选霸州,但是考察后发现地质情况不适合建新城,于是继续在附近找,最终敲定“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保定腹地,距北京、天津均为105公里,距石家庄、沧州均155公里,距保定30公里,距北京新机场55公里,地质条件稳定,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相对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但有人认为,雄安新区离最近的天津港、黄骅港分别约180和170公里左右,未紧邻海港,不符合我国经济要素“自西向东”的宏观流向,难以吸引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要素集聚。大家知道,与传统工业不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运输成本很低,且以时效性比较强的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运输为运输方式,对海运基本没有需求。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无论自发形成的美国硅谷等知识技术中心还是政府规划引导形成的韩国大德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等知识技术中心,选址都不指向海港。例如,旧金山湾区南部的硅谷离旧金山湾区重要港口奥克兰60公里以上,位于东京湾区筑波科学城离海40公里,韩国大德科学城离重要港口仁川80公里以上。雄安新区是首都功能拓展区、科技创新之城,旨在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未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知识密集型的。这功能对海运基本没有需求,但高度依赖国际空港和母城。因而,其选址靠近母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在海港,是与其性质功能相适宜的,那种认为,雄安新区不紧邻海港、因而海陆区位差,是站不住脚的。03雄安新区人口规模适合地方品质要求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将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城镇格局,主城规划面积约100
其他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云研讨会圆满举行!

云研讨会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2021年新春云研讨会——“雄安新区:‘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于1月16日顺利举行。据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介绍,随着雄安新区从规划设计阶段转向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城市功能培育也应“齐步走”,推动产业发展进入循环累积的良性发展轨道。本次云研讨会从“外引”和“内培”两个角度切入,探讨雄安新区提升地方品质、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外部植入型产业培育的关键问题和可行路径,以期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筑牢产业发展之基。石敏俊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研究员以“对质疑的质疑,新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发展”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首先,雄安新区植根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大势之中。一方面,雄安新区的设立是顺应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势;另一方面,跳出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顺应了城镇化周期从集中式向分散式城镇化阶段转变的大势。其次,雄安新区的区位选择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特性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定位相适应。第三,雄安新区的规划人口规模适合地方品质的要求。随着机动化的发展,雄安新区可以与保定地区形成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功能城市地域,应该积极地有序地在推动雄保同城化,打造雄安新区大都市圈。杨开忠教授作主旨演讲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教授提出了“政策驱动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思路。现阶段雄安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较少,且对人才吸引力较弱,而产业结构优化亟需高新技术人才。她指出,雄安新区的人才引培应当在政策驱动下,坚持开放聚才、高端引领、梯度承接、多向协同、合力双创、多元分类、精准施策,构建一支供需匹配、梯次互补、结构合理的优质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陈丽君教授作主旨演讲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教授在分析筑波模式和昆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雄安新区可借助外部技术资源引入和产业链植入来构建外部植入型产业生态系统。昆山作为中国百强县之首,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是外生植入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地方政府具有战略前瞻性和主动意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招引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链;搭建公共平台,集聚发展要素。借鉴昆山经验,雄安新区宜采用政府促进的外部植入型产业发展路径,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精准引资,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构建全链条体系。王琛教授作主旨演讲本次云研讨会邀请了三位专家学者对主旨演讲进行点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对三位嘉宾的主旨演讲内容表示赞同。他强调,雄安新区建设应以国家主导为起步,地方组织实施为配套,最后形成市场行为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步子应该迈得更大,政策力度再大一些;雄安新区建设要找短板,建议金融领域和医疗领域的开放率先在雄安搞起来,加速吸引资本和人才集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安树伟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认为首先要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周边地区对要素的吸纳能力;其次应抓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发挥石家庄的作用,建立石家庄都市圈,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雄安新区的作用;其三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应培育自身的产业发展,两者不可偏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认为三个主旨演讲环环相扣,围绕以人为核心来展开。她强调,雄安新区建设应厘清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起步阶段可能是行政逻辑为主,但后面逐步过渡到依靠市场机制起作用。在城市建设初期,行政力量对于产业和人才引进具有导向性和强化性作用,可基于政策驱动实现地方品质的提升、人才引育、产业链植入;伴随着市场化动力和内生造血功能的逐步培育形成,应依托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专家点评在本次云研讨会直播期间,观众们在直播平台讨论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专家学者们也对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本次云研讨会由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经济发展研究会协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表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是浙江大学与雄安新区深化区校合作的战略构想和创新举措,作为雄安发展中心的行政挂靠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终是雄安发展中心的坚实后盾,全力支持雄安中心组织开展智库研究、实地调研、交流座谈等工作。往期回顾第一期: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数字金融与雄安新区就金融科技创新”云研讨会第二期: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云研讨会第三期: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云研讨会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微信号|zju-xiongan欢迎扫码关注!
其他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2021年新春云研讨会 | “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扫一扫进入直播间或可点击下方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fjagEMA42X6j进入直播间
其他

第二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举行

“未来城市·智创雄安”2020年11月7日,第二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智创雄安”为主题,由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河北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浙江大学相关院系领导、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浙江大学校友代表、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MPA学生以及媒体记者等约2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未来城市·智创雄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表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是浙江大学与雄安新区落实区校合作的战略性构想和创新型举措,目的是打造衔接理论保障、实务探讨和献言建策的智库枢纽,形成推动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公共管理学院作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的挂靠单位,将聚焦雄安新区的重大需求,依托学院在政策咨询、决策研究、规划论证等方面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协助中心发动其他浙大智慧力量、创新力量,推动双方在决策咨询研究、治理人才培养、大数据管理、政务改革、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为雄安新区贡献浙大智慧和公管方案,将中心打造成为具有显著知识溢出效应的平台载体,扎实服务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共谋雄安新区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未来城市·智创雄安”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改革发展局副局长张琪表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已基本打造形成多规合一的“1+4+26”规划体系,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孪生共长,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大学作为百年名校积极落实党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成立一年以来,区校双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对接和交流。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金融科技实验室在雄安新区挂牌成立,浙江大学雄安智库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雄安发展论坛影响意义显著。区校双边战略合作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双边应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继续加强常态化合作机制,依托浙江大学学科及人才优势,支持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和培育,推进人才互通,为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未来城市·智创雄安”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和专业维度畅谈了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创新型智慧城市赋能蓄力。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指出,“一核两翼”协同是促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抓手。“一核两翼”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处理好“都”和“城”的关系为核心,重在明确北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各自的定位和分工。建设成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翼是雄安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则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探讨了雄安新区建设中跨行政区边界合作的问题。他建议,应在建立跨区域规划衔接机制的基础上,健全跨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合作机制,创新跨行政区边界政府部门、产业间利益分享、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未来城市·智创雄安”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亭认为,规划建设一个承载百万人口的新城,须回答好四个关键性的现实问题:一是空间资源在哪里?二是就业人口和赡养人口在哪里?三是产业在哪里?四是建设资金在哪里?四个问题相对而言,三易一难。最难解决在于“钱从哪来”。他建议,新区投资建设资金来源应当以政府资金为主导、以市场资金为主体,两者约三七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机构应政府资金为主,产业发展和个人居住应以市场资金为主。雄安新区的投资建设需直面可行、可预期的制度供给问题。“未来城市·智创雄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李圣权分别介绍了城市大脑和数字治理的杭州实践,深入探讨了杭州经验对雄安新区建设数字城市的借鉴和启示。数字城市建设应以人民为核心,坚持政策创新;以技术为保障,注重政企合作。具体而言:应从“权力”治理转向“数据”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向“智慧”决策、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治理。雄安新区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编制全域数字治理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标准化城市大脑平台建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尺度的联合决策机制,打造周边区域中小尺度的多场景应用和数字驾驶舱。“未来城市·智创雄安”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蓝蔚青比较了河北雄安新区和浙江省的嘉兴和湖州,他表示可按照新发展理念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借鉴参照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地区所起的作用,推动嘉兴湖州一体化,把嘉兴湖州打造成为“江南雄安”,在全国发挥高质量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索和引领作用,与雄安新区形成南北交相辉映的两大创新发展示范区。“未来城市·智创雄安”据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教授介绍,雄安发展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始终发挥着区校间理论及实务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调动校内资源,推进浙江大学雄安智库课题研究,举办了第一届雄安发展论坛和一系列主题云研讨会,组织了浙大专家学者走进雄安、浙大校友企业家走进雄安等实地调研活动,协调对接雄安干部赴浙大培训和访问交流,推动了区校合作互动日益频繁、多元、深入。扫描二维码微信号|zju-xiongan关注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
其他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云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0年8月28日,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联合举办了“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云研讨会。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介绍,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如何突破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通过“外引”和“内生”两种途径,培植雄安新区的原生创新动力,助力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策源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新高地,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炜系统解读了雄安新区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从全球视野透视和盘点了雄安新区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指出雄安新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程的现实阻力主要来自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缺乏必要手段、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缺乏必要基础、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缺乏必要抓手。他建议,雄安新区可通过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的融会贯通开展工作,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聚-高水平创新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互促互进,形成以高端产业引领创新、以创新平台开放聚才、以多元政策精准扶持的驱动机制,循序渐进地建设国际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吸引、培育和发展世界级研发机构、企业和团队入驻新区,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在人才集聚中的杠杆作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景江通过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及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的科技创新能力,揭示了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短板,从科技产业创新雨林生态系统的视角阐述了雄安新区科技产业创新的具体路径,提出了“统筹五链、协同推进”的八字方针。他强调,雄安新区科技产业创新要注重“育苗造林”,组建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遴选高端创新资源,制定并实施高端创新资源引入与发展的政策及方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开放式、世界级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柳卸林认为,雄安新区发展战略需要大思维,从中国区域发展的全局视角来看雄安新区的发展。当前,雄安新区的创新资源相对贫瘠,“从洼地跃迁为高地”需要国家政策多维度的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一方面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另一方面要打造成为河北的创新高地,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他建议,可考虑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建共管雄安新区,强化雄安新区对高端人才、高新产业以及高水平教育医疗资源的吸引力,促进两个功能定位的衔接和协调。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资深经理、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永林认为,雄安新区要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是重中之重,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十分关键。他建议,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培育创新的氛围或者生态。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建议,雄安新区应聚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然后循序渐进地在产业发展基础上促进企业集聚。她强调,雄安新区不能仅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要有更加宽广视野,吸引国外创新资源。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组织的本期云研讨会在理论和实务层面深入探讨了适用于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多维度阐述了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期云研讨会实时在线观看共249人次。滑动查看更多研讨会照片往期回顾第一期: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数字金融与雄安新区就金融科技创新”云研讨会第二期: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云研讨会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微信号
其他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云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了“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云研讨会。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介绍,雄安新区要打造成为中国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全国样板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在不依赖土地财政、不增加政府负债的前提下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这就要求雄安新区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市场化融资模式,试点试行REITs等金融产品创新。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深入解读了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指出了雄安新区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管理体制与功能定位的矛盾、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目标协调困境、建设资金存在巨额缺口。针对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他表示,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是雄安新区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应分类施策,依据城市建设项目类型制定差异化融资方案,灵活运用土地杠杆,试点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资金(REITs),创新发展REITs的税收优惠政策。石敏俊强调,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制定城市建设投融资策略。初期的建设项目以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主,具有公益性、外部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市场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在雄安新区城市建设的初始阶段应发挥政府资金的主导作用,以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资金为基础和重要支柱,尝试发行REITs等新型金融产品,探索和检验相关市场化融资模式在雄安新区的适用性;在雄安新区建设的中后期,城市建设重点转向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转移,市场环境趋于改善,此时应转向产业发展带动市场化融资的道路,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市场化融资为主、财政资金为辅、以经营性项目现金流的持续流入为依托的融资模式。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柳勇指出雄安新区城市建设的融资具有超长期性、不适用土地财政、住宅的租购结合、国家信用等特点,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意见,要发挥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但目前雄安新区地方财政没有自主财力,在不搞土地财政的前提下,起步阶段需要从外部注入政府资金来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杨柳勇认为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并没有融资规划配套,现阶段需尽快完善融资规划,匡算具体投入总额,明确归类公用和盈利性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的盈利性或者现金流特性可以选择融资的具体模式,可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盈利性,公益性的项目是没有现金流的;半公益性的项目可以设计成部分有现金流,PPP模式很多是半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运作;盈利性的项目可以设置为盈利性的融资模式。杨柳勇强调,在风险管控层面,融资租赁的可控性更好,雄安新区的绿色建筑特别是装配式建筑、轨道交通设施和收费公路、城市管廊、海绵城市等,都可以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徐建斌指出,应明确房地产开发和炒房是两回事,房地产开发是很好的融资手段,房地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大量资金进入这个领域,促进城市发展,在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市政建设的大幅度改善。他认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保险基金等融资渠道是可行的,但需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资金投入已经到位以及产业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前提之下,至少要形成一定的项目融资主体。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系主任骆兴国针对雄安新区试点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出了六点建议。首先,REITs的发行主要在于盘活不动产存量,雄安新区应首先规划城市建设项目;第二,推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在PPP领域的应用;第三,选择比较成熟优质的基础资产作为REITs试点项目,比如公租房、优质的PPP基础设施项目;第四,在REITs试点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哪些是重点要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行经验,并充分利用雄安新区的特殊政策优势,在REITs管控宏观杠杆率等方面进行细化的研究;第五,要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的时候,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的制度;第六,要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重复征税等问题是阻碍REITs在中国发行的主要障碍。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系主任邹永华指出,城市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金融机构、民间企业和土地资源,如果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有限,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资金只能依靠民间的企业资本和土地资源。他表示,民间融资是可以考虑的方向,关键是通过创新环境吸引资本。如果雄安新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雄安新区本身可以成为资本积累的空间,即资本积累的目的地。本期云研讨会实时在线观看422人次,由城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滑动查看更多研讨会照片往期回顾第一期: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数字金融与雄安新区就金融科技创新”云研讨会顺利举行!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微信号
其他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数字金融与雄安新区金融科技创新”云研讨会顺利举行!

本期云研讨会实时在线观看236人次,由城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微信号:zju-xiongan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