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东方研究院

其他

清控人居、田园东方

近日,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田园东方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了“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中心致力于以策划、规划、设计、平台搭建等,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全面发展。△揭幕仪式“清控人居研究院”品牌延续了清华大学探索理念,以大学的专业技术为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的业务平台。未来清控人居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市更新等方面的业务,实现转型,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田园东方研究院”在田园东方自身项目实践中成立,多年来,已经对外服务和合作了数十个田园文旅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和专业能力。今年,公司进一步加强了研究院的力量组建,并担任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乡村振兴规划与运营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将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提供更加完整、务实、闭环的智力资源。田园东方首席规划师、研究院院长蔺道军受聘担任“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园东方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明妍、副院长赵军受聘为研究员。△证书颁发△证书颁发△证书颁发未来,清控人居环境和田园东方将共同组建团队,将“清控人居田园东方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打造成国内顶尖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智库机构,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实现创新发展。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控赛格(股票代码:000068)的控股子公司,是从事环境技术综合服务的专业团队。北京清控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建筑学院为依托,多学科融合从事生态保护、全域旅游、康体运动、城市更新、智慧水务、河域治理、建筑及市政咨询等领域的工作。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拥有110项以上的软件著作权和相关专利,主编、参编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的制定,并已取得CMA和NAS认证。是清华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共建单位,城市水系统模拟与调控工程技术中心技术支撑单位,中国水协智慧水务技术创新联盟秘书处依托单位。田园东方研究院:是田园东方旗下专注乡村振兴和田园文旅行业研究的专家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以田园东方10年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为基础,以全链条体系化能力和扎实的运营数据为支撑,田园东方研究院能够实现以落地运营为导向,以实效规划为抓手,统筹内外部业务机构和合作资源,对项目进行从产品策划、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体系化。构建“规划、设计、开发、运营”,通过“智造”和“融汇”,为项目提供系统性、能落地的解决方案。
2021年9月6日
其他

人工干预+生态自修复:田园文旅助力碳中和的N种可能

碳中和?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2021年8月7日
其他

农业农村部启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 全国共254个名额

内容概述:为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精神,深入发挥乡村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好山好水好风光,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部决定开展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和监测工作。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20日
其他

盘活乡村土地,复兴活力乡村——创新改革,红色战旗迎“风”飘扬

一、发展背景新时代新背景。2007年,国家就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索取、环境污染以及“吃饭”的双外部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影响开始尝试提出生态文明转型。绿色、开放、生态将是未来发展主基调,整体产业经济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其中绿色循环经济所代表的乡村领域,也将成为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从2017年开始,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乡村建设方针。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的压舱石。二、创新实践截至目前,经历3年的全国乡村振兴创新实践活动,对于乡村振兴当中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不同介入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既包括原有从事城市运营、城市产业开发等方向的开发运营单位;也包括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龙头级企业。不同主体介入乡村振兴领域,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中,代表性的乡建项目包括以田园综合体(文旅+产业+社区)模式无锡田园东方蜜桃村、民俗文化旅游模式的袁家村以及三产融合模式的战旗村等一系列乡村振兴发展样板,不仅创新了发展模式、实现了持续运营,也激活了乡村活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村落的各类典范。田园东方无锡蜜桃村三、问题探讨诸多乡村振兴项目通过整合要素、资源挖掘的形式,塑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看到不少形成了好看的外表(乡村风貌、环境整治)却缺乏实在的内涵(有效产业、村民增收)。由于乡村资源的非标性,缺乏有效的权属关系,不利于外部资本介入,无法较好的打通金融资本进入乡村实体的渠道;城市化的发展又促使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虹吸效应导致乡村人群的流失,形成了空心村,进而使劳动力要素在乡村领域的进一步缺失;在保证基本农田红线不被侵犯的大前提下,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态资源无法全面性利用。破解难点需要让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融入市场,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及农业用地的利用模式才能有效带动社会资本进入乡建领域,创造高附加收益,从而带动劳动力的持续回流。为了更好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乡村资源,国家及地区政策上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试点、全国土地确权、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四、案例启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上,对于政府、村庄、企业围绕如何参与乡村建设、未来乡村资源要素以及政策资源如何利用,通过解读战旗村发展案例,归纳总结相应经验及其发展路径,提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借鉴。4.1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乡村振兴:2021年十个重大补贴项目申报指南

2021年正值“十四五”开局之际,基于国内大循环、需求侧改革的形势环境,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投资,势必将成为改革趋势下的重点导向。在此背景下,“文旅、农旅”项目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目光,而只有在各方面支持充分的条件下,项目建设才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落地。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历史性转移,今年将成为乡村振兴领域发展的极佳时期,同时与政策相关的扶持资金将更加倾向农业农村领域,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将作为重点扶持方向;鼓励社会资本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同时提出以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为代表的资金扶持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部分补贴项目已经开始申报工作。2021年可申报项目及补贴:一、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1、补贴额度: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每年6000-8000万,连续三年。省级田园综合体:3000-6000万,根据各省具体情况2、申报部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省级田园综合体:财政厅农发办。3、申报条件:功能定位准确、基础条件较优、生态环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投融资机制明确、带动作用显著、运行管理顺畅。田园东方无锡蜜桃村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1、补贴额度:省级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唐仁健解读乡村振兴促进法:深入领会三大核心要义

法治先行--乡村振兴促进法6月1日实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2021年6月1日
其他

13个省市开启2021田园综合体申报 补贴超两亿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有关部署,按照《中共中央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张诚:乡村振兴为哪般?

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在城镇化还远远没有完成的今天就同时被提出来了呢?今天,大量的人口还在农村,哪怕已经进了城的大量人口还没有变成真正的“城市人”,这些广大人民内心热切盼望的是城镇化,而不是乡村振兴。城镇化,才是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对幸福生活向往的主方向!今天,那只看不见的手,是推动城镇化的手。因此,如果不干预,我们这个社会主动发生的将是城镇化,没有太多的力量会推动“乡村化”。因此,国家提出对乡村的态度是“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是说这是因战略需要、有战略意图。这个国家战略的原因是什么?意图是什么呢?过去40年,我们国家找到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路,伴随着外部的国际社会产业分工、国际贸易发展,伴随着国内的对外改革开放、城乡二元化制度,中国通过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奔跑了几十年,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其间,乡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土地和生态环境资源。城乡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城乡差距过大,带来的是社会的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而这种巨大不平衡和生态恶化,发生在尚有6亿多农民、2亿多农民工这个天量数字时期,发生在生态环境“崩溃”的边缘。如今我们的城乡结构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首先,农村贫穷落后、生态环境恶化,而城市规划粗糙、资源不堪重负(尤其指大城市);同时,在科技和产业快速迭代中,原来城市的很多产业梯次落后,需要不断更新;第三,快速城镇化的人口中,有些能从事先进产业,有些只能从事落后产业;第四,大城市有些产业需要外溢,中小城市需要承接这些外溢的产业和低端的劳动力人口。因此,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乡村出了问题,城市也充满着问题。产业的调整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否则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因此产业携动着人口需要慢慢调整,大中小城市梯次承接不同的产业和人口,这就是更科学的城镇化图谱。而乡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须得以呵护,长久孵育城镇化发展。保持平衡社会,就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乡协同发展。在一个区域中,形成大中小城市、乡镇、乡村,资源和社会活动均衡分布,群落式协同的发展格局。因此,乡村振兴,是因为过去跑得太快造成了问题,为了平衡城镇化发展速度、格局,平衡城乡贫富差距,改变生态环境掠夺而提出的。因此,这是基于营造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但是,在6亿多人还生活在乡村,2亿多人还没有真正平等享受城市待遇的时候,乡村振兴实质上是一种“逆流”的行为,因此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国外发达国家,例如日本、英国,都是在城市化率达到60-70%以后,才开始复育乡村的。因此,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其实原本首要要解决的是将城镇化的成果做扎实,例如真正做到“人的城镇化”,并且还需要继续推动提升城镇化率。因为,乡村还生活着那么多人,而这些人早晚还是要去城市的,那现在投资营建乡村,面对的是要解决巨量人口需求的问题,就得花费巨大的投资。而且,显见的,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做的很多事情、很多投资,在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以后,很可能是浪费掉的,事倍功半!所以,乡村振兴,本应该是乡村人口继续减少到足够程度以后,才能够真正得以自然而然地开展。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情况,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各地虽然纷纷响应,但是很多地方其实并不知道到底能怎么做,于是有的大修基建、有的粉饰环境,北方有人在干旱地区种植大片花海,南方有人在万亩良田大搞设施种植。还有尝试互联网智慧村、人才创业创客村等的,政府贴了很多钱,很多企业冲了进来,却败兴而回。今天的乡村振兴,实质上是要作“政府补贴”、“城市补贴”!可不是吗,不合自然商业逻辑的事情,当然才需要政府“调控”了。乡村振兴,就是把城市创造的财富刨些出来,补贴给乡村!所以从大范围、大体量看,乡村振兴,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对乡村作补贴和抚育的行动,而大部分企业在乡村里,除了承接政府投资业务的服务,自身是没有什么商业模式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了,这些地方是可以“乡村振兴”的。这里的乡村负担没那么重,而且这里小城镇比较发达,架起了城乡之间的桥梁,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可以受到满足周边城市消费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因此,在发达大城市郊区、发达地区城市连绵带,乡村是可以被市场化地“振兴”的。我们以前就反复说过,城乡二元的解决要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产业发展,在乡村地区只有农业和旅游业,而农业作为低产值产业,不能覆盖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投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是增长较快、对接城市消费、对接城市投资、城市人才的产业,因此,乡村振兴应将旅游业作为主要的产业选择。这里就要说到田园综合体模式了。我们说,田园综合体是农业加文旅加社区的三合一模型,在这三个产业中,核心抓手是文旅产业,只有文旅产业做起来了,才能带动农业,带来人居。因此,在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地区发展中,农业应作产业秩序建立、对农业进行呵护性开展,这样,使得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得以稳定,然后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力产业,带来当地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了,这里就可以持续地养育人民,才可以开展人居环境建设。有了人居环境,这里才可能长期地是一个村、一个镇!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反复说的田园综合体基础产业原理。我们写过一篇文章,叫“田园综合体——一个理想乡村生活模型”,就是在讲述这个道理。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即使在发达地区的郊区,资本流进的动力也是不足的。前段时间万科集团暂停了“万村计划”、放慢了开拓农业产业计划,就是这个情况下的表现。因为,在大的宏观经济结构背景下,乡村地区的产业模型始终是弱势的,所以千万不要理想主义,也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要求参与乡村振兴的企业过度承担公共利益、过度要求其“农字当头”。我们前面说了,乡村振兴实质上是需要政府补贴、城市补贴的,企业在这个领域只能做其中有商业模式的那些业务。(这里及前面好几次提到“企业”,这里说明一下,本文提到的企业,专门指在乡村寻求投资的那些企业。)那么,当前情况下,在发达地区大城市的郊区,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做呢?基于田园综合体里三个产业来看,农业方面首要承担的是保护好农业科技、保护好土壤、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要一味地搞花里花哨的农业。然后就是要着力发展文旅产业,搞好社区开发建设和社区营造。而在不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呢?在这些地区,不应该花费大量无谓的、形象化的投资,甚至不应该滥用补贴资金。如果有补贴资金,只应该花费在人民的医教等福利事业上、花在发展人民的能力、改善人们的生活上!在不发达地区,实际需要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城镇化,对当地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而不必大量投资建设环境以及过度投资事倍功半的产业。有人惋惜“消失的乡村”。对于乡村的凋敝,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随着城镇化,农民用来居住生活的乡村肯定是越来越少的,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的减少就是必然的。对于乡村的态度,要分门别类,有些乡村可以用田园综合体的方式让它得以实现持续的活力青春;有些乡村应予环境治理、风貌保护;有些有自然人文价值的村落,应纳入“文物保护”性质的对待范畴;而对于无法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无法培育新兴产业、又无自然人文价值的村子,就应该接受甚至鼓励其消失,让农民走向城镇化!我们再来说下特色小镇。我们也曾一直说过一个道理,在城市规划学科里,没什么特色小镇的概念,只有“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就是有环境、有产业,是人们源远流长安居乐业之所。小城镇,是乡村走向城镇化的第一步空间,也是辐射带动乡村的节点性空间。我们一直在“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里,看待这些年缺失掉的“小城镇”。最近国家发改委对新型城镇化作了简明的解述,那里面概括性地提到了新型城镇化是指人的城镇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符合自然和产业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在发达地区,例如苏南地区,当前人口过度集中在几个特大型城市是不现实的。最有可能的,是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的苏南地区,密布发展出众多的“特色小镇”,它们将与该地区大中小城市一道,形成城市群和城镇连绵带。同时,特色小镇还因其连接着周边乡村,从而起到固守和串接乡村的功效。这两年诸多政府和开发商,并未正确解读“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和人口战略性空间布局的模式,而把它理解成了土地财政和“郊区大盘”的新名词,因而特色小镇被搞得泛滥变味,乃至其中一些变成被诟病、“清查”的对象。但是,我们应正确认清楚其实质,认清楚当初提出特色小镇战略的意义和用心良苦。我仍然认为,特色小镇必将会被大力提及,应大力发展的领域。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中国巨大的城乡二元情况下,政府和企业,都有必要介入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这点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在欧美,乡村和小镇已进入自行更新发展,不再需要大规模的规划、开发、运营)。如前所述,乡村和小镇的发展,只能基于市场的承接,这才叫作有了商业模式,由市场化的力量完成“交圈”。这里的主要抓手性产业,就是“文旅产业”。而文旅产业的市场化消费承接,主要是都市亲子家庭休闲生活方式、养生度假休闲生活方式等催生出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发达地区的乡村和小镇,将率先具备发展条件,得以振兴。我们把田园综合体看作是一种“方法论”的话,它呈现出来的项目类型,就是特色田园乡村、田园文旅小镇。在乡村振兴领域,无论做田园乡村还是田园小镇,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跨产业、跨功能规划发展,必须要释放供给侧的生产要素,那就是农村的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在乡村,能够用来作价值释放的,只有土地。我们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态度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我们知道,只有它有价值,但是我们常年形成的土地财政等社会治理的路径依赖,不能一下子放开。但我们也知道,过去土地财政式的对待,已经让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走向畸形泡沫,并且直接造成城乡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农村土地利用这个领域规划、管理秩序非常薄弱,改革的步伐快了也会出事;同时,中国幅员辽阔,我们不好对各地区一视同仁。而所有人都清楚,只有农村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逐步走向市场化,才能撬动城乡资源互相流动。城镇化速度继续加快,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了,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必然大量空置。这些地要用起来!既然不应该再简单挪去大城市搞土地财政,那就就地合规利用!空置的宅基地,只要能放开使用,就会使农民受益、集体受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控好价值融通的节奏,就是说,农村建设用地应是一个缓慢的价值对接过程。农村土地,将是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二元问题交汇的真正关节。总结一下。乡村振兴发生在城镇化程度还不够高的当下,是不合短期“商业逻辑”的,是为了迎对社会问题,因此是国家的战略。乡村振兴实质上需要的是“补贴”,对这点,国家、地方以及企业都应该有客观的认识。因此,对乡村不要盲目投资。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可以用我们说的田园综合体方式开展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特色小镇概念本源是“小城镇”,是人居和社会活动聚集地,是疏解产业、连接城乡的枢纽,值得大力发展。特色小镇被开发商误读,出现乱象,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这些概念的成立,在于城乡协同、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其中田园综合体模式的项目以及特色小镇是城乡之间交融发展的空间载体。城乡融通在起始阶段的市场承接,是都市亲子家庭休闲生活方式、养生度假休闲生活方式等催生出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在城乡之间,能够吐纳并让要素充分流动的海绵体、变压器,就是农村的可建设土地!(本文写于2018年12月、配图来自于无锡田园东方蜜桃村)张诚田园东方创始人兼CEO●
2021年5月22日
其他

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通过!6月1日起实施(附全文)

据新华网最新消息,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这部法律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乡村振兴促进法重要规定包括: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目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田园文旅行业观察003|行走中的画卷——探秘古今桥梁

在官方解释中,“桥”是被建造用于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曾有人说过:最早的桥梁可能是人猿为了过河推倒的一颗树。也许这也正是人类跨越自然地理障碍的第一种尝试。同时它也是古今诗人即兴赋作、传说故事欢聚离别、节庆民俗演艺欢聚的场所,民间更是有着“端午走桥”“春社踩桥”等祈愿求福的悠久习俗。《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看到这幅画作,很多人不禁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在画眼位置上的偏偏是一座桥,而为何又是此处笔墨如此之多?或许这正说明了桥梁对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重要性。一座看似简单的桥,可体现匠人技艺的精湛水平,可塑造热络往来的生活场景,可表达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贝尔纳多·贝洛托《里亚尔托桥那边的泻湖》一、桥梁发展的历史图鉴:技艺、艺术、空间1.1桥梁的技艺属性桥梁可称为古代建筑的重要分支,也是古代建筑结构的实验场所。现存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赵州桥全长约64米,跨径37米,拱顶到拱脚间连线高度为7.23米,主拱由28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拱脚宽9.6米,顶宽9.0米。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田园文旅落地项目案例|甘肃榆中栖云田园小镇

田园东方文旅研究院项目回顾之甘肃榆中栖云田园小镇(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栖云田园小镇地处甘肃兰州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总规划面积25600亩。榆中县位于兰州东郊,距兰州市35公里,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省会兰州的东大门,古誉“兰省之门户”、“丝路之要津”。田园东方文旅研究院2019年接受委托,通过对场地资源的研判和文脉的梳理、依托大美山水、原美田园等原真的自然环境和纯美的塞外风情,以市场为导向、旅游为引擎、度假设施为配套,融入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构建核心产品吸引力,构建农业种植、文化旅游与田园小镇为支撑的有机发展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缔造一个新田园主义梦想实践和文化复兴地,营造“陇右画境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田园文旅策划暨落地运营案例|浙江金华武义俞源村

田园东方策划暨落地运营项目回顾之浙江金华武义俞源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浙江金华武义县的千年古村俞源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奇特的乡村自然景观。古村遗珠的历史文化钩沉从自然环境角度看,俞源古村天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古村落整体上坐北朝南,村庄四面环山,村里有银河溪和前宅溪两条溪,两溪在村西汇合为俞源溪,村周茂密的古树林植被众多,现存88株以苦楮和枫香为主的树群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庄的整体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俞源古村落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布局排列设置的村落,是全国唯一的太极星象村。独树一帜的设计体现了俞源古村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密切融合,可谓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从文化资源角度看,俞源村的古建群规模宏大,体系完整,营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俞源古村落现存较为完好的各类宋元明清古建筑达395幢,几乎囊括了江南地区所有古建筑的形式,譬如:民居宗祠、寺庙、亭阁、牌坊、藏书楼等,诸多风格的建筑在此一一展现,具有极佳的观赏游憩价值。每年农历六月廿五至廿七这三天是俞源独特的“圆梦节”节庆,传承百年,如今已成为俞源特征性很强的文化元素,更是俞源人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俞源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落地运营为导向的实效策划2018年,田园东方文旅研究院承接俞源村项目总体策划,前期通过对项目研判和文脉梳理,提炼出俞源村项目发展模式:文化复兴+创新IP+业态聚集+产业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开发导向、以主题产品抢占市场需求、以星象文化为文化主线、塑造田园休闲吸引核心。最终将俞源村由传统景区打造成综合景区及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项目,成为一个有流量的乡村振兴项目。在地焕生的管理运营思路近年来,俞源村通过“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这一重要支点,围绕古村、文物、圆梦、星象、太极、田园等元素,截至目前已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游客中心、书馆、民宿、稻田咖啡、皆山花园、太极田景观等业态建设。2020年初田园东方向俞源村派驻了管理运营团队,通过前期策划的积累,在管理运营提升方面主要聚焦俞源古村落经营的五个核心问题:第一,俞源古村定位核心是什么;第二,在离散程度大、破旧难修的情况下,如何盘活存量物业;第三,未来收储物业的选择、经营内容、经济测算等如何实现;第四,如何协调平衡原住民的利益;第五,如何平衡资金与中长期发展。对此,田园东方运营管理团队对俞源古村落的管理运营思路做了重新调整。首先,文化是灵魂,太极星象是最能代表俞源的名片。俞源村的文化呈现需要以古村文化为基础,以民俗非遗文化为依托,以星象文化的文创活化和多种衍生活动为展现,向游客呈现一座活着的千年古村。为了更好地展现星象文化,需要重点发力打造夜间景观和活动,作为项目有力的品牌形象支撑点。其次,通过现场勘查和详细落位业态测算,仅凭景区门票类收入形成的现金流难以支撑项目未来的发展。对此,运营管理团队结合俞源的地形地貌及相关资源,适度打造度假配套设施。针对现状,尊重现状,稳扎稳打,逐步转型成景区+度假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区,实现景区功能定位升级。第三,项目发展不仅需要自身形成度假产业的小气候,更需要与周边项目形成联动、互相借力。通过与郭洞村强化沟通联系,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多重体验,增加项目内容,增强市场竞争力。第四,重视带动村民合作共赢,实现在地文化创生,并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营造积极的运营环境,最终将俞源村打造成综合景区及旅游度假的休闲目的地项目,成为一个有流量的乡村振兴项目,实现社会效益。最后,在资金方面,保护开发古村落必然要投入巨量资金,在明确古村落开发保护工作需要政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当地政府、村内组织、外来投资者的力量,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必不可少。在资金使用方面,则遵循运营优先,产品提升次之,以客流和多维品牌促影响,以小额自投与招商合作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稳扎稳打的运营路径选择在项目管理运营提升的具体措施上,项目选择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和路径,从夯实管理基础开始,稳步进行产品和业态提升,并力图通过活动引领打开营销通路。在产品方面,围绕古建筑资源丰富文旅体验,打造立体化的文旅度假生活。包括加强俞氏宗祠家训馆、民俗馆等景点的内部提升和衍生文创产品开发,增加戏剧表演、道琴、茶油制作、炒茶等互动体验等。同时,大力打造“星象”主题的夜间网红产品,如古树林星象主题灯光、水幕光影秀等,强化项目品牌形象。业态方面,完善已收储业态。通过短视频、小红书、潮人圈层、众筹合伙人等途径打造一批网红民宿、网红咖啡店,实现引流;通过打造田园村厨、俞源风物等餐饮体验和特产零售店,增加客单收益。一方面以丰富的体验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在扶持原住民创业的基础上,打造乡村共建典型和创客集群。营销方面,主要围绕活动引领做强项目运营,一方面以持续不断的主题社群活动带动项目的口碑和复游率;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品牌性的特色节庆,实现“以节招商、以节促游、以节造势”,做大做强俞源旅游产业,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每年8月的“圆梦节”就是项目主推的品牌性活动。2020年圆梦节系列活动主题为“俞您相约·源梦山居”星空圆梦节,包括“寻梦俞源”、“筑梦俞源”、“缘梦俞源”三大主题板块。除了星空露营、草地音乐节、萤火虫灯光秀、汉服体验、花灯许愿等丰富的系列活动以外,还举办了首届乡村文旅发展论坛,来自浙江省内外的各类乡村文旅项目代表围绕“在地村镇化”、“乡村投资的克制与突围”等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此外,田园东方管理运营团队还帮助项目建立了智慧化的景区服务体系,通过微信服务号实现语音讲解、电子导览、景区介绍、网络商城等功能。同时实现多维度合作,与武义当地牛头山、大红岩景区加强联系,以民俗文化特色形成串线合作,彼此取长补短,通过发展周边客群,实现以团带散、截流存量、吸引增量的目的。在俞源村项目上,田园东方依托多年积累的成熟管理体系、资源平台和人才梯队,以及在田园文旅项目策划、规划、品牌、营销、招商、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
2021年4月6日
其他

田园文旅落地项目案例|保利华南云上西棠

·森林山地康养区聚焦自然疗养、心灵禅修、轻养旅居三大核心功能,将养生哲学融入到精致的产品设计中,营造独特康养体验。山林野趣、心之所往,打造心灵禅物的自然森林、融于自然的养生哲学、身心合一的放松胜地。
2021年3月2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田园文旅落地项目案例|环球融创青城溪村

,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里以田园客厅为片区主要服务配套,融入“有家、有生活、有知己、有田园”的生活价值理念,打造田园休闲生活场域。
2021年3月17日
其他

乡村振兴|田园文旅示范区一体化服务-田园东方助力金华再造“田园客厅”

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已经过去两年时间,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然而,许多风光一时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展示基地”,却因缺乏持续运营和自造血的能力,遭遇闲置和冷落,造成了极大的资产浪费。
2021年3月2日
其他

田园东方持续探索商业模式 服务乡村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传递出政府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定信心,也为田园东方始终耕耘的田园文旅行业带来了新的政策利好。田园东方将继续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田园文旅项目开发运营业务,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两大类轻资产业务,即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区操盘业务,以及田园文旅度假运营业务,服务于全国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在具体的路线图上,习总书记首先提出,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阶段,农民如何更好的参与到产业效益的分配机制中,是乡村产业持续推进的核心和结果导向。而田园东方自2012年提出田园综合体模式,正是构建了一个合乎产业发展逻辑、多方受益的模型,为乡村“造血”。在田园东方的田园综合体模型中可以看到,在乡村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能够承载的业态选择当中,生态自然型文旅度假产业是最容易快速激发城乡人口流动和产业集聚的选择,因此首先以文旅为激发,实现乡村冷启动。在文旅驱动下,通过企业牵头、政府搭桥、当地主体参与,形成多方共建,呵护基础一产,带动二产提升附加值,同时形成关联服务业,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盘活基础产业、带动关联产业。最后,开展田园社区建设,营造充满自然和人文之美的田园生活空间,服务原住民、留住新住民,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反哺产业,最终形成新的社区、新的小镇,实现原住民、新住民、游客和谐共生。在乡村振兴项目服务类业务方面,田园东方重点开展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区操盘和田园文旅度假运营两大类业务。其中,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区操盘主要依托田园东方多年来打造田园文旅项目的丰富经验和成熟团队,提供产品开发、策划概规、EPC+O及整体运营托管等服务。田园文旅度假运营业务,则主要依托于田园东方旗下多种度假业态的核心产品运营能力,提供稼圃集酒店品牌输出、托管运营;田野乐园策划设计、产品研发、托管运营;以及田园农业的品牌打造、衍生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服务。县域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还指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这种综合服务带动能力,涵盖的内涵和深度都极为丰富,因此,在县域与农村之间,还应该用好乡镇的节点作用。田园东方在2019年下半年提出的“在地村镇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恰恰与此相契合。田园东方创始人兼CEO张诚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在地村镇化其实就是要形成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当中需要的大城市、小城市、县级市及村镇网络结构中的必要组成,去完善这其中特别关键而体量很大的级配部分,需要配置好其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然后分配好其能够承担的一些产业,最后这些村镇所在的地方能够吸附大量从今往后或许长至几十年发展期间的产业与人口,等待我们国家主力经济和社会水平的迭代升级发展。田园东方江苏昆山金华村田园客厅(EPC+O)在这个过程中,县域视角下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将成为城乡产业和人口新布局深化重构的枢纽、城乡空间和生态新秩序创新发展的枢纽。县域这一级别,既然是乡村振兴的实施路线当中的重要着眼点,规划与投资就要围绕在地村镇化视角下的城乡融合领域,它的布点、选址,以及所真正需要的那些产业设施、公共配套、土地资源、人口导入,才是我们要去投资、规划、运营的方向。因此,县域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要把县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载体,作为对接城市与农村的“中介”渠道和桥梁,从在地村镇化的角度,把乡镇建立成连结县域各级产业平台与农村的产业中介的桥梁和通道,以产业园、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建立起与乡村产业的紧密联系和带动能力。田园东方”郷梦雅集“——浙江武义俞源村乡见合作社正是在这样的判断下,田园东方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田园综合体2.0版”,以文旅为驱动,提升当地特色产业、导入新兴产业,并将文旅与在地产业有效结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振兴,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区域发展。“如果不站在在地村镇化的角度上,从人口和产业入手,就会做很多无效率的事情。从路线图上来说,切入到营造在地村镇化的每个地方切实可行的产业和人口聚集的聚集点、聚集区,能够平衡地接纳产业和人口的重构,使得我们整个国家、社会能够迎来比较稳定的发展期。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关切的生态文明型城乡形态的兴发,就有可能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之下得以修复和发展,也有可能在我们相对和谐稳定地,保证国家稳健进步的情况之下,去迎来真正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科技力量和新产业结构上到新的台阶上!”
2021年1月25日
其他

《在地村镇化》(第二稿)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建构与进化

本文大部分内容曾在2019年10月8日以《在地村镇化》为题刊发过。时至2020年,将原文作修改,在“走向新市镇”的话题下,再次刊发。2012年,我们基于地产业务转型发展视角、基于市场消费趋势发展视角、基于大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乡镇新型城镇化视角,编制了名为“田园综合体”的理念与规划运营模型,并开展了实践。在随后的这些年里,行业发生了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新经济新常态、城乡融合,以及疫情之后的新空间、新经济浪潮。期间,无论是我们经历了田园综合体到底是姓“农”还是姓“商”的质疑,各地政府主导的田园综合体花费巨资投资大量村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场所后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地以田园综合体为概念的项目在土地和地产政策纠缠的边缘痛苦挣扎,我们负重砥砺前行于不合初心的郁闷与苦恼,并看见了行业里无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纠结、困扰。时间到了2020年,按我们一位事业合伙人的说法,所谓我们所说的田园综合体,对社会来说,就是城乡融合领域的新型城镇化方式;对行业来说,就是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提供田园生活空间和田园生活方式的产品与服务。田园东方江苏南京尚庄村项目那么:乡村振兴,为什么中国在城市化(城镇化)率还不到60%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呢?为什么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大都变成了文旅项目呢?为什么文旅公司一段时间后纷纷改名“文商旅”公司了呢?为什么文商旅公司,最后都变成了“城镇发展”公司了呢?明明是搞文旅项目、搞田园综合体,怎么绕不过土地和地产业务呢?为什么乡村振兴,最后采用了“城乡融合”的说法了呢?为什么在前些年被许多大企业作为转型投资新版块的文旅事业,在疫情之后基于新投资时代被纷纷缩减或砍掉了呢?(相信还会重整重来)为什么先行觉悟后的地方政府不再一味简单地谈“乡村振兴建设”,而是强调必须落实“常态化运营”,更有发达地区开始提出了“新空间、新经济”了呢?同时,在内部困难、外部矛盾加重的疫情之后,国家却同时更加强调乡村振兴,将之作为更加重要的战略了呢?2019年,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曾发布通知,批准298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际上,从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产业强镇,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平稳实现产业和人口的重构,使一大批产业和人口能够实现在村镇的历史性“聚合固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整理,我们将其归纳为一个“概念名词”——“在地村镇化”,并再次以此文对“在地村镇化”的概念、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进行系统性阐述。田园东方江苏南京尚庄村项目在地村镇化,是在当前国情下,在产业和人口在国土空间转流重构的大潮中,兼顾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需求的一种产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转型期的中国,这样一种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与方式,将以大维度空间应对和承接该历史阶段不能短时间解决的矛盾、以时间换来更好发展的空间。在地村镇化,不是只着眼乡村振兴,而是着眼产业和人口的在地化激发、组合的背后原因,更应该说成是着眼“就地就近式新型城镇化”,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一条有效的实验性思想。在地村镇化提出的背景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乡村振兴是商业目的吗?要谈商业逻辑、商业模式吗?我们之所以提出“在地村镇化”的概念、理论,是因为这些年在乡村发展领域观察和体会到许多错位的情况,从而引发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底层逻辑的思考。国家提出乡村振兴之后,央企、国家金融机构、承担政府工程的大型国企、民营企业等,都把目光瞄向了乡村地区可能发生的投资业务。然而这其中的各个主体却一直存在着诸多的困惑,有一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回答:乡村振兴真的有商业模式吗?当在谈乡村振兴时,是在谈商业吗?田园东方江苏昆山金华村项目我们田园东方在这个行业里,也经常受到一些村镇的邀请,说能不能帮助他们运营那些为乡村发展投资完成的场所类项目,运营什么可以自己发挥,运营旅游项目也行,商业设施也行,文创基地也行。其中有两个例子很有代表性。第一个例子,是在苏南发达城市群城郊的一个乡村,政府委托我们运营管理一片已经投资建成的配套公共服务区,称为“田园客厅”,其中包括村民的礼堂、食堂、展示厅,甚至还有一些文教设施、商业场所等。政府希望我们能把它给按照度假乡村的方式运营起来。于是我们去采访了村里面的村民和镇上的管理部门,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这个村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结果他们的回答是,首先,这个村是政府决定保留的一个村,但这个村现在很难管理,因为离一个工业园区比较近,村民都大量对外出租房屋,一套房子租给十几个人,秩序很乱;村里早就没有人务农,环境很差,还有很大的治安问题。村民和地方政府的真实想法是希望这个地方更加有序。而当市里面和区里面投了大量的钱建了文旅配套设施的时候,村里面的人看着他们觉得好奇怪,你们干的事情跟我们的需求根本不是一码事呀!为什么不迎对村里居住人们早已外出,而有秩序地组织开展为周边开发区国际人才和职员的租赁服务式田园社区呢?这才是因势利导的做法,导入人口使得当地更有活力,不破坏环境、不突破土地政策,利城利乡利人民,而只有这样也才符合这个村演化的逻辑、才能搞得起来呀?为什么一定要搞徒有其表的农业花海、乡村旅游呢?另外一个例子是在一个稍微贫穷一些的地区,村里的年轻人一直在流失。地方政府为了树美丽乡村的标杆,大规模投资建设了河道景观、村民广场、展览厅,然而建好之后还是一直空置,政府希望能够把这些设施按照文旅项目经营起来,带动村民回来务农,或者开农家乐,但人还是在继续减少。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有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其实跟这个地方实际面临的问题不是一码事,出现大量的投资浪费和错位,也有很多地方政府花了巨资却徒有其表,也有很多企业花错了钱而在其中铩羽而归。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乡村振兴项目本质上不是通常说的商业行为,因此期项目不一定有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不是商业属性的事情,需要在更大的范畴里来理解。很多市区镇花了大量的钱去做一些示范性样板区,例如高标准种植基地、乡村科技示范基地、展示场馆,这些并非没用,但对很多农村来说,贴合性没那么强,白费花花的银子却落个空空荡荡。站在新型城镇化的角度看待乡村振兴,要的是一个有活力的村镇,而不是一个不接地气的展览厅、示范园。那么,乡村振兴的本质原因、实质目标和实现路径到底是什么?在地村镇化聚焦的问题:产业和人口重构要弄清楚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把视角再提高一个维度。因为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是站在更高视角提出的要求,是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和谐与发展的问题,因此需要兼顾政治和社会诉求,不能仅仅站在短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必须回归到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视角,才能理解“在地村镇化”这一概念所聚焦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广州拆除城中村(图片来自网络)当前,我们确实面临很多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遭破坏,人口和产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来说,中国正处于巨大的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环境下,生产力需要快速迭代。目前中国还存在有很多低效的行业、产业、企业,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承载了大量的GDP、吸附了大量的产业从业人员。在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下,这些产业必须革新,然而又不能一下子完全予以抛弃,因为产业只能逐步重构,太快了容易引发别的矛盾,所以就有一些产业需要梯次的疏解到大城市之外的小城市、乡镇。还有另一种力量,有一些新兴产业的价值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往往需要比较宽容的空间环境,非高度竞争的区域更容易提供这种土壤,比如产业小镇、科创园区,甚至乡创园。它的产品最终形成竞争力之后,会逐步向人口和信息的密集区,也就是城市里面进化。因此,有些产业在疏解,有些产业在向上进化。所以从产业重构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国家几年前提出的特色小镇的概念,它是产业重新凝聚组合形成这种汇聚点的表现形态,只不过后来在执行中出现错位,成了一个有些贬义的词汇。2019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9077万人(图片来自国家统计局)从人口的角度看,科技进步、产业重构以后,有很多人口也和那些产业一样无处安放。我们都知道城市里面现在有2亿多大多从事“低效能职业”的农民工,另外可能同样还有2亿甚至更多从业技能上的“低效能工作者”,他们一直只能从事那些其实应该被“革命”掉的落后产业,这些人年龄可能四五十岁,还是传统行业人口,要学会新技能、拥抱新科技和智能时代,非常困难。此外还有6亿多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中有年轻人、老人、孩子,随着生活的富裕,他们也需要从乡镇、小城市,一级一级往上进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工作,也需要生活。所以,一股力量是将低效能人口从大城市向下甩脱,而另一股力量是从乡村向上进阶,他们都会交汇在小城镇和村镇这个领域里面,而这里就是乡村振兴话题真正的元素聚集点、突围主战场。在地村镇化的实施路径思考中国当下产业和人口重构的底层问题,就是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底层逻辑。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方法就是“在地村镇化”!无论从人口、产业还是生态文明的角度,必须让产业和人口通过国家的投资帮助、政策引导,历史性、阶段性固化在村镇区域中。从2015年到现在,国家从特色小镇到乡村振兴到田园综合体,反复号召,其实背后的意图就是这个。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牵涉到科技革命、人文演变、国际竞争、国内矛盾等等,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方法,让产业与人口重构集聚、社会秩序和生态文明能够得以固守。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含义。等我们的下一代人,下一代科技能力、发展能力,下一代生态文明的水平重新凝练成未来中国竞争力,那时候,才能在新的高度上实现新的再平衡!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才能发现在地村镇化的实施路线图是什么。田园东方江苏昆山金华村项目在地村镇化,其实就是要形成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当中需要的大城市、小城市以及村镇网络结构中的必要组成,去完善这其中特别关键而体量很大的级配部分,需要配置好其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然后分配好其能够承担的一些产业,最后这些村镇所在的地方能够吸附大量从今往后或许长至几十年发展期间的产业与人口,等待我们国家主力经济和社会水平的迭代升级发展。这个过程,也在伴随着中华民族迎接走向伟大复兴!村镇这一级别,既然是乡村振兴的实施路线当中的重要着眼点,规划与投资就要围绕在地村镇化视角下城乡融合的村镇聚居地这个领域。它的布点、选址,以及所真正需要的那些产业设施、公共配套、土地资源、人口导入,才是我们要去投资、规划、运营的方向。如果不站在在地村镇化的角度上,从人口和产业入手,就会做很多无效率的事情。从路线图上来说,切入到营造在地村镇化的每个地方切实可行的产业和人口聚集的聚集点、聚集区,能够平衡地接纳产业和人口的重构,使得我们整个国家、社会能够迎来比较稳定的发展期。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关切的生态文明型城乡形态的兴发,就有可能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之下得以修复和发展,也有可能在我们相对和谐稳定地,保证国家稳健进步的情况之下,去迎来真正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科技力量和新产业结构上到新的台阶上!田园东方无锡阳山蜜桃产业小镇所以呀,我们常常的困扰,表面上在于对类似田园综合体补贴策略的浮躁争议,其实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性理解不足。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这里需要什么,这里应该做什么,这里能够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除非人文地理概念里的其他原因,对那些背后实质上能持续的产业、人口,我们才可以顺势去投资它、运营他!认识到了这些,作为地方政府的你,还会盲目地在没有产业基础的村子里大动干戈地投巨资兴建场馆、搞运动式的做展览盛会吗?作为企业的你,是否懂得了在乡村环境中,不能着眼于投资,而是要着眼于产业在地化激发、“新人口、新聚集”、运营新秩序!在那样的一幅图景里,村民和“镇民”不分你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从事他们所能从事的行业,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一个个不断演化的村镇产业和人口的新聚集区。而说到这里,还记得我们说过国家提的是“乡村振兴”,而不是“农村振兴”吗!进而,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又何必把这里本来就需要的土地和独特定位下基于人口导入和营造区域吸引力的“地产”开发、土地转型利用、“大棚房”,一律视作“洪水猛兽”,把技术问题上升为“阶级矛盾”呢?田园东方无锡阳山蜜桃产业小镇这也让我们不断迭代我们的思想。在田园东方第一个项目(无锡阳山项目)的二期,我们开始努力尝试减少不切时宜的文旅,加大建设“农业农创农商产业园”的比重,也并不遮掩和排斥其中确实含有的社区、度假区开发内容。着眼于生态+生产+生活,并且,将文旅作为一种产生吸引力激发在地产业和生活升值的方式,使得整个项目商业模式可行,在前面那“三生”之外,还要加上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参与可行的“生意”,这才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们称之为“蜜桃产业文旅小镇”的“在地村镇化”理念。虽然这个项目上并不能呈现更多的“在地村镇化”内容(有待在别的项目继续实践),而已经充分呈现出的产业、人口、生态、空间要素,以田园综合体模式开展的规划、运营,虽然有些复杂,而随着政策供应、利益共识、运营管理的渐渐成熟,应和在地村镇化的这个“未来村镇”,将是可持续的!
2020年12月8日
其他

在地村镇化

本文转自又见田园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2019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通知,批准298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际上,从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产业强镇,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平稳实现产业和人口的重构,使一大批产业和人口能够实现在村镇的阶段性“聚合固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整理,我将其归纳为——“在地村镇化”,并首次以此文对“在地村镇化”的概念、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进行系统性解读。在地村镇化,是在当前国情下,在产业和人口在国土空间重构的大潮中,兼顾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需求的一种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在转型期的中国,这样一种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与方式,将以空间应对时间、以时间换来更好发展的空间,在地村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一条有效的实施路线。在地村镇化提出的背景:乡村振兴有商业模式吗?我之所以提出“在地村镇化”的理论,是因为这些年在乡村领域观察和体会到许多错位的情况,从而引发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底层逻辑的思考。国家提出乡村振兴之后,央企、国家的金融机构、承担政府工程的大型的民营企业等,都把目光瞄向了乡村地区可能发生的投资业务。然而这其中的各个主体都一直存在着诸多的困惑,有一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回答:乡村振兴真的有商业模式吗?我们田园东方在这个行业里,也经常受到一些乡村的邀请,说能不能帮助他们运营这些项目,运营什么不知道,运营旅游项目也行,商业场所也行,文创基地也行。其中有两个例子很有代表性。第一个例子,是在东南区域城市群周边的乡村,政府委托我们运营管理一片已经投资建成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区,其中包括村民的礼堂、食堂还有展示厅,甚至还有一些文教设施、商业场所等。政府希望我们能把它给按照度假乡村的方式运营起来,然后我们去采访了村里面的村民和镇上的管理部门,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这个村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结果他们的回答是,首先,这个村是我们决定保留的一个村,但这个村现在很难管理,因为离一个工业园区比较近,村民都大量对外出租房屋,一套房子就租十几个人,也没有人务农,环境很差,还有治安问题。地方政府的真实想法是希望这个地方更加有序。而当市里面和区里面投了大量的钱建了文旅设施的时候,村里面的人看着他们觉得好奇怪,你们干的事情跟我们的需求不是一码事呀!另外一个例子是在一个稍微贫穷一些的地区,村里的年轻人一直在流失。地方政府为了树美丽乡村的标杆,大规模投资建设了河道景观、村民广场、展览厅,然而建好之后还是一直空置,政府希望能够把这些设施按照文旅项目经营起来,带动村民回来务农,或者开农家乐,但人还是在继续减少。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有时候地方政府做的事情其实跟这个地方实际面临的问题不是一码事,出现大量的投资浪费和错位,也有很多企业在其中铩羽而归。所以我认为,乡村振兴实质上没有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不是商业属性的事情,需要在更大的范畴里来理解。很多省市花了大量的钱去做一些示范性样板区,例如高标准种植基地、乡村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并非没用,但对很多农村来说,贴合性没那么强。站在新型城镇化的角度看待乡村振兴,要的是一个有活力的村镇,而不是一个不接地气的展览厅、示范园。那么,乡村振兴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到底是什么?在地村镇化聚焦的问题:产业和人口重构
2020年8月14日