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的几点问题思考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2017年,我国反洗钱工作已经由风险为本阶段转入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尤其是在2019年FATF对中国开展第四轮互评估后,监管机构的处罚力度大幅升级,反洗钱义务机构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要求继续提高,不断出台多项政策新规,对我国反洗钱义务机构提出了更高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作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是洗钱风险识别、分析和防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反洗钱工作风险防范的有效开展。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的研判、客户尽职调查攻防全过程,引申出工作问题思考和工作优化改进建议。二、案例介绍2020年8月17日某人力资源公司在某银行网点开立对公一般结算账户,同时开通银企通业务。该账户被省域反洗钱中心在日常账户资金监测中发现存在明显交易异常,按照工作流程提示账户开户网点进行客户加强型尽职调查,网点初步反馈结果是:该公司经营地点真实,有工作人员办公,且账户大量交易是通过银企通系统发生的“代发工资”业务,符合企业业务类型和公司性质,并未发现该客户存在明显的异常,每月为网点贡献万余元中间业务费收入,属于网点VIP对公客户,但经过管辖行反洗钱人员对相关情况进行复核,发现该客户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正常。通过进一步拓展收集信息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发现该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疑点:(一)近期工商信息发生重大变更经核查工商资料发现,公司工商注册时间2016年12月19日,原名称为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20年5月25日公司名称、法人、监事、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和办公地点多项要素发生变更,至2020年11月中旬开户银行对该账户进行管控时,该公司实质仅为经营不满半年的初创公司,而不是表面看上去有四年历史、具备一定业务实力的人力资源公司。从上述情况看,该公司具有购买壳资源虚假包装、夸大公司资质的行为嫌疑。(二)账户交易规模存在明显异常该公司2020年8月17日开户后立即以批量代发派遣劳务费为由向开户银行申请开通了企业银企通业务。9月10日账户正式启用,开始以代发工资名义频繁发生资金往来交易。截至2020年11月中旬,短短60多天时间内,该账户累计发生4万余笔交易,累计交易金额5亿余元,共涉及交易对手账户9880个,账户呈现典型的集中转入、分散转出交易特征。该单位作为人力资源公司,以代发工资名义代合作企业发放员工薪资本属正常经营范围,但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其代发金额巨大、交易笔数和涉及个人众多,业务规模远远超出很多实力雄厚的老牌人力资源公司,存在不合常理的明显异常高风险交易特征。(三)对公交易对手资金交易规模与其工商信息严重不符账户对公交易第一大户西藏XX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转入资金高达1.7亿余元,通过调阅工商资料发现其仅为注册资金100万元(未实缴)的自然人独资小微企业。对公第二大交易对手昆山XX通讯有限公司,2020年11月4日-12日9天内累计转入该人力资源公司56笔,累计转入金额1300余万元。经核查工商资料,昆山XX通讯有限公司为2020年10月15日刚刚注册成立且注册资金为500万元(未实缴)的自然人独资小微企业,公司成立不足1个月的时间内就通过该人力资源公司代发了其注册资本近3倍的人员薪资,明显不合常理。(四)个人交易对手转账用途存在异常除了表面看似“正常”的对公账户资金大额转入外,该人力资源公司账户还存在大量个人资金频繁转入,用于“代发工资”资金分散转出,其资金用途的合理性存疑。深入分析交易细节,发现大量个人账户网银转入交易IP地址和网卡Mac地址均相同,说明大量个人账户被集中控制使用,且网银登录地址主要来自香港、菲律宾、台湾等洗钱行为敏感地区,更加凸显出资金来源异常性,账户资金存在很大潜在洗钱交易风险。(五)提供的相关资料疑似伪造专职反洗钱人员与该公司实际控制人焦某(非法人)面对面沟通公司和账户交易情况时发现,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曾在某国有大型银行和一家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有过13年的从业经历,金融从业经历丰富,熟悉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制度及工作流程。审查焦某提供的公司业务情况书面说明和相关合同或协议复印件发现,对公单位薪酬委托服务协议大部分只有公章而无法人签章,个人银行卡收单委托代理协议全部只有委托人签字,而无签约人证件号码和身份证复印件等可以证明签约人身份的材料。对于金融从业经验极其丰富的焦某来说,不可能在公司管理方面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只能说明这些资料都系伪造,非实际经营业务资料。综上,通过客户尽职调查和账户资金分析,认定该公司疑似利用人力资源公司性质通过银企通系统进行大量不明资金的分散派发,交易对手众多,对手个人账户分布全国各地,疑似为境外网络赌博、诈骗平台进行资金过渡划转和派发,疑似参与结算性地下钱庄资金洗钱行为。三、案例发现的问题思考和工作建议(一)客户身份识别(KYC)与客户尽职调查(CDD)概念理解差异,专职人员强势补位,避免风险发生。根据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2022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