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会

其他

我与《大学》修身(邹晓莉)

生命中每件事、每个人,都会恰到好处地发生和出现。我与曾庆宁老师、与《大学》的缘也是如此。从2010年起,我决定要修整自己这颗焦躁不安的心,于是四处寻觅,接触了一些人和课,重新树立了对几近倒塌的人生目标的信心。我也以为可一蹴而就地从“知”到“行”,可几年后仍没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能安好这颗心,于是继续在茫然中彷徨。到了2014年,因胡素芳老师和邓社香老师的关系,认识了徐林茜老师,经由她,我进入了曹世锋先生出资在深圳梧桐山举办的教育儒学师资班。于是曾老师出现了,于是《大学》进入了我的生命。在班上对《大学》的学习,以文法为主,结合了行法,提到了心法。刚开始接触,明明知道这篇穿透了二千多年岁月的经典带有深邃的智慧和强大的能量,但自己浅陋的功底无法与之对接上频道,只能如同春风拂面般地感受着它的气息:它的开宗明义、当下直指,它的经世济民、治国方略,它的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它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在学习期间,当时最触动我的有两个点,一是刚开始晚上自修课分享时,被问到“平时你的心放在哪”。我当时一愣:有事的时候心到事上去了,没事的时候心在哪我也不知道啊!结果整篇《大学》都是以修身贯之,以心意修炼贯之,而我正是心神外跑、心意散乱的典型,于是开始学着走路时、诵读时、写字时要心留体内。二是当学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时,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固执:在对人的问题上经常本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以为天下只有君子或立志成为君子才是对的,而小人和小人的想法、行为都是不对的。我没有看到和接纳多样性、多元化的立体存在,所以经常对自己和别人都不满,这也是我心情时常焦躁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现这点,一番省察后我瞬间就释然了很多,并开始学着打开自己和接纳各种不同的人。我不属于天资聪颖的利根器学生,顶多算略老实听话点的人,对老师的教诲和《大学》的指引,做不到全然消化吸收并很快生发形成自己的东西出来。但仍然坚定了自己原来的人生目标,圆满自己、光照他人,正是通过老师《大学》所教导的做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的君子。而方法就是以修身为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从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开始。学习结束时,我请老师给我提点以后修学的建议,老师说要增强定力。回家后,我陆续坚持了一年早上打八段锦、晚上中立、每天诵读一遍《大学》,终因无师友辅正、监督而懈怠放弃了。但到现在仍记得在那年12月1日的晚上,在中立几十分钟后,当感受到一种真正的气静、心安后,突然间自己完全消融掉了,只剩下一种纯粹的澄澈清明感。在这种状态中,我豁然明白了以前学的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和“在者”的区别,明白了佛家说的“自性”和道家说的“道”指的是什么,也许这就是老师说的意识的本来状态。后来和老师见面时聊到这点,老师问这种状态能否复制,我说不能。他说不能复制就是定不住,还要继续用功,要做到能复制,要做到能随时调出这种状态才行。那就继续用功吧,继续跟随《大学》的指引,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去历练吧!这几年下来,其实还是懈怠得多、心神外驰得多,但感觉生命与以前已不再一样:内心明亮坦然,把每一件事情都视作练习定力和观心内省的机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多了担当的勇气和力量,不会再长时间地困于心、粘于事。虽尚无成就,但在进进退退中还是在一点点地前行。记得一次在早上练习八段锦时,当我俯下身,突然脑子里闪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的意识很难回到清明的本然状态,是因为各种念头太多;而这些念头无非停留在三处,或是回放过去,或是预想未来,或是在当前的境地或感受上;只要息止掉这三种念,意识不就清明了么!自此,当我发现心神外散时,能比较快地收回来了。后来去张家界天门山的玻璃栈道和广东清远的玻璃桥去玩时,原来站在三楼就开始恐高的我正是运用止念的方法,平静地从一头走到了另一头(偶有恐惧的念头起来,马上就拉回来,并刻意地站在玻璃桥上往下看进行训练),也用这个方法克服了原来胆小怕黑的习性。在学习上我也有所突破,从大学开始,我在看书时有一种强烈的阻滞感,心气很乱,想看书但翻不动,很难看进去,连小说看起来也很费劲。但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曾有段时间还梦想到图书馆去工作,还为此遗憾和痛苦了多年。这几年,随着自己坚持定力练习,慢慢地能心气平静地看任何书了。还记得三年前跟随老师学《大学》时,我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何诵读时发现念头纷飞不止?老师说:读时要留意自己念头、意识的变化,三个月后再行对照。其实三个月后我的变化不是太大(当然也并非完全没有变化),倒是三年后的现在当我再读《大学》时,很多时候能做到很少起念或起念即觉,而且情绪不好时背诵或读诵《大学》能让我平复情绪、静下心来。在工作中的变化也让我很是欣喜,2014年前,我的工作状态是被动、抱怨、焦虑。当2014年下半年再重新回到工作中时,我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主动沟通、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担当(虽然偶尔还有些抱怨,但随着自己的省察,已减少很多)。在面对领导突破底线处理工作时我会谏言,面对谏言无效我会选择理性的方式坚持原则来维护单位的利益,而换作以前的我极有可能会选择无力地沉默。我也开始明白何为心底无私天地宽,原来若有正气,心是坦荡无惧的;原来若能执中,内心是能生发出解决问题的智慧的。当我意识到从老师的教导中、从《大学》中汲取的这一点养份就能滋养出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品质和状态时,我就越发地充满感激和敬意,也开始重新每天读一遍《大学》,我要让它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的本。
2018年3月21日
其他

从外修其形到内修其心——我与曾师的修学因缘

在流行刷存在感的时代,我惊讶并总结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三种存在状态:第一、睁开眼看得见,闭上眼看不见。这是常态。第二、睁开眼也看不见。非常态,直接被忽略就像不存在。第三、闭上眼都看得见。非常态,但他存在你深深的脑海里。以人带文,以文彰人。《大学》之精神犹如曾庆宁先生一生的修学展示,在我有限的“国学”生涯里,留下了一道不灭的印记。谨以此文,叙述我与《大学》的某些交感,以及我对曾师讲学的相关回顾。初见:我对先生及《大学》的“第一印象”2016年,因工作缘由,我接触到了曾氏家学及先生。未见其人,先见其文,且闻其名。先生以课程文案专业性、精湛语言原创性与学术思想系统性,在广东粤秀书院名师荟萃的群师中熠熠生辉,吸引了我关注的眼球。我的初始判断是,先生“很有料”。要当一名外交代表,与专家学者打交道是有要求的。在和先生对接课程之际,有同事提醒我:“在你之前有人被投诉过,你要小心,还要注意行礼时不能笑。”那回临近《大学》课程开课,我联系先生时先生告诉我,他所记的上课日期不是我通知的这个。这总不能怪先生记错时间,或者让他人去背黑锅吧。我心想,还没开始跟进服务,先生不会就对我工作有意见了吧!我那同事说:“OK,这个跟人打交道的艰巨任务就交给你了。”并和我一起出了个好主意:通知所有学员,说先生从澳洲飞过来,航班有误,本次课程推迟一天。然后,我再回复先生,沟通过程很顺利,并没有感到先生有批评人的意思。初次见到先生,给人耳目一新。远观先生头戴帽子,衣装背包尤为特别,有古朴之风又有现代艺术之感,天命之年有如三四十岁的模样;近看先生尊容可敬,讲传统的内容,身上却带有创造的元素,我不敢直视多一秒,只言片语对话,发现先生没想象中那么严肃难处。我忘记了见面时要先行个礼,倒是先生记住了小黄,并以诚相待。上课过程中,先生讲了很多曾氏家学的内容,包括经典学习四种法。我头一回听,感觉是专业性强、难度大,但是里面带出许多有意味和让人感兴趣的点,正如:整体观、心法、中西文化差异、企业用人之道、学习方法“拎个标题回去”等等。课程结束前谈学习心得,先生在对我的点评中,先指出我讲的有点啰嗦和不明白我为什么笑,后总结提炼我分享的两个要点:一是整体观,二是正本归源,并点出了我讲的“正本归源”跟他所讲的曾氏家学的“正本清源”有一个字不一样,思索了片刻,用掌声表以肯定。经先生这么一梳理,我从混沌中逐渐清晰了起来,变的似乎有点可抓、有线可牵、有面可筑了。我意识到,学者的作风是这么的严谨,思维是这么的敏锐,一个字不一样都被揪出来。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先生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记在脑里。先生的点评中肯到位,一方面点出人的不当之处,另一方面对人的优点表以肯定。关键是,讲的让人听得进去,没有让人感到被刺激和不舒服,甚至能从中汲取养分。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道”吧!
2018年3月5日
其他

归位与守位

虽然我暂时没有加入传习会,但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传习会的一员。因为归位与守位一定是一个整体,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更需要传习会的帮助,在守位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太单薄,更需要老师与同道以友辅仁。
2018年2月22日
其他

經典《大學》,一生學習的守諾

“四書五經”這四個字印象中很小時就從長輩口中聽過,亦知道是儒家經典著作,但不懂具體的內容是什麽。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緣跟隨學心理學的馬愛珍老師引薦,告知于2017年03月18~19日在深圳蛇口孔子薈舉辦主題為“《大學》之道與現代企業管理”的課程。并了解到該課程將由曾子75派裔孫曾慶寧先生以三鼎家學相傳,“三鼎家學”是什麽呢?與現代企業管理又有何關系呢?覺得挺有意思的,
2018年1月9日
其他

2018,从修身出发

2018,从修身出发!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也是近年人们常常提起的一个口号。古人对知与行的认识,有先知后行与先行后知之分,有知易行难与行易知难之别。今人则有知多行少,知而不行之惑。阳明先生却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申明知行是一体,不应分为两截。为何有此差别?这要从龙场悟道说起。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龙场悟道是其人生转折点,知行合一就是龙场悟道后提出来的思想。据《王文成全书·年谱》记载,阳明先生在三十七岁因得罪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面对种种磨难,阳明先生内心不乱,“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他在醒睡之间悟出儒家“格物致知”的道理。有此可见,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过程是一个修身悟道的过程,与儒家经典《大学》的“知止六步”紧密相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不仅涉及知与行,还包含了修。这就为我们解决现代人知多行少或知而不行的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现代人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与自身生命相关的真知;现代人也不缺乏行动,缺乏的是从心而发的真行。变假知为真知,变假行为真行,需要通过修身。按照先秦儒家的论述,需要走诚意、正心、修身的路径。按照三鼎家学的要求,需要走先知,后修,再行的路子。2017年是传习会的治学年,从三鼎家学的文法五步入手,通过读、写、注、背、习来传习《大学》,以获取真知。2018年是传习会的修身年,将通中立、正坐、三省、休粮等儒门修身方法来传习《大学》,以求把《大学》原理内化到自身的生命活动中,把知行合一扩展为知行修合一。因此2018,需从修身出发。曾庆宁2017-12-31知修行合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18年1月2日
其他

五年惊回首,那山依旧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
2017年12月25日
其他

传习会第九讲:治平九则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三鼎家学有一个核心的框架叫做起于一,分于二,立于三,行于五,成于九。其中“成于九”说的是成就一件事情往往分为九个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有时九段、数九段、事九段,九谓之大成。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传习会第九讲开讲,九次课程对应着数九段,此次课程为传习会治学年的最后一课。至此传习会治学年从四月份开始的每月一期的讲课部分已告一段落,第十月即一月二十日将是传习会治学年的结业典礼。大学全文诵读完后,课程正式开始,首先是行礼,然后是大学礼法先序,接着诵读大学总纲,儒门正坐。在先生开讲以前,每个人依次分享本月的感受和体会,由先生逐一点评,大家各有其启发。课程讲完后仍是依循儒门规矩一步步来走,儒门正坐,诵读大学总纲,大学礼法先序,行礼。经过一年的熏陶涵养,堂上九序已然成为大家身上和心中习惯成自然的仪式,一步一步,不疾不徐,平正而行,令人心安。这次讲课的主题是《大学》文本中最后的治国和平天下的内容,总结为九个法则,分别为孝悌法则、仁恕法则、归位法则、絜矩法则、聚散法则、用人法则、善恶法则、生财法则、义利法则,合称治平九则。这九个法则是古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总结,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先生说,如果我们能从中间拿一两条法则去用而心有所得的话,我们的事业就有可能做得大做得长久。此次课程的内容十足的丰富,有太多精彩的点,以下仅仅是略作引入和呈现:
2017年12月22日
其他

从知到行有多远?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
2017年12月15日
其他

《大学》修身营要义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
2017年12月12日
其他

三鼎斋随笔(三):大哥与二哥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我大哥在老家出生,在城里长大,我和二哥是在城里出生的。
2017年12月8日
其他

三鼎斋随笔(二):不信鬼神的外婆

油画:外婆我外婆没有读过书,也没有参加过工作,但她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不烧香,不拜鬼神。她认为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人与人的不同是因为本事不同,本事大的人干大事,本事小的人干小事,没本事的人不干事。
2017年12月4日
其他

三鼎斋随笔(一):表姐和堂姐

这个堂姐在老家出生,在城里长大,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年轻教师。那时候我读书不用功,教科书不看,老看杂七杂八的课外书,到考试的时候就临阵磨刀,应付过关。同事告诉她:“你的堂弟人聪明,但不用功。”
2017年12月2日
其他

我与微信,到底谁玩谁?——记第八期传习会之梧桐会讲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已经深深地镶嵌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了大片的领地。因为有微信,我们得以认识许多朋友,遇到不少学习提升的机会,也能学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甚至在这个移动办公时代,我们仅仅用手机就可以处理大量的事情,不可否认,微信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样是因为有微信,亲人朋友之间直接的沟通变少了,感情变得淡薄,关系开始疏远。我们平时经常会忍不住不断地刷微信、刷存在感,网络上太多的诱惑让人不知不觉地陷溺其中,我们的精力被严重地分散了。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好像没干什么却也觉得很疲累。我们的身体也频频出状况,肩颈问题、食欲不好、失眠……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微信?《大学》修身的内涵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2017年11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生而在修——《大学》修身营随笔

“拜”时,自然而然会低下常常梗着的、随时准备质疑对方的我们高傲的头颅。在一拜一兴之间开合命门之气、通畅任督二脉之时,我们怎能不感怀我们智慧的先人们的高明、深远,而慨叹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2017年11月18日
其他

初敲《大学》门:心安之处即吾家!(修身营学习分享及短片回顾)

我想表达的一个中心点就是,在工作中要学会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重要的事情上狠下功夫,在次要的事情上饶过自己。不要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的,忙得不可开交抓狂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
2017年11月16日
其他

随三鼎文化团队开启人生真正的“大学” 之旅

真正的经典绝对不是供少数学者研究的知识,也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埋没,只会因历史的反复验证而愈见其光辉。真正的经典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能与现实生活生动接轨的,它能指导我们去解决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
2017年11月9日
其他

梧桐会讲:现代人该如何知止、修止、行止?

用世组:1)何谓止?用世组认为止就是:边界、保持、目标与定向、善、事。2)止于何处?止于善、止于理想、止于本、止于目标达成。3)如何止?需要反省、座右铭、自省、定时定地定事、心想事行和心想事成。
2017年11月2日
其他

梧桐旬语(十):回顾今年展望明年,有志者事竟成

《大学》传习会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日出一刻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没有经典就没有文化——写给参加《大学》传习会的同学之三

《大学》传习会国内首个以师父带弟子的形式、系统传授家学体系的传习会!自2017年3月11日《大学》传习会发布会后,曾氏家学正式走出家门成为国学!没有经典就没有文化问:什么是经典?答:人类精神的结晶,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问:为什么要传习经典?答:使人有文化。问:我研究生毕业了,难道没有文化?答: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问:我当上工程师了,难道没有文化?答:有技术不等于有文化。问:我的企业已经上市了,难道没有文化?答:有金钱不等于有文化。问:什么叫文化?答:以文化人。问:经典能够化人?答:唯有经典能化人。问:化人是指改变别人吗?答:内化自己,外化他人。问:同时改变吗?答:先化自己,后化他人。问:改变的目的是什么?答:止于至善。问:什么叫止于至善?答:言善,行善,心善。问:什么叫至善?答:能生,执中,大公。问:如何做到至善?答:传习经典。问:如何传习经典?答:用文法,行法,心法。问:只用文法不行吗?答:经典是整体,内含文、行、心三个层次,需要三法并用。问:经典有层次,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答:经典是道,一法一术难窥堂奥,故文法知道,行法践道,心法证道。问:《大学》的道在哪里?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问:《大学》是如何化人的?答:先内后外达于中,化小人为大人。问:《大学》不是古代的治人之术吗?答:治人先治己,治己在修身,修身要内化,内化需经典。问:没有经典就难以内化吗?答:对。没有经典就难以内化,没有经典就没有文化,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曾庆宁
2017年4月12日
其他

传习三问——写给参加《大学》传习会的同学之二

传习会自2017年3月11日《大学》传习会发布会以来,曾氏家学正式走出家门成为国学。《大学》传习会是国内首个以师傅带弟子方式、系统传授家学体系的传习会!一.何谓传习?传者,传授。传授者要有物可传。常言道口传心授,又说言传身教,可见传授有三法,即口传(言传)、身传(形传)和心传,古人主张对不同人用不同法:上士心传,中士口传,下士形传。
2017年4月11日
其他

经典需要传习——写给参加《大学》传习会的同学

传习是经典的生存形式。经典流传有三途:天传、家传、师传,传法不同则习法各异。曾氏三鼎家学属于家传体系,内含文传、行传、心传三传,对应有文习、行习、心习三习。先生传,后生习,则经典存。
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